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丰富馆藏档案资源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丰富馆藏档案资源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丰富馆藏档案资源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周村区档案馆十年工作回顾

周村区档案馆自2000年以来,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以构建“两个体系”为目标,加强档案资源整合,不断丰富馆藏内容,优化馆藏结构,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区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服务利用体系,为服务民生、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基本情况
2000年以来,我们坚持依法接收、广泛征集、抢救保护相结合,逐步建立起了资源丰富、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档案资源利用服务体系。目前,我馆共有档案51909卷、10925件,资料12117册,115个全宗。其中馆藏民生档案共17类、30275卷、1595件档案。建立了较完整的馆藏档案检索体系,编制了案卷目录、全引目录、专题目录、文号索引、案卷存放位置索引等检索工具。2002年在档案馆建立“周村区文档信息服务中心”,2003年7月28日正式挂牌并投入使用。从2003年开始,坚持进馆档案纸质目录和机读目录一并接收。2005年开始进行馆藏重要全宗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建立档案案卷级机读目录12468条,文件级机读目录234072条,资料目录数据库12000条,数据库目录共246072条。同年区档案馆被指定为区委区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场所。2006年对区委、区政府等重要全宗档案实行全文扫描,建立区委、区政府全文数据库20487件,17万页,实现了快捷的网上全文查询。另外还建立现行文件目录数据库4000余条、照片档案目录数据库2300余条。建立各部门未进馆档案目录数据库89103条,建立民生档案目录数据库58349条。2004年区档案馆争创为省一级综合档案馆,2008年争创为“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2000年以来区档案馆共接待查档 5528人次,利用档案23189卷(件)。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制度,不断改善档案馆发展条件。
为避免档案查阅利用工作的随意性,确保档案利用安全,2000年以来,周村区档案馆根据工作实际,不断补充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先后建立了档案查阅利用、立卷归档、接收整理、借阅登记、档案统计、鉴定销毁、档案寄存、库房管理、安全保密等17项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对涉及档案利用审批权限及利用者知情权的有关制度的制定非常慎重,先后多次将涉及各单位未开放档案查阅、利用审批权限的制度分别征求大班子有关领导的意见,形成了一套符合实际、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了档案的利用安全。2004年5月建立局域网并开展了档案管理利用工作,共配有计算机8台,复印机2台、激光打印机3台、刻录机一台、扫描仪2台,办公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库房设施设备配备齐全,每

个库房都配备了去湿机、空调、灭菌剂、温湿度记录仪等,10月开通了周村区档案信息网站。先后投资30余万元用于解决档案馆楼顶防水保温隔热处理、室内刮瓷、管道维修、线路改造、库房改造、安装密集架、库房安全监控、自动报警和消防灭火设备,档案馆的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二)丰富馆藏,做好档案的征集和接收工作
为改变馆藏单一的局面,区档案馆多方面、多渠道进行档案的征集工作,除接收文书档案等纸质档案外,还注重了对照片、录音、录象、光盘等不同形式载体档案的收集。
1、积极参与全区重大活动的拍摄及资料征集工作。先后征集区人代会、政协会、党代会、周村开埠一百周年庆典活动、国家领导人来周视察、《周村新闻》等档案3120卷5372件、照片2500余张、资料3861册、光盘158张;征集抗击非典业务档案、“4.28”重特大交通事故文书档案1412件、宣传报道录像光盘3盘、照片134张,感谢信15件,实物档案锦旗2面。征集拍摄“第六届(中国)周村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照片、元宵节扮玩、古商城灯展照片、周村战役(27军部分)老照片等1120张。
2、强化地方特色档案征集工作。一是征集反映周村特色及发展历史的照片档案进馆。先后通过发布公告、上门走访征集了有关古建筑、古树、国家领导人视察周村、民俗、周村籍将军、《周村区志》反映各行各业发展等方面的3500张照片档案进馆、志类、年鉴类、族谱家谱类共150册。二是加强名牌产品档案的征集。为获得“山东名牌、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免检产品”的企业相关产品建立档案,共涉及13个企业,近20种产品。共收集档案252件。三是采用代管、托管、寄存等办法将原淄博一棉、鲁东乐器厂、淄博三益设备制造总公司、周村电线厂、奥利鞋业等转制、破产企业文书档案3100卷、职工档案101份、会计报表135卷、产品档案23本、荣誉实物档案210件、证书200余本、照片2500余张、印章档案26枚、图书资料250册接收进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征集三峡工程移民档案、太河水库移民档案、萌山水库移民档案共1370户、4115人的档案进馆。指导整理并寄存代管全区97个企业8690人退休职工档案。这些档案资料的征集,极大的丰富了区档案馆的馆藏资源。四是征集地方名人名作和特色档案进馆。征集周村第一届市长马千里子女捐赠的马千里生前的实物、照片等珍贵档案资料;对孙方之、李国经、郭济生等地方名人作品8篇,书籍手稿5套,为周村籍全国劳模建立个人档案;征集我区名人书画作品12幅、图书资料350余册、“明星企业”照片光盘23张进馆。征集周村周村芯子

、周村铜响乐器、周村烧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申报资料13册件。
3、整合档案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区档案馆在做好各单位到期档案正常移交接收工作的同时,对民生档案提前接收,改变了过去以接收党政机关文书档案为主的传统做法,突出了民生档案在资源建设中的地位。将接收范围扩大到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民生专门档案、部分基层单位的涉民档案,使档案馆为民生服务有了更加充足的资源,档案的专业服务优势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先后将招工、知青、婚姻登记、企业退休职工、司法公证、职称、土地延包、干部调动介绍信、党纪处分档案、死亡干部档案、撤销单位档案、四清运动、一打三反运动、文革档案、移民档案等涉及民生的档案接收进馆,优先整理、优先编目,构建起了门类齐全的民生档案体系。近年来,这批档案的利用卷次达到全馆利用卷次的65%左右,在解决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创新服务,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1、对馆藏中查阅率高的档案优先编目。近年来,区档案馆围绕以便于检索和提供利用为目的,大力开展馆藏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了馆藏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从2003年开始先后将区委、区政府两个全宗目录全部输入量子软件,并进行全文扫描。逐步将卷婚姻档案目录、招工档案目录、知青档案目录、企业退休职工档案目录、移民等民生档案目录、图书资料目录输入微机,从而实现由原来手工目录查阅到现在的微机查阅,提高了工作效率。
2、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群众满意度。区档案馆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和能力建设,围绕为利用者服务这一中心,对来馆查询人员做到热情、周到,调卷迅速、准确,并建立了档案查阅登记和利用信息反馈制,对查不到档案的,帮助分析线索,定期进行反馈。先后建立和健全了首问负责制、行为规范、工作流程、收费标准和利用指南等规章制度。简化查档手续,为下岗职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开展特殊服务。
3、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层次。区档案馆积极探索档案工作为民服务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与周村工作编辑部、区志办等单位联合开设“老照片”专栏,在《城市信报.今日周村》连续9期刊登了“周村往事”、“周村将军”、“老照片”等大量的文章、图片,起到了回顾历史、宣传周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效果。利用馆藏档案编印《周村区2005年度“强企业”资料汇编》《周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至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资料汇编》《

周村区干部职务任免情况汇编》《周村商埠文化-鲁商研究》等,组织开展了“家庭建档”活动,使普通百姓在利用档案维权的同时,又能充分享受到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今后工作思路:
1、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打造档案资源与信息利用的桥梁。
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数字档案馆建设规划,以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按照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抓好各部门、单位形成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移交工作,对重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进行异质、异地备份,确保电子文件长期可读、安全可靠。配备适应档案信息化要求的各种设施设备,普及档案目标管理软件,做好馆藏文件级目录的录入工作。
2、做好档案安全工作,发挥馆藏档案资政育民作用。
建立严格的档案安全岗位责任制,定期对档案保管状况进行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信息利用服务中心,强化档案馆服务功能,不断发挥馆藏档案资料资政育民的作用。
3、做好档案征集编研工作。
继续做好国家重点档案和有地方特色档案的征集工作,改善馆藏结构,丰富馆藏资源。加强档案法制建设,促进档案工作规范管理。





2010年3月24日








PAGE


PAGE 1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