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学试题

气象学试题

气象学试题
气象学试题

第三章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 平均 =(T02 + T08 + T14 + T20) - 4。

4.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C,所需要的热量。

13.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 C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岀现在(1)时,最低温度岀现(2)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3),最冷月在(4)月。

2.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5),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岀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6)。

3.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7)。水的导热率(入)比空气(8)。粘土的热容量比

沙土的要(9),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10)。

4.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C干松土

土壤的春季增温和秋季的降温比较:沙土春季升温比粘土(11),秋季降温,沙土比粘土(12),沙土温度日

较差比粘土要 (13)。

5.土壤温度的日铅直分布的基本型有:白天为(14)型;夜间为(15)型;上午为(16)

型;傍晚为 (17)型。

6.在对流层中,若1000米的温度为16.5 C,气温铅直梯度是0.65 °C /百米,至U 2000米处,温度应是(18) Co

7.温度的非周期性变化,常由(19)而造成。多发生在(20)季节。

8.当rd =1 C /100米,r =0.9 C /100米,则此时的大气层结对干空气是(21)的。

9.我国气温日较差,高纬度地区(22),低纬度地区(23),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

(24),且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25) o

10.土、气、水温日较差,以土温(26),气温(27),水温(28) o

11.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0C持续日期,称为(29) o

12.某地某月1?6日的日均温分别是 10.2,10.1,9.9,10.5,10.0,10.2 C,若某一生

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C,则其活动积温为(30) C,有效积温为(31) Co

答案:(1)14时,(2)日岀前后, (3)7月,(4)1月,(5)减小,⑹推迟,⑺大,

(8)大,(9)大,(10)大,(11)快, (12)快, (13)大, (14)受热型,(15)放热型,(16)

上午转换型,(17)傍晚转换型,(18)10 C,(19)天气突变及大规模冷暖空气入侵,(20)春

夏和秋冬之交,(21)稳定,(22)大, (23)小,(24)增大,(25)大,(26)最大,(27)其次,

(28)最小,(29)农耕期,(30)51 C,(31)1 Co

三、判断题: 1.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2.我国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是随纬度升高而升高。

3.寒冷时期,灌水保温,是因为水的热容量大。

4.紧湿土壤,春季升温和秋季降温均比干松土壤要慢。

5.干绝热直减率:rd =0.5 °C /100米;湿绝热直减率:rm=1.0 °C /100米。

6.因为太阳辐射先穿进大气,再到达地面,所以地面上最高温度岀现的时刻比空气的要稍后。

7.日平均气温大于 5C的日期越长,表示农耕期越长。

8.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9.对同一作物而言,其生物学下限温度高于其活动温度,更高于有效温度。

10.正午前后,土温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

11.地面辐射差额最大时,地面温度最高。

答案:1.错;2.对;3.对;4.对;5.错;6.错;7.错;8.对;9错;10.错;11.错

四、选择题:

1.某时刻土壤温度的铅直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它属于( )。

①清晨转换型②正午受热(日射)型③夜间放热(辐射)型④傍晚转换型

2.地面温度最高时,则是 ( )时。

①地面热量收支差额等于零

②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小于零

③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大于零

④地面热量收支差额不等于零

七、计算题: 1.某地在200米处气温为19.9 C,在1300米处气温为 7.8 C。试求200?1300米气层中干空

气块的大气稳定度。

解:据题意先求岀丫:丫= (19.9 — 7.8)/(1300 — 200) = 1.1/100 米

再进行比较判断:丫 d = 1C /100米

丫 > 丫 d

???在200?1300米的气层中,对干空气块是不稳定状态。

2.某作物从岀苗到开花需一定有效积温,其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C,它在日均气温为 25 C的条件下,从

岀苗到开花需要 50天。今年该作物 5月1日岀苗,据预报 5月平均气温为20.0C,6月平均气温为30.0C,试求该作物何月何日开花?所需活动积温及有效积温各是多少?

解:(1)求某作物所需有效积温(A):

由公式 n=A/(T — B) 得:A=n(T — B)

贝U A=(25 C—10C )X 50=750 C

(2)求开花期:

5月份有效积温为:

A5 = (20 C —10C )X 31=310 C

从五月底至开花还需有效积温:750— 310=440 C

还需天数n = 440 / (30 — 10)=22天,即6月22日开花

(3)求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

活动积温=20 CX 31 + 30CX 22=1280 C

有效积温=750 C

答:该作物于 6月22日开花,所需要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80 C和750 C。

3.育种过程中,对作物进行杂交,要求两亲本花期相遇,已知杂交品种由播种到开花,母本不育系和父

本恢复系各要求大于10C的有效积温分别为 765 C和1350 C,试问父本播种后,母本何时播种为宜?已知父本

播种后,天气预报日平均温度为25 Co

解:A 母 =765 C,A 父=1350 C,T=25 C,B=10 C

n = (A 父一A 母)/(T — B)

=(1350 — 765)/(25 — 10)=585/15=39 天

答:父本播种后 39天母本播种。

4.某作物品种5月1日岀苗,7月31日成

熟。其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C,这期间各月平均温度如下表。

试求全生育期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月平均温度(C )

21.3 25.7 28.8

解:已知:t5 =21.3 °C, n=31 天,t6 =25.7 °C, n=30 天,t7 =28.8 °C, n=31 天,B=10 °C

(1)Y=艺 t > 10 =n1 t1 + n2 t2 + n3 t3 =31 X 21.3 + 30 X 25.7 + 31 X 28.8=2324.1 C

(2)A=艺(T — B) =n1 (t1 — B) + n2 (t2 — B) + n3 (t3 — B)=31 X 11.3 + 30 X 15.7 +

X 18.8=1404.1 C

31

答: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别为2324.1 C和1404.1 C。

5.离地面200米高处的气温为20 C。此高度以上气层的气温垂直递减率平均为0.65C /100米,试求离地面1200米高处的气温。若 1200米处空气是未饱和状态,当气块从此高度下沉至地面,其温度为若干?

解:已知 Z1 =200 米,Z2 =1200 米,t1 =20 C r=0.65 C /100 米 rd =1 C /100 米设1200米处气温为t2,气块下沉至地面时的温度为t o

(1)(t2 —11 )/(Z2 — Z1 )= — r

t2 =t1 —r(Z2 —Z1 )=20 ° —0.65 C/100 米X (1200 —200)米=13.5 C

(2)(t2 — to )/Z2 = -rd

to =t2 +rd Z2 =13.5 C+ 1 C /100 米X 1200 米=25.5 C

答:离地面1200米高处的气温为13.5 C;气块下沉至地面时的温度为25.5 C。

6.某水稻品种 5月25日开始幼穗分化,从幼穗分化到抽穗的有效积温为242 C,生物学下限温度为

11.5 C,天气预报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平均温度为22.5 C,试问抽穗日期是何时?

解:已知 A=242 C,T=22.5 C,B=11.5 C

n=A/(T — B)=242 / (22.5 — 11.5)=242 / 1仁22 (天)

答:6月16日抽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