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受子洲县诗词学会委托,我就格律诗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大家一起共同交流、探讨。由于水平所限,很难满足大家的期望,就我个人而言,能给大家一个启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满足了。所讲的格律诗的基本知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点到为止。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

为了说明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我想引用毛泽东同志关于旧体诗词的几段谈话来说明。因为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个伟人,而且是当代少有的诗词大家,他的话最有说服力。

1957年在中南海,毛泽东会见词学专家冒广生在谈到旧体诗说:形式的定型不意味着内容受到束缚、诗人丧失个性。同样的形式,千多年来真是名诗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没有妨碍诗歌艺术的发展。毛泽东还说: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词?掌握了格律,就觉得有自由了。

1965年夏,毛泽东与梅白的谈话中指出: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我个人理解,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旧体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宠物。只要有汉字,旧体诗这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的文学形式,就一定会存在!

二、什么是诗?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末什么是诗呢?诗是抒发感情的语言文学,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一位名家说过:由于心臓的搏动而咏唱出来的真理,是诗。

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诗就是情感之舟。诗的灵魂是情,诗的风韵是美。

第一、诗是诗人激情的喷发,是情感堤坝闸门打开的渲泄。无病呻吟不行!凝结在笔尖的必须是诗人内心独有的东西!《中华诗词》2011年第七期刊登我的拙作《渔歌子·华山寄语》:西岳横空出世奇,云浮绝壁岭西移。临绝顶,展襟期,人生历险几多回。这首词就是我攀登华山的切身体验。

第二、情是诗的本质,美是诗的内在需要。诗源于情,美于言!光有情,没有形式美,也不能算诗!比如:啊!黄河,我爱你!就不成其为诗。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李白以浪漫的想象,夸张的比喻,优美的语言,

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这一壮观景象。真正做到了画中有情,情中有画。

第三、诗不一定符合语言的逻辑,却符合情感的逻辑。例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

三、诗的起源

关于诗的起源就不多介绍了,根据专家、教授们的考证,我国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最早以文字记载的诗集为《诗经》,后有《楚词》、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也有大量的诗词曲赋,一直传承到现在。

四、古诗的种类

从唐初开始,古代的诗开始分为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或叫格律诗。

古体诗不讲平仄,只要求押韵。

今体诗或格律诗,在字数、声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近体诗主要有: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和绝句,又分别有五言、七言的区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排律句数必须在八句以上,多少没有规定,但一首排律的句数必须是偶数,除了首联和尾联外,中间的联都要对仗。

如果按每一句诗的字数分,古体诗又可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诗。

按诗的内容又可分:抒情诗、写景诗、咏物诗、题画诗、叙事诗、议理诗等。

五、关于平仄

汉字具有着高低长短的语音特点,古人把它分为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显然,这同现代普通话中的四声有区别。古字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古字的上和去声,仍相当于现在的上声和去声;古代的入声已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古人根据汉字四声的特点,把字分为平仄两大类,“平”指的是平声,“仄”即是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的平仄的划分是: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为了帮助大家在写诗的时候运好平仄,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平水韵》、《新声韵》(具体内容略)。

六、律诗的平仄格式

为了大家便于理解掌握,我只讲七律、七绝的平仄格式。

首先介绍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类型,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由于最后两字是平平,也称为平平脚。由这个句型起句的七律、七绝,为平起首句入韵式。

第二种类型,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最后两字由平仄构成,称为平仄脚。由此起句的七律、七绝首句不起韵。

第三种类型,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最后两字仄平,称为仄平脚。由此

起句的七律、七绝首句入韵。

第四种类型,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最后两字仄仄,称为仄仄脚。由此起句的七律、七绝不入韵。

七律、七绝就是由这四种基本类型的句子构成的。

其次介绍七律的四种基本类型:

( 一)平起首句押韵:(二)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仄起首句押韵:(四)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不管那种类型,全诗八句,分为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我们只要掌握了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类型的句式,再掌握了格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我们就可推导出四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类型的七律。现在介绍格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可以归纳为四条:

第一、在本句中平仄相错。格律诗每句都是以双平步、双仄步互相交替变换着。第二、在一联内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反(主要是二、四、六字)。即平对仄,仄对平。

第三、在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相同(主要是二、四、六字)。这种关系

称为粘。我们初学者必须遵守粘对的规则。

第四、白脚仄,韵脚平。偶句的韵脚必须是平声。

关于七绝就是七律的首、尾两联组成。五律就是将七律每句前面平平或仄仄两字去掉,就是五律的平仄格式。五绝也是由五律的首、尾两联组成。

七、律诗的押韵

押韵是一种修辞手法。律诗的押韵就是同韵母的字在特定句尾上重复出现。例如我的小诗《五绝·早晨见闻》:雨洗山色青,玫婉散花馨。鸟啼河边柳,桥通望月亭。这首诗里的“青”、“馨”、“亭”三字的韵母相同,属于押《平水韵》“九青”韵。懂得了什么是押韵,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律诗的押韵,现在实行的是双轨制,可以押《平水韵》,也可以押《新声韵》,使用《新声韵》的必须注明,特别注意一首诗内不许同时押两种韵。

(二)近体诗押《平水韵》,只允许押平声韵。《平水韵》中有三十部平声韵,十五部上平声,十五部下平声。一首诗只能一韵到底,不能换韵。首句入韵的可以借用邻韵的字,不过一般不提倡。

(三)韵脚,如果是八句的律诗,一般都是二、四、六、八句押韵;如果是四句的绝句,就是二、四两句押韵,不过七言和五言律诗也有首句起韵的。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是正格,入韵是变格;七言律诗首句入韵是正格,不入韵是变格。

(四)韵字不能重复使用;同音韵字在一首诗里尽量避免使用,如果用也不要相邻使用;同时,韵脚避免使用同义字。

(五)防止撞韵,即白脚使用了同韵母的仄声字;防止挤韵,诗句中使用了押韵的同韵字。

(六)避免上尾,七律、五律三、五、七句尾,仄声字“上、去、入”最好分开用。

八、律诗的结构

将律诗的结构规律总结为“起、承、转、合”,到元代才明确提出。但在元代以前,人们在写诗的时候,似乎不约而同地遵守着这一规律。所谓“起”,即开始;“承”,即承上;“转”,即转折;“合”,即收合。

七律一般是以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起、承、转、合比较明显。首联写自己被贬川蜀开始,颔联承首联借典故说明自己被贬的时间长,颈联突然笔锋一转,写要向前看,表现了作者胸襟的阔大,

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尾联扣题为合。

也有学者认为,七律的首联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颔、颈联为衬贴,尾联上句转、下句合。

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一般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例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十分明显。

九、诗的语言

诗有诗的语言。诗词创作,成也是语言,败也是语言。对于习惯用白话思维的我们来说,要掌握诗的语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白话文讲究主谓宾补定状的语法结构不同,诗词的语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语法。诗词的语言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词汇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

大的方面讲诗的语言要注意:

第一、诗的语言要讲形象思维。诗家语贵在以比兴写情,而一般不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古人写诗“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拟象。”毛泽东关于写诗给陈毅的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我们不妨看看古人写诗用形象思维的一些例句:杜甫:安得壮士挽天河,一洗甲兵常不用。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诗的语言要用诗的语法。

(1)各种语言成分的前置,或句子成分的顺序变化。例刘长卿《逢雪》“风雪夜归人”,谓语前置,“归人”实为“人归”。在诗句里,宾语、状语、补语、主语都有前置的。

(2 )词类的活用:名词作动词、作形容词;形容词作名词、作动词。例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在这里却成了谓语动词。

(3)句子成分的省略。在诗句中,句子的各种成分都有省略的情况。仅举一例,省略主语。王勃的《送杜少府》“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前一句省略了主语“我”,后一句省略了主语“我们”。

第三、诗句要“言有限、意不绝”,要“不著一字,尽显风流”。诗句要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清代词人蒋春霖《虞美人》“病来身似瘦梧桐,觉到一枝一叶怕秋风。”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风展红旗如画”。这些诗词句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写诗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点:诗句要通顺,不能生拼硬凑,堆砌辞藻,故弄玄虚,不知所云;诗句要简练,并要有诗味;诗的语言要典雅,否则诗的品位就显得

低下;诗句要反映现代气息,也就是反映时代生活,要用新的语汇,照搬、克隆、复制旧的东西,没有一点新意,这样的诗是没有人看的;诗句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等;诗句里尽量不要有重字,但叠词、运用修辞手法例外。

十、诗的物象、意象、意境

我们初学写诗者,一般不用意象,直发议论,其实诗贵宜曲,须用物象表达意象。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什么是物象、意象、意境。

第一、物象:物象是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物象。物象是引发诗人灵感的事物,是引发诗人诗性大发的环境,是诗人第一感觉的对象,是写诗的基础、起点。我的拙诗《七绝·晚上金鸡山》“苍茫四野晚风怡,绿叶连枝路亦崎。云托东山升满月,林间意外见娥眉。”中的野、风、叶、枝、路、云、山、月、林都是物象。物象虽小,可以喻大。

第二、意象:意象是诗人通过精心描写客观物象,体现和暗示自己的情感和心意。意象是融诗人主观情意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是一种有情之物,达意之象,是意和象的交融统一。诗人作诗,个人的情感不应直白说出,而要着力描写暗含自己情感并能让读者感知的客观事物,以此为媒介,通过阅读使其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物象升华到意象,也就是生活美升华到艺术美。古人说: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也就是中国传统诗论所指的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如毛泽东的“梅花欢喜满天雪”、“暮色苍茫看劲松”、“长空雁叫霜晨月”,“梅花”、“满天雪”、“暮色”、“劲松”、“长空”、“雁叫”、“霜晨月”都是饱含作者情感的意象。由此也可以看出,意象是经过作者观察、分析、思考、加工和提炼而塑造的产品,是主观和客观融为一体的东西。

当代大诗人丁芒说:“诗必形象化,并寄意于形象,成为意象。构建意象,是写诗的核心手法。”

第三、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辩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这两个统一的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没有意境的诗,就是一首失败的诗。好的诗都有优美的意境,情与景偕,思与境共。意境是通过意象来构建的,其实意境是作者在作品里构建的情感平台。我的理解,意境就是诗词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走近格律诗》教案讲课讲稿

杂诗(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隐)登飞来峰(王安石) 怀上与友人别(郑谷)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望岳(杜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观沧海(曹操) 木兰诗(《乐府诗集》) 杂诗夜雨寄北 王维李商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郑谷王勃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题破山寺后禅院 刘禹锡常建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 李白王安石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观沧海望岳 曹操杜甫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认识格律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和近体诗(格律诗)的基本概念; 2.初步积累格律诗的基本的格律知识:字数、句数、押韵、对仗、平仄等(如果时间不够,只涉及前三个特点); 3.提高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格律诗的基本格律知识; 2.通过练习和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格律诗的平仄要求 教学课时: 一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投影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诗歌篇目,问题:这些古代诗歌熟悉吗?能背吗? 杂诗(王维)夜雨寄北(李商隐) 怀上与友人别(郑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登飞来峰(王安石)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望岳(杜甫) 观沧海(曹操)木兰诗(《乐府诗集》) 2、一名学生选择一篇能背的诗歌当堂背诵,则再喊一名学生背《木兰诗》,若背不出,则问原因是不是太长了。 问题:为什么有的是很短,有的很长呢?是不是想写多长就写多长,想写多少句就写多少句? 明确:古代诗歌也是有一定体裁的,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写作要求,写多少句,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如前面唐代宋代的诗歌,不是四句就是八句,这种四句八句的诗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格律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格律诗在写作上有些什么要求。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下格律诗。 二、简单了解格律诗和古体诗 1、古诗类型:按体裁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 我们习惯上把古代的诗歌称为古诗。古诗又分成了古体诗和格律诗(近体诗)。古体诗的要求宽松,近体诗的要求严格。古体诗是指格律诗形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和汉魏晋南北朝诗歌,还包括格律诗形成以后唐宋元明清的乐府、歌行体等诗歌。其特点是不严格受声韵约束,但一般押韵,可以吟唱。格律诗(有的称为近体诗)是指形成于隋唐时期,严格按照声韵规则进行创作的诗歌,包括七律、五律、七绝、五绝、词和曲等。(投影)板书: 古体诗:按唐代以前的要求写作的诗歌 格律诗(近体诗):按唐代的要求写作的诗歌

word培训资料(讲课稿)

一、word文本的几个操作要点简介 1、如何在原有的word文本中插入新的内容? 在word文本的最下方一栏为状态栏,其中有一个内容是“改写”。当“改写”字样为灰色时,我们可以直接插入相应的内容。但当“改写”字样为亮色时,则在插入新内容时,后面的文字会被覆盖和替代。此时,我们需要按一下键盘上的“Insert”按钮,再按一下鼠标左键,则“改写”又回复到了灰色状态,再插入文本时就不会自动覆盖后面的内容了。 2、如何快速选定文本? 在要选定的文本的左侧空白处,单击则可选定行;双击可以选定该段;三击可以选定全文。当然,选定全文还有一个更快捷的方法,即使用快捷键:ctrl+A PS:复制——ctrl+C; 粘贴——ctrl+C; 剪切——ctrl+X ★3、如何查找与替换? 在一篇很长的word文档中,也许我们会将所有的“张三”的名字写成了“李四”,此时,我们需要将“李四”替换成“张三”,则按ctrl+F,——“替换”——“查找内容”键入“李四”——“替换为”键入“张三”——“全部替换”即完成。 4、在一篇长达百页的文档中,我们如何快速的找到第40页? 此时,我们需要用到光标的定位功能。选择“编辑”(ctrl+F)——“定位”——“输入页号”,键入40即可。 ★5、关于页眉页脚的综合运用。 1)如何插入页眉页脚? 点击“视图”——“页眉页脚”,键入相应的页眉页脚的内容即可。 2)如何在奇数、偶数页插入不同的页眉页脚?

方法同上。在打开“页眉页脚”后,点击“页面设置”——“版式”——“奇偶页不同”——“确定”,分别在奇偶页键入不同的页眉页脚。 3)如何在每一页插入不同的页眉页脚? 举例说明。 打开一篇多页的文档,我们需要在每一页都插入不同的页眉页脚。 第一步,将光标移至第一页的最后一个字符后,“插入”——“分隔符”——“分节符类型”中选择“下一页”后点击“确定”。在第二页的最后一个字符后,第三页的最后一个字符后……做同样的操作。 第二步,选择“视图”——“页眉页脚”,分别在每一页键入不同的页眉页脚。我们注意到,当我们在第一页输入了页眉页脚后,第二页则自动显示为与第一页相同的页眉页脚了,此时我们需要将鼠标移至第二页的页眉页脚处,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中“连接到前一个”按钮,使其变暗,然后键入不同的页眉页脚的内容。每一页都按这样的步骤操作后,则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上的关闭按钮,就完成了。 4)如何删除“页眉页脚”的内容 点击“视图”——“页眉页脚”,将内容删除即可。 5)如何删除页眉的那条横线? 点击工具栏中的“格式”——“样式和格式”——“请选择要应用的格式”选择“页眉”下拉,选择“修改”——点击“格式”——边框——无边框,应用于“段落”,则可删除那条横线。 ★6、如何为一篇word文档制作目录? 1)将鼠标移至需要插入目录的页面,点击工具栏中的“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里选择“目录”,选择需要在目录里显示的级别——点击“显示大纲工具栏”——取消,则可以调出大纲工具栏 2)依次选中需要显示在目录中的文字,点击“正文文本”中相应的级别 3)回到需要插入目录的页面上,点击“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里选择“目录”——选择相应级别,确定即完成了目录的制作

格律诗基础知识(2013)

格律诗基础知识? 1.普通话声调中的阴平、阳平称为平声,上声、去声称为仄声。 2.两句为一联或一个对子:前一句称为上联、上句或出句,后一句称为下联、下句或对句。在八句律诗中,一二句称首联(或第一联),三四句称颔联(或第二联),五六句称颈联(或第三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第四联)。 3.每句最后一个字称为脚。押韵的脚称为韵脚,不押的称为白脚。 4.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规则是词性相对应。例如:抗美与援朝。 5.孤平,是指近体诗单个句子中,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个毛病主要是针对五律的“平平仄仄平”句式和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 6.三平调,是指近体诗的一个句子中,句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个毛病主要是针对五律的“仄仄仄平平”句式和七律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 格律诗写作要求? 一、声律(声调)要求: 1.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交错) 2.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一联内上下两句(即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的平仄相对(相反),只要节 拍字(二四六字)平仄相反即可。 3.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两联间(即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的平仄相粘(相同),只要节拍字(二 四六字)平仄相同即可。 4.脚分明:①韵脚的平仄都相同;②白脚与韵脚的平仄相反。 5.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6.力避三平调,切记犯孤平。避免孤平的方法:五言的第一个字、七言的第三个字不用仄声。补救孤平的方法:把孤平字后面的相邻字改为平声。 以七绝为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易犯孤平的句式,避免法①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用仄声②补救方法:孤平字后相邻字改为平声)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易犯三平调的句式,避免的方法: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不用平声) 二、对仗(对偶)要求:①律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中间联都必须工对(句法、词性要相同)②而绝句只有四句,可以不对仗;③上下句相应位置不能使用同字对。 三、押韵要求:①偶数句末必须押韵(多为平韵),奇数句末可押不押(当首联不对仗时,首句常入 韵;反之,常不入韵);②尽可能不使用同一个字重复作韵;③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 音的字作韵;④最好押同一声韵(都是平声韵或都是仄声韵) 四、章法(逻辑结构)要求:只要意思连贯即可:一般说来,①绝句为起承转合,②律诗为起承转承?余浩然: 格律诗词写作, 岳麓书社, 2001年6月.

PPT制作培训讲稿

【培训讲稿】 Word的基本使用方法及ppt的制作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就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教师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还有才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增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适应性,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潜能。因此,我们就Word的基本使用方法及ppt的制作作如下学习: 一、Word的基本使用方法 1.把文字替换成图片 首先把图片复制到剪贴板中,然后打开替换对话框,在“查找内容”框中输入将被替换的文字,接着在“替换为”框中输入单击替换即可。 2.去掉页眉横线 在页眉中,在“格式”-“边框和底纹”中设置表格和边框为“无”,刷新即可。 3.如何启动Word 单击“开始→运行”命令,然后输入Word所在路径及参数确定即可运行。 4.快速打开最后编辑的文档 如果你希望Word在启动时能自动打开你上次编辑的文档,可以用简单的宏命令来完成: 从菜单中选择“文件”,点击最近打开文件列表中显示的第一个文件名;并“停止录制”。保存退出,下次再启动。 5.格式刷的使用 设定好文本的格式。将光标放在文本处。单击格式刷按钮。4选定其它文字(文本2),

则文本的格式与文本1 一样。 6.双面打印技巧 选择“打印”对话框底部的“打印”下拉列表框中的“打印奇数页”或“打印偶数页”,来实现双面打印。我们设定为先打印奇数页。等奇数页打印结束后,将原先已打印好的纸反过来重新放到打印机上,选择该设置的“打印偶数页”,单击“确定”按钮。这样通过两次打印命令就可以实现双面打印。 二、ppt基础知识及使用技巧 PowerPoint软件是教师制作课件的主要工具之一。下面介绍了ppt的一些基础知识及使用技巧,仅供初学课件制作者参考。 1.PPT的启动和退出 (1)打开方法: 单击桌面“开始”按钮,选择“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这是一种标准的启动方法。 (2)退出方法: 单击窗口右上角的“×”。 2.幻灯片版式的选择 在右侧幻灯片版式中选择并单击需要的版式。教师在实际的课件制作过程中,希望能够自己设计模板,这时可采用“内容版式”中的“空白”版式,进行自由的创作。 3.有关幻灯片的各种操作 应用PPT进行设计的简单过程是:首先按照顺序创建若干张幻灯片,然后在这些幻灯片上插入需要的对象,最后按照幻灯片顺序从头到尾进行播放。 (1)幻灯片的选择

诗词基础讲座

诗词基础讲座 《诗词基础讲座》 讲解:秋风 上周我们大体上把古诗讲完了,但是古诗还有一点大家不常见知识我是没有讲到的,歌行体的写法。本周我们诗词一起讲,词是唐诗之后慢慢形成的,“可以说”是一种长短句诗,但是由于词的结构形式不同于诗,词融合了音律,能唱出来,又称歌诗,所以说诗词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在讲解时诗词有些都可以适用的,比如上周我们在《古诗技巧运用》讲的造境对于诗词都是可以用的。本周我打算先讲完古诗的歌行体的写法,再讲词的基础入门知识。 一,歌行体 歌行体简介 歌行体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歌行体的特点 1,篇幅可以长也可以短,主要以叙事为主。比如李颀的《古从军行》12句,曹丕的《燕歌行》共15句,岑参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18句,王维的《洛阳女儿行》20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共24句是比较短的歌行体;而白居易的《长恨歌》120句,韦庄的《秦妇吟》238句歌行体,秋风的《千骏赋》142句,《神话》(目前195句)是比较长的歌行体。中篇的比如秋风的《醉酒行》有36句,杜甫的《兵车行》有37句,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共68句,白居易的《琵琶行》88句。因为歌行体的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所以古人所做歌行体主要是记录,叙述所见所闻所感的事件,通过事情而把作者的情感和议论融入作品之中,所以歌行体的内容是既充实而又很生动的。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为浔阳江遇琵琶女的事件而作,秋风的《醉酒行》就是对如今世态所感而作。此处举例为短篇例子,中篇例子,长篇例子篇幅太大不利于举例,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看。 短篇例子: 《古从军行》 作者: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Word绘图技能培训讲稿要点

Word 绘图技能培训讲稿要点 一、Word 绘图的优势与不足 1.资料或试卷的插图与文字能够结合在一起,使材料完整地储存起来。 2.与扫描图片相比,Word 绘出的图片清晰明确,文件量小,容易复制到A 盘和作为电子邮件收发。 3.符合出版社和杂志社对稿件的正规要求,利于投稿。 4.发排打印方便,也能够转换成方正排版系统发排。 5.Word 的普及率高,使用普遍。 6.Word 绘图比较费时,难度较大。 7.与其他专用绘图软件相比,功能不够全面。 二、Word 中的绘图工具介绍 点击Word 工具栏中的“绘图”按钮,屏幕下方会显现绘图工具栏: 点击后会显现菜单,由上到下:组合、取消组合、叠放次序、绘图网格、 。 自由旋转(只对图象有效,文本框不能旋转)。 6 直线。 箭头。 矩形。 椭圆。 横排文本框。 竖排文本框。 插入艺术字。 插入剪贴画。 填充图案颜色。 线条颜色。 字体颜色。 线型(线条粗细)。 虚线线型。 箭头样式。 阴影。 三维成效。 三、绘图技能要点 1

(1)按键,将本文件的“绘图网格”设置为横竖均0.01,便于 。 (2)用鼠标选中图形,按住 (3)按住 (4 按住鼠标左键,就可将图形拖动;微移图形,只要选中图形后利用键 盘上的四个箭头键即可。 (5)用鼠标的右键,可快速完成图形的组合、叠放次序、设置默认成效、设置对象格式(包括颜色和线条、大小、版式、文本框等)的处理。 2.在矩形(正方形)、椭圆(圆)中添加文字,只要在选中相应图形后,右击鼠标,点击菜单“添加文字”即可。 3 点击按钮,在相应位置画出文本框,右击鼠标,显现“设置文本框格式” 本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文本框时,将其内部边距上、下、左右均设置为0,将版式设置为“浮于文字上方”) ;设置妥当后,再右击鼠标,选中“设置自选图形的默认成效”,以后再使用文本框时就不必次次重新设置了。 图形内凡是需要添加文字的地点(除了矩形、正方形、椭圆、圆以外),都要用文本框来添加,否则就不能把图形与文字结合在同一幅图中(Word文件中的文字无法组合到图形中)。因此文本框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四、绘图实例 实例 实例2 实例3 实例4 实例5 实例6 A B C D 污 染 物 浓 度 ( ml/m 3 )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押韵 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如东(d 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

语文知识诗词基础知识讲座

诗词基础知识讲座 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词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南歌子 [宋]张泌 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xiāng)。画堂开处晚风凉(liáng),高卷水晶帘额衬斜阳(yáng)。 这里“香”、“凉”、“阳”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ng。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麻(má)”、“家(jiā)”、“瓜(guā)”的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词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和谐,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化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这里的“斜“字在唐代读作sia(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词。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较为不合理了。今天我们如果倚声填词作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词时,却还是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第二节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么形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他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格律诗词曲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曲基础知识 诗词联曲,可以陶冶心性、培养情操。诗风词韵最怡情。它可以净心、出尘、养气、静神。使人生变得充实而雅致。 本文旨在介绍格律诗词曲的基本知识,格律诗词联曲的魅力在于语言美(意象)、声韵美(格律)和意境美(形象),进而折射出诗人的心灵美(情怀或志向)。 基本概念 古典诗词---一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种类别。包括汉唐以前的诗词。最早要追溯到诗经、楚辞。 格律文学---是以声韵(平仄)为基本要求的文学体裁。包括诗词联曲骈文。骈文推荐大家熟读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许多名句偶句和赋比兴手法,令人叹为观止。本文重点讲述格律诗词曲。关于联,详见讲联,此不赘述。 韵---是决定声韵美的平仄格律。它有两个作用:一是用于诗词曲中每个字的平仄调节,二是用于押韵。 目前韵谱通用四个:中华新韵(今韵)、平水韵(古韵)词韵或者词林正韵(填词专用)。合并了许多相似的韵部,比如一冬二东,又:枝和微,都合并在一个韵部。大大便利了填词选韵。 曲韵,填曲专用。主要区别是曲韵在仄声里还要区别上声(汉语第三声)和去声(汉语第四声)。 上述四韵谱,韵部字多的,称宽韵。字少的,称窄韵。为了押韵的便

利,一般选韵时尽量选宽韵,这样选韵余地就大了。 总之,格律用韵,对于诗联,古今韵可以通用,但在一篇作品里不能混用。对于词曲,有特殊要求。因为“词询旧例”,所以填词必须律依古韵,韵押词韵。而曲,因为仄声的两种要求,所以填曲必须格依曲谱,律依、韵押曲韵。 一、格律诗(近体诗、唐诗) 唐以前的诗,称为“齐梁体”,也称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列为古体。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主要是:格律要求;押韵要求;律诗还有对偶要求。当然意境是共同的要求。 近体诗的种类---包括绝诗和律诗。 绝诗---包括五绝和七绝。五绝就是五言四句,七绝就是七言四句。绝诗的格律---格律以第一句第二字来定诗式,以第一或第二句的尾字来定韵脚(定韵字)。每句的格律类似联的马蹄韵,两两交替。注意两点:在单数字上有的可平可仄,主要是防止“三平尾”和“孤平”;在尾字押韵前格律提前一字换律。例如: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因为押韵,所以把第七字的格律换律提前到第五字。 律诗---包括七律、五律和排律。律诗一般是八句,格律就是绝诗的再一番。排律是多于八句的律诗,但不常用。律诗八句分为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古诗词系列讲座-格律诗写作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孤平为诗家之大忌。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尾三平也是诗家之大忌。 三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四忌失粘:是指第一句与第二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反,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位置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一个句子中除外。 七忌直白:是指太过平直,没有味感。 八忌新旧韵乱用:是指在同一首诗中用韵,要么依旧韵(平水韵),要么依新韵(中华14新韵),不能新旧韵混用。当然,亦有以词韵(如词林正韵)作诗者,词韵比诗韵(平水韵)相对较宽,但是,即使是以词韵为据押韵,也要在同一个词韵的韵部。 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诗韵、平仄、对仗。 前面讲了,格律诗是绝句和律诗的通称,格律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及五言和七言排律。那么,我们在写格律诗的时候,就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基本要素。 一、诗韵:就是诗的韵脚,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上面讲了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其中三忌换韵及八忌新旧韵乱用,就指诗韵。简单地讲,就是绝句第二、第四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律诗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最后一字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同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偶、压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对,即平仄相对。 粘,也是平仄相粘 都是指每一句在2、4、6位置上相对或相粘的平仄规则。 对偶,是指词性的对仗,词语或短句结构的相称。 押韵,是为了达到诗词整体的音律和谐,而人为地要求诗句尾字要符合统一的韵字法度。简单地说就是指诗句韵字的选取。 那么,今天在讲律诗的起承转合之前,我们先学一下流水对(对联的一种),这对写诗很有帮助。 流水对:是指对偶的诗句在诗意上就像流水一样,上流下接,不能截断。因此,在形式上虽然分成两句,但意思却互相连贯,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说,上下紧密结合,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就不完整了, 如杜甫: 如:忽闻哀痛诏,又下盛明朝. 又:可惜欢吴地,都非少壮时.

又: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再举例说明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典型的流水对上下句用连词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话分两半说。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很多流水对上下句分别是两个连贯的动作。 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与流水对相反,对偶时如对出了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则称为并肩对,往往显得板正生硬。并肩对跟犯了相隔的对联差不多。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艺术性较高,是比较不容易弄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讲座二七绝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 二、七绝创作 1、浅说七绝创作 写律诗从七绝开始,是个比较好的途径。五绝二十个字,容量小,很难发挥,极难把握,一般比较成熟的诗人也不是常写五绝的。无论唐代,还是宋明清,所留下的诗,数量上七绝绝对占大多数。历代耳熟能详的,脱口能背的诗,也大多数是七绝。七绝之所以深为人心广为流传,主要是:一、七绝易读好背,流传广泛,影响力巨大,促使更多的诗人写七绝。二、体量适中,二十八个字说一景,道一理,抒一情都可以。三、用韵比较少,二个到三个韵,一般能写的几乎不用查韵书就能用。四、七绝不要求对仗,初学者对仗把握不是娴熟时,也是个优势。五、结构简单。所以理论上来讲,七绝比较容易上手。 也许就是因为七绝貌似好写,许多稍有点写诗的基础的人往往很随意写七绝,结果是七绝也成为律诗的重灾区。不少人律诗不敢写,古风不会写,词又嫌词牌麻烦,又想露一手,就借七绝来显摆,结果很多所谓的七绝实际为打油诗,不少合律的七绝也易失之于圆滑,或空洞无物,或陈词滥调,或肤浅而不深刻,或庸俗而没有内涵,故所以诗词中间,不堪卒读最多的也是七绝。 写七绝律诗易上手,但写好七绝绝非易事。晚唐司空图也说:“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意思是绝句是造诣很高的人才能写的。毛谷风老师说过:七绝之要旨,不外精简神妙四字。精则神存,简则妙見。后世作者,每刻意以求工,起承轉合,句斟字酌,殊不知愈求工則愈板,愈刻意則愈俗,去天然神妙之道,迥乎远矣。二十八字绝佳者,每不可得,何也?盖古诗可以学问阅历养之,律诗可以工力词釆足之,而七绝则纯乎天籁,不容假借也。每有民间妇人小子,信口而歌,七言四句自然成韵,而魁士鸿儒竟不能道其片言只字者。 学写律诗方法我主张先揣摩唐诗要义,甚至模仿,故以下讲诗词创作,均以唐宋诗词为范例作讲解,然此讲解析非赏析,更非取意,若讲赏析,取意,学校老师,各路名家,头头是道,细微末节都说透了,自不需赘言,这里重点是分析创作方法,究其脉络,探其套路,师其技为我用。 以下就如何写好七绝,与大家分享点体验: 2、七绝的立意 动笔写诗词,哪怕是写文章,立意非常重要。你想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诉求什么,必须要有个旨意。《刘贡甫诗话》里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王夫之说:“夫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诗一定是有感而发,古代还讲究个诗言志,再说唐宋诗词不就是因为反映社会生活,写出了真实感情才流芳百世的。所以我是很反对为写诗而写诗的。一味追求诗词的工整,用词典雅,忘记了所写的目的,岂不流于文字游戏? 但这么说并不反对特别是新手,练习时玩文字游戏,提高写诗能力很有帮助,即使老手了,偶尔玩玩文字游戏也是很有趣味的,但在创作时千万不能流于文字游戏,不要开始就学坏了。无论创作散文、诗词、楹联,必须要明确立意,有感而发,而且在玩练习的文字游戏时,心中也要明白这个道理,达到知其理,又能出其理。 范例: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熊熊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作者很明显是在托物言志。也许是看见石灰了,想到用石灰来比喻自己情操,也许是要想发挥志气节操,借石灰来抒发。总之先立意是非常明显的。有了立意,诗中每一个字都围绕立意中心在写,字字不落空,层层发展,意味彰显。注意,此类励志诗,切忌抽

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四、七言律诗定格形式: 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颔联)

(word完整版)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讲稿

佘营中心小学家长学校培训讲稿 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如何当好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这一点我们所有家长都能体会。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接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这些影响都是教育。这些教育里面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是系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地方,但学校的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就很难实现它的教育目标,有一句话说的好: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起点 家庭是孩子接受社会各种信息的中介 家庭是孩子过滤各种影响的枢纽 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又是终身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孩子的终身的老师。当然很多家长都能自觉地富有成效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与学校取得密切的配合,从而在家庭中给孩子创设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就如何当好家长,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问题,我们认为家长应该走出以下误区: 误区一完全依赖学校。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学了,就只有学校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认为父母管养,学校管教,将学校视为孩子的保管站,把孩子往学校一推,就以为可以万事大吉了。这些家长的思想,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的不足。 误区二依赖老人。许多年轻的家长,为了自己的发展,把孩子留给了老人,虽然他们懂得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权衡生活的利弊,最终许多人舍弃了孩子,发展了自己。据调查,这样的孩子很难管教。试问,你辛辛苦苦赚到的钱,能把孩子失去的教育时机换回来吗?此时,也许有的家长会问,为什么老人教育效果不行,当然也有例外,只是少部分。首先,爷爷奶奶对孙子隔代,他过于腻爱孩子,年龄的悬殊。把孩子当成了解决寂寞的玩具。照顾他们的生活无微不至,尽心尽力。尽管孩子刁莽无礼,有时忍无可忍,他还是忍受,长期累积,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当差。这是最近几年通过学生身上观察的结果。喂饭,替孩子系鞋带,背书包等。这样的学生来到学校被同学认为没本事,那么小的事都干不了,长期孩子被同学欺负,为了正当反卫,孩子性格孤独,极端,他甚至恨家庭,其实就是老人剥夺了发展他的权利。使他处于自卑状况。我们饱经风霜的老人,过去都是相当的人物,如今为孙子做牛做马,还落得如此的下场,真是好心并不一定办好事。许多老人在我面前诉苦。我劝听完我报告的家长今天就观察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在老人面前孩子格外比在你面前骄气。 误区三重智育轻视德育。“神童制造商”聂其文被家长们奉为楷模,尽管他的儿子聂愿愿十五岁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少年天才”,但孩子却对记者说:“恨不得将父亲杀死!”于是,悲剧屡屡发生。中国的教育生产线生产出了无数的冷血动物和精神残疾者,他们拥有名牌大学的学位,却不具备普通人的爱心和良知,他们中有在美国枪杀导师的卢刚,也有用硫酸去伤害黑熊的刘海洋,还有贵州安顺因为不堪父母在学习上的严格要求而将父母毒死的十五岁的双胞胎姐妹。“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我们的家长无不希望孩子成为“有用”的人,在知识技能上颇费心机,而忽视了对孩子品质性格的培养,结果造成终身的悔恨。所以我希望各位家长要以自己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孩子,在生活中滴滴点点地引导,实实在在作示范,只有具有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人,才可能成为对国家、社会、家庭有用的人。感恩教育,孝敬父母教育迫在眉睫。否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