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眼科 肝劳(视疲劳)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眼科 肝劳(视疲劳)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眼科 肝劳(视疲劳)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眼科 肝劳(视疲劳)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肝劳(视疲劳)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视疲劳的门诊患者。

一、肝劳(视疲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劳。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视疲劳(ICD-10编码:H53.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曾庆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肝劳(视疲劳)协作组制定的“肝劳(视疲劳)中医诊疗方案”。

肝劳(视疲劳)临床常见证候: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肝郁气滞证

脾虚气弱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肝劳(视疲劳)协作组制定的“肝劳(视疲劳)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劳(视疲劳)。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劳(视疲劳)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远、近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检查;

(2)裂隙灯检查;

(3)眼压检查;

(4)眼底镜检查;

(5)电脑验光检查或检影验光检查;

(6)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吸墨实验、干眼仪、综合验光仪检查、视野、OCT、眼部超声和UBM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肾不足证: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2)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补心宁神。

(3)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解郁明目。

(4)脾虚气弱证:健脾益气,升阳和血。

2.特色疗法

(1)针灸疗法

(2)推拿按摩

(3)耳穴压豆

(4)梅花针

(5)雷火灸

(6)中药眼部贴敷

(7)中药滴眼液

3.其他疗法

4.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病情稳定,视疲劳等主要症状无恶化或有所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肝劳(视疲劳)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肝劳(视疲劳)(ICD-10编码:H53.1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________ 发病时间:年月日就诊日期:年月日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21天实际治疗时间:天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 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 年制订的 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如:浮肿、贫血貌、 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持续< 60ml/min · 1.73m2≥3 个月。肾脏损伤的标志物 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CKD-3期: GFR30~59ml/min ·1.73m2,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2.CKD-4期: GFR 15~29ml/min ·1.73m2,临床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3.CKD-5期:GFR <15ml/min ·1.73m2,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 1.脾肾气虚证: 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脾肾阳虚证: 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 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3.气阴两虚证: 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阴阳两虚证:

26个学科临床路径目录(1010个)

26个学科分册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1 《临床路径释义》主编工作会议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1病种的学科分类按国家卫计委1010个病种目录中的出现顺序整理。 ▲标注的病种都是2016年发布的对已有病种的修订版。

目录 1.心血管病分册(共计25个,其中2016年发布10个) (4) 2.呼吸病分册(共计26个,其中2016年发布9个) (5) 3.消化病分册(共计51个,其中2016年发布27个) (6) 4.血液病分册(共计42个,其中2016年发布34个) (7) 5.肾脏病分册(共计31个,其中2016年发布21个) (8) 6.内分泌病与代谢病分册(共计23个,其中2016年发布12个) (9) 7.风湿病与自体免疫病分册(共计19个,其中2016年发布19个) (10) 8.感染性疾病分册(共计23个,其中2016年发布17个) (11) 9.神经内科分册(共计40个,其中2016年发布20个) (12) 10.普通外科分册(共计86个,其中2016年发布39个) (13) 11.神经外科分册(共计35个,其中2016年发布12个) (15) 12.胸外科分册(共计35个,其中2016年发布15个) (16) 13.心血管外科分册(共计20个,其中2016年发布5个) (17) 14.泌尿外科分册(共计54个,其中2016年发布37个) (18) 15.骨外科分册(共计109个,其中2016年发布72个) (19) 16.妇产科分册(共计63个,其中2016年发布48个) (21) 17.小儿内科分册(共计48个,其中2016年发布18个) (22) 18.小儿外科分册(共计54个,其中2016年发布33个) (23) 19.眼科分册(共计51个,其中2016年发布34个) (24)

28 内分泌科 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ZYYXH/T42-2008)。 (1)瘿病诊断确立; (2)突眼,突眼度>18mm; (3)常有畏光流泪、眼部胀痛、复视、斜视,视力下降; (4)常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眼球活动受限,甚至固定,眼睑闭合不全,角膜溃疡,眼球炎甚至失明。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8年),《甲状腺病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 (1)Graves病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诊断确立; (2)突眼,眼部表现分级达ATA分级标准3级(含3级)以上(见下表)(3)常有畏光流泪、眼部胀痛、复视。斜视,视力下降等症状; (4)常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眼球活动受限,甚至固定,眼睑闭合不全,角膜溃疡,眼炎甚至失明等体征。 (5)必要时作眼CT检查。 (二)证候诊断 1.肝气郁结证:双眼突出,胸闷,颈前肿大,质软不痛,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2.肝火旺盛证:双眼突出,烦热汗出,消谷善饥,面部烘热,颈前包块,手指震颤,眼球突出。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头晕目眩,心悸胸闷,失眠。舌红苔黄,脉弦数。

3.风阳内动证:双眼突出,畏光流泪、眼胀涩,眼球运动障碍,颈前包块。头晕头胀,头部、肢体颤抖。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或数。 4.气阴两虚证:双眼突出,畏光流泪、眼胀涩,眼球运动障碍,复视,颈前包块。头晕心慌,失眠多梦,体倦乏力,易汗出,腰膝酸软,耳鸣健忘。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5.痰结血瘀证:双眼突出,胀痛,颈前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不消、胸闷,纳呆。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 6.阳虚水泛证:双眼突出,畏光流泪、眼胀涩,眼球运动障碍,复视,颈前包块。面色晄白、形寒肢冷、浮肿、腰背冷痛、精神不振。舌胖嫩有齿痕,质暗或红,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 治法:疏肝理气、消瘿散结 (1)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逍遥散加减。柴胡、郁金、青木香、陈皮、枳壳、芍药、玄参、浙贝母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 选穴:风池、瞳子髎、攒竹、丝竹空、太冲、肝俞、胆俞。 操作:风池穴作导气法诱导针感传至眶区, 瞳子髎、攒竹、丝竹空不行手法,太冲、肝俞、胆俞用平补平泻。 (3)饮食疗法 宜进食疏肝理气、降肝火的食品,如丝瓜、山楂、绿芽菜、芹菜、胡萝卜、山药、蘑菇、银耳等食品。 2.肝火旺盛证 治法:清热泻火、消瘿散结 (1)推荐方药:栀子清肝饮加减。生地、当归、山栀、丹皮、黄芩、黄连、浙贝母、酸枣仁、牛蒡子、柴胡、川芎、白芍、龙胆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 选穴:风池、瞳子髎、攒竹、丝竹空、阳白、阳陵泉、太冲、内廷、侠溪操作:风池穴作导气法诱导针感传至眶区, 瞳子髎、攒竹、丝竹空、阳白不行手法,阳陵泉、太冲、内廷、侠溪用泻法。 (3)饮食疗法 宜进食清肝降火的食品,如雪梨、苦菜、荸荠、苦瓜、西红柿、绿豆、绿豆

269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

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肾衰竭(ICD-10:N18.902),无透析指征,暂不需要行动静脉内瘘手术/腹膜透析置管术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慢性肾脏病史超过3 个月; (2)GFR 下降<15ml/min; (3)在GFR下降过程中出现与肾衰竭相关的各种代谢紊乱和临床表现。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902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

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0-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铁代谢、钙磷代谢、iPTH; (3)胸片、心电图、泌尿系彩超、腹部彩超、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淋巴细胞免疫分型、CMV抗体测定; (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HIV、梅毒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病情,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2.控制高血压; 3.纠正贫血; 4.治疗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和肾性骨病;

5.口服肠道吸附剂、结肠透析治疗; 6.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七)出院标准。 1.临床病情缓解,肾功能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紧急透析指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需要紧急透析,不进入本路径。 2.伴有合并症时,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3.有明确急性加重可疑因素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肋骨骨折的门诊患者。一、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ICD-10 编码:S22.3/S22.4 )。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 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 骨折分类 (1)少数(≤2)肋一处骨折 (2)多数肋骨一处骨折(3)肋骨多处骨折 3.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肋骨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 案” 。肋骨骨折临床常见证候:早期: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中期: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肋骨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肋骨骨折。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肋骨骨折的患者。 2. 开放性肋骨骨折,肋骨多处、多段骨折,合并血、气胸,胸腔内脏器损伤等,不进入本路径。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苔、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胸部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胸部CT、血气分析、血常规、凝血 功能、CO2CP、胸/腹部超声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复位或外固定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早期: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宽胸理气,逐瘀止痛。 (2)中期: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调和营卫,化瘀和伤。 (3)后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补益气血,滋补肝肾。 3. 中药外治 4. 其他疗法 5. 并发症防治 6. 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264.尿路感染临床路径之令狐文艳创作

尿路感染临床路径 令狐文艳 (2016年版) 一、尿路感染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尿路感染(ICD-10:N39.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 1.症状、体征 急性膀胱炎可有膀胱刺激症状,急性肾盂肾炎时常同时伴有寒战、发热、腰痛、肋脊角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压痛和叩痛。 2.辅助检查 (1)尿培养 (2)尿常规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2.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足够疗程,预防或治疗败血症。

3.对症及支持治疗。 4.纠正易患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39.001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完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尿培养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 (3)泌尿系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必要时检查: (1)残余尿超声、腹部CT、静脉肾盂造影(IVP)、血培养、降钙素原、血沉、尿找抗酸杆菌等(对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应注意除外尿路复杂因素和系统性疾病) (2)女性必要时需进行妇科检查 (七)选择用药。 抗生素治疗:选用对致病菌敏感、抗菌药在尿及肾内浓度高(宜选用杀菌剂)、肾毒性小的抗菌药,严重感染时联合用药。疗程一般为3-15天(根据感染部位不同疗程不同)。血培养阳性者疗程可适当延长。 (八)出院标准。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3.痴呆: 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 推拿疗法 4.眩晕:

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 推拿按摩 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 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 1.外感发热: 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 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 1.不寐(失眠): 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 五、肺病科: 1.风温肺病: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 针灸治疗 药物敷贴 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 3.哮病(支气管哮喘):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

慢性肾衰竭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会有该系统的体征。如:浮肿、贫血貌、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持续<60 ml/min/1.73 m2≥3个月。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代偿期:肾单位受损超过50%(GFR50—80ml/min),血肌酐维持在133—177umol/L,临床上无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50%(GFR50—20ml /min),血肌酐达186-442umol/L,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umol/L,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707umol/L,肌酐清除率在l0ml/min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 本病可分为正虚证及邪实证,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l.正虚诸证: ①脾肾气虚证; 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②脾肾阳虚证: 主症: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③气阴两虚证: 主症: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次症: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④肝肾阴虚证: 主症: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次症: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⑤阴阳两虚证:

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再发性尿路感染的患者。 一、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劳淋(TCD编码:BNS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再发性尿路感染(ICD-10编码:N39.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和《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七版(陆再英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和《肾脏病临床与进展》(郑法雷等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淋证(再发性尿路感染)诊疗 方案”。 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膀胱湿热证。 肾阴不足,膀胱湿热证。 阴阳两虚,湿热下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诊疗 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28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劳淋(TCD编码:BNS070)和再发性尿路感染(ICD-10编 码:N39.0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 169 —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路径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路径 一、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Graves病(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ICD-1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临床表现:有甲状腺毒症。 2.体征:心率加快,甲状腺肿大(可伴血管杂音),手震颤,甲状腺相关眼病表现,胫前粘液性水肿或类杵状指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和FT3)水平增加,血清超敏促甲状腺素(sTSH)水平降低,血清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S-Ab)阳性,和/或摄131I 率升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2.甲状腺手术 3.同位素131I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05.0 Graves病(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血沉; (3)甲功全项、心电图 (4)131I摄取率; (5)胸片、心电图、甲状腺彩超。 2.酌情行并发症的相关检查。 (七)选择用药。 1.抗甲状腺药物 2.放射性碘治疗 3.中医治疗 (八)出院标准。 1.症状好转,病情改善。 2.甲功(主要是FT4 、FT3)好转。 3.治疗方法选择明确。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造成诊断和治疗困难,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出现甲亢危象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尿路感染临床路径审批稿

尿路感染临床路径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尿路感染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尿路感染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尿路感染(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着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 1.症状、体征 急性膀胱炎可有膀胱刺激症状,急性肾盂肾炎时常同时伴有寒战、发热、腰痛、肋脊角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压痛和叩痛。 2.辅助检查 (1)尿培养 (2)尿常规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着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2.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足够疗程,预防或治疗败血症。

3.对症及支持治疗。 4.纠正易患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完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尿培养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 (3)泌尿系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必要时检查: (1)残余尿超声、腹部CT、静脉肾盂造影(IVP)、血培养、降钙素原、血沉、尿找抗酸杆菌等(对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应注意除外尿路复杂因素和系统性疾病)(2)女性必要时需进行妇科检查 (七)选择用药。 抗生素治疗:选用对致病菌敏感、抗菌药在尿及肾内浓度高(宜选用杀菌剂)、肾毒性小的抗菌药,严重感染

慢性肾衰竭CKD期临床路径

慢性肾衰竭C K D期临床 路径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慢性肾衰竭(CKD 5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肾衰竭(ICD-10:),无透析指征,暂不需要行动静脉内瘘手术/腹膜透析置管术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慢性肾脏病史超过 3 个月; (2)GFR 下降<15ml/min; (3)在GFR下降过程中出现与肾衰竭相关的各种代谢紊乱和临床表现。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

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0-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铁代谢、钙磷代谢、iPTH; (3)胸片、心电图、泌尿系彩超、腹部彩超、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淋巴细胞免疫分型、CMV抗体测定; (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HIV、梅毒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病情,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2.控制高血压; 3.纠正贫血;

4.治疗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和肾性骨病; 5.口服肠道吸附剂、结肠透析治疗; 6.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七)出院标准。 1.临床病情缓解,肾功能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紧急透析指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需要紧急透 析, 不进入本路径。 2.伴有合并症时,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3.有明确急性加重可疑因素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骨伤科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局部肿痛,咳嗽、深呼吸及活动时疼痛加剧,受伤部位压痛明显,或触及骨擦感,胸廓挤压征阳性。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及类型,及了解是否合并气、血胸。 2.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可有外伤史。 (2)临床表现: ①主诉:胸痛、气促、咳嗽、呼吸困难; ②体征:伤侧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音低或消失,局部触痛和胸廓挤压征(+),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骨擦音和骨擦感。多发性肋骨骨折有时可有反常呼吸。 (3)X线胸片检查或CT可观察骨折情况并了解胸内脏器有无损伤或其他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骨折分类 1.少数(≤2)肋骨一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少数肋骨。局部肿痛,压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少见并发气、血胸者。 2.多数肋骨一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多根肋骨。除肿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外,常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并发气、血胸。 3.肋骨多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多根、多处肋骨。除肿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外,表现为反常呼吸、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并发气、血胸,常可出现连枷胸。 (三)骨折分期和证候分型 1.早期:伤后2~3周内 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损伤早期,胸胁部肿、痛并见,气促,呼吸困难。或胸胁满闷、胀痛,痛处不定;或胸胁刺痛,痛有定处,拒按拒动。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2.中期:伤后4~8周 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损伤中期,胸胁瘀血未尽,筋骨未坚,胸胁刺痛,夜间隐痛、胀痛,夜寐不安。舌暗红,苔薄,脉弦而涩。 3.后期:伤后8周以上 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胸胁部隐隐作痛。或伴面色少华,头晕心悸,呼吸气短,舌淡,苔白,脉虚细;或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淡红,苔少,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肋骨一处骨折,无明显移位,一般不需整复;多数肋骨折,成角、移位较多者选择进行复位。肋骨骨折患者往往疼痛剧烈,病人呼吸困难,影响咳嗽排痰,易并发血气胸、肺部感染等。因此,肋骨骨折治疗重点在于固定制动、消肿止痛,预防血气胸并发症的发生。 (一)外固定 1.胶布固定法(见附图1) 适用于少数肋骨一处骨折,皮肤过敏者禁用,此法不能敷贴伤药治疗。 常用半环式胶布固定术,患者正坐,两臂外展或上举,用宽约6~7厘米胶布数条,在呼气末即胸廓最小时,由后至前紧贴于骨折侧的胸壁上,胶布两端均超过中线约10厘米,第一条胶布贴在骨折下2肋,然后向上作叠瓦状式固定,互相重叠约1/2,一直至跨越骨折部上、下各两肋骨为止,固定时间3~4周。 2.绷带纸板固定法(见附图2) 适用于肋骨一处骨折或多处骨折但无连枷胸者,皮肤过敏患者可用。 据肋骨骨折区域,准备长方形纸板,软硬度适中,高度超过骨折区上下2肋,宽度超过胸部前后中线5cm,修剪四角整齐并塑形,边缘粘贴胶布以保护皮肤,患者坐位,于骨折处敷贴伤药,棉垫保护,再将纸板贴紧骨折区,用宽绷带环胸包扎固定,时间3~4周。 3.肋骨固定带、胸部支具固定法(见附图3) 适用于肋骨一处骨折或多处骨折但无连枷胸者,包括普通多头带、弹力固定带、弹力钢片固定带等,具有操作简便、舒适有效和不易松动的特点。 患者坐位,于骨折处敷贴伤药,棉垫保护,以骨折区为中心,多头带环胸包绕,各接头分别打结包扎固定。目前多选择成品肋骨固定带,一般为搭扣式弹力固定带,对于多根肋骨骨折、损伤严重者,可选用带钢片支撑的弹力固定带,固定时间3~4周。 4.胸壁牵引固定法(见附图4) 适用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引起浮动胸壁,连枷胸患者。

内二科甲亢临床路径(新)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临床路径 一、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瘿病(TCD编码为:BNG12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ICD-10编码为:E03.9 )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2.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内科学》。瘿病临床常见证候: 气郁痰阻证 痰结血瘀证 肝火旺盛证 心肝阴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医内科学》。瘿病临床治疗原则: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TCD编码为:BNG120 ICD-10编码为:E03.9 )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血清甲状腺素(TT4、TT3、Fl、FT3)、血清TSH测定 (4)甲状腺彩超、心电图、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甲状腺抗体检测(TgAb TPoAb TRAb、心肌酶、心脏彩超。 (八)治疗方法 1.内科基础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气郁痰阻证: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痰结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痰消瘿肝火旺盛证:清肝泻火、消瘿散结心肝阴虚证:滋阴降火、宁心柔肝4.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5. 外治法。 6. 其他疗法。 7. 护理:辨证施护。

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患者。 一、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慢性肾衰(TCD 编码: BNS14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ICD-10 编码: N18.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 (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年)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 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 (王海燕, 。 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2.病期诊断: (1) , 血肌酐维持在133-177umol/L,临床代偿期:肾单位受损超过50(GFR50-80ml/min) 上无症状。 ,血肌(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50%(GFR50-20ml/min) 酐达186-442umol/L,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umol/L,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707umol/L,肌酐清除率在10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 。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主要证候:本虚标实证 (1)正虚诸证:

肋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外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复位后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稳定性差,复位后桡骨长度、生理角度等仍有持续丢失者,需行手术治疗,退出本路径。 3.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住院期间病情加重而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外科——瘿病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气瘿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气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及入组标准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气瘿病(气瘿病;TCD编码:BNG12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ICD10:E04. 902); 第一诊断:甲状腺肿瘤(ICD-10:C73/D09.302/D34/D44.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西医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08第一版)。 2.定义 气瘿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 3.证候诊断 (1)气郁痰阻 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2)痰结血瘀 症状: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

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3)肝火炽盛 症状: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4)肝阴虚 症状:瘿肿或大或小,质软,病起缓慢,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气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及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ICD9CM-3:06.2-06.5;ICD:50.2905); 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及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 ICD-9-CM-3:06.2-06.4 ICD:50.2905) 。 (四)标准住院日为≤6天 (五)疗效评价标准 结节性甲状腺肿:1.治愈:甲状腺大部切除(包括所有结节)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愈。2.好转:腺体切除,症状部分改善或留有并发症。 3.未愈:症状未改善。 甲状腺腺瘤:1.治愈:完整切除,切口愈合;2.好转:未完整

心衰病临床路径表单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表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衰病临床路径) 2014年 患者姓名: 患者年龄: 住院号: 病房床号: 入院时间: 纳入路径时间: 实际住院天数: 主管医生: 主管护士: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及床号: 预计住院天数:14天-20天入院时间: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 第1天 项目目标: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中医四诊,初步诊断评估病情 选择治疗方案,完成住院病例和首次病程记录,向家属交待病情, 辅助检查,中医治疗。 变异项目 及原因 执行人 诊断与评估心功能:□NYHAⅡ级□NYHA III级 原发病:□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 □心肌病□甲亢心□ 中医辨证:□气阴两虚,血瘀水停□阳气亏虚,血瘀水停□夹痰□夹瘀□ 检查必查:可查: □血常规ST!□凝血四项ST!(必要时)□急诊生化ST!□尿常规ST!(必要时) □心电图ST!□血气分析ST!(必要时)□胸片/必要时ST □心梗七项ST!(必要时) □D二聚体ST!(必要时) 饮食□低盐NaCl<5g/d □限水(必要时)□低脂□糖尿病饮食 活动□卧床休息,床边小坐 告知 病情 □书面病重通知口头病情通知 监护及给氧□记24小时出入量或称体重qd □测血压bid~tid 或血压监护(必要时)□心电监护(必要时) □低流量吸氧必要时 □监测SO2必要时□监测血糖必要时 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利尿剂(速尿/HCT/安体舒通) □ACEI 或ARB(洛丁新或代文,厄贝沙坦等)□β阻滞剂(倍他乐克或比索洛尔等) □洋地黄药物(地高辛或西地兰等) □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正性肌力药(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必要时抗血小板制剂或抗凝剂(阿司匹林) 中医辨证治疗(按方案执行) 口服成药:□温阳益气,活血利水(加味参附颗粒)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针剂(尽量减少静脉給药,如确需使用尽可能静推以控制入量):□生脉针□参麦针 □参附针□活血化瘀类针 汤药:□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 一般治疗□补液管理□血压管理□血糖管理 □电解质,酸碱平衡管理□血脂管理□辨证选择特色疗法□抗感染(肺部感染或尿路感染、褥疮等) □心律失常控制□戒烟□ 健康教育□病人□家属 □病房环境介绍□检查教育 主管护士:护长:

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 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患者。 一、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慢性肾衰(TCD 编码: BNS14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ICD-10 编码: N18.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年)及美国肾脏基金会 2002 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2.病期诊断:

(1)代偿期:肾单位受损超过 50(GFR50-80ml/min),血肌酐维持在 133-177umol/L,临床上无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 50%(GFR50- 20ml/min),血肌酐达 186-442umol/L,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 451-707umol/L,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 707umol/L,肌酐清除率在 10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 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主要证候:本虚标实证 (1)正虚诸证: 1 脾肾气虚证: 主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证: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肋骨骨折中西医诊疗规范标准

骨折病(肋骨骨折)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中医概念:骨折病 西医概念:肋骨骨折临床多见,好发于成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则少见。 分类及定义:肋骨呈扁平,为两层薄弱的密质骨中包裹一层松质骨,因此,肋骨较为脆弱,易于骨折。一肋一处骨折多见,多肋多处骨折少见,一旦发生则可并发脏损伤,严重者危及生命。因肋骨与肋骨之间均有肋间肌,即由肋间肌和肋间外肌交叉固定,将肋骨连成一体,故肋骨骨折一般移位较少发生。 中医临床表现:骨折处压痛,咳嗽、打喷嚏、深呼吸或躯干转动时疼痛则加重,胸廓挤压征阳性。 西医临床表现及并发症:1、病史:大部分有明显的外伤史,凡是有胸部外伤病人,疑有骨折,必须拍片排排除。 2、症状和体征: ①叩击痛:骨折处压痛,咳嗽、打喷嚏、深呼吸或躯干转动时疼痛则加重,胸廓挤压征阳性。 ②畸形:多根双处骨折时,吸气时骨折处胸壁可出现塌陷畸形。③肿胀:伤后局部肿胀,可有血肿和瘀斑。 ④功能障碍:骨折后呼吸运动略减弱,深吸气运动受限尤为明⑤骨擦音和骨擦感:体检时可检查到,但不能故意去检查他

3、辅助检查:X线检查:最终要X线片检查确诊,X线片检查作为骨折分类和治疗参考也不可缺少。线状不全骨折,无移位完全骨折,X线片可能不能立即显示骨折线,待2-3周后因骨折部骨折吸收,骨折线才会显示明晰,因此临床上怀疑肋骨骨折的X线片虽未显示,也应按肋骨骨折处理,2-3周后再拍片复查中医诊断: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 中期:伤后3~4周左右,疼痛减轻,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 晚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性改造,已相当稳定。 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肋骨骨折的鉴别诊断主要应判断是否合并有血气胸。合并闭合性气胸者,可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检查伤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及语颤减低或消失。合并开放性气胸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血压下降,脉细数,伤侧呼吸音低微和消失,同时可听到空气经胸壁伤口进出的声音,叩诊为鼓音。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整复手法 单纯肋骨骨折,因有肋间、外肌的保护和其余肋骨的支持,所以无明显移位,且稳定,一般无需手法整复。移位明显的骨折尽量争取复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