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赋的文体特征

赋的文体特征

赋的文体特征
赋的文体特征

赋的文体特征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言:“赋者,铺也。”赋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形式上,赋“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铺叙、夸张、渲染乃赋体特征。

赋以楚辞为滥觞,出现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首次以赋名篇。其流变经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骚赋为楚辞体,体制未定,乃诗向赋之过渡,如屈原《离骚》。汉赋(古赋),篇幅较长,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多用主客问答,韵散夹杂,喜用典故难字,为赋正宗,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骈赋(俳赋),乃东汉抒情小赋于六朝之变体,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骈偶用典,辞藻绮丽,体格渐卑,如江淹《恨赋》《别赋》。律赋为唐宋时科举考试所用试体赋,题、字数、韵式、平仄皆有严格限制。文赋于唐宋古文运动时之散文化赋体,不刻意求对偶声律辞采典故,句式参差错落,押韵比较自由,通篇贯穿散文气息,重视清新流畅,如苏轼《赤壁赋》。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两千年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今年三月,《光明日报》率先开展“百城赋”征文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刊发近五十篇作品,势头正劲。在《光明日报》的带动下,哈尔滨、沈阳、苏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赋热潮。10月22日我市征赋结束,共刊作品42篇,可谓前所未有,盛况喜人。我的这次讲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赋

赋,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的“两栖动物”。对于赋,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首先,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它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而成赋,所谓“雅

颂之流亚”。同时它还指出了赋的特征,与诗为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进行了分类,也将赋和诗分在一起,称之为“诗赋略”。这不仅是班固自己的认识,也包含了班氏所继承者刘歆的认识。《艺文志》在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班固的看法是两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也是后世普遍承认的定说,值得重视。

其次,《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不歌诗,而是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称之为赋,可见赋在这里是作动词用。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贵族已经不需要同时也没有机会运用背诵几句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于是,这种“不歌而诵”的流传形式,便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遂称为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由原来的动词而变成名词了。这样,以“歌”与“诵”来区分诗与赋,可谓抓住了赋的特征。赋虽然和诗一样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与歌曲无关,也就是说赋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也不能由此而否定汉代以“歌”与“诵”来划分诗赋的时代意义。“不歌而诵”虽不能概括赋的全部特征,但它仍不失为对赋的基本特征的一种探本之论。所以这一概括,时至今日仍然被人们所常常征引。

再者,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种看法最为人们所公认,因为它准确的概括了赋的基本特征。先说“铺采摛文”。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周礼·春官·大师》“曰风、曰赋、”郑玄注:“赋之言铺,其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刘勰所说的“铺采摛文”,从字面上解释,就是铺陈词藻,彰显文采。主要是讲写作技巧,一方面是强调文体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文体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二者相辅相成,这就从写作特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讲清了赋的特征。再说“体物写志”。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文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写“志”,即

言情。《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主要是讲诗的抒情特点。晋代的陆机作《文赋》,明确地提出了诗与赋的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体“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摛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通过“铺采摛文”的夸张手法,写出了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语、花木、珠玉、宫馆等景物,以及皇上在上林苑中大规模田猎的逸乐情状,所以刘勰说此赋“繁类以成绝”。东汉写衍的《显志赋》,也同样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反复写自己寻求崇高志向与情愫的情景。可见,赋体文学的状景写情,都是以铺陈直叙为特征,所以刘勰说:“赋者,铺也。”

二、赋的流变

赋产生于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后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是荀卿和宋玉,他们是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家。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赋在不断发展,几经变化,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种具有独特的赋体作为它的标志。

1.大赋

大赋,也称古赋或汉赋,一般相对小赋而言。这种赋体兴起并盛行于两汉时期,从楚辞发展而来,以枚乘的《七发》为开端。代表作品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长扬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以及左思的《三都赋》等。

这种赋的特点,大都是以问答为骨架,喜欢用古文奇字和双音叠韵词,凡铺排扬厉处多用整齐对称的骈语,叙述和提顿的地方常用散句。一般说来,其体制宏伟,结构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颇有一种“包括宇宙,总览人物”之风貌。动辄两三千言,或者四五千言,乃至近万言。其内容多为描写宫苑游观,铺陈大都名邑,渲染出猎气魄等。这种赋休,好用典故,文辞艰深、晦涩,不易读懂。作者常于结尾处显示讽喻之意,以表明作赋的主旨,但往往是“劝百讽一”,适得其反。

2.骈赋

骈赋,也称为“俳赋”,这是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种赋,是在大赋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骈赋体。它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即骈俪,是指字句的对偶。骈赋主要的特点是:句式整齐,文辞华美,对仗工稳,韵律和谐,炼词熔典都非常讲究,多以骈四俪六为节奏单元,以连缀丽藻雅词为谋篇根本。和大赋相比,则少有铺陈文物、堆砌难字僻词的现象,还比较重视对情景的描述,呈现出较多的诗体美和音乐美。

孙梅在《四六丛话》论到赋的演变时说:“左(思)陆(机)以下,渐趋整炼,齐梁而降,日事研华,古(大)赋一变而为骈赋。江(淹)鲍(照)虎步于前,金声玉振;徐(陵)庾(信)鸿骞于后,绣错绮交。固非古音之洋洋,未如律体之靡靡也。”这里所提到的几位名家,也都留有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传世,如陆机的《文赋》,江淹的《别赋》,鲍照的《芜城赋》,徐陵的《鸳鸯赋》,庾信的《哀江南赋》、《小园赋》等。

3.律赋

律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在骈赋的基础上形成的。“律”,是指格律,也就是作赋必须严格遵守对仗、声律的要求,不得随意而为,和写格律诗相似。律赋的出现和定型,是与唐代科举取士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当时的进士考试,既要作诗,也要写赋。

律赋的形成大约在唐中宗时期,其主要特点是:首先,讲究押韵。比起骈赋来,更为注重音韵的平仄协和。一般由考官或皇上命题,出几个韵字,规定几类韵脚,按韵作赋。后来逐渐定型,限用八韵。如唐代一次考《旗赋》,便以“风日云野、举国清肃”为韵脚,依次押韵,不得颠倒错乱。其次,强调对仗。大家知道,骈赋最重视的是对仗,讲究骈四俪六,要求严格。而律赋在对仗、锤炼字句上比起骈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再次,篇幅较小。一般说来,字数为四百字左右。如王启的《江南春赋》,只有361字。所以李调元在《赋话》中说:“唐时律赋,字数定限,鲜有过四百者。”最后,开头破题。律赋作为应试文休,要求开端就要扣题,词旨既显豁,又不浅露。如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试《日五色赋》,李成则以“德动天鉴,祥开日华”开篇点题,为时人所称,一跃而成为状元,传为佳话。韩愈、元稹、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名家,都有律赋传世。 4.文赋

文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在唐代古文运动影响下产生的新赋体。它一反骈赋和律赋在对偶、用韵方面的限制,强调像散文那样无拘无束,自由挥洒。其代人物为欧阳修、苏轼、杨万里、范成大等。

文赋与大赋、骈赋、律赋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结构别致,议论纷呈,句式松散等几个方面,这在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杨万里的《浯溪赋》,范成大的《馆娃宫赋》中,都有明显的表现。从总体上说,赋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体裁。骈赋、律赋侧重抒情与辞采,就声律方面看,接近于诗;而文赋则结构松散,句式灵便,从这行文面看,更近于散文。所以,宋代的著名文赋作品,也可以当作散文来欣赏。值得注意的是,文赋并不完全排斥对偶,有时也在运用这种形式。如欧阳修《秋声赋》中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句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便是很好的例证。另外,文赋也同样用韵,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就有十二次换韵。与律赋不同的是,不那么太受约束。

三、赋的特点

赋是同诗、词、曲并列的一种特殊文体,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赋必押韵

赋既然是诗与文的结合体,亦诗亦文,在体制上要求必须押韵;不押韵就不能称为赋。不过,赋的押韵不像诗那么严格,无须一韵到底,也可以平仄兼押。归纳起来,有四点。首先,可以换韵。一般说来,赋的篇幅较长,几百字,几千字,甚至上万字,这就无法一韵到底,须中途变换。有的大赋,换韵竟达几十次,乃至上百次。像左思的《三都赋》、庾信的《哀江南赋》,都换几十次。其次,适应段落。赋的换韵,往往与内容段落相一致,有些赋家则用换韵来表示段落,提示内容。如江淹的《别赋》,许多段是一韵到底的,换韵则另起一段。再如15年前,云南周善甫老先生写了一篇《春城赋》,题下标明以“春城无处不飞花”为韵,全文七段,每一段一韵,中间不换,极有风韵。其次,隔句相押。赋的押韵,灵活多样。有的一句一押,有的隔句一押,有的三四句或四五句一押,并没有严格规定。不过,最基本的是隔句相押,和《诗经》、《楚辞》的手法是

相近的。

2.讲究对仗

对仗,是赋讲究文采的一种表现。赋如果没有对仗,和散文又有什么区别?追根溯源,赋中最早使用对仗的,是西汉王褒的《洞箫赋》。嗣后,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均有较为精工的对仗。到了魏晋,赋中使用偶句越来越多,如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左思的《三都赋》,也用了大量的骈偶句,为洛阳纸贵增加了砝码。陆机的《文赋》,由于对仗工整,又富于变化,使作品更加典雅与精美。到了南北朝,因为出现了骈赋,作品中的偶句倍增,有的作品更是一骈到底。像沈约的《丽人赋》、谢庄的《月赋》、吴均的《八公山赋》,江淹的《恨赋》,都号称名篇,以对仗工美而受人赞扬。特别是庾信的《哀江南赋》,三千三百余言,除开头或过渡有少量散句之外,全文都是对仗,而且形式多样,巧于变化,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继承六朝遗风,凡作赋皆有对句。就连李商隐只有八句32字的咏物小作《虱赋》,居然还有四句对仗,“亦气而孕,亦卵而成”;“回臭而多,跖香而绝”。

3.铺张扬厉

赋作为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铺张扬厉,即在描绘事物时,多用夸饰手法,极力渲染,以张大其事,从而引起注意,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如司马相如、扬雄的一些大赋,像《上林赋》、《长杨赋》都通过繁多的景物描写,渲染出汉代京都苑囿的空前盛况和帝王田猎的奢靡豪华。前面在讲赋的对仗时,所引曹植《洛神赋》中的那一段,则是写人物运用铺陈手法取得成功的典型范例,大家不妨推敲推敲。

这里,再引两段《木兰诗》中的例子,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铺张扬厉的写作手法。《木兰诗》在写到木兰替父从军做准备时有这样几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而写到木兰荣归时又有这样几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看,这就是展开描写,这就是铺张扬厉。诗尚如此,何况于赋?

4.追求辞采

在诸多文体中,像诗歌、散文、小说等,赋是最讲究辞采,追求文雅,善用典故的,古代是这样,当代也是这样。为其如此,赋是比较难写的。在洋洋赋海大观园中,有多少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佳作流传于世,供人欣赏?像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洛神赋》,谢庄的《月赋》,王勃的《腾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哪一篇不文采飞扬,才情横溢?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庾信的《哀江南赋》,它辞采富瞻,熔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仅用典就有一百多处,而且灵活多样,巧于变化,可谓空前绝后,无人比肩。而当代作品,《光明日报》“百城赋”所刊发的近五十多篇赋中,写得最富于文采的是《烟台赋》,情景交融,洋洋洒洒,堪称“铺采摛文,体物与志”的精品,大家不妨找来看看,必将受益非浅。

赋的文体特征

赋的文体特征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言:“赋者,铺也。”赋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形式上,赋“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铺叙、夸张、渲染乃赋体特征。 赋以楚辞为滥觞,出现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首次以赋名篇。其流变经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骚赋为楚辞体,体制未定,乃诗向赋之过渡,如屈原《离骚》。汉赋(古赋),篇幅较长,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多用主客问答,韵散夹杂,喜用典故难字,为赋正宗,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骈赋(俳赋),乃东汉抒情小赋于六朝之变体,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骈偶用典,辞藻绮丽,体格渐卑,如江淹《恨赋》《别赋》。律赋为唐宋时科举考试所用试体赋,题、字数、韵式、平仄皆有严格限制。文赋于唐宋古文运动时之散文化赋体,不刻意求对偶声律辞采典故,句式参差错落,押韵比较自由,通篇贯穿散文气息,重视清新流畅,如苏轼《赤壁赋》。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两千年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今年三月,《光明日报》率先开展“百城赋”征文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刊发近五十篇作品,势头正劲。在《光明日报》的带动下,哈尔滨、沈阳、苏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赋热潮。10月22日我市征赋结束,共刊作品42篇,可谓前所未有,盛况喜人。我的这次讲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赋 赋,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的“两栖动物”。对于赋,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首先,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它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而成赋,所谓“雅

文体特点

文体特点

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考点透析 ?根据《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 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 共八个考点。 ?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 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 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 主题的。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 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 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 表达效果。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16) ?“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 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 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 较为丰富的语句。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20、22、 25、27)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 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作品 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 思想感情倾向。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 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 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 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 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 新意蕴。 ?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 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 意蕴。 ? 第一遍通读文本 何人?主人公是谁? 何事?情节 何理?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人物形象(3、4、8、14、16、20、27、31、32)?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系汪潮 一、文体意识 三国时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是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 周作人1912年的《童话略论》与《童话研究》以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文体“童话”为研究对象。1914年他又关注了儿歌。1920年在“儿童的文学”的正式宣言中,周作人已确立了明确的儿童文学文体观念,并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给出对应的文体形式……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也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过阐述:“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从此开始了对不同文体阅读的心理学思考。 《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专设了“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的话题。“编者按”提出:“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这里,从语文素养的高度,提出了文体应在学生语文素养积累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价值。 然而,当今众多的小学语文教育还是高喊“齐步走”,众人同归,千篇一律,既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文而异,存在严重的人文化、划一化倾向。 从教材编写看,主题单元组文淡化了文体意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保护美好家园”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说明性文章,《鹿和狼的故事》是记叙性文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讲演稿,《青山不老》则是通讯。这种编排方式给教师带来错觉:教学只要落实“保护美好家园”的主题,不必考虑所选课文的文体。 从教学现状看,忽视文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位名师执教《鹬蚌相争》时,一位学生质疑:鹬与蚌你一言我一语在斗嘴说话,蚌说话就要张嘴,一张嘴鹬不就脱身了吗?鹬的喙被蚌夹着,它又怎么说话?对此,这位老师频频出招:先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再把问题推给作者和编者:“同学们一起来改改教材,再给编辑叔叔写封信”;最后当学生问蚌如何能说话,两个壳是不是它的嘴的时候,又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去请教自然老师,或者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发现。这里老师把寓言当作记实作品,忽视了寓言的文体属性,其实,寓言的故事情节多为虚构,角色多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 其实,小学语文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这是一种“文体意识”。现在我们要补上这一课。 课文是选入语文课本的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研究语文教学不能不研究课文的教学。任何一套教材所选课文达数百篇之多,而且文体多样,题材广泛。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要让文体意识成为一种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在学生中渗透和生成。 当然,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提倡“文体意识”,但不是“文体教学”。“文体教学”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语文的主要教学任务。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思考:如何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文体”?如何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文体”的使用度?等等。简言之,不能把小学语文课上成“文体分析课”。 二、文体特点 文体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实际情况,从两个维度对课文进行文体分类。一是“文学文体”,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儿童诗、古诗)、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二是“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这一文体分类的体系具有单一性的特点,符合文体分类的逻辑性。 文体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特点: 1.童话指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拟人、夸张、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它的主要特点是:艺术的幻想,拟人、夸张和象征的写法,完整的故事情节等。 2.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寄托在精练生动的故事里,就是寓言。它的主要特点是:寓言的主题(寓意)、寓言的譬喻、寓言的艺术形象、寓言的语言等。 3.神话就是一种“神圣的叙述”。叙述的是发生在遥远的古代的事件,主要人物都为“人格化”的“神”或动植物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故事是一种神圣的“真实”、主人具有神性、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等。 4.儿童诗歌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的诗歌。它的主要特点是:饱满的儿童情趣、丰富的儿童想象、巧妙的诗意构思、天真的语言表达、优美的童稚意境等。

三种文体的知识点

(4)总分总 (八)归纳中心 方法:①从分析标题入手(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内容) ②从分析开头入手—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③从分析篇末入手—篇末点题,或深化主题 ④从分析文中关键议论,抒情入手—揭示主题 格式:本文通过叙述(描写)_____(事情),表现了(反映了)人物的_____(性格特征或品质),歌颂(揭露,批判,抒发)了_____(观点,现象,感情) (九)结构分析 开头(首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中间(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上文,引出下文等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题目):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告诉我们文本中心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小说) 埋下伏笔(小说) 文首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铺垫 总领下文 a.过渡的作用:承上启下、作铺垫。 ①用词过渡(关联词)课本“语法知识” ②用句子过渡 ③用段过渡 特征: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 ②记叙与抒情议论间的转换 ③叙述顺序的转换(顺述,倒述,插述) ④交代要素 b.照应(埋下伏笔)作用:突出中心,渲染_____的气氛 c.连贯或为文本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十)材料的安排 详略:详写____,突出中心,表现人物特征(主题) 略写:使文章中人物性格更全面丰满 (十一)表达方式 (1)叙述:一件事<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 (2)描写:景物,人物(重点)<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常用的表达方式(3)议论:观点<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4)抒情: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5)说明:客观现象、特征补充、交代文本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 (十二)表现手法 象征、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抑扬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联想、衬托 作用: 衬托(侧面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呼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十三)环境描写:

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得文体特点 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得一种文学体裁。它得主要特点就是:用艺术概括得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得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得人物就是虚构得,就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得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得,因此比现实中得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得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她人物得反应与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得轮廓,刻画其性格得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得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得发展与变化。 小说得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得发展过程。情节得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与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就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得。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就是为了表现人物得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得气氛、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就是小说得三要素。 考情分析 文学作品得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得阅读,《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得要求与对散文得要求就是一致得、散文在过去多年得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得、日常阅读中读得 2004年最多得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得限制,很少在高考中考到。?北京春季高考与夏季高考辽宁卷得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择了小说,2007年宁夏、海南卷、湖北卷,2008年宁夏、海南卷、江苏卷、浙江卷、广东卷高考选用了小说这种体裁,甘肃卷近四年均考散文,09年新高考不排除考小说得可能性,因此,今年得复习备考,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得重视,要未雨绸缪。 用作考试命题材料得小说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得“小小说”(即“微型小说")、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得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得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得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得特点,写法近似速写。这样得小说学生已经读过了不少,掌握了一定得阅读技巧。因此,在今后得高考中,利用“小小说"来检测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得能力就是完全有可能得。 1、考查重点: 小说主要考查学生得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得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得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得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得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发掘作品得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含得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与有创意得解读。 2、考题选材: 1000多字得微型小说将就是小说考查得重点对象。另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得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试卷阅读

文言文常见的文体及其特点

文言文常见的文体及其特点 文体,指文章的体裁、类别。文体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从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等三方面考虑的。就语言形式而言,古代文体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 押韵的:韵文,如《诗经》《楚辞》各各代诗歌 古代文体骈文(四六文):讲平仄、对仗,句式一般四六对仗《朱元思书》 不押韵:广义的:可分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 散文 狭义的:指文学体裁的一种 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区别在于押韵不押韵,韵文是押韵的,如《诗经》、《楚辞》以及各个时代的诗歌。另外,用于规戒的箴铭一类文章也押韵,属韵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骈文和散文是不押韵的,两者的区分是前者讲求平仄、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文也叫“四六”文),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骈文,散文没有这些规定。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唐宋人把骈文叫做“时文”,把散文叫做“古文”。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从文体而言,就是反对骈文而提倡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一般非韵文的作品,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体裁的一种。我们讲古代散文用的是广义散文这一概念。古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四类。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类散文的特点。 一史传文 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 按内容跨度分:通史、断代史 按编写体例分:主要有三种。 (一)编年体 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相关的历史事件。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春秋》第一部,《左传》第一部词详备)和《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影响最大。我们学过的《殽之战》《赤壁之战》就是这种文体,但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历史事件,难详其原委。(二)纪传体 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的创始人是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要内容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裁。《汉书》120卷,80万字。我们学过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海瑞传》都是这种体裁。上面说的二十四史是官修的国史,还有私人写的人物传纪也属于这种体裁,例如我们学过的《左忠毅公逸事》。但同一事件,散在数篇,阅读困难。 纪传体史传文对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深受《史记》的影响。我们学过的《柳毅传》《促织》就是这种文学作品。 (三)纪事本末体 这种体裁首创于南宋时期的袁枢。弥补不足,类章回小说,更易流行。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喜读《资》,“苦其浩博”,将其1360余年事,按历史年代顺序编为239个专题),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1300多年的历史,归纳为230多个专题。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匈奴和亲”等。 (四)国别休:《国语》《战国策》按国记述。 二论说文 论说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论说文。 春秋战国时期,论说文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阶段。所谓“诸子百家”都属于论说文的范围。当时的论说散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语录,如《论语》、《孟子》主要是记录孔子、孟子平常的言论。这种论说文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篇章结构,每篇的题目并不等于论题,与文章的内容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如《论语》第一篇“学而”即取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中的“学而”两个字,与全篇内容无关。另一种是论文集,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我们学过这些集子里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正式的题目,每一篇文章有明确的主题,文章的结构、层次、开头结尾都很讲究。

三种文体阅读常识

三种文体阅读常识 --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说明事物的。 议论文:表达观点,阐明道理,逻辑严密,有据有理。 记述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散文: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字字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 一.記敍文 (一).记叙文阅读的重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以记叙为主,采取综合表达的方法,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说明.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二) 1.列出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3.记叙文的线索 (1) 以时间为线索. (2) 以事件为线索. (3) 以某物为线索. (4) 以某人为线索. (5) 以见闻为线索. (6) 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 以感情为线索. (三).理解衬托的表现手法 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做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这种“以宾衬主”的写作手法运用的好,不但能使结构布局有迂回曲折之妙,而且是文章有了蓄势,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三种手法及其作用: 1.以静衬动,表现观众的热情,烘托演出的效果。 2.以形写声,表现唱腔的优美,烘托艺术家的表演技艺。 3.以简驭繁,表现戏剧形式和内容,烘托演员与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对一篇记叙文进行总结.评价 1.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 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 按时间先后划分; (2) 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3) 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4) 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5) 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2.概括记叙文的各段段意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种: (1) 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2)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3) 联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3.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以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如

高考语文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讲义 第2讲明确文体特征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 一、掌握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 1.论点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 (1)在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例如《科学需要探索精神》《痛苦也是精神财富》等文章就是这样。 (2)在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在《谈骨气》这篇文章中,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开门见山的中心论点。 (3)在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在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的。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3.论证 论证是用严密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1)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分析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二、落实论述类文本的三步读文法 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明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等为主要内容,读文的重点应放在厘清文章的论述关系和行文的逻辑关系。三步阅读法如下: 第一步:边读边标出3类关键词 根据表达的需要,作者在行文中往往精心选取3类词语来强调要表达的内容,有时还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词语暗示文章的思路,读文时,要能迅速捕捉到并标示出来: 在阅读过程中,要梳理的关系有两类,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读完全文,根据前两步落实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梳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形成全文的行文结构图。也可根据第2题四个选项对于文章论证关系的分析,进一步矫正所画结构图的相关要素。 如鲁迅《拿来主义》的全文结构图:

各类文体知识一览

各类文体知识一览 一、记叙文 1.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的记叙文。 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表达方式: (1)种类: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2)正确辨别: A.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 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交代季节、时令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时代大背景。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B.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C.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 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E.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3)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叙述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 描写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 抒情是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5.线索: 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新闻报道体裁有哪些

新闻报道体裁有哪些 【篇一:各类新闻体裁的主要特点】 各类新闻体裁的主要特点 消息消息的定义: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新闻文体。 消息常被人们称为新闻,或者狭义的新闻。它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消息的具体特点不一,因此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消息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我们这里所讲的消息,指的就是狭义新闻。 新华社的每天发稿中也绝大多数都是消息。 消息种类 常见分类 (一)动态消息:也称,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其他分类 4.特写消息(也称目击式消息或情景消息)。即对事情的发生或人物活 动的现场,给予准确、清晰、生动地描写,力求再现活生生的事实。这类消息用电影艺术的特写手法进行写作,可 以单独报道某一重大事件或作为重要人物报道的一种补充。这类消 息要写好的关键是,新闻采访和写作人员既要深人事件发生或人物 活动的现场,又要善于观察。用眼睛摄取富有新闻价值的一情景或 一物,才能把特写消息写得有声有色。 5.人物消息。以人物的活动或遭遇为内容的报道。如各行各业先进 人物的示范工作或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新成就等等,都可以写 成这类消息。有些人物消息,又突出反映人物的思想或精神风貌。 人物消息的写作,要求文字较简短,选材切忌贪大求全,最好是抓 住人物的特点或典型事来写。写好人物消息既要抓动作,写出人物 的精神;又要抓表情,写出人物的心情;还要抓语言,写出人物的 个性。 6.述评消息。不仅报道事实,而且对事实进行评价。它也称为“新闻 述评”或“记者述评”。这种消息不但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还帮助 读者分析、解释、评价来认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其写作 都以报道的事实为主,以评议事实为目的。从表达来说,往往是述 多于评。从这一点来说,它又区别于评论。此类消息在叙述事实中 进行评论,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才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7.图片新闻。即用新闻照片配上文字说明的一种消息报道形式。这 种报道形式,主要是抓典型的事件,或表扬或批评,做到图文结合,使读者一看便知新发生或新发现了什么事实,又能产生如临其境之感。近年来,这种图片消息受到报纸的重视,也受到读者的欢迎。 8.其他。此外,还有成就消息,也叫经验消息:即以生产、经营、 工作、学习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做法为内容的报道。事件消息:即迅速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故又称它

古代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文体常识 文体,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对文体的研究: 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是研究问题的发轫之作。 曹丕—— 将当时流行的文体分为四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并概括其特征分别为:“雅”、“理”、“实”、“丽”。曹丕的论述,开创了对文体进行分类研究的先河,在文体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陆机—— 把文体扩大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对各类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作了较为细致的探索,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说,魏晋时期,已经开始对文体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地系统地论述文体的著作。书中作为篇名标示的文体有三十三类: 诗、乐府、赋、颂、赞、祝、盟、诔、碑、哀、弔、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啟、议、对、书、记。 《文心雕龙》,形成了周详的体例,为后世的文体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具体地探讨了各种文体的源流,解释了名称的含义,阐述了个体的特点,是研究文体的重要文献。 清代姚鼐: 编纂《古文辞类纂》选取从战国到清代文章,同时把历史上流传的诸多文体合并为十三类: 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这样的分类比较符合古代文体的实际,因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直到今天,仍以其分类法为主要依据。 按照语言形式标准分类,可以把古代文体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叫做散文。其语言形式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意写作。经、传、史书,都属于散文。 (二)韵文:押韵的文体叫做韵文,诗、词、曲、辞、赋、以及颂、赞、箴铭等,都属于韵文。因文体不同,其用韵的严、宽也不相同。 (三)骈体文:讲究骈偶的文章,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像散文,却讲究平仄和对仗;像诗歌,却不押韵。自成一类。 古代的散文 按照内容和功用标准分类,可以把散文分成四大类:论说文(说理文)、传状文、杂记文、应用文。 论说文: 或称“说理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辨明是非正误为主要目的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沟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刘勰《文心雕龙》) 一、论说文的发展:

“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文体特点

为了说明“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文体特点,现举美联社2001年1月22日的一篇报道为例: NOVEMBER 22,19:43EST ,2001 28 Killed in Colombia Landslide By JUAN PABLO TORO Associated Press Writer FILADELFIA Colombia (AP ) ①—Rain-softened walls of a condemned strip mine crashed down on scores of gold miners in western Colombia Thursday Killing at least 28 and leaving 40 others missing ,authorities said . ②The victims were said to be poor people who ignored government warnings that erosion had the mine unsafe.It appeared both the illegal digging and recent heavy rains were to blame for the accident . ③Survivors said two separate mudslides occurred at the site in Filadelfia ,a small town 120 miles west of Bogotá.The second avalanche buried miners who were trying to rescue friends who had been engulfed in the first avalanche . ④Rescuers shoveled furiously for hours in hopes of finding som-ebody alive ,butonly recovered bodies . ⑤As night fell Thursday ,national disaster chief Eduardo Jose Gonzalez said hopes of finding anyone alive waned as crews prepared to suspend operations .The search was to resume Friday . ⑥Gonzalez said 28 bodies had been recovered ,and at least 40 people were missing .Thirty-two miners were reported injured and taken to hospitals. Hundreds of people had gathered at the scene ,many of them anguished and weepingrelatives . ⑦Emergency crews from the Red Cross and the civil defense forces were using heavy machinery to remove the thick mud spread over the site . ⑧Complicating the recovery effort ,huge pools of water had seeped into 第四、五、 七、八段讲述 了来自红十 字、民防组织 以及各方救 护人员的救 援进展情况。 第六段也是 对导语的进 一步扩展:官 方宣布事故 中有28人死 亡,至少40人 失踪;有32名 矿工受伤被 送往医院。

各种文章的文体特点

各种文章的文体特点,还会影响到考试的命题。一般说来,写人叙事类记叙文,往往具有写人讲究生动传神,记事追求完整波澜的特点,命题时就会主要围绕人物的刻画和实践的记叙及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特点等方面来展开;写景状物类记叙文,往往具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命题者往往会关注文章描写的对象及其特征,所用的象征、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和形象生动、饱含感情、富蕴哲理的语言。议论文则主要从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重要词句的含义来命题。说明文则主要从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顺序、语言等方面来考查。 中考所选记叙文一般都是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关注的都是人的精神、品质。 一、做题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1、整体把握: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思想和主旨,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些人和事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 2、抓住键的语句:注意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抒情、议论以及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词。 3、文中找答案: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确定答题范围,找出关键文字,归纳整理。(尽可 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二、题型及技巧 1、题目的理解:起到线索的作用(《六个馒头》);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南通《抽打心中的 樱桃花》,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由物及人,形象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对文章主旨 的揭示(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有的蕴含作者的某 种情感;有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洁白的木槿花象征了廖医生的善良与无私,象征着母亲的 善良与伟大),有的新颖别致具有吸引读者的作用(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富有诗意,能吸引读者)。“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形象的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 斗的人。)眉山《拔掉那颗蛀牙》深刻含义:“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 的自闭、沉默寡言和畸形的性格发展,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 能健康快乐。(题目是比喻的要还原,同时揭示出文章主旨) 2、文章内容、情节(作者的思路)的概括,作者态度、观点、情感的体会。 内容:人事(结果,注意不能写出思想感情) 事例:(注意有时还要概括出原因或特定的时间) 情节:(注意结合题目、线索、事件发展过程,《女教师的47个吻》《让铺》“我”在心里想 换铺———小女孩儿哭闹要换铺——老爷爷主动要换铺——中年军人主动让铺) 中心思想:(注意结合题目、中心句即开头、结尾、抒情和议论句)本文通过记叙(描写)…… 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赞美、歌颂了(人的某种品质、某种好的社会现

三种文体的知识点.doc

三种文体的知识点【一】记叙文知识 (一记叙文的定义和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 (二记叙要素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的结 (三记叙顺 顺叙:即按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再写事的发生,经过(现在,过去,现在 优点:为了突出中心,或造成悬念,引人入 插叙:由于某种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再写事的发生,经过 作用:补充,交代,或说明为下文(文本)作铺垫 (四线索: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 1时 2事件:中心事 3事 七4某人物: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 5见 6地点的转换(空间转移,游记 7感情变化: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 寻找线索的方法:①标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③议论抒情的语④作者的思想感 某一人物的见闻感 (五)人 1. 第一人称:(优)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情节集中,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亲切自然真实,便于直抒胸臆,便于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 (缺)不能写不属于我的见闻,感 2. 第三人称:(优)便于客观的叙事,叙述不受限 (缺)不如第一人称更亲切自 第二人称即第一人称的变形:(优)对话式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 (六划分层 时间先后顺序,倒叙最容 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地点的转换(游记 4描写内容的角 5思想感情变 6按总分总结构特点划 (七)概况段 要求: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 格式:(事 方法:抓住了中心句(中心句首,文末,文中 没有抓住中心句:抓贯穿全段的中心(事件的中心 常见法:①摘句法②概括法③联合法④叠加 划分段落的方法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按地点划分(找表达地点的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

关于“赋”这种文体

关于“赋”这种文体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ch ī(左提手,右离)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chī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苏轼(1037-1101 )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的黄州生活与《赤壁赋》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 前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随着政治权利和行动自由的丧失,戴上了“思过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东坡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谴,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

四种文体的简介

议论文 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求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三要素 详细说明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 2.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论据: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论证: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 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