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写作教程 重点

基础写作教程 重点

基础写作教程 重点
基础写作教程 重点

写作: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实践性的精神创造活动。就其过程而言,写作是以书面语言(文字符号)为主要媒介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和认识,创造文字作品的精神劳动。

广义写作:就是关于一般文章的基础写作。

狭义写作:通常指作家的写作,即文学创作。

写作的完整过程:就写作活动自身来看,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通常包括采集、构思、表达、修改等环节,这些环节在写作过程中通常是循环往复、互相促进的。从社会生活的大视野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写作、(显)写作、后写作。

写作活动的特点:

人文性:1写作不是一项纯技术的活动,它本质上是人的精神文化行为。

2无论何种类型的写作,都是人文性的创作。

3写作的目的既是“为己”,也是“为人”。

综合性:1就写作学科来看,它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属于综合性的学问,其学科内容中经常要涉及相邻学科的有关知识和理论。

2就写作活动的过程来看,精神劳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合力”推动,写作过程总是体现着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综合作用。

3就个人的写作能力来看,其强弱是知识、理论、生活经验、智慧、趣味、感受、思维能力、语言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发挥作用。

4写作成功是写作主体的生活经验、心理感受、思维加工、语言运用等多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属于综合性的文化能力。

个体性:1从写作的行为方式看,是一项个体化的劳动,他的劳动过程主要是以个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

2从写作的成功来看,也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

创造性:1体现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之中,分布在写作的不同环节之中。

2体现在劳动产品上,也体现在对写作主体的塑造上。

3体现为不同层次。

实践性:1写作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产生劳动产品。

2写作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效地锻炼提高。

3写作学的知识、理论需要在写作实践中体认和内化。

写作活动的组成:主体(写作者)、客体(写作对象)、受体(诉诸对象)、载体(写作活动的物化形式)四部分,缺一不可。

引发主题写作行为的起因:缘情而作、因事而作、受命而作。

网络时代对写作主体的要求:

1思想理论要求:思想水平、理论水平

2知识结构要求:专业知识、综合基础知识

3思维能力要求: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判断能力等

4表达能力要求: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使用规范;掌握一定的职业用语、行业术语、专业表达习惯等;善于向生活学习语言,向民间学习语言;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准确、简练、生动、

通俗,应是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和不变追求。

5审美能力要求:对艺术所要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思考。树立正确的崇高的审美观,对真善美和假恶丑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将自己的审美个性和时代的审美取向、大众的审美情趣、社会的什么风尚、民族的审美传统有机结合起来。

写作客体:在写作活动中,写作主体所面对的世界(或对象)可以统称为写作客体。是指进入写作主体的视野并激发起写作欲望,经过写作主体选择和整合后成为写作行为描述对象的客观世界。

写作客体的属性:

1客观性:写作客体不依赖于主体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2对象性:一般的认识客体要想成为写作客体,前提是必须成为写作主体指向和描述的对象。3动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主体认识能力的增强以及认识领域的扩大,人们对写作客体的认识也在不断充实拓展。

随着人类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活动中不断有新的成就,新的写作客体也在不断涌现。

4历史性:客观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写作客体是自然变化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自然和社会历史影响的痕迹。

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是互为前提的,写作客体被写作主体观照,写作主体收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材料与题材的关系: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个事物被我们所关注,也是我们产生了一些想法,但是到了要诉诸文字的时候却发现这些所见所闻所感,有的可以直接派上用场,有的需要经过取舍加工后才能派上用场,有的则不能派上用场或暂时还派不上用场。因此,我们把那些可能、可以或者已经派上用场的,称之为为“材料”,而把其中那些已经派上用场的称之为“题材”。

写作受体:是写作成果的接受者。

读者:是文章或作品的阅读者、消费者。

写作受体与读者的关系:

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读者是相对于文章而存在的,其阅读习惯、审美选择等直接受制于写作主体的表达,尽管他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经将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反馈到作者那里,但其阅读和反馈带有“滞后性”。而受体是相对于写作活动中的主体而存在的,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参与虽然同样具有被动特点,但他们的变被动为主动的行为特征更加明显,并且他们介入的时间也不再是过去单纯的“阅读后”,在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他们甚至可以在写作行为中实施自己的介入。

写作载体:就是以有规律的语言文字来承载写作的意图、内容,传递信息的表述系统,包括体制、结构、格式、语言等方面的构成因素。

表达方式:是指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基本手段,它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的。

叙述:是对事情、事件、情况的发生、发展、变化、结局的记述和述说。

叙述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是以当事人的口吻进行叙述,作者以“我”的身份在文章中出现,所叙述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所感。

第三人称:是以局外人的角度进行叙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立场,把“他(它)”或“他们(它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展现在读者面前,既不受特定的时空限制,也不受生理和心理的限制。

第二人称:撤出了“我”和“你”之间的“屏障”,可以直接向“你”倾吐情怀,具有推心置腹、促膝交谈的感人效果。

叙述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详叙、略叙、总叙、分叙。

顺叙:是按人物、事物的相关经历或事件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是顺叙的变种,即先把事件的的结局或高潮部分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过程。

插叙:实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把叙述的线索暂时中断一下,插入另一件事,用以帮助事件的展开,丰富叙述内容。

插叙的作用:对往事的追叙,帮助读者了解事件发展的缘由;对事件中的人物的身份、性格等作简要的介绍;对事件中的某一环节作诠释、说明。

补叙:是补充的叙述,是在文章的后面,对前面事件关键线索予以披露,使之真相大白。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实态具体地、逼真地描摹、刻画出来,展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描写的构成要素:描写的对象、视点、人称、方法。

说明:是对某种事物或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平时的解释、介绍或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

说明的要素:说明的对象、中心、材料、方法。

议论的要素:议论的对象(论题)、见解(论点)、依据(论据)、方法(论证)。

抒情:一般来说,抒情是指作者和作品中人物主观情感的表现和抒发。抒情方式通常分为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前者是依附于事、依附于理、依附于景的抒情,后者是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直抒胸臆”,直接地袒露自己的爱憎。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抒情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表达方式。“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文章都带有情感:有的是个人情感,有的是社会情感,有的是个人情感与社会、民族情感的结合。这些情感的表现,有的显露,有的隐蔽,有的热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