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狄德罗哲学中的自然神论思想浅析

狄德罗哲学中的自然神论思想浅析

狄德罗哲学中的自然神论思想浅析
狄德罗哲学中的自然神论思想浅析

狄德罗哲学中的自然神论思想浅析

通过分析法国资本主义革命启蒙运动时期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哲学家狄德罗的自然神论思想,结合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的神学观点,以阐明狄德罗朴素的自然神论的哲学理论和观点。为宣传科学与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狄德罗;自然神论;哲学思想

18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自然科学取得了不少成就。中世纪以来的基督教所宣扬的那种上帝创造万物的言论被彻底怀疑,教会和传教士给人们灌输的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的言说不再是亘古不变的了,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这一专门研究神学体系的传统模式被打破。社会不断发展,神学体系受到冲击。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矛盾日益上升为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时期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在其哲学思想方面,敢于打破传统的神学占统治地位的“主流”局面,敢于引导在当时看来是“异端”的思想,着意抨击封建制度和作为这种制度帮凶的僧侣政治。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科学水平的发展程度上看来是难能可贵的。其哲学体系囊括了自然观、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及科学哲学等方面。自然神论思想在狄德罗的哲学体系中影响深远。

一、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神论。自然神论有如下特点:

1.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

2.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

3.自然神论者也反对“预言”的应验和“神迹”作为上帝存在的根据

二、狄德罗的<哲学思想录》所认为的自然神论

《哲学思想录》系狄德罗写于1746年,早于他担任法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总编辑的时间(1751—1772)。故而这篇文章反映了狄德罗早年的自然神论的思想,他的自然神论思想既肯定了神的存在,又反对教会所宣传的神作为一种存在又不存在的客观实在干涉和影响着万物的生存与发展。

《哲学思想录》的自然神论观点

“自然不说谎,承认神的存在,不过是我们的偏见”。狄德罗认为。字宙的运行必然遵守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却与神的安排、神性的参与毫无关系,纯粹是建立在物质的原始本性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神的存在只是造物时期的事情,在地球上有生命伊始,生生不灭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上帝便退出,不再参与下一环节的过程。在狄德罗的自然神论中,他认为基督教宣扬的神存在于万民之间,只是对人民群众的一种欺骗。

狄德罗用一个反证指出了他的观点:“是谁把这些痛哭流涕的死尸都关在这些牢狱中的呢? 是谁罚他们受这些苦的呢?是他们触犯了的上帝?.”说明上帝是一个威严、高高在上而看不到人间冷暖的客观存在,是一个残忍而不关心世问疾苦的神。然而上帝却是“一位充满了善心的上帝?.”,然而“一位充满了善心的上帝竟会欢喜把自己浸在眼泪里!这些恐怖不会伤害他的仁慈吗?”由此看来,上帝只不过是一个被宗教用来愚民的工具,是凌驾在人民头上的无形的法度。因此,“不应该把上帝想象得太好,也不应该把他想象得太坏。”在封建主义的中世纪的欧

洲,基督教宣传上帝是造物主,不遵守基督教的行为准则,便是亵渎神灵或者对教义和教规的大不敬,会受到教会的迫害和惩罚。狄德罗质疑上帝“容许罪恶以便显示德性的光芒,这样只有一点很不足道的地方,而弊病却是很实在的”。上帝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万物,主管着万物的’生灭、发展,狄德罗尤其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用惩戒罪恶显示善良和正义的美好呢?连上帝都无法阻止罪恶的发生,那么,上帝是否在主管和影响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欧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占据着绝大多数人的头脑,狄德罗这种“异端”的思想,是对基督教神学的质疑。

2.上帝“管理”万物与万物按其规律运转的悖谬

与狄德罗同时期的哲学家拉美特利继承了笛卡尔的机械论,认为世界万物形态不同,但却是由同样的材料构成的。根据他的这一观点,得出了“人是机器”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的论断。狄德罗指出“本体论的那些精细推论,至多只是使人成为怀疑论者;只有对自然的认识。才使人成为真正的自然神论者。”他认为,多亏这些伟大人物的工作,世界才不是一个神,而是一架机器,有它的齿轮、缆索、滑车、弹簧和悬摆。狄德罗和拉美特利两人都认为人是机器,基督教的传教士们通过努力宣传使人民大众相信万物系上帝创造,然而,机器是有着自己运动和工作的轨迹,上帝并不能改变其机械运动的方式和特性,故而在狄德罗看来,上帝没有“管理”着万物,也没有权力奖赏和惩罚人类或对人类的正确的和错误的行为作出任何的评价,更不可能对人类的未来作出任何的“指点”。这便牢固地确立了狄德罗的自然神论的观点。

狄德罗最亲密的战友达兰贝尔认为,要使知识和真理取胜,应当坚定地无视权威。因此,他敢于打破宗教神学权威的垄断体系,抛出了朴素的自然神论的唯物主义学说。在他看来,上帝“教导”人民听从神的旨意、按神所说的去做,用原罪欺骗人民规规矩矩地敬畏神灵,老老实实地去购买赎罪券救赎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灵魂清静,能升人天堂是一种谬误。“上帝听你的,而你说谎。”

在狄德罗看来,一个明智的人应该懂得,上帝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虚幻的存在,是一个封建统治者和宗教用来统治人民而建立起来的幌子,也是宗教教会利用人民的愚昧无知建立的一种神灵崇拜,以使人民相信命运并认命,甘愿当统治阶级的牛羊。因此,狄德罗批评这些不明真相的人们,告诉他们。世间万物的运动并不是上帝在“控制”和“管理”,而是有着自己的运动方式。狄德罗认为:我对我的判断比我的眼睛靠得住。狄德罗极其厌恶封建的、腐化的基督教神学对人民的诱导和欺骗,狄德罗在他的《哲学思想录(增补)》中说:“我在夜间迷失在一个大森林里,只有一点很小的光来引导我,忽然来了一个不认识的人,对我说:我的朋友,把你的烛火吹灭,以便更好地找到你的路。这个不认识的人就是—个神学家。”

狄德罗通过《自然哲学录》、《对自然的解释》、《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兰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等哲学著述表现出来的自然神论,表达了对极富迫害和欺骗的宗教的深恶痛绝,对欧溯自然科学研究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支持,通过其著述和言论,支持和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形成和发展。狄德罗在其身处的时代发表了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为哲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编纂的《百科全书》宣传科学与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在狄德罗看来,“只有正直的人可以做无神论者。”最后,他实现了从自然神论到无神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树人,李凤呜.《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2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哲学思想录》,商务印书馆.2009.

3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对自然的解释》,商务印书馆,2009.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 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展开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门的分化,也促成了儒学的发展。 第三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多数研究者认为,老子即较孔子年长的老聃。《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成书有一过程,并非一人所著,亦非一时所成。《老子》有多种文本,既有传世本,也有近30年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

浅谈中华武术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中华武术中的哲学思想 11环境2 陶逸 关键词:中国武术;中国哲学;道;太极;阴阳;少林;天人合一行 摘要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渊源对中国武术必然造就了武术的哲学价值。中国武术的主流观点包括天人合一观、太极哲理、道与气和知行合一等,其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八卦这一套哲学范畴。丰富的哲学思想孕育出多种派别的中国武术,如太极拳,峨眉剑术,形意拳,少林功夫,以致近当代的咏春拳等,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神髓。 正文 中华武术,泛指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 1. 天人合一是武术修行的基本思想 中华武术讲究“形神俱备”,“内外兼修”,“心者身之王”心不离身身者心之躯。在和谐统一中得以平衡。太极老谱中:“苟能参天察地, 与日月合其明, 与五岳、四渎华朽, 与四时之错行, 与草木并枯荣, 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之兴衰, 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 人为一小天地也。 2. 阴阳变化是武术拳理的理论基础

在《易经·系辞上》中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显现,古人将阴阳看成宇宙间运动的根本规律和最高法则,并以阴阳为基础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相互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阴阳辨证理论,被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拳种、门派的武术理论之中,并由阴阳对应观念,衍生出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始终等等。他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极为丰富、色彩各异的多种技击原理与方法。如太极拳理中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一动一静,是尽拳中之妙”。对于阴阳变化在武术中的表现主要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转,阴阳相济等。 3. 知行合一是技击实用的理论基础 知行合一,这种思想几千年来一直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当中。在近代中国,孙中山曾经提出过知行的治国思想,而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甚至将此作为教育的训言,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也是知行,可见,这个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知行合一是中国人的认识实践论,自古以来,中国武术与中国哲学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就一直默默地要求习武者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理论中认识到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终将武术推向近代的最高境界。

叔本华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差异

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其形成可以说主要是受了东方的思想。这种说法好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确是 事实。随着东方哲学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史料的不断挖掘,对叔本华本人思想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东学西渐的苗头在其后的一些哲学家那里表现的愈来愈充分,这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过去狭窄的视野和抛弃固执的学术偏见,承认这些东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及其价值。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这三者虽然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生长点,但他们在叔本华哲学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叔本华哲学特质,使其具有区别和超出前人并对后世具有开拓性、决定性影响的东西,不是西方哲学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东方思想",不限于印度宗教,还包

括中国哲学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但以印度宗教为主。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经》中的中国哲学" ,并且在《自然的意志》(1836)中,竟专辟一章讲"中国学",介绍了中国的道、孔、佛三教。他的文章还时常触及"波斯人"的文化。本文只探讨东方思想中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的印度宗教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叔本华是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融汇、打通东西文化的人物。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应予以积极而适当的评价。当海德格尔在台湾学者箫师毅帮助下研译东方圣书――老子的《道德经》并向东方寻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叔本华这位现代人本主义的大宗师早已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援东入西的工作。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里,叔本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开拓影响的伟大人物。

狄德罗

狄德罗 百科名片 狄德罗 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年10月5日- 1784年7月30日),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狄德罗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编《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1751年——1772年)。此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其它著作包括《对自然的解释》(1754年)和《生理学基础》(1774年——1780年)以及一些小说、剧本、评论论文集以及写给很多朋友和同事的才华横溢的书信。 中文名:德尼斯?狄德罗外文名:Denis Diderot 别名:狄德罗国籍:法国出生地:Langres 出生日期:1713年10月5日逝世日期:1784年7月30日职业:文学、文艺理论家毕业院校:巴黎大学主要成就: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代表作品:《百科全书》 目录 个人简介 生平著述 哲学思想 美学思想 艺术成就 教育理论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18世纪20年代,在法国朗格尔天主教耶酥会中学,有一个学生常常以出色的回答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他以优异的成绩使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期望。和所有天下

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但是有一天,这个中学生忽然对他父亲说,他不想上学了。父亲没有责备儿子,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平静地说:“那好,到工场去吧,以后就当个制刀匠。”此 狄德罗Denis Diderot 后这个中学生离开了校园,到父亲的工场里成为一名工人。可是他接连5天为制作一把柳叶刀忙得团团转,还是毫无结果。父亲一声不吭。中学生糟蹋了材料,损坏了工具。但是父亲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第5天快过去了,父亲同样心平气和地问道:“怎么,干不了吧?”这个中学生一言不发。第二天清早他收拾好自己的课本,急冲冲地上学校去了。后来这个中学生成为法国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唯物论和文艺理论方面大大超过了他同时代的思想家。他就是狄德罗。他主编的《百科全书》引领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狄德罗的父亲是明智的,他没有强迫儿子到学校去,而是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事实使狄德罗明白了其实学习才是他最恰当的选择。让每个人通过教育获得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中完成自己最适宜最喜欢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工作,也许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作为家长,对子女总是有很多期待,希望他学习成绩好,希望他在学校里出类拔萃,这既可以使子女有好的前途,同时自己脸上也有光彩。于是人们常常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在 狄德罗Denis Diderot 子女身上,特别是当子女的状态与自己的期待发生错位的时候,往往要求子女服从,而没有考虑子女的想法和实际,轻易地教训子女:“你不对。”或者说:“你距离我们的目标太远。”1745年,法国出版商邀请狄德罗将英国百科全书译成法文,狄德罗

西方哲学期末作业——柏拉图、培根思想述评

柏拉图思想述评 (一)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11]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觉来引起,尤其是看。因此,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觉经验。换言之,感觉在对理念的回忆中具有某种诱导的作用。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形式。突发形式表现为疯狂,那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当灵魂看到尘世的美,便回忆起真正的美,它感到翅膀正在生长并且急欲展翅高飞,把下方的一切置之度外,全然不顾,于是被世人认作疯狂。其实这是最高级的最佳状态,爱美的人分有这种疯狂,便被叫作钟爱者。渐进形式表现为理性的进展。它的步骤是这样的:“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继而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象在梯子的阶上一样,从一进到二,从二进到所有美的形体,从美的身体到美的制度,从美的制度到美的学问,最后从学问到那只研究美自身的科学,最终知道美的本质”。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回忆说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如果理念与事物判然有别,关于理念的知识就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它只能是先天的。换句话说,如果普遍的共相不可能来源于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我们只能说在感觉之先,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了。后来近代哲学中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与康德的批判哲学,都与此密切相关回忆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学说。柏拉图认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有变化生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为什么人能够通过回忆来获得知识呢?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之时忘记了。在人出生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正如看到一个人的肖像或他用过的物品时就能够回忆起这个人一样,人通过美的花、美的人等具体的美的事物,便回忆起绝对的完全的美的理念。柏拉图在对话《美诺篇》中以一个童奴为例,说这个童奴虽然从来没有学过几何学和数学,但通过诘难和启发,却能解答几何学的难题,由此证明:这些知识本来就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是需要通过辩驳和诘难才能回忆起来。 在知识问题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大多都以感性的经验为认识的依据,巴门尼德揭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柏拉图也像巴门尼德一样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进而提出了他的“灵魂回忆说”。 他认为,灵魂与肉体的区分是两个领域区分的延伸:正如世界有可见与不可见两种,人也有可见与不可见两部分。可见的人是人的形体,不可见的人是寓存于人的形体之中的“内在的人”。柏拉图的这种区分含有后来被称作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即灵魂和身体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柏拉图认为,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

中国哲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发展 【摘要】 中国的哲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论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和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阶段剖析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研究作为中国哲学代表的儒学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哲学对社会带啦的影响。 【关键词】 哲学概念儒家道家佛家新儒家学派 【正文】 一.哲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使得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一古老的学科。作为世界哲学三大系统之一的中国哲学(其他两大系统是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中国哲学。 在展开对中国哲学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哲学到底是怎样的学科。关于哲学的定义,在哲学界始终无定论。并且随着历史的扩张和不同时代对不同感兴趣的问题,哲学的含义不断变化着。一般情况下,认为哲学是一套方法论。马克思曾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政治和哲学教科书上的主导思想。中国的着名哲学家牟宗三也曾说过:“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响说明的,便是哲学。”相比较来说,这是一种更加通俗的理解。那么,哲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呢? 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东西,哲学所涉及的是科学解决不了,神学的答案又不令人信服的问题。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起劲仍为确切的只是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不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反观中国文化的发展,的确未曾离开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介乎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探讨。 二.中西方哲学的比较 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否认中国哲学体系的存在,这几乎在西方哲学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实际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哲学的特质是重“主体性”,“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有很好的逻辑,是以知识论为中心展开的。 2.中国的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但是西方哲学没有很好的人生哲学。西方人对生命的想法主要是来自文学,艺术,音乐,最后是宗教。 3.中国哲学重实践,实践上初期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表现善的思想;西方哲学主要是重知解的。综上可知,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采用和西方哲学一样的方法。中国哲学的分析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哲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 三.中国重要哲学思想及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总是和中国文化的繁荣保持着大致同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将中国哲学的主要阶段分为五个时期: 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丹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墨子

浅谈中国哲学

浅谈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大纲》读后感何谓哲学?还记得第一次正式接触是在高二的政治课上,只感觉一谈到哲学就很高大上,很深奥的感觉,虽说到现在还不是特别懂,但看了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后,算还是有一些理解吧。 这本书,在我看来,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不像印象中哲学那般高高在上。正如先生所说:“不免被讥为朴素,然而,如是真理,朴素何害?如非真理,纵讲的精微,亦不过善于诡辩而已。”虽朴素,但更易看懂。适合像我这种第一次接触这方面书籍的读者。 本书它先介绍了中国从先秦到清朝时期,中国哲学的特点与发展和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接着介绍分析了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的主要内容。读完正本书后,收获不算太深刻,但我国古代主要的哲学发展了解了许多。 我国古代思想最开放的时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层出不穷。而在“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就不像那时那般百花齐放,很多思想只能默默的发展,有些甚至是昙花一现。我觉得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思想要服务于当时的政治。像封建时期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更多是因为里面很多思想,例如:三纲五常等,符合统治者的统治要求,而像道家的“无为而治”一些的佛系思想显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统治需求,于是统治者就大力发展儒家思想。这也是道家、墨家等不能发展为主流思想的其中原因。 但此看法相对来说还是存在很大局限性及片面的,我国的哲学思想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正如书中所说,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众人生而不重知论、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赖宗教。我国哲学包含了道德、天、地、人、自然、思维等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的哲学,可以说中国哲学在世界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我看来,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并无好坏之分。还记得高中时,我曾吐槽我国的封建迷信现象,对他们烧香拜佛等行为不是特别理解。但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行为表现,虽说其做法不科学,但这又何尝不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呢! 中国哲学,简简单单四个字,但里面包含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或许尽一生都无法将它读透。虽然哲学是一个人文学科,但无论是学什么专业的,它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尽自己所能去学习,并且在生活中去践行与应用。 曾经的我觉得哲学遥不可及,但现在看来,我们平时都说要看待事情都要两面看待,而这不正是哲学重所讲的辩证法吗?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哲学,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我们每个人对世界、对人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与看法,我觉得这就是哲学吧。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而读哲学又何尝不是呢?虽然看完张岱年先生的书,没有太深刻的见解,但我会更多的去思考问题,思想变得更加的开阔,对一些东西的认识相对会更加的深刻。我相信接下来我会看更多此方面的书籍,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王铁,孙潇 (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54) 摘要: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含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其对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键词:叔本华;哲学思想;人生观;宗教观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8)01-0007-02 作者简介:王铁(1983———),男,回族,河北涿州人,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收稿日期:2007—04—14 2008年第1期(总第101期) No.1,2008General.No.101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叔本华对整个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作为非学院派哲学家,引起了西方哲学的巨大变革;开拓了正统哲学以外的新的思想话语,是一个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于当时的西方哲学乃至现当代的西方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 阿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是西方近代哲学史 上第一个以唯意志论著称的大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他 1788年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德国人家庭,后进入柏林大 学学习哲学,此后一生研究哲学,其在世时声名寥落,直到 1860年他在德国逝世时才迎来了哲学名誉的登峰造极。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同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所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在19世纪 40年代后开始深受欢迎。在此之前,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 命,崇尚理性和进步,当时流行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包含辩证法的理性派哲学,而叔本华却敌视理性和进取,他的哲 学批判理性主义,宣扬悲观主义,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出版后甚至无人问津,他只好自我解嘲说自己的著作是为后人而写并相信它们很快会受欢迎。后来,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急剧变化,叔本华所预言的时代来临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仅一年的时间便遭遇了失败,德国资产阶级灰心失望,工人运动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使他们的革命软弱性进一步暴露,于是对理性的不信任,对现实的逃避成了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流行的思想风尚,他们抛弃了理性向上的黑格尔哲学,转向了与 其心境相适应的反理性的、悲观的叔本华哲学。 叔本华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哲学史、科学史和艺术史的著作中,他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提到,他的思想经常被人们引用。代表着现代西方科学与文化思潮的一些大学者如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詹姆士、萨特、弗洛伊德以及爱因斯坦、托尔斯泰等人,都曾经把叔本华奉为自己的启蒙先师或思想同道;在中国文化界,王国维、鲁迅等许多学界巨擘,也曾经受到他的思想的启发或引导。叔本华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关注,就在于他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批判者,也是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引导者。 二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宣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著称于世。 第一,相对主义。叔本华为现代西方哲学打通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颠覆了在传统哲学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绝对观念。他认为,世界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源,事物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真理,人也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性。一切都处在相对的关系之中,而这种相对的关系是无法用绝对来解释的。叔本华把世界的本源、人的本性归结为盲目的、任意的意志,其目的就是针对传统哲学的绝对观念而发的。 第二,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叔本华哲学的出发点,他不同以往哲学将主体与客体分离,而是把主客体联系起来的表象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故作为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 7——

狄德罗哲学中的自然神论思想浅析

狄德罗哲学中的自然神论思想浅析 通过分析法国资本主义革命启蒙运动时期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哲学家狄德罗的自然神论思想,结合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的神学观点,以阐明狄德罗朴素的自然神论的哲学理论和观点。为宣传科学与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狄德罗;自然神论;哲学思想 18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自然科学取得了不少成就。中世纪以来的基督教所宣扬的那种上帝创造万物的言论被彻底怀疑,教会和传教士给人们灌输的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的言说不再是亘古不变的了,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这一专门研究神学体系的传统模式被打破。社会不断发展,神学体系受到冲击。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矛盾日益上升为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时期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在其哲学思想方面,敢于打破传统的神学占统治地位的“主流”局面,敢于引导在当时看来是“异端”的思想,着意抨击封建制度和作为这种制度帮凶的僧侣政治。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科学水平的发展程度上看来是难能可贵的。其哲学体系囊括了自然观、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及科学哲学等方面。自然神论思想在狄德罗的哲学体系中影响深远。 一、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神论。自然神论有如下特点: 1.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 2.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 3.自然神论者也反对“预言”的应验和“神迹”作为上帝存在的根据 二、狄德罗的<哲学思想录》所认为的自然神论 《哲学思想录》系狄德罗写于1746年,早于他担任法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总编辑的时间(1751—1772)。故而这篇文章反映了狄德罗早年的自然神论的思想,他的自然神论思想既肯定了神的存在,又反对教会所宣传的神作为一种存在又不存在的客观实在干涉和影响着万物的生存与发展。 《哲学思想录》的自然神论观点 “自然不说谎,承认神的存在,不过是我们的偏见”。狄德罗认为。字宙的运行必然遵守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却与神的安排、神性的参与毫无关系,纯粹是建立在物质的原始本性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神的存在只是造物时期的事情,在地球上有生命伊始,生生不灭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上帝便退出,不再参与下一环节的过程。在狄德罗的自然神论中,他认为基督教宣扬的神存在于万民之间,只是对人民群众的一种欺骗。 狄德罗用一个反证指出了他的观点:“是谁把这些痛哭流涕的死尸都关在这些牢狱中的呢? 是谁罚他们受这些苦的呢?是他们触犯了的上帝?.”说明上帝是一个威严、高高在上而看不到人间冷暖的客观存在,是一个残忍而不关心世问疾苦的神。然而上帝却是“一位充满了善心的上帝?.”,然而“一位充满了善心的上帝竟会欢喜把自己浸在眼泪里!这些恐怖不会伤害他的仁慈吗?”由此看来,上帝只不过是一个被宗教用来愚民的工具,是凌驾在人民头上的无形的法度。因此,“不应该把上帝想象得太好,也不应该把他想象得太坏。”在封建主义的中世纪的欧

培根思想方法论

评析培根对科学的价值 张建琴 (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要:弗兰西斯·培根作为新科学的倡导者,为了有助于人们可以尽快地破除各种错误和偏见,提出了他的“四类假象说”,并且通过列举可行性事例,为人们指明了研究科学应遵循的有效的方法,因此对培根的价值应予以更为重要的评价。 关键词:科学理解力事例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作为当时新科学的倡导者的弗兰西斯·培根,对于现代科学的研究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当时新科学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的好奇和欲从之的心愿,但是如何打开这一新的殿堂去发现它的奥秘,则是人们急于知道的,这就像求宝心切的人,急欲发现宝藏,但却不能盲目乱转,到处搜寻一样,必须找到一确定方法的指引,从而一步一步按图索骥,最终才有可能寻获宝物。培根作为当时的新科学的领路人,确实担当起了其应承担的历史重任,给人们指引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科学之路,为后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仆后继的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史家亚历山大·克瓦雷和E·J·狄克斯特修斯认为,“培根贡献的价值极小,他在科学中的作用与希腊瘸诗人梯泰厄斯在军事上的作用类似,梯泰厄斯不能打仗,但是他的战歌鼓舞了那些能打仗的人。” [2]p63 对此,我并不赞同,培根并不仅仅是鼓舞了许多人去从事科学这一新的事业,而且为这些人提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他本人虽没有像伽利略、牛顿等伟大科学家那样作出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是他亦坚持亲自动手去试验,而且他自己便是因为在一项户外的科学观测的实验中,因感伤寒而不幸死亡的,这种科学研究的精神也为后代的科学家树立了楷模,值得后代的人们学习和纪念。本文便是为进一步挖掘培根的科学思想的重要价值而作,也希望能借此吸引更多的人重新阅读其著作,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文章试图从两方面对此进行阐述。首先,培根论述了在科学研究之先,应如何纠正和洗净感官和理解力以使之可以更好的胜任科学研究。这一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接下来是就人们应使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研究科学现象,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以便于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并合理的利用。 一 弗兰西斯·培根历来被哲学史家简单地划归在经验主义的流派之中,并与洛克,休谟等对科学知识知之甚少的纯粹经验主义者并列。这些经验主义者大都主张,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一切性质都空着,没有任何观念,通过从感觉中接受到心灵中来的各种不同知觉,从而熟悉了外界的对象。这样它便拥有了黄、白、热、冷、硬、苦、甜和一切其它感觉性的观念,因而这类经验主义者便由此武断地推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 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 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 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 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 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班级:11园林1班 姓名:陆荣幸 学号:1113020122 摘要: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儒、佛、道等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儒家思想为园林建造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佛家思想直接影响了园林景观的建造目的,道家思想是中国园林艺术和设计的指导思想。景观设计应该体现渊源留长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景观设计;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 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割与组合,形成了辽阔的疆域,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自然地理景观极为丰富。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景观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我们知道人的哲学世界观从根本上指导着人的行为。为了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就是以住宅群及外围的围沟加以围合;而奴隶社会时期的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则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到了封建社会,居住方式的封闭性就更为普遍。这种以封闭、围合为特征的社会模式,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适应多于征服,收集、积累多于寻找、探索。这样对于一个数千年来以聚居为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反传统主义者尼采,其学说的影响无论是在世界各国还是在中国都很强烈的。从近代起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形成了三次“尼采热”(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抗日战争时期,1985一1989年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尼采的思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尼采的思想深受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他先是追随叔本华,后是扬弃了叔本华,以自己的“强力意志说”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活力和生命本能。他高呼“上帝死了”主张“用铁锤从事哲学”。他提出“打倒偶像”,反对以苏格拉底和基督教为代表的欧洲理性派哲学传统,及其孕育的“强力意志”相悖的“奴隶道德”(全增瑕主编《西方哲学史》第417页)。他大胆提倡“重估一切价值”,以使人的生命充盈的“主道德”代替以往的使人堕落、屠弱的“畜群道德”或“奴隶道德”,以现实世界的“超人”代替彼岸世界的“上帝”或“救世主”以及个性被泯灭的“末人”。 一、强力意志 尼采强力意志论一直可以追溯到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是尼采扬弃了叔本华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强力意志实现的是对人性的肯定,对人生存价值的认可,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生命意志的目标不是求生存,而是求强力具有强力意志的人是自由之人、智慧之人、自主之人。人在创造中成其为人,只有具有强力意志的主体才是自由的艺术创造的主体,才是生存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命是一种自我扩张、自我延伸、不断上升的过程,强力意志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意愿,一种自我超越的意愿,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命运的主宰,就必须有强力意志。人出生就是走向死亡,这是人的宿命的悲剧,而通过艺术创造可以实现对这种宿命苦难的升华,可以避免这种痛苦,从而拯救人类悲剧性的命运,这是一种古希腊式的逃避痛苦、消极对待的方式,而尼采认为,强健的生命渴求痛苦,从生命本体的高度和不可知的悲剧命运力量的抗争,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人生充满了痛苦,最重要的是理解痛苦的意义,痛苦提升了生命的状态,显现了生命意志本身坚不可摧的力量以及生存的乐趣,在悲剧现象背后是生命永恒的欢乐,生命的最高状态是包括了痛苦在内的。尼采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同时,却勇敢直面生命的整体,连同它的苦难和悲剧,尼采对生命的肯定,即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存多么艰辛,人都应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生活的怀抱中,就像酒神一样迷醉似地执着于它,这无疑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关于“超人”的观点 关于“超人”的观点尼采以“权力意志”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超人”学说,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超人”是衡量一个民族优劣的价值尺度,也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他指出,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不能不首先评定其价值,凡是能统治、征服他人的,并使他们的邻人畏惧和嫉妒的,便被看作是高超的人,是“第一的、标准的,是一切事物之精义”。但是,有谁能成为统治者和征服者,即谁是“标准”和“精义”呢 尼采认为,只有“超人”。 第二,“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在尼采看来, 历史上一切存在物都创造了某种超越自身的东西人也是一种被超越的东西,所以他一再指出,目标不是

浅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_培根

浅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弗兰西斯 培根 刘 定 美国圣斯考拉斯蒂卡学院 摘 要 弗兰西斯 培根在西方科学史上是以倡导 知识就是力量 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而著称的.在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者则因此把他列为父权制科学观的始作俑者.然而,西方思想史的深入研究表明,培根的科学观具有非常复杂的内涵,后世的解读赋予了过多的世俗化含义,因此我们有必要予以重新解读与评估。 关键词 F 培根 生态危机 宗教 科学观 1.引语我开始接触论说文之后,感觉就象是面对一种新的 八股文 似的,总是以论点、论据、论证为中心,让人感觉到非常的枯燥,十分的乏味。但是,自从我读了培根的随笔散文集之后,就仿佛是进入了尼奥的武器库似的。也许有人不知道弗兰西斯 培根是个什么样的人,但你一定听过 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名言。弗兰西斯 培根(Fran ci s Ba con,1561-1626)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所有巨人中,他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正是提出 知识就是力量 的第一人。培根被认为是现代科学时代的始祖。他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技木能够改造世界面貌的哲学家,热情支持实验科学研究的第一人。 2.培根的唯物主义思想范畴。从历史的根源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来看,培根的哲学思想是与其当时的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资产阶级上升那个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然而,他认为是经院哲学阻碍了当代科学的发展。因此,他就极力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他还进一步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 四假相说 。他说这是在人心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在某情况下产生的迷惑与疑难。第一种假相是 种族的假相 ,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第二种假相是 洞穴的假相 ,这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第三种假相是 市场的假相 ,也就是由于人们在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第四种假相是 剧场的假相 ,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培根指出,经院哲学家就是利用这四种假相来抹煞真理,制造谬误,从而给予了经院哲学沉重的打击。但是,培根的 假相说 渗透了他哲学的经验主义倾象,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没有能够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异。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就在于学术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失去接触,使它们产生了脱节的现象。他主张科学理论应当与科学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他主张打破 偶像 的崇拜现象,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他同时还提出了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 ,对经院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攻击。 培根所提出的科学方法观是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培根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观还或多或少的带有朴素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人们完全可以说弗朗西斯 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现代哲学家。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尽管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坚信上帝)。在思想上,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在学术上,他那渊博的学识连同精彩的文笔与科学和技术相共鸣,在那个时代,是一位难得的科引路人。 虽然培根是一位忠实的英国人,但是他的洞察力远远地超过了他自己的国界。他划分出三种雄心:其一类者,朝思暮想,惨淡经营,在本疆之内,得陇望蜀,觊觎青云;其二类者,官衣旰食,机关算尽,图他人之邦,扩己国之势,拜倒称臣者愈多愈善,此辈虽贪婪无度,然却至尊至贵;若一人披荆斩棘,努力登攀,以求人类享有经天纬地之略,驾驭宇宙之才,此实属雄心大志,尽臻尽善。 虽然培根是科学的指路人,但是,他自己却不是一位科学家,也跟不上他的同时代人所取得的进展的步伐。他忽略了纳皮尔(新近发明了对数)和开普勒,甚至还有他的英国同伴威廉 哈维。培根正确地指出热是一种运动形式 一个重要的科学学说。但是,在天文学上,他却拒绝接受哥白尼的学说。不过,人们应该记住培根不是要提出一套完整、正确的科学定律,而是要提出一个应该学什么的概说。他的科学猜想意在作为进一步探讨的起点而不是作为终极的结论。 弗朗西斯 培根并不是最先认识到归纳推理用途的人,也不是最先理解科学会给社会带来各种可能利益的人。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他以前没有人如此热情而广泛地发表这些激进的思想,而且部分原因是由于培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作家,部分是由于他作为一位主要政治家的名气,他对待科学的观点在实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662年,当为了促进科学知识的增长而创建伦敦皇家学会时,创建者们称培根为他们的启灵人。而且当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编纂大部头的 百科全书 时,主要的编纂者们如狄德罗和阿朗贝尔赞誉培根是他们的作品的启灵人。如果说 新工具 和 新亚特兰提斯岛 今天比过去一度曾有的读者少了,这是因为它们的寓意已经被广泛地接受的缘故。 人们有理由把培根与另一位身处欧洲大陆的科学时代的晚辈先驱勒内 笛卡尔相提并论。培根比笛卡尔早一代人(三十年)。他比笛卡尔更多地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但是这位法国人重大的数学发明使这种对比的天平稍微向有利于他的一边倾斜。 3.培根的论著。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 论说随笔文集 (即中译版 论人生 或者 人生论 )。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在本书献辞中所说的: 此书乃鄙人平生著作之中,最为大众所欢迎者,其主题均系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之研讨。 弗兰西斯 培根的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是世界散文和思想史的一块绝世瑰宝。这是作者毕生科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之体现,凝聚了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古典人文主义者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四百年来,此书经久不衰,被译成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存在的文字,一直是世界上所公认最受公众称赞劭池的不朽名著之一。现代人读培根的这部书,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培根这部 培根人生论 中的相当一部分篇章,不仅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古典人文主义者的价值理想,而且许多教诲和论述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毫无过时之感。这不仅是指那些久已脍炙人口的篇章如 论读书 、 论美 、 论爱情 、 论狡猾 、 论逆境 、 论死亡 等,而且也包括其中一些论述宗教和政治问题的篇章。例如本书中的 论迷信 、 教信仰的统一 两篇,培根的议论,虽然当时是针对中世纪的宗教狂热和对基督教异端的迫害而发的,但对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中那种丧失理性的现代迷信的人,痛定思痛,仍然会有一种耐人咀嚼的特殊滋味。而他在 论改革 那篇短论中,看起来仿佛是为所有时代的改革家而写的。以这部 培根人生论 所体现的思想来观察培根,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他:培根是一个乐观的、进步的人文主义者,是一位政治思想十分开明的君主立宪论者,是对人类进步和社会正义充满信心的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宗教上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和理性主义者。我们应当注意,1600年,布鲁诺由于鼓吹无神论而被焚死在罗马,这正是培根的中年时代。因此,培根当时持有这样的宗教态度,固然与清教徒的英国宗教背景有关,但同样也是需要相当太的智慧和勇气的。当然, 14 学术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