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目录

1。目的和适用范围

2.认证业务范围

3.认证依据

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

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

6。认证程序和要求

7.认证证书的管理

8.获证组织信息的报告

9。及其他管理体系认证的结合审核

10.受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转换申请11。认证机构认可和认证人员注册的要求12.附则

附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范围

1。目的和适用范围

1。1为规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制订本规则。

1。2本规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内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及认证活动的管理。

1.3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遵循用能单位自愿原则。

2.认证业务范围

根据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组织的能耗设备、设施和系统用能方式特点的共性,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按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两个方面划分为15个业务范围,详见附件.

3.认证依据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以国家标准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认监委发布或备案的认证认可行业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为认证依据.

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

为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名单,并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认证机构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应符合下列条件:

4。1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并具有3年以上管理体系认证从业资

格的;

4。2了解国家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等;

4。3有10名以上经注册的能源管理体系专职审核员;

4.4申请机构一年内没有违反认证认可法规的记录;

4.5管理体系认证能力符合国家标准GB/T2702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且在提交申请前两个年度内的认可评审中没有严重不符合;

4。6建立有内部制约、监督和责任机制,实现受理、培训(包括相关增值服务)、审核和作出认证决定等环节的相互分开;

4。7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

5.1审核员的资格要求

认证机构从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审核员应符合下列条件:5。1.1具备能源技术或管理相关学历及工作经验;

5.1。2取得中国认证认可协会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员专业注册资格;

5.1.3两年内没有违反认证认可相关规定的记录.

5.2认证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

人员注册机构和认证机构每年应根据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审核和行业能源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人员持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人员开展持续教育培

训,以保证认证人员在能源管理体系领域及相应的认证业务范围内的能力持续满足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审核的需要.

6。认证程序和要求

认证机构开展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应符合GB/T2702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的有关规定以及本规则规定的要求。主要程序应包括:

6。1受理认证申请

认证机构受理组织申请时,应确保组织符合以下条件:

6.1.1取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有关机构注册登记的法人资格或其组成部分;

6.1.2按照GB/T 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及相应的《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且正常运行至少六个月以上;

6.1。3取得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许可文件(适用时);

6.1。4组织遵守有关主管部门对能源管理方面要求的信息(适用时);

6。1.5组织承诺获得认证后发生及能源有关的重大事故将及时向认证机构报告.

6.2申请评审

认证机构应建立程序,对组织提交的申请文件和资料进行评审并保存评审记录,以确保:

6。2.1组织及其能源管理体系的信息充分;

6.2.2组织已了解认证的相关要求;

6.2.3认证机构具有相应的认证能力并有充分的资源实施认证活动.

6.3审核准备

6.3。1审核策划

认证机构应根据组织的规模,供能、用能过程的复杂性、能源管理体系成熟度及其他因素对认证全过程进行策划,制定审核方案。

6。3.2组成审核组

审核组应具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审核的能力。审核组中应指定一名有能力的审核员担任审核组长,并至少有一名相应认证业务范围的能源管理体系专业审核员,在必要时还应配备相关行业的能源管理技术专家,以保证审核组的整体能力覆盖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范围所需的专业审核能力要求。

6.3.3审核时间

认证机构应有程序确保根据组织的行业特点、规模、供能和用能过程的复杂性、能源管理体系成熟度及其他因素合理策划审核时间,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6。3。4审核初访

为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有效开展,充分了解组织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情况,确定组织是否已具备实施认证审核的条件,认证机构可根据具体情况策划并安排对企业进行初访。

6。4初次认证审核的实施

6.4.1审核程序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审核通常分两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审核:包括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核,其中现场审核的主要目的是:

—-了解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情况,并确认是否做好了认证审核阶段的准备;

——了解组织能源评审的实施以及能源基准的建立情况;

——确定审核策划的重点,识别组织对能源绩效和能源管理体系绩效的评价方式以及能源管理体系确定的主要能源使用,将影响主要能源使用的重要运行参数和其它相关变量控制确定为重要审核点,识别应配备的专业审核资源并及组织就第二阶段审核的详尽安排取得共识。

(2)第二阶段审核:在组织的现场全面收集审核证据,以判断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及实施是否符合GB/T 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的规定,组织的能源绩效是否持续改进。

6.4.2初次认证审核的内容

现场审核应覆盖本规则和认证依据的所有要求.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及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符合性的情况;

(2)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及GB/T 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的符合性、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3)在第一阶段审核中确定的重要审核点的监视、测量和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4)重要审核点的能源指标完成情况、能源消耗控制情况或能源绩效改进情况;

(5)能源评审的时间间隔的合理性及能源评审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6)对能源绩效参数的确定和调整情况;

(7)能源目标和能源指标的实现情况、能源绩效改进情况,包括可比综合能耗指标及变化的情况;

(8)能源绩效出现重大偏差时,是否进行了原因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改进效果的验证;

(9)能源管理体系的自我改进及完善机制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6.4.3审核方式

现场审核应通过现场观察、询问及内外部相关资料的查阅、能效数据的收集、核算等方式实施。

6。5认证决定

6。5。1审核报告

审核组应对审核活动形成书面报告,审核报告应对组织能源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描述和评价,至少应详细描述6。4.2条明确的重点关注内容。其中,对能源目标、能源指标、能源绩效情况应有量化表述,对测量和验证方法进行简要描述,并对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在促进能源绩效持续改进方面的作用做出评价.

6.5.2认证决定的条件

在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符合GB/T23331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1)组织的能源管理及绩效符合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包括达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要求(适用时);

(2)组织的能源管理及绩效满足《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中规定的相关条件;

(3)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组织的能源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4)认证审核期间没有受到相关执法监管部门的处罚。

6.5.3如果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不符合上述6。5.2的要求,不得予以通过认证。

6。6监督审核

认证机构应对获证组织制定针对性的监督审核方案,加强监督,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有效性。

6.6.1监督审核频次

(1)认证机构应根据获证组织的供能、用能复杂性、能源管理体系成熟度及稳定性等确定监督审核频次,但两次监督审核的时间间隔不应大于12个月。

(2)在获证组织能源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影响能源绩效的重大事故时,认证机构应当及时增加监督审核频次,以保证监督审核的有效性。

6。6.2监督审核的程序

监督审核的现场审核程序及初次认证现场审核程序基本相同.

6.6.3监督审核的内容

监督审核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获证组织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和变化情况;

(2)获证组织的能源绩效及变化情况;

(3)能源法律法规和行业要求变化情况及组织合规性评价

的情况;

(4)能源管理的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和调整情况;

(5)上次审核中确定的不符合采取的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

6.7再认证

6。7.1再认证的程序

再认证的现场审核程序及初次认证现场审核程序基本相同。

6.7.2再认证的内容

再认证审核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结合内部和外部变化情况判断整个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以及认证范围的持续适宜性;

(2)本认证周期内获证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否促进了组织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3)获证组织本认证周期的能源管理绩效,获证组织能耗及核算边界的变化情况等。

7。认证证书的管理

7.1认证证书的内容

认证证书应至少涵盖以下基本信息:

7。1.1证书编号;

7.1。2获证组织名称、地址和组织机构代码;

7。1。3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覆盖的范围(主要的能源生产、

供应和使用场所);

7.1。4认证依据及版本号;

7。1.5颁证日期、证书有效期;

7。1。6发证机构名称、地址;

7。1。7获证组织能源管理体系边界和能源绩效的表述;

7。1。8认证证书在有效期内的监督情况;

7.1.9其它相关信息。

7.2认证证书的管理

7。2.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有效期三年。

7。2.2证书查询方式:认证机构除应当公布认证证书在本机构网站查询的方式外,还应当在证书上注明:“本证书信息可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示的网站()上查询”,以便于社会监督。

7.2.3认证机构应当对获证组织认证证书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当组织出现影响能源管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情况且经现场验证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纠正的,认证机构应视情况对认证证书做出暂停或撤销的决定。

8。获证组织的信息报告

8。1为及时了解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进展情况,国家认监委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实行认证信息月报制度。各认证

机构在认证证书颁发后30日内,通过国家认监委指定的信息系统将认证信息及时报送国家认监委。

国家认监委在其网站()开设专栏向社会公开各认证机构上报的认证证书等信息。

8.2在认证证书有效期间,获证组织发生及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重大变化时,认证机构应及时做出暂停或撤销证书的措施并及时报告国家认监委,具体包括:

8.2。1组织发生了及能源有关的重大事故,反映出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存在重大缺陷的;

8。2。2组织的能源绩效未达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要求或考核为“未完成”等级的;

8。2。3获证组织在证书有效期间受到相关执法监管部门处罚的;

8。2。4组织存在其它严重影响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严重不符合,不能在认证机构规定的时间内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的.

9。及其他管理体系认证的结合审核

9。1在及其他管理体系实施结合审核时,管理体系的通用或共性要求应满足本规则规定.能源管理体系的特殊要求及重要审核点描述清晰、充分、易于识别,确保满足相关要求并在审核报告中进行清晰的说明。

9.2结合审核的审核时间,不得少于每一单独体系认证所需

审核时间之和的80%。

10.受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转换申请

认证机构应审慎受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转换申请,对违反国家能源管理法律法规受到节能执法监管部门查处的组织,除非彻底整改,否则原则上不予受理。

11。认证机构认可和认证人员注册的要求

11。1认可机构应根据GB/T2702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结合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管理的有关要求,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认可制度,为认证机构提供认可并加强后续的监督。

11。2人员注册机构应根据GB/T27024《合格评定人员认证机构通用要求》,结合能源管理体系审核的特点和专业要求,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员的专业注册工作。

12.附则

12。1认证机构可采取必要措施帮助组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及相关技术标准的宣贯培训,促使组织的全体员工理解和执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及认证规范。

12。2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和节能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情况和咨询、认证机构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认证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相关收费标准,对在认证活动中存在弄虚作假、乱收费等违法、违规情况,将根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罚,直至撤销认证机构资格。

12.3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表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范围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流程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流程 能源管理体系是将能源效率纳入管理办法的框架中,更好地利用现有能源消耗资产,制 定标准、测量、记录和报告能源强度改进及其能源资源的透明管理和交流;能源管理的最佳 做法和良好的能源管理行为,评估并确定新能源效率技术的实施和其优先顺序,通过供应链 促进能源效率的框架和温室气体排放削减计划有关的能源管理改进。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流程 第一步:认证申请 参加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试点企业须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有关机构注册登记的法人资格(或其组成部分); 2、按照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及《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煤炭行业实 施规则》建立了正常运行至少六个月以上; 3、取得相关法规规定的行政许可文件(适用时)。 第二步:申请评审 认证机构对试点企业提交的申请文件和资料进行评审并保存评审记录,确保关于试点企业及其信息充分,可以进行审核;认证机构和试点企业之间在理解上的差异得到解决。考虑了申请的认证范围、运作场所、完成审核需要的时间和任何其他影响认证活动的因素。

第三步:审核实施 审核分如下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审核,包括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核,其中现场审核的主要目的是:从受审核方可能存在的能源因素及其对审核的准备情况来了解受审核方,从而确定审核策划的重点。 第二阶段审核,在企业的现场进行,全面收集审核证据,以判断企业的EnMS 建立与实施是否符合GB/T2333l-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能源管理体系煤炭行业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 第四步:认证决定 审核报告对受审核方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描述和评价,并重点对其能源绩效进行量化的表述,填写《能源绩效统计对比表》。 第五步:监督审核 认证机构根据试点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督审核方案,但不能 少于一年四次。监督审核重点关注企业能源绩效,每次监督审核要收集和记录EnMS 运行的绩效数据。

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步骤.doc

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步骤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即:领导决策与准备——范围界定——初始能源评价——体系策划——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体系运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1、领导决策与准备 (1)管理者的承诺 国家对能源管理工作越来重视,各省市已将节能减排的任务分配到了重点用能单位,面对繁重的节能任务,很多重点用能单位的最高管理者亲自负责节能减排工作,这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利的。但节约能源这一责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仅仅靠方针目标是不够的,管理者的承诺对于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至关重要,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始于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做出承诺,包括贯彻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将能源方针目标作为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进行管理评审和配备适宜资源。并由最高管理者明确本企业导入能源管理体系的意图和应用范围。 (2)任命管理者代表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本体系要求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一个管理者代表来负责体系的管理工作,管理者代表有如下职责:确保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协助最高管理者建立、实施和保持能源管理体系;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故管理者代表应是企业中具有相当级别的管理者,建议由分管副总经理(副厂长)担任。

(3)提供资源 最高管理者应授权管理者代表组建一个机构或班子来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其初期的任务是进行初始能源评审,以及建立体系后的日常工作。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置,以管理者代表为首的能源管理委员会,或节能小组。 最高管理者还需要为体系的建立和保持提供其他资源,如时间、办公条件、信息、资金、人力等,特别应保证充分的资金来用于管理方案的实施。 2、范围界定 对于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而言,其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因此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宜是一个覆盖企业的所有过程、产品和服务,并涉及组织职责和权限、现场区域、地理边界等要素的集合,通常应根据企业的特点,综合考虑以下方面。 (1)企业的活动范围 企业的活动范围即企业的活动领域,包括与企业的产品实现和服务提供有关的活动,包括管理活动(如办公场所和办公车辆)、产品和服务实现活动(电气运行、维修车间、公用工程)和生活活动(职工食堂、浴室等)等。 (2) 企业的管理权限范围 管理权限范围即已确定的企业的职责和权限界限,包括承担企业活动职能并处于一定区域的企业单元,如各职能部门、岗位以及临时性的组织机构,如项目工程部等。通常该权限范围还应符合法律法规中已明确界定其责任的许可范围。当企业的体系范围所覆盖的活动与其他企业存在管理上的接口时,如集团公司与下属矿厂存在管理接口的项目时,必要时,应明确组织职责的输入与输出的界限。

能源管理体系GBT23331-2012

前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50001:201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8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了GB/T 23331-2009,和GB/T 23331-200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边界”(见3.1)、“持续改进”(见3.2)、“纠正”(见3.3)、“纠正措施”(见3.4)、“能源消耗”(见3.7)、“能源管理团队” (见3.10)、“能源措施参数”(见3.13)、“能源评审”(见3.15)、“能源服务”(见3.16)、“能源使用”(见3.18)、“相关方” (见3.19)、“内部审核”(见3.20)、“不符合”(见3.21)、“组织”(见3.22)、“预防措施” (见3.23)、“程序”(见3.24)、“记录”(见3.25)、“范围”(见3.26)、“主要能源使用”(见3.27)和“最高管理者”(见3.28)等术语; —修改了“能源”(见3.5)、“能源基准”(见3.6)和“能源绩效”(见3.12)的定义; —修改了有关“总要求”(见4.1)、“管理职责”(见4.2)、“能源方针”(见4.3)、“策划”(见4.4)、“实施和运行”(见4.5)、“检查”(见4.6)、“管理评审”(见4.7)等各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 —删除了“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标杆”术语。 本标准中“能源”、“能源使用”、“能源消耗”等术语和我国能源领域中的习惯定义存在差别,此类术语仅使用于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使用过程,从而确保和ISO 50001协调一致。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的修改: —删除了部分有关术语来源参考文件的批注; —删除了部分和我国使用情况无关的批注; —附录B中,将ISO相关标准修改为等同转化的国家标准并进行比较。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德州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宝山钢铁集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赓、,李爱仙、李铁男、王世岩、朱春雁、李燕)、黄进、梁秀英、任香贵、桂其林、杨德生、李燕)、刘立波、周璐、周湘梅、张娣、石新勇。 本标准于2009年3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引言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指导组织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和必要的管理过程,提高其能源绩效,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本标准的实施旨在通过系统的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其他相关环境影响。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类型和规模的组织,不受其地理位置、文化及社会条件等的影响。本标准能否成功实施取决于组织各职能层次的承诺,尤其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本标准规定了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和主要能源使用的信息来制定和实施能源方针,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及能源管理实施方案。能源管理体系可使组织实现其承诺的能源方针,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进能源绩效,并证实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组织控制下的各项活动,并可根据体系的复杂程度、文化化程度及资源等特殊要求灵活运用。 本标准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持续改进模式(如图1所示),使能源管理融入组织的日常活动中。 能源管理过程中的PDCA方法总结如下: —策划:实施能源评审,明确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制定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从而确保组织依据其能源方针改进能源绩效; —实施:履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检查:对运行的关键特性和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对照能源方针和目标评估确定实现的能源绩效,并报告结果;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目录 1。目的和适用范围 2.认证业务范围 3.认证依据 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 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 6。认证程序和要求 7.认证证书的管理 8.获证组织信息的报告 9。及其他管理体系认证的结合审核 10.受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转换申请11。认证机构认可和认证人员注册的要求12.附则 附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范围

1。目的和适用范围 1。1为规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制订本规则。 1。2本规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内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及认证活动的管理。 1.3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遵循用能单位自愿原则。 2.认证业务范围 根据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组织的能耗设备、设施和系统用能方式特点的共性,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按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两个方面划分为15个业务范围,详见附件. 3.认证依据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以国家标准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认监委发布或备案的认证认可行业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为认证依据. 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 为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名单,并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认证机构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应符合下列条件: 4。1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并具有3年以上管理体系认证从业资

格的; 4。2了解国家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等; 4。3有10名以上经注册的能源管理体系专职审核员; 4.4申请机构一年内没有违反认证认可法规的记录; 4.5管理体系认证能力符合国家标准GB/T2702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且在提交申请前两个年度内的认可评审中没有严重不符合; 4。6建立有内部制约、监督和责任机制,实现受理、培训(包括相关增值服务)、审核和作出认证决定等环节的相互分开; 4。7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 5.1审核员的资格要求 认证机构从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审核员应符合下列条件:5。1.1具备能源技术或管理相关学历及工作经验; 5.1。2取得中国认证认可协会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员专业注册资格; 5.1.3两年内没有违反认证认可相关规定的记录. 5.2认证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 人员注册机构和认证机构每年应根据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审核和行业能源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人员持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人员开展持续教育培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步骤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步骤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即: 领导决策与准备——范围界定——初始能源评价——体系策划——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体系运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步骤——领导决策与准备 (1)管理者的承诺 国家对能源管理工作越来重视,各省市已将节能减排的任务分配到了重点用能单位,面对繁重的节能任务,很多重点用能单位的最高管理者亲自负责节能减排工作,这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利的。但节约能源这一责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仅仅靠方针目标是不够的,管理者的承诺对于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至关重要,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始于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做出承诺,包括贯彻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将能源方针目标作为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进行管理评审和配备适宜资源。并由最高管理者明确本企业导入能源管理体系的意图和应用范围。 (2)任命管理者代表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本体系要求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一个管理者代表来负责体系的管理工作,管理者代表有如下职责:确保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协助最高管理者建立、实施和保持能源管理体系;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故管理者代表应是企业中具有相当级别的管理者,建议由分管副总经理(副矿长、副厂长)担任。 (3)提供资源 最高管理者应授权管理者代表组建一个机构或班子来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其初期的任务是进行初始能源评审,以及建立体系后的日常工作。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集团公司一级的能源管理机构,成立以管理者代表为首的能源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财务、生产计划、物资供应、机电设备、技术、计量、行政等部门领导和主要耗能区队(车间)的主任等。能源管理委员会下设节能办公室负责体系的日常运行。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步骤——范围界定 对于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而言,其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因此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宜是一个覆盖企业(矿、厂)的所有过程、产品和服务,并涉及组织职责和权限、现场区域、地理边界等要素的集合。 企业边界确定后,再确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边界。企业应识别确定的企业边界覆盖下的导致能源消耗的所有活动和运行。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步骤——初始能源评审 初始能源评审是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通过现场观察和历史数据对企业的能源使用情况和生产工艺过程做一般性的调查,初始能源评审包括两部分:一是能源管理调查,二是能源技术调查,这对发现明显的能源浪费和在短期内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是非常有用的。初始能源评审的结论将作为建立和评价组织的能源方针、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确定优先事项、编制体系文件的基础。

[制度规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制度规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篇一 :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目录 1.目的和适用范围 2.认证业务范围 3.认证依据 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 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 6.认证程序和要求 7.认证证书的管理 8.获证组织信息的报告 9.与其他管理体系认证的结合审核 10.受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转换申请 11.认证机构认可和认证人员注册的要求 12.附则 附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范围 1.目的和适用范围 1.1为规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规 范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认证机构 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制订本规则。,) 1.2本规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内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及认证活动的管理。 1.3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遵循用能单位自愿原则。 2.认证业务范围

根据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组织的能耗设备、设施和系统用能方式特点的共性,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按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两个方面划分为15个业务范围,详见附件。 3.认证依据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以国家标准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认监委发布或备案的认证 认可行业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为认证依据。 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 为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名单,并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认证机构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应符 合下列条件: 4.1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并具有3年以上管理体系认证从业资 格的; 4.2了解国家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等; 4.3有10名以上经注册的能源管理体系专职审核员; 4.4申请机构一年内没有违反认证认可法规的记录; 4.5管理体系认证能力符合国家标准GB/T2702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且在 提交申请前两个年度内的认可评审中没有严重不符合; 4.6建立有内部制约、监督和责任机制,实现受理、培训、审核和作出认证决定等环节的相互分开; 4.7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 5.1审核员的资格要求 认证机构从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审核员应符合下列条件: 5.1.1具备能源技术或管理相关学历及工作经验; 5.1.2取得中国认证认可协会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员专业注册资格; 5.1.3两年内没有违反认证认可相关规定的记录。 5.2认证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 人员注册机构和认证机构每年应根据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审核和行业能源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人员持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人员开展持续教育培

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1)

GB/T 23331-2009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引言 能源管理体系系列标准是一套用于规范组织能源管理,旨在降低组织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标准。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该标准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全员参与。通过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组织可以: ——应用系统理论将组织的能源管理工作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有机结合,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规范合理地降低组织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利用过程方法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进行优化和控制,实现对能源管理全过程的用能控制和持续改进。 ——应用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 ——提高能源管理的有效性,并改进其整体绩效。 ——通过成功地实施本标准,使相关方确信其已经建立了适宜的能源管理体系。 本标准规定了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旨在为组织确定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要素和过程,使组织能够根据标准要求制定并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 本标准强调对能源管理的过程控制,标准规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组织为兑现管理承诺和实现能源方针应进行策划-实施-检查与纠正-持续改进(PDCA)等过程。其中, ——策划:包括识别和确认组织的能源因素;识别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识别并采用适用的节能技术和最佳节能实践;通过分析确定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确定标杆;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和实施能源管理方案等。 ——实施:包括提供所需的资源,明确作用、职责和权限;确定能力、培训和意识的要求并进行培训;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建立所需的文件和记录;实施运行控制;实施能源管理方案并开展相关活动等。 ——检查与纠正:包括对能源管理活动和能源目标实现情况的监测;进行合规性评价;识别和处理不符合;开展内部审核等。

最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

最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 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已经于2018年8月发布,国家标准GB/T23331标准也将修订。针对能源管理体系新标准的情况作如下介绍: 一、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换版时间表 自2016年以来,ISO技术委员会一直在修订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以确保该标准能够继续满足能源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根据ISO 在委员会吸纳了所有公众意见后,最终的国家标准草案已经在2018年6月完成,英文版已发布,中文版已于2018年9月正式发布。最终的标准于2019年1月发布完成。 A、按照国际认可论坛(1AF)的要求,ISO50001:2018的转换期为标准发布后3年,转换截止期后,依据 ISO50001:2011的认证证书将作废或撤销。日前,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发布文件,对过渡期的时间进度安排作出要求:1.认可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6个月內做好针对ISO50001:2018的转换评审的准备。 2.认可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18个月内完成依据ISO50001:2018开展认证的认可转换。 3.认证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18个月后,停止依据ISO50001:2011实施的包括初次、监督和再认证在内的所有审核活动;认证机构考虑依据修订标准(ISO50001:2018)实施审核的

结果、以确定对已认可的依据IS050001:2011的认证证书的后续认证决定。 B、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确定将等同采用ISO50001:2018国际标准对国标GB/T23331进行修订。 C、CNAS对EnMS认证机构的认可转换期及有关安排将与IAF要求一致。 D、由于转换期时间紧张,建议EnMS认证机构尽早跟踪标准修订动态、识别标准内容的修订差异,着手制定和启动认证转换的工作安排。 E、建议EnMS认证机构向客户通报标准修订状况,并请客户考虑其管理体系与新标准要求的差距分析和体系转版等相关工作。 F、标准发布后EnMS认证机构正式开展对组织的认证转换评价活动应满足国家认证监督部门、标准化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 二、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主要变化 1.采用ISO对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包括高级结构(HLS)、相同的核心文本和通用的术语和定义从而使ISO50001:2018年标准与其他关键管理系统标准保持一致。它使这个版本兼容,更容易与ISO9001和ISO14001集成; 2.支持与战略管理过程的整合; 3.澄清语言和组织; 4.更强调最高管理者的作用; 5.更新和重新排列第三部分的术语和定义; 6.增加了包括“能源绩效改进”等新的定义;

RBT104-2013交通运输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要求

1.总要求 GB/T 23331中4.1要求及以下要求适用。 交通运输企业应根据其管理职责和地理区域界定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至少应包括:地理位置、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活动、交通运输覆盖的区域和线路(适用时)。 2.管理职责 (1)最高管理者 交通运输企业应符合GB/T 23331中4.2.1要求。 (2)管理者代表 交通运输企业应符合GB/T 23331中4.2.1要求。 3.能源方针 交通运输企业应符合GB/T 23331中4.3要求。 能源方针应: (A)在合理用能、结余能源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总体思路,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要求; (B)提出执行国家交通产业发展政策和节能技术政策的总体做法,适当时可以包括优化运力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组织管理,合理利用能源、持续改进节能管理。 4.策划 (1)法律法规要求 交通运输企业应符合GB/T 23331中4.4.2要求。

交通运输企业应建立适宜的方法,获取与交通运输企业能源管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及时更新这些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适用时,法律法规可包括与交通运输企业能源管理有关的国际公约。 (2)能源评审 交通运输企业应符合GB/T 23331中4.4.3要求。 能源评审应确定对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有重要影响的设施、设备、系统、过程、人员及其他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码头、场站、仓库等设施; ——车辆、船舶、机车、飞机、装卸机等设备; ——水路运输、道路运输、航空运输、货物装卸、设备维护等过程; ——运输线路、路况、海况、天气状况、客运量、货运量、周转量、吞吐量等其他因素; ——从事驾驶、设备操作及维护、运输组织调度、生产工艺安排等工作的人员及其行为。 (3)能源基准 交通运输企业应符合GB/T 23331中4.4.4要求。 应根据交通运输企业的能源管理的特点,针对相关层面和主要用能运输设备建立能源基准。(4)能源绩效参数 交通运输企业应符合GB/T 23331中4.4.5要求。 交通运输企业应在以下方面设置能源绩效参数: (A)能源管理的相关层面; (B)主要用能活动。 交通运输企业应确定与以下方面有关的能源绩效参数: (A)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适用时可包括: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费用

企业在进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时候一般比较关心的一点就是费用,因为这关系着支出。但是由于企业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费用是不相同的。企业办理这项认证可以通过咨询企业认证公司办理,国家认证中心发证,流程简单,通过率99%,证书在国家认监委查询,权威!最快20个工作日内取证,具体情况的费用(参考)是: 注 1:在下列情况下,可以根据工作量的变化适当提高认证费用(但不限于): 1)组织内部机构较复杂。例如:一个集团性公司下属若干子公司/分公司/事业部同时申请认证,相应的认证费应在基础价格上适当增加;注1:在下列情况下,可以根据工作量的变化适当提高认证费用(但不限于):2)组织产品复杂程度较高。例如,企业认证覆盖多类产品,认证的复杂程度较高,相应的认证费应在基础价格上适当增加;

3)组织有分场所数量或地域分布不同。例如,组织管理体系覆盖的员工分布在与总部距离不等的若干分场所,由此带来的认证工作量增加,相应的认证费应在基础价格上适当增加; 2:证书有效期内定期进行两次监督审核,必要时增加审核频次,每次监督审核费用为初次审核费的40%,(65人及以下组织,单独一个体系认证监督审核费不得低于4000元)。 3:证书有效期满前的再认证审核费用为初次审核费的80%;扩大范围审核视审核人日适当增加费用。 4:两体系结合审核的基础价格为相应的两个单体系基础价格之和的80%,三体系及以上结合审核的基础价格为相应的若干单体系基础价格之和的70%。 5:认证审核费不含审核人员的交通和食宿费用。 二、其它项同收费标准: 1.初次认证审核需交纳申请费1000元左右,审定注册费每个体系2000元左右(含两套证书费用,每套中、英文证书各一张)。 2.再认证审核需交纳审定注册费每个体系2000元左右(含两套证书费用,每套中、英文证书各一张)。 3.证书加印费每张50元左右,认证标志旗每面150元左右,认证证书铜牌每块400元左右。 4.其它收费执行相关规定标准。 更加详细的价格,可咨询中鉴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业务范围包括:AAA 企业信用等级证书3a、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2013能源管理体系题库(附答案)

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员考试题库 一、单选题 1、能源管理过程中的PDCA 方法中的D 是指(C) A.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B.实施方针和目标 C.履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D.策划能源评审 2、组织确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范围至少是(D) A.多个边界 B.一个办公楼宇 C.一个独立厂区 D.能够单独进行能源核算的单元 3、当出现以下哪种情况时,应对能源基准进行调整(A) A.能源绩效参数不再反映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情况 B.生产工艺进行了重大改变 C.标准或法规出台了更为严格的能耗或能效限额 D.以上都对 4管理体系认证是独立地证明组织的管理体系(D) A.符合规定要求 B.能够自始至终实现其申明的方针和目标 C.得到有效实施 D.以上都对 4、认证的总体目标是使所有相关方相信:(A) A.管理体系满足规定要求 B.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实施 C.管理体系取得了实效 D.管理体系贯彻了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5、认证的价值取决于第三方通过公正、有能力的评定所建立的(A) A.公信力的程度 B.符合性 C.真实性 D.满意度 6、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是指由独立于客户和用户的第三方机构通过实施审核,对客户的能 源管理体系(1B),并能实现其能源方针和目标所给以的证明。 有效运行 A.持续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B.绩效提高 C.符合企业实际 7、技术专家应当具有与客户能源相关活动及管理和法律方面有关的(A) A.特定知识 B.实际经验 C.操作技能 D.专业能力 8、1当能耗核算边界发生变化时,对能耗数据进行简单比较(A) A.是没有意义的 B.是可以进行的 C.是可取的 D.是可信的

9、信息收集方法应包括(但不限于):(D) A.面谈; B.对过程和活动进行观察; C.审查文件和记录并计算、统计并核实能耗数值。 D.以上都对 10、下列能量单位中,属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是:答案:C A:卡 B:尔格 C: 焦尔 D:千克力米 11、在计算单位产品能耗时,其统计期内产品量是指:答案:C A:全部产品 B:扣除废品后的产品 C:合格产品D:合格产品与残次产品折算后相加 12、某厂由一台蒸汽锅炉为三组蒸汽加热系统供汽,在对蒸汽加热系统进行热平衡测试 时测得:第一组用汽量占全厂的50%,热效率为60%;第二组用汽量占全厂的30%,热效率45%;第三组用汽量占全厂的20%,热效率30%。该厂用汽系统平均热效率为:答案:A A: 49.5% B: 45% C: 33.33% D: 40% 13、若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36%,则1kW.h的电力其等价热值为 A. 3600KJ B. 10000KJ C.900KJ D. 7200KJ 答案:B 14、15)、能源系统的总效率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 A:开采效率、中间环节效率、终端利用效率 B:开采效率、发电效率、照明效率 C:开采效率、燃烧效率、终端利用效率 D:开采效率、贮运效率、发电效率 答案:A 15、16)、下列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蒸汽 B:煤炭 C:石油 D:太阳能 答案:A 16、17、辐射传热量的大小与绝对温度几次方成正比。 A:二次方 B:三次方 C:四次方 D:六次方 答案:C 17、18)、变压器的短路实验是用来测定变压器的 A:铁损 B:铜损 C:漏电 D:效率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试行)

编号:EnMSGT-2010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 (试行) 北京国金恒信管理体系认证有限公司

中国金属学会发布 目录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概况 5 GB/T23331-2009标准在钢铁行业的实施细则和应用指南 附录A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基本条件 附录B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特定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清单

前言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为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在钢铁行业的补充要求、实施细则和应用指南。为方便使用,规则各章节的“□”中引用了GB/T23331—2009中对应的内容。 规则中用“企业”替代GB/T23331—2009标准中的“组织”。 规则由北京国金恒信管理体系认证有限公司组织起草。 规则的起草单位:北京国金恒信管理体系认证有限公司、中国金属学会、国家节能中心、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济南钢铁集团公司、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规则的主要起草人:纪振双管炳春王维兴温燕明徐志强王安平袁仲林 黄正玉孙德民李洪福宫福元闫振武梁凯丽。

引言

管理承诺 策划 实施与运行 检查与纠正 管理评审 持续改进 能源方针 图1 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能源管理体系的详细和复杂程度、文件的多少、所投入资源的多少等,取决于 多方面因素,如体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能源消耗的类型及消费量要求等。 实施本标准能够改进组织的能源管理绩效,但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还需要 相关技术和方法的支持。因此,组织应在适宜且经济条件许可时,考虑采用最佳可行的节能技术和方法,同时充分考虑采用这些节能技术和方法的成本效益。 本标准提出了对组织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要求,并未对其所提供产 品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 本标准并未对能源管理绩效提出具体指标值的要求,也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 系的要求,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财务或风险等管理体系要求,但可将本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协调,或加以整合。

CNAS技术报告能源管理体系(EnMS)能源绩效参数和

CNAS技术报告 能源管理体系(EnMS)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的建立方法及认证审核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目次 前言 (3) 1 范围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 术语和定义 (4) 4 总则 (5) 5 能源绩效信息的获取 (6) 5.1 总则 (6) 5.2 能源绩效信息获取边界的界定 (6) 5.3 相关变量和静态因素的识别 (7) 5.4 数据的获取 (8) 6 能源绩效参数的确定 (8) 6.1 总则 (8) 6.2 能源绩效参数的层次 (8) 6.3 能源绩效参数的类型 (9) 7 能源基准的建立 (9) 8 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的使用 (10) 9 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的保持和调整 (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火力发电企业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示例 (11)

前言 本技术报告为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确认组织所建立的能源基准和确定的能源绩效参数准确性、适宜性、有效性提供指导。本文件是一个指导性文件,不包含要求,供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及CNAS认可评审员参考使用。 本技术报告由CNAS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报告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北京三星九千认证中心、北京国金衡信认证有限公司、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本技术报告主要起草人:张瑜、黄俊峰、尹晓敏、任青钺、张敬、李俊葵、刘明学、李翠平、李洋、郜国涛、张琳、刘亚亮、胡安霞、郭喜宏。

能源管理体系(EnMS)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基准的建立方法及认证审核 1 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在认证过程中,认证机构评价组织所建立的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的准确性、适宜性和有效性。为认证机构进一步确认组织的能源绩效是否得到改进奠定基础。 本文件通过对典型行业用能情况分析,提出建立适宜有效的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的方法和相关准则,旨在为组织体系建立和运行及认证机构认证审核提供指导。 CNAS在对认证机构进行认可评审时,通过收集认证机构在认证过程中对有关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建立方法应用的证据,判定认证机构所进行认证的有效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89-200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13234-2009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GB/T 23331-2012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B/T 28750-2012 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 GB/T 29456-2012 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ISO 50006:2014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energy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 General principles and guidance ISO 50015:2014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Measuring energy performance using energy baselines (EnB) and energ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EnPI) —General principles and guidance 3 术语和定义 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能源基准energy baseline 用作比较能源绩效的定量参考依据 [GB/T 23331-2012,定义3.6] 3.2 能源绩效参数energy performance indicator(EnPI) 由组织确定,可量化能源绩效的数值或量度 [GB/T 23331-2012,定义3.13] 3.3 能源绩效energy performance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证业务范围能力管理实施指南》 编制说明 一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证业务范围能力管理实施指南》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本文件任务来源于CNAS的研究项目《能源管理体系(EnMS)认证机构认可制度研究》中的子任务。该课题是在当前国际、国内能源形势和管理要求大背景下提出的。 二、目的和意义 我国于2009年3月发布了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该标准于2009年11月1日实施。国家认监委于2009年10月发布通知,组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随着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的启动,开发和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制度也成为必然需求。因此,需要尽快研究开发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国家认可制度,制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所需要的认可准则、规则等认可规范,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操作文件和要求,以便使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实施能够在国家认可制度的规范下有序推进。 现有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要求中,缺少针对EnMS领域特点的特定要求,如在对认证人员能力的要求、对认证实施过程的控制等,特别是对于EnMS认证业务范围的划分和能力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从认可层面上,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国家的认可机构,如爱尔兰、瑞典和丹麦认可机构开始开展EnMS认证机构的认可。多数认可机构尚未研发制定EnMS 认证机构认可的明确要求,在对认证机构进行EnMS认可时,遵循的依据为本国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和ISO17021的要求,对于EnMS认证人员的能力要求需要结合相应EnMS技术指南中提到的有关要求或者原则性的规定“人员能力应当满足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能力需要”进行操作。 由于国际上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和统一的EnMS认可规范文件,并且能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与本国的行业门类、能源结构、技术水平等密切相关,因此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EnMS认证机构认可的技术与规范十分必要。 三、主要起草单位及参加人员 本文件起草组的组成包括了来自认可机构、政府部门、认证机构等各方面的代表,后期又征求了来自企业代表的意见。 参与起草单位: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 中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15587-1995

GB/T 15587-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施能源管理的一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企业能源管理。 2 引用标准 GB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 3484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 GB 12723 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定额编制通则 3 能源管理系统 为实施能源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能源管理系统,包括完善组织结构,落实管理职责,配备计量器具,制定和执行有关文件,开展各项管理活动。该系统应能保证安全稳定供应生产所需能源,及时发现能耗异常情况,予以纠正,并不断挖掘节能潜力。 3.1 能源管理方针和目标 3.1.1 企业领导应根据本企业总的经营方针和目标,执行国家能源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确定能源管理方针。 3.1.2 应根据企业能源管理方针,制定能源管理目标。能源管理目标一般以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量确定,并可分别制定年度目标和长远目标。 3.1.3 企业能源管理方针和目标应以书面文件颁发,使企业所有有关人员明确,并贯彻执行。 3.2 能源管理的主要环节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管理好以下环节: a. 能源输入; b. 能源转换; c. 能源分配和传输; d. 能源使用(消耗); e. 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f. 节能技术进步。 3.3 能源管理职责和权限 3.3.1 为实现能源管理目标,企业领导应负责建立、保持和完善能源管理系统,确定能源主管部门,配备具有相应技能和资格的人员,承担能源管理和技术工作,明确规定其职权范围和领导关系。 3.3.2 企业能源主管部门应系统地分析本企业能源管理各主要环节及其各项活动过程,分层次把各项具体工作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人员和岗位。 3.3.3 企业各有关部门和人员,按照能源主管部门的协调安排,完成各项具体能源管理工作。 3.3.4 在分配落实能源管理职责的同时,要授予履行该职责所必要的权限。 3.4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满足管理需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制定和实施有关文件,对计量器具的购置、安装、维护和定期检定实行管理,保证其准确可靠。 3.5 文件 3.5.1 为了规范和协调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应有系统地制定各种文件,严格贯彻执行。能源管理所需文件包括:管理文件、技术文件和记录。 3.5.2管理文件 3.5.2.1 管理文件是对能源管理活动的原则、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协调联系方法、原始记录要求等所作的规定。如: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及各种规定等。

能源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文档

能源管理程序文件2012年12月12日发布实施

相关术语 能源管理体系:用能单位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能源方针并管理其用能活动。 用能单位:消耗能源的独立核算单位或其中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能源因素:在用能单位运营全过程中,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有影响的过程和环节。 重要能源因素:指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和环节。能源方针:用能单位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宗旨和方向。 目标:用能单位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 指标:为实现部分或全部目标而设定的、量化的、可测量的绩效要求。 关键岗位:能源管理岗位和重点用能设施、设备操作岗位。 基准:用能单位为评价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绩效,通过对历史数据收集与分析,确定的某一年(或某一时期)能耗指标、能源利用效率。 标杆:用能单位参照比对的、同行业同类型活动可得的最佳能源利用水平。 能源管理绩效:用能单位实施能源管理活动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 能源管理方案:用能单位为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针对能源因素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不符合:未满足要求。

目录

修改记录

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一、目的 控制供水能源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和资料,确保各有关部门、单位使用有效的版本,为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能源体系文件和资料的管理与控制。 三、职责 ㈠负责能源管理手册和能源程序文件的控制。 ㈡负责发文件和上级来文的控制,其他外来文件由接收部门控制。 ㈢各部门、单位负责本职能范围内第三层文件的编制和控制。 四、工作程序 ㈠工作流程 编制批准发布实施更改换版评审㈡文件的分类 1、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分为三个层次: ⑴能源管理手册; ⑵能源程序文件; ⑶第三层文件。 2、能源管理手册是阐述企业的能源方针、目标,对组织的机构、职责权限以及标准要求进行总体描述的文件。 3、能源程序文件是能源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 是为满足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所规定的过程方法。 4、第三层文件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是除能源管理手册、能源程序文件以外的其他控制管理作业文件。 5、有关能源法律法规等外来文件的控制,按《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获取和确认及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执行。 ㈢文件的编制、批准和发布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一)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及青海省相关政策要求一、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亦快速增长,能源消耗强度越来越高。2006年我国消费24.6亿吨标煤,2008年我国已经完全转变为煤炭净进口国,进口依存度已超过50%。但是我国的能源效率却只有33%,比发达国家低10%。同时,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带来的一些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而引起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能源利用与能源短缺及环境保护的矛盾日趋尖锐。国家已把节约能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节能法明确提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节能方针。节约能源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能源管理体系的定义 能源管理体系就是从体系的全过程出发,遵循系统管理原理,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注重建立和实施过程的控制,使组织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不断优化,通过例行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效对标、内部审核、组织能耗计量与测试、组织能量平衡统计、管理评审、自我评价、节能技改、节能考核等措施,不断提高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性,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并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

三、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管理节能是促进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的有效手段,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借鉴成熟管理模式,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能源管理,建立覆盖企业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对强化结构节能与技术节能,促进企业构建长效节能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避免企业在能源管理工作方面出现重视不够,管理不规范,方法不科学,法规政策落实不到位,节能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等问题。 “十一五”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地区积极引入能源管理系统方法,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认证试点工作,国家颁布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3331)标准(2012年根据国际标准ISO 50001进行了修订),推动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试点企业通过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节能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能源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实践证明,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青海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企业实施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企业按照《能源管理体系》(GB/T2333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成立企业主要负责人挂帅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企业专门工作机构及经费等工作。主动采用先进节能管理方法及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