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1. 以下属于DNA病毒的是:HBV

2. 关于cccDNA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是HBV核酸进入细胞质后形成的

3. 关于急性戊型肝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HEV RNA特异性高,常用于戊型肝炎的临床诊断

4. 一般来说,最能反映急性肝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是:总胆红素

5. 一般来说,提示肝功能受损最敏感的检查项目是:谷丙转氨酶

6. 一般来说,诊断肝衰竭敏感的检查项目是:C凝血酶原活动度

7.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围产期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往往转为慢性,发生率10%-40%

8. 以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抗HBV治疗指征的是:E满足A和C选项

9. 以下哪项不是IFN-a的不良反应:D乳酸酸中毒

10. 肝炎患者发生明显细菌感染时,不宜应用的抗菌药物是:C四环素

11. 下面哪一项不是重型肝炎常见的并发症:A血小板减少紫癜

12. 肝肾综合征是指:A严重肝脏疾病引起肾脏功能紊乱

13. 下列哪项一般不会直接诱发肝性脑病:D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4. 肝性脑病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是:E轻度性格改变、行为失常

15. 除肝组织活检外,以下诊断肝纤维化价值最高的是:E Fihroscan(瞬时弹性测定)16.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最有价值的是:E MRI检查

17. 对肝硬化有确诊价值的是:D肝穿刺活检有假小叶形成

18. 输血不是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病毒性疾病为:D戊型肝炎

19. 关于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D秋冬季节多见

20. 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E戊型肝炎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21. 在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是:A表面抗体(抗HBS )

22. 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B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23. 血清中能检出抗HAV LGM的时间是:C起病后6月内

24. 最常经母婴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B乙型肝炎

25. HBV基因组前C区1896位发生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导致:B不能产生抗HBEag 26.丙型肝炎较典型的病理改变是:A滤泡样细胞聚集和较明显的脂肪变性

27. 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多表现为:D隐性感染

28. 在肝炎患者中,最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血清学检:C凝血酶原活动度

29. 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D丙氨酸转氨酶》500U/L 30.关于肝性脑病,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B肝性脑病程度越深,病死率越高

31. 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E凝血酶原活动度是诊断重型肝炎最重要的指标

32. 下面哪一项是不正确的:D乙型,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

33. 关于丙型肝炎慢性化,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D与遗传染因素有关

34. 关于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D发病率的高低有季节性

35. 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6. 下面哪一项是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D失代偿性肝硬化

37. 干扰素治疗可以用于:E急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38. 乙型肝炎感染后,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D隐性感染

39. 对于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B明显的临床表现

40. 下面哪一项不是戊型肝炎的特点:C需抗病毒治疗

41. 急性肝炎,下面哪一项不是常见的表现:C持续发热

42. 下面哪一项不是重型肝炎临床表现:E肝肿大

43. 下面哪一项不是诊断为慢性肝炎的依据:D乏力、食欲缺乏、恶心

44. 下面哪一项不是戊型肝炎特点:D我国并不多见

45. 下面哪一项不是肝病引起出血的机制:E血小板功能下降

46. 早期肝病腹水的主要原因是:D钠潴留

47. 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D老年肝炎黄疸多较深,持续时间长

48. 关于重型肝炎的治疗,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E胆系感染首选头抱菌素类抗生素

49. 下面哪一项不符合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的指征:A血清胆红素在正常上

限的2倍

50.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D出现耐药或病毒变异者应尽早停用51.男,19岁,学生。发热、疲乏、恶心、胃纳减退5天,尿黄,1120U/L, AST986U/L, TB86U 同、MOL/L。1年前高考体检:C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

52. 男,30岁,农民。肝区钝痛、低热、乏力4个月。查体:接触史,偶饮酒。诊断首先应考虑:E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生肝癌

53. 女,46岁,行为异常2天。患者2天前感冒”后出现无故骂人、并把家

具搬到街上。既往有肝硬化”病史。体检:慢性肝病面容,肝脾未触及,腹水征阳性;扑翼样震颤阳性。诊断首先应考虑:A肝性脑病1度

54. 某护士给一位患者静脉注射时,不慎被患者用过的针头刺伤手指。该患者为乙型肝炎病毒(HBV )携带者。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D注射HBIG 55.男,岁,农民,发热、疲乏、恶心、胃纳减退、腹部不适、尿黄5天,体检:T36.9 C,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1CM可扪及,质软,无触痛。周围血液RBC4.2*1012/L, WBC7.5*109/L , HB145G/L, 血清ALT860U/L, TB58Umol/L。本例的诊断最可能是:D病毒性肝炎

56. 男,15岁,学生,近6天来发热、疲乏、胃纳减退,恶心、呕吐胃内容物5 天,尿黄、身止黄染2天。体格检查发现体温36.8 C,巩膜轻度黄染,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肝于肋下1.5CM可触及,质软,脾未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类计数

N0.74, L0.21.红细胞为4.82*1012/L。实验室检查:ALT1500U/L,

AST1300U/L, TB70Umol/L ,DB35 Umol/L 。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B急性病毒性肝炎

57. 男,30岁,反复乏力、食欲缺乏、尿黄2年,再发并频繁呕吐、黄疸、腹胀1周。体查:神清,精神差,皮肤巩膜浓度黄染,肝掌征(+),腹部移动性浊音(+)肝、脾未扪及。实验室检查:ALT350U/L, AST230U/L, ALB28G/L, TB480/L,

DB230/L。本例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D慢性重型肝炎

58. 女,35岁,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1周于2004年3月入院。体查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胸前有一蜘蛛痣,肝掌征(+),肝、脾未扪及。实验室检

查:ALT250/L, AST130/L, ALB35/L, GLB38/L, TB17/L 。 1989 年曾因易感冒注 射丙种球蛋白。本例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B 慢性 丙型肝炎

59. 男,28岁,农民,发热、腹部不适、疲乏、恶心、胃纳减退、尿色变黄 5 天,体检发现 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1CM 可扪及质软,无明显触痛。周围血液 RBC4.2*1012/L, WBC8.5*109/L, HB145/L, 血清谷丙转氨 860/L,总胆红素 58/L 本例的诊断最可能是:D 病毒性肝炎

60. 男,7岁,学生,近4天来发热、头痛、头晕、疲乏、胃纳减退,间觉恶心, 尿色浓茶,尿量一般。体格检查发现体温 38.8 C ,面色潮红,结膜稍充血,巩膜微黄 颌下淋巴结轻度 肿大。腹软,无压痛,肝于肋下1.5CM 可触及,质软, 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为 8.7*109/L,分类计数

N0.74, L0.21, E0.03, M0.02. 细胞为 记物检查

61. 脊髓灰质炎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B 消化道

62. 脊髓灰质炎瘫痪、瘫痪轻重及其恢复程度的决定因素是 :C 神经细胞病 变的程度和部位63.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最常见感染类型是:A 隐性感染

64. 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特异措施是:B 口服减毒活疫苗

65. 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引起:B 肢体迟缓性麻痹

66. 脊髓灰质炎确诊的依据是:D 血清特异性LGM 抗体阳性

67. 脊髓灰质炎患者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C 粪便

68. 脊髓灰质炎被动免疫消失,发病率升高最早发生在出生后:B6个月

69. 脊髓灰质炎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E 中枢性及外周性呼吸衰竭

70. 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 可因继发感染所 致

71.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实验检查,除下列哪项外均是正确的:D 病毒分离是 最常用的确诊方法

72. 肾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低钠低钾多见于尿期

73. 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脑水肿时应积极大剂量 用甘露醇

74. 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自觉症状较少尿期好转

75. 关于肾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 麻疹样皮疹,以四肢受压部 位为多

76. 肾综合征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 病原体属于黄病毒科

77. EHF 早期诊断的实验室特征有:E 以上均是

78. 男,40岁,发热三天12月10日入院,血压72/40mmHg,血

WBC18*109/L,尿蛋白(+++)。该患者的诊断首先应考虑为:C 肾综合征出血 热

79. 男,林业工人,发热两天于12月1日来诊,体查:结合膜充血明显,球结膜 水肿,伴呕 吐、头痛。下列哪项检查对患者的诊断帮助最小 :E 肝脾B 超

80. 患者因发热3天,少尿1天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入院。 入院当天尿量 400ML ,给予1000ML 补液治疗后,尿量无明显增加,此时最适当的处理是:B 入量为出量*500ML

81. 男,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尿量由无尿增至1500ML ,体温再次升 至38.5 C ,面色 苍白,四肢冰冷,BP70/50, P145 次/分钟,WBC12.5*109/L,

N85%, HB119/L, BUN 由34/L 升至40/L, CR430/L 增至/L 。此时最重要的处 理是:A 抗休克

82. 有关乙型脑炎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乙型脑炎病毒是 DNA 病毒

红 对明确诊断有较大意义的实验 室检查是:D 肝炎病毒标

4.82*1012/L 。

83. 具有鉴别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最重要的体征是:D皮肤瘀点及瘀斑84.有关流行性乙型脑炎下列哪项不正确:B猪不是其主要传染源

85. 以下的临床表现中,最不可能出现在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的临床表现是:D 血压下降,四肢厥冷

86.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D特异性LGM抗体

87. 流行性乙型脑炎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时给予下述抢救措施中,不正确的措施是:E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输注

88. 流行性乙型脑炎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E防蚊,灭蚊与疫苗接种89.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死亡原因是:C呼吸衰竭

90.持续发热5天的患者,伴意识障碍,颈硬,克布征可疑,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 2o,CSF 白细胞450*106/L,多核0.60,糖 4.0/L,氨化物120/L,蛋白0.60/L。上述病症最可能支持下述哪一疾病诊断:A流行性乙型脑炎

91.10岁患儿高热2天,昏迷抽搐1天。体查:浓度昏迷,呼吸节律不齐,瞳孔缩小,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外周血细胞22*109/L,中性粒细胞0.90,淋巴细胞0.10,血小板110*109/L.下列处理哪项是错误的:E立即腰椎穿刺送脑脊液检查

92.5岁患儿,8月2日因发热,嗜睡,头痛四天入院。体温40.5 C,浅昏迷,颈硬,双侧瞳孔小,膝反射亢进,布鲁津期基征阳性,脑脊液无色透明,细胞数88106/L,多核0.60,单核0.40,糖2.8/L,氨化物119/L,蛋白0.8/L。外周血白细胞

15*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5.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D流行性乙型脑炎

93. 伤寒的典型表现不包括:A卡他症状

94.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C肠穿孔

95. 确诊伤寒最可靠的依据是:C血培养伤寒沙门菌阳性

96. 伤寒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可能原因是:A细菌内毒诱发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

97. 临床检出伤寒沙门菌阳性率最高的是:B骨髓培养

98. 在伤寒病程第四周,细菌培养阳性率最高的是:C粪便培养

99. 在伤寒的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是:D伤寒慢性带菌者

100. 目前认为伤寒的发病属于:C迟发型变态反应

101 .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A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单核细胞的增生性反应

102. 伤寒原发菌血症的表现为:E无症状

103. 下列哪项不是霍乱腹泻的特点:A先呕吐后腹泻

104. 关于霍乱,哪项是错误的:C多数伴有发热

105. 霍乱的发病机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E小肠黏膜隐窝细胞过度分泌水、氯化物及碳酸盐

106. 关于霍乱流行病学特点哪项是错误的:D病后免疫力可持续终生

107. 霍乱弧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主要致病力是鞭毛运动和内毒素

108. 霍乱的预防,哪项是错误的:B城区发现疑似患者应在6小时内报告

109. 下列哪项不是霍乱常见的并发症:E霍乱弧菌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110. 霍乱实验室检查,以下哪项是正确的:E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诊断意义

111. 霍乱的治疗,以下哪项是错误的:D目前未发现耐药菌株

112. 关于霍乱,哪项是正确的:D霍乱弧菌在水中生存时间较长

113. 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位居前列,其原因是:E以上均是

114. 下列哪种传染源在菌痢流行过程中的意义相对更为重要:D急性非典

型患者、慢性患者及无症状带菌者

115. 急性阿米巴痢疾与急性痢疾鉴别的最主要依据是:D粪便检出病原体

116. 菌痢患者做粪便培养时,哪个做法是错误的:D应于用抗菌药物两天后送检

117. 下列哪项不符合急性菌痢的特点:C腹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且右下腹压痛阳性

118. 男,16岁,2天前有进不洁水果史,现出现发热,T :38.5 C ,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大便次数每天10余次,自服红霉素未见明显效果。进一步治疗首先选用下列何种药物:A喹诺酮类药物

119. 女,30岁,干部,反复腹痛、腹泻3年,发作时每天大便5-6次,常有黏液及脓血,间歇期有便秘,伴全身乏力,体查:轻度贫血貌,右下腹可扪及条素状包块,粪便镜检:RBC0-6/HP, WBC+/HP,脓球偶尔成堆,最可能的诊断是:E慢性菌痢

120. 脑膜炎双球菌的致病的重要因素是:B内毒素

121. 确诊流脑最重要的依据是:E血及脑脊液细菌学检查阳性

122. 流脑与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最有意义的区别点:B皮肤黏膜

瘀斑瘀点

123. 暴发休克型流脑患者,瘀斑迅速扩大,并融合成片,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下列哪项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措施:D肝素抗凝治疗

124. 流脑的流行呈周期性,其因素是:D人群免疫力下降

125.3岁男孩,发热,头痛2天入院,全身皮肤有散在出血点,脑脊液检查:压力240,白细胞数1.48*106/L,多核0.90,单核0.10,蛋白4.5/L,氯化物102/L,糖

1.3/L。本例应考虑的诊断是: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26.2岁男孩,急起发热2天,寒战,高热,体温40.4 C,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查体:全身皮肤散在瘀点,精神极度萎靡,脑膜刺激征阳性,已按流脑治疗。根据以上资料,应属于该病的哪一型:A普通型

127. 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B鼠类和猪

128. 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方式为:E接触传播

129. 感染钩体后,发病与否及病情的轻重主要由什么决定:D钩体的菌型和患者的免疫力130.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的常见死亡原因为:C肾衰竭131 .钩端螺旋体病治疗首剂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可出现:D赫克斯海默

尔反应

132. 诊断钩端螺旋体病意义较大的实验室检查是:D钩体显微镜下凝集试验

133. 在临床中对钩端螺旋体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鉴别诊断最有意义的是:B 腓肠肌明显压痛

134. 男,28岁,建筑工人,于7月22日入院。6天前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乏力、下肢肌肉疼痛不能行走,拟感冒服药治疗无效。2天前出现尿黄, 尿量减少,约500/D。体检了现全身皮肤和巩膜重度黄染,结膜充血,双侧腹股沟

淋巴结肿大、压痛,肝肋下1CM ,脾肋下1.5CM , WBC12*109/L,血沉33/H,胆红素420/L,BUN21/L ,肌酐275/L。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B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135. 钩端螺旋体病患者,肌注青霉素40万U , 15分钟后突然出现畏寒、寒战、高热,血压83/60,呼吸急促,脉搏130次/分,双肺可闻湿啰音。首先应考虑

哪种可能:A青霉素治疗后赫式反应

136. 男,20岁,参加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因畏寒、发热,全身痛3天,7月26日在参加抗洪抢险过程中突感呼吸急促,嘴唇发绀,被送往当地医院。诊断为钩

端螺旋体病肺大出血先兆患者,血压85/50?此时除卧床休息、抗生素及镇静剂治疗外,最重要的处理还有:C升压药

137. 男,41岁,农民,左侧肢体运动障碍、发音困难6天,无头痛,无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体查:左侧上下肢肌力2度,左侧鼻唇沟较右侧浅,伸舌向或

偏,脑膜刺激征阴性,巴宾斯基征可疑,血象:WBC122*109/L, N0.78,患者于1个月前曾发热7天,当地有类似发热疾病流行。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E钩端螺旋体病并发闭塞性脑动脉炎

138. 某是区8月中旬有一批于1个月前曾参加过抗洪抢险工作的战士出现视力障碍,疑为钩体所致。为了明确诊断最需要做的检查:D显凝试验

139. 疟疾发作具有周期性,其间歇期的长短取决于:C裂殖体在红细胞内的发育时间

140. 确诊哪种疟原虫感染最简单迅速的方法是:E薄血涂片、染色后镜检

141. 疟疾患者经氯喹治疗后体温正常,未再到疟疾流行区,8月后再次出现

寒战、发热、大汗,最可能是的诊断为:C复发

142. 疟疾患者经氯喹治疗后体温正常,未再到疟疾流行区,3周后再次出现

寒战、发热、大汗,最可能是的诊断为:B再燃

143. 疟疾复发的时间多为病愈后的:C3-6个月

144. 脑型疟疾首选何种药物治疗:D青蒿琥酯针剂

145. 疟原虫感染所导致的贫血表现最轻的是:D三日疟

146. 一般来说,患者血循环中原虫密度最高的是:A恶性疟

147. 蚊叮咬人体时,进入人体内导致疟原虫感染的是:A速发型子抱子

148. 蚊叮咬人体时,进入蚊体内导致疟疾传播的是:C配子体

149. 三日疟、间日疟和普通恶性疟常用的治疗方案是:B青蒿琥酯+伯氨喹

150. 患者寒战、高热6天,疑为疟疾,给予氯喹3天无效,下列哪项处理合理:C改用青蒿琥酯

151. 以下关于疟疾的诊断性治疗说法正确的是:E来自非耐药疟疾流行区的患者,氯喹治疗后48小时体温仍未控制,即可基本排除疟疾

152. 以下哪项属于疟原虫有性生殖阶段形态:D合子

153. 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是:C中华按蚊

154. 典型的疟疾症状发作,是在:E红细胞破坏,大量裂殖子,疟色素与代谢产物释放入血时

155.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恶性疟原虫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

156. 以下关于疟疾发病机制的说法,正确的是:E恶性疟原虫使受感染红细

胞黏附成团,导致微血管狭窄

157. 对耐氯喹的疟疾,最好选用哪种药物治疗:E青蒿琥酯

158. 下列情况哪个多为疟疾典型发作:D成人输血后疟疾

159. 关于疟原虫的免疫和发病机制,不正确的是:B疟疾多次发作后均可清除疟原虫160.以下不属于疟疾常见传播媒介的是:E白纹伊蚊

161. 关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错误的是:D与奎宁无关

162. 婴幼儿疟疾的特点不包括:C病死率低

163.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表现不包括:A血尿

164.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三日疟用伯氨喹,是为了防止复发

165. 疟疾的临床表现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为主166. 由疟疾导致肾病综合征的病原体主要是:D三日疟

167. 女,26趴妊娠26周,因寒战、高热、大汗,诊断为恶性疟,应选用哪种药

物治疗:C青蒿琥酯

168. 老年男性,有冠心病史多年,因寒战、发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疟疾,下列哪种药物应慎用:D氯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 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传染病学课程作业

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商洛函授站第四学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 授课年级 专业 班级 姓名

《传染病学》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干性霍乱:即暴发型霍乱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症状不明显或缺如,病情发展迅猛,多死于循环衰竭。 2.脑膜炎球菌病: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的学名是脑膜炎奈瑟氏球菌,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潜伏期: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从病原体侵入体内开始,直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各种疾病潜伏期的长短不一,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可短至数小时,而麻风病可长达数年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确定留验和检疫期限,判定传染源,了解流行特性,并在适当的时间安排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 5、传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6、AIDS: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 7.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HIV所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8.医源性感染:指感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9、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抗疟治疗不彻底,或由于机体产生免疫力,消灭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而停止发作,在一定条件下,由残存在红细胞内的少数疟原虫大量增殖,经数周或数月,在无再感染情况下,再次引起发作称为再燃。四种人疟原虫都可以引起再燃。 10.钩体病后发症: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 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 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 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16~2)。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 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 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 氏阴性杆菌相似。 二、选择题 1.关于传染病病原体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C)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然引起发病 C.每种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生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是不同的表现之一 E.病原体必定引起炎症过程和病理改变 2.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 A.艾滋病 B.鼠疫 C.乙型肝炎

传染病学

【09预防】 一.选择(42)单选1x34,多选2x4 二.英汉互译(1x10) 三.名解(4x5) 再燃隐性感染赫氏反应机会性感染人兽共患病败血症潜伏期AIDS 四.简答(7x4) 1.重型肝炎的分类 2.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的治疗原则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4.典型伤寒的临床过程 5.亚急性肝炎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20分 6.菌痢和阿米巴的鉴别10分 【08预防】 一、单选1*30 二、名解5*6: 传播途径传染源败血症显性感染AIDS 再燃 三、问答题10*2 急性细菌性菌痢和急性阿米巴痢疾的鉴别诊断 肾综合症出血热的临床分期及早期诊断要点 四、病例10*2 1、病例。。。。是伤寒 诊断及诊断依据 与那些疾病相鉴别 进一步要进行哪些检查 治疗(写出原则即可) 2、病例。。。。急性细菌性痢疾 诊断及诊断依据 与那些疾病相鉴别 进一步要进行哪些检查 治疗(写出原则即可) 心得:预防的题目重复率挺高的,各位学弟学妹注意背一下往年试题,小科的话挺容易的加油 【07预防】 一.名词解释4‘x5 1.隐性感染 2.间歇热 3.再燃与复发 4.赫氏反应 5.败血症 二.选择题2‘x20 三.简答题5‘x4 1.简述传染过程的基本条件 2.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分期及各期治疗原则 3.中毒性菌痢的治疗原则 4.什么是肥达实验?试述其临床意义 四.问答题20‘

重症肝炎的分型与各型临床表现 【06预防】 名解(5*4') 1.潜伏期 2.弛张热 3.再燃和复发 4.hoeplli?(何博礼现象) 5.赫氏反应 简答(4*5') 1.重症肝炎的治疗原则 2.典型伤寒极期的临床表现 3.晚期血吸虫病的临床分型 4.中毒性菌痢的治疗原则 问答(20') 肾综合症出血热的临床分型和分型依据 【04预防】 名解(英文):AIDS、再燃、隐性感染、后遗症、肥达反应、何伯利现象 问答:1、重症肝炎的治疗原则 2、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治疗原则 3、伤寒的临床表现 4、异位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08中西医】 1 选择题20*1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霍乱的临床表现乙脑VS流脑鉴别要点艾滋病的的传染源重症肝炎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EHF出血的原因霍乱补液叙述错误的是猪囊尾蚴病的发生部位钩虫病肺出血先兆是用药病例6个。。。。 2填空11*1 禽流感的致病菌阿米巴的生活史伤寒的主要并发症EHF发热期毛细血管损坏的主要表现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 3名解5*4 脓毒血症窗口期干性霍乱肝肾综合征病原携带状态 4判断10*1 关于流脑的 HIV既有嗜淋巴性又有嗜神经性.。。。。 5问答 菌痢vs阿米巴痢疾 晚期血吸虫的临床表现 重症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原则(20分) ps;书还是要认真看的,还很考了些细节部分的,历年试题考的不是很多 【07中西医】

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 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 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 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 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

传染病学临床作业

(一)选择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 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 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 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5.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6.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 特异性免疫,被称为(C) A、潜伏性感染 B、病原体被清除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7.在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别的是(C)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 潜伏性感染 8.甲类传染病是指(D) A、SARS,狂犬病 B、黑热病,炭疽 C、高致病性禽流感,天花 D、鼠疫,霍乱 E、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 9.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10.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 A.协助诊断 B.确定检疫期 C. 追踪传染来源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

总论 概述: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传染病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 (1)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3)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4)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有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①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②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③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五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1天,猩红麻疹次第连(2、3日),斑疹伤寒第5日,伤寒再接第6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充血、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 3.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总论 1、感染过程出现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即五种表现) 隐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的感染,其表现约超过显性感染的10倍以上。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毒力---包括毒素和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 代表菌群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作用机制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经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而又有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时,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5、再燃与复发 再燃---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要求城镇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少过6小时。 小结:传染病过程包括三个条件、四个特点、五种表现 二、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

传染病学作业

第1章 一、名词解释 1.潜伏期 2.感染 3.病原携带 4.隐性感染 5.复发 6.再燃 二、简答题 1.简述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异同。2.简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有哪些表现。 第2章 一、名词解释 1.窗口期 2.胆酶分离 3.血清转换 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二、简答题 1.简述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2.简述HBV感染后主要的复制指标有哪些。 3.典型乙脑患者极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4.简述乙脑治疗的“抢三关” 5.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哪些?如何对高危人群预防措施? 6.试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第3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2.试述恙虫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第4章 一、名词解释 1.感染性休克 2.脑膜炎球菌病 3.第二次菌血症 4.伤寒复发与再燃 5.干性霍乱 6.Pastia线 二、简答题 1.何种征象提示存在感染性休克的可能?2.简述感染性休克扩容治疗的要求。3.普通型流脑的临床表现特点是什么?4.典型伤寒的极期临床表现有哪些?5.简述霍乱的治疗原则。 第5章 一、名词解释 1.黑尿热 二、简答题 1.细菌性肝脓肿与阿米巴肝脓肿如何鉴别? 2.疟疾引起黑尿热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第1章至第2章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2.传染源 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二、简答题 1.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受损的病因有哪些? 三、论述题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3章至第5章 一、名词解释 1.伤寒复发与再燃 2.霍乱肠毒素 二、简答题 1.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如何鉴别。 三、论述题 1.试述肠阿米巴病的治疗原则 2.间日疟典型的临床经过包括哪几期?各期表现是什么?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題 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分)得分:20 1.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2.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3.甲类3种、乙类28种、丙类9种 4.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5.甲类3种、乙类30种、丙类10种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2.在感染过程的5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3.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 4.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1.前驱期

2.潜伏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5.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5.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1.最短潜伏期 2.平均潜伏期 3.最长潜伏期 4.传染期 5.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6.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隔离治疗病人 2.隔离治疗带菌者 3.切断传播途径 4.疫苗预防接种 5.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7.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3.医护办公室是半污染区 4.更衣室是清洁区 5.医护值班室为污染区 你所选的答案:5是正确的

8.疾病已进入恢复期,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 1.再感染 2.重复感染 3.复发 4.再燃 5.重叠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9.关于消化道隔离,错误的描述是 1.最好同一病种病人收住同一病室 2.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及口罩,穿隔离鞋 3.病室应有防蝇、灭蝇设施 4.病人出院后不必进行终末消毒 5.病人的用品、食具、便器等应专用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 10.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1.输血传播 2.唾液传播 3.母婴传播 4.粪-口传播 5.飞沫传播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 11.乙肝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Bs,说明 1.免疫耐受,病情迁延不愈 2.获得免疫,疾病已治愈 3.仍有传染性,需继续隔离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复习进程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感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②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多见③显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小部分,但麻疹和水痘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出病原体),乙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⑤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体)多见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肺结核 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 IgM 最早出现,近期感染标志 IgG 持续时间长,既往感染标志 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①病原体,②传染性,(传染期是确定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③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④有免疫性:再感染:系指同一传 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再度感染. 重复感染:细胞乃至个体受某种感染体感染后,又感染了同种或异种的感染体。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 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②前驱期:有传染性③症状明显期:传染性最强④恢复期 常见症状与体征:①发热,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②发疹:斑丘疹:斑丘疹是指斑疹和丘疹同时存在,不高起,不下凹的界限性皮肤颜色的改变,多为充血 疹,压之褪色,相互融合。 甲类(2)、乙类(26)和丙类(11),共三类39种。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报告时间:城镇于2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定义得内涵: ①、研究对象:人群 ②、研究内容: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态 ③、重点: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④、目得:为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3、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

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 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k ?=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率 %100?= 量(个体数之和) 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 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发病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罹患率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得比例。 k ?=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与降低得因素: ?? ?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

国开-04299-流行病学-形考作业2--学习资料

流行病学-形考作业2-学习资料 特别提醒:本课程每道题的出题顺序可能会被打乱,请仔细逐一搜索每道题在作答,请确保 本材料是您需要的资料在下载!! 第1题 1. 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是() A. 引起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B. 病因存在,必然引起疾病 C. 只要疾病发生,必然有病因存在 D. 引起病理变化的因素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病因存在,必然引起疾病 第2题 2. 下面关于病因三角模式的论述,正确的是() A. 疾病是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B. 它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C. 它是目前最科学的病因观 D. 它强调宿主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它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第3题 3.当前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式是() A. 轮状模式 B. 三角模式 C. 疾病因素模式 D. 生态学模式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轮状模式

第4题 4.关于现况调查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整群抽样调查对于总体是抽查 B. 普查结果绝对比抽查可靠 C. 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是抽样必须随机化,样本足够大 D. 当样本量接近总体时宜用普查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普查结果绝对比抽查可靠 第5题 5.为了解某校近视的现患率,调查者计划从全校50个班中,随机抽取5个班,然后调查这些班的所有学生。这种抽样方法称为() A. 分层抽样 B. 单纯随机 C. 整群抽样 D. 系统抽样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单纯随机 第6题 6.在糖尿病筛检方案中,甲试验血糖筛检标准定为160mg/ml,乙试验定为130mg/ml,比较甲乙试验时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 甲试验的假阴性率比乙试验高 B. 甲试验的阳性预测值比乙试验低 C. 乙试验的特异度低于甲试验 D. 甲试验的灵敏度低于乙试验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甲试验的阳性预测值比乙试验低 第7题 1.流行病学中的“病因”是指() A. 外围的远因 B. 病原微生物

中农大2013兽医传染病学作业1及答案

欢迎您:W329901121051 | 退出系统 ?在线作业 ?成绩管理 您的目前成绩为:85.0 查看详情 详细信息 兽医传染病学-在线作业_A 用户名:W329901121051最终成绩:85.0 一单项选择题 1. __________________叫感染。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动物发病和死亡的现象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 动物对某病原微生物无免疫力称为感染 能够引起动物机体发生病理反应的叫感染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 知识点: 2. 流行过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跨越省界流行的动物传染病 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 动物传染病在动物中的直接传播 传染病在动物中的流行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 知识点: 3. 病死率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动物群体死亡总数与该群体动物平均数之比 死亡数与动物总数之比。 某时期内该病死亡动物总数与同期患该病动物数的百分比 某病死亡数占动物平均数的百分比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某时期内该病死亡动物总数与同期患该病动物数的百分比 知识点: 4. 检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各种兽医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 为防止疫病发生和传播,对家畜家禽进行疫病检查 对烈性传染病或危害大或防治困难的疫病进行检查。 主要是对我国没有发生而国外常发生的疫病进行检查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用各种兽医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 知识点: 5. 消毒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指消灭被消毒对象上的所有微生物 是指消灭被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用化学药物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 用药物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用生物热使粪便无害化、通过阳光,紫外线,高温等杀灭环境和物体上的微生物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是指消灭被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知识点: 6. 疑为炭疽动物的诊断方法是___________。 在剖检过程中,可取肝、脾、心血等进行涂片和培养,进而再做鉴定 用血清学诊断方法中的环状沉淀反应进行快速诊断 生前采取耳静脉血或取尸体的耳朵(双结扎,断端消毒),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学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综合判断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0.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用血清学诊断方法中的环状沉淀反应进行快速诊断 知识点: 7. 口蹄疫病毒的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欧洲1共7型

流行病学考研必背重点

1、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得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3、流行病学任务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就是传染病)或分布(其她疾病、伤害与健康)得现象,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第二阶段: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得规律与原因,可以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得病因假说。第三阶段: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得策略与措施,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实现。 4、流行病学研究得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现代流行病学中得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得分布,其中包括疾病得流行现象;②疾病得发病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得感染过程与传染病得流行过程;③人与环境得关系,即疾病得生态学;④病因论,特别就是多因论;④病因推断得原则;⑤疾病防治得原则与策略,其中包括疾病得三级预防;⑥疾病发展得数学模型等。 6、流行病学得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流行病学得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预防疾病;②疾病得监测,疾病得监测就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得一项很好得措施;③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得研究,这就是为了达到预防疾病得目得而必须进行得工作;④疾病得自然史,该应用时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与健康得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⑤疾病防治效果评价,这涉及防治疾病效果得最终判断。 7、流行病学研究按设计类型分为: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

实验流行病学与理论流行病学。 8、流行病学特征:①群体得特征,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得疾病现象与健康状态,即从人群得各种分布现象入手,而不仅就是考虑个人得患病与治疗问题,目光始终着眼于人群中得问题。 ②对比得特征,在流行病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得思想,对比就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得核心。 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得特征,流行病学极少用绝对数表示各种分布情况,多使用频率指标,因为绝对数不能显示人群中发病得强度或死亡得危险度。 ④社会心理得特征,疾病得发生不仅仅同人体得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得影响与制约。在研究疾病病因与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得生物、心理与社会生活状况。 ⑤预防为主得特征,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得一门分支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得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得研究内容之一。 ⑥发展得特征,针对不同时期得主要卫生问题,流行病学得定义、任务就是不断发展得。 9、疾病分布:就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与死亡得群体现象。 10、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11、发病率:就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得频率。 12、计算发病率需考虑得因素:(1)新发病例数;(2)暴露人口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 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 分)得分:20 1. 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 甲类1 种、乙类23 种、丙类11 种 2. 甲类2 种、乙类25 种、丙类10 种 3. 甲类3 种、乙类28种、丙类9 种 4. 甲类3 种、乙类24种、丙类9 种 5. 甲类3 种、乙类30 种、丙类10 种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2. 在感染过程的5 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 病原体被清除 2. 隐性感染 3. 显性感染 4. 病原携带状态 5. 潜伏性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3. 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 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 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 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 1 是正确的

4.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 1. 前驱期 2. 潜伏期 3. 症状明显期 4. 恢复期 5. 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5. 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1. 最短潜伏期 2. 平均潜伏期 3. 最长潜伏期 4. 传染期 5. 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 3 是正确的 6.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 隔离治疗病人 2. 隔离治疗带菌者 3. 切断传播途径 4. 疫苗预防接种 5. 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 3 是正确的 7. 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 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 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一、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C、HBeAg和抗Hbe:HbeAg出现较晚,在病变极期后消失,一般仅见于HbeAg阳性血清,若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抗Hbe出现而HbeAg消失,称为血清转换。抗Hbe阳转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期,传染性降低。 2、HBV DNA:存在于Dane颗粒中,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最直接、最灵敏标志。 3、肝炎流行病学特点 甲戊型: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 乙丙丁型:体液或血液传播,如母婴传播、输血、密切接触及性传播等。 4、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 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 黄疸前期:本期持续5-7天,甲戊型起病急,多伴发热,其他型多起病缓慢。主要症状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肝功能主要为ALT升高。 黄疸期:本期为2-6周,自觉症状好转,尿黄加深,皮肤和巩膜出现黄疸,1-3周达峰,肝脏大而质偏软,脾脏轻微肿大,部分患者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功检查为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恢复期:本期持续1-2月,症状渐消,黄疸消退、肝脏脾脏回缩,肝功能正常。 总病程2-4月,一般不超过6个月 5、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有慢性肝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改变者。可分为轻重中三度。 重度慢性肝炎:有岷县或持续的感言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6、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表现及诊断 1)肝衰竭表现: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 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总胆红素≥17.1μ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 3) 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出现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4)腹水 5)出现肝肾综合征,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 6)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ADD:胆酶分离即在重型肝炎患者出现的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现象。 7、窗口期:即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后,机体尚未产生免疫抗体的时期,此期抗病毒抗体检查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

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体力、消化道、黄染)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定量方法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前C区变异可能与重型肝炎发生有关。我国主要基因型为B和C型,基因分型对预后判断及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一定意义,而基因耐药变异位点检测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5.重症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