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点课文背诵并默写

重点课文背诵并默写

重点课文背诵并默写
重点课文背诵并默写

重点课文背诵并默写

第1课《窃读记》第3、4、10自然段。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第7、8自然段。

第5课《古诗词三首》。第6课《梅花魂》第13自然段。

第13课《钓鱼的启示》第10自然段。第15课《落花生》第10、12、13自然段。

第9课《鲸》和第11课《新型玻璃》掌握有关知识点和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常用的说明方法。

《有趣的汉字》中的谐音歇后语。《我爱你,汉字》中汉字的演变,赞汉字。

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17自然段。

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第3、4自然段。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第6、7、8、9自然段。

第25课《七律?长征》。第26课《开国大典》第7自然段。三、多音字

xīng() mò() jǐ()chǔ() kuài ()

兴磨给处会

xìng() mó()gěi()chù() huì()

chuán() dàn() lè ()lù

() qiáng()

传弹乐露强zhuàn() tán() yuè()lòu() jiàng ()

quān() méng() juǎn()píng ()xīng()

圈蒙卷屏兴

juàn()mēng() juàn()bǐng ()xìng()

kōng() shà()yīng()pū()shěng ()

空厦应铺省

kòng() xià() yìng()pù() x ǐng()

shǔ() jìn ()bēn()cān ()chā ()

数劲奔参差

shù () jìng() bèn()shēn()chāi ()

fā ()tiāo()lěi ()jiè ()shě ()

发挑累藉舍

fà () tiǎo() lèi ()jí() sè ()

xiān()zhé() qǔ() jìn() zhòng ()

鲜折曲尽重

xiǎn()shé()qū() jǐn() chóng ()

piān() jué()zhuǎn()gōng ()nán()

扁嚼转供难

biǎn() jiáo() zhuàn()gòng()nàn

()

jiē () zháo()jiān()wéi ()sh ǎo()

结着间为少七、日积月累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请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奋发图强、励精图治、豪情壮志、再接再厉、任重道远、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前仆后继、披荆斩棘、舍生取义、力挽狂澜、中流砥柱

* 四时之风

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

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东风似虎狂,书斋皆掩窗。小立池塘侧,荷香隔岸闻。整日呼呼响,鸟雀尽潜藏。*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jié () zhuó() jiàn()wèi ()shào

()

jué()páng()bō ()kān ()màn()

角磅剥看蔓

jiǎo()bàng()bāo()kàn() wàn ()

jiào () háo() zhǎng()huán ()jīn()

觉号长还禁

jué () hào()cháng()hái()jìn ()

bó ()féng()è() dí()biàn ()

泊缝恶的便

pō ()fèng() wù() dì() pián ()

bēi()mō()āi()cáng()dāng ()

背摩挨藏当

bèi()mó()ái()zàng() dàng ()

dōu() sì()hǎo() bù ()zh ǎng()

都似好薄涨

dū () shì() hào() báo()zhàng ()八、句子专项

缩句

1、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2、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

3、我们追寻诗仙李白在这里游览山水、痛饮狂歌的行踪。

4、繁花似锦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案。

5、童年的往事多得像天上的繁星。

6、我们要努力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7、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8、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于线。

9、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10、这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就读的妈妈特意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11、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12、汉丞相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修改病句

1、这是一个快乐、愉快、欢乐的班会。

2、老师渐渐放慢了进度。

3、经过这次外出调查,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4、哥白尼敢于批判和有勇气怀疑不符合实际,却历来被认为不可侵犯的权威学说。

5、选出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实现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B、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难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

C、新世纪里,我们有决心把自己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

D、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6、秋天的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7、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却不该错过。

8、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9、小强和小明赛跑,他比他跑得快。

10、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11、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12.他那亲切的话语,慈祥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13、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14.这场球赛的输赢,不仅关系到球队的名声,关系到学校的荣誉。

15、看了这次展览,使我有很多感想。

16、只有社会主义,就能救中国。

17、事情发生后,班主任就同班委研究,决定对这个问题进行一次教育。改变句式

1、直接引述改成间接转述

2、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3、反问句改为陈述句,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4、改为双重否定句

5、改为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6、改为拟人句或比喻句

修辞手法

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

要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1、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3、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5、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6、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课文默写修改

1.(),从远处传来(),好像()。顿时(),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只见东边()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起来。 2.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逐渐拉长,变粗,(),再近些,只见(),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千万匹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我们的船渐渐()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在水面上。 4.榕树正在()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那()的颜色,明亮地()着我们的眼睛,()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我们()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大的,小的,(),(),有的站在(),有的(),有的在()。 第二单元 1、默写古诗《题西林壁》作者()、朝代() (),()。 (),()。 2、《游山西村》作者()、朝代() (),()。 (),()。 3、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

很。 4、爬山虎的脚()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细丝原先是()的,现在()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使它()在墙上。 5、大体上,住所是很()的,()、(),很()。()我们想到蟋蟀用来()的工具是那样(),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了。 第三、四单元 1、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的花园。那里,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2、()要靠(),要靠很好地(),做出对人们()。3、鹅的步调(),()的,颇像()里的()出场。它常()地站着,看见有人走来也();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 4、猫的性格实在有些()。说它()吧,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它什么(),可是它又那么()。 5、它()、()、()、(),因为它有一群鸡雏。它(),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必定就是一位()。 第五单元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在()之间()。 2、多少劳动人民的()和()才()成这()、()的万里长城。3、截至2003年7月,我国已有()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处,自然遗产()处,自然文化遗产共()处。 4、正前面,昆明湖()像一面(),()像一块()。()、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几乎不留一点儿()。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晋侯①、秦伯②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④也。(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先依附于晋国而后来又依附于楚国。①晋侯:指晋文公。 ②秦伯:指秦穆公。周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是称其爵位;而“晋文公”“秦穆公”是称其谥号。③无礼于晋:晋文公为公子时流亡各诸侯国,曾经过郑国。郑原本是晋的附属国,但晋献公以后,晋开始衰落,郑转而依附楚国,所以当公子重耳来到时,没有以应有的礼遇相待。④贰于楚:指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贰,从属二主。)晋军①函陵②,秦军氾南③。(晋国的军队驻扎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氾南。 ①军:动词,驻扎。②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北。③氾南:氾水的南面,今河南省中牟南,也属郑地。氾,fàn。)[开篇虽只寥寥数语,对于全文却关涉极大。它不仅暗示郑国危在旦夕,为主要人物的登台布置了背景,而且为烛之武游说成功埋下伏笔。首先,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都只关系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烛之武离间秦晋提供了可能。其次,秦、晋军队分驻两地,互不接触,为烛之武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条件。] 第一段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叙述秦晋的军事态势,说明郑国危如累卵的情势。 佚之狐①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③使④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①佚之狐:郑国大夫。佚,yì。②郑伯:郑文公,前672年至前628年在位。③若:如果。④使:派遣。)[大敌当前,国难临头,佚之狐提出分化秦晋联盟的策略,又力荐烛之武赴此重任,由此见出佚之狐的超凡见识和知人善举,也从侧面渲染出烛之武超群的外交才干。]公从之。辞①曰:“臣之壮也,犹②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③。”(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可是烛之武推辞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事啦。”①辞:推辞。②犹:尚且。③已,同“矣”。)[烛之武婉言推辞,表面上是说自己年纪衰老,无能为力,实际上是借此以泄其长期不得重用的怨愤。]公曰:“吾不能早用子①,今急而求子,是②寡人之过③也。然④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⑤之。(郑文公说:“我没能早先重用您,现在有急难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但是郑国灭亡了,对您也很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②是:这。③过:过错。 ④然:表转折,然而。⑤许,答应。)[郑文公先勇作自我批评,接着话锋一转,以亡国之害婉劝。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毅然赴任。国难当头,郑国君臣化解矛盾,上下齐心,同仇敌忾。] 第二段写佚之狐提出瓦解秦晋联盟的破敌之策,烛之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接受出使秦军的使命。 夜缒①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②知亡矣。(夜里,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掉下去。见到了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①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②既:已经。)[烛之武说秦,先以哀兵出之,坦陈在强国面前,郑国必亡,求得秦穆公同情。]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①。(假若灭了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①执事:左右办事的人。不说麻烦您,而说麻烦您部下办事的人,是对对方的尊敬。)[接着出人意料,不是站在郑国的立场,请求秦国退兵,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直言如果亡郑于秦有益,则请秦国进军。烛之武仿佛不是郑国的说客,倒是秦国的谋士,这便迎合了秦穆公的心理,能够博取他的好感。又避开了出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左传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完整word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5) 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吾其还也(32)。”亦去之。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20)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来。陪:使增加。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增加。 (21)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共(gōng),通“供”,供给。 (22)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许:答应。 (23)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

高中语文课文赏析:《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语文课文赏析:《烛之武退秦师》导读:高中语文课文赏析:《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散文名篇,清人编订的《古文观止》将其收录其内,可见其价值非同寻常。它不仅语言精练简洁,生动传神,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内容丰富复杂,包罗万相,而且情节结构、布局谋取篇也是匠心独运,堪称典范。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一)两起两收的对称美 纵览全篇,首先会感到行文布局谋篇的对称美,。全文共计五个自然段,根据事件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二自然段为第一层(略写),第三自然段为第二层(详写),四五自然段为第三层(略写),整体呈现“二一二”的结构布局。第一自然段写“攻”:秦晋联合,大军围郑,来势汹汹,锐不可挡;郑国岌岌可危,朝夕难保。第二自然段述“守”:国难当头,命悬一线,郑国君臣惊慌失措,一筹莫展,烛之武临危受命,勇赴国难。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矛盾冲突的双方入手,写“攻”述“守”,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中间一段是全文主脑部分,详叙烛之武游说秦伯、离间秦晋,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娓娓道来,步步进逼,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从而改弦易辙。末尾两段分别从秦晋双方落笔,先写秦方背晋盟郑,班师回朝;再写晋方审时度势,因孤立无援只好撤兵后退。前面是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结尾是秦晋背约,秦郑结盟而孤立晋国。两段起,两段收,首尾简洁,中间饱满,呼应对称,精警圆美。

(二)离合变幻的对称美 秦晋联盟,貌合神离,松散虚幻,缺乏坚实的结盟基础和统一的指挥调度,这从第一自然段的简洁叙事可以看得出来。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二者全属晋郑宿怨而与秦无关,秦军不过是作为盟友援军被牵扯进来,为秦晋所用而已。“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围攻郑国,秦晋驻军又分列两处,且相距遥远。从空间上来讲,这也就为下文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及秦郑的秘密接触不易为晋人及时掌握提供了可能,也从侧面说明秦晋围郑缺乏周密的军事部署和统一的指挥调度,很有可能是利令智昏,各有所图。至于主体部分写到烛之武离间成功更是证明了秦晋结盟的脆弱松散,不堪一击。相反,郑国君臣内部力量的整合配置就大不相同。当强敌压境,国势孤危之时,势单力薄的郑国虽然有内部矛盾(烛之武的英雄末路、壮志未酬与郑伯的有眼无珠、埋没人才之间的冲突),但君臣之间却能够捐弃前嫌,团结协力,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这种“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凝聚力是强大秦晋所缺乏的。强国结盟的貌合神离、脆弱松散与郑国内部君臣的同心协力、一致对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在这种对比冲突中,文章更有力地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 (三)不露痕迹这对应美 全文的情节结构可以说是里应外合,前呼后应,一线贯穿,层次井然,叙事张驰有度,圆美隽逸。首段埋设伏线,伏线有二,一是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二是两军阵列态势:“晋军

曹刿论战 课文翻译

《曹刿论战》课文理解翻译 1.文常:《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 写的(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 2.本文体裁是(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 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3.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 请问──参战──释战)。 4.人物形象: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 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译文】 第一段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进攻,攻打。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战:迎战。公:鲁庄公。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jiàn):参与。焉:兼词,“于此”,在这里面。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乃:于是,就。见:拜见。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何:什么。以:凭,靠。战:作战。 **(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进宫去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他分给别人。以:把。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从:听从,服从。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 **(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信:小信用。孚,为人所信服。孚,受到……信任。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以,因为。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5)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8)越国以鄙(bǐ)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人教版《曹刿论战》原文及课下注释

曹刿论战1 十年2春,齐师伐我3。公4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5谋之,又何间6焉?”刿曰:“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8?”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10。”对11曰:“小惠未徧12,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3,弗敢加14也,必以信15。”对曰:“小信未孚16,神弗福17也。”公曰:“小大之狱18,虽19不能察20,必以情21。”对曰:“忠之属也22。可以一战23。战则请从24。” 公与之乘25,战于长勺。公将鼓26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7。公将驰28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29,登轼30而望之,曰:“可矣。”遂逐31齐师。 既克32,公问其故33。对曰:“夫战,勇气也34。一鼓作气35,再36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37,故克之。夫大国,难测38也,惧有伏39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0,故逐之。”

《曹刿论战》课下注释: 1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标题是编者加的。《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我:《左传》是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4公:指鲁庄公。 5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àn):参与。 7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9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10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1对:回答。 12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14加:虚报。 15信:实情。 16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7福:赐福,保佑。 18狱:案件。 19虽:即使。 20察:明察。 21情:(以)实情判断。 22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3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5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6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27败绩:大败。 28驰:驱车(追赶)。 29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30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31逐:追赶、追击。 32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3故:原因,缘故。 34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5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36再:第二次。 37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8测:推测,估计。 39伏:埋伏。 40靡:倒下。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必背课文默写填空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必背课文默写填空 班级姓名 一、古诗填空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梅,凌寒独()()。 遥知()()(),()()暗香来。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垂纶,侧()莓苔()映()。 ()()借问遥招(),怕得()惊()应人。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入海流。 欲穷()()(),更上()()()。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 飞流直下()()(),疑是银河落()()。 夜宿山寺 (唐)李白 ()楼高百尺,()()摘星辰。 ()()高声语,恐()天上人。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下,天()穹庐,笼盖()()。天()(),野()(),风吹草()()牛羊。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绝,()径人踪()。 孤()蓑笠翁,独()()江雪。 二、补充句子: 十年()(),()()树人。 树高()(),()()归()。 树()根()(),()()志不立。 ()()皆图画,()()不文章。 一畦()韭(),()()稻花香。 忠厚传()(),()()继世()。 ()()()()甲天下。 ()()天堂,()()苏杭

五岳归来()()(),()()归来不看岳。 ()籍是人类()()的阶梯。 有()者,()竟成。——《后汉书》 志()存高()。——《诫外生书》 有志()()年高。——《传家宝》 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雁(),九九()一九,耕()()()()。 三、课文填空 《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牛马有,有翅膀,植物旅行又用?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送给自己的。有风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离开妈妈。 植物妈妈的办法,不你就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粗心的小朋友却。 《场景歌》 一海鸥,一沙滩。一军舰,一帆船。一鱼塘,一稻田。一垂柳,一花园。一小溪,一石桥。一翠竹,一飞鸟一队旗,一铜号。一“红领巾”,一欢笑。 《树之歌》 高,榕树,梧树叶像手掌。树秋天叶儿红,四季披绿装。木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银杏活,开花满院香。 《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世界很新奇,你拍二,我拍二,孔雀锦鸡是。你拍三,我拍三,雄鹰飞翔,你拍四,我拍四,天空雁群。你拍五,我拍五,有猛虎。你拍六,我拍六,黄鹂百灵唱不。你拍七,我拍七,竹林在嬉戏。你拍八,我拍八,大小动物都有。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

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译文: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

课文内容整理及默写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内容默写 第一课《师恩难忘》: 一、赞美老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二、赞美老师的成语:、、 三、课文填空 (1)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写出一段故事,地讲起来。 (2)我听得入了迷,恍如。 (3)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的故事。(4),。老师的,我。 (5)用两个成语形容田老师、。 第二课《陶校长的演讲》 一、课文填空 (1)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的问问自己,这样地和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2)用两个词语形容陶校长、 第3课《古诗两首》: 一、《寻隐者不遇》作者,朝代。 ,。 ,。

二、《所见》作者:,朝代:。 三、词语解释:言:,只:,此:,不知处:。忽然:,立: 练习1 诵读与欣赏: 题秋江独钓图——清? ,。 ,。 第4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祖国了绿色的大门,。 去吧,,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让明亮的眼睛去,松柏的。 用的色彩去,。 、要和你们,生活里。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青山说:,的风光,满怀少年的 绿水说:前进吧,的大海,少年的! 去吧,天空会, 给你们送去。 去吧,大地会,给你们留下。 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一、课文填空:正是这种对昆虫的,把法布尔引进了。后人为了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上,把两个衣袋做得,好像里面。

二、用两个词语形容法布尔、 第6课《变色龙》: 线索:变色龙——变色龙——变色龙二、用两个词语形容变色龙、 第7课《金蝉脱壳》: 开始了!蝉虫身体来回地,背上立刻 了,蝉背。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的变化着,先是,一会儿变成了。着,,前面的大眼睛像,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最有趣是。未出壳的蝉尾,。蝉儿把 它,又,再用前脚,就出来了。整个动作。脱壳的蝉儿,过了好一阵子,才地离开了蝉壳。 刚出壳的蝉儿除了背上,全身是,折叠的翅膀也。但是,很快就了。又小又嫩的翅膀,很快盖住身子, 像。蝉儿的肚子在不停 地,每,身上的颜色 就,渐渐地变成了,变成了。翅膀上出现了、的。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晋侯①、秦伯②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④也。(晋文 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先依附 于晋国而后来又依附于楚国。①晋侯:指晋文公。②秦伯:指秦穆公。周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 是称其爵位;而“晋文公”“秦穆公”是称其谥号。③无礼于晋:晋 文公为公子时流亡各诸侯国,曾经过郑国。郑原本是晋的附属国, 但晋献公以后,晋开始衰落,郑转而依附楚国,所以当公子重耳来 到时,没有以应有的礼遇相待。④贰于楚:指晋、楚城濮之战中, 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贰,从属二主。)晋军①函陵②,秦军氾南③。(晋国的军队驻扎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氾南。①军:动词,驻扎。 ②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北。③氾南:氾水的南面,今河南省中牟南,也属郑地。氾,fàn。)[开篇虽只寥寥数语,对于 全文却关涉极大。它不仅暗示郑国危在旦夕,为主要人物的登台布 置了背景,而且为烛之武游说成功埋下伏笔。首先,秦晋围郑的两 个原因都只关系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烛之武离间秦晋提供了可能。其次,秦、晋军队分驻两地,互不接触,为烛之武的秘密活动 提供了条件。] 第一段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叙述秦晋的军事态势,说明郑国危如累卵的情势。 佚之狐①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③使④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 见秦穆公,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①佚之狐:郑国大夫。佚,yì。②郑伯:郑文公,前672年至前628年在位。③若:如果。④使:派遣。)[大敌当前,国难临头,佚之狐提出分化秦晋联盟的策略,又力荐烛之武赴此重任,由此见出佚之狐的超凡见识和知人善举,也从侧面渲染出烛之武超群的外交才干。]公从之。辞①曰: “臣之壮也,犹②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③。”(郑文公听从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编纂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有史官记录其派驻国的史事,还有称为瞽蒙的盲史官讲述历史,左丘明便是一位盲史官。后人根据左丘明的讲史记录和其他史官留下的各种材料整理成《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伐:进攻,攻打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4)公:鲁庄公。

(5)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6)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7)间(jiàn):参与。 (8)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9)乃:于是,就。 (10)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1)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2)专:独享,个人专有。 (13)徧:通"遍",遍及,普遍。 (14)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14)孚(fú):为人所信服。 (15)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_(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2)既克:已经战胜。 (23)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旺盛。 (24)靡(mǐ):倒下. (25)弗:不。 (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015课文默写

Unit8section a 1c: 这附近有医院吗? 是的,有。它在桥街上 2d:你好,打扰了。 你好,我可以我可以怎么帮助你?嗯,我是镇里新来的 这周围有银行吗?是的,有。它在中心大街上。它在公园对面。 哦......中心大街在哪里? 它离这不太远。我可以和你一起走过去。哦,太好了!多谢。没什么。 Grammar focus: 这周围有银行吗?是的,有。它在中心大街上。 这周围有餐馆吗?是的,邮局的前面有一个。 旅馆在哪里?它在警察局的后面。银行在哪里?它挨着邮局。

公园在哪里?它在银行对面,旅馆的后面。 付费电话在哪里?它们在邮局和图书馆之间。 Section B 2b:安娜 在我的街区有一个动物园。我喜欢在那度过周末时光。我喜欢观看猴 子们到处爬。猴子们有时打架。他们看起来像我和我的朋友打架的时候。 要到达那,我通常步行出去,在桥路向右转。然后我沿着桥路走。动物园在右边。 约翰 我住在一家超市附近。我的父母通常在那购物。在超市对面有一个大公园。 我经常在公园锻炼,因为我喜欢干净的空气和阳光,一生中最好的事情是免费的。 要到达公园,你就得过中心大街。

莉萨 我住在一个喧闹的街区。在我家和服装店之间有一个邮局。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图书馆。 它非常安静并且我在那享受读书的乐趣。 当我读书时,时间过得飞快!你可以很容易地到达图书馆。 只是沿着北路走然后向左转。它在公园的对面。 2c:再读一遍短文,回答问题。安娜喜欢在动物园做什么? 安娜认为猴子像人类吗?为什么? 约翰在公园喜欢做什么? Unit 9 section A 1c:你朋友长什么样子?他中等个子,留着长的直发。 2d:嗨,托尼。今晚你去看电影吗?是的。们七年见面好吗? 好的,但是我肯呢过晚一点儿!我的朋友戴维也要去。就先在电影院前与他见面吧。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一、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fàn yì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zhuì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jué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qǐpáng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shù 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 说明:三项作业选择其二。 一、作业一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古文观止》里也选了这一篇。经典就是经典,无论过多长的岁月,只要我们重新拿起书来再读上一遍,内心仍然充满感动与温暖,对我国语言文字的温情,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只要读上几句都会油然而生。那么读完这篇文章,你有和感悟?不少于400字,鼓励用文言文写作。 历届优秀学生作品展示: 1、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吗?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高明的说辞,历来为人称道,《古文观止》编选者评论有“……思之毛骨俱悚,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受此影响,后世多沿用此论,认为秦伯还师是因为烛之武的一篇说辞,但细究之下,我们发现远非如此。 不错,听了烛之武的说辞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杨孙、逢孙戍之,乃还”。这个“说”字,大有深意在焉。秦伯为什么“说”?是烛之武一语点醒梦中人?是秦伯认为烛氏言之有理而心悦诚服?恐怕没有这么简单。秦伯乃春秋五霸之一,其治国安邦雄才大略,可谓一代英主,手下又有谋臣云集。烛氏的几番道理,秦国君臣未必想不到,且通篇找不到一处秦国君臣首肯、赞赏烛氏言论的描述。揆诸情理,烛秦之间应该有一段问答,而实际情况是烛氏一论到底,则“秦伯说”,而后“乃还”,何说之容易耶?只有一点解释,那就是:这一切都是秦伯的胸中“成竹”。 那么,他为什么高兴呢? 因为,烛之武的说辞正中下怀。烛之武深夜见秦伯,是负命而来,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烛氏的谦卑、明确的态度(包括对晋国)和开出的条件正与秦国利益相符,与自己的设想一致。可以说,烛之武“夜缱而出”之前秦国撤军的大局就定下来了。 前文已经提到,秦晋围郑,各有其政治、军事目的。试想,郑乃一弹丸小国,若真要亡郑,秦晋任何一国遣一员战将提一锐旅即可,何必晋侯、秦伯亲临,且做出“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的架式?春秋战国时代,强国常在边境大会诸候,以显示和巩固强国之威。因此我们可以说秦伯这次围郑,目的并不是亡郑,而是一种强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是两个大国君王的会盟。郑国在这场政治和军事斗争中,不过一枚棋子。郑国请求秦国的庇护无疑向世人宣告了秦国的霸主地位。而这正是秦伯梦寐以求的,这也正是他此行的目的。 再说,郑国投靠秦国这一举动,给晋国一记重拳。晋军浩浩荡荡杀奔前来,却让秦军占尽先机,除了落得人困马乏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吾其还也”,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奈和沮丧!秦伯自然心中畅意,他料定晋国不敢也不会公然跟自己作对。高瞻远瞩,知人甚深,因此在“与郑人盟”后,留下一支驻军,班师还国,从此,郑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兵法”云,上兵伐谋。秦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矢就得到了郑国,同时又打击了对手晋国,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双重胜利,一石二鸟,秦伯安能不“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