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修辞手法介绍

常见修辞手法介绍

常见修辞手法介绍
常见修辞手法介绍

常见修辞手法

一、比喻

(一)比喻的概念:对于两种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把其中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叫做比喻。

(二)比喻的结构:比喻在文辞上分为三个成分,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 (用来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如: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母亲啊,你(本体)是(喻词)荷叶(喻体),我(本体)是(喻词)红莲(喻体)。(三)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进而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如: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

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加深感情色彩。如:

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四)比喻的三个基本类型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像”“似”“仿佛”“如”“犹如”“如同”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如: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变为”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如: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如:

天上张著灰色的幔。 (直接用?灰色的幔?来比喻黑云。)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直接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虎豹?和?熊罴?分别喻指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喻指雪。)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五)构成比喻的必要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臵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的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六)几种不恰当的比喻

1.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没有相似点。)

2.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喻体不当。)

3.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具被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七)比喻的其他特殊类型

1.暗喻有许多变体:

①修饰喻:本体和喻体组成偏正词组,形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着奔流着。(《谁是最可爱的人》)

喷泉里喷出花的海洋。

②同位喻:本体和喻体组成复指短语,形成同位关系。

(i.)“本+喻”式。如:

大地母亲的镣铐解除了。(《土地》)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ii.)“喻+本”式。如: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回延安》)

2.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多为三个或三个以上)共同说明一个本体。博喻具有强调的特征,可以增强语气。如: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较喻:在比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如: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4.互喻:先用喻体比喻本体,再用本体比喻喻体,这样前后两个比喻的形式叫做互喻。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5.反喻:用否定句式构成比喻。如:

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像钢铁那样。

打江山不是容易的,并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来狼吞虎咽。

二、比拟

(一)比拟的概念: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就是比拟。

(二)比拟的作用:

1.使表达形象生动。如:

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比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将植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丰收的景象。)

2.表现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并创造某种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如:

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把风人格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你张牙舞爪做什么?(把人比拟为动物,是对人的贬低和侮辱。)

(三)比拟的种类

1.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把事物“人化”。(拟人)如: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2.把人当作物来写,把人“物化”。(拟物)如:

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

3.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把甲物乙物化。(拟物)如:

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把惯用于描写莲耦的?栽?用来描写?绵绵情意?。)

(四)运用比拟的注意事项

1.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具有可拟性,符合事物的特点,能唤起人们的想象。

2.要注意语言环境。比拟在文艺性作品中用得较多,其他文体中则少见。

3.要注意感情色彩。例如,说“侵略者夹着尾巴逃跑了”是基于对侵略者的憎恨,说“大地用乳汁哺育了我”是基于对大地的热爱。

(五)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1.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并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

也可以省去本体,但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以拟体的某

如:

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比喻)

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比喻)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比拟)

真理它却不会弯腰。(比拟)

三、借代

(一)借代的概念:借用与本事物或人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或人来代替本事物或人的修辞手法。如: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我买了一台?康佳?。

樯橹灰飞烟灭。

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读点鲁迅。

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捏把汗?代指?担心?。)

(二)借代的作用:

1.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

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2.语言简洁、精炼。如:

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3.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

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三)借代的种类

1.形象代本体。如: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2.具体代抽象。如:

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代指?战争?。)

3.部分代整体。如:

孤帆一片日边来。(?帆?代指?船?。)

4.工具代本体。如:

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囤?是装粮食的工具,?亮了囤底?代指缺粮;?锅?是做饭的工具,?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6.结果代原因。如: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四)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1.借喻的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

2.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借喻)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借喻)

那边来了个红领巾。(借代)

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借代)

四、夸张

(一)夸张的概念: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二)夸张的作用:

1.揭示事物本质,给人以启示。

2.创造和烘托气氛,发挥联想,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三)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如:

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2.缩小夸张。如:

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许多人的心。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如:

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四)几种不恰当的夸张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但合理的修饰,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错例: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错例:

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3.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五、对偶

(一)对偶的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二)对偶的作用:

1.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

2.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3.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三)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的对偶形式。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破千年旧俗,立一代新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对偶与对仗、对举、对比、衬托的关系

1.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对仗是诗词及对联的特殊表现形式,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位置的词语必须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对仗的要求比对偶更为严苛。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句子符合对偶的要求,但平仄不谐,并在同一位

臵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诗中的颈联,完全合乎对仗原则。)

2.对举

“对举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组成的相互衬托、对照、并举,在结构上平行和依存,且小句的字数大致相等,在语义表达上相反、相似或相称的句式。对举句的特点有:

①对举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构成的,且小句的字数大致相等。如:

(i.)你一言,我一语。

(ii.)肉一斤,鸡三斤,鸭两斤。

(iii.)人老,心不老。

②构成对举的小句在结构上是并列和依存的。如:

(i.)里三层,外三层。

(ii.)初一饺子,初二面。

(iii.)瓜小,瓤儿可甜。

③对举句在语义表达上相反、相似或相称,自己具有独特的句式语义。如:

(i.)你屋里,我屋外。(小句在语义上是相反的。)

(ii.)你一口,我一口。(小句在语义上是相似的。)

(iii.)说的说,笑的笑。(小句在语义上是相称的。)

对举句的作用:对称整齐,具有韵律美;表达极其简洁,具有经济性;句法灵活,相互衬托、对照,表意凝练。

3.对比与衬托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衬托是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表现手法。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有两种:

①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②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

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以海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①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②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③衬托的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的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六、排比

(一)排比的概念: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深入的修辞手法叫做排比。

(二)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语势;

2.节奏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3.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三)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四)排比与对偶、顶真、反复、复沓的关系

1.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多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字数必须相等,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②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最严格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2.顶真

以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使邻近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相接,蝉联而下,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顶针)。顶真可以使语言产生环环紧扣的有机联系,语气贯通,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如: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反复

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如: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连续反复)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间隔反复)反复的作用:意在强调,以抒发强烈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借以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使语意连贯,并加强语言的节奏感;间隔反复有引出对比的作用。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①构成的要素不同:反复是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重复。排比是结构相似、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②数量不同:反复中,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排比中,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多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③修辞效果不同:反复所用的词语往往在表达时带有关键性质,是需要予以强调和突出的。排比则是利用语句的节奏感、音律美,作透彻的阐述或强烈的抒情,以产生语意贯通、气势刚劲的修辞效果。④有时反复

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也可以交织在一起。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这个排比句,描写松树顽强的生命力,其中“它”也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4.复沓

句子和句子之间只更换少数词语的修辞手法叫做复沓。(无更换词语叫做反复。但有时两者统称为复沓。)复沓的运用使语言被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七、设问

(一)设问的概念: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叫做设问。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毛泽东《抗日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二)设问的作用:

1.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2.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3.便于更加细致、生动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4.使行文有波澜、不呆板。

八、反问

(一)反问的概念: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手法叫做反问(反诘)。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或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

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

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二)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反问与设问的关系

1.共同点:二者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2.不同点:形式上,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作用上,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九、顶真(见前文)

十、反复(见前文)

十一、复沓(见前文)

十二、通感

(一)通感的概念: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修辞手法叫做通感(移觉)。

(二)通感的作用:

1.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2.突破人的思维定势,增强艺术表现力。

3.使读者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

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三)通感的两种基本类型

1.形容通感:借助形容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相沟通。如:

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视觉与触觉相沟通。)

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听觉与触觉相沟通。)

她笑得很甜。(视觉与味觉相沟通。)

江南的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听觉与触觉相沟通。)

2.比喻通感:借助比喻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相沟通。如: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听觉与视觉相沟通。)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线抛入天际……(视觉与听觉相沟通。)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与听觉相沟通。)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视觉与听觉相沟通。)

(四)通感与比喻、比拟、移就、拈连的关系

1.通感与比喻

通感有时可以看作是特殊的比喻。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并不是没有用比喻的地方就一定没有通感。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和听觉相沟通。)

她笑得很甜。(视觉与味觉相沟通。)

通感与比喻的一般区别:

①目的作用不同:比喻是为了把抽象的说得具体,把生疏的说得熟悉,把深奥的说得通俗。而通感不具备这个特点。

②感受的侧重点不同:比喻着重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运用比喻是为了唤起大家共同的感受;通感着重从作者的角度考虑,运用通感是为了表达作者在特定条件下个人的特殊感受。

③文体色彩不同:比喻适合于一般文体,通感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

2.移就:甲乙两项关联,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的修辞手法叫做移就。如: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形容人含情的样子,这里用来修饰?流水?。)

最后的悲伤/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铸炼成金色的希望(?金色?原是修饰物的词语,现在用来修饰人的?希望?。)

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苍白?原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的色彩,现在用来修饰?日子?,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3.拈连: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叫做拈连。如:

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你现在刮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足。刮吧,使劲地刮吧,刮来个丰收的好年景,刮来个富强的好日子。(?刮?本是用于甲事物?大风?的,这里顺势拈来用在乙事物?丰收的好年景?和?富强的好日子?上,生动别致地表现了美好的愿望。)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自己的身,/锁不住革命的精神!(把适用于?身?的?锁?巧妙地用到?精神?上,突出了革命战士的高尚情操。)

4.通感与比喻、比拟、移就兼用的情况举例

①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把通感用比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②兼用通感和比拟两种修辞格,用比拟的手法沟通起两种感觉。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

③兼用通感和移就两种修辞格,把通感用移就的谴词方式来表现。如:

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

林中响起甜柔的歌声。

④兼用通感、比拟、移就三种修辞格。如:

一阵响亮的香味迎着父亲的鼻子直叫唤。(从直接把?香味?当成能?叫唤?的人来写的角度看,是拟人,属于比拟;从用?响亮?去修饰?香味?的角度看,是?移就?;从把感诸嗅觉的?香味?诉诸听觉能感受的?叫唤?、把感诸嗅觉的?香味?诉诸听觉或视觉能感受的?响亮?的角度看,是?通感?。)

5.比拟与移就的区别:

①结构不同。移就所移的词语是修饰语,因此,移就所关涉的两项往往构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即定语与中心语的偏正关系。而比拟强加给事物的属性大多对事物加以陈述,一般是主谓关系。如:

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教条主义?休息?、教条主义?起床?,是主谓关系,用的是拟人。)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怒?与?发?是修饰关系,用的是移就。)

②效果不同。比拟用表示甲的行为动作、思想感情的词语去描写乙,产生语言生动的效果,把乙当作甲来表现,乙已经异化为甲了。移就虽用修饰甲的词语去形容乙,只是着重增强抒情的色彩,乙还是乙,并没有异化为甲。如:

温柔而敦厚的马兰花啊,也在路旁讨人喜欢哩。(拟人)

我的车子缓缓地驰过快乐的绿林翠木,驰过那阳光之下奇花盛开的山谷。(移就)

6.拈连与移就的区别:

①结构不同。移就所用的词一般是形容词,做定语,构成偏正关系。拈连所用的词一般是动词,做谓语,构成主谓关系。

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移就)

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拈连)

②拈连的甲事物要在前面出现,而移就则不需要出现甲事物。

7.比拟与拈连的区别:

①构成条件不同。拈连必须有上下文作铺垫,否则就难以成立;比拟没有这个要求。如:人穷志不穷。(拈连)

青年一代展翅飞翔吧!(拟物)

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水生吗!(拟物)

②结构形式不同。拈连要“连”,两种不同语言环境都出现,或先或后地“连”在一起;比拟只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表现,没有“连”的形式。如:

汽车装来了工人阶级的情谊。(拟物)

汽车装来了机器,也装来了工人阶级的情谊。(拈连)

十三、互文

(一)互文的概念:某上句省略下句出现的字词,下句省略上句出现的字词,但上句与下句合并后即成为一个意思,相互补足,这种修辞手法叫做互文。如:

侣鱼虾而友麋鹿。

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犬西吠。(归有光《项脊轩志》)

鹤汀凫渚。桂殿兰宫。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推贤进士。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二)互文的作用:

1.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2.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三)互文的种类:

1.同句互文: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互文。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2.邻句互文: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十四、讳饰

(一)讳饰的概念: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讳饰。

(二)讳饰的作用:帮助说明具体情景,突出表达思想情感。

(三)讳饰的种类:

1.美饰: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别的话加以装饰美化。如: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句中的?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指?死?。对于马克思的死,恩格斯不忍心但又不得不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这样就自己沉痛的心情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出来,体现了他对马克思的尊敬,也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重彩号?指?重伤员?,用?彩号?二字替代,可见作者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

2.掩饰:遇到犯忌触讳的事改用一种模糊的说法去掩盖。如: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用?人?代?民?。)

?祥林嫂?怎么了???老了。?(?老了?代?死了?。因鲁府的忌讳颇多,不吉利的话不可直说。为了避讳,短工们把祥林嫂的死说成?老了?。)

十五、错综

(一)错综的概念:将文句中形式整齐的句子故意抽换词面、交错语次、伸缩文句、变化句式,使文句的形式参差,词汇别异,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错综。

(二)错综的作用:

1.避免说话行文的单调和刻板,借语句的错综变化给读者带来意外的喜悦。

2.使语言生动灵活,波澜迭起,饶富情趣。

3.经由句法的变换,形成舒畅的文气,产生音律美。

(三)错综的种类:

1.抽换词面:以同义的词语取代形式整齐的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冥冥?与?惛惛?在此都是?专默精诚?的意思。)

2.交错语次:上下两句语词的次序,故意弄得参差不齐。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挽巫山一段云。(唐〃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有人认为文学是时代的产儿,飞扬的时代,有飞扬的文学,颓废的文学,有颓废的时代。(梁实秋《实秋杂文》)

3.伸缩文句:把字数相等的句子,故意布置成字数不等,使长句短句交相错杂。如:

呵,夜/夜性急的落下来了,/你不要唱哀悼的歌,/你不要用忧郁捕捉我,/不要以怀疑的目光审讯我,/我只不过是叹息,/我只不过是叹息,/只不过叹息于这小小的贫穷。/只不过叹息这小小的贫穷。(方华《夜的变奏》)

4.变化句式:把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等等穿插使用。如:

谈话会的这个观念,形成以后,忽然大家觉得天朗气清起来,并不是速度控制器操纵着火车的速度,而是火车的速度无时不在操纵着速度控制器的行为;并不是人的神经在控制着手的位移方向,而是位移方向随时左右着手的神经。(陈之藩《剑河倒影》)

死亡,你不是一切,你不是/因为最重要的不是/交什么给坟墓,而是/交什么给历史(余光中《死亡,它不是一切》)

十六、并提

(一)并提的概念:把应该分成两句的话并成一句话的修辞手法叫做并提。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如果有人作奸犯科,宜付有司论其刑;如果有人为忠善,宜付有司论其赏。)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水落石出,风霜高洁。(风高,霜洁。)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年之先生于吾,其年之后生于吾。)

(二)并提的作用: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十七、呼告

(一)呼告的概念:将想象中的人或物当做就在眼前,直接向他呼唤、倾诉,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如: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二)呼告的作用:增强抒情效果和语言的感染力。

十八、双关

(一)双关的概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二)双关的作用: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三)双关的种类:

1.意义双关。如: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

2.谐音双关。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谐音,表面指是天气反复无常,借指感情让人无法捉摸。)

十九、引用

(一)引用的概念: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等),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引用。

(二)引用的作用:

1.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生动而简练地说明问题。

2.引用谚语、歇后语、熟语等能使文章通俗,引用格言、名句、历史掌故等,能使文章典雅。

3.增强真实性,起证明作用。

4.引用的内容同上下文构成对比、映衬、铺垫、照应等关系。

(三)引用的种类:

1.明引:在形式上注明出处的引用,多为直接引用原话。如: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暗引:不注明出处的引用,直接把原话融合在自己的话里,或者只引原话的大意。如: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二十、用典

(一)用典的概念:诗文中引入过去的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的修辞手法叫做用典。

(二)用典的作用:

1.援古证今,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的理论。

2.充实内容,美化词句,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增加形式之美。

3.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的含义可借典故的暗示来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从而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格律诗有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言的繁复。

(三)用典的种类:

1.明典:令人一望即知典故。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渭阳?一词出自《诗经》中?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此处代指?舅氏?。)

2.暗典:在字面上看不出用典的痕迹,必须详细玩味才能体会。如: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元遗山《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所以用暗典,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

3.翻典:反用前人的典故,使产生意外的效果。如: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四)用典与引用、点化、隐括的关系

1.用典与引用:引用多指直接用古代的诗词、语句,用典多指用几个字来写一个典故。两者有时可以兼用。

2.点化:据前人诗句加以改造的创作手法叫做点化。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点化自“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点化自“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江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无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点化自“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华林园马射赋》)。

3.隐括:把前人(包括自己)的诗、词、文、赋等辞章的字、词、句、意进行剪裁并引入新文体(多为词)的创作手法叫做隐括(檃栝)。用隐括方法创作的词称为隐括词。如苏轼创作有《哨遍》(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水调歌头》(隐括韩愈《听颖师弹琴》),黄庭坚

创作有《瑞鹤仙》(隐括欧阳修《醉翁亭记》),周邦彦创作有《西河·金陵怀古》(隐括刘禹锡《石头城》)。

二十一、叠字

(一)叠字的概念: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词语的修辞手法叫做叠字。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二)叠字的作用:

1.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创造绘画美。

2.使文字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

3.组成整齐的形式,具有形式美。

4.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

二十二、反语

(一)反语的概念: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的修辞手法叫做反语。如: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

人,岂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二)反语的作用:

1.肯定性反语,即贬词褒用、反话正说,可以表示高度赞扬,感情真挚、深厚。

2.否定性反语,即褒词贬用、正话反说,可以表达不满、嘲弄、讽刺或调侃之情。

3.使语言含蓄、幽默、辛辣。

附:修辞的综合运用举例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方面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如:

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常见得修辞手法有哪些? 一比喻 1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问题时用同他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联系两者的词叫喻词。例如:我们是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比喻分三类:明喻、暗喻、借喻。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学习明喻。明喻的结构特点是用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一般格式是:甲像乙。 3 比喻的好处:可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另外,比喻可以用浅显常见的现象对深奥的道理假意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 4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类事物,但两者必须有相似点。比喻要具体、浅显、贴近、让人一看就明白。 二拟人 1 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也就是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例如:小燕子在屋檐下唱着歌,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2 好处: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本来不是人的东西人格化,使被描写的事物活跃起来,这就加强了语言的形象力。 3注意:运用拟人的写法必须是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描写的环境气氛。只有对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具有真情实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运用拟人时还应注意比拟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之处,才能把物写的像真正的人一般。 三排比 1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例如:汽车在奔驰,钻机在轰鸣,人群在欢笑。 2 排比的句子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关的内容,他们的关系是并列或递进的。一般情况下,各部分又常用共同或相近的提示语。 3 好处: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方法,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的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4注意:构成排比的一组句子的意思总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不按事理的内在逻辑顺序一层一层的说下去,不仅说明自己思维混乱,也让别人抓不着头绪。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的拼凑排比的形式。 四设问 1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就是明知故问。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好处:以设问作标题可以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的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有的说理文章为了使论证深入,波澜起伏,在关键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五反问 1 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反问有两种句式:一是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二是肯定句,表达的是否定意思。 2 好处:用反问的方法表达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注意:使用反问一定要注意同正面的叙述、描绘紧密联系,当问题十分清楚,结论十分明确的时候,再提出反问,效果就好。 六夸张 1 夸张是有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等作了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2 好处:可以使人感到真实可信。目的在于深刻的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还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形象地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3 分类:扩大夸张,有时故意把一般的事物往大处说。缩小夸张,有时故意把事物往小了说。 4 注意: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不能给人真实感。还要注意力求新颖,不落俗套,不要简单机械的模仿前人。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对于中学生而言,在高中语文必修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会首次遇到通感的修辞手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光和影乃是视觉,名曲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通感艺术,将现实的感觉与想象的感觉进行连接,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让读者从中感知到无穷魅力。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种修辞手法,下面我将平时的总结进行叙述,希望通过详细的举例,让学生直观、全面的学习通感,从而更深的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情达意。通感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一、由听觉移到视觉 所谓眼见为实,视觉是最直观也是传达性最强的感受。我们见到的东西往往更为真切,用视觉描绘将会达到深刻的体验。 1.女子们朗朗的笑声,像水上的波纹,在工地的上空荡漾开去。(钢焰《绿叶赞》)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

例1由听觉感觉到的“笑声”,移到视觉感觉到的“波纹”,通过层层波纹的延伸感,描绘出工地上一片欢乐之景。例2用“闪闪烁烁”“朦朦胧胧”用隐隐约约的视觉体验来形容声音时断时续、虚无缥缈的真切感受。 二、由听觉移到味觉 3.这是妈妈的歌声,妈妈的歌声多么甜蜜呀! 4.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听起来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明湖居听书》) 例3用甜蜜描写妈妈的的“歌声”,展现出温馨美好的亲情。 例4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但声音的优美给人带来用嘴品尝人间美味的感觉,其中的愉悦与欢畅无疑让作者感同身受。 三、由视觉移到味觉 5.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迟子建《原始风景》) 6.画框里少年的笑容,质朴温馨,蜜糖般甜美。 7.一个调皮的笑,可真耐人咀嚼,许多天过去了,我还未解清味道,让它像颗冰糖慢慢溶化在心上,可同豁丝丝的泉水,悄悄在岩层下流淌。(穆仁嘴《调皮的笑》)例5把黎明时看到的天空的颜色,移到品尝到的味道上,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小学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2)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5)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6)拟人。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比拟。 (7))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8)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详解: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 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 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3.夸张: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感谢您的阅读!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D.该考点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命题范围为“常见”,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9种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要求为“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动态考查,即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运用。设问、反问与新增的反复成为近两年高考考查修辞手法的重要内容,往往与其他修辞手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其考题主要是融在表达、阅读、鉴赏、写作中,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且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查。具体体现为对反复、设问和反问效果的鉴赏和对反复、设问、反问的作用与修辞效果的理解。 【技法指导】 一、熟悉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特点,明辨易混的修辞手法 虽说单独考查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其特征及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1.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其类型主要

有三:一是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二是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三是语段反复。这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段落,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一方面也反映了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2.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 3.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又叫反诘。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如:“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此句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反问和设问的辨析。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

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 初中阶段要求同学们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一、概念: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扩大夸张) ③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 “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 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 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 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本文来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小学语文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 例句:(1)降落伞像一朵朵彩云在天空飘荡。(明喻) (2)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蓬草= 凌乱的头发)(借喻)

二、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三、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的效果。 1、类别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形容特别静) 看见那个孩子正在吃火腿肠,小明馋得口水流了一地。(形容特别馋)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英雄红军的眼里,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不过是一道道细小波浪在翻滚;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只是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 3、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已经像着了火。 四、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精编版

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a.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b.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c.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例句:a.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b.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你微笑。 c.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例句:a.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例句: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例句:a.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b.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c.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 2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1)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 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2)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5)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6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解析及练习

6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解析及练习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a.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b.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c.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例句:a.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b.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你微笑。 c.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例句:a.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例句: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例句:a.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b.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c.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摧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5、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6、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8、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9、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10、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11、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概念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概念 概念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例如: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 反语:能增加说话或写文章的幽默感与讽刺性,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对偶: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夸张: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 设问:能够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借代:比较含蓄,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 用借代对比反语.....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比拟:2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火山发出一声咆哮。1.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写景咏物文)。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例: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例: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例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例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文中出处: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

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老舍《济南的冬天》))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1分),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1分)。例3: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选句出处: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态(1分),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1分)。 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1分)。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1分)。例2: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导读: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 D.该考点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命题范围为“常见”,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9种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要求为“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动态考查,即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运用。设问、反问与新增的反复成为近两年高考考查修辞手法的重要内容,往往与其他修辞手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其考题主要是融在表达、阅读、鉴赏、写作中,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且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查。具体体现为对反复、设问和反问效果的鉴赏和对反复、设问、反问的作用与修辞效果的理解。 【技法指导】 一、熟悉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特点,明辨易混的修辞手法 虽说单独考查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其特征及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1.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其类型主要有三:一是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

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二是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三是语段反复。这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段落,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一方面也反映了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2.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 3.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又叫反诘。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如:“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此句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反问和设问的辨析。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得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在后面答案中说出,反问则本身就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 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 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 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 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 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 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5))蜡炬成灰泪始干。(拟 人)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 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 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5))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6))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拈连

小学修辞手法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小学修辞手法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比喻: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夸张: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对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反复: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设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引用:"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个真理。 借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反语:(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对比: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

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协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水准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增强表达效果。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

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按照句子的用途和语气,一般把句子分为四种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1、陈述句:告诉别人一件事情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1)我们在上小学。 (2)我家村东头有一口古井。 (3)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2、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例:(1)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3)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呢? 例(2)和例(3)是一种特殊的疑问句,答案就在句子中,不需要回答,叫做反问句。 3、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要求或表示命令、禁止、劝阻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或句号。 例:A、请不要说话。B、禁止在此倒垃圾! 4、感叹句: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如赞叹、喜欢、讨厌、害怕、悲伤、愤怒等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例:A、多么美啊!(赞叹)B、真讨厌!(讨厌)例如:(1)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这里的风景真是太美了! (3)申奥我们成功了! 练习 一、用线条把相对应的句子连起来。 陈述句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疑问句这里的景色真美啊! 祈使句请你别出去。 感叹句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二、朗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出语气。在括号里填上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1、孙敬修爷爷讲的故事有声有色。() 2、他问得这样天真,把大众人都逗乐了。() 3、我们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多么幸福啊!() 4、这么多的钱都捐上吗?() 5、请你们收下吧!() 6、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7、谁有办法称出这头大象的体重?() 8、妈妈在午睡,请你们轻声说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