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风险等级与技术防范防护级别

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风险等级与技术防范防护级别

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风险等级与技术防范防护级别
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风险等级与技术防范防护级别

引言

切实保障首都医疗卫生机构内正常的医疗秩序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为了进一步规X医疗卫生机构的安全技术防X 工作,本着符合实际、确实有效、措施恰当、管理到位、正确引导的原则,市公安甸科技处、文化保卫处在国家卫生部、市卫生间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经市质跫技术监督局批准,立项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风险等级与技术防X防护级别》市地方标准。该标准的制定是贯彻落实《中华人KXX国行政许可法》和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耍求。

为了保障该项标准制定工作依法、规X、有序进行,市公安局有关部门于2004年11月成立了由贾胜文、许克嘉、李树启、X林等组成的本标准起草工作领导小组。为确保所制定的标准切实可行,特邀谙X希淸、施巨岭、X剑峰、秦川、彭明强、戴淑玲、万康林、段淑敏、海荣、X烈、田铁强、全来、郎晓林、宋基亮、X永平、卫忐强、李元生、郜学文、杨京山、王兆亮等组成标准审理专家组,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和市质tt技术监督信息化所的指导下,按照标准制定的程序经过起草、初审和审定等阶段形成该标准的报批稿,在征求0家卫生部、市卫生局主管部门意见后,报谙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批发布该标准。

在该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市公安局X锐秋和赵飞同志在立项和配套实施方面给予了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风险等级与技术防X防护级别

1 X围

本标准规定了市行政区域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所属单位(简称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风险等级、技术防X防护级别、系统要求和保

障措施。

本标准作为上述医疗卫生机构安全技术防X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涉及医疗卫生工作的科研、教育单位和民营、独资、合资医疗卫生机构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风险等级的划分中所涉及到的场所、部位有相应安全防X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依据对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执行。

2 规X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348安全防X工程技术规X

GAA-74安全防X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GA/T75安全防X工程程序与要求

GA308安全防X系统验收规则GAAT36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耍求

GAAT368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GA/T394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耍求

《中华人民XX国药品管理法》

《中华人民XX国传染病防治法》

《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

3术语和定义

3.1 安全技术防XTechnical protection for security

以维护医疗卫生机构公共秩序与安全,预防、制止XX犯罪行为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采用报警、视频监控、通讯、无线定位、电子出入口控制、电子巡查、防爆安检等技术手段为主,结合人员值守、查验和物理防护的综合安全保障措施。

3.2 风险等级Level of risk

风险等级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内各场所、部位一旦发生安全问题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人身危害、财产损失及消除危害所必需的资金、人员、物资投入程度。3.3 防护级别Level of protection

对应不同风险等级的场所、部位所采取的以技术防X为主,结合其他防X

手段所采取综合防护措施的等级水平。

3.4 管制药品Controlled the medicines

依据《中华人民XX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管制药品是指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

3.5 致病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本标准所述致病微生物是指《中华人民XX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的菌毒种和国务院、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其它传染病的菌毒种。

4 风险等级

本标准风险等级共分三级,从高至低依次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4.1 单位风险

4.1.1 —级风险单位为市行政区域内三级医院、二级传染病专科医院,直接从事管制药品、致病微生物制备、使用、存储和销毁工作的单位。

4.1.2 二级风险单位为市行政区域内国务院和市属卫生行政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办公区、二级非传染病专科医院,医疗卫生机构中其它从事涉及致病微生物生产、使用、存储和销毁工作的单位。

4.1.3 三级风险单位为市行政区域内区属医疗卫生行政部门、二级以下(不含二级)医疗机构,其他有必要加强安全技术防X措施的涉及医疗卫生工作的单位。

4.2 部位风险

4.2.1 一级风险部位

4. 2.1.1 一级风险单位内致病微生物鉴定、制备、存放和集中销毁的场所、部位。

4.2.1.2 一级风险单位内管制药品制备、存放场所及部位,集中销毁场所。4. 2.1.3 —级风险单位内危险物品(放射、易燃、易爆、剧毐)集中存放和使用场所、部位。

4.2.1.4 一级风险单位内档案室、机耍室和其他集中存放涉密文件和医疗档案的场所。

4.2.1.5 一级风险单位内现金集中收支窗口、财务账目和单据集中存放处所。

4.2.1.6 一级风险单位内集中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室内温度调节和室内空气净化场所。

4.2.1.7 一级风险单位内涉及致病微生物、管制药品科研工作的国家及市级重点实验室。

4.2.1.8 —级风险单位内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

4.2.1.9 一级风险单位周界的出入口和医疗、救治禁区出入口。

4.2.1.10 一级风险单位监控报鳘服务中心。

4.2.1.11 其他直接涉及医疗单位安全的巫点耍害场所、部位。

4.2.2二级风险部位

4.2.2.1 -级风险单位内与一级风险场所、部位直接关联的主要区域。

4.2.2.2 -级风险单位内人员聚集场所,包括收费大厅、门诊大厅、集中候诊区、集中就餐场所等区

4.2.2.3 二级风险单位内对应一级风险部位的各场所、一、二级风险单位内机动车集中存放场所.

4.2.2.4 —、二级风险单位内办公楼、医疗、科研楼、二级风险单位监控报警室。

4.2.2.5 —、二级风险单位内主要交通道口。

4.2.2.6 其他治安重点场所、部位。

4.2.3 三级风险部位

4.2.3.1 三级单位内涉及二级风险部位所列的各场所、

4.2.3.2 各级风险单位内非机动车集中存放场所。

4.2.3.3 各级风险单位内公寓及宿舍楼的主耍山入口。4.2.3.4三级风险单位的报聱室。

4.2.3.5 其他须设防的场所、部位。

5.1 防护级别确定的原则

依据GA/T 367、GA/T 368和GA/T 394的规定,本着安全技术防X系统的防护级别应与被防护对象的风险等级相对应的原则,即:一级风险部位采取一级防护措施;二级风险部位采取不低于二级防护措施:三级风险部位采取不低于三级防护措施。各级防护措施除设置相应的安防技术系统外,还应同时考虑相应的人防和物防措施。

5.2 一级防护

5.2.1被防护目标应设视频监控,摄像视场角应覆盖该目标80%以上,如对出入口和直接被防护物体摄像设防,其视场角应实现全覆盖,观看所摄录的图像应能明确辨识被摄录人员、车辆和其他主要物品标识性特征。

5.2.2 被摄像目标的照度应符合摄像机正常摄取图像的照度要求,在照度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辅助照明设施。

5.2.3 无人值守或分时有人值守的被防护场所、部位应安装防盗、防入侵报警器,在无人职守期间报警器应进入设防状态。对有人值守场所宜安装主动报警设备。

5.2. 4 对人员进出需要逐一辨别的重要通道口应安装电子出入口控制设施,有条件的应安装具有识别、记录功能的智能电子出入口控制系统。

5.2.5 被防护场所门、窗和通风口应有实体防护措施。

5.2.6 被防护目标为工作场区或独立建筑物的应设置电子周界防护设施*

5.2.7 电子周界防护设备、防盗防入侵报警器、电子出入口控制设施应与被防护目标的摄像机复核使用,当使用辅助灯光时,应实现报警、摄像与灯光联动。

5.2.8 对被防护目标的周围及主要通道适当位置应设置电子巡查信息点,配备电子巡查设施,安全保卫人员应定期巡査。

5.2.9 必要时可对被防护目标录音,要求录音信号与相应摄像信号保持同步。

5 二级防护

5.3.1 被防护目标为封闭空间或通道的场所、部位应设视频监控,摄像视场角应覆盖该目标50%以上, 当对出入口和直接被防护物体摄像设防时,其视场角应实现重点覆盖。

5.3.2 被摄像目标的照度应符合摄像机正常摄取图像的照度要求。

5.3.3 无人值守或分时有人值守的被防护场所、部位应安装防入侵报警器,在无人职守期间报警器应进入设防状态。

5.3.4 被防护工作间出入口宜安装电子门禁设施。

5.3.5 被防护目标为工作场区或独立建筑物的场所,宜设置电子周界防护设施。

5.3.6 电子周界防护设施、防入侵报警器、电子出入口控制设施宜与被防护0标的摄像机复核使用。

5.3.7 对被防护目标的周围及主要通道口的适当位置宜配备电子巡査设施。5.4 三级防护

5.4.1 无人值守或分时有人值守的封闭处所应安装报警器,在无人职守期间报警器应进入设防状态。

5.4.2 家属单元楼应设置楼宇对讲系统。

5.4.3 被防护目标宜设视频监控。

5.4.4 被摄像目标的照度应符合摄像机正常摄取图像的照度要求。

5.4.5 被防护场区宜设置电子周界防护设施。

5.4.6 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适当位置宜配备电子巡查设施。

6 安全技术防X系统基本要求

6.1 一般规定

6.1.1 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防X系统的设计应根据GB50348的规定,按照被防护对象的使用功能、风险等级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耍,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拮施,构成安全、可靠、实用、经济、先进、配套的安全技术防X体系。当本级风险单位内含有高于本级单位风险的部位时,安全技术防X系统应满足该部位

风险等级的技术要求。安全技术防X工程的设计施工程序应符合GA/T 75的规定,设计图纸应符GA/T 74的规定。安全技术防X工程竣工后,由建设单位和审批单位根据GA 308的有关规定组织验收。

6.1.2 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安全技术防X系统工程的设计应遵从以下原则:

a)系统的防护级别与被保护对象中最高风险等级相适应;

b)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探测、延迟、反应相协调;

c)防护的纵深性、均衡性、抗易损性;

d)系统各被防护场所、部位协调统-、相互补偿、合理取舍;

e)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

f)系统的先进性、兼容性、可扩展性;

g)系统的经济性、适用性。

6.1.3 医疗卫生机构应逐步推进兼容XX1C技术或单位内独立使用的医疗“一卡通”1C卡防X措施(包括或部分包括身份査验、电子出入口控制、贵重物品存取、小额代金支付等功能)。

6.2 三级防X技术系统基本要求

三级风险单位安全技术防X系统各子系统应能独立运行。系统应安装不间断电源,应保障报警器工作时间不小于8小时。系统应按照GB50348的要求安装避雷设施。报警室应设置报警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主管部门联系。6.2.1 入侵报警子系统

6. 2.1.1 应设置报警室,全天专人值守。

6. 2.1.2 各报警设备应能按时间、区域、部位灵活编程设防或撤防,能对设备运行状态和信号传输线路进行检测,应具备防破坏功能,能及时发出故障报警并

指示故障区位,当有报警发生时显示、记录和即时打印报警部位及有关警情数据。各类报鳘记录保存时间应不少于40天。

6. 2.1.3 根据管理需耍和环境条件,宜分别或综合设置电子周界防护、区域或空间防护、重点实物防护,构成点、面、立体或组合的综合报鳘防护系统。

6.2.2 视频监控子系统

6.2.2.1 系统应对被监控区域进行视频监视。

6.2.2.2 报鳘室所设监控终端,应对所有监控图像进行记录,多画面或轮循显示各监控图像,可设置为移动画面桢测记录方式,帧测灵敏度为对摄像重点区域内有人员或应设防物体移动时即起动,图像记录连续性指标应不少于10帧/秒,录像的清晰度不低于352X288彩色像素点阵(黑白图像清晰度应高于此规格),记录保存时间应不少于7天。

6.2.3 楼宇对讲子系统

应安装楼宇对讲系统,楼宇对讲设施应与楼门口防盜安全门结合使用,输入各住户序号实现与本单元住户的直接对讲,有条件的楼宇可安装可视楼宇对讲系统。

6.3 二级防X技术系统

二级风险单位安全技术防X系统除具有三级防X技术系统各项功能外,应设置专用监控报繁室,增加安全技术防X管理子系统,实施对各子系统的联动与管理。系统应安装不间断电源,耍求对控制台设备视频部分不小于1小时。安全技术防X管理子系统应设置在监控室内,全天专人值守,并配备必耍的有线、无线通讯设备。

6.3.1 视频监控子系统

6.3.1.1 除具有三级防X技术系统的耍求外> 还应JI.备下列耍求:

6.3.1.2 记录设置为连续或移动画面帧测记录方式,帧测灵敏度为对摄像区域内有人员或应设防物体移动即起动,图像记录迮续性指标应不少T 15帧/秒,记录保存时间应不少于10天,

6.3.2 入侵报譬子系统除具有三级防X技术系统的要求外,应具备接收两路以上同时报警的功能。

6.3.3 电子出入口控制子系统

应设置电子出入口控制设施,应自动记录、打印、储存有关信息,并有防篡改和防销毁等功能,记录保存时间应不少于40天。

6.3.4电子巡査子系统

应设置电子巡查设施,对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重点地区保安人员进行定点巡逻,巡逻记录信息保存时间不少于40天。

6.4 一级防X技术系统

—级风险单位安全技术防X系统除具备二级防X技术系统的各项功能外,安全技术防X管理子系统还应具备系统集成功能,实现系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6.4.1 视频监控子系统

除具有二级防X技术系统的要求外,还应具有下列要求:

a)实现由中央控制室对全系统进行信息集成的自动化管理。该系统应预留符合公安机关要求的程接口(可调阅视频与记录图像,以及报警、电子出入口控制、电子巡査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防设备状况信息等),适时与公安机关主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

b)中央监控室应设置电视墙,直接或轮循显示监控图像。

c)记录可设置为连续或移动画面帧测记录方式,帧测灵敏度应对摄像区域

内人员或应设防物体移动时即起动,图像记录连续性指标应不少于25帧/秒,记录保存时间应不少于15天。

d)结合实际情况,可设置无线、机动监控设施。

6.4.2 入侵报簪子系统

6.4.2.1 除具有二级防X技术系统的要求外,还应具备接收多路以上同时报警功能。

6.4.2.2 结合实际情况,可设置无线、机动报警设施。

6.4.3 电子出入口控制子系统

6.4.3.1 除具备二级防X技术系统的要求外,还应与安全技术防X系统中央监控室联网,满足中央监控室对电子出入口控制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的要求。系统应有报警功能,记录信息的保存时间应不少子40天。

6.4.3.2 系统信息处理设施应对系统中的有关信息自动记录、打印、储存,并有防甚改和防销毁等功能。

6.4.4防爆安全检査子系统

对外开放场所,宜设置临时或永久性的防爆安全检查系统》

7 保障措施

7.1 依据国务院第421号令《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保卫条例》的规定,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本单位内本标准的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或指定相应的管理机构,并指定专门人员组成本单位保卫工作责任部门,具体实施本单位安全技术防X日常管理工作。该保卫工作责任部门应参与本单位技防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工作,提出防X需求和使用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主管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7.2 医疗卫生机构安全技术防X设施出现故障,要求一级风险在48小时内,二级风险在72小时内,三级风险在96小时内恢复功能。在恢复期间应有有效的安全应急方案并报医疗卫生机构上级主管机关相关部门及公安机关主管部门备案。

GA38-2004《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

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38-2004 代替GA38-1992 Regulations on level of risk and classification of protection for banking business place 2004-09-22发布2004-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发布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原标准仅要求在现金出纳柜台上方设置金属或其他材料的坚固防护栏,本标准要求安装具有防弹、防暴、防爆功能的透明防护板。透明防护板可以是防弹复合玻璃,也可以是其他材质; ——原标准对业务库未予明确定义, 本标准引用了JR/T0003-2000中业务库的定义。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GA38-1992。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0)归口。 本标准由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中国人民银行保卫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迪堡安防设备有限公司、上海三利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共同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平、袁鹤、顾岩、鲍世隆、施巨岭、杨兰平、史奇中、刘玉成、邓慕琼、熊自立、徐志伟、滕云海。 1 范围 本标准对银行营业场所的风险等级及其相应的防护级别作出了规定,是确定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的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营业场所。其他金融机构的营业场所可参照执行。 规范性的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针对我公司的生产特点及实际情况,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针对职工可能产生的职业病,特制定以下在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的必要的措施进行防治。 一、尘肺病防治措施: 预防尘肺病最有效地方法是防尘降尘。坚持我国已有的“革(技术革新)、水(湿式作业)、密(密闭)、风(通风)、护(个体防护)、管(加强管理)、教(宣传教育)、查(监督检查)”八字方针,设置各种排尘、捕尘设备,采取综合性措施降低劳动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以下。粉尘作业人员应使用防护用品,带防尘口罩,防止粉尘进入人体呼吸道。 二、高温中暑防治措施: 防止烈日下暴晒,作业环境要保持通风,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过度疲劳,穿白色或浅色衣服。在劳动和工作时,带上草帽或安全帽。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清淡,不宜多食油煎味厚和过分油腻的食品。居室要清洁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劳动。 三、振动病防治措施: 不断革新工艺设备和方法,已经达到减振目的的,从生产工艺上控制或消除振动源才是振动控制的根本措施;采取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装置,减少振动;改进振动设备与工具,降低振动

强度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以减轻肌肉负荷和精神紧张等;改革风动工具,改变排风口方向;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及时保养和维修;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控制车间及作业地点温度,保持在16℃以上;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坚持工间休息及作业轮换工作制度,以利于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加强技术训练,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业成分;保健措施:坚持就业前体检,凡患有就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该作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患者。 四、电焊工职业病防治措施: 特种作业的电焊,其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有毒气体、高温、电弧光、高频电磁场等,针对这些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 1、提高焊接技术,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 通过提高焊接技术,使焊接操作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人与焊接环境相隔离,从根本上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通过改进焊接工艺,如合理设计焊接容器的结构,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型新工艺,避免焊工在通风极差的容器内进行焊接,从而大大改善焊工的作业条件,由于电焊产生的危害大多与焊条药皮成分有关,所以通过改进焊条材料,选择无毒或低毒的电焊条,也是降低焊接危害的有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2、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 通风方式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其中机械通风是依靠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A27-2002) (自2003年3月25日起施行) 前言 本标准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GA 27-1992《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的》的修订版。 本标准与GA 27-1992相比,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1.增加了新的名词术语,如:单位风险、部位风险、目标风险、单位防护、目标防护、入侵延迟、处警响应时间等; 2.规定了实体防护装置防破坏能力的要求; 3.规定了保卫人员到达现场的要求;

4.对原标准的章节和内容重新做了调整:增加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对原标准第3、4、5章(现标准第4、5、6章)的内容进行了充实和补充。将原标准的第6章“组织措施”和第7章“认定、审批与验收”合并为一章:“管理要求”。 本标准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联合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文物局、公安部三局、公安部一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文起、刘起富、杜绍熔、顾岩、刘希清、杨志蓬、刘铭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文物系统博物馆及其藏品、藏品部位风险等级的划分、防护级别的确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文物系统博物馆,也适用于考古所、文物管理所、文物商店、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文物系统博物馆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使用于本标准。 GB/T 16571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GA/T 75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 308-2001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T 367-200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368-2001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监督管理,使职业病防护设施在使用时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要求,控制或者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所称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以下称“防护设施”),是指以控制或者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目的,采用通风净化系统或者采用吸除、阻隔等设施以阻止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装置和设备。 一、主要工作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护设施责任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 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1、使用防护设施要求 对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环境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符合国家的 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2、购置防护设施要求 不得使用没有生产企业、没有产品名称、没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报告的防护设施产品。 3、防护设施效果检测 自行或委托有关单位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设

计和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防护措施,不得使用。 4、建立技术档案 对防护设施应当建立防护设施技术档案:(1)防护设施的技术文件(设计方案、技术图纸、各种 技术参数等); (2)防护设施检测、评价和鉴定资料; (3)防护设施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4)使用、检查和日常维修保养记录。 5、日常维护 对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防护设施正常运转,每年应当对防护设施的效果进行综合性检测,评定防护设施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 6、知识培训和指导 对劳动者进行使用防护设施操作规程、防护设施性能、使用要求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 施。 7、拆除或停用 不得擅自拆除或停用防护设施。如因检修需要拆除的,应当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并向劳动者配发防护用品,检修后 及时恢复原状。

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风险等级与技术防范防护级别

引言 切实保障首都医疗卫生机构内正常的医疗秩序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为了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的安全技术防范工作,本着符合实际、确实有效、措施恰当、管理到位、正确引导的原则,北京市公安甸科技处、文化保卫处在国家卫生部、北京市卫生间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经北京市质跫技术监督局批准,立项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风险等级与技术防范防护级别》北京市地方标准。该标准的制定是贯彻落实《中华人K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耍求。 为了保障该项标准制定工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北京市公安局有关部门于2004年11月成立了由贾胜文、许克嘉、李树启、张林等组成的本标准起草工作领导小组。为确保所制定的标准切实可行,特邀谙刘希淸、施巨岭、刘剑峰、秦川、彭明强、戴淑玲、万康林、段淑敏、海荣、张烈、田铁强、刘全来、郎晓林、宋基亮、吴永平、卫忐强、李元生、郜学文、杨京山、王兆亮等组成标准审理专家组,在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和北京市质tt技术监督信息化所的指导下,按照标准制定的程序经过起草、初审和审定等阶段形成该标准的报批稿,在征求0家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主管部门意见后,报谙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批发布该标准。 在该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北京市公安局张锐秋和赵飞同志在立项和配套实施方面给予了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风险等级与技术防范防护级别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

其所属单位(简称医疗卫生机构)安全风险等级、技术防范防护级别、系统要求和保障措施。 本标准作为上述医疗卫生机构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涉及医疗卫生工作的科研、教育单位和民营、独资、合资医疗卫生机构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风险等级的划分中所涉及到的场所、部位有相应安全防范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依据对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34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AA-74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GA/T75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308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AT36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耍求 GAAT368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GA/T394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耍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 3术语和定义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一、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特制定本措施。 二、适用范围 公司人员从事涉及到易燃,易爆、触电、中毒、高坠、机械伤害、灼烫,淹溺,透水、物体打击、粉尘伤害、噪声、振动、窒息等作业时均应执行本办法。 三、危害的成因及危害的类型 危害的成因分为物理危害和化学危害 物理危害的成因: 1.粉尘伤害 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多种粉尘,主要包括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以及其他粉尘等。产生这些粉尘的作业主要有: a)矽尘:挖土机、推土机、刮土机、铺路机、压路机、打桩机、钻孔机、凿岩机、碎石设备作业;挖方工程、土方工程、地下工程、竖井和隧道掘进作业;爆破作业;喷砂除锈作业;旧建筑物的拆除和翻修作业。 b)水泥尘:水泥运输、储存和使用。 c)电焊尘:电焊作业。 d)石棉尘:保温工程、防腐工程、绝缘工程作业;旧建筑物的拆除和翻修作业。 e)其他粉尘:木材加工产生木尘;钢筋、铝合金切割产生金

属尘;炸药运输、贮存和使用产生三硝基甲苯粉尘;装饰作业使用腻子粉产生混合粉尘;使用石棉代用品产生人造玻璃纤维、岩棉、渣棉粉尘。 2. 噪声 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噪声,主要是机械性噪声和空气动力性噪声。产生噪声的作业主要有: a)机械性噪声:凿岩机、钻孔机、打桩机、挖土机、推土机、刮 土机、自卸车、挖泥船、升降机、起重机、混凝土搅拌机、传输机等作业;混凝土破碎机、碎石机、压路机、铺路机,移动沥青铺设机和整面机等作业;混凝土振动棒、电动圆锯、刨板机、金属切割机、电钻、磨光机、射钉枪类工具等作业;构架、模板的装卸、安装、拆除、清理、修复以及建筑物拆除作业等。 b) 空气动力性噪声:通风机、鼓风机、空气压缩机、铆枪、发电机 等作业;爆破作业;管道吹扫作业等。 3. 振动 部分建筑施工活动存在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危害。产生局部振动的作业主要有:混凝土振动棒、凿岩机、风钻、射钉枪类、电钻、电锯、砂轮磨光机等手动工具作业。产生全身振动的作业主要有:挖土机、推土机、刮土机、移动沥青铺设机和整面机、铺路机、压路机、打桩机等施工机械以及运输车辆作业。 4.窒息 许多施工活动存在密闭空间作业,导致窒息主要包括:

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

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 1范围本标准对银行营业场所的风险等级及其相应的防护级别作出了规定,是确定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的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营业场所。其他金融机构的营业场所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的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7656 防盗安全门 GA/T73 机械防盗锁 GA165 防弹复合玻璃 JR/T0003-2000 银行金库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银行营业场所Banking Business Place 各银行机构办理现金出纳、有价证券业务、会计结算业务的物理区域。包括营业厅(室)、与营业厅(室)相通的库房、通

道、办公室及相关设施。 3.2风险等级Level of Risk 银行工作人员、现金、有价证券、重要凭证及相关设施等在营业场所环境中可能受到的危害程度。 3.3防护级别Classification of Protection 为保障银行工作人员、现金、有价证券、重要凭证及相关设施等的安全,银行机构对不同风险等级营业场所采取的相应安全防范措施的程度。 3.4业务库commercial vaults 指银行机构为办理日常现金收付业务而设立的现金保管库房。其保管的现金是为保证正常营业的准备金,是银行营运资金的组成部分。它经常处于有收有付的周转状态,属于流通中货币的一部分。 3.5自动柜员机(简称ATM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 银行提供给客户用于自行完成存款、取款和转帐业务的设备。 3.6自动存款机(简称CDM )Commercial Deposit Machine 银行提供给客户自行完成存款业务的设备。 3.7自动存取款机(简称CRS )Commercial Reverse System 银行提供给客户自行完成存、取款业务的设备。

医疗安全与风险防范教育培训制度

医疗安全与风险防范教育培训制度 为了使科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掌握医疗安全知识,提高医疗安全意识,降低 医疗安全风险,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 、利用科室晨会、业务学习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2 、新入职人员需经过科室岗前培训,教育内容包括: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及医院科室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主要仪器设备的性能、项目操作规范、实验室、院感知识等。经考核合格,方可进行相应的工作。 3 、科室每月组织一次安全培训,将医疗安全的法律法规、实验室生物安全、仪器设备安全使用、检查项目规范操作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4 、科室不定期的组织安全演练,提高工作人员医疗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技能。 5 、对脱离岗位半年以上的员工,必须重新进行安全教育,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作业。 6 、

新项目开展前, 新设备、 新产品使用前, 要按新的安全操作规程, 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方能进行操作。 7 、对违规、违纪进行操作,造成事故或未遂事故的人员应停止工作进行医疗安全培训学习。造成重大医疗事故和恶性未遂事故的,上报医务科,按照医院相关制度进行处罚。 8 、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小组定期对安全教育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主要内容:学习计划、签到情况、学习记录等。 检验科 医疗安全与风险防范教育培训制度 为了使科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掌握医疗安全知识,提高医疗安全意识,降低 医疗安全风险,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利用科室晨会、业务学习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2、新入职人员需经过科室岗前培训,教育内容包括: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及医院科室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主要仪器设备的性能、项目操作规范、实验室、院感知识等。经考核合格,方可进行相应的工作。 3、科室每月组织一次安全培训,将医疗安全的法律法规、实验室生物安全、仪器设备安全使用、检查项目规范操作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4、科室不定期的组织安全演练,提高工作人员医疗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处

GA27-2002《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A27-2002《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前言 本标准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GA 27-1992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的》的修订版。 本标准与GA 27-1992 相比,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1. 增加了新的名词术语,如:单位风险、部位风险、目标风险、单位防护、目标防护、入侵延迟、处警响应时间等; 2. 规定了实体防护装置防破坏能力的要求; 3. 规定了保卫人员到达现场的要求; 4. 对原标准的章节和内容重新做了调整:增加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对原标准第3、4、5章(现标准第4、5、6章)的内容进行了充实和补充.将原标准的第6章“组织措施”和第7章“认定、审批与验收”合并为一章:“管理要求”。 本标准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联合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文物局、公安部三局、公安部一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文起、刘起富、杜绍熔、顾岩、刘希清、杨志蓬、刘铭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文物系统博物馆及其藏品、藏品部位风险等级的划分、防护级别的确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忽然管理要求。 本标准试用于文物系统博物馆,也试用于考古所、文物管理所、文物商店、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文物系统博物馆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使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使用于本标准。 GB/T 16571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GA/T 75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 308-2001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368-2001 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试用于本标准。 3.1 博物馆 museums 文物、标本的收藏、展示、研究和开展相关教育、服务的单位与场所。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 为保障患者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诊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成本。积极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指定本制度。 一、医疗风险定义 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不安全事件、并发症及由这些因素导致的医疗纠纷等。 二、建立医疗风险评估和防范的组织机构 l.医疗风险评估和防范团队 由多学科人员组成,包括医疗、护理、管理、药剂、设备管理、后勤保障、保卫等。 2.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 基于医疗风险评估、建立常规的医疗风险种类、确定每一类风险的具体危险因素、确定分析方法、选择医院优先级的医疗风险事件,采取有效、动态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三、医院风险防范和控制方案 处理原则“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重在预防” l.通过完善医院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活动过程。 (l)完善诊疗护理常规、收治标准,界定有关专业疾病收治范围、促进诊疗规范管理。

(2)加强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完善手术分级管理、手术授权和再授权机制,加强手术风险评估制度、重大手术审批制度、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对个人技术实行准入管理,提高手术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手术质量和安全管理。 (3)实施首诊负责、完善急诊分流制度,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完善重危病人的转送流程,为病人提供连贯的医疗服务。 (4)规范药物使用流程,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5)完善院内感染各项管理制度,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规范管理。 (6)落实病人安全目标各项制度,加强患者入院坠床/跌掉风险评估、手术部位标记、术前安全核查、病人身份确认、高危险药品管理、危急值管理、病人安全转科转院等。 (7)落实病人转科、转院、出院计划制定等制度,确保安全。 (8)确保病人与医务人员、医务人员之间沟通及时有效。 2.健全临床督导和审核制度,落实各项医疗核心制度 (1)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医疗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等全院质量改进体系的有效运作。 (2)完善院科两级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加强职能部门与临床、医技辅助科室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 3.健全专业教育与培训制度 (1)完善岗前培训、三基培训制度,对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进行定期培训考核。

职业危害防治的措施

编号:SM-ZD-39154 职业危害防治的措施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职业危害防治的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 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 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 读内容。 一、防尘技术措施 1、水泥防尘措施 (1)流动搅拌机除尘。在建筑施工现场搅拌机流动性比较大,因此,除尘设备必须考虑适合流动的特点。既要达到除尘目的,又做到装、拆方便。 流动搅拌机上有2个尘源点:一是向料斗上加料时飞起的粉尘;二是料斗向拌筒中倒料时,从进料口、出料口飞起的粉尘。 采用通风除尘系统。即在拌筒出料口安装活动胶皮护罩,挡住粉尘外扬;在拌筒上方安装吸尘罩,将拌筒进料口飞起的粉尘吸走;在地面料斗侧向安装吸尘罩,将加料时扬起的粉尘吸走,通过风机将空气粉尘送入旋风滤尘器,再通过器内水浴将粉尘降落,被水冲入蓄水池。

(2)水泥制品厂搅拌站。多用砼搅拌机自动化。由计算机控制砼搅拌,输送全系统,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同时在进料仓上方安装水泥,砂料粉尘器,就可使料斗作业点粉尘降为零,从而达到彻底改善职工劳动条件的目的。 (3)高压静电除尘。高压静电除尘是静电分离技术之一,已应用于水泥除尘回收。 2、木屑除尘措施 可在每台加工机械尘源上方或侧向安装吸尘罩,通过风机作用,将粉尘吸入输送管道,再送到蓄仓内。 3、金属防尘措施 钢、木门窗的抛光(砂轮打磨)作业中,一般采用局部通风除尘系统。或在打磨台工人操作的侧方安装吸尘罩,通过支道管、主道管,将含金属粉尘的空心输送到室外。 二、防毒技术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推荐文档)

危害防治措施 针对我公司的生产特点及实际情况,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针对职工可能产生的职业病,特制定以下在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的必要的措施进行防治。 、尘肺病防治措施: 预防尘肺病最有效地方法是防尘降尘。坚持我国已有的“革 (技术革新)、水(湿式作业)、密(密闭)、风(通风)、护(个体防护)、管(加强管理)、教(宣传教育)、查(监督检查)”八字方针,设置各种排尘、捕尘设备,采取综合性措施降低劳动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以下。粉尘作业人员应使用防护用品,带防尘口罩,防止粉尘进入人体呼吸道。 二、咼温中暑防治措施: 防止烈日下暴晒,作业环境要保持通风,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过度疲劳,穿白色或浅色衣服。在劳动和工作时,带上草帽或安全帽。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清淡,不宜多食油煎味厚和过分油腻的食品。居室要清洁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劳动。 三、振动病防治措施: 不断革新工艺设备和方法,已经达到减振目的的,从生产工艺上控制或消除振动源才是振动控制的根本措施;采取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装置,减少振动;改进振动设备与工具,降低振动

强度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以减轻肌肉负荷和精神紧张等;改革风动工具,改变排风口方向;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及时保养和维修;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 控制车间及作业地点温度,保持在16C以上;建立合理的劳动 制度,坚持工间休息及作业轮换工作制度,以利于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加强技术训练,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业成分;保健措施:坚持就业前体检,凡患有就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该作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患者。 四、电焊工职业病防治措施: 特种作业的电焊,其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有毒气体、高温、电弧光、高频电磁场等,针对这些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 1、提高焊接技术,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 通过提高焊接技术,使焊接操作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人与焊接环境相隔离,从根本上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 通过改进焊接工艺,如合理设计焊接容器的结构,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型新工艺,避免焊工在通风极差的容器内进行焊接,从而大大改善焊工的作业条件,由于电焊产生的危害大多与焊条药皮成分有关,所以通过改进焊条材料,选择无毒或低毒的电焊条,也是降低焊接危害的有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2、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 通风方式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其中机械通风是依靠 风机产生的压力来换气,除尘、排毒效果较好,因而在自然通风较差的室内,封闭的容器内进行焊接时,必须有机械通风措施。 3、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可防止焊接时缠身的有毒气体和粉尘的危害。作业人员必须使用相应的防护眼镜、面罩、口罩、手套、穿白色防护服、绝缘鞋,决不能穿短袖衣或卷起袖子,若在通风条件较差的密闭容器内工作,还要佩戴使用有送风功能的防护头盔。 4、强化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及现场跟踪监测工作

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自查报告

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自查报告 根据“惠州市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专项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要求,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专项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参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对我院的医疗质量和成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认真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我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基本情况回顾: (一)我院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了院科两级责任制,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制定了与医疗安全质量相关的各项医疗管理职责制度。建立了每月定期召开科主任医疗安全质量管理例会、每季度定期召开中层干部医疗安全质量管理例会,医疗安全质量管理由科室自查和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检查相接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深入科室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核心制度的落实,检查结果以质量分的形式与医院绩效考核方案挂钩,有效地促进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二)加强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通过召开大会和领导下科室参加晨会及建立医院微信平台的形式,对全员进行医疗质量安全教育,并与各科室有关人员签定安全

责任书。加强了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培训和考核。举办了“医 疗质量安全”等培训。安全检查检查结束后,院质量控制科及时召 开会议,认真研究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找出核心问题和整改措施,然后召开科长、护士长、业务骨干会议进行质量讲评,有效促 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 加强三基、三严的培训与考核,按照年初制定的院内医学继续 教育培训考核计划,定期进行“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参考率、合 格率务达95%以上。 (三)健立了“传染病管理小组”、“药事委员会”、“院内感 染管理小组”、“抗菌药品分级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配备有兼职传染病、药品不良反应及死亡病例的网络直报 人员。并建立了“不良事件采集制度”和“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制度”。 二、存在问题: (一)某些医疗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够的地方: 个别医务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病例讨论制度等核心制度有时不能很好的落实,病例讨论还有应付的情况。患者病情评估制度不健全。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的想象:

风险等级与防护级别

风险等级与防护级别 【条文】4.1.1 防护对象风险等级的划分应遵循下列原则: 1 根据被防护对象自身的价值、数量及其周围的环境等因素,判定被防护对象受到威胁或承受风险的程度。 2 防护对象的选择可以是单位、部位(建筑物内外的某个空间)和具体的实物目标。不同类型的防护对象,其风险等级的划分可采用不同的判定模式。 3 防护对象的风险等级分为三级,按风险由大到小定为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三级风险。 【条文】4.1.2 安全防范系统的防护级别应与防护对象的风险等级相适应。防护级别共分为三级,按其防护能力由高到低定为一级防护、二级防护和三级防护。【条文】4.1.3 本节适用于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银行营业场所、民用机场、铁路车站和重要物资储存库等五类特殊对象的风险等级及其所需的防护级别。【条文】4.1.4 高风险对象的风险等级与防护级别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划分按照《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GA27执行。 2 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划分按照《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GA38执行。 3 重要物资储存库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划分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安部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的规章,并按第4.1.1条的原则进行确定。 4 民用机场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总局和公安部的有关管理规章,根据国内各民用机场的性质、规模、功能进行确定,并符合表4.1.4-1的规定。

表4.1.4-1 民用机场风险等级与防护级别 5 铁路车站的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和公安部的有关管理规章,根据国内各铁路车站的性质、规模、功能进行确定,并符合表4.1.4-2的规定。 表4.1.4-2铁路车站风险等级与防护级别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867-77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精神,特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1、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2、公司职工、临时工、民工都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3、前期预防 公司下属单位(项目部)提供给职工的工作场所环境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4、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公司下属单位(项目部)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1)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

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严格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院特制订本方案。 一、目标 通过开展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专项整顿月活动,进一步强化依法执业意识,落实主体责任,改善医疗服务,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加强监管,改进医院管理,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杜绝因疏于医疗安全管理、存在重大医疗安全隐患而引发重大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组织领导 我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此项活动,成立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专项活动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制定专项整顿活动具体方案,周密安排,精心部署,组织全院开展医疗安全梳理排查,对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立即进行整改。 三、时间安排 (一)扩大宣传,加强培训:(2月20日—2月24日) 我院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组织全院学习《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并组织考核,要求全院合格率100%。着力增加全院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和防线防范意识,重点抓好岗前培训,关注薄弱环节。强化全院“三基”、“三严”训练教育,落实考核机制,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临床服务能力和技

术水平。要形成医疗不良事件定期分析和通报机制,开展典型案例分析,营造良好氛围。 (二)自查梳理,建立台账:(2月25日—3月3日) 进一步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和重点操作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做好产房、新生儿室、手术室、门急诊、内镜诊疗室、消毒供应室等医疗风险较高的科室和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规范临床操作,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做好对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重点感染性疾病的识别,按照传染病管理的要求和时限进行主动上报。职能部门做好监测和管控。对一次性用品,做到“一人一用一丢弃”。 对梳理排除出的问题要上报,建立问题台账,有利于及时消除医疗安全隐患。 (三)整章建制,消除隐患:(3月4日—3月9日) 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的要求,重新细化了18项核心制度,根据18项核心制度开展临床督导检查,各科室开展自检自查,抽查反馈的问题和不足,认真研究解决,及时整改。要求医务人员熟悉并掌握18项核心制度,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四)抽查督导,追究责任:(3月10日—3月15日) 临床各科室要根据本次活动要求进行科室内的自检自查,将检查结果上报院领导小组,院领导小组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指导全院医疗安全管理的风险防范各项工作,对于疏于医疗安全管理、存在重大医疗安全隐患的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自查报告范文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自查报告范文医疗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要重视。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自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自查报告 医疗安全隐患整改自查报告我院根据市卫生局下发关于医疗安全隐患整改活动的要求,认真组织广大职工学习活动精神,根据要求对医院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专项整改活动。通过整改活动开展以来,现将我院整改时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1、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1.门诊科室存在的问题 根据门急、诊科室的管理要求,我院门急诊科没有单独设立,没有固定的业务技能强的门、急诊工作人员。门急诊医生持证上岗率不高,存在无证行医、非法行医情况。部分医务人员业务技能不高,不能够对一些常见急救设备进行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对一些基本急救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各科室之间配合不够紧密,科室人员之间协作不够。

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门诊处方书写不规范,要素不全,剂量用法不详,抗生素应用不规范,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门诊留观病历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够严格规范书写留观病例。住院病例质量管理不到位,部分医务人员病例书写不规范、不及时。各种记录不规范,急危重病人谈话记录、抢救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死亡病人讨论记录等书写不规范,书写要求远未达到医疗文书书写质量规范要求。各种门诊日志记录登记不全、不连续、不全面。部分医疗制度及核心制度建立不全、不完善。有待与进一步建立、健全、落实各科室相关制度,尤其是乡镇医院持续改进的核心制度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制度已不符合现阶段医院管理的需要。 护理部存在的问题各项护理制度建立不全、不完善。以前的各项护理制度是以门诊制度管理为起点建立起来的,自从住院部大楼投入使用以来,原来的制度已经不等够适应现在管理的要求,现需结合住院部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标准制度。 护理管理组织体系不建全。未能够按照《护士条例》制度规定,实施相关护理管理工作,未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自医院住院部投入使用以来护理管理部门不能够按照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和任务建立起 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各岗位职责不明确,工作中存在互相推诿情况。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不建全,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护士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成稿)电子教案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上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在有职业危害的施工作业前后,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同时加强职业病防治安全教育,采用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提供符合职业病要求的职业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劳动条件,以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及安全。特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1、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2、公司职工、项目员工、临时工、民工都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3、前期预防 做好防尘、毒、射线、噪声以及防氮气窒息等防护设施的管理、使用、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未经主管部门允许,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应根据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具体情况,为职工提供有效的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项目部建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管理台账。 4、职业健康检查管理 (1)所有职工都有维护本公司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人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责任和义务,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及可疑情况,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对违反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害身体健康的行为应提出批评、制止和检举,并有权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2)不得因职工依法行使职业卫生正当权利和职责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3)项目部应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和退休职业健康检查,以及特殊作业体检、项目部不得安排未进行健康检查的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证者从事禁忌的工作。 (4)对职业健康检查中查出的职业病禁忌症以及疑似职业病者,患者所在企业应根据健康安全科提出的处理意见,安排其调离原有害作业岗位、治疗、诊断等,并进行观察。

GA38-2004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

GA38-2004《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 (GA38-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GA38-2004 代替GA38-1992 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 2004-09-22发布 2004-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发布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对GA38—1992《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的修订。 本标准对GA38—1992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对原标准的章节和内容作了较大调整,取消了原标准中有关管理内容的章节; ——将原标准中划分的四个风险等级和相应的防护级别改为三个风险等级和相应的防护级别; ——将原标准中划分风险等级的表达方式由表格改为文字描述,使风险等级的划分明了、易于操作;

——对近年来在银行营业场所采用的新设备、出现的新业务项目,如自动柜员机(ATM)、自动取款机(CDM)、自动存取款机(CRS)、安全柜员系统(STS)、视频监控数字录像设备(DVR)、自助银行、计算机室等均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和防护要求; ——原标准权要求在现金出纳柜台上方设置金属或其他材料的坚固防护栏,本标准要求安装具有防弹、防暴、防爆功能的透明防护板。透明防护板可以是防弹复合玻璃,也可以是其他材质; ——原标准对业务库未予明确定义, 本标准引用了JR/T0003-2000中业务库的定义。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GA38-1992。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0)归口。 本标准由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中国人民银行保卫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迪堡安防设备有限公司、上海三利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共同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平、袁鹤、顾岩、鲍世隆、施巨岭、杨兰平、史奇中、刘玉成、邓慕琼、熊自立、徐志伟、滕云海。 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对银行营业场所的风险等级及其相应的防护级别作出了规定,是确定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的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营业场所。其他金融机构的营业场所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的引用文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