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论文初稿

毕业论文初稿

序言

中学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整体水平的关键教学,虽然广大教师都对此十分重视,但是,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却自始至终都存在着。

“我是真的害怕写作,因为我实在无话可说实在无从下手。”一提写作文,许多学生往往很头疼,觉得无话可说或有话却不知道该怎样写,往往有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窘,又恐“大祸临头”,无奈,只好“赶鸭子上架”。于是,应付式的作文应运而生,其结果或是言之无物,或胡编乱造,或者说大话、假话,无具体内容,在写作教学中,老师经常会遇到这种场面,不少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对写作毫无兴趣,写作学习的动机水平较低。因此,“作文难写,写作文难”成了师生们的共同苦恼。据研究调查。中学生或多或少地患有“写作恐惧症”。

“恐惧一般在感受到特殊事件或压力的威胁时产生,恐惧心理容易引起人的心理胆怯、畏缩、退却、不安”[1],所以在写作中表现为害怕写作不利于写作思路的打开。中学生往往会因为没有内容可写、写作技巧不佳或者是在写作时心理上没有成功感等而产生恐惧心理。一旦中学生写作时产生恐惧心理,则会泯灭写作热情,阻碍想象力的发挥,进入恶性循环。在作文创作中的表现就是“越怕写越写不好,越写不好越怕写”。

按照一般的理论来说,现在的中学生,经历了十几个的春夏秋冬,接触了几十本的语文读物,认识了古今中外或身边邻里几百号人,而且也尝过酸甜苦辣或成功与失败的滋味,也有过喜怒哀乐或彷徨与失落的情绪……如此缤纷灿烂的人生,写作文时怎么会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学生们有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却写不成一篇像样的文章,这当中究竟是什么原因?

这难道是中学生天生就不喜欢写作吗?事实恰恰相反,学生对写作学习丧失兴趣和热情,对写作感到害怕、厌烦、而且产生排斥的心理,并非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天性中本身就有一种言说的欲望,一种言语表达的本能。在接触写作的初期,每个孩子对写作都是兴趣盎然的,在写作中尽情挥洒着自己曾经有过的快乐,他们并不没有把写作当作是一种压力和负担。美国教育家唐纳德?格雷夫斯就认为,随处乱涂乱画是儿童使用符号本能的体现;写作是编码,要比解码的阅读更为容易,90%的儿童在开始上学时就认为自己会写作。那么,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接触写作机会的增多,大部分学生在多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对待写作的热情反倒呈下降的趋势,并且畏惧、害怕起写作呢?这里面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一.中学生作文恐惧心理面面观

写作恐惧症是中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消极心理的总称,据调查分析,中学

(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表现为对自己能力、品质等评价过低,胆子小,信心不足”。 [2] 叶圣陶先生主张把作文称为“说话”,并说“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3]吕叔湘先生也说:“写文章应该基本上是怎么说就怎么写”。

[4] 写与说都是人在生活中的基本需要,在现实中人们并不讨厌说,也不厌恶写。每一个人都有发表欲,这是正常心理,中学生亦如此。但现实中的中学生面对着教师的命题,既没有写作的冲动,又缺乏写的自信。

(二)恐惧心理。恐惧心理是中学生面对写作任务时所具有的一种害怕心理。“恐惧一般在感受到特殊事件或压力的威胁时产生的,它与未能满足需要、预料到失败或意识到某种失败的可能性相联系”。[5] 学生谈作文色变,每逢听到教师布置作文时,教室里总是哀声一片。在教学中作文作为一种条件反射刺激,给学生带来的不是快感,而是心理恐惧—脑海空空如也,思维一片空白,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另外,还表现为有东西可写,却不知如何下笔。大脑犹如一团浆糊,思维混乱也苦苦煎熬着学生。

(三)应付心理。学生作文本身就有一定的强迫性,学生作文过程多少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加上教师、家长、教学的重压,产生应付心理不足为奇。中学生在写作中,只是一味的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没有自己的情感,也没有实质的内容。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学生对于写作没有兴趣。

(四)孤寂心理。作文是一种创造,是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提倡独创性及个性的流露是无可厚非的。但学生作文处于纯自我行为的境地,整个作文的过程除教师的指导、讲评有教师的参与外,其余就是独立完成的过程。即便是写了作文,也羞于与同学交流,只藏在书包里,等待着教师一声令下送交老师,把教师看作是惟一的读者,作文全部在暗箱中操作。

(五)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教师过分依赖和期待的心理。其行为特征是写作前希望老师拨开云雾,点石成金;写作中希望老师帮他们指点迷津,搭桥铺路;写作后希望老师精心批改,详讲细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评价,在写作中显得不够自信,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大,独立性不强。

上述作文心理障碍普遍存在于中学生的写作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也个学生身心带来不利的影响。学生困惑的形成,是主观和客观矛盾矛盾冲突的结果。“学生作文时,总希望得到一种心理满足和愉悦,然而,当这种心理需求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往往会导致学生内心的恐惧,心情孤寂、自卑,兴趣淡然等心理障碍”。[6]

二.中学生怕作文的原因

中学生怕写作文,就其自身而言,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感觉没什么可写;其二,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偶尔发现有东西可写,却不知道怎样写才好。第三,在作文写作中多次受挫失败,没有找到正确的归因。

1.生活中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

初中学生,有着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有许多见闻、体验和感受,头脑中按理说应当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不应该没有东西可写。可是,生活过,见闻过,并不等于有所观察、有所感受,有所体验。再说,现在的孩子,由于受到升学的压力和许多家长的望子成龙心切,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打上幼儿园起就要上“稍有名气的”,小学要上“重点”,中学要上“名校”。在这些名校学校老师管得严,作业,练习、考试如倾盆大雨,浇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还有的家长给学生报了周末奥赛班,英语等课外辅导,尤其是初高中的学生,为了考理想的大学,每天补习,甚至连吃饭睡觉都马马虎虎。这样以来,我们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都不得轻松。长此以往,他们怎能不对生活感到枯燥乏味?哪还有心思去感受,去体验生活。要说感受,恐怕就是两个字:“苦”、“累”。过着这种生活的孩子们,承载着那么重的学习担子,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怎么可能对这样的生活不反感呢。学生对周围的事情没有兴趣。那么他们对生活过,见闻过的事、物就不会用心去思考,也不会用情去感受,更不想去亲自体验,他们那些写作材料就不能转化,就不能成为“积蓄”。一旦老师要他们写作文,他们就瞠目结舌,没有可写作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奈之余或许就“盗取”一篇完成任务了事吧,学生说“无话可写”那不是假话。有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于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体验,他们眼里的生活只能是平淡无味的,总是觉得今天是昨天的翻版。自然,写起作文来,会觉得脑中一片空白,无话可写。

2.读书少,知识匮乏

对作文而言,阅读是写作的源头。阅读不但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歌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周末放假回到家里,家长盯得紧,报刊杂志、课外书、甚至电视一律不准看,让他们去做作业,去复习,去预习。所以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数量得不到保证。如今,很多家长因为要挣钱养家,长期在外打工,留守的孩子们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人照看。这些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不懂得该给他们买什么样的课外书,也有的还根本买不起,即使买了孩子也没有时间看。多数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很少,还有的学生竟然根本没有读过一本名著。“贫乏”是语文学习的致命伤。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或者是读了,却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就贫乏,思想情感就更贫乏。

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而且要读精品,有丰厚的积累”。[7]

3.受挫次数多,导致归因错位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的“效果律”中这样说过,“要既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也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8]因为尝试了成功的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去追求成功;品味了失败的学生,一般不会再保持原有的热情。如果写作文连续失败,他们的写作热情可能会丧失殆尽。在作文写作中,有些学生经常处于失败的境地,于是就产生惧怕,厌烦心理。这样的写作心态自然不会喜欢写作,自然一提到作文就害怕,就产生了作文恐惧心理。学生对写作学习困难的不正确归因造成了他们学习积极性下降,对写作畏难、惧怕。

一个学生在平对作文练习中,若作文老是得不到高分,甚至不及格,天长日久就产生不能写好或不能完成作文任务的主观错觉,他们面对作文练习,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对作文反感、厌倦甚至惧怕。“心理学上讲,学生将自已的学习行为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等四个主要因素”。[9]但作文困难学生习惯于将作文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任务容易、发挥超常等外部不稳定因素,作文的失败归因于能力弱、智力低、思维迟钝、记忆力差等内部稳定因素,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意尝试性努力,自暴自弃,得过且过”。[10]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思想和教学要求也会使学生的写作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指导过偏,要求过高,批评过多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反感。”[11]

1.教师的教学思想极端

教师受应试的思想严重。有的教师在教作文时太早就进入"应试训练"的状态,过分追求写作训练的强度,不顾实际地提出过高的写作要求,对作文的立意、内容、文体等限制过死,只重技法指导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诱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作文命题过于陈旧老套等等。"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的应试写作教学远离学生的心灵世界,失当的教学行为在无形中无疑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限制了学生的言说自由,使他们的心灵逐渐远离了写作。

教学中,过多的着眼于教材,而忽略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这违背了作文能力提高需要靠语文实践和语言积累的客观规律。教师觉得只要让学生只把教材中的课文全部熟背成诵,把写作方法了如指掌,就能写出好文章。只读课文如坐井观天,怎可知天高海阔,只通过课文谈写作方法如纸上谈兵,怎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12]新大纲也明确指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并作出量的要求。实践证明,多读书可以

能力和审美能力。受到更多的熏陶。不然,也只能落得“读书未能破万卷,下笔焉能不慌神”。

教师的不恰当评价方式。由于教师的权威作用,老师对学生及学生作文的态度与评价,会有意无意地通过他们的言行传递给学生,这便成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重要参照物。如果老师无视学生写作的进步,总是采用批评、责备与惩罚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学生接受到这些坏的信息后,会降低他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差,努力不努力都一样,反正不会取得好成绩,于是自我放弃。在学习上不思进取,作文更是为了应付作业。

另外,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不少教师常常用中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来衡量学生作文的得失,只看到学生习作与评分标准,与考场优秀作文之间的差距,而不善于发现这些作文中的亮点、长处,作文打分偏低,评价过于严厉苛刻,经常打击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致使学生长期难以从外界获得对自己较为肯定的评价,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写作学习。

2.教师指导方法过于极端

教师写前指导偏重“个人演讲”,缺少对学生从说到写的过渡训练;偏重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指导,缺少表达方法的指导;偏重写前指导,缺少后续指导。教师的“个人演讲”,无异于越俎代庖,教师对作文的理解不可能代替学生的认识,到头来,结果只能是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一头雾水。就算学生想写出一篇好作文都难。后续指导的不足则导致学生在写后的修改陷于盲目。

3.教师要求过高。

有的教师受传统作文指导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文道统一”,要求学生作文思想健康、立意深刻。这一要求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作文少了童真、童趣,多了几分“少年老成”之气,更有甚者,成了“英雄宣言”。“有的教师为学生作文加上结构新颖,条理清晰等高标准。这些高标准是揠苗助长的行为,会让学生觉得写好作文远非自己能力所及”。[13]学生为了打到老师的要求忍心放弃了自己的思路,这样怎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

4.批评过多

教师批评过多则会严重挫伤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作文发下来,学生是迫切的想看一看的,可多数学生看到的是眼花缭乱的批改符号,冷冰冰的批语和分数,在教师的“一票否决”下,学生很难获得基本的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的热情怎能不降温?换个角度想一想,也许那篇作文是学生殚思竭虑的结果,虽然写的并不太优秀,但毕竟已经努力了一番。教师之所以低调批改学生作文,可能是想勉励好的不要骄傲,也可能是想告诉差的要多努力,还可能是表明自己评改水平很高,或工作负责。但无论这些理由是否客观真实,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在教师的“良苦用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更加

(三)来自于作文教学的共性因素

1.对中学生作文期望过高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14]这些要求大多数符合实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教师急功近利,望生成龙,急于求成,偏离了这一准则,有意或无意的以培养作家为目标,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有时简直就是用成人的思维、语言、价值观、审美观来要求学生。比如内容上除了“内容具体”外,还增加了“选材典型”、“材料新颖”。在立意上更强调“思想深刻”、“认识上有突破”。在表达上则以“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形象”来要求学生。如此种种要求,教师对学生作文求完美,高要求,远远超出了学生年龄的能力范围,超出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是一种揠苗助长的做法。这些高高在上的标准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可望而不可即,于是自卑心油然而生。

2.阅读教学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一直遵循“以阅读为本位,以读带写”的教学模式,‘读写结合’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15]然而读写结合不当,不仅阅读教学的效果不显著,而且对写生作文的作用也微乎其微。针对“阅读教学对你的阅读和写作帮助大吗?”这一问题,只有很少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大多数认为仅仅是有些帮助而已,并且还有一些认为基本上是没有帮助。“中学生的课内讲读课时远比课外阅读时间多,但学生普遍认为自由阅读对自己帮助更大,这表明课内讲读教学效率低下”。[16]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把许多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的作品化整为零,肢解原意,然后贴上一张张思想内容的标签,思维单一,评价简单。在分析人物时,常常用“正直善良”、“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等来概括正面人物,而反面人物则是“阴险狡诈”、“庸俗卑微”……没有从人物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来揭示人物性格,概念化的东西代替了人文的内涵,作者的人文精神遭到封杀,这样的结果是学生长期缺少人文熏陶而变成腹中空空,缺乏悟性;思维僵化、封闭、程式化;对人生感悟不深,理解不透。思想贫乏,缺少独立见解,人云亦云,影响到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思考生活的方式、角度,而是抓住文章的外部形式不放,对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不厌其烦的一次次的分析。把写作知识的讲解传授单一化,脱离学生作文实际。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到的只是范文的外部形式而不是文章的内核。这种外部形势的知识对学生的创作产生强大的抑制,甚至钳制着学生思维。长期依赖于简单的作文技巧训练,用些“套子”来套学生,学生写起来就越困难,就害怕。学生在作文中无法产生自我创造的乐趣,没有写作的冲动,创作欲望降低,写

可以造就的人推入深渊”。(小注)

3.缺乏宽松的写作环境

学生的写作是沉闷的,压抑的。这是因为社会一致看好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作文必须符合“标准”才能高分。教师的操作不当也是原因之一,学生最害怕的是没有东西可写,实际上,学生是有东西可写的,只是教师在写作要求时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太多,标准过高,学生想写的,教师不让,教师要求的,学生没兴趣,不愿意写。这如同是让学生戴着脚镣学跳舞。

一个班集体,在作文过程中没有互助的氛围,整个环境也一片沉寂。同学之间没有讨论,也没有交流,少了相互启发,互相评判,相互促进。学生羞于让自己的作文公之于众,怕老师当堂评价自己的作文,怕让同学看到自己那些圈圈点点的修改符号和那不可睹目的成绩。一言之一蔽之,就是怕出“洋相”怕引起别人的嘲笑。

三.对策

“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大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谐、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之一蔽之,就会成为更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对于中学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怕写作文,与他们的内部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都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消除这种惧怕心理,需要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学生:从源头解决作文恐惧症

1.广泛阅读,积累课文中写作素材

学生在生活体验、人生阅历上比较欠缺,应该多积累写作素材,突破学生写作素材缺失的瓶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本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的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些东西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也老所说的“基础”恐怕指的就是平时的积淀吧。

首先,语文课上,有没的段落、文章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若能很好的加以引导和利用,我们的课本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如《勾践灭吴》中的勾践就是在失败中崛起的素材;《我有一个梦想》中的马丁?路德金就是为梦想而执着奋斗的素材。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进行不同的评价,如《鸿门宴》中的刘邦,既可以说他狡诈多端,也可以说他大丈夫能屈能伸;而项羽,即可以说他优柔寡断,缺乏远见,也可以说他拥有君子心胸。《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即可以从邹忌的角度说要善于表达,忠言不必逆耳,也可以从齐王的角度说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对同一个例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其次,在学好课文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相关文章,进行扩展性阅读。“相关的研

究也表明,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及学生对自己写作能力的信心呈正相关”。[17]每周开设二到三节阅读课,让学生欣赏精美文章,或自由读写、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学会积累,养成多读书勤做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读书看报、观察生活、看影视作品、听广播、上网等途径获得语言材料、生活事例、情感体验等。生活中蕴藏着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现实的写作材料。“课外阅读可以巩固学生课内阅读的成果,扩大阅读领域,发展阅读能力,锻炼其思维,陶冶其品德,是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18]哪里有人生百态,有善恶美丑,作文时就有了无尽的题材,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教师应引导学生知道积累什么,怎样积累,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乐于积累,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是只有内容可写。正如人们所说:“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为前提,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19]

2.多动笔,反复练习写作文

广泛积累的素材如果尘封在记忆的仓库中,那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写作中要及时的、较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并要写自身的生活,写真实的生活。把平时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时的记录下来,多动笔可以将材料活起来,为我所用。动笔要讲求形式灵活,无论体裁、内容、篇幅都须讲求实效。阅读课,要抓住读和写的结合,进行恰当的迁移训练;作文课,老师把时间还给学生,训练学生快速成文的能力。在写作上舍得下功夫,由量变引起质变,形成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3.正确审题

明确作文中心,加强审题训练。如果审题错误,文章的中心就会不明确,导致作文偏题,这是写作的大忌。要做到审题准,平常就要加强训练,在课余饭后的零碎时间,找一些不同内容的作文话题或是写作材料进行分析,要咀嚼问题的含义,切实弄清题目或话题的意思和写作要求,想想题目、话题或主旨是什么,写什么内容才符合它的要求,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判断,自然会抓对其神,作文的中心也就明确了。

4.学会恰当的失败归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在失败时把原因归于自己努力不够或者方法不对头,相信努力与结果之间具有依随性,有必然联系,那么在面对失败时便不容易灰心丧气、产生无助感,而是会积极思考、寻找成功的方法,继续努力,表现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则容易产生无助感,致使动机下降,情绪抑郁,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20]因此,学生应该关注和承认自己的努力,关注正确有效的方法、策略,因为努力和学习方法的选择是自我可以控制的内部因素,是可以随时改变的。当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写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的不够,而不能将将写作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学生要坚信目前的失败只是暂时的.是个人的努

自己通过努力获得了相应的结果,使自己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这样,就会从无助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学会考虑如何提高水平、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和使用各种有效的写作学习策略,从而坚持努力去取得进步,而不是一提到作文就害怕(二)教师:为学生写作铺平道路

1.选定兴趣点,突破学生写作恐惧心理

激励学生,激发写作兴趣,点燃写作激情,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写作积极性。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在作文方面都有才能,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这样,教师就会对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期望,就会有意无意的通过各种态度、表情和行为方式将这种期望巧妙地传递给学生。学生获得期望信息后就会受到鼓舞,就会更加信赖教师,就会积极写作文;教师得到学生的良好反应,就会把自己的情感和期望投身到学生身上,激发起学生更大的热情,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老师可以将每次周记或作文中最优秀的文章都打印出来,贴在班级内交流或跨班交流,从写作开始之前就打破这种害怕心理。

我曾看到过一篇一位优秀教师的一堂作文指导课,是我觉得作文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课题是《看未来科学家的“照片”》,气步骤如下:(1)板书:看未来科学家的照片。(2)提问:有哪位同学看见过未来的科学家吗?(3)(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同学们都说未来的科学家是不可能看到的,但是老师说他有一张未来科学家的照片,问同学们想不想看,同学们都想看,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请同学们轮流到老师这来看,看到照片以后,要保密,不能告诉别人未来科学家是什么样的。(4)请同学们一次看照片(“照片”放在信封里,是一面镜子)。学生从信封里抽出镜子,看到的是自己。这时几乎每个同学都失声一笑,再次提醒不要把看到的告诉别人,同时要求其他人注意观察他看到照片时的动作和神态。(5)经过提示,学生恍然大悟,老师说的未来的科学家就是自己。(6)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看“照片”是怎么想的老师为什么让大家看未来科学家的照片?总结后提出愿望:希望每个同学立志做科学家,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他们中间。(7)完整作文题目:看未来科学家的“照片”或看_______的“照片”。提出写作要求:把这件事写完整,重点部分“我”看“照片”的情境要写清楚。当这堂课前指导课上完后,学生个个兴味盎然,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提起笔来去完成要求,未来科学家怎么看到的?未来科学家怎么会有照片?这样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充满轻松愉悦的气氛。

“教师应注重逆性思维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的一个原因就是每次作文都有老旧之嫌,难于给学生新鲜感,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突破定式思维,鼓励学生写论争作文,要求学生同题异体或提出异议,不泥古,不过旧,认真分析,勇于质疑。如让学生写《东施应该效颦》、《开卷未必有益》《做一天

写作热情。

2.教师正确指导,激发学生写作兴致

“多指导包括情感上的诱导和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写作不是一种单纯的写作训练,而是生活中表情达意的内在需求。教师要丢弃过多的限制,给学生充分的身心自由。平时,要多留意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让学生有感而发,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达到师情、生情、文情的共鸣。所谓“情到真时便动人”,“情动而辞发”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创设情境激情的方法很多,如利用音乐、绘画、多媒体课件、想象、议论等。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包括如何写和如何改两个方面的指导。在指导如何写上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练习表达。如《我的老师》一题,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启迪、有帮助的都可称“老师”。学生茅塞顿开,有的写教自己的老师,有的写杨柳,有的写蜜蜂,选材各异,成文精彩。在指导其如何改上,要让学生掌握常见的修改方法,品尝到修改的乐趣。教师为了不教,授之以渔,才会受益终生。要让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自发、自能的行为。

3.让学生在鼓励中绽放写作激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多鼓励,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突破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多就少改,多鼓励少批评。可以采用语言鼓励、多打高分、张贴展览、当众朗读、对外投稿等多种手段。只要是学生的写作练习,老师都加以关注,并认真发现,把成功之处总结出来,在班级或更宽的空间交流,学生定会尝到成功的甜头。只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学生的感受,定能找到更有效的鼓励办法。需要指出一点,多鼓励并不是不要批评,但批评要委婉、真诚,注意方式方法。鼓励体现为教师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可以转化为强大的内驱力。鼓励才是成功之母,我们有理由相信每篇作文中都有闪光之处。

4.抓住时机,诱发文思

课堂上的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常有些令人动情却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的情境,一般学生不留意这动情的瞬间,失去作文感知的最佳时机,等到事后再提起笔来写,就会觉得感情冷却了,心境也随着情境的变化,也许不再如当初那么令人激动万分了,也就难以写出当时自己在那种特定情境中的心境了。作为老师,要善于捕捉这种作文训练的最佳时机和最佳境界,及时点破文思的“泉眼”,让学生产生一种“胸有所思,不言不快”的心理状态。我曾听说过以课下擦黑板的故事引导学生写作文的例子。

5.正确讲评作文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励学生,激发写作兴趣,点燃写作激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写作积极性。作文讲评课可以安排“见贤思齐”、“见拙内省”、“锦上添花”三环节。“见贤思齐”就是展示作家和班上同学所写出的精彩文章,师生

中带共性的写作不足之处列举出来,让学生发现其不足,思考其修改方法。“锦上添花”是让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习作。这一环节是学生根据老师的初评意见后,进行再次修改,教师也根据学生再次修改后的作文,充分肯定其再次修改后的进步点。这一阶段能更好的使学生明确“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也使学生在修改提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成功感和树立写作的自信心,从而减少作文恐惧感。为了更好的表扬和鼓励修改成果,教师可选择几篇修改前后进步较大的作文打印分给全体同学作为范例加以宣传,对于作者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对于其他同学也是很好的借鉴。

(三)创设宽松环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使学生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把压抑心情变成愉快心情,那么,创设作文情境至关重要,因为它能使学生触景生情,解决学生感受苍白,感情贫乏,无病呻吟的毛病。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客服惧怕心理。所以老师应给学生创设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用前人的经历和文人的事迹激励学生,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加强学生写作兴趣的积累,促使其直接转化为动机,真正做到变学生的“要我写”,为“我要写”。

结束语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学生由最初的怕写作文、厌写作文到今天爱写作文、想写作文,这一切都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结果。我们只有积极开动脑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变换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够让学生从写作中得到快乐,才能够使每位学生真正喜欢作文。

注释:

[1]黎炜.试谈青少年写作心理的产生与消除[J].上海教育科研,1994(9).

[2]胡明奇.浅析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J].上海教育科研,1994(4).

[3]徐向顺.探究写作障碍心理科学选用矫治方法[J].教育探索,2002(6).

[4]陈彩霞.中学生写作心理浅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3(6).

[5]金怡.怎样使学生从怕写到想写会写可爱写[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9).

[6]张定远.作文教学集论·序言[M].新蕾出版社,1981.

[7]王进.学生写作心理模仿探微[J].学科教育,1999(11).

[8]罗铮,郭德俊.写作心理学理论研究概况[J].心理学探新,2000(3).

[9]严杰.写作心理学[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0]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季.中国教育病[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12]林天伦.自我发展教育模式的探索[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3]戴永涛.语文教学的原理与艺术[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

[14]许嘉璐.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M].沈阳出版社.1990.

[15]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

[16]尚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朱唱元.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和思考[C].中学语文教学.1995:13-16

[19]刘道生.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C].新疆佳木斯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83-87

[20]顾大白.转变观念,培养能力[C].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99-102

参考文献:

1.黎炜.试谈青少年写作心理的产生与消除[J].上海教育科研,1994(9).

2.胡明奇.浅析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J].上海教育科研,1994(4).

3.徐向顺.探究写作障碍心理科学选用矫治方法[J].教育探索,2002(6).

4.陈彩霞.中学生写作心理浅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3(6).

5.金怡.怎样使学生从怕写到想写会写可爱写[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9).

6.张定远.作文教学集论?序言[M].新蕾出版社,1981.

7.王进.学生写作心理模仿探微[J].学科教育,1999(11).

8.罗铮,郭德俊.写作心理学理论研究概况[J].心理学探新,2000(3).

9.严杰.写作心理学[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0.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季.中国教育病[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12.林天伦.自我发展教育模式的探索[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3.戴永涛.语文教学的原理与艺术[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

14.许嘉璐.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M].沈阳出版社.1990.

15.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

16.尚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7.刘德化.教育科研?教育研究实用写作[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

18.朱唱元.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和思考[C].中学语文教学.1995.

19.刘道生.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C].新疆佳木斯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

20.顾大白.转变观念,培养能力[C].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

致谢

经过几个月的查资料、整理材料、写作论文,今天终于可以顺利的完成论文的最后的谢辞了,自己想想大学期间的点点滴历历涌上心头,时光匆匆飞逝,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论文的完成,终于让自己可以在大学的生活,得以划下了完美的句点。

论文得以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感谢李洪武老师,因为论文是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李教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李老师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李老师大量的心血。

李老师指引我的论文的写作的方向和架构,并对本论文初稿进行逐字批阅,指正出其中误谬之处,使我有了思考的方向,他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他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李老师要指导很多同学的论文,加上本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在一次次的回稿中,精确到每一个字的的批改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使我在论文之外明白了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

在此,谨向李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谢谢李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与我的极大地帮助。

同时,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它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

另外,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

通过此次的论文,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跨越了传统方式下的教与学的体制束缚,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通过查资料和搜集有关的文献,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由原先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的寻求知识,这可以说是学习方法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在以往的传统的学习模式下,我们可能会记住很多的书本知识,但是通过毕业论文,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会了怎么更好的处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学到了做任何事情所要有的态度和心态,首先做学问要一丝不苟,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和偏差都不要轻视,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去解决,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一遇到困难就达退堂鼓,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找到思路去解决问题的。而且要学会与人合作,这样做起事情来就可以事倍功半。

总之,此次论文的写作过程,我收获了很多,即为大学四年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将来的人生之路做好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