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中医药古籍

2011中医药古籍

2011中医药古籍
2011中医药古籍

中医药古籍

名词解释

1.中医药古籍:指的是1911年以前,以雕刻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辅以手写而形成的医学文献。

2.牌记:又称目记,类似于今人图书中的出版说明,它一般出现在靡页背面。主要记载一部书的刊刻年代与刊刻者,它是后人掌握上述信息的主要依据。

3.同书异名:中医药古籍的说明大多比较固定,但因各种不同原因如早期传本不同,重刊改名等有些同一部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名称。

4.同名异书:由于古代社会的闭塞和信息互通的困难,中医药古籍书中出现书名相同而作者与内容全异,甚则有的同名医书竟多达十余种之多

5.序:是书前由作者或者他人对该书进行介绍的文字,有前序,后序,再序,又序之次序之分,又有自序,他序之别。

6.跋:是作者或刊印者撰写的对该书撰写或印刻情况的文字补充,用于补序之未备,故常置于正文之后。

7.凡例:发凡起例之缩语,意在揭示全书的要旨和体例,用于指引阅读是应遵循的规则。

8.目次:又称目录,是书前反映正文的卷,部,篇章,门类名称的文字,是全书的纲要。

9.类书:是采集群书,全面系统地收集某种知识,经过加工整理,以类相从,标明资料出处,汇集成册的书。

10.丛书:或称汇刻书。把很多种书汇刻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名字。

11.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数据的工具。

12.群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及其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它产生于我国目录学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13.类序:是古籍书目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

14.版本: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5.善本:曰“精本”。在现代古籍中,凡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数据性,艺术代表性,或虽不全具备而具备其中之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均可视为善本。

填空或选择题

中医药古籍产生于秦汉之前,形成于隋唐之际,发展与宋元之后,现存13455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最大的类书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是迄今为止收录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中医药古籍书目。

《百川学海》——最小的丛书

《四库全书》——最大的一部丛书

1《新修本草》——是我国由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2《雷公炮制论》——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

3中医药古籍的内涵结构

书名的位置:记载书名的位置有在封面,靡页,书口,序跋首行,目录与正文之前,也有各卷正文首行或版心等处。凡同一部书中不管其有多少书名,均以正文前所题者为准。

书名的内涵举例:《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其名称中有六项内涵:“王翰林”指书的作者姓氏官衔,“集注“指著作方式,”黄帝“指书的内容与黄帝有关,“八十一”表示书的内容数量,“难”对内容难度的表示,“经”指经典医籍。

4书名的命名:有摘字命名法和以义命名法。

5没有牌记的:有相当多的书是没有牌记或者牌记中的款目不全的,可查阅序跋等其他位置

的记载以补充。

6目录包括:纲目,总目,细目,全目,卷目,类目等。

7卷,篇,集:都是组成一部书的单元,它们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研读中医药古籍应该掌握一部书的总卷书,因为卷数不同,版本就不一样。故统计卷数要注意不遗漏,除正文所含几卷外,还必须包括卷首,卷末及附卷等。

8古医书的分卷方法:一,不分卷法二,数为分卷法三,文字分卷法。

9作者署名位置:主要见于书皮或靡页,函套书签之上,序跋题记末尾,正文之前,卷首或卷末等处。按照我国古籍规则规定,以正文之前的署名为准。

10作者项的内涵:包括姓名,字号,籍贯,官衔,学衔,朝代和撰作方式。举例“明太医院正文会稽痒生元台子马莳仲化”,明为朝代,太医院正文为官衔,会稽为籍贯,痒生为学衔,元台子为别名,马莳为姓名,仲化为字。

11署名还包括:原作者和次作者,排列时一般原作者在前,次作者在后。

12各代对帝王的称号:一般对隋朝以前的帝王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对唐宋元期的帝王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世祖等。对明清两朝的帝王多称年号,如明嘉靖帝,清乾隆帝。

13著作形式?:一撰作类:指作者在总结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炼成富有创新意义和独特见解的著作。——经典类著作,撰作者,一般是原作者。二论述类: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阐述,提炼和发挥,使原有的理论和知识更加精深和系统化。——汉代以后的医籍。三编纂类:是指将前人复杂的文献资料加以重新整理,汇编成书,,使其眉目清晰,检阅方便。——大型的医学全书和方书。四注疏类:是指对原句的字,词,、句,章节内容进行注释或解说类著作。五校勘类:是指对原著的文字,内容加以勘误,修订或厘正的著作。

14卷首(首卷):在正卷之前非正式卷文的某些内容。

正卷分为:单卷本和多卷本。

卷后附录:古代有的医家在完成一部医著后,又觉言犹未尽,于是又补写而附于卷后。

15中医药古籍的文体:主要有散文体(为主)和韵文体两大类。

16中医药古籍的成书形式:一专著:专门建言立说的著作,按其内容主要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多为经典之作和各学科开创性著作。二普通著作:泛指以编,辑,纂,述等形式,阐述某方面以已有的他人成果为主的知识信息,间有自己心得体会的著作。三全书:包含三种:以是把某医家或家人的著述刻印在一起。二是把专业某学科的知识内容汇述在一起。三是记纂或择要论述中医药学知识。

17中医药古籍的分类方法:最常用的是六分法和四分法。

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分类法。包括(1)六艺略:主要为儒家经典著作如易书诗礼等(2)诸子略主要为古代各家学说儒家等(3)诗赋略:主要为各种文学作品如屈赋等(4)兵书略主要为军事专著(5)术书略:主要为天文,历法,占卜等方面的专著(6)方剂略:主要为医药专著

四分法:经,史,子,集。

18古籍目录基本结构包括:书名项,叙录,类序。

叙录相当于现代书目的内容提要,包括体叙录,传录体叙录和辑录体叙录。

简答题

一.研读中医药古籍的意义与作用1是中医药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2是中医药教育的知识源泉。3中医药临床的重要指导。4中医药科研的资料宝库.5编撰论著与文献整理的重要凭据。6其他学科研究的参考材料。

对中医药学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学科来说,古籍是它的本底资料。本底资料发掘研

究不够,这个学科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就会逐渐失去它的优势与特色。中医药古籍是中国传统医学的载体,是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萌发当代医药科学成就的一方过土。

二.类书的作用:1由于中医药类书将历代医者对某个问题的论述或对某种病症的处方用药依次辑录排列,使后人不但能了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渊源沿革,而且可掌握各家医学流派的临证经验,这对学习研究中医药学显然有很大裨益。2中医药类书内容广博,,便于检查与引证,对于中医药文献整理中的辑佚与校勘,则帮助更大。

三.丛书的作用:丛书所收著作,大多为同代或上代医家的抄本,未刊本及篇幅较少的单刻本。编辑,刊行丛书的医家也有书家,尽管他们冬季不一,但客观上都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保存了大量的宝贵文献,使他们得以流传至今,为我们挖掘与整理中医药学提供了信息资源。四.分类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通过分类即揭示了每种图书的学科属性,又把相同与相近学科的图书聚集在一起,从而把所有图书组成一个有知识逻辑有源流关系的有机学术序同。这就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图书的查找,选择与研读。

五.目录的功能与作用1读书治学的入门之途。2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3提供古籍本身的研究资料

六.版本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1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真伪。2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全缺。3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精劣。4帮助人们了解一本书的版本源流。5帮助人们了解版本的价值。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书名:难经经释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叙 属性:《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 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 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 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 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 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 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 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余始也, 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 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 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 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 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 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 汉以前书云! \x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x <目录> <篇名>卷上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脉诀》

脉①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②脉搏,脉象。《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 促脉脉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 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 死脉。为不宜耳。余仿此。三部死脉。脉经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死不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所以然者。如树之有根也。按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若其脉微细如丝。按之无有者。此肾 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此几 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无此虽凶无妨。《陈氏幼科秘诀》 革脉革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作者: 结脉结脉脉象之一。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主寒。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作者: 缓脉缓脉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 洪脉洪脉脉学名词。脉象之一。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多主气分热盛。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作者: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2010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 总论第一章至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 1、医学巨著《》为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在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专篇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著作是代的《》,分别为、和三篇。以狼牙汤沥阴中,以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等,开创了、的先河。 3、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4、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妇产科独立分科。 5、代的《》提出的特殊月经现象有、、等。 6、《女科正宗》说:“,有子之道也。” 7、金元四大家之一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提出、;、。这是后世治疗妇科病少女着重肾经,中年妇女着重肝经,绝经期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根据。 8、朱丹溪认为产前“当清热养血”,提出安胎圣药是。 9、清代所著《达生篇》提出的六字真言是。 11、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中指出:“调经之要,贵在;,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1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 13、最早记载优生知识的书是时代的《》,内容有、、。 14、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之前之后,呈型,为一空腔器官。 15、每次月经来潮出血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第一天,两次月经的第一天间隔时间,称为,一般为。周期不应少于,也不应超过。 16、正常经期一般持续天,正常的月经总量为。 17、月经的产生是、、、协调作用于的生理现象。 20、冲、任、督三脉同起于,一源而三歧,皆约于,借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冲脉主,任脉为,带脉主,督脉为,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正常的生理现象。 23、孕期从末次月经来潮第一天算起,经天,便要分娩。预产期的推算,一般从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以该月份数加,或减,阳历日数加,阴历日数加。 37、《灵枢、五音五味篇》说:“妇人之生,有余于,不足于,以其数脱血也”。 三、判断: 1、据史料记载,第一位兼治妇科疾病的医生应是华佗。( ) 2、子宫之名首见于《内经》。( ) 3、在三千多年前,重视妇女生育,“妇孕不育”和“妇三岁不孕”是由《黄帝内经》所记载。( ) 5、我国第一部由国家出版的妇产科综合专著是宋代《妇人良方大全》。( ) 6、晋代名医五叔和著有《脉经》,其中在专门阐述有关妇产科的脉象和辩证论治的同时;又提出了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 ) 7、至唐代,把妇产一门列入卷首的是《经效产宝》。( ) 9、在世界医事制度上,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始于唐代。( )

医方典籍集锦

医方典籍集锦 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医方是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结合,医方典籍在中医典籍中有重要的地位,特此把“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中相关医方典籍做出总结,选目不拘国内,包括海外所藏珍贵医方典籍,希望对大家认识医方典籍有所帮助。 仲景全书二十六卷 (汉)张机等撰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刻本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世称“医圣”。他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论治的专书,体现了贯穿理、法、方、药的一系列辨证施治原则和三因致病说,所载方剂配伍严密,包含了许多组方原则,堪称“众方之祖”。 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八卷题(晋)葛洪撰(梁)陶弘景增补明万历二年(1574)李栻刻本 以治疗急症为主的综合性医著,所收方剂“简、便、廉、验”,涉及临床各科,具有重要临证参考价值。该书对天花症状的描述及危险性、传染性的论述颇为精准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天花病”的记录;葛洪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脚气病的医生,本书记载了导尿术、洗胃术、疮痈引流术、咽部异物剔除术、下颌关节脱位整复、骨折小夹板治疗、器物灌肠法、捏脊疗法、隔物灸法和口对口呼吸抢救法等,堪为世人叹服。今藏国家图书馆。 刘涓子鬼遗方五卷(南朝齐)龚庆宣撰宋刻本 因托名“黄父鬼”所遗,故名《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也是我国最古的军阵外科学专著,代表南北朝时期外科的发展水平,对日本、朝鲜的外科学发展也有很大影响。1902年,新疆吐鲁番出土唐写本《刘涓子鬼遗方》残叶,被劫往德国。据卷中所题“刘涓子鬼方卷第九”、“刘涓子、甘伯济治秣陵令已用省验方卷十”知是早期十卷本,反映其早期流传形态。惜原件毁于二战,幸有王重民所摄照片存世,保存在国家图书馆。此宋刻本,曾为汪士钟、瞿氏铁琴铜剑楼收藏。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77。今藏国家图书馆。 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隋)巢元方撰元刻本 中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继承发扬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方书中关于疾病病因及证候的论述及分析,大都以《诸病源候论》为宗。此元刻 本为该书现存最早版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54。 重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唐)孙思邈撰元刻本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书目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将民国之前的中医名著几乎全部囊括其中,除少数著作外,大多为繁体竖排,封面设计素雅,采用锁线装适合长期保存,校勘严谨,实为中医古籍的最佳版本。这套丛书启动于八十年代初,大多出版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有少数书如《黄帝内经太素》直到近年才出版。这套丛书的校勘者大多是中医学院成立前打下的中医底子,其功底绝非现在一般的所谓“教授”所能比,现在很多都已经作古,这套书也就成为了绝唱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5年--05年)发布书目: 1、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难经校注 3、医学读书记 4、金匮要略语译 5、世医得效方 6、圣济经 7、研经言 8、针灸易学 9、血证论 10、金匮玉函经二注 11、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2、外科精义 13、伤寒总病论 14、问斋医案 15、外科证治全生 16、辨证录 17、幼幼集成 18、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19、本草蒙筌 20、类证治裁 21、医学指归 22、医灯续焰 23、妇科辑要:胎产心法 24、形色外诊简摩 25、疡科会粹

26、医学纲目 27、针灸大全 28、松峰说疫 29、外科证治全书 30、幼幼新书 31、王旭高临证医案 32、疡医大全 33、金镜内台方议 38、伤寒瘟疫条辨 34、刘涓子遗方 35、名医别录:辑校本 36、千金宝要;孙真人海上方 37、赤水玄珠全集 38、医方考:附《脉语》 39、吴鞠通医案 40、妇人大全良方 41、简明医彀 42、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43、难经语译 44、难经本义 45、温疫论 46、良方集腋 47、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48、伤寒论校注 49、伤寒六书 50、厘正按摩要术 51、明医杂著 52、本草从新 53、子和医集 54、杨氏家藏方 55、活人书 56、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57、伤寒论语译 58、病机汇论 59、本草崇原集说 60、经穴解 61、本草衍义 62、诸病源侯论校注

中医护理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周礼·天官》所记载医事制度中,除医师外还兼有护理职能的专职人员是() A、士 B、府 C、史 D、徒 E、卒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肘后备急方》 C、《诸病源候论》 D、《伤寒杂病论》 E、《外科精义》 3、我国医学史上,开创临床辨证施护先河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肘后备急方》 C、《诸病源候论》 D、《伤寒杂病论》 E、《侍疾要语》 4、首创剖腹术的名医是()A、华佗B、李时珍C、孙思邈D、叶天士E、张仲景 5、首创中医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 A、《内经》 B、《伤寒论》 C、《千金翼方》 D、《金匮要略》 E、《肘后备急方》 6、现代注射法的雏形是()A、毫针B、三棱针C、九针D、皮肤针E、梅花针 7、口服全身麻醉用于手术的发明人是()A、华佗B、张仲景C、孙思邈D、叶天士E、李时珍 8、提出“论将护忌慎法”专论护理内容的著作是() A、《外科精义》 B、《伤寒论》 C、《侍疾要语》 D、《外台秘要》 E、《金匮要略》 9、《外科精义》的作者是()A、华佗B、张仲景C、孙思邈D、齐德之E、李时珍 10、《妇人大全良方》的作者是()A、陈自明B、张仲景C、孙思邈D、齐德之E、李时珍 11、被称为外科“鼻祖”的人物是()A、张仲景B、王叔和C、李时珍D、华佗E、孙思邈 12、《本草纲目》的成书时代是()A、后汉B、唐朝C、宋朝D、明朝E、清朝 13、属叶天士所著的著作是() A、《瘟疫论》 B、《温热论》 C、《妇人大全良方》 D、《脾胃论》 E、《千金方》 14、孙思邈首创用细葱管导尿,比法国发明橡皮管要早() A、100年 B、1000年 C、1200年 D、120年 E、1500年 15、用香料药粉作灭菌贮藏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外科精义》 D、《卫济宝书》 E、《金匮要略》 16、提出“乳母在哺乳时,先要把宿乳挤掉”这一观点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外科精义》 17、最早提出护理“八法”的医家是()A、华佗B、李时珍C、孙思邈D、张仲景E、王叔和 18、吴又可所著的著作是()A、《瘟疫论》B、《温热论》C、《妇人大全良方》D、《脾胃论》E、《伤寒论》 19、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怒则()A、气下B、气缓C、气上D、气乱E、气结 20、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喜则()A、气下B、气缓C、气上D、气乱E、气结 21、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悲则()A、气下B、气消C、气上D、气乱E、气结 22、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恐则()A、气下B、气消C、气上D、气乱E、气结 23、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惊则()A、气下B、气消C、气上D、气乱E、气结 24、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可致气机逆乱,思则()A、气下B、气消C、气上D、气乱E、气结 25、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浑厚庄重,可入()A、肝B、心C、肺D、脾E、肾 26、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可入()A、肝B、心C、肺D、脾E、肾 27、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可入()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 28、徵调式乐曲,旋律热烈、欢快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可入()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 29、羽调式乐曲,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可入() A、肝 B、心 C、肺 D、脾 E、肾 30、过思伤()A、肝B、心C、肺D、脾E、肾 31、过忧伤()A、肝B、心C、肺D、脾E、肾

中医古籍大全-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中医古籍大全-黄帝内经素问校义.txt老公如果你只能在活一天,我愿用我的生命来延续你的生命,你要快乐的生活在提出分手的时候请不要说还爱我。<篇名>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书名: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作者:胡澍学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汉志录医家言首黄帝内经隋志有全元起注内经已佚不可尽见今所传惟唐王冰注本章句已非全氏之旧矣然古字古义尚 有存者明以来传刻本尤多淆乱庸师俗工习非成是莫可究诘绩溪胡君甫精华国小中年多病留心方书得宋本内经用元熊氏 本明道藏本及唐以前载籍勘正之多所发明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君 谓作与诈同月令毋或作为淫巧郑注曰今月令作为为诈伪不妄与不作相对为文作古读若胙上与者数度为韵下与俱去为韵王 氏改不妄不作为不妄作劳是误读作为作为之作而以作劳连文殊不成义又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君谓时善也不时御神谓不善御 神也小雅弁篇尔淆既时毛传时善也又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君谓下皆为之 言下皆化之也书梓材厥乱为民论衡效力篇引作厥率化民是为即化也作谓者为之借字王氏吴以谓为告谓之谓乃升下字于上 句也字之上失其指矣又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君谓奇当为苛字形相似而误苛亦病也古人自有复语字本作说文病也下 文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上承此文而言则奇病之当作苛病明矣苛疾与灾害对举则苛亦为病明矣又道者圣 人行之愚者佩之君谓佩读为倍说文倍反也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谓圣行人穿越道愚者倍道也荀子大略篇一佩易之注佩或为倍是古 通用之证又故圣人传精神君谓传当为抟字之误也抟与专同言圣人精神专一不旁骛也古书专一字多作抟系辞传其静也专释 文专陆作抟昭二十五年左传若琴瑟之专一释文专本作抟史记秦始皇纪抟心揖志索隐抟古专字皆其证又此阴阳更胜之变病 之形能也君谓能读为态荀子天论篇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形能亦形态楚辞九章固庸态也论衡累害篇态作能汉书 司马相如传君子之态史记徐广本态作能皆古人以能为态之登并因刊正文本达其训故别白精审涣然冰释虽于全书尚未卒业 然绪已立必有赓续之者寿曾尝论医家之有内经博大精深与儒家之五经同而无义疏之学海内学人而知医者曷即王冰之注 辅以全氏逸义用治疏法说其声训名物更采灵枢难经以下古医家言疏通证明俾轩岐大业昭揭于世不为庸师俗工所则君此 书其先河矣因读君书附论及之 光绪辛巳春三月癸亥朔仪征刘寿曾识于冶城山馆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 (必备) 基础医学类 《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 《难经解义》《三因极—病证方论》《素问玄机原病式》 《宣明方论》《敖氏伤寒金镜录》 临床医学类 《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小儿药证直诀》《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儒门事亲》 《脾胃论》《格致余论》《十四经发挥》《薛氏医案》《医贯》 《医旨绪馀》《针灸大成》《外科正宗》《景岳全书》《温疫论》 《审世瑶函》《温热论》《外科证治全生集》《医学源流论》 《温病条辨》《医林改错》《理渝骈文》《血证论》《傅青主女科》《医学心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理虚元鉴》《医门法律》 《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 方剂、药物类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肘后备急方》 历代名家名篇 (力备) 医经学派 王冰 《黄帝素问王冰注》二十四卷《玄珠密语》十七卷 吴崑 《素问吴注》二十四卷《脉语》二卷《针方六集》六卷 《医方考》六卷 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张志聪 《素问集注》九卷《灵枢经集注》九卷《本草崇原》三卷 《伤寒论宗印》八卷《金匮要略注》《侣三堂类辨》二卷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张介宾

《类经》三十三卷《类经图翼》十一卷《类经附翼》四卷 《景岳全书》六十四卷《质疑录》一卷 滑寿 《读素问钞》三卷《难经本义》二卷《诊家枢要》一卷 《十四经发挥》三卷《伤寒例钞》三卷 李中梓 《内经知要》二卷《本草通玄》二卷《伤寒括要》二卷 《删补颐生微论》四卷《医宗必读》十卷《病机沙篆》二卷《诊家正眼》二卷 沈又彭 《医经读》一卷《女科辑要》二卷 秦越人 《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 张仲景 《伤寒卒病论》十卷《金匮要略方论》三卷 华佗 《中藏经》一卷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十二卷 刘完素 见河间学派《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宣明论方》十五卷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三卷 《三消论》一卷《保童秘要》二卷 骆龙吉 《内经拾遗方论》二卷 刘浴德、朱练 《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四卷 陈无咎 《医轨》二卷《藏府通诠》一卷《妇科难题》一卷 《明教方》一卷《黄溪大案》一卷《医量》一卷 经方学派 六朝诸家 陈延之《小品方》范东阳《范汪方》支法存《申苏方》 阮炳《阮河南药方》葛洪《玉函方》秦承祖《秦承祖药方》胡洽《胡洽百病方》释僧深《僧深药方》谢士泰《删繁方》 姚僧垣《集验方》宋侠《经心录》 唐代诸家 甄权《古今录验方》苏游《玄感传尸方》钱惟演《钱氏⊙中方》崔知悌《崔氏纂药方》孟⊙《孟氏必效方》张文仲《疗风气诸法》苏敬、唐临、徐玉《三家脚气论》唐玄宗《开元广济方》 《近效方》唐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薛弘庆《兵部手集方》 刘禹锡《传信方》崔元亮《海上集验方》僧文梅《梅师方》 独孤滔《丹房镜源》

中医古籍书目录大全

黃帝內經靈樞 黃帝內經素問 類經 靈素節注類編 內經博議 內經評文 內經知要 難經 醫經原旨 2、本草 本草備要 本草便讀 本草崇原 本草從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經 本草害利 本草經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錄 本草新編 本草衍義 本草易讀 本草擇要綱目 本經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藥本草 雷公炮製藥性解 雷公炮炙論 名醫別錄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食鑒本草 食療本草

吳普本草 新修本草 藥鑒 飲食須知 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證類本草 3、方論 備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驗方 華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驗方 經驗丹方彙編 奇方類編 奇效簡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術便覽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刪補名醫方論 聖濟總錄 蘇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湯頭歌訣 退思集類方歌注 外台秘要 衛生易簡方 文堂集驗方 仙傳外科集驗方 小品方 醫方考 證治準繩?類方 肘後備急方 4、傷寒、金匱 敖氏傷寒金鏡錄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高注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淺注 金匱要略心典 金匱翼 金匱玉函經二注金匱玉函要略輯義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類證活人書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傷寒補例 傷寒大白 傷寒發微論 傷寒貫珠集 傷寒捷訣 傷寒九十論 傷寒六書 傷寒論 傷寒明理論 傷寒尋源 傷寒醫訣串解 傷寒總病論 仲景傷寒補亡論 5、醫案 曹仁伯醫案論 程杏軒醫案 叢桂草堂醫案 丁甘仁醫案 仿寓意草 古今醫案按 湖嶽村叟醫案 花韻樓醫案 洄溪醫案 舊德堂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 淩臨靈方 馬培之醫案 名醫類案

三家醫案合刻 三十年臨證經驗集邵蘭蓀醫案 孫文垣醫案 王氏醫案繹注 王旭高臨證醫案 吳鞠通醫案 許氏醫案 續名醫類案 也是山人醫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張聿青醫案 醉花窗醫案 6、醫話 對山醫話 景景醫話 冷廬醫話 柳洲醫話 塘醫話 友漁齋醫話 止園醫話 7、婦兒 保嬰撮要 產寶 產鑒 達生編 兒科萃精 兒科要略 婦科秘方 婦科問答 婦科玉尺 婦人大全良方 婦人規 傅青主女科 廣嗣要語

中医古籍大全湿热病篇

中医古籍大全:(湿热病篇) (一)湿热证始恶寒,後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乾呕,发痉发厥,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证,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正局也,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於表之恶寒,後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甚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而提纲中言不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以一之脉,拘定後人眼目也。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相应,故为温病,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之谓,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於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馀,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二)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求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自注,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挟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此条乃阴湿伤表之候。 (三)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汪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鲜荷叶白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山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胃之热者,不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围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在临床运 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经 2.☆☆☆☆类经明·介宾 3.☆☆经知要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仲景 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 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 29.☆☆☆☆☆瘟疫论明·吴有性 30.☆☆☆☆温热论清·叶桂 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 32.☆☆☆☆温病条辨清·吴瑭 33.☆☆☆湿热条辩清·薛雪 34.☆☆☆时病论清·雷丰 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 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

中医古籍大全-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中医古籍大全-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书名: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序 属性:体仁子曰∶“是书何谓而秘称禁书?”盖缘外无独秘,故以禁书名之也。非秘而不行之 所缘元胡久秽中土,我朝太祖高皇帝,爱念民生,平胡灭虏,扫荡膻腥。惟是诸臣不但恐惧,所向无前。然当破釜焚舟之后,未免疮痍困苦。我太祖临戎则心苦,有切肤之痛,故恒破钱粮巨万,招致方外名人及诸奇医,并求接骨出镞、内伤跌仆、金疮种种异术,遍寻起死回生之妙诀,不待言而心恳切矣。又择选经验者,录出成帙,藏之禁中,以为国家征伐斗战之备用。时青田先生与闻国家大事,君臣鱼水,而得禁藏于家。予乃与裔孙松石翁交好数十年,一日偶谈岐黄之学,因叹青囊秘方不得复见于时。翁云∶“吾祖有禁方一册,等闲不以示人,用之辄获奇验。”乃出是书,授予视之。书虽不多,然皆出于岐黄外,别传秘方奇法,非时医所能觑其藩离者也。予何幸而得之,谨当世世宝之勿替也。恐后之子孙不知,或有遗弃之者,故特序其所出之源流云耳。 \x时宣德二年小春望日谨序\x <目录> <篇名>论跌治法 属性:凡人在高处跌下,俗名倒栽葱。天灵盖未破者,可救;如穿者,三魂已散,七魄全无,归位,呼吸虽有,是候死之症也。治法灸丹田穴。凡仰天跌下,背脊骨断者,其人坐卧不宁,虽然势重,其神不散,急宜治之无妨。若过七日而医治,则难以救之,必丧黄泉也。其治法∶必用空屋一间,上有着力之处,将带悬之梁上,以人扶起,患者倒背,将两条脚带从两胁兜转,脚带在臂上兜起,悬空吊之,前用两条,后用两条,即将人吊起,其人自直。用海板一块,长三尺许,放于背上,又另将脚带胸前绑一道,腰下绑一道,内绑一道,共三道,连人带板而绑,其人一吊自直。而就板绑之,其直非常,轻轻放下,仰天而卧,不可摇动。用药七服,七日后轻轻将脚带放下,其板则不可去。再用七日,轻轻抽去板,二十一日方可摇动其腰脊,自接上也。再以别药以去其伤而并补之为妙。 仆心跌去,有跌断胸膀骨者,即搀起仰卧不用动手,即用接骨丹七服,其骨自接,不拘 。其骨不断者,只用七厘散三服,不拘服别药而愈。凡跌断肋骨,不用动手,照前法而治之。先以膏药贴患处,即用行伤打药去尽瘀血,后服接骨丹七服,其骨凸出,照后用药酒去伤一月而愈。凡顶骨跌断而陷下者,用鲜虎脂四两,川芎五钱,酒煎服。凡打碎顶门,不可用草药,恐其溃烂,宜用止血散掺之,次服上部末药。凡食喉伤者不治。伤气喉者,先用银丝缝好,外用草药敷之,日换二次。候其皮肉并合,方用生肌散,外贴膏药,服上部末药汤。凡人肠出者,用麻油以青布搭上候软,先用手托住肠子,令人含水一口,默向患人面上一喷,其人一惊,其肠自入。用银丝缝好,外敷草药,内服中部末药汤。一法肠出者,用原酒酿数斤,以布浸透,将布搭于肠上,看肠上之布微微热气,即泡热姜汤与患人服下,姜汤入处即能收进,汤力行到,其肠即收完矣。若肠穿者,可用鲜桑白皮打线,缝好其肚上,破处亦以此法缝之,外以血竭末敷上自愈。此法秘传。凡人指断者,须凑上,用水蜡烛内膜包裹,待内骨接上方用生肌散以膏药贴之。凡人身初跌损血出,用草药先内服上部末药,加接骨丹

古籍大全及其出版单位

古籍大全及其出版单位 2007-04-04 14:39 来源: https://www.doczj.com/doc/1417866357.html, 作者:海豹网友评论条浏览次数 612 转入论坛浏览 大医精诚中医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1417866357.html,/cgi-bin/leobbs.cgi) -- 医理探源 (https://www.doczj.com/doc/1417866357.html,/cgi-bin/forums.cgi?forum=3) --- 一些中医文献资料 (https://www.doczj.com/doc/1417866357.html,/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2504) 《病方》:《五十二病方》春秋战国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1979年) 《内经》:《黄帝内经索问》春秋战国明顾从德刻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9年) 《本经》:《神采农本草经》(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魏吴普等述清孙易行、孙星翼辑商务印书馆(1955年) 《玉函》:《金匾玉函经》汉张仲景(公元21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康熙间刻本,1955年) 《金匮》:《金匾要略方论》汉张仲景(公元 21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赵开美刻本, 1955年) 《伤寒》:《注解伤寒论》汉张仲景(公元21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赵开美刻仲景全书本,1956年) 《肘后》:《肘后备急方》晋葛洪(公元281~34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刘自化刻本,1956年) 《鬼遗》:《刘涓子鬼遗方》南齐龚庆宣(公元495~499)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徐万昌摹宋刻本,1956年) 《集注》:《本草经集注》梁陶宏景(公元 502~536年)群联出版社影印(敦煌石室藏六朝写本,1955年) 《雷公》:《雷公炮炙论》刘宋雷敩(公元?年)(辑自《证类本草》)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据张氏原刻晦明轩本,1957年) 《千金》:《备急于金要方》唐孙思邈(公元6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北京刻本,1955年) 《新修》:《新修本草》唐苏敬等(公元659年)群联出版让(据汤溪范氏所藏傅氏纂喜庐丛书影刻,1955年) 《千金翼》:《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公元6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文政十二年依元大德重刊,1955年) 《食疗》:《食疗本草》唐孟诜(公兀 713~739年)大东书局(敦煌石室古本草,食疗本草残卷,1934) 《外台》:《外台秘要》唐王焘(公元75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歙西槐塘经余居藏版,1955年) 《产宝》:《经效产主》唐咎殷(公元84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光绪十四年重校刊本,1955年) 《心鉴》:《食医心鉴》唐咎殷(公元847年)东方学会排印本 《颅囱》:《颅囱经》唐佚名(公元9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永乐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