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灯塔的故事——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灯塔的故事——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灯塔的故事——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灯塔的故事——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灯塔的故事——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案例:

在一个靠海的渔港村落里住了两三百个人,大部分的人都是靠出海捕鱼维生。港口附近礁石险恶,船只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礁沉没而人财两失。如果这些村民都觉得该盖一座灯塔,好在雾里夜里指引迷津;如果大家对于灯塔的位置、高度、材料、维护也都毫无异议,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把钱找出来,分摊盖灯塔的费用? 村民们怎么样分摊这些费用比较好呢?

既然灯塔是让渔船趋福避祸,就依船只数平均分摊好了!可是,船只有大有小;船只大的船员往往比较多,享受到的好处比较多。所以,依船员人数分摊可能比较好!

可是,船员多少不一定是好的指标,该看渔获量。捞得的鱼多,收入较多,自然能负担比较多的费用。所以,依渔获量来分摊比较好!可是,以哪一段时间的渔获量为准呢?要算出渔获量还得有人秤重和记录,谁来做呢?而且,不打渔的村民也间接地享受到美味的海鲜,也应该负担一部分的成本。所以,依全村人口数平均分摊最公平!

可是,如果有人是素食主义者,不吃鱼;难道也应该出钱吗?即使素食主义者自己不吃鱼,他的妻子儿女还是会吃鱼啊。所以还是该按全村人口平均分摊。可是,如果这个素食主义者同时也是个独身主义者,没有妻子儿女,怎么办?还是船只数为准比较好;船只数明确可循,不会有争议!如果有人反对:虽然家里有两艘船,却只有在白天出海捕鱼,傍晚之前就回到港里。所以,根本用不上灯塔,为什么要分摊?或者,有人表示:即使是按正常时段出海,入夜之后才回港,但是,因为是航海老手,所以港里港外哪里有礁石,早就一清二楚,闭上眼睛就能把船开回港里,当然也就用不上灯塔!

好了,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如果大家都(勉强)同意,都好(也许决定是自由乐捐)!可是,由谁来收钱呢?在这个没有乡公所和村里长的村落里,谁来负责挨家挨户地收钱保管呢?如果有人自告奋勇,或有人众望所归、勉为其难地出面为大家服务,总算可以把问题解决了!可是,即使当初大家说好各自负担多少,如果有人事后赖皮,或有意无意地拖延时日,就是不付钱,怎么办?大家是不是愿意赋予这个“公仆”某些像纠举、惩罚等的“公权力”呢?

问题:

1、什么是公共物品?它的特点是什么?灯塔是否属于公共物品?为什么?

2、灯塔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是什么?政府征税除了能提供公共物品,还有哪些功能?

3、作为经济人的个人或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发生偷税行为,或者不自觉地发生漏税行为,有哪些解决方法?

案例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消费两类不同性质的物品: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那些由私人企业生产并提供的产品,它的显着特点就在于消费中的排他性,即排斥他人使用的特性。例如自行车被人加上锁,就可以排除他人的使用权,

这样,骑车人就不必担心办完事后车子会被别人骑走了。

公共物品是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国防、空间研究、文职人员、法官、邮政、气象预报、灯塔等。它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个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利。因为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

该案例中的灯塔就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无论谁建造了灯塔,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地利用。由于私人很难从过往的船只那里征收使用费,因而我们通常认为,私人修造灯塔是无利可图的。既然私人不愿意建造,灯塔的引导又是过往船只必不可少的,于是只能由政府通过向过住船只强制抽税来修造。就像案例中提到的,村民想了很多收费方法,但是总是不完善,总有人不满意。

不少公共物品还具有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额外成本的增加。例如,电视节目接收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电视节目制作费用的增加。同样地,国防费用也不可能因人口的增长而相应地提高。这就是说,公共物品的消费增加一般不需要其他资源,不会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私人物品则不然,它们大多具有消费的竞争性。例如,一片面包,某人吃掉了,别人就不能享用,大家都可以拿它来充饥,但却不能是在同一时间。因而,吃面包的人多了,必然会引起生产面包成本的增加。多一个消费者购买面包,就要用面粉、发酵粉等来生产,因而会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如馒头、饼干等等。

该案例中的灯塔就是典型的公共物品,这个例子很具体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个社会在处理“公共物品”这个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灯塔所绽放的光芒德泽广被、让过往的船只均蒙其利。可是,其他的东西像面包牛奶一个人享用了之后别人就不能再享用;灯塔的光线却不是这样,多一艘船享用不会使光芒减少一丝一毫。而且,你在杂货店里付了钱才能得到牛奶面包;可是,即使你不付钱,还是可以享有灯塔的指引,别人很难因为你不付钱而把你排除在灯塔的普照之外。私人很难从过往的船只那里征收使用费,因而我们通常认为,私人修造灯塔是无利可图的。既然私人不愿意建造,灯塔的引导又是过往船只必不可少的,该类问题就很难解决。就像案例中提到的,村民想了很多收费方法,但是总是不完善,总有人不满意。

和牛奶面包相比,像灯塔这种“公共物品”就比较容易由公共部门来解决。因此,由灯塔的例子,可以具体入微地联想到“政府”存在的理由:透过大家认可的方式,大家决定要有哪些像灯塔之类的公共物品,也决定要怎么样分摊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成本。而且还要能有效地处理“支出”和“收入”这两方面的问题。所以,公共物品问题一定要有人协调和管理。大家也就愿意让政府拥有某些司法和制裁的权力。

这就涉及到政府收税的问题上来了。几乎没人不抱怨税收,人们都不想缴税,觉得是政府拿了大家的钱。税收到底有哪些用途?“税”字,从“禾”从“兑”,禾是指农产品,兑在古时含有交送、交换之意,若将两字结合起来理解,税即是指农民交纳给国家的农产品。春秋时代,鲁宣公(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成为我国税收正式形成的标志,屈指算来,它也有二干四百岁高龄了。

政府之所以存在,其作用之一就是为了向社会公众提供一些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否则就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顺利发展。而政府机关本身并非生产单位,不直接创造财富,却要由纳税人养活,不然就不可能存在。就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公共品是国防、教育、基础设施等。政府责无旁贷,要用好来自纳税人的

钱,把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国防公安等事情做好。机关大院、居民小区要有专人协调管理,把身边看起来很琐碎但是弄不好有损工作和生活环境的事情做好。政府为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提供服务,而政府运转的经济来源是税收。

税收还有很多其他功能。对生产企业来说,政府机关的存在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比如,对经济纠纷的调解处理,保护竞争的公平台理,增强对潜在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调节总供求,抑制通货膨胀等等,少了政府机构很难或是根本无法做到。从这一点上说,国家需要集中一部分资金(或称作财力),因为不仅非生产部门的公共需要(如文教、卫生)要通过国家的财政分配来满足,而且生产部门扩大再生产基本建设投资的相当部分也要通过国家集中分配来满足。

税收还有调节作用。它可以调节社会分配公平状况,防止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机会平等,反对以大锅饭为特征的平均主义。但是,由于竞争起点的不平等(如人能力有大小,企业实力有强弱、规模有大小等),社会分配中现收入的不公平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让生产效率、技术水平有差距的劳动者获得同样的收入,才是会阻碍生产发展。而分百不公问题往往又容易造成人们的消极不满情绪,干扰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向高收入者多征税,向低收入者少征税甚至不征税的办法,控制高收入者个人财富的增长速度。

此外,税收还是重要的经济杠杆,国家可以通过它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调节。如国家对有些企业、项目、部门需要特别扶持或鼓励的,就可以降低税率甚至在一定时期不收税,加快它们的发展。反之,对有些经济活动需要适当控制的可以多收税,以抑制或减缓它的发展,防止经济畸形。再如,一些企业的产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国家对其产品采取限价政策,因而造成该企业利润很低,影响企业发展后劲,国家在税收上就可以因此采用倾斜政策,加以保护和照顾;对有些因国家对其产品定价高而盈利大的企业,国家则制定高税率,以保证企业的公平竞争。

由此可见,税收,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任何一项交易活动都要赋税,这是税收的原则。然而,作为经济人的个人或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发生偷税行为,或者不自觉地发生漏税行为。因此,防止偷税、漏税是政府税收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税务部门运用了一个防止逃税的策略:设立“发票刮奖”活动。众所周知,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发票是企业的义务,消费者索要发票是消费者的权力。但某些企业为了少缴税,借各种理由不给顾客发票。许多时候,消费者索要发票的意义(利益)不是很大,而不再要求企业提供发票。这样一来,企业便没有向税务部门交纳它应缴纳的税。政府监督饭店、宾馆等企业逃税的难度较大。谁来监督更有效率?当然是顾客。有何办法才能使顾客主动成为企业缴纳税收的监督者?“发票刮奖”制度的设立便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政府通过宣传,告知消费者,企业不给发票是违法行为。对于消费者来说,他索要发票是不费成本的,但存在“可能收益”或“期望收益”:如果他幸运,他可能刮到大奖。而对于政府来说,通过设立一些奖项将使全社会主动来监督企业,其收益远远大于成本。政府的这个策略是成功的。消费者在这个博弈中没有损失,只有所得;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通过这样的机制,税收增加了;在这个博弈中,企业只是做了它应当做的事——缴税。

微观经济学(曼昆)案例分析练习题

微观经济学(曼昆)案例分析练习题 https://www.doczj.com/doc/143941314.html,/ 1、假设我们有以下自行车的市场供给与需求表: a.画出自行车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b.自行车的均衡价格是多少? c.自行车的均衡数量是多少? d.如果自行车的价格是100美元,存在过剩还是短缺?有多少单位过剩或短缺?这将引起价格上升还是下降? e.如果自行车的价格是400美元,存在过剩还是短缺?有多少单位过剩或短缺?这将引起价格上升还是下降? f.假设自行车市场的工会为增加工资而谈判。此外,再假设这个事件增加了生产成本,使自行车制造不利,而且,在每种自行车价格时减少了自行车供给量20辆。在图4_2中画出新的供给曲线以及原来的供给和需求曲线。自行车市场新的均衡价格和数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 a.

b .300美元。 c .50辆自行车。 d .短缺,70—30=40单位,价格将上升。 e .过剩,60—40=20单位,价格将下降。 f.均衡价格为400美元,均衡数量为40辆自行车。 2、假设《每日新闻》估计,如果它把自己报纸的价格从1美元提高到1.5美元,那么订 户数就将从5万下降到4万。 a .当用中点法计算弹性时,《每日新闻》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多少? b .使用中点法的好处是什么? c .如果《每日新闻》只关心总收益最大化,它应该把报纸的价格从1美元提高到1.5美元吗?为什么该提价或不该提价? 【参考答案】: a .(10000/45000)/(0.50美元/1.25美元)=0.56。 b .用中点法的好处是,无论你从价格为1美元开始上升到1.5美元,还是从1.5美元开始下降到1美元,弹性的值是相同的。 c .应该提价。因为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价格上升将增加总收益。 3、对下列每一对物品,你预期哪一种物品更富有供给弹性?为什么? a .电视;海滩的地产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题

案例:小安是个农村青年,今年22岁,高考落榜后,他决定到城里做生意闯一番事业。怀着雄心壮志的小安经过考察,决定开一家服装店。第一次进货,他找了个行家,精心挑选时尚流行的款式,谁知衣服挂出来十多天就只卖了二三件。小安一下急了,差不多款式我的价格还略低点怎么就销量不好呢后来在别人的指导下,他对服装店进行了重新装修,取了英文名字,所有服装都挂上印有Made in HonKong生产的吊牌,服装店配上音响,制作大幅广告加以宣传,原来标价70的服装都变成了288,298。对外声称香港着名品牌服装独家代理,开业期间一律不打折。结果来他服装店的人络绎不绝,重新开张的第一天就卖了几十件,随后几天生意也是相当火爆。 为什么衣服便宜反尔不好卖,价格提高了去生意红火 分析: 70元一件的衣服,与取了英文名字,所有服装都挂上印有Made in HonKong生产的吊牌,价位在300左右的服装相比,在消费者眼中就是低档和中档两种层次的差别,服装价位品牌等同时是身份的象征,比如说,消费者喜欢某个品牌的产品,他觉得这个品牌的产品在设计能体现出自己的品味,能代表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消费观。另外,它还可使自己感受到相应的身份、地位、荣誉和自信,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某种满足与体验,提升消费效用。这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一种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消费者最终在这种品牌上找到了归宿感。所以,即使这件物品的定价再高,他也会选择这种品牌的物品。很多服装消费者对看似高端的服装有强烈的消费偏好,消费服装的效用较高 所以,即使是质量一样的衣服,消费者很难判断它们质量是否相同,他们只能通过价格来衡量商品的好坏,通过高价来买到好的商品。这种并非由产品质量而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排斥现象,就被称为经济领域的歧视。

岭院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灯塔的故事――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灯塔的故事——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案例: 在一个靠海的渔港村落里住了两三百个人,大部分的人都是靠出海捕鱼维生。港口附近礁石险恶,船只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礁沉没而人财两失。如果这些村民都觉得该盖一座灯塔,好在雾里夜里指引迷津;如果大家对于灯塔的位置、高度、材料、维护也都毫无异议,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把钱找出来,分摊盖灯塔的费用?村民们怎么样分摊这些费用比较好呢? 既然灯塔是让渔船趋福避祸,就依船只数平均分摊好了!可是,船只有大有小;船只大的船员往往比较多,享受到的好处比较多。所以,依船员人数分摊可能比较好! 可是,船员多少不一定是好的指标,该看渔获量。捞得的鱼多,收入较多,自然能负担比较多的费用。所以,依渔获量来分摊比较好!可是,以哪一段时间的渔获量为准呢?要算出渔获量还得有人秤重和记录,谁来做呢?而且,不打渔的村民也间接地享受到美味的海鲜,也应该负担一部分的成本。所以,依全村人口数平均分摊最公平! 可是,如果有人是素食主义者,不吃鱼;难道也应该出钱吗?即使素食主义者自己不吃鱼,他的妻子儿女还是会吃鱼啊。所以还是该按全村人口平均分摊。 可是,如果这个素食主义者同时也是个独身主义者,没有妻子儿女,怎么办?还是船只数为准比较好;船只数明确可循,不会有争议!如果有人反对: 虽然家里有两艘船,却只有在白天出海捕鱼,傍晚之前就回到港里。所以,根本用不上灯塔,为什么要分摊?或者,有人表示: 即使是按正常时段出海,入夜之后才回港,但是,因为是航海老手,所以港里港外哪里有礁石,早就一清二楚,闭上眼睛就能把船开回港里,当然也就用不上灯塔! 好了,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如果大家都(勉强)同意,都好(也许决定是自由乐捐)!可是,由谁来收钱呢?在这个没有乡公所和村里长的村落里,谁来负责挨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案例精选 案例1:价格到底谁说了算 2003年7月15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虽然此次听证会受非典影响延期两个多月,但社会对它的关注丝毫没减。值得回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就是从价格改革入手的。问题是,为什么改革这些多年,我们还停留在要由政府出面,为民航这样的垄断行业扩价格听证会的阶段,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呢?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政府为了把垄断行业推向竞争的市场,是做了不少工作的。1999年底,中国电信一分为四;民航也早就各路诸侯分治,航空公司林立。于是乎,真的竞争来了,为打折打得头破血流。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一片叫好;经济学家也喜出望外:总算与市场接轨了,该来个优胜劣汰了。可这时,“婆婆”忍不住出面了——都是国有资产嘛,手心手背都是肉,干吗非拼个你死我活呢!在政府的倡导下,民航各路诸侯今日歃血,明日盟誓,又是“生死合约”,又是价格联盟,但结果总是拧不过市场法则的“大腿”,该打折还是打折,该降价还是降价,只不过“明火执仗”变成了“暗度陈仓”。结果,竞争总是深入不下去,该死的死不掉,该长的长不大,市场真的“失灵”了。价格成了苦孩子,打折变成了瞎折腾;政府总“舍不得”放手让市场来裁决价格,苦孩子也永远不能长大成人。经济学家常说,市场具有比任何权力更绝对的权威。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国营企业应该民营化。过去十几年来,经营不善的国企转为民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美国将邮政民营化了;英国在撒切尔零售价当政期间,就将原来由政府经营的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甚至铁路移转为民营,成效显著。我们的民航、铁路、电力等为什么就不能姓“民”?为会么不能像食品、家电、服装等行业,取消政府管制,取消那么多的“局”、“部”呢? 案例分析: 我们经济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所谓市场机制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即单个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所谓命令经济是指这样一各制度,其资源的分配由政府来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亚当·斯密把市场机制比喻为“看不见的手”。所谓“看不见的手”,是指当每个人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子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最好的公共福利。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导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和其他机构根本不需要干预社会资源的配置,“看不见的手”就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政府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微观经济学,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效率;二是促进公平。在提高效率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必要利用

微观经济学练习题 弹性分析

弹性的相关概念 弹性系数点弹性弧弹性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 一、单项选择题 1、贵夫人对一般的美容化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0 ; D、以上都有可能。 2、如果某产业许多厂商生产同一种标准化产品,则其中任一厂商的产品的需求: A、完全无弹性; B、有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富有弹性。 3、假定生产某种产品的原料价格上升了,则这种产品的: A、需求曲线左移; B、需求曲线右移; C、供给曲线左移; D、供给曲线右移。 4、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则意味着价格一定程度的下跌将会导致: A、卖者总收益增加; B、买者需求量减少; C、买者总支出减少; D、买者需求增加。 5、如果价格上升10%能使买者总支出增加2%,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A、缺乏弹性; B、富有弹性; C、具有单位弹性; D、完全无弹性。 6、厂商在工资率下降时,一般倾向于增雇工人,假如对工人的需求缺乏弹性,工资率的下降将导致工资总额: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无法确定。 7、如果小麦市场是缺乏弹性的,小麦的产量等于销售量且等于需求量,由于气候原因使小麦产量下降20%,则: A、小麦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小麦产量下降20%; B、小麦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小麦的价格上升低于20%; C、小麦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小麦的价格上升超过20%; D、以上都不对。 8、政府对卖者出售的商品每单位征税5元,假定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可以预期价格上升: A、多于5元; B、少于5元; C、等于5元; D、以上都不对。 9、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决定对销售者征税,如果政府希望全部税收都由买者承担,并尽可能不影响交易量,则应具备的条件是: A、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均大于0小于无穷大; B、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0小于无穷大,供给弹性为0; C、供给弹性大于0小于无穷大,需求价格弹性等于0; D、以上都有可能。 10、劣等品足球的收入弹性: A、等于0; B、大于0; C、小于0; D、大于1。 11、商品的供给曲线为过原点一条直线,则该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 A、等于1; B、等于该供给曲线的斜率; C、不确定; D、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12、对一斜率为正且在原点的左端与数量轴(横坐标)相交的线性供给曲线,其价格弹性: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分析题集锦 1、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讨论题: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案要点: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明显的低于美国。(2分) 我认为存在以下的原因: 首先来看收入。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也经常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但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经济的稳定决定了收入的稳定性。当收入稳定时,人们就敢于消费,甚至敢于借贷消费了。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就每个人而言有下岗的危险,收入并不稳定。这样,人们就不得不节制消费,以预防可能出现的下岗及其他风险。(3分) 其次来看制度。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失业有失业津贴,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于贫困线有帮助,上大学又可以得到贷款。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人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3分)但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且受财政实力的限制也难以在短期内有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需的支出进行储蓄,消费自然少了。 (3分)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3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该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我国边际消费倾。(1分) 2、19世纪80年代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其于1888年出版的《资本实证论》中以一个十分通俗的例子做了论证:一个农民在原始森林中建了一座小木屋,独自在那里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5袋谷物,这些谷物要用到来年秋天,但不必留有剩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衣食无忧,却牢骚满腹,他们总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这使很多学者和官员十分困惑:难道是人们的道德水平在不断地下降吗请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以上现象。 据报道,英国科学家说他们破解了人类最大的一个谜团,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幸福(F)=P+5E+3H。P代表个性,包括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财政状况和交友的情况;H代表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自尊心、期望、雄心和幽默感等。有的学者把这一公式进一步简化为:幸福(F)=E/D。E代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 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社会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经济学理论对我们生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刚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时以为这又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老师只是讲些空洞的理论,可是在学习完这本书之后,却发现这门学科其实很实用,和现实生活联系的很紧密,虽然理论性很强,但是联系实际生活的话还是容易理解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实际的例子都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 下面用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一些现实问题。 从供需均衡来看大学生难就业的问题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与企业和政府的需求率和签约率成反比的走势,每年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相对而言,大学生的签约率却在不断下滑。我国的高校在不断的扩大招生的规模,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于企业和政府实际所需求的多很多,即劳动力相对过剩。

从微观经济学来分析,在就 业市场上,大学生是劳动的供给 方,企业和政府是需求方,大学 毕业生的增多导致供过于求,供 需不平衡。 对于需求方来说,企业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综合企业的成本收益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政府根据各级部门工作开展的需要和人事部的结构来招聘所需的毕业生,也就是说需求方都是根据自身利益来决定最后招聘所需要的人员数目。如果从西方经济学理论来看的话,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供给方就会通过降低价格等手段来夸大需求,以实现供求均衡,但在现实中肯定不可能,作为需求方的企业或者政府显然不会扩大需求量,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毕业生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相对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形势很严峻。 虽然我国总体的劳动力相对过剩,处于富余的状态,但是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仍然很大,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工科类的学生相对较少,一些第三产业仍然缺少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作为供给方的大学毕业生也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否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 由此可见,大学生不能只是去想就业的困难而对未来没有了憧憬,因为虽然我国总体的劳动力相对过剩,但我国专业技术人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麦当劳折扣券 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到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这也是一种成本。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者成本也。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它就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下面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1)占座——理性人的选择.“占座”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 当然,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低价,即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这么看来,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因此占座无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2)替他人占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如果你已经前赶到了教室,多占个座儿对你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因为你为此付出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这一行为的边际收益则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你的室友可能会认为你很体贴,并因此提高对你的评价;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务的人不认为这是美德的表现,而将之视为一项投资,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适当的场合时,他也必定会为之付出某种方式的回报。这种情况,通俗地讲叫做“顺水人情”,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案例 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经济系编 2010年4月

目录 案例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1) 案例2:燃油税幕后利益博弈:中国逼近10元1升油价时代 (1) 案例3:公园门票降价或涨价的启示 (1) 案例4:雪天的杂货店 (1) 案例5:歌星的高收入合理吗? (1) 案例6:政府对鸡蛋的补贴弊端 (1) 案例7:“旧帽换新帽律八折” (1) 案例8:谁在消费昂贵? 奢侈品消费群调查 (1) 案例9: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1) 案例10: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1) 案例11:你所购买的东西值不值 (1) 案例12:把每1 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1) 案例13: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 (1) 案例14:理性与风险难题 (1) 案例15:上大学值吗? (1) 案例16:大商场平时为什么不延长营业时间 (1) 案例17:在土地上施肥量越多越好吗 (1) 案例18:中国人养活自己靠的农业技术进步 (1) 案例19: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 案例20:沉没成本与企业决策 (1) 案例21:企业生产中的学习效应 (1) 案例22:有效金融市场的难题 (1) 案例23:加入WTO背景下的我国农业问题 (1) 案例24:新经济时代的微软反垄断案 (1) 案例25:价格歧视及其难题 (1) 案例26:垄断竞争下的差异化战略 (1) 案例27:广告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1) 案例28: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卡特尔的兴衰 (1) 案例29:汽油价格与小型汽车的需求 (1) 案例30:满意即最优 (1) 案例31:发生在空中的帕累托改良 (1) 案例32: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局限性 (1) 案例33:“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 (1) 案例34:二手车市场的逆向选择 (1) 案例35:委托人给代理人带的“金手铐” (1) 参考文献 (1)

财政学案例分析

1.1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 1.2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 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1.7: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1.8:公共物品供给越位 1.9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1.10: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 1.11: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1.12: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2.1: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8月7日 2.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2.4: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2.5: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 9.2: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 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9.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潘承祥 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9.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 10.1: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0.2: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10.3:分税制10年 10.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 11.1:我国财政赤字计算 11.2: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 12.2: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2005-06中华工商时报 12.1: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 12.2: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

微观经济学分析题答案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 四、分析应用题 1、根据影响需求的因素的原理,试从中找出影响我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并加以简单说明。答案要点 (1).简述影响需求的因素的原理(7个因素) (2).影响我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可以从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分析:收入水平;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消费政策等。 2、请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关理论说明北京移民对当地居民工资的影响(结合图形分析)。 答案要点: (1)供大于求,导致工资水平下降 (2)供等于求,工资水平不变 (3)供小于求,工资水平上升 需要分别做三组图,每图都需要标出原均衡点和新的均衡点。 3、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你认为以下哪几种是最能促进小轿车进入大多数家庭的方法,为什么? 答案要点: (1)提高大多数人的工资能增加消费者的收入,能增加需求; (2)降低小汽车的车价,能增加需求; (3)降低汽车油税,是降低互补品的价格,能增加需求; (4)降低出租车费,是降低替代品的价格,能减少需求; (5)降低停车费,是降低互补品的价格,能增加需求。 4、试作图分析“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如何解决“伤农”问题? 答案要点,谷物作为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需求弹性比较小的商品。农民丰收引起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新的均衡点与旧的均衡点相比,均衡价格下降了但均衡数量上升了,只是作为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均衡数量上升的幅度,所以会导致农民的收入降低。 解决措施:支持价格。供给过剩的谷物由政府通过建立缓冲库存的形式收购。 (图形略) 5、政府通常对某些商品征收消费税。试问,政府能否同时达到这样两个目标:既获得稳定的收入,又抑制了这些商品的生产? 征收消费税,会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减少商品的需求量。此时,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量下降幅度小,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下降幅度大。因此,只有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征税,政府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要抑制某种商品的生产,必须使其总收益下降。只有需求富于弹性的商品,价格提高了总收益才会下降。因此,对任何一种商品征收消费税,政府都不能同时达到上述两个目标。 6、从2001年起每年的春运期间,铁道部都以火车票涨价的方式,试图达到“削峰错谷”,分流旅客的目的,试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此举是否可行?并提供解决方案。 答案要点: 不行。因为春运期间的火车票属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原因有二: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公园门票升降启 示 公园门票降价或涨价的启示 1.使用范围:第一章导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供求理论; 影响需求的因素; 需求弹性及其与企业收入的关系。 3.思考题: (1)从这个案例中,为什么苏州公园通过降价就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为什么后来苏州公园不降价了?假若继续降价苏州公园还能盈利吗? (3)你对目前北京的许多公园的高票价现状持什么意见?为什么这些票价降不下来? (4)对于像公园这样的准公共用品,其价格应该由什么来决定?政府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2001年夏,苏州乐园门票从六十元降到十元。一时间,趋之者众,十天该园日均接待游客量创下历史之最,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四百万元以上。 10元门票引来25万人盛夏的苏州乐园,十分过瘾地火了一把。 "火",是自7月20日傍晚5时点起来的。这是该园举办"2001年仲夏狂欢夜"的首日,门票从60元降至10元。是夜,到此一乐的游客竟达7万之多,大大出乎主办者"顶多3万人"的预测,这个数字,更是平时该园日均游客数的15至20倍,创下开园4年以来的历史之最。到7月29日,为期10天的"狂欢夜"活动落下了帷幕。园方坐下来一算,喜不自禁:这天累计接待游客25万余人,实现营业收入400万元以上,净利润250万余元…… 这些指标,均明显超过白天正常营业时间所得。正常情况下,苏州乐园的门票每人每张60元,每天的游客总数在3000-4000人之间,营业时间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而"狂欢夜"是在"业余"时间进行,即从每天下午5时到晚上10时,门票却降到10元。就是说,"狂欢夜"这10天,这家乐园在不影响白天正常营业的情况下,每天延长了5小时的营业时间,营业额和利润就翻了一番以上。"狂欢夜"与该园举办的"第四届啤酒节"是同时进行的。42个相关厂家到乐园助兴--其实,厂家是乘机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据园方介绍,以往搞啤酒节,乐园是要收取厂家一定的"机会"费用的,但是,这次却基本不收或少收些许,而厂家须向游客免费提供一些"小恩小惠"--企业的广告宣传品等。减免了货币的支付,厂家岂有不

微观经济学案例

微观经济学案例 效用论 1.美国统一之后,原民主德国消费者在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汽车之间更偏好 前者。然而,当他们将储蓄兑换成德国马克后,却蜂拥至大众特约经销商。如何解释这一显见的悖论? 市场需求与供给 2.1990年伊拉克队科威特的入侵导致了紧随其后的汽油价格的大幅上涨。消费 者害怕由于供给被切断而引发未来的石油短缺,于是他们疯狂的囤积汽油。在这个案例中,随着汽油价格的上涨,消费者更加大量的购入汽油,而不是减少消费量,这是否是有悖于需求法则的一个特例? 生产和成本理论 3.马丁教授正在考虑离开他现在所就职的大学并开办一家咨询公司。当他作为咨询专家提供服务时,每年可以挣得75000美元。为了创立这家企业,马丁教授必须把一间屋子变为办公室,而这间屋子原来是马丁教授用来出租的,每年可获得10000美元的租金;同时,马丁教授还必须以每年15000美元的薪金雇佣一名秘书。他还得从储蓄金中提取10000美元来应付各种各样的支出并因此错失了原本可以挣得的每年10%的利息。大学每年付给马丁教授50000美元。以微观经济学作为决策的基础,你认为教授会离开大学来开办一家新的企业吗? 机会成本 4.2008年9月,对于房地产的知名企业万科来说,是个煎熬的月份,由于他们推出了一系列的打折促销活动。引起了老业主的不满,个别情绪激动的业主,甚至冲进售楼处要求退房。退房之争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房子该不该退引发了大家的热议,虽然,万科退房事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暂时以万科坚决不退房而告一段落。但表面看似平静的万科公司内部已经是暗潮汹涌,各地房地产开发商更是四面楚歌。回首这次退房事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萧条,降低房价真的有用吗?

公共物品案例分析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 R.Coase)在1974年发表的《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研究了英国早期的灯塔制度。17世纪以前,灯塔在英国是名不见经传的,17世纪初,由领港公会造了两个灯塔并由政府授权专门管理航海事务。科斯注意到,虽然领港公会有特权建造灯塔,向船只收取费用,但是该公会却不愿投资于灯塔。1610-1675年间,领港公会没有建造一个新灯塔,但同期,私人却投资建造了至少10个灯塔。但在当时的灯塔制度下,私人的投资要避开领港公会的特权而营造灯塔,他们必须向政府申请许可证,希望政府同意授权向船只收费。该申请还必须由许多船主签名,说明灯塔的建造对他们有益,同时要表示愿意支付过路费,过路费的多少是由船的大小及航程经过的灯塔多少而确定的。久而久之,不同航程的不同灯塔费,就干脆印成册,统一收费。私营的灯塔是向政府租地而建造的,租期满后,再由政府收回让领港公会经营。到1820年,英国当时的公营灯塔有24个,而私营灯塔有22个。在总共46个灯塔中,有34个是私人投资建造的。后来,政府开始收回私营灯塔。到1834年,在总共56个灯塔中,公营(即由领港公会经营)的占42个。到1836年,政府通过法规将剩余的私营灯塔全部收回,在1842年以后,英国的灯塔全部由公会经营了。 灯塔是经济学家探讨公共产品理论时最喜欢用的一个例子。从穆勒到萨缪尔森,都认为灯塔收费困难而只能由政府经营。科斯的论文

却提出了一个命题:公共产品非得由政府提供吗?科斯的挑战有没有成功呢?关于收购私营灯塔的理由,英国当局的解释并不在于私人收费的困难,而在于私人收费过高。科斯自己说,他调查英国灯塔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证明灯塔的私人收费是可能的,从而表明从穆勒到萨缪尔森关于把灯塔看作必须由政府经营的观点是枉费心思的。但是,正如张五常教授所言,问题并非这么简单。“我们要问,假若政府不许以特权,私营收费能否办到?”科斯似乎没有提及这个问题。例如,有人准备在适宜建造灯塔的地方购买或租借一块土地,并在公布其计划之后,就跑到船主那里要他们签约并支付买路费。签约的船主得到灯塔的服务,当然就要按约交费,否则就会惹起官司。这样一来,收费问题似乎就解决了。但是更根本的问题是,有多少个船主肯签约?科斯在文中提到了船主联合申请的步骤,但究竟有多少船主会在申请上签名?船主的签名只是帮助灯塔建造者向政府申请特许权,而特许权被批准之后,不签字的船主也要交费,在这种情况下,又会遇到收费的困难。因此,张五常教授指出,在灯塔的例子中,收费困难有两种,而包括科斯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将两者混淆起来。第一种就是船主否认从灯塔中受益,从而不愿付费。这类收费的困难不太大,因为船只进入港口在航线上显然是要经过灯塔的,否认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是对于经过有灯塔的航线但未进入港口的船才与这种收费困难。当然这种情况不多,因而第一种收费的困难并不重要。第二种困难是“搭便车”,就是承认从灯塔中受益,但不肯付费。对于这一困难,科斯没有提供解决的办法。张五常教授的主要证据就是政府给予

微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1 背景资料: 人们说2007 年是个“火爆”的年份,从年初的楼市上涨,到现在的股市全线飘红,这个火爆的“金猪年”给人们的神经带来了足够的刺激。进入5 月份以来,猪肉似乎又成了“金猪肉”,全国多数省区市猪肉价格同比大幅上涨,有些城市的猪肉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根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的统计,2007 年5 月上中旬,全国36 个中心城市猪肉平均批发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4.4 元,涨幅43.1%。在北京市,5 月份市场的猪肉价格已经密集地出现了14 次上涨。这次猪肉价格的大涨,可以说是近10 年罕见。猪肉是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它既影响人们的一日三餐,又导致CPI 的上涨,甚至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它既关系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又关系到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对于猪肉价格会如此上涨呢,我们的问题是: 1. 从需求的角度看,你认为刺激猪肉价格上涨的因素有哪些? 2. 从供给的角度看,你认为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因素有哪些? 3. 从价格弹性的角度看,猪肉的价格弹性如何 分析思路: 从需求情况看,从2006 年底到2007 年一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尤其是国有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工资上涨幅度比较大,而农民收入增长相对平缓。因此,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 从供给来看:第一,生产猪肉的成本上升,即养猪的主要饲料——玉米的价格自2005年6 月以来一直上涨;第二,2006 年以来,生猪的收购价格一直在低价徘徊,农民养猪不挣钱,甚至大面积亏损,农民没有养猪的积极性,减少养猪的数量。第三,2006 年南方部分省份爆发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北方的很多生猪养殖地爆发了猪高温热,大量的生猪因疫病死掉,导致猪的供给数量减少。最后,由于生猪的成长期相对较长,猪肉价格的升高虽然能引致养猪数量的增加,但短期内养殖户的生猪难以出栏。

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

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 ——城市公厕的私人提供案例 邱谦汪佳王慧勤彭云进 (一)公共物品及其特性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二)从公共厕所的特性分析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问题公共厕所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便于对城市公厕的管理及保持城市的干净整洁,但政府常常将公共厕所交予私人管理,而私人在管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清洁费用,又往往通过向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实现。 从公厕的使用特性来看,它并不是为某一个人需要而特意建设,是为了满足公众在外方便的共同需求而建设,它具有共同消费的特征,公众都可以使用公厕,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公厕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一个人使用了公厕,而另一个人也需要使用时,

不会增加公厕的生产成本,即不需要为另一个人的使用再建造一座公厕。 从公厕的所有关系来看,公厕不属于某一个个人,某一个个人在占有公厕物品使用时,他无法排除其他人来使用公厕,因为公厕并不由个人投资建设,或仅为个人的需求而在社会环境中建设,公厕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公厕设置的目的本身就是为公众方便服务 (三)私人提供的可能性 第一,公厕服务可以收费。建设部以1990年第9号令发布的《城市公厕管理办法》中第21条规定,“在旅游景点、车站、繁华商业区等公共场所独立设置的较高档次公厕,可以适当收费”。这说明政府允许特定场所的一些公厕可以有一定的资金流入,一些城市将某些人流量较大地段的公厕经营管理权进行招标拍卖,就是利用了公厕的这种特性。 第二,公厕由于在城市设置的广泛性和设置地点的趋人流性,因而占有较多的土地资源优势,使得公厕附设一些其它商业功能、开展多元经营成为可能,例如许多城市将公厕与小商铺等联建,为私人投入公厕建设奠定基础。 第三,公共建筑业主如商场拥有者,出于完善商场功能、增加经营收入需要,自愿将商场自己建设而非政府建设的“私人厕所”向其服务对象开放使用,既满足商场利益,又具有一定社会公益性

微观经济学案例1资料讲解

《微观经济学》案例6:灯塔的故事 在一个靠海的渔港村落里住了两三百个人,大部分的人都是靠出海捕鱼维生。港口附近礁石险恶,船只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礁沉没而人财两失。如果这些村民都觉得该盖一座灯塔,好在雾里夜里指引迷津;如果大家对于灯塔的位置、高度、材料、维护也都毫无异议,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把钱找出来,分摊盖灯塔的费用?村民们怎么样分摊这些费用比较好呢? 既然灯塔是让渔船趋福避祸,就依船只数平均分摊好了!可是,船只有大有小;船只大的船员往往比较多,享受到的好处比较多。所以,依船员人数分摊可能比较好!可是,船员多少不一定是好的指标,该看渔获量。捞得的鱼多,收入较多,自然能负担比较多的费用。所以,依渔获量来分摊比较好!可是,以哪一段时间的渔获量为准呢?要算出渔获量还得有人秤重和记录,谁来做呢?而且,不打渔的村民也间接地享受到美味的海鲜,也应该负担一部分的成本。所以,依全村人口数平均分摊最公平!可是,如果有人是素食主义者,不吃鱼;难道也应该出钱吗?可是,即使素食主义者自己不吃鱼,他的妻子儿女还是会吃鱼啊。所以还是该按全村人口平均分摊。可是,如果这个素食主义者同时也是个独身主义者,没有妻子儿女,怎么办?还是船只数为准比较好;船只数明确可循,不会有争议!可是,如果有人反对:虽然家里有两艘船,却只有在白天出海捕鱼,傍晚之前就回到港里。所以,根本用不上灯塔,为什么要分摊?或者,有人表示:即使是按正

常时段出海,入夜之后才回港,但是,因为是讨海老手,所以港里港外哪里有礁石,早就一清二楚,闭上眼睛就能把船开回港里,当然也就用不上灯塔! 好了,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如果大家都(勉强)同意,都好(也许决定是自由乐捐)!可是,由谁来收钱呢?在这个没有乡公所和村长的村落里,谁来负责挨家挨户地收钱保管呢?好吧,如果有人自告奋勇,或有人众望所归、勉为其难地出面为大家服务,总算可以把问题解决了!可是,即使当初大家说好各自负担多少,如果有人事后赖皮,或有意无意地拖延时日,就是不付钱,怎么办?大家是不是愿意赋予这个“公仆”某些像纠举、惩罚等的“公权力”呢? 分析 灯塔的例子很具体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个社会在处理“公共财”这个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灯塔所绽放的光芒让过往的船只均蒙其利。可是,其他的东西像面包牛奶一个人享用了之后别人就不能再享用;灯塔的光线却不是这样,多一艘船享用不会使光芒减少一丝一毫。而且,你在杂货店里付了钱才能得到牛奶面包;可是,即使你不付钱,还是可以享有灯塔的指引,别人很难因为你不付钱而把你排除在灯塔的普照之外。和牛奶面包相比,像灯塔这种财货就比较容易由公共部门来解决。因此,由灯塔的例子,可以具体入微地联想到“政府”存在的理由:透过大家认可的方式,大家决定要有哪些像灯塔之类的公共财,也决定要怎么样分摊提供这些公共财的成本。而且,为了能有效地处

公共物品案例分析32466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 R.Coase)在1974年发表的《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研究了英国早期的灯塔制度。17世纪以前,灯塔在英国是名不见经传的,17世纪初,由领港公会造了两个灯塔并由政府授权专门管理航海事务。科斯注意到,虽然领港公会有特权建造灯塔,向船只收取费用,但是该公会却不愿投资于灯塔。1610-1675年间,领港公会没有建造一个新灯塔,但同期,私人却投资建造了至少10个灯塔。但在当时的灯塔制度下,私人的投资要避开领港公会的特权而营造灯塔,他们必须向政府申请许可证,希望政府同意授权向船只收费。该申请还必须由许多船主签名,说明灯塔的建造对他们有益,同时要表示愿意支付过路费,过路费的多少是由船的大小及航程经过的灯塔多少而确定的。久而久之,不同航程的不同灯塔费,就干脆印成册,统一收费。私营的灯塔是向政府租地而建造的,租期满后,再由政府收回让领港公会经营。到1820年,英国当时的公营灯塔有24个,而私营灯塔有22个。在总共46个灯塔中,有34个是私人投资建造的。后来,政府开始收回私营灯塔。到1834年,在总共56个灯塔中,公营(即由领港公会经营)的占42个。到1836年,政府通过法规将剩余的私营灯塔全部收回,在1842年以后,英国的灯塔全部由公会经营了。 灯塔是经济学家探讨公共产品理论时最喜欢用的一个例子。从穆勒到萨缪尔森,都认为灯塔收费困难而只能由政府经营。科斯的论文却提出了一个命题:公共产品非得由政府提供吗?科斯的挑战有没有成功呢?关于收购私营灯塔的理由,英国当局的解释并不在于私人收

费的困难,而在于私人收费过高。科斯自己说,他调查英国灯塔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证明灯塔的私人收费是可能的,从而表明从穆勒到萨缪尔森关于把灯塔看作必须由政府经营的观点是枉费心思的。但是,正如张五常教授所言,问题并非这么简单。“我们要问,假若政府不许以特权,私营收费能否办到?”科斯似乎没有提及这个问题。例如,有人准备在适宜建造灯塔的地方购买或租借一块土地,并在公布其计划之后,就跑到船主那里要他们签约并支付买路费。签约的船主得到灯塔的服务,当然就要按约交费,否则就会惹起官司。这样一来,收费问题似乎就解决了。但是更根本的问题是,有多少个船主肯签约?科斯在文中提到了船主联合申请的步骤,但究竟有多少船主会在申请上签名?船主的签名只是帮助灯塔建造者向政府申请特许权,而特许权被批准之后,不签字的船主也要交费,在这种情况下,又会遇到收费的困难。因此,张五常教授指出,在灯塔的例子中,收费困难有两种,而包括科斯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将两者混淆起来。第一种就是船主否认从灯塔中受益,从而不愿付费。这类收费的困难不太大,因为船只进入港口在航线上显然是要经过灯塔的,否认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是对于经过有灯塔的航线但未进入港口的船才与这种收费困难。当然这种情况不多,因而第一种收费的困难并不重要。第二种困难是“搭便车”,就是承认从灯塔中受益,但不肯付费。对于这一困难,科斯没有提供解决的办法。张五常教授的主要证据就是政府给予私营灯塔一个专卖权(Patent),这意味着每一艘船只要使用灯塔都必须交付费用。这种专卖权就好像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一样,本质上

最新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第一章 一.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从当天起,调整汽油、柴油的出厂价。这是在一个月内,发改委第二次上调油价,也是今年油价的第五次调整。 答:频繁的油价调整,使人们产生了很强的心理预期:油价还会上涨。油荒就是这样在中国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一切都源于前不久的成品油调价,而火上浇油的则是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 二?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13%,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着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 答: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一一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 第二章 一?俄尼斯特-沃克曼在理财上是个保守主义者。他的年收入有 2.5美元,他把其中的1万美元存入了当地银行,并且每月投资200美元在信誉卓著的债券和蓝筹股上。此外,每星期总有一两次,俄尼斯特会用10美元来买彩票;每年他还会带着1,000美元去一次毕勒斯睹上一把,而且他几乎每次都是空手而归。 答:储蓄和投资行为自身并无效用,而仅是达到理财目的的工具而已。相反,赌博是有趣的,起码对俄尼斯特和其他有相同爱好的人来说是如此,确实,赌博也被当作实现理财目的的工具,但赌博本身对那些定期赌博的人来说通常是快乐之源。对于俄尼斯特来说,赌博和赢钱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以至于使他专注于此,当然还会带来潜在的收入。俄尼斯特愿意以他输掉的钱来“购买”他从中感受到的快乐。 二.鄱阳湖自3月20日12时起进入第15个全湖春季禁渔期。禁渔期和禁渔 区内,不准从事任何形式的捕获作业,不准销售禁渔期的任何捕获物。 答:春季是鱼类繁殖的旺盛期,此时鱼类繁殖的数量可以满足人类日后的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