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风水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代风水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代风水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代风水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代风水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水”是一种传统文化,古称堪舆,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理性选择的行为规范,体现着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精神追求。汉代刘熙《释名》曰:“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而“择”、“吉”的实现,则意味着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认同。作为一门古老的环境文化,它源于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望,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不乏一些迷信的成分,但就整体而言,古代风水文化更多的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蕴涵着丰富的哲学、美学、地理、历史、人类学、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其本质就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深受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逐步认识到天时、地利等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的生产、生活乃至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制约关系。在“万物皆有灵”的社会意识的导引下,天地、日月、山川、流水等等都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融洽的重要性,也逐步确立了牢固的环境文化意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宅居基址的选择。《宅经》如此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龙气势最大,关系人们祸福最为紧要。”《相宅经篡》则称:“四正四隅,八方之中,各有其气,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理寓于气,气囿于形。”这实际是古代中国农耕文化长期封闭发展的结果,农耕文化滋生的小农意识与易经中的天道观均导致对居住环境的超值渴望,由此形成了“藏风聚气”的共同心理需求。

按照古人的风水理论,选择宅居基址,必讲究藏风聚气,山水聚合。受这种观念的支配,人们相信宅居之风水是有吉有凶的,“朝山朝水,龙脉龙势”。明代《阳宅十书》:“凡宅,东下西高,富贵英豪。前高后下,绝无门户。后高前下,多足牛马。”因此住宅在选址和布局设计时务必统筹兼顾,考虑到与四神的配置关系,吉利的宅址应该是依山傍水,而且要“左青龙,右白虎”。晋人郭璞在《葬经》中形容四神的神态:“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府。”一般的设计方案是:“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青龙指的是风水穴左侧的山脉,取象于蜿蜒游动之龙。《阳宅十书》中进而提出理想的住宅环境为:“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地,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由于山水的形势并不一律,因地制宜的比附总是难免的,所以这种理论其实已经愈来愈具有纯粹的象征意味了。如赣州客家人通常

选后山作“龙山”建有高于屋脊的“花园坎”,正厅朝向要求视野开阔、远山连绵,谓曰“开门见文峰”,抬头望见“笔架山”。后龙山的树木是严禁砍伐的,用以挡风煞。房左手旁谓之“青龙”向至,房右手谓之“白虎”向至;房前山峰谓之“朱雀”,房后山峦谓之“玄武”。故俗有“青龙抬头见喜,白虎抬头遭殃”、“门前朱雀重重起,屋后玄武步步高”的说法。

勿庸讳言,对风水文化的形成影响较深的当属《易经》。《易经》的核心就是天人关系的探究,认为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万事万物的荣辱兴衰都是互相联系的。由此而发展出来的易象风水学、易象预测学、易象命名学等,就成为古人改善和把握人生命运的圭臬。他们认为:“人秉天地之气以为生,故人拟一小天地,阴阳五行,四时八节,一身之中皆能运用”(《履园丛话》)。“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道天地”(《黄帝内经》)。易象文化被深深置入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在包括住宅选址和大规模居住环境设计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用。以江西庐陵的钓源古村为例。钓源古村由渭溪和庄山两个自然村组成,呈东西走向,长安岭有如道家太极图的“S”形中分线,为钓源村南向的自然屏障。依东高西低地势一字形跌宕相连的十余口池塘贯穿全村,以二山夹一水,布成了传统八卦中象征美好吉祥的“离”卦。村中古建筑的布局,往往也依八卦成形。而太极图中分线的“太阳”中心区“少阴”位及“太阴”处,则分别将渭溪和庄山罩入其中。古村家家雕饰流金溢彩、户户嵌镌太极八卦。在每座建筑,乃至家具和生活用品上,见到最多的就是八卦图案。门扉、午门、窗户、屏墙,连床上、脸盆架上都有八卦图案。钓源古村还有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全村无论街、道、巷,无一取直,全然“歪门斜道”;建筑物的朝向也分别有北南西东多种。其中固然有适应地理环境的“因地制宜”的因素,但更多的恐怕还是考虑到易经视野中阴阳、曲直、祸福、巨细、荣辱、兴衰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深得易经之精髓的表现。

此外,古人在普遍认同易经“天人感应”思想的同时,为了能更好地驱害避邪,祈福纳祥,还广泛采用寓意和暗示手法,演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这更多地表现在民居的装饰上,而且不分南北东西。如北京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就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祥词句,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更是风雅备

至,无不与祈祷吉祥、富裕、和谐有关。

易经中的五行相生相克思想,也是风水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古代风水十分善于利用五行说的道理来进行设计和布局,讲究阴阳调和。苏东坡曰:“阴阳交而生物,道于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阴阳隐,善应道不见矣。”《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云:“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老子认为阴阳兼顾乃人与自然和谐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理论对于宅居基址之选择影响至巨。他们认为宅居环境犹如人体,有首、有臂,两臂围合方称安全,而环境安全则需要背靠青山,青山环绕,又有金、木、水、火、土五形之物。山应高大,居中为玄武,左侧应有青龙山辅佐,右侧有白虎山挡风,南有朱雀山为屏应,前有河水流过,方为理想的“风水宝地”,也就是传统的“枕山、环水、面屏”空间模式。《堪舆泄秘》云:“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城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这是说村落选址应在河流的凹岸处而不应在凸岸边,主要是水流惯性冲刷力使凹岸边增地而使凸岸边损地之故。从这一理论出发,古代大多宅居基址空间皆有“马蹄形”的自然围合特征,如此甚便于躲避西北风和接纳阳光,有利于生存和健康。

古人认为水是“龙”是“财”的象征,应设塔、楼镇之和桥梁锁住,防止肥水外流。至于门位、屏壁、排水、道路、忌讳、天井、镇符等各种设施,亦多数含有求吉避恶之意,正像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所指出的那样:“风水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虽然在其它一些方面,当然十分迷信,但它总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遍及中国的田园、住宅、村镇之美,不可胜收,都可由此得到说明。”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然后有风水。我国古代风水文化,有精华亦有糟粕,根本原因在于:当某种信仰被教条地固定下来的时候,失去变通的文化同时也就失去了活力,从而演成迷信。从本质上说,风水文化的全部内容都是一定历史阶段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阐释,这些阐释虽然带有某些神秘色彩,但却是古人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记录。(文/开弼)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关键词:人自然生态自然观 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双赢,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而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概念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生物圈所以被称为生态圈,就是因为它普遍存在着生命现象。在整个生物圈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

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苔藓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生态系统伪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其三,生态系统是组织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人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素,再回到环境中。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20世纪初,全球人口约有16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约增长3倍。人口激增,经济增长,需求扩大,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障碍。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相处 一、辨证的自然观 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它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2]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列宁的物质概念指明了自然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千姿百态、无限多样。同时,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和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性等则都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1.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

我的读书心得700字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我的读书心得700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在远久的古代,先哲们就提出“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等教育子孙要有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 但是怎样才能社会变得和谐呢?需要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以及“安定有序”。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更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了这些条件,创造和谐社会就不难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创造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点。歌德曾经说过:“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只有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保持她那朴实真挚的美。 《魂归可可西里》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索南达杰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光荣牺牲。我之所以非常佩服他,是因为他身为青海治多县委副书记,丝毫没有架子,带头保护可可西里,创建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伍——西部工委,并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与亡命之徒搏斗。正是他的牺牲唤起了更多的人对藏羚羊的关注。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种事非常危险,还不如在家里吃喝玩乐。但是他放弃了享受,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奔波,是何等的伟大!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犯罪团伙走私国家保护

动物猎隼。他们先把猎隼的眼睛用线缝起来,再放进窄小的木箱里,将猎隼运到国外。当警察救出猎隼时,发现一些猎隼的双眼因为缝上线已经红肿、发炎、溃烂,还有些猎隼翅骨骨折无法飞行,健康的不到十只,照片上的猎隼更是惨不忍睹。我的心里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罪犯怀恨入骨。如果有更多地像索南达杰一样热衷于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人该有多好啊!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猎隼无辜地受到伤害了。 我们虽然不能像索南达杰那样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牺牲,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大自然。节约用水,少用塑料袋或是制止危害大自然的行为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人人都坚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将变成和谐的社会!

人与自然不和谐之音

人与自然不和谐之音 ‘教学内容:讲授本课第二框题——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情境材料一:(见教材P37页图片) 图1:滥捕滥杀图2:乱砍滥伐 图3:大气污染图4:水污染 (指导学生看图,交流) 探究讨论—— ①看了上面的图片自己有什么感想? ②对目前大自然面临的威胁自己知道多少? 2、板书课题:

二、教授新课 1、自然物种在减少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8页)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近600种鸟、400多种兽、20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植物濒于灭绝。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了有关物种灭绝的惊人信息:…… 讨论交流—— 读完上述材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导致大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物种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讲述: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年每月,甚至每时每刻,都有某个物种在灭绝或濒临灭绝,而且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探究讨论—— ※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危害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共同归纳: 原因:人为因素、不可抗拒的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 影响: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危及人类自身。 教师小结: 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人类的这种肆意行为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比如:全球化气候正在变暖,温室效应逐渐增强;土壤过分流失与土地沙漠化扩展严重;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臭氧层的不断耗损,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的急剧减少,淡水供给不足,水源严重污染等,人类正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 为此我们呼吁——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吧! 体会与交流—— 捕杀、食用野生动物有什么危害? 2、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39页) 近年来,随着张家界旅游业迅速升温,一大批供游人食宿、娱乐、休闲、购物的楼堂馆所蜂拥而起。这些建筑与周围的青山绿水极不协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到张家界考察时,发现景区内城市化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环境和自然景观,要求限期拆除。否侧,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子招牌将被摘除。面对联合国亮出的“红牌”,张家界人痛定思痛,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拆迁,此次拆迁将耗资3亿多元。 20世纪50年代初期,黄山和新景区建筑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80年代中期,约为7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约为17万平方米;而到2001年,则达到20万平方米。尤其是近10年来,黄山核心景区新建、改建和扩建了大量宾馆、饭店、招待所和职工宿舍等。种种人工设施极大地破坏了黄山的自然景观。 在全国许多风景名胜区均存在这类问题,有的地方比张家界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缺乏科学规划,在核心景区内随心所欲乱建宾馆、商店和娱乐设置,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去发展旅游经济。 讨论交流—— 我们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 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三是要树立起自然伦理观。所谓自然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2)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班会教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明确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活动重点: 了解环保知识,明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活动难点: 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搜集、整理有关环境的材料。 2、调查周围环境污染情况。 3、PPT、视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同学们你们知道环保日是哪一天吗?每年的6月5日是“环保日”,所以环保是当今的热闹话题,各种媒体都在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以《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主题班会,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环境和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环境被破坏,人类怎能幸福的生活?为了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为人类造福。 二、板书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

大屏幕出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课件 1、介绍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及意义。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后代而努力”。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 2、说说什么是低碳。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3、什么是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国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环境法出现在世界上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目前大自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2、认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激发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的表现。 教学难点: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的原因及危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声由心生:教师出示教材37页中的四组不同的图片,学生看图片,用自己的自然流露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看到图片后的内心感受。 2、教师小结导入:从大家的'声音之中,我听出了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有看到美景的舒心,也有看到不和谐景象的气愤与无奈。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令人尴尬的不和谐,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 1、明确目标:学生齐读“我们的目标”,教师强调学习重难点。 a.人与大自然不和谐之音有哪些表现? b.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危害有哪些

c.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人为破坏的情况? d.环境问题的含义原因危害 教师强调自学方法:圈点勾画学习法。 2、学生结合自学提示展开对课本的自学,可以遗留自己的自学疑惑。 3、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所学,力争在小组合作中解决自己的疑惑。 4、交流展示:小组代表交流展示自己组的学习成果,力争用一些实例来说明情况,可以把自己组的共性疑惑提出来在班内求助。由其他小组帮组解决。 5、教师引导、归纳、强调。 a.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特别是人为因素) b.物种减少的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危及人类自身) c.正确认识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现象。(饮鸩止渴) d.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分享读书感受:大家自学的很好,读书要有感悟,老师今天带来了自己的读书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引导学生阅读“惊叹”“担忧”“无奈”。(幻灯片) 7、学生小组活动:“我们在思考” 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只有一个,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惊叹、无奈、担忧一起来反思自己或身边,看看有哪些对大自然的破坏的行为!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摘要: 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发展生态文明 正文: (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一方面,人类竭尽全力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拼命地制造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各种废弃物。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使整个地球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 (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现代技术对自然平衡的干涉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从而引起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全球性问题”。关于全球性问题特征从影响方面可以认为全球性问题是指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实际影响的问题,而需要所有这些国家协同一致的努力能解决的问题。 全球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庞大压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对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了现实的威胁,而人口增长的速度依然大的惊人,按照生物学的规律,当一个物种过度繁殖时,必将导致这一物种大批的死亡。环境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同时带来的新问题——环境污染,也是全球性问题中最严重、最长远、最急需处理的问题,而其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土壤退化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问题都加大了人类生存压力,使人与自然越来越不和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

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正是由于全球性范围内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露,才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治理起来相当困难,而这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然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也相对落后了很多,处理的难度就更加艰巨了。中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的接受是走在世界前的,并且在行动上是超前的。《中国21世纪议程》包含了中国根据本国的社会制度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很好处理了可持续发展下科学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通过利用社会主义的良好制度下,调节不适合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的落后体制。还有在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做到发展科学技术而又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认清发展的方向,把握好科学技术

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类自然和谐发展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年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多次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 一、自然的概念及人类的破坏 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而狭义的自然界则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人类要和自然和谐共存,指的是狭义的自然界。人类生存在地球,依靠自然界供给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食物、气温、大气等等,自然界就是人类的母亲。自然界赋予了人类生命和生存的条件,但是,人类现在的所作所为,却像是在糟蹋着自己的母亲,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母亲的给予的爱,却时刻伤害着自己亲爱的母亲! 看看那被造纸厂的废水污染了的江河,看看那被水泥厂的废气充斥着的空气,看看那被大肆虐杀的珍稀动物,看看那被大量砍伐的森林,看看那严重水土流失的土地,看看那“蜗居”在高楼大厦的小鸟,看看那吃了瘦肉精的猪,看看那镉超标的大米,看看那地震引发的核辐射事件……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场景,都是人类造成的!人类过度的开发和消耗,不断不断地加重了自然界的负担,自然界本身所拥有的自我更新能力,已远远不能承受人类的过度行为了!自然界和人类的矛盾,已日益突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天灾人祸”,而造成这个“天灾人祸”的大部分因素,就是人类自身!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及其措施 现在,意识到人类要和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全球出现了许多世界性的组织,大多都是围绕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其宗旨、主题的,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如工程技术方法、行政管理的方法、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宣传教育的手段等,解决现实的或存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现在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一、土地遭到破坏;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四、森林面积的减少;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六、化学污染;七、混乱的城市化;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九、空气污染;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

论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装订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业 年级、专业、班级:16物理本科班姓名:陈松林学号:16400101014 作业题目:论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面作答时,请留出装订线位置) 从生命的起源来讲,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人类从莫大的自然界脱颖而出,但无论如何进化,人类属于自然。人类与自然之必然关系密不可分。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的活动从原始社会时期或者更早便与自然界挂钩,采摘野果,狩猎,然后发现火并使用火烹饪食物、取暖。在奴隶社会人类学会制作使用一些简单工具,取材于自然,应用于自然。即使建立城邦,或者剥削制度,人类的种种活动都离不开自然,封建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索取更为广泛,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外,还有装饰品,武器,或者更为高级的文化、建筑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大约就是这个道理。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更为紧密了,伴着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进程,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各种金属矿石,稀土资源为人类所利用。架桥修路,修缮房屋,做电子产品,探索太空,太多太多都与自然密切相关。 今天的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只增不减,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自然不会减少。众所周知,资源是有限的,总有枯竭的一天,此外开采自然资源也会对自然界造成一定危害。 众所周知,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享有盛誉的制造大国,中国制造走向全世界。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环境的污染,尤其是北方的污染尤为严重。

暑假我兴致勃勃的去秦皇岛看长城,火车一进入河北地界,漫天的烟尘映入我的眼帘,太阳仿若蒙了一层纱,我看不清他的脸庞。我在一个小镇上安顿下来,那是我曾经生活了多年的地方,然而,再见时,它也没了往日风采。虽然这些年,大家都在努力治理环境,但作为一个集钢铁,石油,燃气的生产基地,这点治理算不得什么,脏水河加了护栏,远远望去是一条白色的长龙,走进了,便是河水发出的刺鼻的臭气。我本以为秦皇岛作为国家的重点的旅游城市,不会像那偏僻的小镇一样。的确,秦皇岛的环境要好的多,地面一尘不染,而天空呢,仍然布满烟尘,山海关也被笼在这云雾里了。海面能见度不足两百米,大海那宽阔的胸襟也容不下这小小的雾霾。 记忆中的北国,夏日炎炎,不似这闷热的天气。而冬日,真的就是毛泽东诗中提到的那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当日光回来,即使再冷的天气也是暖融融的,不似这般的压抑。我在河北呆了一月左右,却未见过星月。污染的严重性不必强调也能知晓。 再来说说南方吧,当然主要讲讲我们的西南地区。重庆是我的家乡,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发展也十分迅速,但这却不是我理想的生活地方,重庆虽没有北方那样密集的工厂,但是污染依然不减。重庆主城区尤其是渝北区污染最为严重,我记得第一次去菜园坝时,我恶心的吐了,生活垃圾除的较为干净,但空气质量却使我不能呼吸,此外还有噪音污染,夜晚躺在被窝里时,听着窗外一辆辆汽车经过,久久不能入眠。云南是个好地方,玉溪、石林、西双版纳,美景无处不在。污染依然不能忽视,垃圾处理中心整日冒着青烟,路旁行道树树叶布满尘埃。这样的环境怎么能生活的愉快呢?再拿我们的遵义来说说吧,从火车站到学校的这一段路不算长,单经历的也绝不会少,每天都有清洁工一遍遍清扫,却还是尘埃遍布。 人类对自然索取与破坏真的太多太多,除了污染还有对动物的迫害,候鸟迁徙,我们在它的身后补上一枪。动物的生存空间被我们压缩压缩再压缩,以至于白鳍豚离我们远去,扬子鳄濒临灭绝,几百余年的红豆杉倒下了她沉重的身躯。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怎会是一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摘要: 人类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历史问题。而核灾难就是最为残酷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展现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在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现今对于修复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方式。 关键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自然辩证法核灾难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4号反应堆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大约有165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辐射。后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事故导致30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的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绿色和平组织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危害被低估10倍,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800年,而反应堆核心下放的辐射自然分化要几百万年。 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人左右。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前苏联立即疏散了11万多人,随后数年,又从污染严重地区搬迁了23万人,前后共疏散34万余人。建立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上的报告说,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相类似的灾难还有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英里岛核事故以及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地震福岛核泄漏。 核电站的产生与发明本身是为了使得人类社会更加迅速的发展,在依靠能源发展的人类文明中,核能是具有突破意义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与自然界发展相一致,在人类发展的疏忽中导致自然生态的破坏,最后还是以灾难的形式反射在人类的身上。在以上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经久不衰且具有强大现实意义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1 首先,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时候 ,首先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 ,从哲学高度对人类的起源、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科学的概括 ,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说 :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恩格斯也说 :“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绝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 ,决不象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 ,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类不仅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而且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基于这样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人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生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这就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此为出发点 ,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1李慧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

人与自然关系小论文

谁是谁的主人―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童文杰 090605 [摘要]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总是处在很绝对的对立之中。或者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自然的存在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应该绝对地主宰和奴役自然;或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属于自然,是自然的奴隶。 [关键词]主人辩证统一和谐 一:人是大自然的主人 有人认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由人类占主导地位的,人是世界的主宰,人是万物存在的价值尺度,自然存在是人类的奴隶和工具。培根提出 ,“世界的创造是为了人 ,而不是人为了这个世界”,科学努力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恢复亚当和夏娃曾在伊甸园失去的支配自然存在物的权力。达尔文虽然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明 ,人起源于类人猿 ,但他仍然意味深长地论述了人类的优越性。“在他现在所生存的最粗犷的环境中,人是地球上所曾出现过的最具优势的动物。他的分布范围比任何一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生命形式都要宽广得多 ,而其他生命形式在他面前都俯首称臣。”康德更是认为,人类拥有自我观念 ,这一事实本身就使他无限地超出生活于地球上的所有其他存在物之上;人凭借先验理性完全能够为自然立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们依靠自己的科技不停地改造自然,不停地从自然中夺取自己想要的资源,在自然中留下人类的印记,证明自然是属于人类的。 二: 大自然是人的主人 古希腊人认为自然世界是一个活的自我运动的有机体 ,它不仅充满灵魂 ,而且还拥有理性。它在为自身立法的同时也为人间事务立法。居住在自然世界中的所有被造物 ,其灵魂和理智是这个充满活力有机体的特定部分。一种植物或动物如同它们在物质上分有自然世界躯体的物理机能那样 ,在心理上也依它们自身的等级也分有自然世界的灵魂 ,以及在理智上分有自然世界的心灵。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三: 人类与自然界辩证的统一体 人类是依赖于自然界存在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便不能生存,然而如果没有了人类,虽然自然界依旧存在可是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由此得出: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马原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摘要;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通过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人类主动改造自身实践活动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的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字;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环境污染,对立统一规律,唯物主义自然观, 正文;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融合当时时代的哲学思想,从而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辩证唯物论中提出的世界的物质性统一原理对当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人类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建设和自然保护的对立统一,指明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将社会的发展进步与自然保护统一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破坏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从自然中不断获取各种生存资料维持人类群体生存的过程。然而,由于人类早期自然科学技术水平并不太高,虽然拥有高度发达的各种文明,但人类本身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平衡影响并不大。自18世纪六十年代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瓦特蒸汽机的推广使用促进了煤炭的大量开采使用,大机器生产占据主导,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取得进一步的巨大飞跃。煤炭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促进煤炭开采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大量燃烧煤炭也给当时的英国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大英帝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观《地球起源》有感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姓名 学号 所在学院 课程名称自然辨证法概论 完成时间2014年9月27日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了两节课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本人感觉收获颇丰,但是还并未对自然辨证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接下来我将对在第二次课上老师播放的《地球起源》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我一直认为哲学是神秘的,因为任何学科的最高层次都可上升为哲学的观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学问,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人存在,不像动植物那样直接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也不是直接成为其他生命表现它自己本质的对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问题。观完《地球起源》我认为在地球这一有限的空间里,人口数量和欲望无节制增长造成的困境催生了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这一对孪生子。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社会关系为中介的,只有在

自然辩证法论文_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分析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阿斯旺大坝为例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上课地点: 完成时间:2014年 4 月15 日

摘要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巨型水库大坝的建立,在发电、防洪、航运方面取得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使我们更加关注大型水坝建立的综合评估问题,以及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我们在剧烈改造自然前,怎样对其进行更全面的技术综合评估,从而更早地采取配套的措施,使自然达到一种更为和谐的状态。本文以埃及的阿斯旺水坝为例,用自然辩证法了解它的正、负面影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的进行深度思考,讨论了技术综合分析的问题。

目录 一、引言 (1) 二、兴建阿斯旺大坝的设想与取得的效益 (2) 1. 设想 (2) 2. 效益 (2) 三、阿斯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 (2) 四、阿斯旺大坝的人与自然问题 (3) 五、结论与建议 (5) 六、总结 (6) 参考文献 (6)

一、引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前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不停的演变。这种关系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阶段,即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人与大自然是相对亲近的,人类从属于自然;第二阶段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天人相分并对立”阶段,即近代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这一阶段以人类大规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为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走向疏离;第三阶段是人与自然重新走向和谐的新“天人合一”阶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阶段呈现出人对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和某种程度的复归。或许,这就是曾经让人晕乎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吧。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手段,它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其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谋福利。但是现代科技在发展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却违背了人类发展它的初衷,究其原因,除了科技自身属性和人类知识局限性导致科技负面效应的不可避免之外,其深层原因在于人们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关系,而近代以来的现代性两大特征,即工具理性和主体性又诱发了科技负面效应,并使其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得以凸现和普遍化。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息息相关。现实生活中小到日常用品,大到汽车飞船,各行各业无不彰显着科学技术的魅力。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近现代科技活动的负面效应也愈益凸显,从而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渐渐尖锐起来。因此,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财富和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痛苦、灾难和挑战。三峡水电站大坝带来航运,抗洪,发电等正面效用后,会不会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怎样平衡与评估它的负面影响,我们来以埃及的阿斯旺水坝为例进行分析。 阿斯旺水坝(英文:Aswan Dam),位于埃及开罗以南900公里的尼罗河畔,高111米,长3830米的大坝,将尼罗河拦腰截断,形成水域面积5120平方公里。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集防洪、灌溉、航运、发电为一体,阻止了很多巨大的洪灾。可是这个大坝建成之后不久,它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就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它的评价。10年前,埃及总统穆巴拉丸在—次科学大会上,对参加会议的各国科学家们说:“兄弟们,姐妹们,从现在到2000年,埃及将不得不面临一些重大的挑战,你们一定要帮助我们取得胜利。这些挑战,也就是现在和将来我们所必须要面对的严重问题,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严肃的科学研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阿斯旺大坝所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到,阿斯旺水坝的负面影响的程度。 本文将针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问题,以阿斯旺水坝为例子,用自然辩证法展开分析与讨论,希望我们可以和自然共同发展,和谐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