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对当地民居装饰艺术的重要性

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对当地民居装饰艺术的重要性

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对当地民居装饰艺术的重要性
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对当地民居装饰艺术的重要性

51

摘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白族聚居地区,云南大理蕴含着丰富的白族手工工艺和白族文化艺术,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大理白族彩绘艺术,对整个大理地区白族民居装饰的影响最为深远。本文在综合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大理白族彩绘艺术文献及白族民居装饰文献的综合分析,以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对当地民居装饰艺术的重要性。

关键字:大理白族;彩绘;民居;装饰艺术;重要性

大理白族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大理地区独具白族特色的建筑样式及手工艺品,而其中大部分体现了大理白族居民在彩绘艺术方面的天赋,特别是在大理白族民居装饰艺术上,大量彩绘艺术的运用,使大理白族地区民居拥有与其它民族民居不同的颜色、样式和特点。大理白族民居装饰艺术,主要表现在白族民居院落环境装饰、民居外部主体装饰和民居室内环境装饰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映衬,使白族民居各结构交相辉映,形成色彩丰富且具有白族特色的民居特色,是白族民居文化独特性、色彩独特性、环境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一、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概述

作为大理白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通过独特的色彩及丰富的绘画手法,以山水、花鸟的形式,实现了彩绘艺术的生活化。随着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的发展,彩绘艺术逐渐成为大理白族民居装饰的主要手法,并形成了以彩绘与水墨相结合、彩绘与建筑工艺装饰相结合的全新民居装饰艺术,并成为了西南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

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艺术历史悠久,南诏时期,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便已运用到民居、宫殿、寺庙装饰中,并将大理白族“崇红尚白”的审美运用其中,形成了大理白族民居装饰以白为主,粉白结合,其它颜色辅助的民居彩绘艺术形式。[1]大理白族民居装饰中彩绘艺术的运用集中在民居的外部环境装饰,主要以照壁装饰彩绘为主;民居主体结构装饰,主要以民居墙体彩绘、山墙彩绘、房檐彩绘、屋梁彩绘、斗拱彩绘、门体窗户彩绘为主;民居室内装饰,主要集中于室内,其以天花彩绘、房屋内部墙体彩绘为主。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在民居建设中的应用,在突出大理白族民族文化的同时,彰显了白族民居的古朴、典雅、平淡、自然。

二、大理白族民居中彩绘艺术应用

随着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在民居建设中的大

规模应用,大理白族地区的民居样式从建筑美观、建筑颜色方面均与其它地区建筑样式不同,从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艺术的应用角度来看,其主要包含有以下方面。

1、在大理白族民居院落装饰中,彩绘艺术应用主要集中于室外照壁墙绘、大门彩绘两大方面。室外照壁彩绘主要从白族“崇红尚白”的审美观出发,以白色为主体,粉白相结合,其它颜色辅助运用的方式,在照壁及大门上绘制如:水墨山水画、花鸟鱼虫花、琴棋书画画,并配以香草纹、如意纹、回纹,使构图与主体建筑相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如图一、二)

图一 白族照壁图案

图二 白族照壁图案

2、在大理白族民居主体装饰中,彩绘艺术应用主要集中在民居主体房屋结构的墙壁、房檐、屋梁、斗拱、门窗等部位。由于彩绘部位不同的建筑工艺,其在彩绘运用方面也略有差异,在以房屋主体墙壁的彩绘中,其彩绘手法与室外照壁彩绘相似,色彩以白色为主,多以水墨画形式展现,同时配有较为丰富的纹饰。在门窗、屋檐、斗拱等房屋结构中,由于其常采用浮雕、泥塑等工艺,所以在彩绘的运用上更加注重打底工序,[3]为保证彩绘工艺的美观及保存时间,色彩配料复杂,且彩绘颜色主要以青色为主。体现了大理白族彩绘工艺的色彩丰富性和工艺复杂性,展现了大理白族独特的民居文化。(如图三、四)

3、在大理白族民居室内装饰中,彩绘艺术应用主要集中于室内天花、室内墙壁及室内门框等部

位。在室内彩绘运用过程中,其手法更加精致美观,墙壁彩绘以纹饰为主,色彩运用则以白族特有审美

情趣为支撑;在天花装饰中,彩绘色彩运用更为完全,图案方式更为丰富。在室内门框、门楣装饰中,运用大量浮雕,彩绘工艺更加精细复杂。白族民居室内装饰中,大量彩绘艺术的运用,使白族室内装饰更加美观,更具民族特色。

总体而言,大理白族在民居建设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彩绘工艺,在提升白族民居独特审美情趣的同时,更提升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是大理白族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形式。

三、彩绘艺术在白族民居中重要性分析大理白族地区居民彩绘艺术,作为当地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工艺之一,其在白族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民居建筑过程中,大量彩绘工艺的运用,使白族民居在更具民族特色的同时,也更具审美价值。

1、白族彩绘工艺的运用,增加了大理白族民居民族特有的文化韵味,是白族民居装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艺。在大理白族民居建设过程中,无论民居室外风景构建、民居主体装饰还是室内装饰,彩绘工艺均得到了较高的运用。通过彩绘工艺将白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及民族审美运用到房屋建设中,将经济、美观、淳朴生动的彩绘图案运用到民居运用其中,通过文字纹样、山水风景、花鸟鱼虫,准确体现出大理白族古朴和谐、山水一体的民族文化。

[4]

所以,彩绘工艺对大理当地民居建设而言,是民

族文化体现的重要表达手段,地位十分重要。

(下转第68

页)

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对当地民居装饰艺术的重要性

■ 文/何腾坤

图三 山墙彩绘图案

图四 山墙彩绘图案

68

通过研究专家们结合近年来各地简牍出土、整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对金关汉简的保护、整理、出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与上海中西书局签订了金关汉简的出版协议,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订了合作整理金关汉简的工作协议,肩水金关汉简将在明年陆续面世,这些举措把我国西北地区出土的汉简文化推到了新的高度。参考文献

[1] 施秀萍. 汉简:构建文化大省的特色资源 [J]. 甘肃日报.2013年4月2日.

[2]蒋燕雯.甘肃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1960(5).

[3] 沙武田.敦煌盗宝第一人——斯坦因[J]. 人民网.2004年10月6日.

(上接第51页)

2、白族彩绘工艺的运用,是提升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审美价值的重要手段。作为大理白族特有的彩绘工艺,大理白族彩绘在运用独特色彩的基础上,运用各式各样的彩绘图案,表现出白族民居的独特性、古朴性及美观性。白族民居彩绘运用白族“崇红尚白”的审美情趣,在古朴典雅的院落装饰中,结合粉白及其它色彩,通过对院落照壁、门楼、房檐、山墙、斗拱、屋梁、门窗的彩绘,将山水鱼虫画、水墨风景画及各种回纹图案运用其中,并赋予艳丽的色彩,使院落更具大理白族特色的审美价值,对白族民居而言具有重要地位。

3、大理白族民居中彩绘工艺的运用,改变了民居传统意义上只用于居住的作用,使白族民居更具有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价值。作为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彩绘艺术通过彩色颜料将景致表现于墙体、雕塑之上,而大理白族,则将白族特色的彩绘工艺运用到民居建筑中,通过绘制具有白族民族特色的图案,将民居的文化气息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本身彩绘艺术便拥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在加上独特的民居建筑样式,使大理白族民居的艺术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

四、总结

彩绘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的思想表达,其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图案,表达出人们对生活,对自然、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崇敬。[4]而大理白族民居中彩绘艺术的运用,则将民族文化融合其中,通过对民居的彩绘装饰,展现出白族对生活、对自然、对文化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所以说,对于大理白族民居而言,白族居民彩绘艺术的运用,在提升民居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增加了民居的文化蕴涵和艺术价值,是白族民居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兴丽.浅析云南大理白族建筑装饰图案—山花[J].美术大观,2011(03):43~44

[2]胡小燕,焦丹.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J].的红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10(03):71

[3]胡小燕.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图案的立意与造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5):27~28

[4]杨大禹.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3

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对当地民居装饰艺术的重要性

作者:何腾坤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刊名:

艺术品鉴

英文刊名:Apperciation

年,卷(期):2014(10)

参考文献(4条)

1.魏兴丽浅析云南大理白族建筑装饰图案--山花[期刊论文]-美术大观 2011(3)

2.胡小燕;焦丹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2010(03)

3.胡小燕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图案的立意与造型 2011(05)

4.杨大禹云南民居 2009

引用本文格式:何腾坤大理白族居民彩绘艺术对当地民居装饰艺术的重要性[期刊论文]-艺术品鉴 2014(10)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 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 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 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风景如画的黑龙谭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 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

白族建筑 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是什么样的

[键入文字] 白族建筑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是什么样的 三房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栋带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三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由四栋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栋房屋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开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的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的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的门廓。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房一照壁”相同,注重内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常以“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房一耳又称两向两房,即由两方带厦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房三墙即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的人家所建。另外,居住在城镇的沿街居 1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三方一照壁 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 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一 方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 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 “三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的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的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的门廓。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方一照壁”相同,注重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 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方一耳 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即由两方带厦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 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的人家所建。另外,居住在城镇的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面的房屋做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门楼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与审美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最为鲜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其中,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其重要的一支,且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建筑从简单的遮风避雨发展到融入了民族文化审美元素进行装饰,56个民族在民居的建筑装饰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份,这是祖先留给我们又一笔丰厚遗产。研究中国民居建筑装饰的整体风貌。是对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传统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 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在传统民居装饰中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松耐寒,寓意人应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同理,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鸳鸯象征夫妻恩爱,松鹤表示健康长

寿。传统中国建筑的开间数、踏步数,都有讲究。古人崇“阳数”(奇数),以“九”为尊,九字或九字的倍数是佳选。 北京四合院有优于其它任何住宅形式的居住环境,它有宽绰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院落,有高度的私密性和亲合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其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元,可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于各种不同规模的家庭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和空间构成体现着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意识的反映。北京传统住宅装修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图案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灯笼是光明和喜庆的象征,以抽象的灯笼图案作为装修窗格图案,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光明的生活的向往。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清康熙、乾隆

白族民居类型及格局

白族传统的民居建筑属于石(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坡屋顶。在民居建筑的物质材料选择上,多就地取材,采用周围的石头、砖瓦、木材等等,无论是土木结构,还是砖瓦结构,都追求一种典雅、实用、简朴的建筑风格。据记载,古代大理南诏国的民居建筑为“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指的就是当地建房取材的特点。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正是沿袭南诏时的建筑方式。大理白族民间俗语说“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恰好是千百年来,白族人适应环境,善于总结的真实写照。大理点苍山出产的大理石便是大理的建材特产之一,由于特殊的地质作用,自古以来就因晶莹细腻的石质和绚丽多姿的天然画面而蜚声海内外。大理石最早名为“点苍石”、“苍山玉”,又因多用来制作砚台、笔架、笔筒、镇纸等书房用品,故人们又称之为“文石”,至清代才统称“大理石”。大理石上天然美丽的花纹给白族民居增添了无数韵味,民间百姓也为上天赐予的这份礼物而发挥了各自的想象。 传说王母身边有一个专门织五彩云锦的仙女,叫玉女。一只领略过苍山洱海风光的凤凰飞到天宫里,把绮丽的风光讲给玉女听,玉女听得入了迷,她多想亲眼看一看那不曾见过的人间仙境呀。 机灵的凤凰给玉女出了个主意:“你只要对王母说,你要把苍山洱海的景色描摹下来带回天宫,作为织造云霞的图纸,她一定会答应你去的。”果然,王母答应了玉女的要求。于是,玉女驾着一片白云,由凤凰引路来到了苍山中和峰上。每天不是伴着洱海的碧波描摹苍山十九峰俏丽的山峦,就是披着苍山上的彩云俯视洱海中的点点白帆。 这天清晨,玉女和凤凰来到应乐峰下的隐仙溪旁梳洗,却看到一群面黄肌瘦、衣着褴褛的人在一锤一凿地开挖石头。玉女呆住了,说:“凤凰,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地方,还有人在受苦呢?”“玉女啊,这些人都是因为交不起国王的租税,只能采石过日子呢。” 玉女和凤凰正说着,却看见一个采石的年轻小伙子晕倒了。她们上前扶起小伙子,原来小伙子叫白郎,自小没了母亲,后母教唆父亲把他赶出家门,他只好到苍山上采石度日,又累又饿,就晕倒了。 玉女见白郎是个勤勤恳恳的好小伙子,就鼓起勇气,说愿意和白郎一起过日子,白郎喜出望外。他们成了亲,一起在应乐峰上开采石头。玉女走过的地方,普通的石头都变成了

丽江古城及纳西族建筑形式与特点

丽江古城及纳西族建筑形式与特点 漓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纳西族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而我们应当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中华的瑰宝同时要注意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纳西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其中的纳西族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 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

浅谈白族建筑特色

浅谈白族建筑特色 “家家门外石板路、户户门前有流水”是周城白族村庄的特色。 巷道纵横,密如蛛网,一条条石板铺就的巷道曲折有致;苍山上流下来的汩汩泉水,顺着鹅卵石砌的墙角旁七拐八弯的巷道淙淙流淌, 古朴而又幽静。巷道两侧一幢幢雕梁画栋、斗拱重叠、飞檐翘角的白墙青瓦楼房,整齐、庄重、轩昂、精致、大方。

它们都是白族传统的石墙土木结构建筑,精雕细刻,千姿百态,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

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 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注重居住条件成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这样的俗语流行: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他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 牲畜等作用。 白族民居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

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在以白族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 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 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成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庭大小和人口多寡所决定。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丹青翰墨的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42363719.html,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闫国艳 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9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城市住宅建筑不断采用新的建造技术和工艺。虽然民居装饰元素所依附建筑结构发生了改变,归根结底,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和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才是中式住宅建筑设计的源泉,只有结合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进行的住宅设计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具情感的居住环境。 一、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概念 所谓民居,即与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传统等因素相联系的有针对性的非官式的、非专家现象的限于日常生活领域的人类居住环境。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则指依附于传统民居建筑实体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总体特征,因地域环境的差异,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反应了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水平,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 二、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内容概述 因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也各具特色。下面将以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民居和徽州民居来进行论述。 1.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装饰概述 北京四合院民居的典型特征是四合院空间模式,民居建筑等级制度森严,对民居建筑装饰也有严格的要求。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装饰无处不在,疏密得当,主要集中在建筑结构转折处、节点处和结构结束部位。大门、影壁、屋顶、墙身、门窗都是装饰的重点部位,并善于运用石雕、砖雕、木雕的装饰处理技法。 大门的型制各异,装饰也各具特色,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审美。北京四合院里通常设置影壁,也称为照壁,位于大门里面,起着阻挡视线的作用,也能满足人们的“避祸求福”的心理需求。影壁顶部通常覆筒瓦,采用砖砌框架,中间采用各种吉祥文字或图案的砖雕进行装饰。屋脊的装饰是屋顶装饰的重点,北京四合院屋脊有清水脊、元宝脊、皮条脊、鞍子脊、大脊等,屋脊做法多样,有的用板瓦拼成装饰图案,也有的用雕孔花砖砌筑。墙身装饰较为简单,常用白粉墙或青砖。门窗棂格图案丰富多样,让传统民居变得生动有趣。 2.徽州民居建筑装饰概述

由丽江古城看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式及特点

由丽江古城看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式及特点 摘要: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关键词:漓江古城纳西族建筑三坊一照壁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13世纪初,蒙古军队跨囊渡江,平定云南,给沉寂了五百年的纳西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提供了千载难遇的历史机遇:公元1276年,元在丽江设军民总管府,统领一府七州一县。由纳西族首领阿良任总职并世袭。木氏家族由此崛起。明代是纳西族最鼎盛的时期。明初,纳西首领阿得“率众归附”,并随明军征讨边疆,屡立战功,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嘉许,亲赐“木”姓,允其世袭丽江府土知府,予以积极扶持。清代以后,木氏势力渐趋衰微。鸦片战争以后,纳西族地区也进入了社会动荡时期,1949年7月1日,丽江和平解放。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漓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纳西族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其中的纳西族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三方一照壁 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 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一 方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 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 “三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的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的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的门廓。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方一照壁”相同,注重内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 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方一耳 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即由两方带厦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 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的人家所建。另外,居住在城镇的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面的房屋做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丽江大研古城(精)

丽江大研古城 1.基本概况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这里居住著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纳西族18.4万人,占总人口的57%。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端的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 带,丽江的气候受南亚高原风影响,干湿季分明,温度变化不大,周围 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 降。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主峰扇子陡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 为1219米,高差达4337米。 早在十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画的发现和众多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士等证明丽江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丽江属秦国蜀郡,西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蕃与南沼,宋时臣服大理国。到元代(公元1271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明代(公元1368—1664年),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设丽江县;1949年7月成立丽江县人民政府,1961年4月改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大研古城座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总面积3.8平方公里。旧设土司衙署于城南,周围建宫室苑囿。在一条东西主轴线上,排列著石牌坊、丹池、大殿、配殿、光碧楼、玉音楼等建 筑物。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惊叹日:“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城北为商业区,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 临街均设商业铺面。城东为旧时流官府衙所在地,现存文明坊、文庙、 武庙。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一大特色。位于城北的 黑龙潭为古城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蜓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 东、中、西三条文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挠户,穿场走苑, 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 丽江民居极富民族特色,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多院等多种形式。房屋就地势高低而建筑,以两层居多,也有三层,适用且美观。 作为古城主要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遐尔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便是其重要的内涵。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独特的人居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其傅大精探的文化内蕴,为研究城市建筑史、民族发展史等提供了实贵的资料。它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2.主要特征 (1)选址:丽江古城以大江探峡、高山险关为依托,在城四周设关口防守,西北设塔城关,西设石门开,西南设九河关,东北设太子关,城南设邱塘开。 丽江大研古城的选址,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及黑龙潭水源,北依金虹山、西枕狮子山、总体上座西北而朝束南,利用狮子山挡住了冬季来自西北方向的寒风。束南接辽阔平川,春迎朝阳,夏驱热气,建筑物依山就势,层叠起伏。 (2)街道广场:丽江大研古城街道以四方衍为中心,取以新华街、五一街、七一卫、新义街、光义街五条主要街道为经络的格局。街道依山傍水,空间时而封闭,时而开朗,组成了一个通达全城的路网。 主街道的中心部位均留有广场,其中以四方街为最大。四方街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恻是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这种独特的卫生设施,在国内外都属罕见。 古城的街巷全部用红色角砾岩(民间称为五花石)铺装而成,具有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的特点,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十分协调。 (3)水系:黑龙潭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主要水源,以此为起点,清澈的流水通过线网状河道沟渠流经干家万户,与散点状井泉构成严整的水系,以满足全城消防、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白族民居建筑

一、白族民居的建筑 白族民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白族的民居建筑无论是在建筑风格还是建筑艺术上,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大理、洱源、鹤庆和剑川等聚居区的白族民居,就是白族居住民俗的集中体现。 白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或石木结构的三开间两层楼房。整座民居的左、右、后三面都用一尺见方的石头砌成两米左右的墙基,其上用土基砌成墙体。民居的屋面用筒板瓦覆盖,前面重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木结构部分,屋架四柱落地,在排间之间和楼板照面枋的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木枋,称为"穿枋"。穿枋是白族木匠的一项杰出创造,它把整幢房屋的排架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木柱脚多设有柱石,以防潮湿。在整幢民居中,双层重檐是主要的特点,科学实用。楼上的屋檐下通常有一个平台,可以挂晒粮食,放置花木,同时可使阳光进入,适宜居住。下层屋檐前伸,可以保护房屋的木结构部分不受雨淋,底下宽阔的台阶走廊则成为全家人的重要生活空间。三开间的房屋中,中间为堂屋,装有六扇木雕格子门,平时只开两扇,有红白喜事才全部打开或取下。堂屋内设有神龛,一般不住人,一般仅作为接待宾客之用。两侧房屋住人,楼上房间通常作储藏室,人口较多的家庭有时也住人。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

风格和地方特色。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白族的建筑,喜欢依山势定主房,主房两边的房子叫耳房。主房多数坐西朝东,因为,太阳从东边出来,最先照到屋脊上,优先享受太阳的光辉,统领整个院子。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二、白族民居大门 一般的白族人家,通常就在上述的三开间主房前两侧,配上厨房、畜厩,围上围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也就是白族最常见的民居格局。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比较富裕的家庭,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大理坝子以及鹤庆、洱源的部分地区,在民居结构上更为讲究和丰富。这些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居结构如"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都较为完整,建筑艺术也较高。在大理坝子,"三坊一照壁"最为常见,并以其特有的建筑风 格, 成为白族建筑艺术的代表形式。"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幢三开间房屋和一个照壁加围墙组成的院落。中间为正房,两侧为耳房,正房对面的北侧留出大门,正中立一堵照壁,故有"三坊一照壁"的称谓。"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结构的民居建筑,比"三坊一照壁"更为庞大复

推荐:丽江古城民居有哪些建筑特色

丽江古城民居有哪些建筑特色 【学员问题】丽江古城民居有哪些建筑特色? 【解答】丽江古城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建筑经典。与诸多皇宫、古城不同,丽江古城是平民的古城,是淹没在民居中的古城,同时,因地处边地,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尤其纳西族作为丽江的主体民族,为丽江古城的生成、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此也使这一古城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建筑特色与美学特点。一个民族的建筑也是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它的产生基于特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水平及其需要,最开始突出的是实用性和功能性,其后才越来越注重审美性、文化性。居住建筑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自然也成为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本身也构成民俗环境的一部分,由此反映出一个民族、地方所独具的文化色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丽江古城的生成及发展理念,也是古城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纳西族民居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不同的建筑格局,前期以井干式的木椤房及其天柱、母柱为代表,后者以土木结构的庭院建筑为主,但二者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尤其是纳西人一直源远流长的建筑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的。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最为鲜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其中,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其重要的一支,且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建筑从简单的遮风避雨发展到融入了民族文化审美元素进行装饰,56个民族在民居的建筑装饰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份,这是祖先留给我们又一笔丰厚遗产。研究中国民居建筑装饰的整体风貌。是对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传统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 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在传统民居装饰中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松耐寒,寓意人应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同理,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鸳鸯

象征夫妻恩爱,松鹤表示健康长寿。传统中国建筑的开间数、踏步数,都有讲究。古人崇“阳数”(奇数),以“九”为尊,九字或九字的倍数是佳选。 北京四合院有优于其它任何住宅形式的居住环境,它有宽绰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院落,有高度的私密性和亲合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其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元,可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于各种不同规模的家庭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和空间构成体现着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意识的反映。北京传统住宅装修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图案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灯笼是光明和喜庆的象征,以抽象的灯笼图案作为装修窗格图案,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光明的生活的向往。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

云南丽江古城民居

云南丽江古城民居 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平方 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因四周青山环绕,城中碧 水盈盈,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起名为“大研镇”。丽江古城由大研镇、束河镇 和白沙街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大研镇为代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 有城墙的古城,以四周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 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其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约800年的历史。 历代均为滇西北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 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民居的特点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建筑融北 京的四合院和当地土木结构特色于一体:正房堂屋、两旁侧室,走廊宽敞、天 井豁亮。门窗多精雕细刻花鸟图案,门楼修得富丽堂皇。院落地面为卵石、瓦砾、玻璃等嵌拼的各种图案。这里的居民素喜栽花种草,每家院中都摆放着盆 景花卉,浓绿中绽放着鲜艳的花朵。每到夜晚,城内灯红柳绿,凉风习习,花 香阵阵,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古城最奇特的是巧妙地调用了清澈的玉泉水,水将进城,将水一分为三,三分为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让它穿街过巷,流遍千家万户,形成了“户户泉水,家家垂柳”特有风景。水绕民家,自然以 桥通路,大研镇有桥354座,多为明清时所建造。丽江古城中的青石板路也很 奇特,石板来自深山,清亮光洁,石面上有五颜六色的图案,自然雅致。街道 上还设有自动清洗系统,可保证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尘。美丽的丽江古城既 有山城的风貌,也有水乡的韵味,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和“高原姑苏”不为 过也。 丽江民居平面完整多样,变化自由。民居规模大小、房间多少、院子尺寸 取决于家庭人口的多少、经济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因素。常见平面有三坊一照壁、四合同等。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 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 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

论白族的装饰文化特色

论白族的装饰文化特色 ——话说大理 【摘要】说起大理,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白族风情及其民居。人们来到古城,无不为白族花园的古色古香和环境清幽所倾倒。大理白族是“家家养花、户户流水”,置身其间就像到了江南名园,此所谓:“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在大理,最有名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坐落在周城村和喜洲村。 【关键字】大理白族建筑艺术 去年暑假高考结束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去了云南旅游,在大理,我们接触到了白族人,也看了大理古城,那里白族人的习俗以及大理白族的居住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说起大理,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白族风情及其民居。人们来到古城,无不为白族花园的古色古香和环境清幽所倾倒。大理白族是“家家养花、户户流水”,置身其间就像到了江南名园,此所谓:“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在大理,最有名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坐落在周城村和喜洲村。 1、古风古韵的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面临洱海,背靠苍山。它修筑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后,明朝以来五百多年间,这里曾经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据文献记载,它方圆12里,城墙高2丈5尺,厚2丈;东西南北各有一城门,上有城楼,城的四角还有角楼。时至今日,大理古城仍保持着纵横交错、棋盘格局式的街道和雄伟壮观的南北城楼,一条主街贯通南北古城门。 “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即每户院内均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墙壁。)的民居在这里比比皆是。他们的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的门楼照壁工艺精致,清新典雅。 夕阳渐渐从头顶滑落,金色的光线缓缓划过街道两旁被青瓦相联的民居、商店、作坊。贯穿全城的涓涓溪流默默流淌,垂杨依依山,茶朵朵装点着条条大街小巷。是谁,用诗情画意的笔调,浓墨淡彩的线条,浅浅勾勒出一幅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中国水墨画。 1、古朴典雅的周城白族民居 周城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全村居住1500余户白族居民,约有近9000人口,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这里曾是大理国王的御花园。村内有古戏台,还有本主庙、文昌宫等古建筑。现已被辟为白族民俗旅游村。在这里可参观白族民居,集市、白族扎染的制作,并可领略白族婚礼,还可品尝白族风味食品,选购白族民间工艺品。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大理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 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多种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下, 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属于大理白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从遗留到今天的丰富的建筑遗产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大理人善于利用自然, 对自然环境的遵从和认同; 同时也领悟到白族人对时代的顺应, 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白族民居”的大理传统民居建筑大多只限于对闻名遐迩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表象认识,少有从民居建筑的发展演化, 内在的自然因素及文化內涵以及与各时期相对应的审美意识的探讨。 据《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记载:“苍山坡上, 凡经古人居住之地, 必有阶梯式平台, 台之边周, 自数里以外或高山顶遥望之, 极为清楚, 至近处反不易识别?.。”①这种以天然坑壁为墙, 以坑为居室, 上搭一简陋草棚以避风雨的半穴居, 是大理古代先民为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所萌发的建筑营造活动。 商代, 大理地区已进入铜石并用时期, 但仍属于原始社会建筑文化时期。这个时期的剑川海门口遗址( 距今约三千二百多年) 发现有大量竖立的木桩,“很明显是干栏式建筑的底架”。②文字记载也证实了干栏式建筑的存在“山有毒草及蝮蛇, 人并楼居, 登梯而上, 号为干阑。”③从考古发掘中还证明了一点, 这种“干栏”式房屋已采用榫铆联接组合, 这无疑是建筑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大进步。 经过历史的变革后形成的“汉式”模式建筑, 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它是中原文化的扩散与本地的吸收和再创造而形成的产物。“三坊一照壁”是大理建筑文化特有的典型代表, 将合院式建筑去其一坊改为一壁这一创新,既减弱了建筑的压抑感、拥挤感,又为展现白族建筑的丰富文化提供了载体, 更是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体现。其布局为一正两厢一照壁围合成院落, 在围合的庭院中都种植花木, 增加居住环境的优美。平面形状方正规矩, 主次分明, 因此既不失中原文化“中正无邪、尊者居中”的“礼”制思想, 又较汉式住宅布局灵活, 适应性强,较合院式建筑在采光、舒适、灵巧等方面更胜一筹。这种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和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相比又有所不同。在平面布局上, 北京典型四合院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局房屋和院落, 正房坐北朝南, 东西为厢房, 大门多布置在东南角上, 用一个很大的过厅横跨大门和正房之间,把院子分为两部分, 前为庭, 后为院, 功能区分十分明确。给人以幽深、典雅的感觉。而白族民居则大多按东西轴线布置房屋,重院则按横向的南北轴深入, 大门布置在东北角上。这种布局明快紧凑, 和周围的地理环境( 苍山, 洱海) 极为协调, 再加上正房、厢房的开间数量以及层高, 开间、进深的尺寸均无很大差别, 无明显的主次之分, 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大方、开朗的性格。 由上所述, 在南诏、大理国时期, 白族的本土文化和汉文化已相互通融、渗透。白族对中原文化有总体的认同感, 又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 总是在既定的, 从先辈那里承传下来的条件下, 进行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感情上的联系。这样, 白族在吸收汉文化时并不是盲从, 而是吸收对自己有利有益的部分。反映在建筑上, 则表现为当时人们在追求实用的基础上也追求建筑的美。这正符合王安石的辩证观点: 只要主客观条件许可, 人们决不会“谨此于止”地满足于实用价值, 而总是企求实用———审美二者兼求并取。此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已明显地表现出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白族正是如此, 在吸收汉文化过程中, 又超越了汉

白族民居建文化初探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 摘要: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其民居建筑无论从选址、房屋格局、建筑构造和特有的建筑形式,还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都展示出了白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反映了白族悠久的建筑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映射出白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关键词:白族民居;建筑特色;装饰艺术;构造;格局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繁荣文化的民族,主要居住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姿的民族风采,特别是白族的民居建筑,既与自然和谐发展,又融入了白族的特色文化,充分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名族风格。对此,通过过导游的介绍、走访白族民居以及书本文献的阅读,对白族民居建筑作了初步的探析。 1 白族民居建筑的基本格局 白族民居是一个独立封闭式的住宅,多为二层楼房,主要由门楼、照壁、正房、左右厢房、耳房(正房的两侧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和天井组成。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因此,一般以西房为正房,正房正对面砌有一堵照壁,照壁左前侧开有大门,房和照壁围成的院心称为天井。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正房厢房、门楼及照壁相互搭配、映衬、对比,使整个庭院显得富有层次。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和楼上楼下全部贯通的“走马串阁楼”等类型的三合院、四合院和重院。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庭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大多数白族民居的布局形式主要是“三坊一照壁”。 1.1“一正两耳”、“两房一耳” 普通农户的住房多为“一正两耳”、“两房一耳”式。“一正两耳”即一幢三开间的瓦房加两头两个耳房。“两房一耳”式又称两向两坊,即由两坊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向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坊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1.2“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坊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