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教育技术学的再认识

我对教育技术学的再认识

我对教育技术学的再认识
我对教育技术学的再认识

我第一次见到教育技术学这五个字,是在2006年的夏天。高考结束后我要填报志愿,第一志愿我报的是英语,因为自觉得英语还不错,学这个可以偷些懒。第二志愿才是报的教育技术学,算是保底的。当时的料想大概是教育是一门技术活儿,学了这个往小了说可以当名自己喜欢的老师,往大了说可以拯救教育。后来我果然被录取到了这个专业。通知书上写着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育技术学系专业,这是很奇怪的。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怎么会放到物理学院去呢?这要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史来说起。在我国,教育技术学原来称电化教育,简称电教,因此我的班级一直是电教班。既然讲到电化教育,就涉及到很多理工科方面的东西,因此放到理工科是合适的。当然这只针对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后来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与国际接轨后改称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围也大大的扩大了。全国的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这里又出现了一件趣事。记得第一次上教育技术学导论,李立新老师回答我们形形色色的问题,其中有一位同学就提出,“老师!为什么我们的专业有的设置在教育学院,有的设置在物理学院,有的设置在新闻传播学院,也有独立设置一个院的呢?”这个问题是不好回答的,回答的不好会被批评这个学科根本没有自己的定位。李立新老师沿用了大部分人的说法,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本身肯定还有许多不太确定的地方,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总而言之,就是这个学科有它存在的意义,值得大家为它奋斗。刚进大学,大家都会有很多伟大的梦想,但是跟教育技术学是没半点关系的。当时的课上李老师还做了一个统计,全班共69人,其中第一志愿报考教育技术学的共一人,第二志愿共三人,其余的都是三四五志愿了。据我和大多数人的了解,他们大都报的是物理学,数学,英语等传统的师范专业,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所以说最初的梦想和现实是不吻合的。矛盾会造成个人情感的纠结。这里面当然是有很多原因的。首先,是我国高考体制的问题,通常高中生并不了解大学的学科设置,于是填报志愿全凭第一印象或家长等他人指导。其次,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发展问题。在河南师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原称电化教育,1988年创建,属专科层次,1997改名为教育技术学,升为本科。我曾经和一位老教师谈话,他曾描述,最初电化教育招生是很好的,就业也是很好,一般都是进各级的电化教育馆。后来随着人员的饱和,学科的转型,电教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科所擅长的再也不成为优势。就这样我们绝大多数人被调剂了过来,带着最初的梦想与基

本上暂时无法更改的现实。因为李立新的老师说这番话是有特定的用意的,大致就是教育技术学也还不错,你没来错地方。话是这样说,各人心里如何想又不得而知了。当然,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总是假定其美好的。

犹抱琵琶半遮面

通常我们专业的人都有一个感受,我们的专业是四不像专业。通过本科所开设课程可以得知,教育技术学的核心课程仍属于缺失阶段,四年来我们学的很多课程跟教育技术学本身是联系很少的。以河南师大教育技术学本科开设课程为例,专业主干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普通物理、电子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微机原理、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原理、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多媒体课件设计等。从中可以看出,带有教育技术学标签属性的课只有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三门课程。这样的安排无疑不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教育技术学本身的特征。和同学们聊天,经常谈到的问题就是专业性太不强了,什么都学,又不讲相关性。大概有鉴于此吧,北京师大的老师们开发了一套教育技术学核心课程,总共八门课程,可惜的是我们并没有学过其中几门。目前开设教育技术学的学校大多集中在各级师范类院校,但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也越来越多。据付威风、郑春厚(2009)研究显示,截止2009年师范类开设教育技术学院校已达132所之多。

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不同性质院校数量表

和以前的同学聊天,总是被问及是什么专业的,回答是教育技术学之后又被问是干嘛的,这个问题就不好回答了。的确,教科书是有定义,而且定义不止一个,然而我还是回答不出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读了很多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书,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教育技术学到底是什么,心里依旧没有确切的答案。教育部高教司在各个学科都设置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般的都是在一级学科设置。特殊的,

在教育技术学这个二级学科,也有单独成立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教育技术学是一个新兴的二级学科,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最近发展又太过迅速,以致很多学校定位大相径庭。据闻在教育技术学系主任级会议上,有很多工科院校的主任经常会若有所思的说,原来教育技术学是干这个的啊。到底是干什么的呢,不得而知。在一般的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更多的是跟计算机有关的,开设课程也几近相似。就我自身感受而言,母校的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也是有问题的。对比各高校的教育技术学课程设置会发现,虽然同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但是课程设置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认识教育技术学的路程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

教育技术学在我校属于师范类专业,顺利通过相关课程的话可发放教师资格证。但是很奇怪的发的是高中物理的教师资格证。说起来也不算奇怪,因为专业设置在物理学院,为了拓宽毕业生的就业出路,就协调有关部门发了物理教师资格证。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涉及到是否应该设置这个专业的问题,如果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社会上没有需求,那是否应该减少招生或者停止招生呢。在美国,是没有教育技术学的本科的,只有在掌握了其他专业知识之后才能再学教育技术学,这样,才能够胜任专业领域的教学设计工作。我常常问自己,自己是不是教师的角色?这个问题也许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答案的。在我国,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是。其实我的问题涉及到整个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的学生并没有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要当教师的话如何保证自己所教知识的准确性?在我校还有教育学的学生,他们也发教师资格证,是可以自己选的,我去听过他们的模拟讲课,讲的是小学数学、语文等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发教师资格证,大多数是发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为了这个问题,我也曾经和吴忠良老师争辩过,我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不应该任何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他指出,教育部有文指出,信息技术教师可由我们专业培养。这是站不住脚的,教育部发文就一定正确吗?教育技术学学生的出路问题,是跟教育体制有着莫大的关系。在我国的教育系统,学校的专业技术类岗位人员分为教师人员和教辅人员两个系列,按照传统的习惯,教育技术学的学生是对口电教员的,而电教员

是属于教辅人员的。那为什么各个学校又拼命的把教育技术学设置为师范专业,发了一些名不副实的教师资格证呢?原因有二。一是电教员的工资低,前途不怎么好,待遇也比不上教师。二是就算是电教员的工作,目前也已经深深饱和了,再也容不下更多的教育技术学人员了。可是教育技术学的招生仍旧继续,且呈扩大趋势。依笔者的观点,教育技术学学生的出路问题应该考虑,但教师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方向,因为教育技术学人员并没有身深厚的学科基础可以作为支持。教育技术学的学科课程有一个特点,叫做“言必称美国”,动不动就是美国如何如何。诚然,到目前为止,我很少看到日本、英国、法国等国作家的教育技术学著作。虽然教育技术学在美国是最发达的,但是其他国家的也应该有可取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美国,教育技术学人员更多的是在公司从事培训或绩效工作。在我国,教育技术学毕业学生多从事教师工作,或者考研。河南师大2010届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共69人,其中考研33人,物理教师36人。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教育技术学人才的工作环境在国内还尚未成熟。同学们经常开的一个玩笑就是,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使命就是教育技术学自身人才的再生产,也是对目前学无所用的一个无奈的反应。

只缘身在此山中

2010年9月,我不远千里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求学。我因为要决定探寻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意义问题,所以来到了这里,我相信这里会更加的跟进最新的教育技术学动向,会更加的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我一直想,我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还是一直模糊,是不是因为我太局限于教育技术学自身学科的局限中,没有占到大教育学的立场上去看整个教育问题。对于教育技术学所学东西过杂,李立新老师曾经有一个笑话说,教育技术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从内心深处觉得,真的是装的太多了,可在某些方面又装的不够。张祖忻老师提出了教学设计的四个层次理论,把教学设计的高度提高到了国家的教育整体规划和改革上去,是很让人震撼的。教育学各个学科之间虽然看似分得很清,其实联系十分紧密。曾经有人批评说教育技术学考研不能使用教育学统考,因为教育学统考理的教育史部分不是教育技术学的基础。其实整个教育技术学是源于古代,兴于近代,又怎可说没有关系。但是目前国内并

没有任何院校在本科开设教育技术学史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教材可供使用。相信未来会随着学科的发展补全这门课程。随着学科发展的成熟,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合作整理电化教育史,这很让人期待。但是并没有指明是教育技术学史,又难免让人遗憾。学科的独立是需要一定的潜伏期的,在教育技术学的先导形态电化教育产生以前,教育技术本身就已经杂糅在与人类历史几乎相同的教育史中了。如何做好教育技术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仍是一项长期的呼唤合作的工作。海涅克曾说教育技术的根在技术本身,对此并不敢苟同。教育技术学的根应该在教育,其核心才是技术。只有把教育技术学放到教育的大背景下,才能真正体现学科的意义。同时也期待教育技术学的学者们不要再单打独斗,尝试着去和教育学的其他学科合作起来,将会十分有益于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沙沃森,丽萨·汤.曹晓南译.教育的科学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埃伦·康德利夫·拉格曼.花海燕译.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5]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Robert Heinich,The Proper Stud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Volume 32, Number 2,67-88.

[7]余洪涛,马捷.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现状调查及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07,(9):46.

[8]周效章.我国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10,(8):136

[9]付威风,郑春厚.从教育技术本科院校比较看教育技术的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9,(02):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