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1-3岁孩子智力的方法

培养1-3岁孩子智力的方法

培养1-3岁孩子智力的方法
培养1-3岁孩子智力的方法

培养1-3岁孩子智力的方法

培养1-3岁孩子智力的方法1岁

已经进入幼儿期,能够自己走路;智能已有很大增强;好奇心强烈。这一时期宝宝的生理和智力发育都很快,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这时的宝宝也很不成熟,基本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所以家长仍不可掉以轻心,随时注意宝宝的安全。另外,如果宝宝说话较晚,不必心急,要坚持对他多说话。

发育指标:能较平稳地走路,摔倒时能自己爬起来;能指认成人说的物品,能按照大人的话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能用动作和发出音节回答成人的问话,认识生活中成见的几种动植物。

养育要点:

此期儿童一日进食量大约为:粮食150g肉40-50g鸡蛋1个/牛奶250-500ml/豆制品25-50g/蔬菜和水果150-250g/油和糖各10g。每天安排三顿正餐,上午、下午各加一次零食。

起居:睡眠13-14小时,白天睡两次,每次1.5-2小时。

训练小孩子坐盆大小便。

衣服要以纯绵质地为最好。

尝试让孩子自己吃饭。

保持口腔卫生。

吃饭、吃糖后要喝白开水。

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运动能力。父母要帮助宝宝玩秋千,

滑梯,推车,皮球等。

训练方法:

1、不要限制孩子的求知欲

这一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很强,对任何事物都会感兴趣,什么东西都想碰一碰。这是一种求知的表现,是智能发育到这个阶段的特征。家长不要轻易做出限制孩子言行的举动,以避免影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这时应该做的除了正确引导孩子外,就是要为孩子创造更好更安全的环境。

特别建议:每天要有两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

2、多和宝宝用语言交流

这一时期幼儿发育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孩子还不会说话。这就要求家长,尤其是妈妈,更要注意多和孩子说话,多给他提出问题,说话晚的孩子不一定智商低,多提问,可以刺激他的大脑,让他的语言功能能尽早发育。

特别提示:不要教小孩子“小儿语”,用标准的说法指导孩子的行为,用正确的语言和孩子说话。

3、教宝宝认知

在教孩子说话的同时,最好教他认识各种事物,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宝宝纯洁得象一张白纸,在这个时期,求知欲极强,对于他,什么都是新鲜的。这时教宝宝认识周围时间是极好的机会,会让宝宝受益终身。

特别提示:只有孩子做危险的动作时,才可以斥责。

【2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启发孩子。妈妈可

以充分利用家里的广播、电视、“vcd”中的幼儿节目来启发和教育孩子,还可以时常从网上学习一些最新的育儿方式,这不但经济有效,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还学习更多的语言,加大孩子的信息量,提高他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孩子智力和身体的全面发育。

发育指标:平稳地走路,初步学会双脚原地纵跳的动作。能说简单的话语,看懂简单的画片。喜欢画画;能区分物品的多与少,大与小,能摸索空间防卫。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自然现象。

养育要点:

此期儿童一日进食量大约为:鸡蛋1个,牛奶,其他适当多于前半年量,加一些烤脆的馒头片,面包干和硬点心,增强咀嚼功能,利于牙齿生长。注意给孩子饮水。按体重算,每千克体重100-150毫升水,除牛奶、饭中的水外,还要加一定量的水。

起居:每天睡觉12-14小时,白天睡觉两次。

训练孩子自己吃饭,坐盆大小便,脱鞋,摘帽子。

这时候的孩子夜间尿床是普遍的,不必特意把孩子叫醒撒尿。

训练方法:

1、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

到了这一阶段,孩子的手指已很灵活了。为了进一步加强他手指的灵活性,促进大脑发育,妈妈可以和小宝宝一起做手指操。和着音乐的节奏,让每个手指得到运动。还可以让宝宝经常拿小些的物体。搭积木是这个时期最好的游戏。

特别建议:用手指拿东西,是刺激大脑最好的办法。

2、锻炼宝宝的眼脑和脚的协调性

在会走以前,孩子主要学习支配自己的双手,到了这个时期,孩子已能独立行走,就要注意培养孩子自由支配自己的双腿和双脚的运动,使眼,脑,脚及全身动作协调起来,日常可扶孩子多做上下楼梯的运动,节假日最好带孩子出游,让他在大自然中尽情活动。

特别建议:尽可能给孩子各种玩具,使他们体会到游戏的快乐。

3、开发宝宝的运动能力

这个时期的孩子懂得和别人共同游戏。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游戏动作。父母要多陪孩子玩耍,带他做一些可以使全身得到运动的游戏,如玩皮球等,从而促进孩子反应能力和肌肉的发育。

特别提示:孩子的破坏能力增强了,要注意经常检查孩子的玩具,看看破坏的地方时是不是会割破手指或扎伤眼睛。

4、玩沙子、捏胶泥对孩子很有益处

我们成年人大都有儿时玩沙土、捏胶泥的经历。对于幼儿、玩沙土捏胶泥是一种很有启发性的游戏。有老人说,玩沙子可以“去火”。的确,沙子并不脏,而且沙土含有有益人体健康的元素。根据您的经验,教孩子玩各种沙土游戏,如挖洞等,还可以示范性地用胶泥捏一些简单可爱的形象,引发孩子兴趣。

特别提示:玩沙子、捏胶泥后一定要给宝宝洗手。

5、鼓励宝宝随意地涂画

这一时期的孩子会对用笔涂画产生浓厚兴趣。给孩子准备好笔和纸,让他随意涂画。家长只可以夸奖和鼓励他,不要说他画

的不要或教他怎么画,这个时候他是成年人的老师!如果他把作品画在墙壁或地板上,也千万不要叱责他。总之,要让宝宝画得随意和尽兴,为开发他的创造力打好基础。

特别提示:不要让宝宝独自拿到钢笔或圆珠笔一类的东西玩。

6、鼓励和小朋友一起玩,让宝宝“合群”

人原本就是群居动物,与他人合作是人类的天性。这个时期,要引导宝宝,让他学着与他人融洽相处。父母要经常带宝宝出去接触外面的人和事,鼓励宝宝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在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容忍别人,初步培养他的集体观念。

特别提示:在安排活动时,要注意饭前,饭后半小时不要剧烈活动。

7、宝宝已经很“独立”,他的见识日渐广泛,“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什么都想自己做

家长这时不要表现出轻视或制止他做什么,只可以启发和引导他,以避免限制孩子的主观意愿。因为主观能动性是智力开发的动力。

特别提示:危险物品要远离宝宝。

8、逐渐培养宝宝自立的生活习惯

这个时期不要再继续不停地追着孩子喂饭。要平等地与孩子同餐,让孩子养成专心独立吃饭的习惯。但要随时关注他,并帮他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还要逐渐教孩子自己穿衣穿鞋,教他系扣子和鞋带。逐渐帮助孩子学会去卫生间。另外,睡眠时间要充足,早睡早起。

特别建议:最好要教他学会刷牙。

【3岁】

这个时期的幼儿很可爱且很好动,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要在继续开发儿童的智能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时孩子的运动能力增强,身体协调性更好了;记忆力、求知欲、创造力等都很强,做事情开始不喜欢听指手画脚,孩子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家人最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对孩子产生好的影响,这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

发育指标:能自己上下台阶,较自然地跑步;能自己吃饭,控制大小便;能正确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完整地做自我介绍,初步懂得与同伴交往;在成人引导下礼貌待人。

养育要点:

此期儿童一日进食量大约为:每天400-600ml牛奶鸡蛋1个,其他主副食较前一阶段略有增加,可搭配粗粮。饮食要以粮为主,以肉菜为副,以水果为辅。常吃豆类食品和深色蔬菜。油、盐、糖要少吃。事物要杂。

每天三次正餐,一次零食,一般在午睡后加。

孩子的生长速度减慢,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强迫或诱使孩子多餐或食。每天按时开饭、孩子的最好饮品是白开水,少喝含糖分多的饮料。自己吃饭,不追喂。

训练方法:

1、要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

这一时期宝宝的词汇已经非常多,能够联系说两句话,有时还会唠叨不休,好奇心使他经常会问“为什么”。父母这时要耐心,并要有问有答,而且要用简练的,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来回答孩子,

如果遇到不知道的问题,要和孩子一起翻阅书籍或问他人,千万不要为了应付而乱说。

特别建议:如果孩子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或作出调皮的事,父母处理的态度应耐心而有灵活性。

2、识别大小,形状和颜色

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区别各种颜色和大小形状的概念。日常说话时,可有意把形容物体大小、形状和颜色的词强调说,无形中在宝宝的头脑里形成一些概念,再拿画笔或卡片,积木等教孩子认识色彩,知道最基本的几何型,如方,圆等,并对物体的大小有一定的比较。这样,孩子的大脑便会越来越发达,智能会得到迅速的开发。

特别提示:孩子的学习能力永远超出父母的想象。

3、多让宝宝做运动

要让孩子运动身体,不要只局限于户外,家里只要有条件,也可以让孩子在室内做幼儿体操。床上运动对孩子也很有好处。如前后翻滚等。让宝宝的运动能力和智能同步发展。总之,身体锻炼可因地制宜,不必拘泥太多,但要注意宝宝的安全。

特别提示:不要随便许诺,不要哄骗孩子。

4、锻炼手指能促进大脑发育

这么大的孩子可以学着做一些简单的小手工。如,可以教他结绳结,让他学会多种打结方法。还可以教宝宝学会拿剪刀,用剪刀剪纸片。正确使用剪刀可以锻炼宝宝手指肌肉的力量,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在家长监护下进行。

特别提示:只要孩子精神好,不必因孩子吃得少而担心。

5、孩子的求知欲正强,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宝宝多学习东西

睡前讲故事的做法是很好的。除了故事,还可以给他说歌谣、念唐诗、猜谜语、唱催眠曲等。日积月累,孩子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会有所提高。

特别提示:两三岁是儿童心理发育的转折期,即“第一反抗期”,这是孩子自我意识产生后心理上的反应。

6、学会正确使用筷子

到了这一时期,可以教教孩子用筷子吃饭了。可以同时找支毛笔教他握,因为提毛笔和拿筷子的方法是相通的。如果不在这时教会正确的拿筷子的手形,以后就很难再改了。

特别建议:对于爱反抗的孩子,父母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充分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7、从这时期开始,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

不要只会和父母玩儿,以防止孩子形成孤僻性格。在玩耍当中,孩子之间会发生争吵,家长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学会礼让他人。可以指导孩子们一起玩“过家家”等游戏,让他学着体会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特别提示: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8、多夸奖孩子

这一时期的孩子一般基本生活上的琐事都能自理了,所以,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干,有时还要大人在一旁帮助他去完成。当孩子不会做或做的不好的时候,要耐心地告诉他,不要动不动就叱责。当他能够很好地完成时,就要及时加以表扬,孩子生活上

的琐事,大人看着很简单,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相当复杂了。总的来说,切忌叱责,以表扬为主。

特别提示:称赞孩子不要过分。在过多称赞中成长的孩子无法辨认真假、好坏、成功或失败。

9、养成好习惯,让宝宝学着做些家务

帮妈妈做些简单的家务,对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性情很有帮助。比如:可以让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学着叠被子、洗手绢等。

特别建议:孩子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干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尽可能让他自己去做。但是,一定要告诉他什么是危险的事情。

培养孩子智力的积木玩具玩积木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手眼协调能力,积木中的排列、接合、环形、对称等都对孩子的智力有好处;可以促进孩子对空间方位的感知,有利于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搭积木时,要涉及到比例,对称等问题,有利于孩子数概念的早期培养。

6个月:宝宝喜欢用嘴“品尝”一切,积木特有的不同形状可以让宝宝感知形状打下基础。

12个月:这时的宝宝可以将两块积木撞击在一起制造出声音。他还喜欢制造一些惊人又恼人的举动,将你刚刚搭好的积木大厦,轰地一下推到,然后再露出坏坏的笑。

18个月:此时的宝宝已经能将2~3块积木摞在一起。这时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宝宝继续探索积木堆叠之后创造出来的神奇。

2岁:现在,宝宝的建筑物越来越高,他的平衡能力也越来越

好,他已经能胜任堆起4~7块积木的工作了。另外,他还能将不同种类的积木按照形状和颜色分类,即使是特殊形状的积木,他也能分辨出出来,很厉害!

3岁:宝宝能用积木打造出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这可能使他通过自己的创造力构建出来类似真实世界的模型,比如城堡、高楼、火车隧道。所以,你不妨多带他到外面看看,为他提供更多素材。

安全提示:积木最好选择好材料制作的正规产品。宝宝玩积木的时候要在旁边监督,不要让宝宝有机会把木块当成武器伤害自己或攻击别人。

培养孩子智力的脑经急转弯 1.世界上除了火车啥车最长? (答案:塞车)

2.有一个人一年才上一天班又不怕被解雇他是谁? (答案:圣诞老人)

3.小王是一名优秀士兵,一天他在站岗值勤时,明明看到有敌人悄悄向他摸过来,为什么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答案:他正在瞄准)

4.一学生把硬币抛向空中:正面朝上就去看电影,背面朝上就去打台球,如果硬币立起来,就他妈去学习。 (答案:去学习)

5.两只狗赛跑,甲狗跑得快,乙狗跑得慢,跑到终点时,哪只狗出汗多? (答案:狗不会出汗)

6.有种动物,大小像只猫,长相又像虎,这是什么动物? (答案:小老虎)

7.猴子每分钟能掰一个玉米,在果园里,一只猴子5分钟能掰几个玉米? (答案:没掰到一个)

8.一溜(提示:注意谐音)三棵树,要拴10匹马,只能拴单不能拴双? (答案:请问怎样栓)

9.世上什么东西比天更高? (答案:心比天高)

10.什么贵重的东西最容易不翼而飞? (答案:人造卫星)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研究心得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研究心得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对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随着家园合作意识的逐渐强化,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已取得不小的进展,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具体方法,形式终归是形式,很难落到实处。笔者将开展家园合作的具体方法做如下总结。1.保持教育的一致性(1)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的一致首先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应当一致。应当建立起良好习惯的标准、要求,在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作到一致。应保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前后一致,如果教育者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高兴时一个要求,不高兴时又变成另一个要求,孩子就会学得看大人的眼色行事,“看人下菜碟”,这是最不好的。所以,不但每个人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要一致。其次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教育也要一致。如果,爸爸要严管,妈妈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做使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所以在教育观点、目标上要达成一致,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指导下,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教育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2)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一致家长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也应同幼儿园相一致。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极端:一是过分溺爱;二是训斥打骂。前一种情况,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

娇惯有加。不少幼儿园老师说,有些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不错,但回家呆一个假期或每当周一来园时,就判若两人,淘气、任性等等。幼儿园老师辛辛苦苦取得的教育成果,常常在家长有意无意间就抵消掉了。幼儿园老师不得不总结了一个奇怪的不等式:2>5。意思是双休日孩子在家的2天的影响,要大于幼儿园的5天所受的教育。家长的过度保护,是同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的。幼儿园教育幼儿要有独立性,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长却喂饭、穿衣、收玩具,样样帮着孩子做。这样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的。有的家长动辄对孩子训斥打骂,一旦孩子哪里没有做好,或者老师对家长说了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怎么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不是耐心教育,而是拳脚相加。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还会迁怒于老师,从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因此,习惯培养必须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拧成一股绳,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要主动配合,协调关系,达成一致,形成合力,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具体而言,幼儿的良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1)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家庭和幼儿园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孩子二三岁时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如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收玩具。对稍大的孩子可与他商议确立规矩,制定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做事的要求。孩子到了三四岁,就应对学习时间也有所规定,以利于孩子形成按时学习的习惯。以后一到学习时间,孩子头脑里就会自然的产生学习的愿望,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而到了玩的时间也要引导孩子尽情的玩,玩好了就安心休

4浅谈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浅谈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摘要: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进入“小社会”的最初阶段,常规要求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是幼儿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与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常规培养是学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幼教;常规;主动性 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实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其一,幼儿入小班改变了生 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了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其二,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 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个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实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 件,并将在很大水准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其三,小班的常规建设好了,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常规教育是小班教师必须抓好的工作之一。 我认为,在小班的常规培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 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动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 主动性。以下是我在初步探索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中发现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新策略。 一、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水平差,如大、 小便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协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用 勺子,老师要一口一口地喂。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有的幼儿大小便在身上,还要毫不 嫌弃地协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教师的爱还不但是这些,还要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 的教育规律上。要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 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 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能够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实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理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规程》的这个提法明确了游戏在我国 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意味着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寓教育与游戏中。在某一教育阶段,以什么样的活动作为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该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幼儿智力发育标准

幼儿智力发育标准 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父母最大的心愿,但是脑损伤和心理问题可能会致使孩子智力发育迟缓。对此,父母应该怎么办?有益于幼儿智力发育的食物有哪些?什么运动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育? 幼儿智力发育标准 · 一到两岁 1.刚刚满一岁,宝宝就可以不用爸爸妈妈的搀扶,自己走路,并且学会弯腰、捡起地上的东西等;宝宝已经会称呼和自己最亲近的两个人,比如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宝宝已经可以拿起笔,在纸张上涂鸦,并且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学会认人,对于陌生的人宝宝会显现的烦躁不安;宝宝已经很清楚自己的年纪,当别人问起时,也会自己用手指表达自己的年龄,并且能够自己穿上帽子。 2.一岁半左右,宝宝学会蹲下,能够用手把着栏杆自己上楼,学会玩积木;能够模仿一些常见动物的叫声,学会认十张左右的图片;会自己认识自己身上三四处器官,会模仿大人对宝宝自己的一些活动;能够自己找到水杯,自己端起来喝水。 3.一岁半到两岁,宝宝学会逆向行走,能够直立起来用脚尖象征性的行走两三步,会有明确方向的扔球;学会画简单的线性图形,能够说出两三个字的小短句;能够清晰的分辨出红色和其他颜色;学会代词我,能够模仿大人稍微复杂的动作,并且能够

清晰的表达自己如厕的意愿。 · 两岁到三岁 1.两岁半之前,宝宝学会简单的运动动作,比如跑、跳、蹦、踢之类;宝宝在最后一级台阶的时候会自己跳下去,不像之前一样走下去;宝宝可以说出自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名字,能够说出最熟悉的几种水果,会说出一些常见物品的用处;这时候宝宝的词汇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因此宝宝可以说出自己身上的每一个部分;在数字敏感度上,一般的宝宝可以背着从一数到五;这时候的宝宝已经知道性别上的差距,有了初步的卫生观念,学会自己洗手等清洁动作;这个时候正常的宝宝会开始和其他小朋友试着接触,和他们一起玩,喜欢玩捉迷藏,尤其喜欢别人来寻找自己。 2.三岁以前,宝宝能够不依靠任何的搀扶独自下楼,会自己“金鸡独立”,就是单脚站立10秒钟左右;会骑婴儿三轮车,会自己系扣子,学会折纸以及串珠等简单手工DIY;能够说出五个字左右的短句,会说一些除第一人称以外的其他人称代词;会对简单的平面几何和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认识最少三种颜色,跟着音乐会自己打节奏;学会自己上厕所,会简单自理如穿衣服,这时候的宝宝已经可以清楚记住自己家的门牌号。 幼儿智力发育异常的原因 1.脑损伤导致宝宝智力发生问题 宝宝出现脑损伤,就是我们说的中枢神经损伤,这种情况会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和策略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及行为培养策略 摘要: 3—6岁是幼儿行为塑造的关键期,也是个人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此次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观察依据对3—6岁的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针对幼儿行为表现提出合理性的培养策略,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行为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对于幼儿而言,分享行为是幼儿与外界交往,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同时,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W.Damon(1977)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成人的溺爱与呵护使得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别人分享,也不愿意与人分享。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前儿童缺乏必要的分享行为;也有其他研究表明,年龄与儿童分享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及幼儿在性别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幼儿分享行为的差异。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自行设计的观察方法对3—6岁的幼儿的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分享的行为习惯形成。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云南师大幼儿园及昆明市第二十幼儿园随机选取大中小班幼儿共120名,平均每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点滴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点滴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进餐、睡眠、上课、盥洗、穿脱衣服等十多个环节。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若一开始由错误的教养方式可得错误的动力定型,将会导致一生的不良生活习惯或生活不能自理。反之,若一开始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无疑会终身受益。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加上小班幼儿年龄小、依赖性强、顽皮,一旦整天生活在一个班集体里,势必很不习惯、很不适应。众所周知,要搞好一个班级,建立常规是必要的。但绝不能限制孩子去遵守。小班一日生活安排有十几个环节,有几十条常规,要刚离开家庭的三岁的孩子去遵守这些常规是不容易的。且往往使孩子们觉得苦恼。我不去压制他们,而是用我的爱去催化他们,想方设法运用种种孩子能接受的方法,把常规转化为他们的自觉生活习惯。下面我结合自己实际的工作体会,就小班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供大家探讨。 一、分清阶段、把握重点。 从小班一开学开始,我就对小班幼儿一年中的常规培养做好定位,分成若干个阶段: 我把小班上学期进餐的培养目标制定为:1、在老师帮助下,能安静地进餐。2、在老师指导下,会使用餐具。(左手碗,右手拿小勺。)3、在老师帮助下,坐姿自然。4、在老师帮助下,能基本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不用手抓菜、不用汤泡饭、必须用手抓菜时,事后能用餐巾擦干净。)5、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收拾餐具。6、在老师帮助下,能基本不挑食。7、在老师提醒下,能初步做到桌面干净、地面干净。小班下学期进餐的培养目

标制定为:1、在老师的帮助下,能愉快地进餐。2、在老师帮助下,学习吃各种饭菜。3、在老师帮助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4、在老师帮助下,知道“四净”。(桌面干净、地面干净、身上干净、碗内干净。)并能初步做到“四净”。8、在老师帮助下,基本学会咽完最后一口离开座位,并收拾好自己的餐具。9、在老师帮助下,按固定时间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10、在老师帮助下,餐后学习收拾桌面。 我把小班上学期穿脱能力的培养目标制定为:1、学会脱鞋袜。2、在老师帮助下鞋袜放在固定地方。3、在老师提醒下,学会解扣子。4、在老师帮助下,学会脱衣服。5、在老师帮助下,学会穿鞋子。小班下学期穿脱能力的培养目标制定为:1、在老师帮助下学会正确穿袜子。2、在老师提醒下,能分清裤子的前后。3、在老师帮助下,学会按顺序穿衣裤。4、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叠小被子。5、学会把枕头放在叠好的被子上面。 我把小班幼儿上学期睡眠习惯的培养目标制定为:1、按老师要求,轻声走进卧室。2、按老师要求,临睡及起床时保持安静。3、在固定的地方穿脱衣服。4、能在30分钟内按时入睡。5、午睡时能自己表示大小便。小班幼儿下学期睡眠习惯的培养目标制定为:1、能保持卧室安静。2、学习将脱下的衣裤折叠好,并放在固定的地方。3、在老师帮助下,能按时午睡。 4、在老师帮助下,睡眠时,不玩其它物品。 5、午睡时能主动表示大小便。 6、睡醒后,不与同伴讲话。 小班上学期的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学期的前半学期:以巩固、适应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 二、内容分层、循序渐进。

12种表现提示宝宝智力发育迟缓

12种表现提示宝宝智力发育迟缓 宝宝的发育成长一向是家庭中最关心的事了,但是往往有时就发育迟缓,一般来说,3岁以内的宝宝如有下列一项以上异常表现的话,爸爸妈妈要高度注意了,这可能提示着宝宝有智力发育迟缓的可能性。 1、9个月时不能伸手拿东西 如果你有跟其他宝宝对比的话,一旦发现宝宝到了9个月时仍不能主动伸手去拿东西,同时在有大人搀扶时也不能用自己的双腿支撑体重。这就表明宝宝有些异常,应该及早带宝宝去检查一下。 2、哭声异常 有的宝宝会因为受刺激到而起啼哭的时间长,但有的时候却需要反复刺激或持续刺激才能引起啼哭;也有的宝宝哭声尖锐,有的或哭声细小无力;还有部分宝宝不爱哭闹,显得异常“乖巧”。如果爸爸妈妈学会听懂宝宝的哭声,就知道个中隐含的健康信号了。 (1)如果宝宝突然高声地尖叫、无回声、起声急而消声快。这样的哭声结合其他症状如摇头、眼神发直、凝视、嗜睡、烦躁、发热、抽搐等,可能是有颅脑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 (2)如果宝宝突然不哭也不响,过分安静,也属异常现象。因为有的新生儿病重而哭不动,更应重视去细心观察,耐心找出原因。 3、吸吮能力差 有的宝宝会比较晚才学会咀嚼,吃固体食物时,容易发生吞咽障碍和呕吐等现象。智力障碍的宝宝最早表现出来的症状往往是吃奶困难,不会吸吮,特别容

易吐奶,这样就表示神经系统有损伤,日后智力会受影响。到宝宝半岁时添加辅食以后,咀嚼晚喂养困难,吃固体食物不易咽下并且致使呕吐。 4、竖头不起转头困难 有些宝宝满百天的时候竖头不起或转头困难,单眼或双眼持续向里或向外。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做一些抬头的训练,如果没有效果,要立即带去医院检查,询问医生原因,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5、睡眠过多且不易唤醒 有的宝宝会一直处于睡眠的状态,而且不容易被唤醒。 一般说来,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一昼夜内所需的睡眠时间大约为18-20小时。每天肯能大约只有3-4小时处于清醒状态,正可谓是“吃饱了就睡”的状态。当宝宝到了2-3个月大的时候,每天需要睡16-18小时;而到了5-9个月宝宝宝仍然需要睡15-16小时;满周岁的时候大概需睡14-15小时。 如果宝宝长期超过合理的时间最好就让宝宝到医院去检查一下,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表情呆滞 宝宝一直表情都比较的呆滞,满百天后才有笑的表情,且表情呆滞,到6 个月时仍不能表现出自然的笑容。 据了解,有些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宝宝在面容体态上就有异常表现。比如先天愚型患儿就有眼距过宽、双眼斜吊、塌鼻梁、舌头常拖在嘴外边、流口水等表现,就是人们常说的“国际脸”。而患脑积水的孩子头围特别大,小头畸形儿头颅又特别小等。如果发现宝宝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就要及时询问医生。 7、运动发育比正常宝宝落后3个月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自我中性化思维”是幼儿特有的思维方式,他们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因此,幼儿之间总会发生争抢现象,正是他们还不具备这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可分享却又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是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的社会,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人物关系少,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所以我们成人就必须、更是有责任加以去培养下一代的分享行为。以下是我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有效探索。 背景一:周四(是我班一周里的玩具分享日),小朋友一个个都 津津有味的玩着自己今天所带来的玩具,突然,我听到一声叫唤这是我的东西,我不许你动,\给我摸一下不行吗?\不行。\又不是你的。…… 两个小朋友正泪眼汪汪地吵开了,如我不及时制止马上就会动起手来。出现这些现象其实在幼儿园中一点也不算奇怪,当今社会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全家老老少少都宠爱有加,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于他,于是自然而然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养成了一切听我的、一切事我的坏习惯,具有强烈的独占倾向,要想与他人分享无从谈起,而幼儿园里玩具数量总是有限的,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 分享。 分享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以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可见从小对幼儿分享进行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本论文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进行展开。. 一、幼儿分享行为教育 (一)、在物质分享上紧抓机会 1、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我们班小朋友从小班开始他们就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我在小班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分享的行为,让他们自己把蛋糕送给同伴、送给隔壁班老师及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唱生日歌,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除了孩子们的生日会,我和同班老师在一些其他的教学活动中,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孩子们也会带来一些食物,那我们也会利用这种机会给予孩子们主动分享的机会。 超超小朋友是一个性格内向难得在集体面前表达展现自我的孩子,可有一天,他手拎着一大袋海苔去上幼儿园。问他是给谁吃的,他小心翼翼地说是给全班小朋友分享的。妈妈听了当然非常高兴。在幼儿园里看到小朋友们开心地吃着他从家里带来的海苔,那脸上露出的一脸自豪笑容,在离园活动时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他还会大声地说今天我带海苔给小朋友分享了,老师和小朋友都表扬我了,瞧,多可爱的孩子呀! 2、以玩具(包括书籍等)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机会 在班级中我们三位老师也开设了各区角,其中有娃娃家、图书角,我还特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图书让幼儿放学校与大家分享,让他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

1、对幼儿园幼儿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 A让儿童尽情地随意玩耍B在安全的前提下按课程的要求活动 C为儿童舒展筋骨而进行活动D教育过程就是活动过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2`幼儿园教育以()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 A、计算 B、语言 C、游戏 D、艺术 3、儿童整理物品应做到() A、将物品玩具归还原位 B、将物品随意摆放 C、将各类物品集中摆放 D、不用将所用物品或玩具摆放回原处 4`()的产生和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开始萌芽。 A.语言 B.思维 C.记忆 D.想象 5、下列不属于幼儿心理发展趋势的是:() A、从简单到复杂性 B、从个体到社会性 C、从具体到抽象 D、从被动到主动 6、认知的核心是:() A、感知 B、知觉 C、观察 D、思维 7、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实现的。 A、动作 B、言语 C、劳动 D、活动 8 、幼儿期儿童主导活动是:() A、学习 B、游戏 C、运动 D、玩耍 9、不属于儿童依恋类型的是:() A、安全习性依恋 B、社会性依恋 C、回避性依恋 D、反抗性依恋 10、儿童个性形成是在:() A、3-6岁 B、4-5岁 C、1-3岁 D、3-8岁

二、简答题(共2题) 1幼儿园室内活动区创设注意什么问题? 2、简述幼儿教育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首先婴幼儿期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其次,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性与他们易受情境的影响有关。幼儿的情绪常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绪的变化而消失。例如,新入园的幼儿,看见妈妈离去时,会伤心地哭,当妈**背影消失后,经老师劝导,很快就会愉快起来,如果妈妈再次从窗口出现,又会引起孩子的不愉快情绪。再次,幼儿情绪的易变与幼儿情绪易受感染与暗示也有关。总之,幼儿晚期,幼儿情感的稳定性会逐渐增强,但仍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 活动背景: 幼儿园教研工作是科研工作的一种广泛而普及的形式。我们小班组在继续遵循《纲要》要求的同时,采用引领学习与相互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探讨一些适合本组或本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幼儿教育首先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在常规教育上加大力度。常规培养好的班级、教师组织起教学就较得心应手,教学效果良好;常规培养的不好的班级,幼儿则显得松散,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建立常规是必要的。常规培养最好阶段是从小班开始。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其一,幼儿入小班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其二,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其三,小班的常规建立好了,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小班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常规培养,促进幼儿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发展自理自律能力。但小班幼儿年龄小、依赖性强、顽皮,一日生活安排有几十条常规,要刚离开家庭的三岁的孩子去遵守这些常规是不容易的。且往往使孩子们觉得上幼儿园苦恼。为此,我们小班组开展了一次现场教研观摩活动,题目就是“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

宝宝智力高的20种表现

宝宝智力高的20种表现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通过研究,认为人的基本智能可分为八种类型,以下,我们为父母罗列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20种表现,千万忽视这些表现,因为,它们正是孩 子发挥潜在智能的体现:  1、善于用语言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 2、常给孩子朗读的故事,要是你更换了里面的某个词,孩子就会 说读错了,并加以纠正; 3、喜欢对人讲故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 4、喜欢提些怪问题,如人为什么不会飞等等; 5、喜欢把玩具分门别类,按大小或颜色放在一起; 6、喜欢伴随乐器的弹奏唱歌; 7、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声响准确地判断出是 什么乐器; 8、能准确地记忆诗歌和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乐曲; 9、善于辨别方向,极少迷路; 10、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并向你提起什么 时候曾经来过这个地方;  11、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12、喜欢自己动手,很多东西都一学就会; 13、特别喜欢模仿戏剧或电影人物的动作或道白; 14、善于体察父母的心情,领会父母的忧与乐; 15、落落大方,动作优雅懂礼貌; 16、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某某人”之类的话; 17、善于把行为和感情联系起来,如说:“我生气了才这样干的”; 18、善于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19、善于辨别出物体之间的微小差异; 20、喜欢摆弄花草、逗弄小动物,而对一般的玩具兴趣不大。 如果孩子如果第1、2、3条表现突出,可能具有语言才能; 如果4、5条表现突出,说明有逻辑-数理方面的天赋; 如果6、7、8条表现突出,可能是个音乐苗子; 如果9、10、11条表现突出,说明有丰富的空间想像能力; 如果12、13条表现突出,可能具有较高的身体-运动智力; 如果14、15、16条表现突出,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智力较好; 如果17、18条表现突出,说明孩子有着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 如果19、20条表现突出,孩子的自然观察者智力明显地具有优势。

如何培养幼儿学会分享的行为习惯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本文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1.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2.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XX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老师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 以上做法,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强化,同时还有助于幼儿学会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3.创造分享机会。 ①设立“分享日”:是指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周中设立一个专门的分享日。比如,“玩具分享日”是让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宠物带来与别人分享。再如,“经验分享日”是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②举办“生日会”:当某个幼儿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我们可以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将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老师在主持“生日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如老师在请大家唱完生日歌、说完祝词之后,就可请“小寿星”简要谈一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

小班幼儿常规培养及反思

小班幼儿常规培养及反思 王坤对于小班孩子而言,养成良好的常规是最为重要的。在实践中我也在不断地反思,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建立良好的常规。 首先,要激发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开始,当孩子对对玩具感兴趣,对老师组织的活动感兴趣,自然不会再哭闹,不会让自己变得无聊。而此时,我们的职责就在于寻找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例如刚开学时,我们播放欢快的音乐,在老师的带动下游戏、活动,每一个孩子都被音乐所感染,他们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学会了认真倾听,学会了“坐坐好”等习惯。 其次,不厌其烦,时刻提醒。 常规养成的初级阶段,孩子们基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对于老师的话孩子大多数是左耳进右耳出,必须要老师时刻提醒,帮助幼儿记忆,形成一种习惯自然也就成为了常规。提醒也是需要技巧的,呵斥与鼓励是两种不同的常规养成方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们选择了“鼓励”,例如:请看xx,他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一样,坐的真端正,有了榜样的作用以及老师的表扬鼓励,孩子们渐渐的习惯了有“规矩”的生活。 第三,为幼儿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在家长的反馈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喜欢模仿老师的各种动作形态,喜欢拍手、甚至连翻书的姿势都模仿老师,可见榜样作用多么重要。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在教室里能够安安静静的讲话,可是我们自己能做到“轻声细语”吗?我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带大班时我总是想用自己的声音压过40多名幼儿的声音,可是效果不佳,老师和孩子们总是在吵吵闹闹中度过每一天。小班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们经过商讨决定,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声音,用优美的声音与孩子对话,纪律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出自老师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相信良好的常规会让幼儿受用终生,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老师的一种教育,让我们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与孩子心与心的对话。

宝宝智商高,从小就能看出来

宝宝智商高,从小就能看出来 其实宝宝从小就能看出他智商和情商了哦,并不是非要等到他长大了上学了,看成绩的。宝宝小时候的这些一举一动都会透露他的智商高低哦,宝妈们快来看看吧,孩子出现这些行为说明智商高。 1、记忆力好 聪明的宝宝都有超强的记忆能力,有些妈妈偶尔教过一两遍的东西,宝宝就记住了,而且几乎不会忘掉。有时候带宝宝去过一次的地方,下次不用大人引导,宝宝已经自己知道了方向,这些都是记忆力好的表现。 2、爱笑,笑得早 孩子笑得越早,聪明的可能性就越大。很早就开始笑的婴儿常常会成为聪明活泼的儿童。拥有开朗活泼的性格是有助于孩子发现并接纳身边一切的新鲜事物。 3、注意力集中时间长 宝宝的注意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才逐步提高的,虽说宝宝的注意力都不可能维持太长时间,但是某些聪明的宝宝还是能在对待自己喜欢的事物时,注意力非常集中,且持续时间长,比如有些宝宝能够独自专注地一次性完成整幅拼图。 4、爱吃手 婴儿期吮手指是智力发展的信号,标志着婴儿的心理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婴儿常把手当作外界的东西,而非自身的一部分,所以要用嘴巴和舌头吮一吮,尝一尝。所以别强行阻止宝宝吃手,要知道爱吃手的宝宝也是聪明特质之一哦,1岁以后随着宝宝的活动增强了,自然对吃手慢慢失去兴趣,3岁以后宝宝还吃手就需要加以纠正了。 5、出生后拳头打开的早 宝宝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紧紧地攥着小拳头,很多宝宝都是在3个月以后才逐渐打开小拳头,开始用手去抓握东西。儿科专家发现,越早打开拳头的宝宝以后会越聪明,因为手部动作直接受大脑支配,手指分开后,宝宝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弄各种物品,手的各种动作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还能提高宝宝知觉和思维能力的发育。 6、喜欢数字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论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论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 为 分享行为是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可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把这些“小太阳”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精心呵护,舍不得让孩子受到丁点儿的委屈,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只要经济允许,即使价格再高,也会毫不吝啬地买回家,看到孩子吃得高兴,玩得开心,家长比捡了金元宝还要高兴。长此以往,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往往变得唯我自尊,不顾别人的感受。从小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群体里,表现为:东西争着吃,玩具抢着玩,我先拿到的,谁也别想拿去;自己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愿与别人分享事物。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幼儿学会分享,显得尤为重要。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 一、为幼儿树立合作与分享的榜样,萌发分享意识 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我们要给幼儿做出榜样,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配合默契,幼儿会看到,会感受到,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我们有了高兴的事情也会和幼儿

一起分享,引导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二、创造分享的机会,体验分享的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随机或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的行为。晨间活动、加餐、户外活动等,我想办法为幼儿创设、提供分享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如:晨间活动时,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一筐不同品种的积木,如果每个孩子分几块,根本搭不出成型的东西来,因此,他们之间必须学会协商、合作,共同享用积木来搭建物体,体验合作与分享带来的愉快情感。 在教育活动中,我以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故事《小铃铛》诗歌《大家一起玩》游戏《二人三足》等。故事《小铃铛》中的小花猫,因为自私,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小铃铛,而失去了好朋友,当它遇到危险,好朋友却不计前嫌地帮助它,使它很惭愧,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和朋友快乐地玩在了一起。这个故事很简单,道理很浅显,也是经常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针对这个故事,我用重点提问的方式:1.小花猫戴着心爱的小铃铛高兴吗? 2.当好朋友要戴一下的时候,它是怎么做的? 3.当它失足落水后,好朋友是怎样做的?

幼儿园小班生活常规教研小结

幼儿园小班生活常规教研小结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进餐、睡眠、上课、盥洗、穿脱衣服等十多个环节,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也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说的常规,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若一开始由错误的教养方式可得错误的动力定型,将会导致一生的不良生活习惯或生活不能自理。反之,若一开始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无疑会终身受益。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加上小班幼儿年龄小、依赖性强、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也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顽皮,一旦整天生活在一个班集体里,势必很不习惯、很不适应。众所周知,要搞好一个班级,建立常规是必要的,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因而良好常规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怎样把常规转化为幼儿的自觉生活习惯。本学期我们小班年段从实际出发进行了关于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研讨。回顾一学期的工作现小结结如下: 一、分清阶段、把握重点。 从小班一开学开始,我们在学期初就对小班幼儿一年中的常规培养做好定位,分成若干个阶段:小班上学期的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学期的前半学期:以巩固、适应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 二、内容分层、循序渐进。 作为教师都希望把自己的班级常规抓好,但是每班幼儿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要培养千万不可以“一刀切”,更不可急于求

成,常规培养不能只追求即时效果,应循序渐进。什么常规在什么时候教下去才适当,深入到什么程度才适宜,遇到问题,如何去调整,都应象会计做预算一样有一个统盘的考虑。下面我就以如何引导幼儿收拾玩具为例,说说各班是如何开展的。(一)各班级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定目标。 小一班:大多数的幼儿已经学会给玩具分类,但多数幼儿区角的观念还不是很明确,在区角活动后收拾玩具时经常将玩具放错,如语言区的玩具放到动手区。目标就定位为学习一一对应收拾摆放玩具。 小二班:幼儿不能很好的、自觉的爱护和收拾玩具,对丢在地上的玩具不能主动的捡起来,目标定位为懂得玩完玩具后要放回原位,学习收拾玩具的方法。 小三班:在玩娃娃家时,幼儿不能有次序地收拾玩具,菜市场的菜经常很随意地放回塑料筐中。目标定位为初步学会按相同标记收拾玩具。 小四班:一样玩具要收拾,许多同伴都来帮忙,你帮着往那搬,我帮着往这搬,最后玩具没收好,还争吵了起来,有时还撒了满地,这都是因为孩子无法把握好如何适度的帮忙,协作帮忙的方法没掌握。目标就定位为学习合作收拾大型玩具。(二)通过相互观摩讨论,寻找成功教学策略。 1、标志法: 小班幼儿不认识阿拉伯数字,更不识汉字,记忆的持久性较差,就运用标志引导幼儿分类收拾,如放串铃的框子外就贴上串铃的标志,让幼儿通过标志了解相同的玩具要放在一起,提高幼儿的分类意识;如音乐区的玩具用上唱歌、音符等较形象的图案;美工区就用画画等形象的图案,让幼儿了解什么材料应该放置哪个区角。 2、游戏法:

岁宝宝智力测评表

-岁宝宝智力测评表 婴儿期智力发育水平对照表 婴1月 大运动:拉着手腕可以坐起,头可竖直片刻(2秒)。 精细动作:触碰手掌,他会紧握拳头。 适应能力:眼球会跟红球过中线(稍有移动即可)、听到声音有反应。语言:自己会发出细小声音。 社交行为:眼睛跟踪走动的人。 婴2月 大运动:拉着手腕可以坐起、头可竖直短时(5秒) 精细动作:俯卧时头可抬离床面、拨浪鼓在手中留握片刻 适应能力:立刻注意大玩具 语言:能发出a、o、e等元音 社交行为:逗引时有反应 婴3月 大运动:俯卧时可抬头45度、抱直时头稳 精细动作:两手可握在一起、拨浪鼓在手中留握0.5秒 适应能力:眼睛跟红球可转180度 语言:笑出声 社交行为:模样灵敏、见人会笑 婴4月

大运动:俯卧时可抬头90度、扶腋可站片刻 精细动作:摇动并注视拨浪鼓 适应能力:偶然注意小丸、找到声源 语言:高声叫、咿呀作声 社交行为:认亲人 婴5月 大运动:轻拉腕部即可坐起、独坐头身向前倾 精细动作:抓住近处玩具 适应能力:拿住一积木注视另一积木 语言:对人及物发声 社交行为:见食物兴奋 婴6月 大运动:俯卧翻身 精细动作:会撕纸、把弄到桌上一积木 适应能力:两手同时拿住两块积木、玩具失落会找 语言:叫名字转头 社交行为:自喂饼干、如会找躲猫猫(手绢挡脸)的人的脸 婴7月 大运动:独坐自如 精细动作:耙弄到小丸(直径约0.5公分)、自己取一积木,再取另一块适应能力:积木换手、伸手够远处玩具

语言:发da-da、ma-ma无所指 社交行为:对镜有游戏反映、能分辨出生人 婴8月 大运动:双手扶物可站立 精细动作:拇指、无名指捏住小丸(直径:0.5cm);手中拿两个积木,并试图取第三块积木(正方形,边长2cm) 适应能力:持续用手追逐玩具、有意识的摇铃 语言:模仿声音 社交行为:懂得成人面部表情 婴9月 大运动:会爬、拉双手会走 精细动作:拇指、食指捏住小丸 适应能力:从杯中取出积木(正方形,边长2cm)、积木对敲 语言:会欢迎、再见(手势) 社交行为:表示不要 婴10月 大运动:会拉住栏杆站起身、扶住栏杆可以走 精细动作:拇指、食指动作熟练 适应能力:拿掉扣住积木的杯子,并玩积木;找盒内的东西 语言:模仿发语声 社交行为:懂得常见物及名称、会表示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商周秦汉(西汉,东汉)晋(西晋,东晋)北朝( 前秦,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南朝(宋,齐,梁,陈和后梁)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先后与辽、金,西夏并存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西周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 东汉 25-220 三国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5-316 东晋十六国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朝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北齐 550-577 西魏 535-557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 902-979

宋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小班幼儿一日活动中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观察时,我们记录了以下两个案例:案例一: 恒恒带来一辆玩具车,并告诉老师,他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动时,恒恒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车。老师说:“恒恒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 ×××玩一下,好吗?” 恒恒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车,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接下来,恒恒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案例二: 琦琦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琦琦,把果冻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给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 琦琦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 琦琦的妈妈告诉老师,类似的事情往常琦琦一定以哭闹来解决问题。 通过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经过一学期的集体生活,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幼儿在行为中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如何把小班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认识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进行了培养。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要想使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必须先对幼儿进行关心别人,爱别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从教育幼儿爱身边最亲密的人开始,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为。 如:“三八”节为妈妈制作一样礼物,为妈妈做一件事。平时关心帮助比自己小的幼儿、主动向老师询问某某小朋友为什么没来等,并通过故事《团结果》、《猪八戒吃西瓜》、《佳佳真快乐》,情境表演《客人来》,歌曲《分果果》等形式来教育幼儿。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玩才最快乐的,让孩子明白了“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幼儿逐步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 二、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