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视 十年三观

中国电视 十年三观

中国电视 十年三观
中国电视 十年三观

中国电视十年三观——微观篇

微观:怎样做电视

关于真实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次草稿。”为了历史的真实,记者有责任和义务报道真正的事实。记者习惯于报道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到的事实,但这只是及格标准,优秀的记者不仅要看到事件的表层真实,还要发现更多的不易发现但是又被人们所极为关心的事实。同一个事实有不同的角度,只有发掘更多的事实,才能获得更新的角度。

对事实的把握,有几个要点,一是对事实的选择,二是由事实得出什么样的判断,三是事实链的完整——舆论监督报道更是如此。

与此同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说道,“精神的表达要置于真实的表达之上。”与此类似,在新闻栏目中,精神的地位非常高。栏目除了要讲具体的真实内容之外,还要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负载深厚的精神内容。首先,精神的表达不能使虚妄的、不可捉摸的,而是要以真实的表达为载体;其次,作为精神表达的载体,真实的表达绝不是目标,在真实之上还应有更高的目标地:精神。

关于深度

电视新闻怎么做出深度?孙玉胜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对已知的信息进行证伪。”“记者面对一个选题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面对一个已经展现出来的事实,或者叫浅表事实。好的记者不会按照这些浅表事实去按图索骥,更不会走到这些表层事实面前就停止了脚步,把别人教给我们的说法作为结论交给观众。”的确,善于发现的记者会从这些表层事实中建立调查的基础和标准。记者证伪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获取事实并接近深层事实的过程。

对深度的挖掘方向不是唯一的,但是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切入,都必须掌握足够的事实和证据。深度体现在对事实的占有方面,但绝对不是简单的事实垒砌,而是“深”在对事实的讲述和事实中疑问的解开,在于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片段,选择了什么样的细节用以指代人物。

深度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事实,而是来源于事实表述过程中的真实感,三是来源于事实背景的建立,或者称“对事实关系的建立”。而深度不是说出来的,是从让人信服的事实中来的,还是从事实关系的梳理中结构出来的。追求深度最高境界的办法,是获得更多的事实,并建立事实存在的背景,从背景中去寻找新的事实关联和对事实的解释,利用事实表达来达到理性的深度。

关于直播:TNT与NNN

“电视的表现要紧扣四个关键词:同步,现场,真实和过程。”电视是非常适合表现“现场”和“过程”的,这也是电视的魅力所在。对电视而言,以上四个关键词是最本质的,是电视能否吸引观众的核心问题。

从直播这个电视最有表现力的方式中,孙玉胜解读出了三层含义。首先是零时差,也就是快捷和同步。这也是在电视理念上最具有冲击力的。在过去,新闻的时效性通常被理解为“TNT”,也就是Today News Today。在直播理念贯彻之后,新闻变成了“NNN”,即Now News Now,3N能在最大限度满足观众的求知欲。

其次是信息的零损耗,也就是真实。电视节目对于过程的展现通常使用三种手段,一是现场纪实,二是当事人叙述,三是情景再现,同时最不能忽视的另一种手段是调查的过程本身。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探究过程也是观众获知信息的过程,因而是最真实和最少损耗的。最后是在传播过程中,观众与记者之间阅读新闻事件的零误差,也就是权威感。

直播要达到良好的效果,一定要遵循“五个最佳”原则:在最佳时机、最佳景别、最佳角度、最佳机位原则下完成最佳组合。在直播过程中,要熟悉直播的事件的程序,将其分解为若干段落,明确每个段落的表现主题,使用五个最佳原则。此外,千万不要迷信看似精确的、标有分分秒秒的分镜头脚本。即使这个脚本存在,也必然是以上诸多原则的注解,而不是想象中的,甚至是闭门造车的编辑。

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使电视新闻直播常规化、机动化、职业化。直播必须走下神坛,从宫廷盛宴变为家常便饭。

关于感性、理性

电视节目的创作者,按照孙玉胜的说法,经常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也就是,想跨越人的感性阶段而直接向观众传达一些概念、本质和意义,生硬、直接而不加铺垫地进入理性和逻辑。其实,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开始的,只有“感到”才能“悟到”,只有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使认识升华并飞跃到你所期待的理性阶段。

不同媒体使用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传播方式,用不同手段深入人心。平面媒体天然具有理性的优势,电视不能舍近求远去追求属于平媒的深刻,而是应该首先为观众提供感性的材料,让观众从这些感性材料中获得认识的飞跃。时任《生活空间》制片人陈虻有自己“一深入,就深刻”观念,即“我们把人和事讲得深入了,观众就觉得我们深刻了。”

谈话节目最能表现真理,其实,纪实和谈话是当代电视的两个重要元素,新节目的创造和现有节目的提高,都离不开这两大基本元素的开发和组合。

电视节目是一个回归“真实”的过程,我们过去往往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探讨真实性的问题,但其实,“真实”和“真实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真实”来源于现场,如事件的现场,谈话的现场和游戏的现场。现场的真实既包括视觉,;也包括听觉元素。但是,我们必须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性,是观众所感知的真实吗?他们相信了吗?他们能产生共鸣和震撼吗?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传播者虽然恪尽真实之职责,但是还要考虑到,受众能否接受并理解我们提供的“真实”。

孙玉胜总结说,电视可以建立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规律:从感性出发,在感性的表达中结束。电视的理性应该是潜藏在感性深处的东西,电视的理性存在着一个奇怪的传达规律:他只有被电视表达本身忽略得越多,才有可能更多地留给观众。

中国电视十年三观——中观篇

中观:什么是电视

孙玉胜的《再看电视》一章是我认为写得最好的部分,这是一个老电视人对电视最深刻的理解。“什么是电视?”是我们电视人无法逃避的问题,孙玉胜给出了他的答案:主持人媒体,制片人媒体,家用媒体,技术媒体。

主持人媒体

对于主持人,或许我们看到的只是镁光灯下摄像机前的光鲜亮丽,但孙玉胜却给主持人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责任。主持人绝对不是一个站在电视机里的模特,也绝不是唯相貌论的代表。陈虻在最后几年里,也在着力培养主持人,因为老电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电视制造了明星主持人,反过来又离不开这些人,因为主持人就是影响,就是收视率,电视就是主持人媒体。按照白岩松的说法,主持人不同的个性特征是电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来的传播的多元性,个性化的表达使电视节目的包容性增加,扩大了节目在人群中的接受范围。

对于主持人的成长过程,孙玉胜谈到,主持人应该是由“记者到名记者再到主持人”的过程,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是集魅力、发现能力和表达能力于一体的。这三种能力就像是一辆三轮车,前轮是魅力,两个后轮分别是发现和表达能力。其中,发现能力非常重要,而只有经过长期的采访,才知道哪些信息值得放大,而哪些信息值得舍弃。表达能力也是关键,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区别在于,主持人的表达是主动的,拥有表达的控制权,而播音员则是被动的。表达的主动性和控制权是名记者和名主持人之所以成名的重要因素。

什么样的环境能够锻炼主持人?人物采访和事件报道。这是成就主持人的沃土。采访是新闻主持人的生命之源,所以,想做主持人的,先踏踏实实做几年记者,积蓄职业实力,不耽误时间。与此同时,写作时主持人锻炼表达能力的基础。

作为总结,孙玉胜和白岩松谈到好的主持人应该被观众的“眼、耳、口、心”四个器官接受。眼,观众对主持人的认可首先是接受了主持人的形象;耳,观众是通过听去认识主持人的,比外形更重要的是,观众要注重主持人在说什么;口,观众如果接受并认同了主持人的表达,就会成为信息的二轮传播者,会用自己的口去放大节目的影响;心,这是一个综合指标,观众真正解说这个主持人是由衷地、打心眼里去接受他进而喜爱他信赖他的。

制片人媒体

制片人这个概念引进国内电视行业比较晚,其形式就像是“包干到户”。制片人不仅是栏目的管理者,更是栏目和节目的创作核心。身为制片人,他不一定是剪辑功夫最过硬的编导,不一定是画面感觉最到位的摄像,不一定是语言表达最精当的记者……但是他的业务素养应该足够鉴定这些业务表现的优劣和高下。

实行制片人制,不仅更容易管理,也更容易经营。当下,“文化产业”已经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项产业政策,媒体产业和媒体经济学的研究也越来越热火朝天。电视具有产业属性,是可以创造经济价值的,对于这样的观念,中国传媒界不存在争议,有目共睹,中国电视已经在这样的环境中收益多年。

家用媒体

“人在家庭,应该是媒体从业者对电视观众的最基本的理解和认知,一切的传播设计与传播目的,都应该以这个认知为前提,以这样的理解为起点。”孙玉

胜是这样界定的。《东方时空》创办的早期曾经提出过一个口号:“节目是否好看,回去问问你的家人。”强调的正是电视的家用属性。

就电视媒体来说,传播的两端,也就是电视制作者和电视观众之间,存在着互动和互制的关系。互动性是指,观众的需求决定电视媒体的节目供给,如精品化、多样化、专业化、对象化以及贴近性、故事性、娱乐性等。同时,电视媒体也创造着观众的需求,如《东方时空》改变了中国人早上不看电视的习惯。

互制性是指,什么节目能够锁定观众手中的遥控器,这是观众的权力。另外,电视节目呈线性播出,所有的节目随着事件的流逝在一一消逝,所以对观众的收视行为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

当然,电视走到今天,媒介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互联网的崛起将许多观众拉离了客厅。电视台和节目也纷纷“上网”,打破了线性传播的规律。但是,电视是永远的家用媒体,无论其内容呈现在什么渠道上,都具有家庭属性,即宽松、舒适、感性,不是一个家庭教师,而是一位聊天的好友。

技术媒体

电视媒体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强,技术是电视的第一推动力,按照孙玉胜的说法,这种推动不仅仅是“物理的”,也是“化学的”:技术的支持,成为电视发展的强大外力,同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深刻改变着电视观念和观众的需求,改变着电视传播与接收的就有规律。

中国电视十年三观——宏观篇

宏观:中国电视行业的现在与未来

(孙玉胜是个实在人,有一说一,不含糊也不虚幻。他又是一个摸爬滚打于电视圈的人,用一部《十年》,把自己对电视的理解一一阐述。我将这些阐述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部分,以期领悟前辈心得。)

在开始这一段叙述之前,我想先摘记下孙玉胜对于“理想者部落”的评价。所谓理想者部落,是指当年刚创办时期的《东方时空》,因为这里汇集了激情和理想,就像是电视界的延安。这里的理想者们怀有这样的特征:如果说工作着是美丽的,那么理想者是动人的。怀揣理想的人有一种心无旁骛,甚至是义无反顾的神情和身形,他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心和禀赋都一股脑儿地投入到心爱的事业中,他们那种“我在路上,路在前方”的执着和忘我,会深深感染和打动身边的人。对于理想者而言,没有什么比精神的舒展更珍贵的了,在属于理想者的精神家园中,困难的境遇是暂时的,追求是永恒的;艰辛的现实是眼前的,未来是永恒的——对他们来说,只要精神的待遇比肉体好,生活的磨难就不难承受,因为有更值得在意的未来。所以他们对于眼前的得失不计较、不拘泥、不苟且,不轻易颓丧,不轻言放弃。

中国电视业发展到今天,面临的情况与刚刚创立那会儿已经大不相同。孙

玉胜经历了这十年的总结与反思,提出未来电视业发展的观点,即频道专业化和付费电视。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部分,相互促进。

传统媒体走向分众化和专业化,这是一个趋势。在美国,随着光纤入户,观众收看电视节目变得比以往更加方便,同时频道数量也愈发增长,进而出现了频道专业化即“niche channel”,例如著名国际新闻频道CNN就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

目前,国际上的专业电视频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音乐、娱乐等;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例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例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

反观我国电视业,虽然出现了专业的频道,例如CCTV的经济频道、新闻频道、科教频道等,但是“专业频道不专业”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当下的每一个所谓专业频道中。主要原因来自于广告收入。就上述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来说,各有差异,逐级递减,收视率和占有率逐渐下降,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是市场规律。而媒体盈利其实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亦即两次销售。一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有自己的定价;广播电视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也有自己的价格。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者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者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具体说,印刷媒体靠的是第一次销售,而广电媒体靠第二次。广告收入基本上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所以收视率的提高与频道分众化专业化背道而驰。

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付费电视!孙玉胜在国内研究之后认为,付费电视决定着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电视走向付费之后才具有了商品性的特征,具有了二位一体的价值和实用价值。这是目前电视除了广告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摆脱了广告商和收视率的束缚,电视节目在分众化和专业化的道路上也能有更大的创作空间,不必媚俗于浮躁肤浅和庸俗无聊,节目的质和量都能有一个飞跃。

陈虻说,决定一个电视台格调的栏目形式有三种,新闻决定其政治性,娱乐决定其商品性,纪录片决定其文艺水平和制作水准。然而纪录片品种在许多电视台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是遭到冷落、排挤和宰杀,究其原因,是因为纪录片的属性之一即分众化,没有哪一种纪录片是全民皆大欢喜的。分众化的栏目自然在当下的中国电视界难以大行其道。

目前,我国的电视从上到下频繁改版,其深刻地原因就是中国电视特有的“二元结构”:一方面是频道和栏目的扩张,另一方面是单一盈利模式导致的内容匮乏和形态欠发达。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付费电视全面在国内铺展开来,并且得到了普遍的接受和认可。那个时候,我们会看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频道,纪录片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形式,才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电视生态也会改变,不必像当年的赫斯特一样用黄色抓收视率,也不必像新闻联播一样故作姿态而遭人诟病——打破盈利格局,就能走出一条崭新的通途。

中国广播电视史

一.填空与选择: 1.1922年12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把第一套无线电设备从美国运到上海。 2.与《大陆报》合作,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是中国开设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3.时间长,影响大的外商电台—开洛公司广播电台(美国 192 4.05-1929.10) 4.映雪终嫌光太远,照书还喜一灯妍-----郭沫若于1941年题赠绿川英子(佳木斯) 5.独具特色的反法西斯广播电台---苏联呼声华语播音员:乐嘉树桂碧清 6.在中国广播之父刘瀚的积极努力下,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正式播音,呼号XOH,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早期中国官办广播电台还有沈阳广播电台,天津广播电台和北京广播电台(哈尔滨+沈阳+天津+北京)。 7.三类民营广播电台:教育性、宗教性、商业性 8.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陈果夫 9.我国最早的广播剧《恐怖的回忆》 10.1940年12月30日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43年停播,1945年8月恢复播音(延安西北盐店子村) 11.延安(陕北)台的3次转移:第一次:转移子长县好坪沟村;第二次:河北涉县沙河村,建立新台:第三次:迎接胜利,北上平山。 12.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第一台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逐渐成为全国广播事业的中心 中央台早期开办的2个新闻节目《首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以上俩个节目延续至今。) 13.建国初期,初步建立了以中央台为核心的广播宣传网,包括中央、各大行政区、省、市四级广播电台。 14.1953年北京、天津等地的私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也相继完成,大陆的广播电台全部由国家经营。 15.最早的有线广播站:1946年哈尔滨齐齐哈尔 16.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以县为区域范围的广播站---九台县广播站正式播音 最早一批电视台诞生: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 17.1950年4月22日,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要求全国普通设置收音员,这是建国后第一个由政府公布的有关无线电广播的政令。 18.开办对少数民族广播节目:1950年5月22日,中央台第一个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藏语广播)开播 19.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10月1日,第2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问世。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前身)开播。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上海+哈尔滨+北京) 20.电视新闻片和纪录片是早期电视新闻的基本形式,因此这个时代的电视新闻又有“新闻纪录片时代”之称。时效性差,内容以正面报道为主 21. 三次“笑的晚会”(1961 1962)电视剧: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纪录片市场分析

中国电视纪录片市场化探析 □作者:方韶毅(曾在阳光卫视工作,现为温州瞭望杂志总编助理)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探讨中国电视纪录片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出路。由于电视纪录片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受众不可能像一般新闻节目、电视剧那么广泛,所以它的市场化进程也显得步履艰难,在电视节目市场地位尴尬。但回顾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历程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也颇有检讨之处。作者认为,电视纪录片要加快市场化进程首先须营造良好畅通的制播分离的市场环境,其次纪录片生产要走产业化道路,不管从选题还是营销上都要一种新的思路,而不是过去那种个人化色彩很浓的艺术创作。纪录片首先是一种媒介,其次或者再次才是艺术创作。所以,纪录片生产要符合传媒产业的特征。中国的电视正处在一个新的整合阶段,频道专业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这非常有利于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中国电视纪录片应当有一个比美国“国家地理影片”、“探索发现频道”更广阔的市场。 主题词:纪录片市场化营销 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主要有电视剧、电视栏目、电视纪录片三种产品。本文探讨的是电视纪录片这种产品的市场现状和问题所在。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中国电视界素来把“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混为一谈,存在很大争议。这当然不属于本文分析的范畴。但本文所指的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凡符合纪录片基本特性,即以非虚构、纪录手段制作的电视片都在本文探讨之列。扩大电视纪录片的概念外延,有利于这种电视产品的市场化。 一、处境尴尬的中国电视纪录片 一年一度的北京电视周、上海电视周是中国电视节目市场最大的交易平台,从中基本可以看出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的现状和趋势。为了调查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状况,笔者参加了2002年度北京电视周和上海电视周——在北京电视周200多个展位中,纪录片参展单位仅15家左右,被淹没大量的电视剧中,冷冷清清;(1)上海电视周和北京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简史

初创期至1990年6月15日改版:王刚(1990,风趣,幽默,神秘)倪萍(1990,亲和力) 1991年至1995改版:成方圆(1991)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 1999年改版至2004年: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曹颖(2002,清新、感性)沈冰(2002/9/11客串)王玲玲(2003)主要主持人主持顺序及主持人风格:王刚(1990,风趣,幽默,神秘)倪萍(1990,亲和力)成方圆(1991)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曹颖(2002,清新、感性)沈冰(2002/9/11客串)王玲玲(2003) 节目板块:《开心一刻》《音乐星空》《请你参加》《新起点》《艺海春秋》《海外飞鸿》《天南地北》《东方奇观》《综艺快车》《综艺传真》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简史 2005年8月26日,这是一个普通的夜晚。在这个晚上,一个叫做《超级女声》的节目落下了帷幕,一个普通的成都女孩以三百五十二万八千三百零八票的高票数,成为这场平民选秀的冠军。见证这一时刻的,是电视机前近4亿的观众。 不久之后,这个叫做李宇春的女孩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成为“亚洲英雄”。

在中国电视诞生的47年后,娱乐节目走向了癫狂。 90年代 1990年3月14日,一档叫做《文艺天地》的栏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开播。后来,它改名叫做《综艺大观》。《综艺大观》是一个标本式的电视文艺晚会栏目,延续了春晚的主要风格,可以看作是日常版、微缩版的《春节联欢晚会》。 《综艺大观》同《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开播后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收视率在全国综艺节目中长期稳居第一,平均收视率18%,平均每期收视人数达2亿。紧接着,《东西南北中》、《曲苑杂坛》等衍生栏目相继出现,并且均得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春节联欢晚会》与《综艺大观》等晚会节目的成功,得益于文艺演出与电视媒体的结合。在文化事业发展尚显欠缺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民众进剧场观看文艺演出的机会很少,而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则相对较高,广大电视观众处于一种文化饥渴的状态。电视的大众传播特性,将最优秀的文艺演出集中在荧屏中,利用最少的演出资源,覆盖了最广泛的观众群体,让观众足不出户却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 《综艺大观》等栏目的发展造成了三个直接结果。第一,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第二,节目创作被过度开发,创作优秀节目越来越难;第三,创作队伍、演出队伍越来越急功近利。而正是这三个结果成为《综艺大观》迅速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与《综艺大观》同时,中央电视台还有另外一档节目,叫做《正大综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批判研究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批判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以长城内外普通人的追踪、采访、记录为线索的纪录片给中国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不仅标志着“视觉语言”的到来,而且片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面语言的彻底运用,给中国纪录片沿袭以久的“画面配解说”的创作形态划上了一个有力的句号。可以说,中国的老百姓,是从《望长城》开始真正认知并开始接纳纪录片的。时间转眼间过去了十几个年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创作和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相当大的提高,05年一部《故宫》赢得了观众的赞誉,在艺术创作和市场开发上都做得比较成功,给时下有些萎靡的国产纪录片带来一线生机。然而,如此凤毛麟角的作品,并不能从根本上使纪录片生产走出低谷。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一部拥有真实画面语言的纪录片,对人心灵深处的震撼是超过同样分量的报告文学或其他纪实文学体裁的,“真实”是纪录片的标签,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黄金岁月”,在纪录片如火如荼的80年代,《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纪录片播放时的收视率都曾达到30%与同时播出的《四世同堂》、《红楼梦》等热门电视剧不相上下,而纪录片《望长城》则创造出震惊电视界的崭新视听语言,可以说,在80年代电视纪录片不仅是电视界的宠儿,也曾是观众的宠儿,那麽,对比当今电视界日趋边缘化的电视纪录片,问题当然不是出在观众身上。再来看05年这部“叫好又叫座”的的《故宫》,典型的大题材、大手笔、内容详尽、画面恢宏大气,制作方将纪录片技术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但中国只有一个故宫,我们不能期望每一部纪录片都能有这样的大手笔、大题材等着我们去诠释,电视纪录片要完成向普通人物个体的回归。明确了上述两方面内容,我们也许就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未来发展之路,简而言之可归纳为:以人为本、内容为王、深入生活、真实再现。 以人為本,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电视记录片题材来源于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它的主题始终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电视纪录片题材或有不同但相通的都是通过大环境下个体人物的情节变迁反映主题,达到一种蕴含着人类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等。拿1991年热播的《望长城》来说,作为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望长城》始终关注的是人文主题,将镜头对准普通的中国人,讲述长城上普通人的故事,给观众印象最深也是与长城有关的普通人。带着孩子逛土龙岗却不知道脚下就是长城的李秀云;民间歌手王向荣和他的母亲;统万城惟一的住户马老汉一家等等,关注的是长城脚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其后的优秀纪录片莫不如是地以个体人物的生活经历、情感波澜为线索折射大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因此,电视纪录片的中心线索是人,要以人为本。 内容为王,电视纪录片画面再唯美、特技再逼真、手法再独特,内容缺位也会导致观众缺席,所谓内容为王,首先纪录片题材应是百姓关注、贴近生活、关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E16 4K超高清演播室制作技术特点综述

42现代电视技术2019.8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华路办公区E16 4K 超高清演播室于2018年10月1日正式启用,是总台首个具备4K 直播功能的超高清演播室系统。本系统为CCTV 4K 超高清频道各类直播及综合节目制作而设计,是超高清、全文件化、全网络化、高智能化的综合性演播室系统工程。目前E16 4K 演播室已上线半年,全力保障总台各类4K 节目的直播任务,通过半年的使用及经验的积累,对本演播室视频制作技术特点进行简要介绍。主备系统架构 主观监看还原 系统扩容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华路办公区E16 4K 超高清演播室位于主楼塔壹49层,是一个空中景观演播室。演播室为4K 节目制作提供了信号采集、现场制作、文件化播出、信号传输等全功能的节目录制及直播解决方案。随着4K 技术的不断发展,从高分辨率(HR )、高动态(HDR )、宽色域(WCG )、高帧率(HFR )、量化深度(BD )五个维度上均明显优于现行高清技术标准。全球4K 超高清技术发展迅速,作为总台首个全4K 超高清演播室,在设计中采用了最新的4K 超高清视频技术和环绕声音频技术,充分考虑到将技术的先进性和系统的安全性相结合,演播室导控室和音控室均配置环绕声监听环境,极大地方便了环绕声节目的制作。一 演播室视频系统技术配置 E16 4K 演播室视频系统在系统设计上,采用全IP 的数6/2022-7标准架构,可充分发挥IP 网络特点,实现视音频、通话和控制等系统的IP 化传输和信号交换,是一套全流程IP 化超高清直播演播室系统。 视频系统采用Grass Valley 超高清系统,全IP 双链路架构与双数据核心的冗余备份机制,视频信号采用4K TICO 压缩信号,系统设计符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4K 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技术规范(暂行)》标准。视频采用3840×2160/50p 、HLG/1000nit 、ITU-R BT.2020、10bit ,音 2022-7信号级备份。本演播室共配备GV 4K 86N 摄像机4 套,GV K-Frame X 两级M/E 全功能4K 切换台1台,波视 4K 延时器2台,索贝4K 播出服务器2套,EVS-Via 4K 精彩编辑1台(2入2出),新奥特4K 在线包装(支持双视窗)2套,索贝4K 双通道录制服务器1台,总控6路TICO 格式外来信号经Nevion 解码器接收后进入系统,播出信号(PGM )经Nevion 编码器后送总控系统。系统间采用HD-SDI 3G 基带TICO 方式无需编解码环节可直播与总控进行信号交接,实现外来信号、信号制作与输出的格式统一化。系统内设备可分为两种。一种为IP 设备,主要包括摄像机、切换台等,可直接输出TICO IP 信号,接入核心交换机;另一种为非IP 设备,通过4×3G 的形式传输4K 超高清信号,对于这类设备通过SDI/IP 网关卡,将4×3G 信号转换为TICO IP 信号,接入核心交换机。信号切换及调度系统 配置全IP 4K 切换台和主备数据交换核心,管理系统(GVC ) 按照主备机制设置,采用一体化设计,做到监管控全局把 控,便于系统管理人员故障排查并及时处理、提高效率。 监看系统除主/预监、技术监视器使用4K 监视器,其他监

电视节目发展史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 “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 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 1958年 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1979年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素材(第二期)

3分钟自我展示文稿合集 新闻类1号选手高嵩 各位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话说长三角》,我是主持人高嵩。 今天要跟您分享的,是一个迟到了二十二年的诺言。位于江苏的周庄古镇,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各位可能都去过。古镇往东跨过一条河,就到了上海青浦的金泽。两地常年是摆渡来回,而连接两岸的渡船,也促成了不少上海和江苏的跨省联姻,村民张泉勇就是其中之一。 二十二年前,他把妻子从周庄迎娶过岸的时候曾经许下了一个诺言。他说:“你嫁给我吧,听说这儿很快就要造桥了。有了桥,就什么都方便了。”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村子里的路一修再修,桥却一直没有架起来。老张每次和妻子回娘家还是得坐渡船,而且一般不敢留下来吃晚饭,因为天一黑船就得停,绕路回来得多花四十分钟。每天晚上的五点半是最后一班船出发的时间,但通常都会再等一等,有不少村民在对岸的周庄上班,他们都得搭最后一班船回家。听村子里的人说,这个渡口已经运行了超过百年。除了晚上船不能开,遇到台风、大雾天还得停航。造桥几乎就成了所有村民的梦想。 直到去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基础保障,而第一件事就是要打通省界断头路。借着这股东风,在去年八月两岸的造桥工程终于启动了。今年三月两岸合龙,步行的通道已经开放,终于村民去对岸上班,不用再担心天黑了回不了家,如果要过河去走个亲戚,也可以踏踏实实地留下来吃顿晚饭。而那个迟到了二十二年的诺言,真的实现了。 当见证时代变迁的渡口,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座新桥,不仅让老张的诺言实现,也让两岸百姓的生活更加紧密地相连。当然,撤渡架桥只是第一步,未来我们期待长三角一体化能让三省一市的更多地方架起一座座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桥,让更多的蓝图变为通途。而作为一个主持人,我也会继续奔走在长三角的土地上,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座通往观众的桥,而这要从讲好每一个长三角故事开始。感谢各位收看今天的《话说长三角》。 文艺类1号选手齐岱泽 欢迎各位收看本期的《挑战不可能》,我是小齐。 本期的主人公和大家一样,都是万千追梦人当中最普通的一员,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所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了不起的齐岱泽。

中国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学年论文 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年级:09 学号:200902024113 姓名:闫亚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指导老师:刘维维 二零一二年六月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学年论文 院系政法与传媒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年级09姓名闫亚红 题目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指导教师 评语 指导教师(签章)成绩 系主任(签章) 年月日

内容摘要 在电视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百花齐放的今天,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游戏益智娱乐等多种视听享受,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因此电视综艺节目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受众舆论等方面也渐渐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起步过晚,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上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与国外的同类节目相比存在一些差距。本文将从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及文化背景出发,针对当前一些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对策,并由此分析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综艺节目发展历程问题对策前景

目录 一、传播模式与噪音 (3) (一) (3) (二) (3) 二、 (4) (一) (4) (二) (4) (三) (5) 三、 (5) (一) (5) (二) (6) 参考文献 (10)

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1.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界定 在观众的普遍认知当中,一般只是把综艺节目与电视剧和其它科教节目、民生节目、新闻类节目等区别开来的一种节目形式。电视综艺节目是一种大众艺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在各种新型电视节目争奇斗艳的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看。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有论者主张在电视节目中,除了新闻类(含纪实节目)、经济生活类(含服务教育节目)和文艺类节目中的电视剧外,都可以归入综艺节目之列。这样的界定自然过于宽泛。 而从狭义的角度看,我们不妨说,电视综艺节目是电视节目中一种很重要的节目类型,它借助于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方法,如声光效果、时空的自由转换、独特的视觉造型等,广泛融合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小品、曲艺、杂技、游戏、竞赛问答等艺术形式或非艺术形式为一体,用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艺术审美的和消闲娱乐的等等需求。电视综艺节目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往往是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则多种多样、灵活自由,且观众有较强的参与感。① 2.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节目类型,都有其占据主导地位的节目理念。 ○1综艺表演类节目时期 这一时期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曲苑杂坛》等央视节目。《综艺大观》一经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平均收视率18%,平均每期收视人数达2亿。这类节目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融合了高雅品位和大众品位,在人们审美内容非常贫瘠的上个世纪,极大的满足了受众观赏需求。但由于缺乏与观众的互动,节目形式十几年如一日,渐渐不能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最终被“末位淘汰”,退出了荧屏。 ○2游戏娱乐类节目时期 1997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推出一下子改变了人们心中电视节目的形象,原来综艺节目不是只有唱歌、戏曲、相声等文艺表演。这类节目以明星为招牌,集游戏、表演、竞技、参与和搞笑于一体,一改往日国内综艺节目的正统、庄重,以活泼、清新、娱乐的新风尚掀起了电视娱乐节目的高潮。《快乐大本营》的出现很快红遍了大江南北,紧随其后,《欢乐总动员》《超级大赢家》等一批有影响力 ①张国涛.电视综艺的观念演变[J].现代传播,2005(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前四期评委、选手金句纯享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前四期 评委和选手金句纯享版 第一期评委金句 康辉:记者更重要的是提供事实和信息,主持人在事实和信息的基础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提炼观点,或者说是引导观点。 董卿:一个好记者,也是一个好主持人所必备的,除了我们所说的速度、态度和温度之外,还有一个角度。 撒贝宁:热爱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你就坚守它就好,永远不要去想它会有什么结果。 刘欣:在国际上,我们真的太需要像你这样能够为中国发声的主持人和记者了。 俞虹:今天的舞台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精彩,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朱迅:真正有光的人,是压的时间越久,深度越深,绽放的光芒才可以越灿烂。 鲁健:新的主播不断地打开眼界和胸襟去看待我们国家的发展或者世界的发展,这可能也是大赛的意义。 李洪岩:主持人大赛是托举主持人的,而真正工作过程中的主持人和播音员,他们更多的是托举事和人。 王冠:通过主持人大赛,我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尽管生活在中国最为富强,国力最为富足的社会,但是他们有着我们千百年来不变的使命,担当,情怀和追求。 第二期评委金句 康辉:我希望这些被我们关注到的,可能平常大家会忽略掉的那些人,他们能够由于我们的关注,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一点一点的进步和发展,我想这就是我们内心觉得最有满足感的一点。 董卿:这是一种真正的逆生长,是出于一种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才能让自己这么多年如一日地保持一种相对纯粹的状态去面对你的这些特殊受众。 撒贝宁:主持人大赛就好像是一部时光机器,不管这个时光机器最终会把我们引向哪里,我想它的出发点一定都是梦想、热爱和坚持。 李洪岩:通过语言这种方式传递信息,从更大的理想的角度来说,是做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互鉴 康辉:如果我们平时关注新闻的时候,能够把方方面面都吸纳到自己这来,可能再碰到这样的新闻表达就能够提供更好的故事。 鲁健:表达一段话,最重要的就是传达信息,传递情感,或者说传播道理,传播理性。 撒贝宁:真正的力量是来自于信息的传递,是来自于这个时代所有这些传播所能汇集起来的公众的信任和力感染。 王璐:主持人有了对象感以后,要真诚地去尽自己最好的努力把这个故事感染到受众,这点不管在哪一支话筒、哪一台摄像机面前都是共通的。 第三期评委金句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点评中国十大收藏类电视节目

点评中国十大收藏类电视节目 呈现泛滥趋势扰乱收藏市场文物专家建议整顿鉴宝节目 鉴宝何以变鉴草 2005年7月,一只元代青花瓷器大罐鬼谷子下山在伦敦拍出了近2。3亿人民币的天价,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最高拍卖纪录 经过笔者的粗略统计,截至2007年3月份,国内荧屏上能看到的收藏类节目主要有以下十个:央视二套的《鉴宝》,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美术苑》,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吉林卫视《找你》,天津都市频道《艺品藏拍》,湖南娱乐频道《艺术玩家》,浙江经济生活频道《宝藏》,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成都电视台《成都商行――西部珍藏》。 下面简单介绍以上正在播出的收藏类节目。 1.央视二套的《鉴宝》 在内地所有收藏类节目当中,《鉴宝》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来自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收视率调查显示,《鉴宝》的收视率经常跟《非常6+1》相仿佛,名列二套前茅。《鉴宝》是央视二套《艺术品投资》的周末版,《艺术品投资》还是比较常见的收藏与鉴赏的专业化栏目,其定位是“反映艺术品最新收藏动态、借助藏品探讨深厚文化底蕴、把握收藏投资理念、传递相关投资技巧与市场行情”(《艺术品投资》)网页介绍),播出时间是周一至周五,每天17:00首播,播出时长30分钟。客观来说,《艺术品投资》影响力非常小,主要原因一是播出时段较差,另外操作方式传统,节目内容也缺乏特色。而《鉴宝》以百姓大众化的收藏品为对象,采用演播室现场鉴定的形式,内容有藏品展示欣赏、收藏趣闻轶事、专家鉴定评述、观众竞猜藏品价格等,形式更加活泼。其实严格来说,《鉴宝》应该归属到娱乐节目范畴,只不过把收藏品作为游戏内容罢了。 《鉴宝》的影响力大,跟它所属的强势媒体有关,还是黄金时段,以及采用娱乐节目的形式操作,然而问题也正是出在“娱乐”上,在网上、平面媒体上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对《鉴宝》的质疑,比如2004年《中国艺术报》有篇文章《鉴宝鉴出了什么?》,文中指出“部分收藏家和鉴定家对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鉴宝》节目提出质疑,认为该节目中专家给出的价格水分太大,一件鉴定为50万的瓷器,真实的市场价格最多5万。另外鉴定过程过于短暂,不符合文物界业内常规。近日,更有媒体表示,目前中国收藏界本来就“虚火过旺”,《鉴宝》的不严肃性更是给这种不正常现象火上浇油。专家只能辨别东西的真假,却未必掌握市场的行情。电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以《中国好声音》为案例 目录 中英文摘要 (1) 引言 (1) 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 (3) (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界定 (3) (二)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 (4) (三)大众选秀类娱乐节目的兴盛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4) (四)综艺娱乐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5) 二、《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 (7) (一)《中国好声音》背景介绍 (7) (二)《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原因分析 (7) 1.原版引进 (7) 2.创意核心-评委盲选 (8) 3.顶尖阵容打造 (8) 4.清晰的定位 (8) 5.节目制作:制播分离 (8) 6.品牌持续性开发 (9) 7.全产业链运营 (9) 8.全方位推广策略 (10) 三、从《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看中国综艺节目发展之路 (11) (一)节目模式设计创新,对外来节目进行“本土化”变革 (11) (二)打造品牌化战略,不断创新挖掘新的娱乐元素 (11) (三)合理满足受众娱乐需求、增强娱乐节目的互动性 (12) (四)提高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体现社会责任 (12)

(五)利用各种渠道全方位推广,促进品牌化经营 (13) 结束语 (13)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与出路 —以《中国好声音》为案例 【摘要】《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音乐选秀类综艺节目,开播第二期,以6.93%的收视份额独占收视鳌头,到第十三期《中国好声音》收视份额一路飙升到17.40%,总决赛巅峰一夜最高收视份额达到29.47%。在综艺节目出现诟病连连,收视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无疑是一道闪电划亮了天际,也惊起了一场关于综艺节目发展的自省与反思,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当下,探索综艺节目发展的时代趋势与应对之策已是当务之急,本文笔者通过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因素,来寻找未来综艺节目发展和运作的出路。 【关键词】综艺节目发展问题趋势中国好声音 【作者简介】 The wa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ariety show ——As a case in 《the Voice of China》【Abstract】“The V oice of China”is a large music talent class variety show, which is produced by zhejiang TV united star's shimmering stars media company . When it started The second phase, The audience rating rise to a exclusive share of 6.93%, Then to The thirteenth issue the ratings of “The V oice of China” soared to 17.40%. On the highest peak night of the final the audience rating share rises up to 29.47%. With the variety show being criticized and audience rating getting worse, the success of “The Voice of China” is a flash of lightning scratching the sky, it also brings a in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variety show. In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exploring the era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solution in the variety show and is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hrough analyzing the success of “The Voice of China”to find the wa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variety show in the future. 【Key words】variety show develop issue trend The V oice of China 【Author Information】 引言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概念一直没有明确,在内地研究综艺节目的各类专著中,综艺节目、娱乐节目、游戏节目之间存在交集,没有明晰的分界。如2001年出版的《电视文艺》一书的“电视综合文艺类节目”叙述对象为各类晚会和游戏益智类节目,在2004年出版的《电视审美文化论》讨论的是游戏娱乐节目和晚会节目。而在高鑫、高文曦所著的《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的书中则作了详尽的概括,她指出:综艺节目是借助于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手段,如声光效果、

中国广播电视史

中国广播电视史 一、中国广播电视史大致概况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近代中国早期的报刊由外国人办一样,最早的广播电台也是外国人创办的。 中国在1905年由袁世凯(清)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同时购买了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京,天津,保定及北洋水师的军舰上。1906年建电政司,规划中国的无线电,电报,电话,邮政等事业。1915年4月袁世凯(中华民国)颁布《电信条例》,也是中国第一部无线电电信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外国人不许在中国境内私设无线电台;无线电器材属于军事用品,未经许可,不得进口。 从1923年至1929年,在中国上海出现了3座广播电台,但这三座电台都是由外商建立起来的。随着外国人在中国办电台,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传入中国,使中国发展广播事业走出了第一步。这批电台除了经商需要外,另一个目的就是进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和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宣传。直到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是无线电专家刘瀚。随后,又出现了天津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5月1日)和北京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10月1日),1928年1月1日奉政府成立了沈阳广播电台。这是中国最早的四家无线电广播电台,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中国早期的文学家,翻译家)强烈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比照日本叫“放送”,同时与许多

文人商讨,对比“Broadcasting”应该称为【广播】——这也是广播一词的历史典故。随后在北洋政府时期有10多座电台,但规模都很小,还没有中央规模的电台,待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电台才慢慢地多了起来可最多不过20多座。 在抗日战争期间,广播电台成为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工具。1939年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政府第一个短波国际电台,宣传抗日,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1940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40年春,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成立了广播委员会,领导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中共的电台是从新华社的无线电通信报务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叫〖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6月5日新华广播电台脱离新华社,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12月5日更名为中央广播事业局,〖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也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从1956年到1973年5月1日正式开播中间更是几经波折。1978年5月1日中央台对外广播正式更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节目管理和运营机制上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到1996年底,全国拥有收音机、收录机5亿多台,有线广播喇叭8 100多万只,全国广播电台已达1 204台(不含系列台),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6座,全国实现多套广播节目上卫星,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4.2%。随着广播发射功率的扩大,广播专用微波电路的延伸,广播转播台站和地方台站遍布全国,中国广播事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电视纪录片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新闻纪录、专题纪录、创新纪录、媒 介融合。从研究历史出发通过对当下纪录片生态环境、市场化问题、 话语权三大问题的现状分析归纳出体制内外纪录片发展中共同面临 的问题。世纪在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语境下中国当下的电视纪录片依 托传播学的理念从自身改造突破问题寻找出路。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市场化问题话语权传播过程引言引言研究缘起在年第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名单中华人女导演杨紫烨凭借执导的环保题材纪录短片《仇岗卫士》成功入围最佳纪录短片提名。杨紫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的时代。与“最好时代”不相称的是纪录片现状的尴尬局面翻阅电视报几乎找不到它的身影即使找到了也被安排在午夜等非黄 金时段相亲节目选秀节目竟猜节目……充斥于荧屏成为了老百姓茶 余饭后的谈资。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辉煌相比电视纪录片节目渐渐 冷清甚至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纪录片遇到了怎样的困境把电视台的资源拱手让于其他节目电视纪录片在中国为何会有此境遇它的出路又 在哪里这就是笔者写作的缘起也是重点研究的问题。纪录得益于电 影。年月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开创了电影的先河,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进餐》等影片的公开收费放映使得电影真正走入了人类世 界展示出独有的光影魅力。这些影片就像一幅幅活动的相片带有很大程度的纪实性质。而就在年电影很快登陆中国。上海、北京、香港、

台湾陆续出现电影但放映的都是外国人的影片。直到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以著名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作为拍摄对象拍下了他表 演定军山》的几个片断观众反响热烈。这预示了中国纪录片的萌芽。 而国际上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电影是罗伯特?弗拉哈迪在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这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仍然充满着无穷的魔力被热爱纪录片的专家学者作为研究欣赏图本。原因就在于他开创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纪录片依托电影发展壮大在电影和电视界闯下了一番天地被全世界人民所认同。从年电视发明以后人们就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界新闻、博览社会百态。影视合流成了趋势。电视 纪录片应电视技术的成熟、媒体力量的聚合诞生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依托纪录片而崛起、发展英国的日本的在世界上在纪录片的专属领域中享有美誉。中国的电视杨紫烨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时代新浪网? 引言纪录片发从年起步至今已走过了五十三年的历史 现状又是如何呢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选择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作为 论文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和意义在于第一新千年已进入第十一个年头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电视纪录片自身在承载内容和外在形式上都 表现出个性化、丰富化的特点通过回顾半个世纪的电视纪录史分析出每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共性站在历史的肩头才能更好的审视现在展 望未来。第二电视生态环境与纪录片发展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时代纪 录片面临着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话语权这些问题的探讨是 纪录片现状生存必须面对的课题。第三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复杂动态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