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传统社会交往观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传统社会交往观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传统社会交往观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传统社会交往观

第五章传统社会交往观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 《XX XX》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XX

家庭关系当中包含有:

夫妻关系、夫子关系、兄弟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

同窗关系、师徒关系、

同年关系(唐代以同举进士为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同僚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

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同乡(老乡)关系、邻里关系等等。

社会交往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的生命中占有重要成分。

第一节古人对社会交往的认识

一、社会交往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二、社会交往对国家兴亡的影响

第二节传统社会交往中的交往对象选择

一、同志为友

二、道义相规

三、甘苦与共

四、重义轻利

第三节传统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中和二、宽恕三、谦敬

四、xx 五、诚信六、xxxx

第一节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传统认识

在中国古籍中,“朋”与“友”出现得比较早。朋的本义是货币单位。甲骨文、

金文中的朋字,正像两挂贝的形状,其本义即指贝两挂,后用作货币计量单位。

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诗经?:菁菁者莪》

后来引申为同学。

同学曰朋。一一XX《说文解字》

古文字的友字,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表示握手友好。后来引申为志同道合的人。

同志为友。”――XX《说文解字》

朋友一词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诗经大雅抑》里面,惠于朋友,庶民小子”。这里的朋友表示官员同僚的意思。

到了稍晚的《论语》里面,则出现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句子,说明这两个单字已经成为了一个词组,其意义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朋友,意思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了。

中国古人历来十分重视朋友关系,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XX即将朋友关系视为五伦”之一。

《XX?Q xxX》: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中庸》把“朋友之交”列为“五达道”之一,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XX》则将朋友列为六纪”之一。

(诸父,兄弟,族人,XX,师长,朋友)一、社会交往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友也者,助也。

明乎朋友之道者,交相助而后济。--戴震《原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XX 兮新相知。--屈原珠玉不如善友,富贵XXXX。天下快意之事XX友,快友之事XX谈。

(一)德业相砥朋友对个人思想品行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很重要的,是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一种重要途径。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c颜渊》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于

彼此辅助,达到行仁的境界。

士有争(铮)友,则身不离令名。——《孝经》

朋友之伦甚重日亲正人,日闻正言,则其事君必忠,事亲必孝,兄弟必宜,夫妇必和,是人伦之道,得朋友而乃全也。

- -xx

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很重要的,是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一个重要途径。每天

与正派的人相处,听正派的言论,那么他为国君做事必定会忠诚,对待父母必定孝顺,兄弟相处必定和睦,大妻关系必定和谐,这种伦理道德,都是因为有与朋友的交往才能够健全的。

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之间的相互切磋.是难以有长进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独立无朋,虽夙夜兢兢,学不加进。

—xx《xx 先生语》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

-- XX XX

对于学习者来说,老师和朋友在学习中的作用互不可缺: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也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也者,犹涉险之有助也。”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完全是个人的力量,要靠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

朋友之间的合力同心,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传上》

二人同心,所愿乃成。

-- XX《潜夫论叙录》

二、社会交往对国家兴亡的影响

占据国家统治地位的统治者,他们的交往对象的优与劣,会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更应引起重视和关注。

对于君主来来说,要亲近贤良之大臣,远离奸佞之大臣,这样才能把全国人民紧密团结起来,才能把国家整理好,百姓安居乐业。国君作为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其决策行为也会受其交往对象的影响,因而会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君臣上下的人际关系和谐,是使国家上下安定,秩序和顺的重要前提。

(一)xx 与贤臣

1.xx 与大臣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xx 讽xxxx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XX《出师表》

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

蜀相

XX

丞相祠堂xx,

xx 外xx。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xx 泪满襟。

3.xx 与xx

忠臣xx 有何区别?

xx 要作良臣而不作忠臣,曰:

“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征兵事件

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魏征说:

“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

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良久,唐太宗说道:

“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

膳食事件

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现在的河南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到而大发脾气。魏征当面批评后太宗说:

“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

“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徵殂(cu)逝,遂亡一镜矣。”――李世民

“劲筱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XXXX,空对于形无复人。”

-- XX《挽诗》

XX 与竖XX、XX、公子开方

竖刁、易牙和卫公子开方是桓公身边有名的近臣,“今夫竖刁,其身之不爱,焉能爱君?君必去之。”今“夫易牙,子之不能爱,安能爱君?君必去之。”今“夫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

是所愿也得于君者,是将欲过其千乘也。君必去之。”

――《管子戒》

“死十一日,虫出于户,乃知桓公之死也。葬以杨门之扇。”

——《管子小称》

第二节传统社会交往中的交往对象选择

和父子、兄弟等关系不同,朋友关系具有可选择性,它体现了个体的自主性,它很少受尊卑贵贱贫富的限制,带有一定的平等性。

总之,朋友关系相比较而言更少局限性,更能体现人间的真情,它会给人带来许多积极的东西。

不同类型的朋友,对自己有不同方面的和影响: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

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读传奇小说。”

――XX《幽梦影》

XX曾把朋友分为“ XX和损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论语XX》

[ 《论语》心得之五——交友之道(37分钟)]

对于缺乏人生经验、尚未完全树立完善的是非、善恶观的年轻人来说,择友就更为重要。

“人生二十内外,渐远于师保之严,未跻于成人之列。此时知识大开,性情未定,父师之训不能入,即妻子之言亦不听,惟朋友之言甘如醴而芳若兰。

脱有一淫朋匪友阑入其侧,朝夕浸灌,鲜有不为其所移者。”

――XX《聪训斋语》

在人的一生中,朋友的影响有时会超过父母、兄弟、夫妇。故择友一定要慎重,良友与不肖之友带给人的影响截然不同:

“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

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说苑杂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社会交往对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对个人人格的

健全、思想品德的完善、事业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对于对象会有所选择,会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择。宁可没有

朋友,也不可以滥交朋友。要慎重择友,宁缺勿滥。择友原则即“择友有道”,

归总一下,古人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同志为友

二、道义相规

三、甘苦与共

四、重义轻利

一、同志为友

真正的朋友必须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之上,《说文解字》曰:

“同志为友。”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志趣相投,才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共同完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也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

同义相亲、同道相成、同难相济、同艺相规。交友之同,必须是共同的志趣。

朋友xx:

有xx 相亲而交者,有学问相成而交者,

有气节相感而交者,有然诺相信而交者,

有政治相助而交者,有才技相合而交者,有诗文相尚而交者,有xx 相姣而交者。

下此则群居狎处,卑之不足道矣。

――明XX枢《寒松堂集友箴》

知音之交

XX 与XX 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XX!”志在流水,曰:

“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列子汤问》

[XX2495]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也。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 《XX XX》

“知音”二字在中国的诗文始终是放射着迷人的灵光。知音者,能与自己心灵相遇、志趣相投、互为理解、互为信任也。

匠石运斤

XX 和XX 的关系

XX 送葬,过XX 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

, 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

, 臣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 《xxx-x》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

[xx 与xx1:04]

割席断交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

“ x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割席断交”成了一个成语,后世常被用来表示自己的高洁不愿意同流合污。金块代表的是世人梦寐以求的财富,官员的豪华仪仗代表的是世人无限向往的尊贵。但是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富和贵都和所谓的“清名”成了矛盾。

[管宁割席。约5 分钟]

山涛向司马氏政权推荐嵇康作官,这对嵇康来说却是一场奇耻大辱,他忍无可忍中挥笔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奇文,断然之称与山涛绝交。

在信中,他以饱满的感情,形象的语言,坦率地道出了自己与官场世俗决绝,不屈从金钱,不依赖于强势,不献媚于权力的坚贞刚直、冰清玉洁的性格。

“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共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其狂疾。自非重

怨,不至于此。…?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

--《与xx 绝交书》

“《XX》与今绝矣!”

二、道义相规

真正朋友的真正帮助,应当符合道义,有利于个人完善,而绝非不顾及社会行为原则和价值观念,一味投其所好。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XX《XX文集与长子受之》

朋友应该相互切磋,成为共同事业的亲密合作伙伴。

朋友之间应该勇于改过,以道义相规勉。

朋友之间要充分肯定和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又要直言相劝和相互指出对方的缺点。

待人要真诚坦率,但也要分清谈话的对象和时机,可以说就要说,不可以说就不说。

“君子信而后谏。”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

—《论语XX》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论语XX》

羊左之交

左伯桃与羊角哀为友,闻楚王知人善任,乃同往投之。途遇雨雪,干粮不足,预料不能两全,伯桃乃将衣食合并与哀,全其独往事楚,自入空柳中死。

羊角哀入楚后,为上大夫,遂启树发伯桃之尸改葬,立庙祭祀。

“寒来雪三尺,人去途千里。长途苦雪寒,何况囊无米?

并粮一人生,同行两人死;两死诚何益?一生尚有恃。

贤哉xx!陨命成人xx。”

“古来xx 包天地,只在人心方寸间。

二士xx秋日净,英魂常伴月光寒。”

xx 回刘备书曰:

“窃闻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羽自幼读书,粗知礼义,观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尝不三叹而流涕也........... 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

披肝沥胆,笔楮难穷。瞻拜有期,伏惟照鉴。”

后人灯谜:

“羊左相交共一心”(打一字)。“羊”、“左”首尾相交,合之可成“差”字,又因“差”之中心笔划一横和一撇是“羊”、“左”两字所共有,谜面特地用“共一心”借以暗示,真乃妙语双关,巧不可言。

三、甘苦与共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时间和距离都不能把真正的朋友给分割开来。

要坚贞,富贵不改,贫贱不移。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汲郑列传》

在任何情况之下朋友都要忠贞不渝,才能显示出友谊的高尚与纯真,才能够在德业与人生的道路上相互依赖、寄托。

人在困难的时候,特别需要帮助;而在困难时得到的帮助,最令人刻骨铭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忘贫贱之交,不攀富厌贫。

“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给人的印象深刻。

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xx 大宗师》

“相濡以沫”渐成成语,其含义外延亦扩大开去,人们不再只想着那两条濒临灭绝的可怜鱼,而是扩展到所有历经患难不离不弃的群体。想到他们时,不再只是同情和怜悯,更多是感动与钦敬。

临危护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 x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

“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 《世说新语德行》

“x富贵,无相忘”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 X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x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

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

曰:

“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臵,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

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xx 曰:

“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史记XX涉世家》

四、重义轻利朋友之间的关系密切,固然会涉及到“义”利”的问题。如何处理

“义”利”的

关系,为判断是否真正朋友的重要标志。真正的友谊,是超功利的。正因为如此,友谊才

会成为体现真爱之所在。这种“利”,不仅指金钱或物质方面,也指其他关涉利益

方面的东西。

“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古人看来,金钱是“身外之物”,最不足惜。不但金

钱,但凡一切可以用钱换来的东西,物质利益和享受,都可以为友谊

轻易舍去,

“万金宠赠不如土”。--xx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轻字当删)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公冶

长》

“ X千金XX,XX将出换美酒。”

——XX《将进酒》

可见古人之豪放与真挚。

XX

XX 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

第三节传统社会交往规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不同的人对交往对象的要求、期望各不相同,每个人的交往动机也有着巨大的差别,古代的思想家从经验和实际出发,总结出了人际交往的一般道德规范。

一、诚信

诚信,指在交际交往中必须诚实无欺,讲究信用,谨守诺言。许慎《说文

解字》:

“信,诚也。从人言。”信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就是以言语取信于人。

《论语》中提到“信”字达38 处之多。作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之一的“信”,是用来调剂五伦关系,特别是朋友这一伦的重要原则。

季布一诺千斤。“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列传》吕坤认为,在人际关系中,“诚信”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主张“实言、实行、实心”待人。如果人们不能诚信待人,而是尔虞我诈,就会产生不良社会风气,社会败落、国家衰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正所谓“人之罪,莫大于欺” (《呻吟语存心》)。

诚信原则,不是迂腐、呆板地讲“信”,更不是迷“信”,“信”要符合义,要诚信待人。

xx 杀猪

xx 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X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 《XX说六》

一、中和

中国人历来崇尚“和谐”、“统一”,家庭的兴旺发达,讲“家和万事兴”;民族的团结昌盛,讲“和为贵”。以和立家,以和建业,以和兴国,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世代相传。

“中和”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内容,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思和欲望应保持适当的限度,行为应合乎礼仪,中正不偏,和而不同。“中和”是古代人际交往观的最高原则。

贵和谐,尚中道,执两用中,行不偏激,才是真正的美德。

XX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观点: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定肓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合,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够调和左右矛盾的意见,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是独立而不移。小人就不一样了,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别人纵然影响了他,然而人各有志,到了利害关头,意见冲突,相处就不会融洽,自然而然变成同而不和了。

“和”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XX》

二、XX

“仁爱”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而爱人,指人与人相处之道,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国古代儒家把“仁”视为其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道德规范。

孔子尽毕生之力,阐述并践行仁德,其言其行构成了传统仁德的主要内容,并赋予仁以丰富的道德内涵。在《论语》中论“仁”凡109次,孔子针对不同的情况,对“仁”作了种种不同的解释。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三、谦敬

中国历来有“敬为大”的传统。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谦卦象征谦虚,亨通,君子能够保持谦虚至终。谦虚有益,要始终坚持。

《XX》中记载XX告诫的一段话说:

“《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

,xx?之谓也。”

XX 卦安排在大有卦之后,也很有意思:

以富有骄人是世间常态,然而越是富有越要谦虚。大获所有,到了一定极限就要满盈,就要走向其反面而衰败。为了防止因满盈而衰败,必须谦虚。所以《序卦传》中说: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老[子137:50——49:50]

三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刘劭把人际交往分为三种类型,每一种类型有这三个层次:

“大无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和不伐,三等。缓己急人,一等;急人急己,二等;急己宽人,三等。”

--《人物志》

谦恭是一种普遍性的而不是特殊性的人际交往态度,也就是说,不仅要对熟悉的朋友恭敬,对一般的人也要有一种恭敬的态度。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

孔子见了带着祭祀礼帽和盲人,遇见的时候即使他们比自己年轻,也要站起来;经过他们的时候,也是轻步弯腰快走。孔子的这种恭敬态度没有地位、身份、性别等外在因素方面的差异,表现了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人际关怀,也暗示了对社会弱者的情感。

四、宽恕

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儒家强调责己严、对人宽,主张“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从而把宽恕作为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XX》

“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 XX《呻吟语应务》

XX 极力倡导:

“处身不妨于薄,待人不妨于厚;责己不妨于厚,责人不妨于薄。”

XX断缨

昔楚庄王好夜饮,风灭烛,客有引姬衣者,美人断其缨而请于王曰:

, 有人引妾衣,妾已断其缨;明烛见断缨,乃得引妾衣者。?王曰:

, 饮人以狂药,责人以正礼,是不可。奈何尊酒之间而责人乎??王命坐客俱断缨,然后明烛。

此后,那位失礼的武将对楚庄王感恩不尽,暗下决心,对楚庄王忠心耿耿,万死不

辞。后来,在一次生命危机关头,就是那位失礼的武将,拼着性命救出了楚庄王。楚庄王以一时的忍让原谅,换取了自己的一条性命。

xx 烧信

官渡之战后,曹操获胜,将所得金宝缎匹赏给军士。军士在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都是曹操部下与袁绍暗通之书。左右的人提议:

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x说:

“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宽恕不是无原则的宽容退让。历史上那些主张遇事皆忍,“百忍成金”,甚至迂腐到“唾面自干”的观点,实质上已远离了“宽恕”的真正内涵,是奴性意识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应予抛弃。

这种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有一定的限度,若以善德对待仇怨,则不可能造成过分的宽容,不是有益,反而有害。因此,应该合理把握宽容的度。

五、xxxx

在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义”是一个重要规范,仅次于诸德之纲的“仁”。

义”即适宜、应当、XX、正义之谓。

《论语》一书提到义字达24 次,几乎把“义”的涵义扩大到哲学、政治、伦

理、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在《孟子》一书中,“义”字使用了108 次,并经常把仁义联用。“义”,就是道义,是治国做人的原则,要求人的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生活准则和社会道德准则。

“尽心曰忠”,忠也被当作一种普遍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贯穿于处己待人之中。忠的根本在于“尽乎已”,就是献出自己,竭尽自己的才性能力。

“尽己”,一方面是出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并能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而绝不允许自己在碌碌无为和空虚无聊中耗费生命。另一方面,“尽已”意味着忠实于自己的社会良知,敢于正视有悖于良心的威逼、利诱,拥有说“不”的道德勇气。

“尽己”既强调竭尽心意、坦荡有为,又强调倾尽全力、为人效力、救人之危、成

人之美。忠于已根本上还是在于立身为公,尽已于社会。

[论语心得之三——处世之道(37 分钟)]

小结

人生的美好归根结底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人生,不可能不与别人交往;正常、愉快的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着人一生的幸福和成功,关系到国家的和谐、稳定与团结。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交往中的择友方法和道德规范,是古代先哲群体智慧的结晶。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着从共同目标出发,从根本利益出发,从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出发,深刻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为人生和国家的光明前途继续发挥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