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文化界定

网络文化界定

网络文化界定
网络文化界定

由于互联网是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文化又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人们对于网络文化就很难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有学者认为,网络技术是现代科技进步的表现,同时它也创造了一种新型、时尚、前卫的文化,这种文化便是网络文化。另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基于通信网络的“初级网络文化”和基于大规模智能信息网络的“高级网络文化”。初级网络文化是当前的现实;高级网络文化是初级网络文化发展的方向。桑新民教授认为,网络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国际互联网所创造的不同于以往文化形态的一种新文化;二是指对网络文化思考和文化研究。罗沛霖认为,网络文化有两大类:一类是对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或“信息化”,它并不具备新文化的基本特点,不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另一类是由于超文本、多媒体等新技术在因特网上的应用和普及,产生出许多全新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周毅认为,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狭义的网络文化仅指建立在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刘同舫认为,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互联网上的各种网络信息、网络行为极其规则、网络思想价值观念等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整体内容。

网络文化是一种正在发展和建设中的文化,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处于发展变化中.学术界对网络文化含义的认识,由于研究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同,其表述和理解也有多种.现将有关观点进行梳理,以期为网络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从包含内容的角度,网络文化可分为广义、狭义及通常愈义三个层面。既然“数字化生存”是信息社会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种“变异”,从而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时代特征,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展现。根据对网络文化所包含内容范围的理解不同,学术界对其含义大致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划分。首先,最宽泛地说,即广义地说,“网络文化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l]其次,从狭义的角度,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z〕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3J再次,多数学者认为,通常意义上的网络文化是指包含狭义的网络文化但比广义的网络文化内涵小的文化形态,即网络文化是指“人在网络空间进行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一一包括以‘比特’的形式存在或曾经存在于网络空间的文字作品、图片、画面等.”[’]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s]“网络文化通常是指互联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态表现出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网络新闻、动漫、网络视频和音乐、网络文学、论坛等.”[.]

二、从构成要素的角度,网络文化有“三分法”和“五分法”。由于文化通常意义上可分为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制度文化,与之相对应,多数学者把网络文化区分为物质、制度与精神三个层面,即“三分法”。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既包括资源系统、信息技术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括网络活动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法律制度层面的内容,以及网络活动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社会心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图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内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其范围较为广泛;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显示出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s]也有学者把网络文化从五个层面进行划分,即“五分法”。一是网络文

化行为: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它们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二是网络文化产品:这既包括网民利用网络传播的各种原创的文化产品,例如文章、图片、视频、Flash等,也包括一些组织或商业机构利用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三是网络文化事件:网络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事件,它们不仅对于网络文化的走向起到一定作用,也会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四是网络文化现象:有时网络中并不一定发生特定的事件,但是,一些网民行为或网络文化产品等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趋向或特征,形成某种文化现象。五是网络文化精神:即网络文化的一些内在特质。目前网络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表砚为: 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非主流性等.但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渗透程度的变化,网络文化精神也会发生变化。[9]不同层面的网络文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网络文化景观.

三、从传播载体的角度,网络文化巳得到了拓展.很多人曾经认为,网络文化的载体是特指因特网。有的学者明确指出:网络文化“是指在电脑互联网上进行的文化活动.”[l0J“网络文化至少有以下两种含义:其一是指由国际互连网所创造的不同于以往文化形态的一种新文化;其二是指对网络(这里特指国际因特网及与其相连的各种局域网)进行文化思考和文化研究。’,[l’〕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网络文化的传播载体已不仅局限于因特网,手机短信息功能的开通及扩展,特别是上网功能的实现及不断增强,使它成为网络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有学者明确提出: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宜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lz〕今后,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成功运用于日常生活,网络文化载体还可能得到拓展。有的学者是这样给网络文化下定义的:“网络文化,是人们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形式为载体、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在从事网络活动时所创造的一种全新形式的文化.”[ls〕“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传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这样阐述网络文化的概念,并没有明确指出其载体,客观上就为今后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预留了更大的空间。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许多延绵不休的争论其实就源于论争者对概念界定的不同,而对概念的界定本身也反映了论者最基本的观点,所以论争不是始于论题,更不是始于观点和论证,而是始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定义。网络文化在当下的中国已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名词,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体、学术刊物及政府的权威性文件中。如200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就是“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2007年4月23日胡锦涛专门主持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2007年6月,中共中央在京召开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特别是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网络文化首次写进十七大报告中。与此同时,网络文化在新闻媒体和学术刊物中出现的频率也极高,以“网络文化”为关键词在baidu中进行搜索,得到的结果就达到571万项;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网络文化为题名的文章更是近1 800篇。但是,遗憾的是,对于何谓“网络文化”,政府部门和学者众说纷纭,各种不同的界定达100多种。从这些表述来看,对网络文化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视野和方法。可见,若把网络文化作为分析对象给予概念上的界定,则很难在一个简单的命题式的界定中说明网络文化概念所包含的所有内容。

为此,本文采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理想类型”(Ideal Type)法研究网络文化的概念。所谓“理想类型”,简单说它是一种方法,用于定义那些无法明确定义的社会事实。正如韦伯

所指出的那样:“理想类型是通过单方面提高一个或更多的观点而获得的,通过把大量单个现象汇聚起来……它们同那些通过一套统一的思想形式而进行单方面强调的观点结合在一起……它具有纯粹观念上划定概念界限的重要性,现实通过它被加以衡量,以便在现实的经验内容方面为某些重要的因素分类,现实也通过它被进行比较。”[1]例如,可以从现代社会中提取“分化”、“市场化”、“契约”、“市民社会”等特征,而得到现代社会的理想类型,它是简化的结果,但显示出了与其他社会的不同。根据理想类型方法,我们把分析的焦点指向已有的100余种网络文化概念表述中常用的文化模式、文化内容、文化本质三个核心概念,从这三个最重要核心概念的最重要特征出发构建网络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网络文化研究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又是一个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领域,目前在国外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沉稳的学理探讨阶段。无数的专论发表,文集出版,学术会议召开。新的主题和理论不断出现,新的方法不断地在尝试。

国外网络文化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前期,即初识网络阶段。引领这一潮流的,主要是各个大众媒体。这个阶段的话题主要局限于网络文化是好还是坏的争鸣,人们纷纷预卜网络文化的前景;第二个阶段可以被称为网络文化本体研究阶段,此时,具有各种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们开始介入网络文化研究,其关注的焦点是“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识别”;第三个阶段可称之为网络文化综合研究阶段,网络文化研究扩展到包括4个领域的研究——在线交流、数字话语、因特网的介入和拒绝以及网络空间的界面设计——并探索这4个领域间的交叉和相关性。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戴维-西佛尔在《回顾与前瞻——1990至2000年间的网络文化研究》将1990至2000年年间的网络文化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网络文化的大众阶段,它起始于新闻界,主要任务是对网络这样一种新兴媒介进行描述与前瞻,其特点是好走极端,要么将网络视为乌托邦似的神话,要么就是完全将它视为反面乌托邦。第二个阶段为网络文化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关注的是虚拟社区和网上的个体身份认同。第三个阶段为批判性网络文化研究阶段,这时的网络文化研究扩展到四个领域:网络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在网络中是如何影响到人们对网络的认识的;例如关于网络的话语方式——对于网络的描述方式是如何影响到人们对网络的认识等等。这一阶段的研究也往往关注以上四个领域间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