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垂柳式盆景制作与图片欣赏

垂柳式盆景制作与图片欣赏

垂柳式盆景制作与图片欣赏
垂柳式盆景制作与图片欣赏

垂柳式盆景制作与图片欣赏

垂柳式盆景的制作在布局章法及造型技法上不同于其它树木盆景的造型。与杂木树木盆景技法中的鹿角枝、雀爪枝及云片的层次错落变化、半圆形结顶等布局形式均有很大的差异。垂柳有垂柳的形象特征。制作垂柳盆景对主干、各级分枝及下垂枝条的造型要求就是依照垂柳的自然生长特性,抓住典型,突出表现垂柳的枝干苍劲、垂枝柔和、刚柔相济的天性特点而着力创造的。清代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画柳不论疏密,用笔不论柔劲,只要自然,自然之妙,得之熟习,无他秘也,”所以,制作垂柳式盆景必须师法自然。作者应对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垂柳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其生长环境、生长习性、不同的姿态及下垂枝条的特点、四季垂柳不同的风韵,特别是春天垂柳的风姿,均应观其形,得其神,做到胸有百柳图,方能运用自如,创作出神入化。

下面是收藏的几幅垂柳式盆景图片希望对迎春垂柳式制作爱好者有所帮助

本文档由雅风盆景制作。

如果需要获得更多的盆景图书资料,请发邮件到yafengpenjing003@https://www.doczj.com/doc/1414476218.html, 如果需要学习更多的盆景知识,请关注雅风盆景微信公众号:yafengpenjing

第六章树木盆景的制作

1 第六章树木盆景的制作 树木盆景是指以木本植物为主,表现树木景观。这类盆景因多以老树桩为主要材料及主景,俗称桩景。为便于国际交流及系统分类的统一,我们统称为树木盆景(Tree Penjing)。 1. 树木桩胚的来源 盆景树桩来源主要有野外采挖、人工培育和利用其他类型桩源三方面,过去主要从山野中挖取,甚至在有些山区形成了专以采挖、出售山野树桩为业的专业户或市场。虽然出现了一些盆景作品极品、精品,对山区经济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造成了野生资源的破坏,甚至毁林采桩,造成水土流失,环境破坏。所以显然是不可取的,是盆景发展应避免的取桩形式。采用人工育桩的方式(播种、扦插等)和利用其他类型废弃桩,如旧果园改造时的废果树桩等,当是盆景健康发展之路。 1.1.野外采集。 从山野采掘的盆景树桩素材由于各种原因的损伤,如风、雪、雷、洪、滚石等外力所伤,加上生长条件的恶劣而造成的伤变、畸形,,促使形态进一步改变,如矮化、苍老,不少除了具有形态好、苍古、矮实等特点外,还在于它们能在很差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生命力和适应力强。另外,盆景中的意境追求品格,而野桩长期在恶劣环境下形成的内在气质更是被盆景爱好者所追求,是人工无法模仿的,因而受到推崇。在自然界中可以找到虬曲、悬根露爪的自然古朴的老树桩,再经过构思创作,短时间内就可以制作出一盆质量很高的树木盆景,大大缩短整形的时间。因此野外采集盆景植物,就要注意选择一些恶劣自然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如荒山野岭,悬崖石缝之中生长的榆、雀梅、黄杨、天竹等。还有在一些石城墙边,山区农舍,旧石桥边,溪流、河滩边等生长的如水杨梅、金银木,黄荆条等。这种植物一般比较矮,枝干扭曲,自然成形。

中国盆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盆景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 中国的盆景艺术最迟在距今1500年前的北齐时代已经形成!并且已作为礼品向外宾赠送盆景则始于唐代,至今大约有1300余年历史。基于对盆景概念的不同理解,因此起源时间有唐代起源说、唐代前起源说、晋代起源说、东汉起源说、西汉起源说等等,这里不做定性研究。 关键字:造景植物技法 正文: 一、盆景概述 盆景是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经过艺术创作和园艺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达到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同时以景抒怀,表现深远的意境,犹如立体的美丽的缩小版的山水风景区。 盆景是大自然景物的缩影,是集园林栽培、文学、绘画等艺术,互相结合,溶爲一体的综合性造型艺术。盆艺者运用创作技巧,合理的布局,再各种深浅长宽不同,行状大小各异,色彩质地有别的盆央中,培育出经过一定艺术造型的树木花草,或经艺术加工的各种山石,使之构成一幅摹仿大自然的景色,并超越山野原状的理想立体画面。这门造型艺术称之爲盆景。盆景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珍品,有著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它是栽培技术和造型艺术的结晶,也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 二、盆景起源 2.1盆景产生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政局动荡的时期,由于群雄割据相互对峙造成极大的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在战乱和贫困之中,对当时黑暗的政局十分不满,同时也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情绪。然而在思想上却呈现出多元化状态,人们思想活跃向往田园生活,纵情自然山水、追求潇洒飘逸的情趣形成了艺术上的多元

化。 在意识形态方面,突破了儒家独尊的正统地位,思想解放,诸家争鸣,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王涛、王戎,号称“竹林七贤”,为当时的代表人物。他们反对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寄情山水,或者)肆意遨游,或者退隐田园、寄情山水,并以石代山,追求与自然的融合。这个时期是中国崇尚自然和山水情绪的发达时期。由于对山水的亲近和融合,逐渐把笼罩在自然山水上的神秘面纱掀开,由神化偶像转变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由对山水的自然崇拜转变为以游览观赏为主要内容的审美活动。从而促进了文学、绘画、雕塑、园林、盆景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和转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园林的物质功能要求逐渐下降!而游赏的要求则增加!诗情画意写入园林已成为当时的时尚。在园林中浓缩山水,再现自然,并突破有限空间,走向无限空间,成为中国自然山水的主要指导思想,自然山水园林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 2.2盆景初步形成 关于盆景形成的时间,众说不一。为此人们从史料中苦苦寻觅,又不断从考古中去发掘。早年的考古发掘显示在东汉时期即出现了植物和器皿的组合,但仅仅是盆栽而已。后来的考古发现唐代章怀太子墓进行发掘是发现其墓中有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画,由此证明在我国唐朝初年即已经出现了盆景艺术。后来的考古发现,大量史料的证明,中国的盆景艺术最迟在距今1500年前的北齐时代已经形成!并且已作为礼品向外宾赠送盆景则始于唐代,至今大约有1300余年历史。基于对盆景概念的不同理解,因此起起源时间有唐代起源说、唐代前起源说、晋代起源说、东汉起源说、西汉起源说等等,这里不做定性研究。 三、盆景的发展 3.1原始型盆景历史时期 时间:汉代以前 这个时期盆景原始、低级、简单,盆景首先出现在人们较富裕的地方,形式简单,审美朴素,盆内为草本植物,以生产为目的但这个时期完成了盆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由地栽到盆栽的飞跃 3.2过渡型盆景历史时期

盆景知识和简易盆景设计与制作教学教材

盆景知识和简易盆景设计与制作 一、盆景知识介绍 盆景是艺术美的创造,同山水 画和山水园林有着相似之处,很重 视写意和抒情。虽然师法造化,以 自然为蓝本,但又不仅仅是单纯地 摹拟自然景物。在创作上常常采取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 术手法,以达到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审美效果。 盆景不同于盆栽的道理就在于此:盆栽仅仅是一种栽培方式,在 盆钵中栽植树木花草,未经艺术加工。而盆景则是栽培技术与造型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优美的造型风格。同时,盆景中的树木山石必须与盆钵、几架相配合,互相协调衬托,才能构成真正完善的盆景艺术。 盆景艺术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形成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树木盆景以木本植物为主要素材,是活的生命体,其制作技术较为复杂,大致有挖掘、种植、整形、攀扎、修剪、上盆、养护等步骤。艺术上则要求具有老干虬枝,清奇古雅,生机勃勃,意韵深远的效果。山水盆景则以山石、水、土为主要材料,为无生命物质,其制作技术要求侧重于艺术境界,不论是层峦叠蟑,还是波光岛影,应能表现出山河的锦绣壮丽 盆景是以植物、石料、土壤、水体、风、雨、雪、配景、盆、几架等为材料创作而成的,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立体的中国山水画,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集中表现大自然优美风光的一种特殊艺术品。 盆景艺术源于中国,约1,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在瓦盆、陶盆和木桶中栽培树木,将天然情景移入咫尺盆中,後来这技术又被日本人接受和发展。日本有关树桩盆景的纪录,最早见于高阶隆兼所画的《春日权现验记》(1309)。盆景艺术是直接受自然界的启迪而产生。生长于高山岩缝中或悬挂于峭壁上的树木,终生低矮而扭曲。从美学观点看,日本人在盆栽方面欣赏的是:枝干老态龙锺,上部根条露出土外,显得饱经风霜;这被视为体现了万物无常的哲学概念。 盆景起源于中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是富有自然情趣的东方艺术精品之一,也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园林艺术之一。盆景始于唐代,至今大约有1300余年历史。1972年在陕西出土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甬道壁画上两盆盆栽,是至今发现最早的盆栽。盆景源出我国,盛于日本,播于世界。依据盆栽发展经过以及各种迹象来加以考究推敲,可以推定和证明盆栽是在我国的东晋以前业已发生,至初唐时发展进步具体形成一门盆栽艺术,在盛唐期才由日本派来的朝唐使节带回国,经过日本的爱好家改良后,广传国际间流行普及世界。我国的盆景艺术起源虽早,但由于战乱连年,及至南宋偏安局部生活稳定,盆栽则加速普及扩延到

图解盆景基础知识

图解盆景基础知识 图解盆景基础知识 2016年01月19日16:36:34 分类: 盆景制作方法参与: 908人点这评论 图解盆景基础知识桩景枝、干、根修剪16忌 枝忌:片枝、平行枝、内侧枝、切干枝、交叉枝、超长枝、车轮枝、对生枝、蛙腿枝、逆枝。 1 ·根忌:回根、片根、逆根。 干忌:S干、逆干、夺主干。

回复直干式的造型 直干式造型在桩景中较为常见,特点是干身直立或基本直立。直干比较单调,一览无遗,但存在一种很强的阳刚装饰美。要在直干中培育出有神韵的盆景作品就要充分展现其中中直直的品格个性,通过构图、结顶、侧枝的生发、全方位地进行塑造,力求在单调、呆板中求取动感、神韵,使作品有所突破,取得新意。1.结顶曲折,方向多变,但最后不偏离主干中轴线,中正结顶,中中正正。(如图一) 图一:利用双飘枝造型,加强左边动感。新培的顶枝不管左曲右曲,最后回归中轴,气势挺拔、上昂,是典型的正人君子拟人化文人风格。 2、结顶曲折,方向多变,最后偏离主干中轴线,呈下刚上柔,刚柔结合,端庄大方。(如图二) 图二:桩形下直上曲,结顶左伸,与中正的干身形成强烈的对比,刚者特刚刚,柔者特柔。新培的右展飘枝右展取势,属标准的迎客式造型。 3,结顶中正的矮直干大树造型。起托较低,多取等腰三角形的构图,追求一种稳定的铁塔般不可动摇的意境。(如图三) 图三:起托矮、雄壮、厚茂,取等腰三角形构图。台湾、日

本很多黑松都有此造型。 4、结顶中正的介于文人树直干型与矮直干大树之间的秀茂直干造型。起托适中,树相没有矮直干造型雄厚,取两造型之长,自成秀气茂盛品格。(如图四)图四:结顶中中正正,老实,厚道、中庸、落落大方,风姿俊朗。取等边三角形构图,为大多数人所喜爱。 5、自然野趣的红棉型。红棉又叫英雄树,是广东特有的树种,干身挺拔、中正,威风凛凛,充满英雄气概。(如图五) 图五:常见的自然界红棉型态。红棉树的特点是于身中直,有对门枝。取其形态制作盆景可间中采用。 6.双直干高耸造型。此造型最为常见,主干高位放出飘枝取势,副干顶部留出空间,使副干独立明显。副干右飘枝成为主干啃干枝。(如图六) 直干式是最基本的造型形式,在理解活用的基础上尚可变换出多个造型。 一本多干大树形的造型 一本多干大树形是较为复杂的造型,在选桩、截桩时要有明确的认识,要敢于肯定树桩中所含的造型形式,不要三心二意,要一杆到底。不同的造型有不同的截桩要求,只要确定了桩形,也就抢得了在造型方面时间上的先机。

中国盆景历史发展与流派

盆景与插花艺术论文 盆景的发展历史与流派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号 专业: 中国·大庆

中国盆景的发展历史与流派 盆景是在我国盆栽、石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树、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出自然景观饼借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它起源于中国,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欣赏习惯的影响出现了异彩纷呈的造型形式和各具特色的加工技艺。不同的创作者由于生活阅历、思想方法、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往往在作品中表现出有艺术特色的风格。在一定地域流传下来就形成了地方流派。中国盆景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取材和造型手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艺术风格的流派。主要的流派有苏派、扬派、川派、岭南派、徽派、海派、通派、浙派八大流派。 1、中国盆景流派 1.1、清秀古雅的苏派 苏派盆景历史悠久,所在地苏州自唐代起经济文化一直十分繁荣,历代是文人荟萃之地。明代的“吴门画派”、古典园林对其影响甚远。五十年代以后,盆景艺人大胆创新,桩景的枝片已不受“六台三托一顶”所限,干形力求自然多变,在用棕丝扎片的基础上年年进行细致的修剪,形成一种“粗扎细剪”的整形方法。苏州盆景艺人扎片技术娴熟,起片自然,逐步形成以剪为主,以扎为辅及粗扎细剪的手法。使苏派盆景焕然一新,以‘清秀古雅’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苏州盆景树种以榆、雀梅、三角枫、石榴、梅等落叶树为主。苏州、常熟一带传统的桩景形式以规则式居多,树干微曲,左右互生六个园片称‘六台’ ,向后伸出三片称‘三托” ,顶上一片称一顶” , “六台三托一顶’的桩景多成对放置。 苏派的桩景枯干峰峨而枝叶碧翠,新陈对比强烈,形象生动鲜明,犹如枯木逢春。苏州留园陈列的一盆大型古桩雀梅树龄达三百余年,叶青翠欲滴,纯净透明,皮自然枯朽,苍老古稀;干粗壮、雄奇、奔放,根似露非零,盘根错节。苏派盆景的老干虹枝像传说中的龙,干形为曲干式,柔媚秀气,弯曲有力,又符合自然情理, “曲折有致,刚柔相济”才能做到曲折优美。 1.2、游龙狮式的扬派 扬派是以扬州为中心的盆景,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南通等地,由于地处江苏北部,故有统称苏北派。扬派盆景分两支,西派和东派。西派以游龙式为主要标示,东派则以两半弯(或三半弯)为主要特色。

树木盆景鉴赏(学生案例)

树木盆景鉴赏 肖晓阳 盆景是以树、石为主要材料,经过艺术加工,在盆中微缩地再现自然界美景的一种陈设品。这种“以小见大”的“盆中景”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它既体现作者的栽培制作技术,也体现作者的艺术修养。根据所表现的景观不同,可把盆景分为树木盆景(图1)、山水盆景(图2)、树石盆景(图3)三种。 盆景是中国的国粹,但因其制作与鉴赏的专业性较强,所以这门技艺尚未普及。树木盆景是以“树”为“景”,摒去了其它参照景物,其“景”较为抽象,不如山水、树石盆景直观。而“树木”又是山水盆景、树石盆景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会欣赏树木盆景是提高盆景鉴赏力的关键,对盆景艺术的普及大有助益。 基本活动:阅读与探讨 一、认真阅读引言及以下有关树木盆景鉴赏的文字与图片资料。 1.盆树自然美的构成要素 盆树之美有一定的要素可循,其人工之美在于构图,自然之美则由 根盘、隆基、干形、肌理、枝态及花、叶、果的特征共同体现。 好的根盘应当是:树头四周有较多粗细适当的根,紧伏地面呈辐射 状延伸,先端分出小根。美好的根盘不但使树稳固,还能展现盆树的“力 度”,对作品的欣赏价值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隆基是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即“树头”部),它应相对膨大,与 根部相接成喇叭状为好。自然界的树木以“老”、“大”为美,它们都具 图1直干式图2山水盆景图3 树石盆景 图4

有美好的根头。盆树的理想干形应是:近根部粗壮,愈往树梢愈细(俗称“收尾”),由粗而细自然过渡的圆形树干,对于任何形式的盆树而言都是最佳干形。至于收尾的快与慢,干形的修长与矮壮,将形成不同的风格,并无优劣之别。根、头、干的状态如图4。 肌理指树干表皮的纹理,因树种不同而异。山松呈鳞甲状肌理、柏树呈丝状肌理、榆树呈石状肌理。这些肌理能增加树的苍老古朴美感。 枝态之美以岭南盆景的“脱衣换锦”法的展示最为突出,其法是将树叶全部摘除,以展示落叶后的“寒树”相,而后又能陆续观赏到新叶初萌的春树和枝繁叶茂的夏树。摘叶观赏必使枝的优缺点暴露无遗,所以必是形态优美之树才可行。好的枝态能提升树的形态美,它应当是粗细长短合适,生长情况正常,疏密得当。至于枝的造型则属人工美的范畴,“枝法”是盆景的高级技艺。 盆树之叶以小为好,叶子宜平展、有光泽。叶色鲜艳会使盆树更悦目,槭树就是以赏红叶为其特色。盆树之花以形简、型小、色鲜、气馨为好;果则以色艳、形美、型小为好。 2、 树的基本形式 盆树的常见形式主要有:直干式(图1)、斜干式(图5)、曲干式(图4)、文人式、卧干式、临水式、悬崖式(图7)、双干式(图8)、丛林式(图10)、附石式等。 3、盆树的构图要领 枝的布局与形态 (1)树干上下枝在形态与布局上的差异:一般是下粗上细、下长上短、下垂上翘、下疏上密。 (2)从正面投影上看,干上的枝自下而上大体呈一左一右交替布局的“互生”状态。枝的伸展方向除了向左右以外,还要有前、后、左前、 右前、左后、右后的方向枝。但前后枝一般少 用,用这两种枝时,一般都要向侧偏, (3)从侧视看,枝片上方大体呈馒头形, 图9 图5斜干式 图6悬崖式 图6双干式 图6丛林式

苏派盆景的分成传统和发展

苏派盆景的分成传统和发展 如是 传统的苏派得知道通派两弯半、如皋三弯和苏派的三弯半。通派两弯半在小旁支流派里比较知名,被称作狮式盆景。所谓狮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一般第一弯凸面对人。如狮子据地。多用雀舌罗汉松为当家树种。成型后端庄雄厚。故称狮式。其实南通和如皋的规则式盆景样例,是最早苏州的盆景匠人将制作不完善的树桩也就是没有做成标准三弯半的,或者标准三弯半失枝之后的。如皋的三弯不是很知名,也没很有特色的地方,这里就略过不讲。 讲讲苏派的三弯半,也叫三弯九镇顶。也叫十全十美。其做法是螺旋渐起做弯,但左右弯大,前后弯小。然后随弯布片。见凸有片,左三片右三片,层叠渐起。又在左右片的中间干后部生三片。但这三片不叫片了,叫托。其到衬托加强景深的作用。最后在顶上结一大片为顶。所以叫“六台三托一顶”。这种做法呢,有几个要求。第一个叫“下蹲上捧”。就是第一层次的左右两枝片,呈下倾的角度。第二层次的水平,第三层次呈略微上扬的角度。片和托的形状也有要求。片如椭圆形的树叶。托如近扇形的叶片。这是俯视效果。正视效果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馒头片”,四围低中间高,像一个馒头一样。时至如今,很多做片的树种,如松柏类的片,基本还脱不出这种枝片形态的范畴。各片托安排得宜之后,因为这种做法是没有干前枝的。所以整个俯视结构犹如一个凹面向人的弯月形。这种形状能很好的吸纳观赏者的视线。使观赏者能走近树。我个人对这种俯视结构是很赞赏的。 所以我的《如是定枝歌》里面提出“左右枝长前后短,后枝更比前枝长。”的说法。这就是我以前讲过的,扎景虽然不是严

格意义上的盆景。但其对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技法和审美观的保留还是居功至伟的。很多细节细细思量,非常的有意味,有道理。规则式就讲到这里。 下面讲讲建国后对苏派盆景创新最有影响的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已作古的两人:周瘦鹃和朱子安。还没有完全奠定自己盆景界地位的当今砚式盆景创始人张夷。周瘦鹃是一个知名文人,做盆景只是他的爱好。其人是受旧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对于诗画之类很有研究。他的风格就是琢磨古画山水花鸟中的好看的树或者其他植物,按照古法来将画的内容再现于盆盎之中。特别讲求诗情画意。更讲究盆景的题名和配几。曾将数株芭蕉缩小到盈尺之高,题以绿天之名。曾植尺高竹林,三五熊猫嬉戏其间。其人做树,不在树之名贵,桩之奇巧。只是赏玩意象。当然其中技术也是如今的很多盆景人所不及的。将芭蕉做得只有三四十公分高,拼个林。这与如今一味追求古、大、奇、怪的风潮何其相异。建国后的盆景发展,对意境的追求和强调,正由其人始。 再说说朱子安。朱子安大家都知道,在苏州拙政园曾有其非常具有特色的几盆代表作。如我个人最喜欢的柏树盆景“秦汉遗韵”。如“雀梅王”。这个人没有家学渊源,自小喜欢种花。家里好像也是以种花卖花糊口、特别好学勤奋,多次向周瘦鹃大师请教文化知识和盆景制作技术。周瘦鹃大师很喜欢他,于是倾囊相授。但其人风格又与周瘦鹃大师截然不同。他在挖掘古法的基础上,做出了那时代的一个创举。就是挖取园林中或野生的具有一定条件美感的桩头来制作盆景。以改善过去盆景树桩自小培育耗时过长的现状。那时候叫“盆景速成法”。 全国曾有五十多个城市和地区到苏州向朱子安大师学习这种“盆景速成法”。我们采挖野生树桩(有人称破坏环境)的这种现状,可以说朱子安大师是始作俑者。

盆景知识和简易盆景设计与制作

盆景知识和简易盆景 设计与制作 一、盆景知识介绍 盆景是艺术美的创造,同山水画和山 水园林有着相似之处,很重视写意和抒情。 虽然师法造化,以自然为蓝本,但又不仅仅 是单纯地摹拟自然景物。在创作上常常采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 术手法,以达到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审美效果。 盆景不同于盆栽的道理就在于此:盆栽仅仅是一种栽培方式,在 盆钵中栽植树木花草,未经艺术加工。而盆景则是栽培技术与造型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具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优美的造型风格。同时,盆景中的树木山石必须与盆钵、几架相配合,互相协调衬托,才能构成真正完善的盆景艺术。 盆景艺术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形成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树木盆景以木本植物 为主要素材,是活的生命体,其制作技术较为复杂,大致有挖掘、种植、整形、攀扎、修剪、上盆、养护等步骤。艺术上则要求具有老干虬枝,清奇古雅,生机勃勃,意韵深远的效果。山水盆景则以山石、水、土为主要材料,为无生命物质,其制作技术要求侧重于艺术境界,不论是层峦叠蟑,还是波光岛影,应能表现出山河的锦绣壮丽 盆景是以植物、石料、土壤、水体、风、雨、雪、配景、盆、几架等为材料创作而成的,饱含作者思想 感情的立体的中国山水画,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集中表现大自然优美 风光的一种特殊艺术品。 盆景艺术源于中国,约1,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在瓦盆、陶盆和木桶中栽培树木,将天 然情景移入咫尺盆中,後来这技术又被日本人接受和发展。日本有关树桩盆景的纪录,最早 见于高阶隆兼所画的《春日权现验记》(1309)。盆景艺术是直接受自然界的启迪而产生。生长于高山岩缝中或悬挂于峭壁上的树木,终生低矮而扭曲。从美学观点看,日本人在盆栽方 面欣赏的是:枝干老态龙锺,上部根条露出土外,显得饱经风霜;这被视为体现了万物无常 的哲学概念。 盆景起源于中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是富有自然情趣的东方艺术精品之一,也是我 国独特的传统园林艺术之一。盆景始于唐代,至今大约有1300余年历史。1972年在陕西出 土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甬道壁画上两盆盆栽,是至今发现最早的盆栽。盆景源出我国,盛 于日本,播于世界。依据盆栽发展经过以及各种迹象来加以考究推敲,可以推定和证明盆栽是在我国的东晋以前业已发生,至初唐时发展进步具体形成一门盆栽艺术,在盛唐期才由

湘教版美术六上《自制小盆景》教案设计

第8课自制小盆景 课型:综合与实践 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小盆景的制作过程。 教学目标:认识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认识和对美术的兴趣。 能力目标:学会制作小盆景和一些树木。 教学重点:学会制作小盆景 教学难点:树木的制作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树木盆景实物和相关图片。 学生:了解有关树木盆景及树形态和造型的常识。准备细铁丝和橡皮泥等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制作小树木 欣赏交流、1.引导学生欣赏树木盆景,初步感受盆景中树木的形态和造型。 2.学生谈谈课前所了解到的对盆景的认识了解和兴趣所在。 (1)小组交流,师生畅谈。 (2)板书:盆景是植物栽培技术和造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形象思维艺术,也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于一体的精神文化。 不同时代的人,亦有不同时代的精神文化,栽种盆景那是自古至今都有,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丰富、和平环境下的一种精神文明表现。树木盆景

在我国盆景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具有独特的风韵和技巧。其表现手法随着地区的差异,取材的不同,形式的多种多样而千变万化。有的以露根、虬干取胜;有的以叶形、叶色见长;有的以花、果取景。树姿则力求古朴、秀雅、苍劲、奇特,色彩要丰富,风韵要清秀,这是树木盆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 3.欣赏示范作品。用铁丝、橡皮泥等相近材料塑造的各种树的造型。 (1)比较后面的盆景和前面所看到的盆景的共同点和差别。 (2)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盆景中的树木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发现材料:细铁丝、彩色橡皮泥等材料。 探究体验、1.学生尝试:根据刚才所看所想,试着运用所准备的工具制作一棵简单的树。 2.学生交流,在制作中积累初步经验。 师生探讨:在尝试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学习新知:1.欣赏图片与讲解:松柏直立挺拔、柳树婀娜多姿、枫树色彩艳丽2.学生观察,教师示范。树干的塑造:注意树干的造型有特色(斜卧式、直立式等)。枝、叶的塑造:注意疏密组合。 3.学生总结归纳制作步骤要领: (1)整体构思,细铁丝捆扎出树干和树枝的整体造型。 (2)用彩色橡皮泥或性质相近的材料捏制加工树干、树枝使其更加逼真。 (3)用彩色橡皮泥或性质相近的材料捏制出树叶,制作出大方逼真的树木模型。 作业布置:了解作业要求:同桌二人,相互协作,运用铁丝、橡皮泥等性质相近的材料,捆扎、捏制出大方逼真的树木模型。 评一评:你认为造型大方逼真的树有哪一些?

1、中国盆景的历史和发展

课题:盆景艺术(一)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盆景的历史和发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1. 关于盆景起源的几种学说 1.1唐代起源说 1.2唐代前起源说 《盆栽技艺》(作者耐翁)中写道:“盆景创始唐代以前。”其根据也是乾陵考古,只是结论不同而已。 1.3晋代起源说 《盆景》(作者徐晓白等)认为:“六朝《南齐书》曾经有载有……会嵇县刻石山,相传为名’这可以算是盆景假山的滥觞。” 1.4东汉起源说 其论据是河北省望都县东汉墓壁画考古,参见(汪菊渊等)《中国盆景艺术》。 1.5西汉起源说 《盆景制作》(作者胡良民等)中说“……早在西汉就出现了盆栽石榴的记栽。” 1.6古代园林造景起源说 “中国盆景起源于古代园林造景,如夏有瑶台、商有鹿台、周有灵台……进而缩龙成寸,出现假山盆景与树桩盆景。”(宋德钧《中国花卉盆景》1986.9) 1.7夏朝起源说 1.8新石器时期起源说 彭春生教授研究认为:“盆景起始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物证是浙江余姚河姆渡考古,陶片绘有盆栽万年青图案。”龚箬栋先生在《园林》1986第4期发表了同样论点的文章,论据亦然。 综上所述,盆景溯源从1200年前的唐代(胡运骅等)追溯到了唐代以前 (耐翁)、晋代(徐晓白)、东汉(汪菊渊等)、西汉(胡良民等)、夏商(孔泰初、宋德钧)直至7000年前的新石

器时期(彭春生、龚箬栋)。其考证手段一是文物考古,二是文字记载。 2.盆景发展的历史过程 2.1新石器时期草本盆栽与夏商石玩 2.1.1盆景最初形式——草本盆栽 溯5000年才对。 图2—1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发现的陶片—刻有盆栽万年青 2.1.2夏商石玩与玉雕 2.2汉代木本盆栽与缶景 汉代可谓中国盆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既完成了草本盆栽向木本盆栽的转化,又实现了原始盆栽向艺术盆栽——真正盆景的转化。 2.2.1汉代木本盆栽 图2—2东汉墓壁画中的盆栽 盆栽石榴的办法。 2.2.2.汉代缶景 山形陶砚中有山川(十二峰)、重云叠嶂、湖光山色,与缶景景观内容描写如出一辙,已略具山石盆景之大观了。如图2—3。

树桩盆景制作程序过程

树桩盆景制作程序过程 树桩盆景的主要材料是树木,而关键是要选择适合制作意图的树形。首先要懂得鉴别哪些是优良的树形,哪些是不良的树形。因为生长在荒山野岭的各种树木,由于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形状各异,姿态不一,因而对树桩的头、根、干、枝要全面鉴别,而重点则是头、根、干的选择。如果树形不好,即使花费很大的功夫,也难培养成为艺术精品。因此,在制作岭南盆景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鉴别树形、酝酿构图、挑选良干、疏整根系、精心培植,其目的是将树桩特有的妙处表达出来,使制作的盆景,气韵生动,古雅如画,不流于俗。 ⒈鉴别树形优劣 (1)优良的树形 ①对树干的要求。树木的各种形态都出于天然形状,树干应从基部一直往上节节收小,形似竹笋状。最忌中部膨大,失去自然比例。整株树的比例,树的基部、树根与树干的造型等要配合得当。如树干挺拔雄伟,是木棉形状,树头就要求有板根或三面露根,不能有偏根。树干是悬崖形的,就要有合方向自然生长的偏根。除单干木棉形外,其他各种树形的干,要选择圆浑而又回旋曲弯,近头部多坑槽的古朴老树。 ②对树根的要求。桩景的树木的基部应三边或四边长根,裸露土面生长,根的大小以一厘米左右的直径为宜,太小缺乏自然美,太大不易生长,树根的走向为向心辐射,成风车形,向各自的方向自然伸

展,互不交搭在一起。有这样的树根配合树头、树干,便是上品的树坯。 ③对树头的要求。最好是相连头,各自根,即每株树都有自己的根系,但树与树之间又是同一母体相联结的,这种树头叫丛林式树头,是十分难得的树形。 (2)不良的树形 ①树干隆起、蛇行、死曲。对树桩造型,不管选择的是曲干、直干、斜干、卧干、悬崖干等树形,都以树干为主。树干有三忌:一忌树干中部突然隆起。中部一粗,象肿瘤一样,使树形变得臃肿不自然,破坏了整株树干的造型。二忌蛇形树干。树干的姿态,贵在按照树干的不同形态匀称而又自然伸展,而蛇形树干,则是连续左右弯曲,而且弯角粗大,向左右延伸的干却幼小。三忌死曲。树干的弯曲,要顺势而成,曲度不可成直角,如角尖又无长枝,俗称死曲,这种树干生硬呆板,失去自然美,不可采用。 ②树头偏长、过大或无树头。树头是指树干的基部。树木产生偏头现象,是因为树头在生长过程中,受岩石等挤压,造成发育不全,偏斜在一边,摇摇欲坠,很不稳重,这种树头,不能选用。一般的树头是比树干稍大一些,但头部如果过大,树干幼小,比例失调,形成俗话说的“香鸡笃芋头”的形态,很不雅观,也不能用。绝大多数树木的头部都长得快,较肥大。但有的却长成树干上部粗大,头部瘦小,形成头重脚轻,竖立不稳,即使树干姿态很美,也不能造就成材,故不宜取。

苏派盆景的分成传统和发展

派盆景的分成传统和发展 如是 传统的派得知道通派两弯半、如皋三弯和派的三弯半。通派两弯半在小旁支流派里比较知名,被称作狮式盆景。所谓狮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一般第一弯凸面对人。如狮子据地。多用雀舌罗汉松为当家树种。成型后端庄雄厚。故称狮式。其实和如皋的规则式盆景样例,是最早的盆景匠人将制作不完善的树桩也就是没有做成标准三弯半的,或者标准三弯半失枝之后的。如皋的三弯不是很知名,也没很有特色的地方,这里就略过不讲。 讲讲派的三弯半,也叫三弯九镇顶。也叫十全十美。其做法是螺旋渐起做弯,但左右弯大,前后弯小。然后随弯布片。见凸有片,左三片右三片,层叠渐起。又在左右片的中间干后部生三片。但这三片不叫片了,叫托。其到衬托加强景深的作用。最后在顶上结一大片为顶。所以叫“六台三托一顶”。这种做法呢,有几个要求。第一个叫“下蹲上捧”。就是第一层次的左右两枝片,呈下倾的角度。第二层次的水平,第三层次呈略微上扬的角度。片和托的形状也有要求。片如椭圆形的树叶。托如近扇形的叶片。这是俯视效果。正视效果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馒头片”,四围低中间高,像一个馒头一样。时至如今,很多做片的树种,如松柏类的片,基本还脱不出这种枝片形态的畴。各片托安排得宜之后,因为这种做法是没有干前枝的。所以整个俯视结构犹如一个凹面向人的弯月形。这种形状能很好的吸纳观赏者的视线。使观赏者能走近树。我个人对这种俯视结构是很赞赏的。 所以我的《如是定枝歌》里面提出“左右枝长前后短,后枝更比前枝长。”的说法。这就是我以前讲过的,扎景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盆景。但其对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技法和审美观的保

留还是居功至伟的。很多细节细细思量,非常的有意味,有道理。规则式就讲到这里。 下面讲讲建国后对派盆景创新最有影响的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已作古的两人:周瘦鹃和朱子安。还没有完全奠定自己盆景界地位的当今砚式盆景创始人夷。周瘦鹃是一个知名文人,做盆景只是他的爱好。其人是受旧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对于诗画之类很有研究。他的风格就是琢磨古画山水花鸟中的好看的树或者其他植物,按照古法来将画的容再现于盆盎之中。特别讲求诗情画意。更讲究盆景的题名和配几。曾将数株芭蕉缩小到盈尺之高,题以绿天之名。曾植尺高竹林,三五熊猫嬉戏其间。其人做树,不在树之名贵,桩之奇巧。只是赏玩意象。当然其术也是如今的很多盆景人所不及的。将芭蕉做得只有三四十公分高,拼个林。这与如今一味追求古、大、奇、怪的风潮何其相异。建国后的盆景发展,对意境的追求和强调,正由其人始。 再说说朱子安。朱子安大家都知道,在拙政园曾有其非常具有特色的几盆代表作。如我个人最喜欢的柏树盆景“汉遗韵”。如“雀梅王”。这个人没有家学渊源,自小喜欢种花。家里好像也是以种花卖花糊口、特别好学勤奋,多次向周瘦鹃大师请教文化知识和盆景制作技术。周瘦鹃大师很喜欢他,于是倾囊相授。但其人风格又与周瘦鹃大师截然不同。他在挖掘古法的基础上,做出了那时代的一个创举。就是挖取园林中或野生的具有一定条件美感的桩头来制作盆景。以改善过去盆景树桩自小培育耗时过长的现状。那时候叫“盆景速成法”。 全国曾有五十多个城市和地区到向朱子安大师学习这种“盆景速成法”。我们采挖野生树桩(有人称破坏环境)的这种现状,可以说朱子安大师是始作俑者。 其实真正以野生桩头做盆景,最早应该是在川渝。只是西南

几种盆景的制作方法

几种盆景的制作方法 一、露根盆景 1、浅栽挑根 用浅盆培养,选用主根发达易造型的半成品树桩。将根基部侧根条理别致的露出盆土。对树根基部侧根不宜直接露出的,可用挑根的办法将根挑出盆面,结合树桩的形式,合理培养露根。 2、提根露根 用深盆培养。通过换盆等措施,将根逐年提起高出盆土,达到观赏目的。也可先将部分根露出盆面再培土,生长一段时间后,再扒去土促型早成。 3、压条插枝 对不宜直接露根的树桩,如树桩基部长出枝条,待半木质化后,将枝条环剥,压入盆土,待生根后及时剪去枝条,以达到露根目的。 二、丛树盆景 1、选用浅盆,能显示出丛林野趣,旷野风情,使树显大,给人视觉更为深远,还可在浅盆内堆起土堆、配石、布景,使盆景更加生动活泼。 2、丛林盆景选用的素材一般是小灌木,在栽植时要大小相异,高矮相错,否则景观呆板,缺少生气。

3、丛林盆景在制作上,树桩宜有进有退,空间有疏有密,构图上产生起伏变化,要有“林”的感觉,不要让人有窒息的感觉。 4、盆景内树木如长时间不修剪,往往枝杈横生,纠缠不清。因此,要随时修剪,保持空间结构和疏密关系,提高观赏价值。 三、微型盆景 1、取材造型 微型盆景取材,一般选择枝细叶小,上盆易活,根干奇特,花果艳丽,容易造型的材料,如五叶松、小叶罗汉松、细叶冬青、六月雪、文竹、雀梅等。也可到野外挖取合适的树桩造型后栽植。造型时常用棕丝结扎法,铅丝缠绕法、折枝等方法。 2、上盆养护 在整形的同时要将树木从泥盆中移栽到紫砂盆或釉盆中。一般高深筒盆,适合于悬崖式;椭圆或浅长方形盆,宜栽直干或斜干式;多角浅盆,且栽高干式;圆形盆可配置低矮盘曲植物。栽植后养护:盆土宜经常保持湿润,冬季保持适宜的温度,盛夏宜置于被阴处。生长期间要薄肥勤施,一般每10天施一次。可施用腐熟的豆饼、蹄片水等,亦可施用全元素复合花

盆景的现状及发展

盆景的现状及发展 . 现代中国盆景,随着社会的进步,有极大的发展。进入商品化生产制作后,有一股推动力量,树桩盆景的发展加快,达到飞跃的提速。其表现是数量多,质量好,品种丰富,全国各地齐发展,各种风格形式更丰富和有创新,理论发展也较快,盆景制作者队伍扩大。 . 以重庆为例,上世纪七十年代,养桩人靠自己上山就近采挖,只能找到一些稍好的树桩,数量少质量不高,制作技艺也不成熟。树桩市场形成后,一些专门从事挖桩的个人,采挖生桩上市使养桩人有了较丰富的来源,桩的质量提高,数量增加,促进了制作的发展。采桩、养、收藏多层次形成。 . 随着现代盆景的发展,盆景理论也有很大的发展,专业著作不断出现,专业图集,各地方图集,专业报刊杂志,丰富多彩。个人创作者的心得体会形成的论文不断发表,用勤奋思索,丰富着盆景实践和理论。更有佼佼者,能集大成,形成专著。 . 盆景理论现已走到实际制作之前,能为其引领方向,指导制作,形成风格,有所创新,并出现越来越丰富的局面。 . 实际制作中,全国各地参与者众,好的作品不再出自名家或专业人员之手。业余制作者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思想开放,不受传统约束,手法新颖,眼力独到,敢于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他们中的代表者,河南之王选明、湖北之贺淦荪、广东曾宪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有特色。 . 专业队伍中,在全国各地有顶尖级的人物,赵庆泉发扬的水旱式,潘仲年、胡乐国的松,张夷的砚式盆景,陈思甫的蟠艺,重庆李子全.姚治安的树石处理技术,都有浑厚的功夫,独到的技艺,堪为人师。 . 在地方盆景中,广东岭南派盆景雄风不减,佳作与人才不断涌现,湖北盆景后来者居上,时间不长,进展很快,有资源,地理位置好,有较好的理论实践带头人,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受益很大。原川派盆景实力雄厚,有资源,有人才,有理论,有作品,但却甘于寂寞,于无声处求发展。各地都开始重视开拓和发展盆景,有了起步,并发展较快。地方盆景与地方经济相联系,经济发达地区,盆景事业也较发达,沿海城市包围内地城市。有的地区,资源丰富,但发展不快。 . 目前树桩盆景依赖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它必定破坏自然植被,毁坏保护水土的次林层,与保护环境的政策相背离。必须进行有选择、有限制的开发,有环保意识,有专业眼光的选挖,才能避免一轰而上,滥砍乱挖,破坏资源,毁坏植被。节流还要开源,采用人工长期培育的中小型树桩的办法,历史上已有先例,规律类即是之,现在各地也有之、海外也有之。改变其造型样式,就可提高难度,改善形状,快速成型,不失为中小型盆景树桩生产的一个方向。已为中外盆景界初步采用,应该推而广之,可成为一条少破坏自然环境而又能发展树桩盆景事业的路子。 . 中国盆景,仍要走景的道路,突出树桩在盆中的地位,应用各种材料与景结合,有树有景。 . 盆景文化是盆景诞生发展的基础,在发展中文化不能弱,诗情画意不能少,意境内含不能缺。 . 盆景的发展还要依赖市场,才能扩大盆景的数量,提高质量,得到发展的动力与支持。. 人的发展是盆景发展的保证,从艺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为中国盆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盆景材料的发展,也是制约或促进盆景发展的因素,如汉白玉水旱盆,过去生产少,全赖人工制作,较少见作品。现在生产多了以后,水旱式发展较快。砚式、景盆法现在应用仍不多,因其盆的材料有限,制约了它的发展,有桩无盆作品就不能实现。采用工厂化小批量多变化生产,则可促进砚式与景盆法盆景的发展。

栽培树桩盆景入门知识

栽培树桩盆景入门知识 树桩盆景树坯的造型 树坯造型一定要因材构思、因材造型,特别是自然类树桩造型,切不可用规律类树桩造型方法去死搬硬套。树坯的加工造型方法大致分为蟠扎法和修剪法两种。 修剪一般是蟠扎基本造型后再进行的,有平剪、选剪等。但也有纯粹用修剪方法进行造型的,如岭南派盆景造型就是用纯粹修剪的“蓄枝截干”的方法进行的。这是受中国画法中“鸡爪枝”“鹿角枝”造型的影响,“蓄枝”是指选定技位后蓄养技条,包括将来要成为树干的部分和根系。 “截干”是指把不符合造型要求的树干、枝条及根系截短或截除,它运用于岭南盆景栽培造型的全过程,树坯经挖掘后按造型要求长短、高矮进行截干截根,当定植萌发新技后经选定技位,矫正带引技形朝向,蓄养到粗细合度时,按照造型要求的长、短、粗、细及时进行剪截,接着萌发新技,又再次进行剪截,如此反复交替,蓄枝截子,直至“鹿角”、“鸡爪”技成型。而我国另一些盆景流派的修剪方法是“重扎轻剪”,或“轻扎重剪”,或“重扎重剪”等。 播扎法是用棕丝或金属丝对树桩进行造型。棕丝蟠扎属传统盆景树桩的造型方法,一般将树干或树枝作成半圆型的弯子,重复或变化造型,这弯子称为“汉文拐”。在川派树桩盆景造型中,棕丝的操作有搭丝、翻丝、偷丝、留结等。搭丝分为背、绕、箍等;翻丝分为单股上翻、单股下翻、双股对翻、双股下翻、双股上翻;偷丝分为上吊偷、下吊偷。平偷、半弯偷、缠偷等;留结分为活结、定结、上结、下结、平结等;弯子有半弯、新月弯、一寸三弯、米弯等。 金属丝的蟠扎是用铜丝或铅丝对树坯进行造型,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屈伸自如,但拆出时有麻烦,一般用铅丝,铜丝价格较高。金属丝的粗细是根据树干和树枝的粗细来确定的,

怎样制作盆景

怎样制作盆景 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 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 %0A" __1323586901909__="ev_9473762982"> 怎样制作各种微型盆景 微型盆景是当今盛行的盆景流派之一。 它用盆小巧,构思精细,造型美观,点缀居室,生机盎然。 工具/原料:五针松、小叶罗汉松、真柏、黑松、瓜子黄杨、凤尾竹、细叶冬青、六月雪、文竹、雀梅、南天竹。 步骤/方法:(1)取材。制作微型盆景,一般选择枝细叶 小、上盆易活而且根干奇特、花果艳丽、易造型的材料。 常选用的有五针松、小叶罗汉松、真柏、黑松、瓜子黄杨、 凤尾竹、细叶冬青、六月雪、文竹、雀梅、南天竹等。以 上树种可用扦插、播种和分株等法得到植物。为了快速成型,也可到山野挖取枸杞、锦鸡儿、金豆、紫藤、铺地蜈蚣、火棘等树桩,挖出经艺术造型后即可栽入盆中。

2)造型。微型盆景的制作要在细微中见功夫。要“意在 笔先”,胸中备古木之形。制作前要对各种树木的姿态、习性等了如指掌。造型要高度概括,按照树干的特征,适当地作些画龙点睛的加工,使之疏密有致,层次分明。造型常用的方法有棕丝结扎法、铅丝缠绕法、折枝法、攀扎法及倒悬法等等。采用铅丝缠绕法整形较为简便。一般树木整形以在早春进行为宜。具体操作要根据枝干的粗细分别选用直径合适的铅丝缠绕枝干,再把枝干弯成所需要的形态。 用铅丝缠绕时必须紧贴树皮,疏密适度,绕的方向以和枝干直径成45°角为宜,经过1?2年后树干基本定型,才可去掉铅丝。对那些不必要的杂乱枝条,应截短或除去。 3)上盆。整形时要将树木从泥盆中移栽到紫砂盆或盆中。盆的形状、大小、色泽须和树体相配。一般情况下高深筒盆,适合于悬崖式;椭圆或浅长方形盆,宜栽直干或斜干式;圆形盆可配置低矮盘曲植物;多角形浅盆,宜栽高干式。此外,盆架也应与花盆形态色彩协调,融合成完整的艺术结构。古人鉴赏盆栽艺术有“一树二盆三花架”的名言 4)养护。微型盆景的养护尤其需要周到细致。盆土宜经常保持湿润,要见干见湿,或用盆浸法灌水。盛夏置于荫处,用细孔喷壶往植株上喷水,保持湿润环境。生长期间要 薄肥勤施,一般每10 天左右施一次。可用充分腐熟的豆饼水、蹄片水等。亦可施用全元素复合化肥,施肥方法最好也用盆浸法。 注意事项:盆土宜经常保持湿润,要见干见湿,或用盆浸法灌水。盛夏置于荫处,用细孔喷壶往植株上喷水,保持湿润环境。 春天来啦,奇怪的是,家里的鸡蛋孵出的不是小鸡,居然是植物。今天给大家演示一款用鸡蛋壳栽种微型盆景的小工艺,这样,你可以在书桌的方寸之地开辟出一片春意盎然的绿色空间啦。

树桩盆景制作技术

树桩盆景制作技术 (1)操作手艺 在树桩盆景的制作包括培育过程中,经常交互换用各种手艺,如劈、凿、雕、刻、撕、磨、碰、蚀、染、灼等,每种手艺所用的工 具和做法各有不同。 ①劈:用利器,大儀阔斧地劈斩树干等处需要加工部位或将主干对劈剖开,造成伤变是塑造古枯树桩的一种加工手段,但会留下儀 斧痕迹及伤面刻板的弊病。 ②凿:用木工钢凿刻凿干、枝至合适深度(宽度、长度)及起伏凹凸等变化。处理不当人为刻痕明显。 ③雕:用雕刻儀雕镂木质部,使不尽如人意处更自然合理。 ④刻:刻与雕内容相似,技法各一,用刻儀精雕细刻进一步塑造树木枝干,符合自然法式,有古枯之意,特别皮层伤口四周刻平利 于愈合。 ⑤撕:用手虎钳撕塑造部的树皮或木质部纤维,使枝干苍劲自然。 ⑥磨:用手工、机械等打磨加工面的人工火气之处,使其伤面自然流畅、状若天成。 ⑦碰:在表皮处用锤等钝器磕碰,作物理刺激形成伤变,以后愈伤后会形成“树瘤疙瘩”,使树干古朴奇特。 ⑧蚀:用酸等化学处理法加工刻凿的木质部,求得加工面的自然老化(防止沾污树皮、滴入土中)。 ⑨染:用颜料、硫横等涂刷裸露的枝干(去掉树皮露出木质部处),使其古朴自然, 状如多年枯干(枝)、白枝,与才削皮木质部的质感明显不同。

⑩灼:用电烙铁烙烫木质部(经雕刻过的部位),造成深浅色彩之变,及模仿雷击、火烧造成的古貌,使雕刻自然之面更拙朴(雕琢面 虽处理自然,但颜色一致,经灼烧后更趋自然)。 要制作一盆好盆景,重要的因素是材料及对材料的认识与理解,对材料的技法处理。盆景的创作就是想与做的全过程,想就是构思,做就是制作,是实施技法过程,采用技法手段达到构思所设想的形态、韵味,也就完成了创作过程。 未做意在先,构思在前做在后,在制作中进一步完善构思。下面着重从技法上介绍造型过程。 (2)选材 各种树木的不同生长年份、生长环境差异会形成它们各自的外形特点及固有的格调情趣。 一般而言,中型树桩材料十分难选,因为它不像小型、微型盆景“以小胜大”,可塑性大,可随意改造;又不像老桩(大桩)盆景,只 取其形及意的“老、大、古、苍”材料,仅需局部改造。中型树桩 在两者之间,比老(大)树桩在外形上显得欠缺,比小树桩难以造型,尤其反映在主干造型的难度上。 选材有两种情况。第一,制作者先有一个基本构思,然后去物色材料,冷静地在众多材料中挑选,觉得符合设想条件者便可入选。 此法称依题选材,即针对性选材。 第二种情况是根据手头已掌握的材料,或无意之中觅得理想之材,分析适宜何种造型,应用平时积累的经验因材施艺,此属即兴发挥。 一般对制作孤赏性盆景材料的要求较高。因为孤赏树独立地存在于盆内,毫无陪衬,没有遮盖,稍有不慎会影响审美效果。而综合 性观赏盆景是有多种因素组织成景的,是构成整个画面的一个整体,各种材料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隐掩不足。 因此,选作孤赏性盆景的材料,其树桩从根、干、枝、叶等都要仔细审核。根,不但要隆露盘虬,而且要苍劲有力,有扎根大地, 摇撼不动的意境。干,上下粗细要刀称,既粗壮又显苍古,包括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