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赫尔巴特与杜威之间的区别

赫尔巴特与杜威之间的区别

赫尔巴特与杜威之间的区别
赫尔巴特与杜威之间的区别

山东教师招聘网

赫尔巴特与杜威之间的区别

1、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与其道德目的一致。他的教育目的是按照未来成人设定的,而非直接针对儿童。并总结出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而杜威则认为,“生长”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这里的“生长”是有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不是毫无限制任其发展的。是有具体的素质要求的,而不是抽象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更为广泛,而杜威的教育目的比较专一。

2、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念积极活动的过程。在这里,学习和教学过程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他把教学活动分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个主要阶段,称之为“四步教学法”。其中,“清楚”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观念,为新旧观念结合做准备。“联想”阶段是通过统觉的作用把观念综合起来,使个别的观念形成一般的统觉团。“系统”阶段,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让学生发现更多的联合因素,从而形成一个广泛的系统。“方法”阶段,学生应该通过实际的练习,把系统化的观念与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以检验是否正确理解了所学知识。

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究而获取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依据思维发展的阶段,杜威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称之为“五步教学法”。分别为,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3、师生关系

赫尔巴特在书中曾形象的把人的自然本性比作一艘大船,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起到舵手的作用。他认为学生心智的成长完全依靠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追求和定势指导。也就是说,教师占据主动地位,而学生是被动的。

杜威则认为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以儿童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儿童占据主动地位,教师则围绕儿童组织教育措施。同时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民主化,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参与工作和学习,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自由的。

更多教师资格证备考信息关注山东教师招聘考试网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比较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比较 不同点: 一、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世界是变动不息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课程方面不同.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杜威始终反对把成 人和专家们事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 他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 四、教学方法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杜威十分推崇这种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本性发展的特点,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 和个别差异,教学必须考虑儿和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教学重点不同.赫尔巴特强调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它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而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

赫尔巴特与杜威之间的区别

山东教师招聘网 赫尔巴特与杜威之间的区别 1、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与其道德目的一致。他的教育目的是按照未来成人设定的,而非直接针对儿童。并总结出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而杜威则认为,“生长”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这里的“生长”是有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不是毫无限制任其发展的。是有具体的素质要求的,而不是抽象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更为广泛,而杜威的教育目的比较专一。 2、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念积极活动的过程。在这里,学习和教学过程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他把教学活动分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个主要阶段,称之为“四步教学法”。其中,“清楚”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观念,为新旧观念结合做准备。“联想”阶段是通过统觉的作用把观念综合起来,使个别的观念形成一般的统觉团。“系统”阶段,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让学生发现更多的联合因素,从而形成一个广泛的系统。“方法”阶段,学生应该通过实际的练习,把系统化的观念与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以检验是否正确理解了所学知识。 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究而获取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依据思维发展的阶段,杜威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称之为“五步教学法”。分别为,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3、师生关系 赫尔巴特在书中曾形象的把人的自然本性比作一艘大船,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起到舵手的作用。他认为学生心智的成长完全依靠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追求和定势指导。也就是说,教师占据主动地位,而学生是被动的。 杜威则认为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以儿童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儿童占据主动地位,教师则围绕儿童组织教育措施。同时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民主化,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参与工作和学习,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自由的。 更多教师资格证备考信息关注山东教师招聘考试网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话语的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话语的比较 在近代教育思想史上,自夸美纽斯以后,思想家们一直在围绕学校课程应如何再现社会生活作各种各样的努力。因而,形成了围绕从个体的人出发的认识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由于不同的思想家在对待个体的经验上有所分歧,形成了两套不同的课程话语系统,一种是基于感性经验的经验主义,另一种是基于理性经验的主知主义。但是,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即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控制来达到塑造具体的人的目的。人在认识论的思想体系中已经成为了一幅清晰的“画像”,教育家已俨然从古典本体论中的“智者”、“哲人”或“教父”变成了“画家”。 从认识论的哲学旨趣来看,赫尔巴特与杜威具有相似的性质。他们之间的课程话语的传承与冲突关系都非常典型,只不过长期以来被思想史用线性化的所谓的“进步与落后”、“传统与现代”等对立性词汇来简单地给予了概括,蒙蔽了后人的视线。如下表所示: 从课程形态的维度上说,学科课程到活动课程的转换,反映了赫尔巴特与杜威在知识观上的冲突,以及对知识话语权的争夺。在以学科课程为主流形态的课程中,知识躺在学科的框架之中,是学生认知与索取的对象。学校课程总是在事先制定好的课程表的引导下进行的,学生学这些知识而不是那些知识,其价值早已预设好了,学生并无多大自主建构的权利,学生依附于知识。然而,活动课程打破了学

科的边界,学生拥有了自主建构知识的权利,课程不再在事先框定的表格范围内进行。知识观发生巨大的变革,知识不再认为是学科的知识,而是人的知识。在近代认识论的思想框架之内,无论是赫尔巴特、斯宾塞还是杜威,他们都有强大的学科背景作支撑,有社会学的目的,从而把课程作技术化的处理。赫尔巴特、斯宾塞要通过学科课程为学生的未来社会生活做准备,而杜威则通过活动课程把人的经验搬进学校,试图通过学校课程来织造民主社会之梦。 从生活旨趣的维度上说,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他在反对学科课程时提出了课程不应是学科意义上的知识,而是儿童的活动经验。但是,杜威仍然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工具主义者,是建构性的、非解释学的,试图建立一种基于生物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观。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于赫尔巴特的理论并无本质上的区别。相反,在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命题背后,隐藏着他的真实意图——为理想的民主社会的民主生活做准备。①同样作为工具主义者的赫尔巴特强调课程应为生活做准备,他的课程观虽然是学科知识意义上的,但是他的理论支点是统觉心理学,其背后隐藏着政治伦理学的目的,这与杜威的实验伦理学的企图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只是他们两人所使用的认识论工具或认识路线不一样罢了。 正是因为赫尔巴特使用了统觉心理学中的联想主义,确立了具有辩证法意义的——从感性经验到理性经验的认识论途径,使其理论体系走向了科学化,为以后的(甚至影响到至今)世界范围的课程实践提供了一种比较便利的操作框架;也正是因为杜威使用了生物机能主义,他为其后世的建构主义的课程思想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思想史路标。当然,只可惜杜威本人由于教育实验上的不成功,基于活动课程理论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没能向前再迈进一步。 杜威学派所标榜自己的理论是现代的、进步的,只因为他们是站在不同于赫尔巴特的时空条件上说话,并不能说明原来的理论就是落后的、传统的。这就好像物理学家探讨落体运动的规律,亚里士多德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得出“重物先于轻物落地”的结论,而伽利略则在亚里士多德的实验条件基础上,添加了空气阻力的变量,得出“重物与轻物同时落地”的结论。在探讨时空观的时候,牛顿在万有引力 ①有意思的是,曾经从师于杜威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课程理论对杜威的课程思想有所突破。他所主张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彻底消解了学校与社会的边界,从而从根本上托破了“课程为生活做准备”的认识论妄想,实现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统一。课程在生活之中,而不是在学校围墙之内的“小社会”给予学生以生活的经验与空间。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或比较

从事教育历史研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把握好社会背景与人物特性的关系;教育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的关系;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同点 一、其思想都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 赫尔巴特所处的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之间矛盾日益尖锐,但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却还没有实际力量从封建贵族手中夺取政权,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封建制度不满;另一方面,畏缩不前,屈服于封建势力。 杜威所处的时代,是美国南北战争大规模扩张和改革的时期。由于当时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以及垄断资本的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深化,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不断出现,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派标榜自己的教育为现代教育,和赫尔巴特形成对立面。 二、其思想都以哲学为核心,把哲学,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并对其教育研究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赫尔巴特18岁时进入当时德国哲学革命的中心——耶拿大学习法律和哲学,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赫尔巴特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其以后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杜威在密歇根工作了十年。在此期间,他主要致力于黑格尔和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研究,对霍尔与詹姆斯在美国提出的新实验生理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其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其教育思想都以社会的目的作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他主张“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型的社会生活”,“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

教育基础中赫尔巴特与杜威之别

教育基础中赫尔巴特与杜威之别赫尔巴特和杜威是教师资格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两个人物,两位教育家都处于教育学创立时期。在观点上有一定的对立成分。各位考生在备考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混淆。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两位教育家之间的教育理论之争。 首先来说一下赫尔巴特,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5.4-1841.8.14)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也是欧洲教育心理学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在著作中他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为教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他被西方教育界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现代教育学之父”。同时他还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在其教育观点中他着重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理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因此,他被誉为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并以他为代表,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此外,赫尔巴特还非常重视学科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提倡学科课程,并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此外还提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支持社会本位论。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及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等。与赫尔巴特不同,杜威并不重视教师的中心地位,他更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学生的生活及经验,因此提倡现代的三中心理论,既:“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并因此被誉为是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关于学校及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学校即社会;并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其思想对我国陶行知、陈鹤琴的一批现代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说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思想比较 1209023 索迪 一、总论 (一)从理论基础的比较看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感到有下列特点: 1.重视哲学和心理学对教育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对哲学和心理学作比较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之上。他们综合了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移植到教育领域中,使教育从那种凭借个人主观感受的单纯艺术指导的状况下摆脱出来,成为有规律可循的、经得住实践检验的一门科学。这是赫尔巴特和杜威两人最明显的一个共同点。 赫尔巴特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正是经过赫尔巴特把哲学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研究的毕生努力,教育学才得以作为一门科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学科的确立。杜威也认为:“哲学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教育乃是使哲学上各种观点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杜威将哲学与心理学的原理运用于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2.以哲学观为核心构筑独创性的教育理论体系 从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不同理论基础来看,赫尔巴特从构成世界不变的“实在”出发,探索心理学的基本要素,以此作为基石构造教育学的大厦,杜威则从统一世界的“经验”的不断生长出发、分析心理的本能,探讨教育活动的发展过程,他俩从教育静态与动态的不同侧面,阐述了人的发展原理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辩证统一。由于他们的哲学非科学性,使得他们的教学理论呈现出片面性。 二、比较 (一)从教育目的的比较看教学目的 尽管杜威声称:“教育即生长,生长以外无目的”但他并未主张没有目的的教育,他反对的是把教育的生长过程与教育目的割裂开来,从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求强加的目的,因此,我们不应该从“教育即生长”的命题中,得出“教育无目的”的论断,恰恰相反,杜威和赫尔巴特一样,都把教育目的论作为教育思想的核心,比较两人的教育目的论有以下特点: 1.都把明确的社会目的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真正善良”的人,是要形成完全符合‘完善’和‘正义’观念的人,从而能将“世界导之于正轨”,能自觉把“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念头,思想和行为克服和消除掉。为此他把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

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

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与杜威二人对于教育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整个教育界而言都是一笔财富。二人对于教育的理解及有共同点,也有分歧。对他们教育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教育这个概念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非凡的个人经验注定他在教育思想上必定有大的作为。赫尔巴特是近代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古代社会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人,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教育体系。但都没有形成科学规律的形式。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是基于他的心理学,称之为“统觉联合论”。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各种统觉联合心灵作用的种种,这些统觉的互相联合或排斥,有一定的机械性。他甚至用数学公式来说明心灵作用的现象,以奠定近代教育科学化的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建设心灵或培养品德的过程,而建设心灵的原料是教材与课程。他主张教材应包括两种知识: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从物体本身、力量性质和自然法则推理而来的实证知识。第一种知识来自与事物接触感觉,就像未进学校的儿童累积了许多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但是这些经验进入学校后就会发现有许多错误,因为这些知识太偏狭,缺乏有系统的推理。教师要补救这种缺点,应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提示学生接触广泛事物,使得到完整而广泛的见识;二是教导学生从这些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经思考和判断的推理,使得到实证的知识。第二种知识是来自社会关系交互作用的体会。他认为比第一种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所有智力和道德发展的基础。这是从个人与个人间的谅解和判断,扩大到对整个社会的广泛谅解,最后到个人和社会共同与神的交互关系。从历史、文学、语言以及艺术方面的教材可以获得这种知识;他特别强调历史和文学的重要,他主张和文化时代理论相配合。他认为人类经过不同文化的时代,一个时代比上一时代更进步而且更复杂。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思想比较研究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思想比较研究 (14 思想政治教育 14100027 孙艳) 【摘要】本文简单扼要的分别介绍了杜伟和赫尔巴特各自的教学思想,介绍了杜威的“教学五步法”和赫尔巴特“四步教学法”和“训育教育”,对二者各自的特点也进行了比较,最后阐述了杜威教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关键字】杜威赫尔巴特无目的教学教学五步法训育 一、杜威与赫尔巴特生平介绍: 1、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出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在耶拿大学学习哲学,毕业后前往瑞士在当地一个贵族家当家庭教师,期间所获得的经验为之后的教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802年在哥廷根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担当讲师并发表了被称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AllgemeineP?dagogik,1806),1809年应聘去柯尼斯堡担任哲学和教育学教席,他创办了教学论研究所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1841年8月14日,赫尔巴特突然昏迷,与世长辞。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首次主张把心理学和哲学以及生理学分开,并提出教育的基础是心理学和哲学,主张把教育心理化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杜威 杜威(J.Dewey,1859—1952)出生于新英格兰殖民区伯林顿一个中产社会阶级的杂货商家中,1879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4-1930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期间杜威的教学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不仅在欧洲,在非洲亚洲北美都进行了思想上的演说和讲学,胡适民主与科学的先进思想就来源于杜威。胡适说道“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11952年因肺炎与世长辞。杜威提出 1《杜威先生在中国》胡适,1921.7月,刊登于《民国日报觉悟》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想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道德教育是通过,并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想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道德教育是通过,并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 异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从事教育历史研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把握好社会背景与人物特性的关系;教育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的关系;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同点 一、其思想都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 赫尔巴特所处的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之间矛盾日益尖锐,但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却还没有实际力量从封建贵族手中夺取政权,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封建制度不满;另一方面,畏缩不前,屈服于封建势力。 杜威所处的时代,是美国南北战争大规模扩张和改革的时期。由于当时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以及垄断资本的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深化,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不断出现,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派标榜自己的教育为现代教育,和赫尔巴特形成对立面。 二、其思想都以哲学为核心,把哲学,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并对其教育研究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赫尔巴特18岁时进入当时德国哲学革命的中心——耶拿大学习法律和哲学,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赫尔巴特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其以后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杜威在密歇根工作了十年。在此期间,他主要致力于黑格尔和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研究,对霍尔与詹姆斯在美国提出的新实验生理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其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其教育思想都以社会的目的作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他主张“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型的社会生活”,“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为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这就是杜威所谓“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所体现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 四、把道德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任务。 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视为全部教育目的的核心。认为全部教育应围绕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这一根本的问题,因而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无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为此还规定了“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认为这些内容应体现在教学之中。 杜威指出:“如果教育制度没有认识到它的道德责任,它就是不忠实的和盗用公款的,它就没有做到设立者对于它的要求”。“学校的社会性,总的说来乃是衡量学校道德工作和价值的尺度。”他正确地提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育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道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形成能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的一切观点。 在道德教育上,赫尔巴特与杜威都认为,没有道德教育,教育目的就是一句空话。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_异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不同点: 一、背景不同。包括出身背景,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社会大背景。 赫尔巴特出生于德国的奥登堡,父亲是当地的律师兼议员,他幼年受过母亲良好的教育。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1799年与费斯泰洛奇结成忘年之交,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形成了其形而上的实在论哲学观基础。并且,其思想具有保守性,表现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杜威就是在这样一个群体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1882年进霍布金斯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来自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倡导者莫理斯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思想复兴的影响。形成了其唯心经验论的哲学基础。其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教育形成对立面,试图用智慧的方法和教育的力量克服经济危机。 二、教育目的的差异 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具有“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所以强调道德教育。而杜威认为教育除了教育本身之外没有任何外加目的,教育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三、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 教育方式不同:赫尔巴特虽也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但更多把教育过程看成是接受过程,强调教师、教材、课堂的主导作用;而杜威重视儿童的天性,强调“做中学”,以现实化、生活化的教学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主动活动代替教师的主导。 四、师生双边教学活动的侧重点不同。 赫:侧重于道德教育,强调教学服从道德教育,教师对学生具有强制性。这表现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保守性。 杜:侧重于以儿童为中心,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五、对儿童的管理态度。 赫:通过威胁,监督,命令,惩罚,来达到教育顺利进行的目的。但同时,主张权威,慈爱的作用。 杜:学校组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同时,不放任。 六.赫尔巴特重视纪律和管理,培养儿童服从的品质。而杜威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 结论: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把握好社会背景与人物特性的关系;教育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的关系;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既看到这些关系中的相互区别,又看到关系中的相互联系,只有从科学的比较分析中,才能真正认识人物的全貌,正确把握教育家理论体系的本质。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一、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世界是变动不息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课程方面不同。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杜威始终反对把成人和专家们事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他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 四、教学方法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杜威十分推崇这种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

考虑儿童本性发展的特点,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个别差异,教学必须考虑儿和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教学重点不同。赫尔巴特强调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它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而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它也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后来被他学生所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异同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 不同点:一、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世界是变动不息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三、课程方面不同。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杜威始终反对把成人和专家们事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他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四、教学方法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杜威十分推崇这种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本性发展的特点,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个别差异,教学必须考虑儿和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五、教学重点不同。赫尔巴特强调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六、教学过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它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而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它也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后来被他学生所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 相同之处:赫尔巴特与杜威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因此教育思想必然有很多不同之处。教育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因此他们的教育思想也有相同之处。一、强调教育培养的人为社会发展服务;二、都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三、强调教学阶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赫尔巴特提出三阶段说,杜威提出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

杜威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区别

1.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 答:1)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当意志和教育领悟相符合的时候,品德便得到了。所以,品德是靠着后天的教育而得到的。他主张教学应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第二种知识是来自社会关系交互作用的体会。他认为道德教育对儿童的心灵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性格生成也是很关键的,赫尔巴特所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严重压抑了儿童的创造性,不能让他们的天性充分发挥,只能服从成人的权威。而杜威的思想和赫尔巴特是对立的,杜威认为人的兴趣是起决定作用的。他把儿童的兴趣、创造性、天性看得很重,尽量给儿童创造、表现的机会。在课程上,儿童有其自创的活动;在学习上、方法就较内容为重要。杜威的教育思想了,是倾向于反传统教育的,特别对于传统教育中的形式主义的空泛、严格的特性加以攻击。总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思想的主要分歧有两点:一是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来方便选择职业;杜威认为教育除了教育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二是教育与方式不同:赫尔巴特坚持传统课堂教育;杜威主张在“做”中学,强调儿童天性。 2) 以往有一种观点认为:赫尔巴特只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研究;杜威只注重儿童的兴趣,却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他们各执一词,相互对立,都是错误的。我以为,这种评论是不符合他们教学论的原意的。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真正上帝的代言人,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地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地典型代表,他们地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地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地理论也会随着时代地不同地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地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地方面,用科学地眼光地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地,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地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地适用范围,分析他们地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道德教育理论地目地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地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地道德理论分析: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地最高目地,因此也是教育地最高目地.”“教育地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地与教育目地融合在一起,教育地目地也就是道德教育地最终目地形成道德.并且他认为地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地伦理学提出,他地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地理论基础之一.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地作用,即为教育目地和基本方向地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地人.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地基本目地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地目地”与“必要地目地”,其中,可能地目地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地目地.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地教育目地是有现实性地,是为未来地生活做好打算.必要地目地是指形成道德.可以看出他最终地教育目地是与他地道德教育目地是一致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地和内在地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地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地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地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地途径来达成.从他地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想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道德教育是通过,并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地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地基本途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⑴杜威地道德理论分析: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地最高和最终地目地.”“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地.”可见杜威也是一位非常看重道德教育地力量分人教育家,与赫尔巴特一样认为道德是教育地最高目地.但这最高目地地含义存在区别.杜威认为教育过程与道德过程是相统一,那么即是说道德地获得是通过教育过程,所以教育不仅提供学习知识技能地过程,也同时进行道德地培养.在杜威地眼中,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经验地改造.即个人是通过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继而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从而进行道德教育,养成道德品质.在杜威地著作中,我们知道他是强调教育与社会地关系,即他进行革新教育地目地,是想通过教育地力量来改造社会,改良社会.所以他认为道德教育地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地关系.于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获得道德品质,逐渐协调自己与社会地关系,最终达到改良社会地目地.从此处已经可以看出,杜威地认为教育是有道德性地,并且承认教育地道德性和教育地社会性是相通地.相应地他提出了道德教育地重要途径是“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在具体实施方面,杜威认为,首先“由活动中培养儿童地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地目地,再者,注重教育方法地道德教育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⑶两者道德理论地比较: 他们都认为道德是教育地最高目地,在他们论述教育途径时,他们同样强调了“兴趣”一词,但两者地兴趣含义是存在差别地.赫尔巴特在论述可能目地时强调了“教育地目地就是要发这种多方面地兴趣,使人地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地发展.”而这个目地成为了教学过程中近期地、较为直接地目地.在赫尔巴特看来,兴趣是指观念活动地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

赫尔巴特和杜威思想主要分歧

赫尔巴特和杜威思想主要分歧 10502班华作芳 1005114059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当意志和教育领悟相符合的时候,品德便得到了。所以,品德是靠着后天的教育而得到的。固然未受教育的人,不是不能为善,但是其为善可能是由于习惯或模仿,缺乏正确知识的判断,与领悟观念的选择,无法如受教育者具有自愿而持久的善良意志。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是基于他的心理学,称之为“统觉联合论”。他主张教学应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第二种知识是来自社会关系交互作用的体会。 显然赫尔巴特支持传统的班级授课,而且根据学科结构组织教学内容,他认为道德教育对儿童的心灵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性格生成也是很关键的,赫尔巴特所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严重压抑了儿童的创造性,不能让他们的天性充分发挥,只能服从成人的权威。 但他的思想也具有有点,通过教师的整合,可以把知识系统化,让知识具有鲜明的结构和逻辑性,让学生学习某些复杂的知识时不会一头雾水。 而杜威的思想和赫尔巴特是对立的,杜威认为人的兴趣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张现代教学模式—依据儿童兴趣通过活动来组织教学内容。不赞同复诵是唯一的学习方法,教科书是唯一具有权威知识的所

在。教育不是为了将来生活的预备,而是为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欲望及目的。 他把儿童的兴趣、创造性、天性看得很重,尽量给儿童创造、表现的机会。在课程上,儿童有其自创的活动;在学习上、方法就较内容为重要。杜威的教育思想了,是倾向于反传统教育的,特别对于传统教育中的形式主义的空泛、严格的特性加以攻击。 赫尔巴特重视纪律和管理,培养儿童服从的品质。而杜威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 认为价值不是外在的,而是产生在一个价值的情境之中;随着价值情境的不同,价值的标准也就不同;在人行为的标准上,无法确定永远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准则。价值是表达了人对事物的善恶、爱好的一种判断,行为的取舍往往取决于当时行为产生的情境、个人的观点、以及个人如何安排及认知此一价值的情境,而对价值的取舍有一更为明智的抉择。价值不能预先于价值情境发生之前而决定;价值的评定是要随价值情境之变易而不断的予以估价。 总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思想的主要分歧有两点: 1. 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来方便选择职 业;杜威认为教育除了教育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2. 教育与方式不同:赫尔巴特坚持传统课堂教育;杜威主张在 “做”中学,强调儿童天性。

杜威五步和赫尔巴特四段精编版

杜威五步和赫尔巴特四 段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学法 今天的教育界通常认为德国着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所谓传统教育思想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尽管关于这两个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是,通常认为,赫尔巴特与杜威分别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下面比较下二人在教学法上的观点。 一、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当赫尔巴特提出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之上时,他实际上将教育学建立在他所经营的以“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为思维过程的心理学之上,这使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第一次正式地获得了形式化的思维步骤以及相应的教学程序。按照杜威的看法,“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陈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范围,使它成为具有特定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而且,教学和训练的每一件事,都能明确规定,而不必满足于终极理想和思辨的精神符号等模糊的和多少神秘性质的一般原则。他抛弃形式训练的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我们有许多现成的官能,可以通过联系任何材料得到训练。他十分重视注意具体教材,注意内容。赫尔巴特在注意教材问题方面比任何其他教育哲学家都有更大的影响,这是无疑的。他用教法和教材联系的观点来阐明教学方法上的各种

问题: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提示新教材的方法和顺序,保证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恰当的相互作用。” 在当时的条件下,赫尔巴特为教育学引荐的“心理学”虽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心理学,但他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将心理学研究应用于教育以及教育学研究,对后来的教育研究以及教育学研究的影响不可低估。而从他所设计的思维的形式阶段来看,也确实有不少“科学的”、合理的成分。 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教师运用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着名的“四段教学法”。 1.明了(Clearness) “明了”是了解新出现的个别事物,它相当于出现某种新“问题”。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由教师传授新教材。为了使学生真正明了个别事物,教学速度必须放慢一些并尽量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小步骤。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应尽量明了、准确、详细,并和儿童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 教师主要采用提示教学,也可辅之以演示,包括实物挂图等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明了新观念,掌握新教材。学生这一阶段的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