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 22.寓言四则 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2.寓言四则 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2.寓言四则 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2.寓言四则 导学案

《寓言四则》第一课时导学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复习导入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了解寓言的文学常识;了解伊索、《伊索寓言》和古代希腊的神灵;2.通过阅读,理清文中字词;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3.赏读文章,体会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感悟做人的道理。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寓言是:用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给人以启示。寓言故事的主人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或者,阅读寓言,要注意领会故事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耳墨斯雕.()像庇.()护爱慕.()

3.解释下列词语

饶头:

庇护:

爱慕: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他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道。为什么“笑”?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3.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4.比较这则寓言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拓展升华检测评价】

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①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③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④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穿井得一人》

【复习导入学习目标】

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等。

3.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疑难字词。并解释下列加点字。1)国人道.之 2)闻.之于宋君

3)溉汲

.. 4)及.其家穿井

5)得一人之使.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2.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宋君是如何处理这件事?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杞人忧天》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疑难字词。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崩坠:②果

③只使④四虚

3.翻译以下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杞人的形象?

【拓展升华检测评价】

1.“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1.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精品导学案1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精品导学案1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品味优美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重点) 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运用于写作。(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等。(2)文体知识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本文是一篇 散文。(3)比喻知识概念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分类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例:露似珍珠月似弓。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例: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判断方法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

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看是否有本体和喻体。作用可使事物、具体可感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嗡()酝酿()抖擞()朗rn()wǎn()转hōng()托静m()jinzhung()应和()风筝() lio()亮和风细雨()铮铮铁骨() lio()草掺和()挣扎()眼花lio()乱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朗润: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文中比喻。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是指。宛转:形容声音。 4、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V 抚摸着你。 5、通读课文,完成题目。(1)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一个二字词语概括为盼春、和赞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之情。(2)找出文中的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课本中标出来,并体会一下句子好在哪里。 【合作探究】 一、体会优美的情境 1、课文集中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图画名称景物特征描写方法(或顺序)春草图嫩、绿、

30寓言四则导学案

平凉十中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第30课《寓言四则》第1 课时 主备人:白静参与教师:侯占平李葆华包丽娟叶红红李德银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审核: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二、预习检测:梳理语言的先关知识 三、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一)自主学习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虚荣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明确: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二)合作学习: 1.精度这则寓言,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可以用省略号) 一“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 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学生填充,教师示例: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 3、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研读《蚊子和狮子》 (一)自主学习: ①这则寓言的故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②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战胜狮子的原因? ③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原因? 二次备课记录二次备课记

七上部编版语文《寓言四则》导学案

22.《寓言四则》第一课时导学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了解寓言的文学常识;了解伊索、《伊索寓言》和古代希腊的神灵; 2.通过阅读,理清文中字词;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3.赏读文章,体会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感悟做人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中字词;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2.赏读文章,体会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 【自主学习】 1.寓言是:用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给人以启示。寓言故事的主人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 或者,阅读寓言,要注意领会故事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耳墨斯雕.()像庇.()护爱慕.() 3.解释下列词语 饶头: 庇护: 爱慕: 【设问导读】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他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道。为什么“笑”?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4.提问:当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的回答“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拓展提升】 1.发挥想象,续写文章: 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什么?或者还会做些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 (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你有什么收获(提示:可以从两个方面谈-----知识能力的获得;情感价值观) 22.《寓言四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蚊子和狮子》

【学习目标】 1.读懂故事,领会寓意; 2.能抓住情节、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寓言特点,尝试创作寓言。 【学习重难点】 能抓住情节、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疑难字词。 2.小组交流,明确疑难字词的意思,正确流畅翻译本文。 【设问导读】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3.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4.比较这则寓言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当堂检测】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①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③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④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拓展提升】 1.尝试创作寓言。 请合理想像,续写寓言的结尾部分。下面是给定的开头,你可接着往下写,也可自己另写。 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 【课后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2.《寓言四则》第三课时导学案 《穿井得一人》 【学习目标】 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汇编

1.春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朗润钻出嫩绿 眨眼酝酿鸟巢 宛转蓑衣稀疏 抖擞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2)比喻姿态优美。()(3)炫耀。()(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三、作者简介

四、整体感知 1、寻找文章的画面美。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你喜欢哪一幅图,说说你的理由? 3、你在文章中发现了哪些语句优美,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4、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5、你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赶快拿起笔来描述一下吧,至少用上两种修辞。

2.济南的冬天 一、学习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镶响晴温情 安适狭窄贮蓄 着落慈善水藻 澄清髻看护妇 2、解释下面词语。 (1)响晴: (2)温晴: (3)安适: (4)出奇: (5)秀气: (6)着落: 三、作者简介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写了几幅美景,你能试着给他们命名么? 3、济南的冬天很美,美在什么地方?根据课文,以“济南的冬天很美,美在----------”的句式来写写你的体会。 4、比较阅读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人教新课标版

26 《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导学重点】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导学难点】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带有夸张和嘲讽意味的语句 【课时】2课时 【预习导引】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在那里得到帮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发表作品。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从小受民间文学的熏陶,爱唱歌,善讲故事,很受人欢迎。这同他后来献身于童话创作有很大关系。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的童话。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 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注音 愚.蠢yú御聘 ..yùpìn分.外fan滑稽.jī贮.蓄zhù陛.下bì 赏赐.cì显露.lòu钦差.chāi爵.士jiáo勋.章xūn ?解词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本文是荒唐的意思。 精致——精巧细致。 无双——没有第二个(能够相比) 华盖——古代帝王出门,张在头顶或车上的华丽的伞盖。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根据情节发展,给文章分段。 这篇童话的故事性很强,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故事破题(第1小节),介绍故事的主人公。 第二段故事展开(“有一天”至“一直搞到深夜”),叙述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 第三段故事发展(“我到很想知道”至“封他们为‘御聘织师’”),叙述骗子怎样施展伎俩,先发制人,大臣、官员和皇帝怎样受骗而互相欺骗。 第四段故事高潮(“第二天早上”至结束),叙述皇帝穿着“新衣”,举行游行大典, 小孩的真话戳穿了骗局。 ②思考本文主题 ——本篇童话,使用夸张的手法,充分发挥奇特的想象的作用,无情的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深刻鞭挞了反动统治者们的愚蠢、卑鄙、虚伪。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

《寓言四则》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诵读法、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法:、探究拓展法。 1.多媒体课件。 2.投影仪。 3.录音机。 2课时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诸子百家著作《庄子》《孟子》《韩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书》,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谢德林这些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寓言大师,都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则》。 伊索(公元前620~前560),希腊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是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名字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 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2.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的“笑”说明了什么? 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地“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这段着意于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

2017年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1 春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 一、预习成果展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作者(),字(),是 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a 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 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朗读 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 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 宏观勾勒(第2段): 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 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 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 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

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 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3、小结: 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课尾检测: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答案:1、反复: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3、“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 4、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2、背诵优秀段落。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一、朗读课文,选择段落进行写景简析。 1、春风: (1)、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寓言四则_导学案含答案

《寓言四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引领学生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故事情节。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 2.多角度概括寓意。 【学习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课时】两课时 【预习导引】 1.查找资料,了解寓言的知识及本文涉及到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⑴寓言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⑵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⑶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⑷《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导学案精品

15 诫子书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名言警句。 2.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2.质疑问难,设计问题,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给予点拨,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其中心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吗?(学生回答:诸葛亮)诸葛亮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他作为慈父的殷殷情怀、谆谆教诲。

学法指导: 1.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新版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导学案(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六单元写作 【文题设置】 从生活中选择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 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联想有两个要素:一、“有一定联系”; 二、“别的事物”。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联想,例如人们一提到蓝天,就往往想到白云。一提到秋天,就往往想到累累的果实。人们为什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它们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联系 在一起了,这就是相关联想再比如说,我们往往把小明友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为什么会想到祖国的花朵,而不会想到棉花、荷叶、南瓜呢?因为花朵那么鲜艳、那 么娇嫩,那么充满生机,惹人喜爱,和小朋友一样,这就是相似联想。 对于写作流程,鲁迅曾以“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一挥而就”来概括。其间,“凝神结想”“烂熟于心”就是讲的联想和想象。对此《文心雕龙》中也曾有精彩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通万里。吟咏之,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石之色。”凭借想,可以把一些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乃至相反的事物系、合起来,把平日累的素材、印象、感受在里融合、通、升,形成一种新的思想,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因此,想思在写作中的用相当广泛,它不可以开拓写作思路,而且可以醒我沉睡的心智、 目要求写“咏物抒情”的作文,所咏的“物”,要具体描它的形象,于 所抒的“ ”,要表达自己真的感情。“展开想”,由眼前的“物”的具体形象, 想到自已真的“ ”的抽象感情。如“ 根”:可以由根深埋于地下,干 的挺直,叶的繁茂,所作出的默默的奉献,想到祖国建没作基石的工人、 民、士、知分子。再如“海潮”:以从“声如千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五潮,壮天卜无” 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岸有痕”,若“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想到海潮的守信;从海潮奔、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想到宏抱, 博大胸 【例文引路】 土地 碧空如洗,在的白云下,黝黑的土地,与天空一起向前延伸,像两条永不相 交的平行,着个世界上的一切走向方?? 泥土是博大的。相,人是由泥土成,今天,我都会切地叫“大地母”。广无疆的大地,用大的胸膛,孕育着所有的生灵。我无法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寓言四则》课内阅读2(含答案)

课内阅读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如何理解句中的“笑”呢?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战斗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斗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两则寓言的寓意。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__________ (2)《蚊子和狮子》: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人教版 《散步》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

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22 寓言四则 知识目标 了解几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能力目标 学习改写及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 教师活动 学法指导: 针对第1课时步骤二中的概括寓意 如何归纳寓言的寓意 归纳寓言的寓意,常用方法有: 1.看寓言的题目。 寓言的题目一般都是对寓言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搞清题目的意思,从而弄清寓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归纳寓意的方法。 2.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 有的寓言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有暗示寓意的语句。 3.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 寓言中的某些重点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只要反复推敲,就能得出寓言的寓意。 4.看各段意思的共同点。 如《狼和小羊》,明明狼的三次借口都被小羊以事实驳回,狼还是露出凶残的本性吃掉小羊,从而可以得出文章的寓意;对像狼这样凶狠的家伙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5.联系实际是弄懂寓意的关键。 寓意的主人公一般都象征着生活中的人或事物。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寓意。 联系生活实际,弄懂了寓言的寓意,我们不仅可以学好寓言,还可以使自己受到教育,认识水平也会不断提 高。 第1课时 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寓言故事传达着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寓言四则》,看看我们能获得哪些人生经验。 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目标导学一 知识卡片】 1.作者名片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散步 周瑛 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分歧、各得其所、水波粼粼”等词语。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 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体会语言美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学习难点】 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文章通过写一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经历,让人领悟到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2、以小见大在现代文阅读中的运用 a、概念: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b、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2、走近作者 莫坏戚,重庆人,当代作家。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3、关于写作背景 如作者自己所分析的:本文的写作契机是两个。其一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 第二个契机则是较有理性色彩。我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悌”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分歧()一shà( )间chāi()散各得qí( )所委qū() 水波lín lín( ) ( ) 你就背()着我我背()上的 2、结合具体语境,请对下面加括号词的含义做点分析。 (1)春天(总算)来了。

2020-2021年最新统编(部编)版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6 猫

导学案 16 猫 学习目标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作者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是指语言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学法指导 概括文章中心,可以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来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诅.()骂怅.()然怂恿 ..()() 蜷.()伏一缕.() 2、本文选自(),作者(),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朗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 ——三次;失踪或死亡 1、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 (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真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5)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错在了哪里? (6)此时,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课堂检测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秋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寓言四则》学案

30课《寓言四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和概括寓意。 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①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②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③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赫拉﹝﹞宙斯﹝﹞庇护﹝﹞饶头﹝﹞较量﹝﹞粘住﹝﹞ 塞翁﹝﹞何遽﹝﹞堕﹝﹞将骏马﹝﹞折()其髀﹝﹞ 跛足﹝﹞ 2. 解释加线的词: ⑴天雨墙坏()不筑,⑵暮而果大亡其财()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全套导学案(新教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全套导学案 1.《春》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声情并茂,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 清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自主学习】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自华,号秋实,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酝酿 ..()黄晕.()披着蓑.()涨.起来() 宛.转()应和.()戴着笠.()抖擞.() 【设问导读】 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迷藏.()宝藏.() A zàng B cáng (2)散.步()散.在草丛里() A sǎn B sàn (3)薄.烟()薄.弱()薄.荷() A bò B bó C báo (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A hé B hè C huò D huó 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 (1)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A 万物 B 全部 C 它们 D 大地 (2)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 夸耀 B 炫耀 C 显示 D 吹嘘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A 陪衬 B 衬托 C 渲染 D 突出 (4)“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22《寓言四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寓言四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点拨: 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参考答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二、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 点拨: 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读懂《穿井得一人》,并指导实践。 参考答案: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可轻信传闻,更不能盲目传播,说话要表述清楚。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应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三、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点拨: 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培育思辨能力。 参考答案: “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如李白《梁甫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这个传说和“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闻.而传之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