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

在计算机系统中,认证、访问控制和审计共同建立了保护系统安全的基础。认证是用户进入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访问控制是鉴别用户的合法身份后,控制用户对数据信息的访问。访问控制是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依据授权对提出请求的资源访问请求加以控制。访问控制是一种安全手段,既能够控制用户和其他系统和资源进行通信和交互,也能保证系统和资源未经授权的访问,并为成功认证的用户授权不同的访问等级。

访问控制包含的范围很广,它涵盖了几种不同的机制,因为访问控制是防范计算机系统和资源被未授权访问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重要地位。提示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使用该计算机的过程是基本的访问控制形式。一旦用户登录之后需要访问文件时,文件应该有一个包含能够访问它的用户和组的列表。不在这个表上的用户,访问将会遭到拒绝。用户的访问权限主要基于其身份和访问等级,访问控制给予组织控制、限制、监控以及保护资源的可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的能力。

访问控制模型是一种从访问控制的角度出发,描述安全系统并建立安全模型的方法。主要描述了主体访问客体的一种框架,通过访问控制技术和安全机制来实现模型的规则和目标。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CSEC)提出了访问控制在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TCSEC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阻止非授权用户对敏感信息的访问。访问控制在准则中被分为两类: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和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MAC)。近几年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技术正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访问控制模型分类

自主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DAC),又称任意访问控制,是根据自主访问控制策略建立的一种模型。允许合法用户以用户或用户组的身份访问策略规定的客体,同时阻止非授权用户访问客体。某些用户还可以自主地把自己拥有的客体的访问权限授予其他用户。在实现上,首先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然后就可以按照访问控制列表所赋予用户的权限允许和限制用户使用客体的资源,主题控制权限的通常由特权用户或特权用户(管理员)组实现。

(1)访问控制矩阵

任何访问控制策略最终可以被模型化为矩阵形式,其中,行对应用户,列对应目标,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表示相应的用户对目标的访问许可。如表所示

访问矩阵

为了实现完备的自主访问控制系统,由访问控制矩阵提供的信息必须一某种形式保存在系统中,访问矩阵中的每行表示一个主题,每一列则表示一个受保护的客体,而矩阵中的元素则表示主体可以对客体的访问模式。

(2)访问能力表和访问控制表

在系统中访问控制矩阵本身都不是完整地存储起来的,因为矩阵中的许多元素常常为空,空元素会造成存储空间的浪费,而查找某个元素会耗费更多的事件,实际中通常是基于矩阵的列或行来表达访问控制信息的。

基于矩阵的行的访问控制信息表示的是访问能力控制表

(Capacity List,CL),每个主体都附加一个该主体可访问的客体的明细表。基于矩阵的列的访问控制信息表示的是该访问控制表(Access Control List),每个客体附加一个可以访问它的主体的明细表。自主访问控制模型的实现机制是通过访问控制矩阵实施,具体的实现方法则是通过访问能力表来限定哪些主体针对哪些客体可以执行什么操作。

访问能力表与访问控制表的对比如表

多数集中式操作系统中使用的访问控制表或者类似的方法实施访问控制。由于分布式系统中很难确定给客体的潜在主体集,在现代OS 中CL也得到广泛使用。

(3)优缺点

优点:根据主体的身份和访问权限进行决策;具有某种访问能力的主体能够自主地将访问权限的某个子集授予其它主体;灵活性高,被大量采用。

缺点: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其访问权限关系会被改变。

2 强制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MAC)是强加给主体的,是系统强制主体服从访问控制策略,强制访问控制的主要特征是对所有主体及其所控制的客体(进程、文件、段、设备)实施强制访问控制。

(1)安全标签

强制访问控制对访问主体和受控对象标识两个安全标签:一个是具有偏序关系的安全等级标签,另一个是非等级的分类标签。它们是实施强制访问控制的依据。系统通过比较主体和客体的安全标签来决定一个主体是否能访问某个客体。用户的程序不能改变他自己及其它任何客体的安全标签,只用管理员才能确定用户和组的访问权限。

访问控制标签列表(Access Control Security Llabels List,ACSLL)限定了一个用户对一个客体目标访问的安全属性集合,访问控制标签列表的实现示例如图所示,左侧为用户对应的安全级别,右侧为文件系统对应的安全级别。

(2)强制访问策略

强制访问策略将每个主体与客体赋予一个访问级别,如最高秘密级(Top secert),秘密级(Secert),机密级(confidential)及无级别(Unclassifed),定义其级别为T>S>C>U。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强制访问控制规则的应用,如WES服务以,秘密级的安全级别运行。假如WES 服务器被攻击,攻击者在目标系统中以秘密级的安全级别进行操作,他将不能访问系统中安全级为最高秘密级的数据。

强制访问控制系统根据主体和客体的敏感标记来决定访问模式,访问模式包括:

1、向下读(Read Down,RD):主体安全级别高于客体信息资源的安全级别时允许的读操作。

2、向上读(Read Up,RU):主体安全级别低于客体信息资源的安全级别时允许访问的读操

作。

3、向下写(Write Down,WD):主体安全级别高于客体信息资源的安全级别时允许执行的写

操作。

4、向上写(Write Up,WU):主体安全级别低于客体信息资源的安全级别时允许执行的写操

作。

由于MAC通过分级的安全标签实现了信息的单向流通,因此它一直被军方采用,其中最著名的是Bell-laPadula模型和Biba模型。Bell-laPadula模型具有只允许向下读、向上写的特点。可以有效的防止机密信息向下级泄露,Biba模型则具有不允许向下读、向上写的特点,可以有效保护数据的完整性。

(3)Bell-laPadula模型

Bell-laPadula安全模型也称为BLP模型,它利用“不上读/不下写”的原则来保证数据密性。该模型以信息的敏感度作为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主体和客体用户被划分为以下安全等级:公开(Unclassificed)、秘密(Confidential)、机密(Secert)和绝密(Top Secret),安全等级依次增高。

BLP模型不允许低安全等级的用户读高敏感度的信息,也不允许高敏感度的信息写入低敏感度区域,禁止信息从高级别流向低级别。强制访问控制通过这种梯度安全标签实现信息的单向流通,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军事用途

(4)biba模型

由于BLP模型存在不保护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不涉及访问控制等缺点,biba作为BLP模型的补充而提出。Biba和BLP

模型相似,也使用了和BLP 模型相似的安全等级划分方式。主客体用户被划分为一下完整性级别:重要(important )、很重要(very important )、和极重要(crucial ),完整性级别一次增高。 Biba 模型利用“不下读/不上写”的原则来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完整性保护主要是为了避免应用程序修改某些重要的系统程序和系统数据库。Biba 安全模型如图所示,只用用户的安全级别高于资源的安全级别时可对资源进行读写操作,反之,只有用户的安全级别低于资源的安全级别时可读取该资料。

Biba 模型

(4) C hinese wall 模型

Chinese wall 模型是应用在多边安全系统中的安全模型,最初为投资银行设计。Chinese wall 安全策略的基础是客户访问的信息不会与他们目前可支配的信息发生冲突。Chinese wall 安全模型的两个主要属性:

1)用户必须选择一个它可以访问的区域。

2)用户必须自动拒绝来自其它与用户所选区域冲突的区域的访问。

这个模型同时包括了DAC和MAC的属性。

4.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

(1)基本定义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RBAC)模型的要素包括用户、角色和许可等。用户是一个可以独立访问计算机中的数据或用数据表示其它资源的主体。角色是指一个组织或任务中的工作或者位置,它代表一种权利、资格和责任。许可是允许对一个或多个客体执行的操作。一个用户可经授权而拥有多个角色,一个角色可有多个用户组成,每个角色拥有多钟许可,每个许可也可以授权给多个不同的角色,每个操作可施加与多个客体,每个客体可接受多个操作

(2)基本思想

RBAC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访问许可权分配给一定的角色,用户通过饰演不同的角色获得角色所拥有的访问许可权限,角色可以看成是一组操作的集合。一个角色可以拥有多个用户成员,因此,RBAC提供了一种组织的职权和责任之间的多对多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反身性、传递性、非对称性特点

RABC是实施面向企业的安全策略的一种有效的访问控制方式,具有灵活、方便和安全性的特点,目前在大型数据库系统的权限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角色有系统管理员定义,角色的增减也只能有系统管理员来执行,用户与客体无直接联系,不能自主将访问权限授权给其他用户。这也是RBAC与DAC的根本区别所在。

多数集中式操作系统中使用的访问控制表或者类似的方法实施访问控制。由于分布式系统中很难确定给客体的潜在主体集,在现代OS中CL也得到广泛使用。

以太网及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主要有两种传输介质,那就是双绞线和光纤。所有的以太网都遵循IEEE 802.3标准,下面列出是IEEE 802.3的一些以太网络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带宽”。 ·10Base-5 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基带传输方法; ·10Base-2 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基带传输方法; ·10Base-T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 · 1Base-5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传输速度为1Mbps; ·10Broad-36 使用同轴电缆(RG-59/U CATV),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是一种宽带传输方式; ·10Base-F 使用光纤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为10Mbps; 二、快速以太网 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 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 DI)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pbs光缆的LAN。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

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随后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亦相继推出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装置。与此同时,IEEE802工程组亦对100Mbps以太网的各种标准,如100BAS E-TX、100BASE-T4、MII、中继器、全双工等标准进行了研究。1995年3月IEEE宣布了IEEE802.3u 100BASE-T快速以太网标准(Fast Ethernet),就这样开始了快速以太网的时代。 快速以太网与原来在100Mbps带宽下工作的FDDI相比它具有许多的优点,最主要体现在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以有效的保障用户在布线基础实施上的投资,它支持3、4、5类双绞线以及光纤的连接,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设施。快速以太网的不足其实也是以太网技术的不足,那就是快速以太网仍是基于CSMA/CD技术,当网络负载较重时,会造成效率的降低,当然这可以使用交换技术来弥补。 100Mbps快速以太网标准又分为:100BASE-TX 、100BASE-FX、100BASE-T4三个子类。 · 100BASE-TX:是一种使用5类数据级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它使用两对双绞线,一对用于发送,一对用于接收数据。在传输中使用4B/5B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125MHz。符合EIA586的5类布线标准和IBM的SPT 1类布线标准。使用同10BASE-T相同的RJ-45连接器。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100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

Web服务访问控制规范及其实现

Web服务访问控制规范及其实现 摘要:提出了一种用于Web服务的访问控制模型,这种模型和Web服务相结合,能够实现Web服务下安全访问控制权限的动态改变,改善目前静态访问控制问题。新的模型提供的视图策略语言VPL用于描述Web服务的访问控制策略。给出了新的安全模型和Web服务集成的结构,用于执行Web服务访问控制策略。关键词: Web服务;访问控制;视图策略语言;访问控制策略 随着Web服务的广泛应用,Web服务中的访问控制策略描述及实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Web服务安全标准以及其实现并不完善,Web服务安全多数交由作为应用程序服务器的Web 服务器的安全机制管理。例如,Tomcat服务器为用户、组、角色的管理和为访问Java-Web 应用程序的权限提供了安全管理。但是,Tomcat中的授权是粗粒度的,也就是说,Tomcat 不可能限制对Web服务的单个的访问操作。本文通过示例,探讨如何把一种新的安全模型应用到Web服务中。这种新的安全模型提供了一种规范语言——视图策略语言,其授权可以在Web服务单个的操作层次上细粒度地指定,同时授权还可以通过操作的调用动态地改变。这种模型和Web服务相结合,能够实现Web服务下安全访问控制权限的动态改变,改善目前静态访问控制的问题。1 Web服务访问控制规范1.1 图书中心系统图书中心系统是一个Web服务的简单应用,其结构。 图书中心系统主要提供书店注册服务、书店客户注册服务、书店处理客户注册请求服务、书店管理客户借阅图书信息服务和为所有的用户查询图书信息的服务。其中书店注册是其他所有服务的前提条件。1.2 系统中的访问控制需求图书中心系统的访问控制需求描述如下:BusinessRegistration:书店经理注册自己的书店。这个注册是其他所有服务的前提条件。CustomerRegistration:书店的客户向书店提交注册申请。CustomerRegistrationProcess:书店处理客户的注册申请。CustomerBookList:书店仅能为自己的客户使用此服务。客户可以查询己借阅清单,但不能在此清单上添加新的请求,只有店员可以添加客户的借阅清单。BookSearch:店员和客户都能使用此服务查询图书信息。1.3 系统中的访问控制基于视图的访问控制VBAC(View-Based Access Control)模型是专门用于支持分布式访问控制策略的设计和管理的模型[1],图2是VBAC的简易模型。VBAC模型可以看成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模型的扩展,VBAC增加了视图以及模式的概念。视图描述的是对访问对象的授权,视图被分配给角色。如果一个主体所扮演的角色拥有对某个对象访问的视图,则这个主体就可以访问此对象。如果这个角色没有这个视图,则这个主体就不能访问此对象。模式描述的是视图和角色动态的分配以及删除。视图策略语言VPL(View Policy Language)是一种说明性的语言,用于描述VBAC策略。VPL用于描述角色、视图以及模式。角色在角色声明roles之后,视图以及模式声明使用关键字view和schema。 角色声明描述了策略中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初始拥有的视图。图3是图书中心的角色声明。这个例子中有customer和staff两个角色。staff继承了customer,customer能够调用的操作,staff也可以调用。staff拥有初始视图BusinessRegistratoin,关键字holds来说明角色拥有视图,而customer没有初始视图。 图4是图书中心的访问控制需求的VPL视图声明,关键字controls引导的是一个类或者接口。例如,视图BusinessRegistration允许调用类BusinessRegistration的操作processRegisterRequest。VPL视图可以静态地被限制给特定的角色,这些角色罗列在关键字restricted to后面。例如,视图BusinessRegistration只能被赋给角色staff而不能赋

ACL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ACL的使用 ACL的处理过程: 1.它是判断语句,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是拒绝(deny),要么是允许(permit) 2.语句顺序 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处理列表中的语句 3. 语句排序 处理时,不匹配规则就一直向下查找,一旦某条语句匹配,后续语句不再处理。 4.隐含拒绝 如果所有语句执行完毕没有匹配条目默认丢弃数据包,在控制列表的末尾有一条默认拒绝所有的语句,是隐藏的(deny) 要点: 1.ACL能执行两个操作:允许或拒绝。语句自上而下执行。一旦发现匹配,后续语句就不再进行处理---因此先后顺序很重要。如果没有找到匹配,ACL末尾不可见的隐含拒绝语句将丢弃分组。一个ACL应该至少有一条permit语句;否则所有流量都会丢弃,因为每个ACL末尾都有隐藏的隐含拒绝语句。 2.如果在语句结尾增加deny any的话可以看到拒绝记录 3.Cisco ACL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标准另一种是扩展,使用方式习惯不同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编号方式,另一种是命名方式。 示例: 编号方式 标准的ACL使用1 ~ 99以及1300~1999之间的数字作为表号,扩展的ACL使用100 ~ 199以及2000~2699之间的数字作为表号 一、标准(标准ACL可以阻止来自某一网络的所有通信流量,或者允许来自某一特定网络的所有通信流量,或者拒绝某一协议簇(比如IP)的所有通信流量。) 允许172.17.31.222通过,其他主机禁止 Cisco-3750(config)#access-list 1(策略编号)(1-99、1300-1999)permit host 172.17.31.222 禁止172.17.31.222通过,其他主机允许 Cisco-3750(config)#access-list 1 deny host 172.17.31.222 Cisco-3750(config)#access-list 1 permit any 允许172.17.31.0/24通过,其他主机禁止 Cisco-3750(config)#access-list 1 permit 172.17.31.0 0.0.0.254(反码255.255.255.255减去子网掩码,如172.17.31.0/24的255.255.255.255—255.255.255.0=0.0.0.255) 禁止172.17.31.0/24通过,其他主机允许 Cisco-3750(config)#access-list 1 deny 172.17.31.0 0.0.0.254 Cisco-3750(config)#access-list 1 permit any 二、扩展(扩展ACL比标准ACL提供了更广泛的控制范围。例如,网络管理员如果希望做到“允许外来的Web通信流量通过,拒绝外来的FTP和Telnet等通信流量”,那么,他可以使用扩展ACL来达到目的,标准ACL不能控制这么精确。) 允许172.17.31.222访问任何主机80端口,其他主机禁止 Cisco-3750(config)#access-list 100 permit tcp host 172.17.31.222(源)any(目标)eq www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系统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系统 Role-Based Access Con trol Syste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北京100083) 李伟琴 杨亚平 【摘要】 主要介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 C),其中包括特点、优势等,并对其设计考虑以及如何具体实现作了阐述。 关键词:访问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 【Abstract】 Ro le-based access con tro l (RBA C)techno logy is p resen ted,including the featu res,advan tage,design schem e and sp ecific realizing m ethods. Key words:access con trol,co m puter net-work,co m puter safety 近年来,随着全球网络化的热潮,网络技术正在日益广泛而深入地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并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行为和面貌。然而,与此同时,网络安全却成为困扰和阻挠网络技术进一步普及、应用的绊脚石。尤其在商业、金融和国防等领域的网络应用中,能否保证网络具有足够的安全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安全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必然会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网络安全体系的设计标准(ISO7498-2)中,提出了层次型的安全体系结构,并定义了五大安全服务功能:身份认证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保密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不可否认服务。一个可靠的网络,它的可信任程度依赖于所提供的安全服务质量。 1 访问控制研究的定义、内容和范围 访问控制(access con tro l)就是通过某种途径显式地准许或限制访问能力及范围的一种方法。通过访问控制服务,可以限制对关键资源的访问,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或者因合法用户的不慎操作所造成的破坏。 访问控制系统一般包括: 1)主体(sub ject):发出访问操作、存取要求的主动方,通常指用户或用户的某个进程; 2)客体(ob ject):被调用的程序或欲存取的数据访问; 3)安全访问政策:一套规则,用以确定一个主体是否对客体拥有访问能力。 2 传统的访问控制技术 2.1 自主型的访问控制DAC DA C是目前计算机系统中实现最多的访问控制机制,它是在确认主体身份以及(或)它们所属组的基础上对访问进行限定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允许某个主体显式地指定其他主体对该主体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是否可以访问以及可执行的访问类型。我们所熟悉的U N I X系统就是采用了自主型的访问控制技术。 2.2 强制型的访问控制M AC 强制型的访问控制是“强加”给访问主体的,即系统强制主体服从访问控制政策。它预先定义主体的可信任级别及客体(信息)的敏感程度(安全级别)。用户的访问必须遵守安全政策划分的安全级别的设定以及有关访问权限的设定。这种访问控制方式主要适合于多层次安全级别的军事应用。 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尤其是In tranet的兴起,对访问控制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两种访问控制技术已很难满足这些要求。DA C 将赋予或取消访问权限的一部分权力留给用户个人,这使得管理员难以确定哪些用户对哪些资源有访问权限,不利于实现统一的全局访问控制。而M A C由于过于偏重保密性,对其他方面如系统连续工作能力、授权的可管理性等考虑不足。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 C(Ro le -B ased A ccess Con tro l)技术有效地克服了传统 ? 6 1 ?

访问控制列表(ACL)总结

访问控制列表(ACL)总结 一、什么是ACL? 访问控制列表简称为ACL,访问控制列表使用包过滤技术,在路由器上读取第三层及第四层包头中的信息如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等,根据预先定义好的规则对包进行过滤,从而达到访问控制的目的。该技术初期仅在路由器上支持,近些年来已经扩展到三层交换机,部分最新的二层交换机也开始提供ACL的支持了。 二、访问控制列表使用原则 由于ACL涉及的配置命令很灵活,功能也很强大,所以我们不能只通过一个小小的例子就完全掌握全部ACL的配置。在介绍例子前为大家将ACL设置原则罗列出来,方便各位读者更好的消化ACL知识。 1、最小特权原则 只给受控对象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最小的权限。也就是说被控制的总规则是各个规则的交集,只满足部分条件的是不容许通过规则的。 2、最靠近受控对象原则 所有的网络层访问权限控制。也就是说在检查规则时是采用自上而下在ACL中一条条检测的,只要发现符合条件了就立刻转发,而不继续检测下面的ACL语句。 3、默认丢弃原则 在CISCO路由交换设备中默认最后一句为ACL中加入了DENY ANY ANY,也就是丢弃所有不符合条件的数据包。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虽然我们可以修改这个默认,但未改前一定要引起重视。 由于ACL是使用包过滤技术来实现的,过滤的依据又仅仅只是第三层和第四层包头中的部分信息,这种技术具有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如无法识别到具体的人,无法识别到应用内部的权限级别等。因此,要达到端到端的权限控制目的,需要和系统级及应用级的访问权限控制结合使用。 三、标准访问列表 访问控制列表ACL分很多种,不同场合应用不同种类的ACL。其中最简单的就是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是通过使用IP包中的源IP地址进行过滤,使用的访问控制列表号1到99来创建相应的ACL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的格式: 访问控制列表ACL分很多种,不同场合应用不同种类的ACL。其中最简单的就是标准访问控制列表,他是通过使用IP包中的源IP地址进行过滤,使用的访问控制列表号1到99 来创建相应的ACL。 它的具体格式如下:access-list ACL号permit|deny host ip地址 例:access-list 10 deny host 192.168.1.1这句命令是将所有来自192.168.1.1地址的数据包丢弃。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网段来表示,对某个网段进行过滤。命令如下:access-list 10 deny 192.168.1.0 0.0.0.255 通过上面的配置将来自192.168.1.0/24的所有计算机数据包进行过滤丢弃。为什么后头的子网掩码表示的是0.0.0.255呢?这是因为CISCO规定在ACL中用反向掩玛表示子网掩码,反向掩码为0.0.0.255的代表他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注:对于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来说,默认的命令是HOST,也就是说access-list 10 deny 192.168.1.1表示的是拒绝192.168.1.1这台主机数据包通讯,可以省去我们输入host命令。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实例一:

计算机网络原理 网络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在计算机网络里,访问资源意味着使用资源。访问资源的方法在将数据发送到网络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说明3种访问资源的方法: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方法、令牌传递和按优先权满足要求。 定义计算机如何把数据发送到网络电缆上以及如何从电缆上获取数据的一套规则叫做访问方法。一旦数据开始在网络上传送,访问方法就可以帮助调整网络上的数据流量。例如,网络从某种程度来讲与铁路线路有些相似。有几辆火车必须遵守一个规程,这个规程规定了火车应该如何以及什么时候加入到车流中。如果没有这个规程,加入到车流的火车就会和已经在线路上的火车碰撞。 但是,铁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有着重要区别。在计算机网络上,所有的通信量看起来都是连续的没有中断。事实上,这是外表上的连续只是一种假象。实际上,计算机以很短的时间访问网络。计算机网络通信量的高速传输也产生了更多的不同之处。 多台计算机必须共享对连接它们的电缆的访问。但是,如果两台计算机同时把数据发送到电缆上,一台计算机发送的数据包就会和另一台计算机发送的数据包发生冲突,导至两个数据包全部被破坏。图8-5给出了两台计算机同时试图访问网络时的情形。 图8-5 如果两台计算机同时把数据发送到电缆上就会发生冲突 如果数据通过网络从一个用户发送到另一个用户,或者从服务器上访问数据,就需要使用某种方法使该数据不与其他的数据冲突。而且,接收数据的计算机必须具有某种保障机制来使数据在传送中不会受到数据冲突的破坏。 不同的访问方法在处理数据上的方式上应一致。如果不同的计算机使用不同的访问方法,那么某些访问方法会独占电缆,所以会导致网络瘫痪。 访问方法要避免计算机同时访问电缆。通过保证某一时刻只有一台计算机可以向网络发送数据,访问方法能够保证网络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是有序过程。用来防止连续使用网络介质的3种访问方法: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方法 ●令牌传递方法允许只有一台计算机可以发送数据 ●按优先权满足请求方法 1.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存取访问方法 使用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存取方法,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均检测网络的通信量。图8-6给出了计算机何时可以发送数据,何时不可以发送数据的情形。

WebAC -- Web访问控制方案

WEBAC & 网站访问控制方案

目录 1 概述 (3) 1.1 前言 (3) 1.2 WEBAC简介 (4) 1.3 WEBAC实现方式 (4) 1.4 WEBAC特点 (5) 2 WEBAC开发与实现 (6) 2.1 基本原理 (6) 2.2 开发前准备 (7) 2.3 模块开发 (9) 发行管理模块 (9) 用户认证模块 (12) UKEY操作状态 (14) UKey硬件的状态 (16) 3 常见问题 (17) 3.1 页面基本元素 (17) 3.2 PIN码的问题 (18)

1概述 1.1 前言 许多收费网站都需要一个比传统“账号+密码”更有效的身份认证方式来认证用户的身份。道理很简单:在“账号+密码”的认证方式中,用户很容易将账号和密码与他人分享,即使网站加上同一时间一个账号只允许一人登录的限制也无济于事,因为用户可以与他人分时分享网站提供的各种收费服务。分享用户账号对用户来说是很方便的,但是对于网络公司来说却意味着潜在收入的减少,这无疑是网络公司不愿意看到的。 智能卡或类似USB电子钥匙的硬件认证方式可以满足收费网站的认证需求。这种认证方式要求用户需要同时提供硬件和账号密码才能登录访问网页,有效的

避免了用户共享账号带来的问题。Passbay也提供基于硬件UKey的SecureWeb 解决方案,但是在许多场合这种解决方案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硬件具有专用性。也就是说,一个硬件只能应用于某个特定的网站登录认证,而不具有其他的功能或用途,这难免让用户觉得其实用价值较低;此外,这种解决方案需要用户在终端安装驱动程序和客户端程序,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同时也给网络公司增加了额外的与网站运营无关的售后服务。 总的来说,目前普遍采用的基于智能卡或USB电子钥匙的硬件认证方式虽然可以满足收费网站控制用户登录访问的需求,但仍然具有较大的缺陷,不管是对于网络公司还是对于用户来说,这种方案都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1.2WEBAC简介 为满足收费网站控制用户登录和访问的需求,Passbay结合自身的优势推出WebAC网站访问控制方案,WebAC网站访问控制方案由硬件UKey、Passbay 安全管理软件和面向网站开发者的开发接口三个部分组成。方案允许网站拥有者在UKey中创建并管理用户登录账户,用户进入指定页面之后必须插入UKey才能完成登录或访问。这一方案保证只有合法持有UKey的用户才能享受到网站提供的服务,避免用户分享账号给网络公司带来的损失。 1.3WEBAC实现方式 Passbay? UKey WebAC网站访问控制方案通过随机数单向认证方式来验证用户身份和对用户账户进行管理。这一方案的实现原理如下: 网站在创建用户账户时,将用户账号和用于认证的一个字符串(SaltValue)写入UKey(由接口写入),并将上述两项值与PSA的序列号(SerialNumber)写入数据库(由开发者写入)。用户进入登录页面后,服务器端生成一随机数据(Random),通过网络传输至客户端。这一数据在客户端通过MD5算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MD5Result = MD5(SerialNumber + AdminPass + Random + SaltValue)(由接口计算),计算完毕后,客户端将计算结果(MD5Result -c)与UKey的序列号(SerialNumber)和之前存入的用户账号通过Form提交给服务器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配置命令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配置命令一、拒绝PC0 Router>enable Router#configure terminal Router(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 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0.1 255.255.255.0 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 Router(config-if)#exit Router(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1/0 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 Router(config-if)#exit Router(config)#ip access-list standard 1 Router(config-std-nacl)#deny host 192.168.0.2 Router(config-std-nacl)#permit any Router(config-std-nacl)#exit Router(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 Router(config-if)#ip access-group 1 in Router(config-if)#exit Router(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1/0 Router(config-if)#ip access-group 1 out Router(config-if)#exit Router(config)#exit Router#write

系统访问控制程序

信息科技部 系统访问控制程序 A版 2011年6月1日发布2011年6月1日实施

目录 1 目的 (3) 2 范围 (3) 3 相关文件 (3) 4 职责 (3) 5 程序 (3) 5.1 各系统安全登录程序 (3) 5.2 用户身份标识和鉴别 (4) 5.3 口令管理 (5) 5.4 系统实用工具的使用 (5) 5.5 登录会话限制 (6) 5.6 特殊业务链接时间的限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记录 (6)

1 目的 为规范阜新银行信息科技部对各系统的访问控制,预防对系统的未授权的访问特制定此文件。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阜新银行信息科技部核心系统及外围系统的维护、登录与管理。 3 相关文件 《口令管理规定》 4 职责 4.1 副总经理负责核心系统及外围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指导。 4.2 中心机房管理员负责中心机房的维护、运行及管理。 4.3 信息科技部其他人员配合中心机房管理员的工作。 5 程序 5.1 各系统安全登录程序 5.1.1 由中心机房管理员对登录程序应进行检查确保登录程序满足如下要求: (a)不显示系统或应用标识符,直到登录过程已成功完成为止; (b)在登录过程中,不提供对未授权用户有帮助作用的帮助消息; (c)仅在所有输入数据完成时才验证登录信息。如果出现差错情况,系统不应指出数据的哪一部分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 (d)限制所允许的不成功登陆尝试的次数(推荐3次)并考虑: 1)使用策略或其他手段记录不成功的尝试; 2)在允许进一步登录尝试之前,强加一次延迟,或在没有特定授权 情况下拒绝任何进一步的尝试;

访问控制列表应用

访问控制列表应用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的格式 访问控制列表ACL分很多种,不同场合应用不同种类的ACL。其中最简单的就是标准访问控制列表,他是通过使用IP包中的源IP地址进行过滤,使用的访问控制列表号1到99来创建相应的ACL。 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是最简单的ACL。 它的具体格式如下:access-list ACL号 permit|deny host ip地址 例如:access-list 10 deny host 192.168.1.1这句命令是将所有来自192.168.1.1地址的数据包丢弃。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网段来表示,对某个网段进行过滤。命令如下:access-list 10 deny 192.168.1.0 0.0.0.255 通过上面的配置将来自192.168.1.0/24的所有计算机数据包进行过滤丢弃。为什么后头的子网掩码表示的是0.0.0.255呢?这是因为CISCO 规定在ACL中用反向掩玛表示子网掩码,反向掩码为0.0.0.255的代表他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小提示:对于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来说,默认的命令是HOST,也就是说access-list 10 deny 192.168.1.1表示的是拒绝192.168.1.1这台主机数据包通讯,可以省去我们输入host命令。 我们采用如图所示的网络结构。路由器连接了二个网段,分别为 172.16.4.0/24,172.16.3.0/24。在172.16.4.0/24网段中有一台服务器提供WWW服务,IP地址为172.16.4.13。 实例1:禁止172.16.4.0/24网段中除172.16.4.13这台计算机访问172.16.3.0/24的计算机。172.16.4.13可以正常访问172.16.3.0/24。 路由器配置命令 access-list 1 permit host 172.16.4.13 设置ACL,容许172.16.4.13的数据包通过。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

第5章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 教学目标 ●理解身份认证的概念及常用认证方式方法 ●了解数字签名的概念、功能、原理和过程 ●掌握访问控制的概念、原理、类型、机制和策略 ●理解安全审计的概念、类型、跟踪与实施 ●了解访问列表与Telnet访问控制实验 5.1 身份认证技术概述 5.1.1 身份认证的概念 身份认证基本方法有三种:用户物件认证;有关信息确认或体貌特征识别。 1. 身份认证的概念 认证(Authentication)是指对主客体身份进行确认的过程。 身份认证(Identity Authentication)是指网络用户在进入系统或访问受限系统资源时,系统对用户身份的鉴别过程。 2. 认证技术的类型 认证技术是用户身份认证与鉴别的重要手段,也是计算机系统安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鉴别对象上,分为消息认证和用户身份认证两种。 (1)消息认证:用于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2)身份认证:鉴别用户身份。包括识别和验证两部分。识别是鉴别访问者的身份,验证是对访问者身份的合法性进行确认。 从认证关系上,身份认证也可分为用户与主机间的认证和主机之间的认证, 5.1.2 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 1. 静态密码方式 静态密码方式是指以用户名及密码认证的方式,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身份认证方法。 2. 动态口令认证 动态口令是应用最广的一种身份识别方式,基于动态口令认证的方式主要有动态

短信密码和动态口令牌(卡)两种方式,口令一次一密。图5-1动态口令牌 3. USB Key认证 采用软硬件相结合、一次一密的强双因素(两种认证方法) 认证模式。其身份认证系统主要有两种认证模式:基于冲击/响应 模式和基于PKI体系的认证模式。常用的网银USB Key如图5-2 所示。图5-2 网银USB Key 4. 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通过可测量的生物信息和行为等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认证系统测量的生物特征一般是用户唯一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生物特征分为身体特征和行为特征两类。 5. CA认证 国际认证机构通称为CA,是对数字证书的申请者发放、管理、取消的机构。用于检查证书持有者身份的合法性,并签发证书,以防证书被伪造或篡改。发放、管理和认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CA认证过程,如表5-1所示。 表5-1 证书的类型与作用 注:数字证书标准有:X.509证书、简单PKI证书、PGP证书和属性证书。 CA主要职能是管理和维护所签发的证书,并提供各种证书服务,包括证书的签发、更新、回收、归档等。CA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其辖域内的用户证书。 CA的主要职能体现在3个方面: (1)管理和维护客户的证书和证书作废表 (CRL)。 (2)维护整个认证过程的安全。 (3)提供安全审计的依据。 5.1.3 身份认证系统概述 1. 身份认证系统的构成

访问控制方式总结

访问控制方式总结 授权是根据实体所对应的特定身份或其他特征而赋予实体权限的过程,通常是以访问控制的形式实现的。访问控制是为了限制访问主体(或称为发起者,是一个主动的实体,如用户、进程、服务等)对访问客体(需要保护的资源)的访问权限,从而使计算机系统在合法范围内使用;访问控制机制决定用户及代表一定用户利益的程序能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访问控制依据特定的安全策略和执行机制以及架构模型保证对客体的所有访问都是被认可的,以保证资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访问控制是计算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安全需求之一。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可信计算机系统评测标准(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TCSEC,即橘皮书),已成为目前公认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级别的划分标准。访问控制在该标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安全系统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下的要求:计算机系统必须设置一种定义清晰明确的安全授权策略;对每个客体设置一个访问标签,以标示其安全级别;主体访问客体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份认证;审计信息必须独立保存,以使与安全相关的动作能够追踪到责任人。从上面可以看出来,访问控制常常与授权、身份鉴别和认证、审计相关联。 设计访问控制系统时,首先要考虑三个基本元素: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模型以及访问控制机制。其中,访问控制策略是定义如何管理访问控制,在什么情况下谁可以访问什么资源。访问控制策略是动态变化的。访问控制策略是通过访问机制来执行,访问控制机制有很多种,各有优劣。一般访问控制机制需要用户和资源的安全属性。用户安全属性包括用户名,组名以及用户所属的角色等,或者其他能反映用户信任级别的标志。资源属性包括标志、类型和访问控制列表等。为了判别用户是否有对资源的访问,访问控制机制对比用户和资源的安全属性。访问控制模型是从综合的角度提供实施选择和计算环境,提供一个概念性的框架结构。 目前人们提出的访问控制方式包括:自主性访问控制、强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等

我所认识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我所认识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简称MAC,是用于解决当局域网中共用信道的使用产生竞争时,如何分配信道的使用权问题。 数据链路层,位于IOS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之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中,数据链路层最基本的服务就是将源机网络层获取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位于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中去。其主要功能有:其一是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其二是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方相匹配;其三是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管理。而介质访问控制MAC就是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的一个子层,位于链路层的下层。 局域网中目前广泛采用的两种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用于不同的拓扑结构,分别是: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又称随机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如CSMA/CD方式;确定型介质访问控制,又称有序的访问控制协议,如Token(令牌)方式。接下来就介绍这两种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1、CSMA/CD CSMA/CD (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 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机制,是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最早的CSMA方法起源于美国夏威夷大学的ALOHA广播分组网络,1980年美国DEC、Intel和Xerox公司联合宣布以太网采用CSMA技术。 在CSMA中,由于信道传播随机时延的存在,即使通信双方的站点都没有侦听到载波信号,在传送数据时仍可能会发生碰撞冲突。因为他们可能会在检测到介质空闲时同时发送数据,致使冲突发生。尽管CSMA可以发现冲突,但它并没有先知的冲突检测和阻止功能,致使冲突发生频繁。因此,在CSMA访问协议的基础上添加了预先碰撞检测功能,形成了现在应用广泛的CSMA/CD。 CSMA/CD这种访问适用于总线型和树形拓扑结构,主要目的是提供寻址和媒体存取的控制方式,使得不同设备或网络上的节点可以在多点的网络上通信而不相互冲突。其工作原理是如下: A.发送数据前,先侦听信道是否空闲。

ISO27001信息网络访问控制程序

ISO27001信息网络访问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加强内部企业网、Internet网络及网络服务的管理,对内部和外部网络的访问均加以控制,防止未授权的访问给网络和网络服务带来的损害,特制定此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内部企业网、Internet网络及网络服务的管理。 3 相关文件 4 职责 4.1 网络管理员负责对网络服务的开启与管理。 4.2 网络管理员负责审批与实施内网、外网的开启。 4.3 信息科技部内部员工必须遵守此程序,网络管理员有监督检查的责任。 4.4 文档管理员负责文档的收录与管理。 5 程序 5.1 网络和网络服务使用策略 5.1.1 IT信息科技部定期(每年)对机关办公楼各部(中心)人员的网络配置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和登记,填写《市行机关办公楼、内外网络接入申请单》备档,严格控制外网入网的人员数量,决不允许一机器登录双网(采用双网卡或双网线)的现象出现,登陆外网的计算机必须装有病毒查杀软件,确保现有的网络资源和网络安全。

5.1.2 IT各部(包括信息科技部)后续需要增加使用内外网结点数量,开展IT 业务,要填写《市行机关办公楼、内外网络接入申请单》如果需要某种网络服务的话请在“网络接入需求原因中体现”,经所在部门总经理签字后递交给信息科技部,由网络管理员实施并交由文档管理员进行备案。 5.1.3 申请使用Internet网,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IT开展的营业活动必须要通过网上查询交易的。 (2)助理以上的机关领导干部工作需要上网的。 (3)因工作需要,经部门总经理批准的本部门员工(不能超过员工总数的1/3)。 5.1.4 经批准允许登录内外网的工作人员不得从事下列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业务: (1)制作或者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以及其他破坏性程序; (2)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数据和应用程序; (3)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的其他行为; (4)有损IT形象的行为; 5.1.5 经批准允许登录Internet网络工作人员不得利用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1)外泄IT内部商业机密; (2)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3)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4)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5)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6)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愚昧迷信的; (7)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8)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9)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10)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原理及实践 访问控制限制用户可直接进行的操作,以及代表用户的执行程序可进行的操作。通过这种方式访问控制可以阻止违反安全的活动。 Ravi S. Sandhu and Pierangela Samarati 摘要:访问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限制一个合法的计算机系统用户可执行的活动和操作。访问控制限制用户可直接进行的操作,以及代表用户的执行程序可进行的操作。通过这种方式访问控制可以阻止违反安全的活动。这篇文章解释了访问控制及其与其它安全服务的关系,如身份认证、审计和管理等。然后讨论了访问矩阵模型并描述了在实际系统中实现这种访问矩阵的不同方法,最后讨论了在现行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访问控制策略以及对访问控制管理的简单思考。 访问控制和其它安全服务 在计算机系统中访问控制依靠并与其它安全服务共存。访问控制涉及限制合法用户的活动。用户或代表用户的执行程序通过请求监听器对系统中的主体执行访问控制,而监听器促进每一次访问。为了决定用户要进行的操作是否通过,请求监听器要向认证数据库发出请求。认证数据库是通过安全管理员管理和维护的。管理员在安全策略和组织的基础上设置这些认证。用户也可以修改认证数据库中的一些部分。例如,设置个人文件的访问权限、查询监听器和记录系统相关活动的日志。 图1是安全服务及其关系的逻辑图表。它不应该用字面的意思去解释。例如,后面将提到,对象经常是被请求监听器保护着存储在认证数据库中的,而不是被物理上分开的。图表对区别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审计和管理服务的区分较为理想化,可能不如图表显示的明显。他们之间的区分被认为是必要的,但不是在每个系统中都表现得明显。 对认证和访问控制清楚区分开很重要。认证服务的责任是正确地建立用户的身份。访问控制则是假设用户的身份认证被成功核实后通过请求监听器执行访问控制。当一个合法用户通过身份认证并正确地接管了请求监听器时访问控制的作用就停止了。 读者肯定对通过提供一个认证密码登录计算机系统很熟悉。在一个网络环境中,身份认证因为许多原因而变得困难。为了冒充合法用户,只要攻击者能找到网络通道就能重放认证协议。同样,网络中的计算机需要互相认证。在此文中,我们假先设认证已成功通过,然后关注后面即将发生的。 要了解单靠访问控制也不是一个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根本方案,这一点很重要的。审计必须贯穿于整个过程。审计控制涉及对系统中所有请求和活动的后续分析。审计要求对所有用户的登录请求和活动作后续的分析。审计控制作为阻隔入侵和分析查找可能存在的入侵行为是很有用的。最后,审计对于确定被审计者没有滥用特权也是很重要的。换句话说就是保持用户的行为是可审计的。注意,有效的审计要求有合适的身份认证。 在访问控制系统中用策略和机制来区分它们的不同。策略是决定访问的控制方式和的访问决定的产生的高层指导。机制则是执行策略的可配置的底层软硬件程序。安全研究员已经试图将访问控制机制大大地发展为独立于策略,以便可以被他们使用。为了重复使用可适合各种安全目标的机制,这是很可取的。同样的机制经常可以被用于支持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目标。从另一方面过来看,策略选择如此丰富以至系统执行者可以自主选择。 总之,不存在策略好坏的说法。确切的说,一改是策略提供的保护可能有多有少。不管如何,不是所有的系统都有同样的保护要求。一个系统的策略并不一定适合另外一个系统。例如,非常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在某些系统中至关重要,在一个需要灵活环境的系统中也许

访问控制管理办法

访问控制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对DXC资产范围内所有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开发测试系统及网络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的访问进行合理控制,确保信息被合法使用,禁止非法使用,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依据:本管理办法根据《DXC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订。 第三条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DXC及所辖分支。 第二章访问控制 第四条对于需要进行访问控制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开发测试系统及网络系统,要对系统设置,保证在进入系统前必须执行登录操作,并且记录登录成功与失的日志。 第五条在可能的系统中,系统登录界面显示声明“只有合法用户才可用该系统”的警示。登录时设置系统不显示系统信息。 第六条对于具有身份验证功能的系统程序,程序所属部门,应建立登录程序的用户,并对有权限的人授权;对于没有用户验证功能的程序,要通过系统的访问权限控制对程序的访问。 第七条生产网和办公网要实现物理隔离,核心设备要设置特别的物理访问控制,并建立访问日志。 第八条对于信息资源的访问以目录或具体文件设置用户可用的最低权限,并通过属性权限与安全权限控制用的户权限。

第九条访问控制权限设置的基本规则是除明确允许执行情况外一般必须禁止。 第十条访问控制的规则和权限应该符合DXC业务要求,并记录在案。 第十一条对网络系统访问时,通过为用户注册唯一的ID来实现对用户的控制。 第十二条系统管理员必须确保用户的权限被限定在许可的范围内,同时能够访问到有权访问的信息。 第十三条用户必须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口令,并对口令做到保密。 第十四条系统管理员必须对分配的权限和口令做定期检查,防止权限被滥用。检查频率为每季度一次,并填写《重要系统关键用户权限及口令季度审查表》。 第十五条明确用户访问的权限与所担负的责任。 第十六条系统管理员必须保证网络服务可用,保证使用网络服务的权限得到合理的分配与控制。 第十七条系统管理员制定操作系统访问的规则,用户必须按规则访问操作系统。 第十八条对各部门使用的应用系统或测试系统,由该部门制定访问规定并按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对信息处理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