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说明

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说明

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说明
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说明

目录

1、项目背景 (1)

2、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2)

3、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6)

4、国内外相关标准发展趋势 (7)

5、生物多样性遥感技术方法总结 (10)

6、标准的框架结构 (14)

7、主要条文说明 (14)

8、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或技术法规的水平对比和分析 (24)

9、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实施方案建议 (24)

《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1、项目背景

1.1 任务来源

根据《关于开展2017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科技函〔2017〕413号),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国环规科技〔2017〕1号)的有关要求,开展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技术指南制修订任务及相关技术性工作。项目统一编号为:2017-58。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承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作为协作单位,共同组成标准编制组。

1.2 工作过程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项目承担单位接到研究任务后,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成立了标准编制组。标准编制组成员进一步调研并系统分析了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等相关国际组织、加拿大等国家的相关标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前期项目研究、文献资料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组召开了研讨会,讨论并确定了开展标准编制工作的原则、程序、步骤和方法,形成了开题报告和初稿。

2017年6月28日,标准编制组召开专家咨询会,邀请了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环境监测站、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和遥感研究以及标准制定等工作的7名专家,对标准开题材料进行了咨询。专家高度评价了开展本项目的必要性,并对报告中涉及的遥感指标给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建议进一步围绕生物多样性定期观测的需求,遴选成熟指标纳入本技术指南。

2017年12月29日,原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召开项目开题论证会。由来自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师范大学、原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7家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论

证组。标准编制组就标准制修订的背景情况、前期调研和实施方案等内容进行了详细汇报,专家组对项目开题材料进行质询和讨论,一致同意通过开题论证,并提出如下意见:(1)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之一,遥感技术是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标准的编制对于促进该项工作的规范化和业务化,完善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该开题报告围绕国家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观测的需求,提出了生物多样性遥感观测的技术指标体系和方法流程,总体思路科学合理,开题报告结构完整,符合标准开题相关要求;(3)建议修改完善标准草案中的适用范围、术语与定义和技术流程,并注意与国际生物多样性相关技术方法的衔接。

2018年1月~6月,标准编制组针对专家组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和《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2018年7月31日,标准编制组在北京组织召开标准的技术座谈会,邀请山西、吉林、甘肃、海南、湖北、重庆等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有关技术专家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与会专家从标准的实用性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2018年8月16日,标准编制组在北京召开标准专家咨询会,邀请了中科院、生态环境部、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就指标选取等具体问题给出建议。

2018年9月~2020年6月,课题组进一步对技术指南和编制说明进行修改完善。

2020年7月3日,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召开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技术审查会。由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等7家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论证组。标准编制组就标准制修订的背景情况、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等内容进行了详细汇报,专家组对材料进行质询和讨论,一致同意通过本标准征求意见稿技术审查。

2020年7月4日~2020年8月14日,课题组进一步对技术指南和编制说明进行了修改完善。

2、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技术指南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适应新形势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今国际社会最为瞩目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三大目标之一,历届缔约方大会(Conference of Parties, COP)围绕公约目标形成各项决定,2002年第6次缔约方大会通过战略计划(2002-2010年),2010年在日本爱知县召开的第十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20年),确定了全球生物多样性2020年目标,也称爱知目标。爱知目标由2050年远景目标、2020年目标、5个战略目标和20个具体目标组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指导框架。

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达成情况需要长期连续的跟踪评估。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可重复对地表进行观测的手段,可提供长期、一致的观测数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评估提供了新的信息源。因此,制定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技术标准符合新形势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

(2)国家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管理的相关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受到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35个内陆陆地及水域、海洋和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并明确提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遥感技术作为重要技术手段和数据源,急需建立统一的调查和观测技术标准。

(3)国家相关标准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

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求,原环境保护部、原国家林业局等单位陆续发布了生物多样性观测标准和技术导则,标准针对自然保护区等重要区域、森林等重要生态系统、以及鸟类、爬行动物、陆生哺乳动物等不同类群规定了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技术要求。表2-1列出了已有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相关技术标准情况。

表2-1 已有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相关技术标准

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面向不同的行业需求,原国家气象局、原国家林业局、水利部等有关单位也制定了遥感技术监测的行业技术标准或导则,具体包括卫星影像植被指数产品规范、森林/湿地资源监测、土地利用监测、自然灾害、水土保持、矿产资源开发等多项技术规范。表2-2列出了已有遥感信息提取的技术标准或导则。

表2-2 已有遥感信息提取的相关技术标准或导则

综上可以看出,面向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观测的需求,仍缺乏遥感调查和观测的技术标准,急需建立相关标准。

(4)现行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资料调研,尽管各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大量采用了遥感数据,但目前尚未发布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的技术标准。因此,本项目重点解决在大范围内,以及常规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观测中遥感技术的规范化问题。

(5)生物多样性周期观测的保障

生物多样性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使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也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已有研究显示:与人口增长、文化变迁、政治和经济有关的土地利用变化会直接导致生物生境的减小和重组,这将是造成21世纪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强驱动力;物种分布和丰富度的变化最终将会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土壤、水和大气的化学组成,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具有长期、复杂、结果滞后和难以预测的特点。国际社会已取得广泛共识:需要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据智能化处理技术及虚拟环境等新技术、新方法,从单站点的定位观测转向台站网络,对一些基本规律的认识拓展到区域、国家层面的应用。

围绕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价,我国相继出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以及一些重要物种栖息地观测技术规范,规范了我国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的观测指标、方法。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保护区分布广泛,且部分自然保护区地处无人区,导致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中实地调研较为困难。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技术指南以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可以实现宏观、周期性、区域性的调查与观测,不仅减少人力成本,而且使得周期性调查成为可能。

(6)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如何有效地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实现有效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基础。根据生物多样性管理中“摸清家底,开展常态化观测”的需求,要充分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近地面遥感观测技术,建

立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和观测的指标体系、技术流程和业务流程,明确调查观测内容、指标和方法流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3、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3.1 基本原则

(1)适用性、可操作性原则

本标准的内容应具有普遍适用性,方法应具有可操作性,能为相关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参考。

(2)科学性、先进性原则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积极借鉴和利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可靠的原理、成熟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保证制定的标准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3)经济技术可行性原则

标准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应经济可行,确保按照该标准开展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时,涉及到的数据源比较容易获取、方法比较容易实现,成本较低,经济可行。

3.2 技术依据

(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

(2)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 15968)

(3)陆地观测卫星遥感数据分发与用户服务要求(GB/T 34514)

3.3 技术路线

标准制定主要包括3个阶段,调研、指标遴选和确定方法流程。具体技术路线见图3-1:

图3-1 技术路线图

4、国内外相关标准发展趋势

4.1 国外相关标准发展概况

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和观测技术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建立的国家、区域甚至全球尺度的观测和信息共享网络,如国际对地观测网络委员会CEOS(Committee on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国际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对地观测工作组GEO BON(the 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Network)等都在努力推动遥感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观测和保护中的应用,制定了项目执行的参考技术规范。

(1)国际对地观测网络委员会CEOS(Committee on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

CEOS创立于1984年9月,CEOS创立之初的作用是协调和配合地球观测以保证用户群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相关数据,主要工作集中于数据格式的通用性、器材的内部校准及产品内部验证和比较,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地观测数据的使用和搜集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CEOS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根据2017年3月CEOS发布的《2017-2019工作计划》可知,CEOS当前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1)通过CEOS机构的任务规划和

兼容性的数据产品、格式、服务、应用和政策,优化其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方面的优势;(2)在空间对地观测活动中作为服务焦点来服务和帮助CEOS机构自身和其他国际组织;(3)在空间对地观测系统服务、发展和数据方面交换政策和技术信息以达到政策和技术信息的补充和通用性目标。在2017-2019年,CEOS机构的主要研究将针对十一个方面进行,包括气候监测、调查和服务、碳(包括森林区域在内)的观测、农业观测、灾害观测、水观测、未来数据结构、数据访问能力和质量及CEOS发展方面的一些内容。

(2)国际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对地观测工作组GEO BON

GEO BON是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国际和地区性组织在2008年成立的生物多样性观测和保护平台。其目标是构建一个全球性平台,来整合和共享生物多样性观测数据和信息,为生物多样性数据整合和分析提供工具,并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GEO BON 的第七工作组专门进行整合遥感数据和基于遥感数据的生物多样性观测方法和模型的开发。其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合理布设样点,整合各个样点的遥感观测资料,加强同NASA 在内的国际遥感数据主要提供者之间的联系,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建立遥感生物多样性观测数据整合中心,结合遥感生物信息、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气候数据、监测站点信息数据,制定相关数据使用规范和模型,并提供以下信息:(1)生物多样性变化指示信息;(2)需要优先监测和保护的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3)基于遥感监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4)生物多样性资源变化趋势;(5)生态系统服务。

图4-1 GEO BON主要业务图

(3)美国国家生态观测站网络NEON(National Ecological Observatory Network)

NEON作为综合性以及跨学科、跨尺度生物学研究全美国联网观测平台,结合基于站点

数据与遥感数据和现有洲际尺度的数据集(如卫星数据),生成了一系列数据产品用于探究生态系统在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变化。NEON的任务之一是提供区域景观和植被的详细航片拍摄数据,这一目标是通过称为“机载观测平台”助力完成的。机载观测平台(Airborne Observation Platform, AOP)主要由三架搭载仪器的飞机构成,在专家指定和常规模式下对NEON所有计划的样地进行航拍,其搭载的仪器主要包括可见光至短波红外光谱范围的成像光谱仪、波形激光测距仪(waveform-LiDAR)及高分辨率数码相机等。机载观测平台的仪器配置能够提供观测区域的土地利用、植被结构、植被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特性以及由于土地利用、气候等的变化和入侵物种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响应。

(4)欧洲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EU BON

EU BON于2012年12月成立,建立在GBIF、LifeWatch、EBONE等已有项目基础上,是GEO BON成员中的实质性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借助于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 -stem Services, IPBES)获取数据,有效地处理和分析数据,并给相关人员和团体提供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EU BON会提供最新的从局地到全球尺度的实地观测数据和遥感数据,并致力于开发模型用于高度整合各尺度、各站点的生物多样性观测数据。

图4-2 EU BON主要业务图

(5)加拿大Alberta地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ABMI(Alberta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Institute)

加拿大Alberta地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定期对物种、土地覆盖、植被类型、人类活动等进行监测,发布相关数据(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生产),为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包括:

?Alberta地区人类活动数据集;

?通过物种、栖息地、人类活动等数据集的积累,生成物种网络数据集;

?土地覆被包括水、灌丛带、草地、农业用地、裸地、建设用地和不同森林用地类型的分布;

?记录Alberta地区的野生物种。

4.2 国内相关标准发展状况

本编制说明第2部分列出了目前已有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相关技术标准情况和遥感信息提取技术标准或导则。但面向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观测的需求,尚缺乏遥感调查和观测的技术标准。目前,我国开展的生物多样性网络观测项目对生境或生态系统的调查主要还是以地面测量为主,工作量大、体力劳动强度大、周期长。虽然也有少量项目采用遥感方法进行了基于景观指数或者植被指数以及光谱异质性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但总体而言,生物多样性生境监测在跨尺度监测既定目标格局(包括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与动态变化掌握方面尚未形成体系。

5、生物多样性遥感技术方法总结

目前通过遥感技术定量和模拟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直接法是直接识别物种或群落类型及其分布、多度,对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有相当高的要求,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间接法是通过遥感数据衍生一些指标或变量,而这些指标或变量被认为或证实是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的,然后结合野外采样构建模型来预测物种分布以及多样性格局,目前这种方法是生物多样性遥感的应用主流。

5.1 直接法

早期该方向的应用研究都是利用卫星影像数据生成土地覆盖分类信息,在此基础上区分植被类型并计算斑块数量和面积、边界密度、Shannon多样性等一系列景观指数,围绕森林砍伐等干扰引起生境丧失和景观破碎化导致的物种丰富度降低这一问题,来预测物种应对这些变化的抗风险能力并对此展开评价。

随着遥感影像数据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可直接建立光谱辐射值与样地调查得到的物种分布模式的相关关系,这种研究方式特别适用于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小范围区域。该方法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最有可能通过区分地物的特殊光谱特征解决基于遥感技术

的个体物种识别这一难题。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光谱变异性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即光谱异质性假说。因为光谱异质性可以作为栖息地异质性的指标,而异质性高的栖息地理论上允许更多的物种存在。

近年来,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高光谱数据反演植被冠层生化指标结合主动传感器提取冠层结构参数。高光谱影像在光谱维度方面能达到纳米级分辨率,可以提供地物细节特征区分信息,根据光谱差异分析不同的物种组成。激光雷达点云(point cloud)数据能提取树高、枝下高、林冠体积等,可以从生活型、生长型角度反映物种差异。二者的有效结合可以实现数据优势互补,增强遥感技术直接定量生物多样性的实际应用效果。已有研究表明,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与高光谱数据的结合在林冠树种识别、地上生物量估算、目标树种高度提取、冠层孔隙分析及阴影去除等研究中都有了成功的应用。

5.2 间接法

相对于直接监测,间接途径主要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4类环境遥感变量进行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估算与模拟。监测内容主要包括:(1)气候和地形;(2)生产力;(3)生境状况;(4)干扰等。这些变量在不同环境背景下的重要程度表现不同。

气候决定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已是共识。气候变量主要是温度和降水两方面,通常采用年均温、年降水量和潜在或实际蒸发量等。在不考虑地形变量的情况下,仅基于气候因子的物种多样性预测精度就可以达到70–88%。而地形已被很好地证实是解释区域、景观生物多样性差异的关键变量。

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总初级生产力(GPP)是大尺度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另一重要驱动因子。这主要是基于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生产力高的地区相较于生产力低的地区能够为更多竞争的共存物种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从而支撑更为庞大的生物类群和种群规模。

在局地、景观等小尺度范围,如土地覆盖类型较为稳定的原始森林地区,生境数量、布局和质量(类型、结构等)等因素对物种的分布、丰富度和多度影响更为显著。其中生境垂直维度的信息是解释和预测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在该尺度范围开展的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对数据的精细程度要求也更高。另外,传统的光学遥感影像及航片的不足之处就在于难以描绘生境的三维结构特征,而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亟需但是严重缺乏关于生境的三维结构和质量的定量描述,如植被冠层高度、冠层生物量,尤其是生物量垂直分布剖面轮廓(vertical

biomass profiles)、枝下高、真实叶面积指数(true leaf area index)、材积等。因此,仅依靠光学遥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生境数量和质量描述的需要。

激光雷达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把遥感空间分析成功地拓展到了三维领域,点云和波形数据提供的扫描区域精确的三维位置和结构信息被视为提高生物多样性测量精度的一个有效补充。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可以刻画地形和植被的三维结构,即动物栖息地信息,也就可以间接估测动物多样性。

干扰发生在一系列时空尺度上,也具有不同的强度,通常在提高植被地区的空间异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遥感技术在监测生态系统干扰事件尤其是对于火、砍伐以及飓风等事件导致的立木更新、景观破碎化方面很有优势。

5.3 生物多样性遥感观测的主要内容

表5-1中列出了当前开展生物多样性遥感观测的主要内容和目前主要用到的相关传感器信息。

表5-1 目前已有生物多样性遥感观测的主要内容

在已有生物多样性遥感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调查与观测的实际需求,提出本标准的框架和具体内容。

6、标准的框架结构

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11个部分,具体如下:

1. 适用范围:本标准的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引用的规范、标准等;

3.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中关键词语的解释;

4. 调查与观测的基本原则: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遵循的基本原则;

5. 技术流程与工作程序: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的技术流程与工作程序;

6. 工作方案编制要求: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的工作方案编制要求;

7. 数据获取和预处理: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数据获取和预处理的具体内容;

8. 遥感指标提取: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遥感指标提取的具体方面和要求;

9. 遥感指标分析与应用: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遥感指标分析与应用概括;

10. 成果及归档: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成果及归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1. 规范性附录:本标准涉及到的一些规范性资料。

7、主要条文说明

7.1 适用范围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关于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有关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工作,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保证观测成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的对象、技术流程与工作程序、遥感数据获取、

指标提取、指标分析以及成果归档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技术(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多光谱/高光谱成像仪、高分辨率相机、荧光探测传感器、热红外相机、激光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等)进行区域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工作,所涉及生物多样性指标主要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及相关生境,不涉及遗传多样性;所指区域包括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自然保护地、行政区域及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区域。

7.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5968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T 34514 陆地观测卫星遥感数据分发与用户服务要求

7.3 术语与定义

本部分为执行本标准制定的专门术语和对容易引起歧义的名词进行的定义。

7.3.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本标准中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引自《生物多样性公约》,是指来自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属的生态综合体所有生物有机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涵盖了不同组织层次上生物实体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测定主要也有三个空间尺度: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α多样性主要关注局域均匀生境下的物种数目,因此也被称为生境内的多样性;β多样性指沿环境梯度不同生境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相异性或物种沿环境梯度的更替速率,也被称为生境间的多样性;γ多样性描述区域或大陆尺度的多样性,是指区域或大陆尺度的物种数量,也被称为区域多样性。本标准中的遥感指标不涉及遗传多样性,在空间尺度上主要指示生境内与生境间的多样性状况,即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

7.3.2植被结构vegetation structure

本标准中植被结构是指构成生境的各个组分在空间上的不同配置和形态变化特征,包括水平分布上的镶嵌性、垂直分布上的成层性和时间上的发展演替特征,即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本标准主要通过观测植被覆盖度、冠层高度、冠层高度剖面等来反映植被结构信息,从而来指示观测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和重点物种生境情况。

7.3.3生态系统干扰ecosystem disturbance

本标准中的生态系统干扰主要参考《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系列标准中的定义,是指来自于生态系统外部某种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出正常范围的波动,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或者质量发生部分甚至全部的明显变化。本标准中的生态系统干扰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人类活动等,主要通过检测干扰的大小、频率和程度来反映其对观测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从而制定保护和恢复策略。

7.3.4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本标准中的植被覆盖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植被(包括叶、茎、枝)的垂直投影面积所占百分比,用于反映观测区域内的植被水平结构。

7.3.5地上生物量above ground biomass

本标准中的地上生物量是指植物的枝、叶、花等组成在土壤以上的生物量,用于指示观测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功能,从而间接反映生物多样性状况。

7.3.6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本标准中的净初级生产力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累积的有机物数量,是由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净初级生产力是其他生物成员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其数值的高低间接反映了可容纳物种的数量,在本标准中用于指示观测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功能从而间接反映生物多样性状况。

7.3.7可见光遥感visible remote sensing

利用人类眼睛可见谱段(波长0.4~0.7 μm)进行空间遥感技术应用的总称。由于红外摄影和多波段遥感的相继出现,可见光遥感已把工作波段外延至近红外区(约0.9 μm)。本标准中的可见光遥感包括了近红外区的数据。该技术在本标准中主要用于获取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干扰等指标。

7.3.8高光谱遥感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本标准高光谱遥感的主要参考为《高光谱遥感——原理、技术与应用》中的定义,是指具有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科学与技术。高光谱遥感能够提取更多的光谱信息,反映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变化。

7.3.9雷达遥感radar remote sensing

本标准中主动微波遥感的定义主要参考《中国雷达遥感图像分析》中的定义,由遥感平台发射波长较长(波长1 mm~1 m)的电磁波,然后接受辐射和散射回波信号,主要探测地物的后向散射系数和介电常数。该技术在本标准中可用于获取冠层高度和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用于指示观测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7.3.10激光雷达遥感lidar remote sensing

本标准中的激光雷达遥感主要参考《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技术规范CH/T 8024-2011》的定义,通过测定传感器发出的激光在传感器与目标物体之间的传播距离,分析目标地物表面的反射能量大小以及反射波谱的幅度、频率和相位等信息,进行目标定位信息的精确解算,从而呈现目标物精确的三维结构信息。该技术在本标准中可用于获取生态系统结构参数,如覆盖度、冠层高度和冠层高度剖面以及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

7.4 调查与观测的基本原则

7.4.1科学性

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应坚持科学、严谨的技术方法和流程规范,保证调查和观测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已有专题产品前,应对其精度进行验证。

7.4.2全面性

对调查区域进行全面遥感调查和观测,并结合调查区域的具体特点,对重要生态系统、重点物种生境开展重点观测。

7.4.3可操作性

根据需求和调查区域的具体情况,选取可操作性高的指标和计算方法,保障常态化的定期调查和观测。

7.5 技术流程与工作程序

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工作,以摸清家底、完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服务保护状况评估为目标,以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以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及生境为主要对象,开展本底调查和动态观测,结合地面数据,开展深入分析,形成定期报告,服务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总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制定工作方案、数据收集与预处理、遥感指标提取与分析和成果产出,具体技术流程和工作程序见图7-1。

图7-1 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技术流程和工作程序

7.6 工作方案编制要求

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应根据工作要求和区域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具体应包括区域概况、调查观测内容与指标、数据来源、技术路线、基础调查内容与指标、动态观测内容与指标、质控方法、参加人员、时间进度等方面。

针对区域尺度的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建议以卫星遥感手段为主,无人机等航空遥感主要用于获取地面验证数据;针对景观尺度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建议采用以无人机、有人机或高分辨率遥感数据。

7.7 数据获取和预处理

7.7.1基础资料收集及空间化处理

a) 基础资料收集:

包括区域内的重要物种资源、关键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最新资料,以及气象、水文、地形等相关自然状况和人口分布、开发建设等相关社会经济状况数据资料。

b) 空间化处理:

将可空间化的基础资料进行空间化处理,包括坐标转换、投影转换和数据序列化处理等,同一观测区域各观测指标应采用统一的坐标和投影。

7.7.2地面数据获取及处理

a) 观测内容:

地面观测数据的作用是提供遥感指标提取所需要的模型参数,以及为检验和提高遥感指标测量精度提供地面验证数据。主要内容包括植被遥感参数地面测量、生态系统类型和干扰类型的地面核查。

b) 固定样地/核查样点设置:

固定样地用于进行植被遥感参数的地面测量,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在不同海拔、不同地形地貌区设置;能够反映当地的主要生物多样性特征;不易被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尽可能与巡护线路、重点观测物种、观测样带(线、点)结合,并根据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类型,设置合适的样方大小。

核查样点根据生态系统类型和干扰类型的地面核查要求确定,要求每平方公里至少2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密,需覆盖所有类型。

c) 地面观测数据处理:

观测数据首先要进行异常数据剔除,对缺失数据进行插补,确保数据完整和连续;其次,对数据结构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统一数据格式并进行规范化存储,注明数据来源和数据格式;最后对观测数据或采样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生成遥感指标提取和验证所需要的数据。

7.7.3遥感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a) 卫星遥感数据:

根据监测区域的特点,搜集历史数据,并定期获取不同分辨率的卫星数据。低分辨率卫星数据以250~1000 m空间分辨率的卫星数据源为主,中分辨率卫星数据以15~30 m空间分辨率的卫星数据源为主,高分辨率卫星数据以优于10 m空间分辨率的卫星数据源为主,可根据工作目标进行调整。

b) 航空遥感数据:

航空遥感平台包括无人机和有人机的航空平台,可搭载多种类型传感器。其观测的尺度更贴近地面,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够连接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根据观测区域的大小,有条件的区域可以通过无人机平台定期获取重点类群生境的遥感数据用于观测。

7.8 遥感指标提取

结合遥感数据特点和优势,同时兼顾指标的易获取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本标准中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的重点为生态系统层次和物种层次,具体包括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干扰状况、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遥感参数和重要物种及生境状况4个方面,为开展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威胁状况提供科学一致、长时间序列的空间化观测信息。为保证数据质量,每个指标均应进行质量控制,达到相应精度要求。

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技术方案(现状)

漳平市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技术方案(现状) 编制单位:厦门集恩图造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编写者:王巧晖 时间:2013.12.12

一.项目概况 (3) 二.准备工作 (3) (一)总体控制 (3) (二)资料及设备准备 (3) (三)制作漳平市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底图 (4) 三. 调查内容与方法 (4) (一)开展遥感监测图斑核实及建设用地变更调查。 (5) (二)开展耕地现状变化调查。 (6) (三)开展其他现状变化调查。 (8) (四)开展地类信息专项调查标注。 (8) 四.有关问题说明 (9) (一)建设用地变更原则 (9) (二)建设用地认定原则 (9) (三)2012年度卫片执法变更原则 (10) (四)灾毁及荒废耕地变更原则 (10) 五.基本农田情况调查 (10) 六.更新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10) (一)数据库质量检查及更新方法。 (10) (二)数据库质量检查及更新要求。 (11) (三)2013年度数据库变更有关问题说明。 (11)

一.项目概况 为准确掌握2013年度漳平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保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现势性,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及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国土部下发的卫星遥感影像,利用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在漳平市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作,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保证本项工作顺利开展,特编写本技术方案。 二.准备工作 (一)总体控制 漳平市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以经国家确认的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及2013年度界线调整形成的各级控制界线、控制面积和各地类面积,作为2013年度变更调查的基础及2013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单元,不得随意更改。2013年度内漳平市行政区域界线发生调整的,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将调整后的控制界线、控制面积、涉及界线调整的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和相关说明材料上报国土部进行备案。 (二)资料及设备准备 漳平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集整理土地管理方面的相关资料,准备调查所需的有关设备。 资料主要包括: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2013年度新增建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调查研究 背景: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总面积不断减少,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在中国广阔的海域内,人们不顾后果的开发导致海洋渔场也被无情破坏,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了珊瑚礁面积的大量减少和许多珍稀鱼类的灭绝另外种子资源保护不利,很多资源被破坏。一、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一).生态系统类型多 据统计,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共有27个大类、460个类型(其中,森林有16个大类、185个类型;草地有4个大类、56个类型;荒漠有7个大类、79个类型);湿地和淡水水域有5个大类;海洋生态系统有6个大类、30个类型。在这38个大类中,有5个是全球唯一的生态区。 (二).生物种类多 中国的植物种类共有3.28万种,包括470科和3700余属,占世界植物物种总数的12%,仅次于马来西亚(4.5万)和巴西(4万),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的苔藓植物有106科,蕨类植物52科,分别高达全球总数的70%和80%。中国的动物种类共有10.45万种,约达世界动物物种总数的10%,其中已发现哺乳类499种,鸟类1 186种,爬行类370种,两栖类279种,鱼类2804

种,昆虫已定名的有4万多种。中国鸟类中的鹤类有9种,兽类449种,分别达全球的60%和11%。全球海洋生物40多门,中国几乎都有,而且数量很大。除这些动、植物外,中国还记录了真菌约8000种,藻类约50O种,细菌约5000种,分别占世界已记录物种数的17%、16.3%和18.6%。 (三).特有种属多 在中国已知的动物中共有667个特有种,植物中共有253个特有属,中国特有物种约占全球相应物种总数的10.2%。大熊猫、白暨豚、鹦鹉螺、鲎、水杉、银杏等素有活化石之称。许多特有物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经济价值。 (四).驯化物种及其野生亲缘种多

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

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报告 从2010 年度开始,为了保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新机制、新方法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年度内的全省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省级核查任务工作是为了保障全省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有序开展,保证全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及时更新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汇总分析全省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日常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申报了2017 年省财政厅拨款的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投资金额258 万元。为科学、客观、全面、规范地评价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相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了项目绩效评价。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依据“绩效导向,突出结果”的评价思路,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具有丰富调查经验、绩效评价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绩效评价小组,经过查阅资料、不断研究完善等过程,制定了涵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预算资金执行率共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及25项三级指标。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综合本项目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2017 年度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组织管理及项目效益实现情况,本项目绩效评价自评得分98 分,评分等级优秀。总体上达到了专项资金预设的绩效目标,政策实施效果良好,群众满意度较高。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1、立项背景及目的 为准确掌握2017 年度江西省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持续更新全省土地调查数据,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等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全省开展了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省级国土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负责全省工作进度、成果质量检查。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由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实施,承担单位为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地籍管理处是省厅内设职能处室,主要职责是拟订地籍管理、土地确权、登记、争议调处办法,调处重大土地权属争议;承担各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整理、共享和汇交管理工作;拟订土地调查、监测、统计的规程、规范、标准和土地调查、监测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市、县(区)地籍工作。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城市土地资源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城市土地资源 2007-11-12 | 作者: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 | 来源:国土资源信息化 | 【大中小】【打印】【关 闭】 准确、现势的土地利用信息,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是加强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动态管理、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切实保护耕地的必要前提条件。然而,常规手段难以快速反映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现状、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难以有效地监测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难以及时发现、查处和控制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不利于动态开放型城市土地系统的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集约化经营。 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提高,为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对快速、动态、现势、精准的城市土地利用信息需求提供了支持。可以说,城市遥感正在向我们悄悄走来,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上的应用,将带动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变革。2001 年,我们利用SPOT 和TM 图像按季进行四次土地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工作,为天津市耕地保护、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土地执法监察提供了大量的动态变化信息,在此基础上,又在市域湿地保护、市域主要公路两侧建筑物变化、中心城区扩展和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土地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 1999 年,国土资源部开始对部分大、中城市进行卫星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一年一次)。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利用增速较快,为了更好地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从2001 年起,我们每年按季进行四次市域土地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从监测效果看,像天津这样的直辖市,每年进行四次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十分必要。 2001 年前三季度动态监测变化信息分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新增建设用地占用非耕地和可疑变化用地三类。在总结2001 年前三季度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土地管理需要,第四季度增加荒地、建设用地、水域变为耕地和新增坑塘水面占用耕地两类解译信息。 第一季度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报告362 块变化图斑,实地变化274 块,实地未变化88 块。实地变化的图斑中,增量建设占用土地100块,存量建设用地内部变化83 块,农业结构调整用地91 块。其中养殖业用地20 块,蔬菜大棚、地膜用地71 块。存量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塘沽经济开发区和城市建成区内,增量建设用地项目超过半数使用耕地,相当部分建设用地没有审批手续。 第二季度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报告289 块变化图斑,实地发生变化241 块,实地未发生48 块。实地变化图斑中,增量建设占用土地165 块,存量建设用地内部变化50 块,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26 块。其中养殖业用地巧块,蔬菜大棚和地膜用地H 块,存量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塘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汉沽区城市建成区内,增量建设使用耕地比例加大,增量建设用地未批先建现象较多,农业结构调整用地增速较快。

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形的形成: 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物种和物种之间、物种和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原因1:人口迅猛增加 -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口的数量就在增长。在生产力落后的时候,人口的数量受到自然因素如旱灾、虫灾、火灾、水灾、地震

等的控制; 另外,人类自身制造的灾难如战争、贫困也使得人口数量得以控制.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数量与寿命都提高了 - 19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增加就成了全球的主流,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1830年全球人口只有10亿,1930年达到20亿,2000年达到了60亿,现在达到65亿。 - 中国1790年人口约3亿,1860年约4亿, 1970年8亿人口, 2000年就超过13亿人口了 - 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吃饭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 -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加上大跃进等政策错误,我国形成了大量的退化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境内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9%,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约80%地方水土流失 - 北方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 1987年已沙漠化土地20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13万平方公里 - 目前有5900万亩农田和7400万亩草场受到沙漠化威胁。草原退缩面积13亿亩, 每年以2000万亩增加。每年使用农药防治面积23亿亩次,劣质化肥污染农田2500万亩。 原因2: 生境的破碎化 - 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自然状态,生境破碎,生物失去家园

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实验)

《曹二校园草坪杂草物种多样性调查》预习学案请同学们预习以下内容,回顾物种多样性的理论知识,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完成以下预习作业,并自学微信小程序“形色识花”操作步骤。 一、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课本P76) D:多样性指数; N:;n i:;S: 例如:一个群落中有3个物种,其中一个物种个体数为10,一个物种个体数为5,还有一个物种个体数为3,求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为多少? 解:已知S=3;n1=10; n2=5; n3=3,则N=n1+n2+n3= 二、物种多样性 物种:简称,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它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物种的多样化,包括某一区域内 和。 三、物种鉴定方法:微信小程序“形色识花”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形色识花是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设计并运行的小程序,可以用来识别各类植物,目前形色的识别正确率已经达到90%以上。其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 1、打开微信,搜索“形色识花”并打开小程序; 2、点击界面下方“拍照识花”进行拍照,或者从相册上传植物图片; 3、将匹配度高的图片信息与你需要辨认的植物进行对比,选择你认为正确的植物物种名称。

《曹二校园草坪杂草物种多样性调查》课堂活动单一、曹二小花园区域划分图 二、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步骤: 1、选择样方 2、调查与记录:物种种类及物种数量 3、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三、调查器械及小组分工 调查器械:卷尺、竹桩、绳子、计算器

四、曹二草坪杂草物种多样性调查记录表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 数均为50,按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计算,则甲、乙两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

构建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新机制新方法

构建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新机制新方法 —— 2010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部署培训专题 2010年10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开展2010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通知》。前不久,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2010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部署培训会。全国部署培训会有关专家授课的内容,经整理在本版刊登,供各地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时参考。 2010年度全国土地遥感监测工作介绍 2010年是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结束后的第一年,是按照新机制,采用新方法,保持调查成果现势性的开局之年。当前调查监测工作面临的形势,是如何将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保持下去,国家及时准确地掌握耕地和新增建设用地为主的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一、遥感监测工作基本思路 按照国土资源部党组关于“创建新机制、采用新手段、保持调查成果现势性、查清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更坚实基础”的要求,部地籍司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的任务和需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采取“国家组织遥感监测,地方开展变更调查,国家进行核查”的最新组织模式开展年度调查和监测工作,并组织编制了《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总体方案》。其中,国家组织的遥感监测工作,通过全国范围全覆盖的遥感前后时相影像对比,对新增建设用地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充分发挥遥感监测直观优势,最大程度地为地方变更调查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撑,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满足2010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工作的需要。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作为项目实施单位,依据总体方案编制了《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实施方案》。为做好遥感监测任务的实施,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又进一步编制了《2010年全国土地遥感监测任务技术方案》和《2010年全国土地遥感监测任务监理细则》。 2010年全国土地遥感监测工作,通过采购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数据,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底图、高程数据等控制资料为基础,以区县为单位,制作覆盖全国的最新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与2009年标准时点遥感影像图叠加分析,监测2010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将最新遥感影像和监测信息及时下发给地方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变更调查成果核查,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提供基础资料。 二、遥感监测分区及使用数据情况 根据各地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管理需要,以及遥感资料的保障能力,将全国划分为四类遥感监测工作区。各区分布及使用数据源情况如下: 一类区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包括全国155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市辖区,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使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QuickBird和WorldView等遥感数据。 二类区面积约162万平方公里,包括除一类区外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所辖县(市)。使用2.5米分辨率左右的SPOT5和P5等遥感数据。 三类区面积约554万平方公里,包括除一、二类区外的中、东部地区以及西部重点区县。使用5米分辨率左右的RapidEye、北京一号等原始遥感数据。其中,部分区域需要RapidEye与遥感二号融合数据。

生物多样性报告

生物多样性报告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福建省武夷山 生物多样性报告 目录 第一章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概 述 (1) 第二章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简介 (1) (一)森林植被 (2) (二)植物资源 (3) (三)动物资 源··························· (6) 第三章保护现状 (8) 第四章建议 (10) 第一章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概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建阳、光泽三县(市)交界处,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22公里,方圆570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77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有112座,2000米以上的有7座,主峰黄岗山2158米,是武夷山脉最高峰,号称“华东屋脊”。由于山势陡峭,群峰林立,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了海洋的温暖气流,使这个地区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属于典型

的中亚热带。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2%,主要有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毛竹混交林、毛竹林、灌木林、高山矮林、针叶林等7大类。 特别是毛竹种类大约在80种以上,占全国毛竹种类的三分之一。植物种类约有3、4千种,已定名的高等植物149科1800种。武夷山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端,福建省武夷山市、建阳市、邵武市、光泽县四县(市)的结合部,北部与江西省铅山县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7′~117°51′,北纬27°33′~27°54′。保护区全境南北长52km,东西相距最宽处22km,总面积56527.3k㎡。属于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章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简介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简介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未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成了许多古老生物的避难所,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众多的生物提供了系统发育和生长繁衍的场所,森林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动植物区系复杂,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1979年至1989年,由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进行了为期10年科学考察,开展了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及昆虫调查,采集了大量野生动植物标本,摸清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出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集》。1989年-1992年进行了猴类资源调查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补充调查,1990年-1995年开展了鸟类区系调查,1996-1997年进行GEF项目野生动物本底调查,2008-2009年“中国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信息平台”项目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物科考补充调查,进一步摸

江西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

江西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报告 从2010年度开始,为了保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新机制、新方法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年度内的全省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 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省级核查任务工作 是为了保障全省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有序开展,保证全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及时更新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汇总分析全省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日常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申报了2017年省财政厅拨款的江西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投资金额258万元。为科学、客观、全面、规范地评价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相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了项目绩效评价。 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依据“绩效导向,突出结果”的评价思路,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具有丰富调查经验、绩效评价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家组

成绩效评价小组,经过查阅资料、不断研究完善等过程,制定了涵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预算资金执行率共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及25项三级指标。 综合本项目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2017年度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组织管理及项目效益实现情况,本项目绩效评价自评得分98分,评分等级优秀。总体上达到了专项资金预设的绩效目标,政策实施效果良好,群众满意度较高。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1、立项背景及目的 为准确掌握2017年度江西省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持续更新全省土地调查数据,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等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全省开展了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省级国土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负责全省工作进度、成果质量检查。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江西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由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实施,承担单位为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地籍管理处是省厅内设职能处室,主要职

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中的应用探索

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中的应用探索 现代测绘技术定位灵活、获取信息速度快、精准度高且覆盖范围广泛、操作简单便捷,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的高效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将其运用到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中,能够快速获取现势空间数据,为此工作提供许多便利。论文主要对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做一番探讨,以供参考。 【Abstract】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flexible positioning,fast information acquisition,high accuracy and wide coverage,simple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and it has become a widely used technology in many fields of society to acquire information efficiently. Through applying it to land resources survey and monitoring,we can obtain the up-to-date spatial data quickly,which can provide many facilities for this work.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in land resource survey and monitoring,for reference. 标签:测绘技术;土地资源调查与检测;应用 1 引言 土地资源调查与检测在土地资源的规划与利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为我国地形地势条件复杂,再加之在调查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高速精准的数据并不容易获取,但将测绘技术应用到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监测中,则能将复杂烦琐的调查工作信息化,进而快速获取土地资源的各项信息数据,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规划工作提供便利。论文主要分析几种常见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中的具体应用[1]。 2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常见但非常重要的现代测绘技術,其具有定位速度快、精准度高、操作简单便捷、全天候作业以及提供3维坐标等特点,因此在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监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GPS技术能够实现全球信号的连续覆盖,因而在现势空间数据的获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也被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中的空间数据定位以及采集工作中。我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发展于80年代,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发展之后,现在的GPS技术已经研究发展出了GPS硬件与掌上电脑的集成系统,GPS硬件与掌上电脑的集成系统在土地野外的调查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空间数据获取速度快,且精准度高,也能有效应对野外各种客观因素对调查工作的干扰,确保土地资源获取的连续性。同时,将PDA应用于土地资源野外调查工作中,还能够实现信息数据的存贮,能有效防止信息数据的遗失,也能通过注入PDA的土地变更软件实时更新土地利用图件,为土地资源的调查工作提供最新的土地资源信息。除此之外,GPS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有效应对变更图区域内形状、大小不规则的情况,能够准确测量出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观察研究报告

关于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调查研究 背景: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总面积不断减少,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在我国广阔的海域内,人们不顾后果的开发导致海洋渔场也被无情破坏,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了珊瑚礁面积的大量减少和许多珍稀鱼类的灭绝另外种子资源保护不利,很多资源被破坏。 一、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一).生态系统类型多 据统计,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共有27个大类、460个类型(其中,森林有16个大类、185个类型;草地有4个大类、56个类型;荒漠有7个大类、79个类型);湿地和淡水水域有5个大类;海洋生态系统有6个大类、30个类型。在这38个大类中,有5个是全球唯一的生态区。 (二).生物种类多 中国的植物种类共有3.28万种,包括470科和3700余属,占世界植物物种总数的12%,仅次于马来西亚(4.5万)和巴西(4万),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的苔藓植物有106科,蕨类植物52科,分别高达全球总数的70%和80%。中国的动物种类共有10.45万种,约达世界动物物种总数的10%,其中已发现哺乳类499种,鸟类1 186种,爬行类370种,两栖类279种,鱼类2804种,昆虫已定名的有4万

多种。中国鸟类中的鹤类有9种,兽类449种,分别达全球的60% 和11%。全球海洋生物40多门,中国几乎都有,而且数量很大。除这些动、植物外,中国还记录了真菌约8000种,藻类约50O种,细菌约5000种,分别占世界已记录物种数的17%、16.3%和18.6%。(三).特有种属多 在中国已知的动物中共有667个特有种,植物中共有253个特有属,中国特有物种约占全球相应物种总数的10.2%。大熊猫、白暨豚、 鹦鹉螺、鲎、水杉、银杏等素有活化石之称。许多特有物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经济价值。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42号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12〕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部署,现就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以下简称“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总体进度要求。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省级和部分市级“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部综合监管平台进一步完善拓展;2013年底前,完成半数以上的市级“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省级综合监管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拓展。到“十二五”末,市级以上“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建成,并在各级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管理决策、监测监管、形势分析、社会服务中得到制度化、常态化应用。 (二)总体任务要求。部信息办、信息中心负责相关技术标准的梳理、完善和推广,对全国“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进行技术指导。部机关各司局和土地督察机构要充分运用“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提升管理效能,根据各自的监管职责提出完善和拓展的需求。部信息中心、地调局、规划院等单位要做好数据保障、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等服务工作。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明确本级监管的目标和重点,各业务主管部门结合各自的监管职责提出建设需求,在本级技术部门的配合下,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统筹部署、推进“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统筹推进省以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协助部层面做好系统部署、信息汇集与上报。 二、加快推进“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 (一)明确“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一张图”核心数据库是基于统一的基础地理空间参考,以高分辨率正射遥感影像为统一的数据本底,整合、关联和分层叠加各类土地、地质矿产基础数据的国土资源数据体系。开展“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必须在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统一的软硬件环境支撑下,遵循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规范,统筹推进、分步实施。各类管理信息系统都要纳入本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运行维护,产生的管理业务数据整合在“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中。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加强对本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各类数据资源的统筹、梳理和集成,一项业务只能有一套数据,确保各类业务数据的唯一性。

全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实施预案

附件: 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 与遥感监测实施方案 为准确掌握2010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保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现势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及实施办法,在二次调查成果基础上,采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全国范围开展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保证本项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掌握2010年度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更新土

地调查数据库,保持二次调查成果的现势性;适应“一张图”建设和“批、供、用、补、查”的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满足土地管理日常业务的现实需求,实现监管方式从“以数管地”到“以图管地”的重大转变;进一步扩大调查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土地基础数据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有效保障土地有效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工作任务 (一)遥感监测。 国家统一采购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数据,组织加工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与2009年二次调查标准时点遥感正射影像图叠加分析,提取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监测图斑;将2010年遥感正射影像和监测图斑等信息,分期分批分发地方,为地方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提供基础资料。 (二)土地变更调查。 各地利用部下发的遥感监测成果,结合本年度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情况,以2010年12月31日为统一时点,按照土地变更调查的有关要求,实地调查并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全面查清2010年度内全国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重点掌握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耕地等变化情况;结合当前新

土地资源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

土地资源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11-15T15:40:42.36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4期作者:王芳邱文昊杨立斌 [导读] 遥感传感器通过采集地物反射的太阳光和自身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特定的数学计算公式运算,最终形成各波段影像。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市 014010 摘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时,可运用遥感技术,随着遥感技术发展,应当关注其在土地应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地物属性信息相关问题,在获取土地资源成像信息后,还要参考土地环境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数据,把握人类活动这一变化性的驱动因素,以此实现结合社会经济信息与资源环境变动的研究需求。全面地将遥感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对当前的国土空间格局进行改善,利用土地资源来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遥感技术;应用 1遥感技术的特点 1.1多波段数据 遥感传感器通过采集地物反射的太阳光和自身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特定的数学计算公式运算,最终形成各波段影像。光线根据其波长可分为红外、可见光、紫外波段,不同地物对光线各波段反射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不同波段信息的组合,可以精确识别不同地物。遥感卫星能够在同一时间收集同一地物的多波段信息,根据地物光谱反射差异特征,按照使用者需求,有针对性的组合对应波段的遥感影像,使目标与其他地物在显示效果上明显区分,提高可视化程度,为地物类型精准识别提供新方法。[ 1.2多分时空辨率 技术的进步使得遥感卫星在数量和类型上不断完善,先后发射了以Landsat系列、高分系列为代表的遥感卫星。遥感影像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差异决定了影像的使用功能。例如Landsat系列的代表卫星Landsat8-OLI空间分辨率为30米和15米,数据更新周期为16天;MODIS影像空间分辨率为250米、500米和1000米,数据更新周期为1-2天。多平台遥感数据的发展提高了用户对遥感数据的选择性,大幅提高了工作和研究效率。 2土地资源应用遥感技术的基本特点与内容 2.1构建土地资源分类系统 运用遥感技术可对当前的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进行区分,根据其差异性,获得相应的动态信息、分布信息与面积信息,进一步了解动态模式、空间格局与资源构成情况。可构建相应的分类系统,利用制定的分类方法与规则,区分不同类型的观测对象,在其中建设层次关系,精准分析研究结果。依据当前的技术条件,需要结合使用目的,来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分类系统,但是可能会出现普适性与针对性方面的问题。分类土地资源时可使用多种手段,我国主要根据利用方式与地形进行分类,通过遥感监测来搭设分类系统,了解地表覆盖下的土地分类情况,搭设遥感监测信息库。以地形为标准,可将土地资源分为盆地、山地以及丘陵等,主要可对其外在形态进行有效反应。不用类型的土地的实际应用价值也有所不同,最终选用的应用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有水域、林地与耕地等。国际上对土地进行分类时,更多地考察地表覆盖情况,IGBP所提供的土地分类系统应用频率相对比较高,具体类别项目包括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等。我国在实施分类时,主要综合覆盖特征、利用方式、经营特点与用途等与土地相关的要素进行分类,二级类型共46个,一级类型共8个,如水域、交通用地、林地以及工矿用地等,这一分类系统还在被不断完善,通过遥感可实现动态检测与调查需求,不断细化土地资源分类情况。 2.2技术路线 土地资源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核心为人地关系,这种资源可满足人类使用需求。使用遥感技术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数量,达到基础性的研究目标。应用初期,可帮助获取更多空间性信息。如在实地调查的环节中,可在遥感影响/数据与实际的地物之间构建对应关系,对标志进行判断,分析影像,识别具体的土地类型后,计量覆盖面积与编制图件,填补土地调查活动的空白,成果通过报告与图表加以呈现。 遥感技术向前发展,可用的传感器种类丰富,卫星数量也因此而增加,外部天气因素不会给遥感监测质量造成过多的影响,时间序列也逐步成型,关注点被逐步转移到更新土地资源数据与动态监测工作方面。获取的动态信息量随之增加。研究土地资源的技术路线内容如下:制定分类系统,实施点线调查,落实专题制图工作,量测土地面积,汇总与分析所获取的数据,应用与处理调查成果。在实地调查阶段中,遥感技术介入,调查范围被直接扩展到完整的空间区域中,可深入了解目标区域的情况;可使用计算机自动分类软件或者交互性人机判读系统。来掌握空间信息,制图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贴近;将遥感技术与GIS集合运用,优化动态监测的实施过程,提升土地资源信息获取效率,这一技术线路也逐渐出现螺旋式演进的特征,成果多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展示,甚至可将动态库与现状库结合。 2.3提取土地资源信息的主要方法 提取土地资源信息时,需要表示与识别不同类型、空间与时期的土地资源的属性特征。有两种提取方法可使用,可发挥计算机技术在遥感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作用,组合不同波段信息后进行计算;也可借助专业人员去来了解区域状况与遥感数据。早期可借助目视解译的手段来提取遥感信息,依照土地资源理论知识与提取经验,可构建判读地物类别的标志,达到形成专题地图的目标,在调查全国土地资源与个自治区土地资源时,可运用大型遥感技术,获取数据产品。这种解译提取方法灵活性强,可实现综合判断地学知识的需求,但是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投入的人工成本也比较高。 在遥感技术系统中,自动化分类系统可消除目视解译的主观性问题,具体有人工智能分类与统计学分类等方法。利用统计分析学科的原理,可运用监督分类法与非监督分类法来实现简单分类,在研究土地覆盖与利用的初期阶段时可运用分监督分类法;监督分类法需要借助训练样本来实现,最大似然分类技术的应用相对广泛,主要依靠呈现正态分布状态的训练数据来实现。 专家系统、神经网络与蚂蚁算法等分类方法也逐渐成熟。在神经网络分类系统中,需要发挥多种形式的算法的作用,如模糊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网络以及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等,算法有模拟退火算法、小波变换以及遗传算法,可集成多种算法。使用神经网络分类手段时,其主要突显出良好的自适应性,可进行复杂运算,数据分类函数与数据类型受到的限制比较少,进行分类时可融入多种数据,基于遥

国土资源土地利用监测解决方案

国土资源土地利用监测解决方案 1.引言 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主要运用GIS、遥感及现代科学技术掌握土地的利用情况,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利用情况。本方案主要充分利用“3S”技术以及地面调查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手段,建立全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体系,实现对重点地区、特定目标土地利用状况的快速监测,为国土综合管理、执法检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农田保护情况、土地综合整治情况等提供服务。在土地利用现状与动态监测中,主要的工作是通过对监测区的遥感影像及其他土地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利用人机交互式解译的方式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 2.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 按照不同的应用需求,制作不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数据(通常为 1:10万、1:5万、1:1万等)。本方案在实现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技术路线(图 1)。 图 1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技术流程图

2.1 数据处理 对遥感影像数据按照不同需求进行地形图纠正与配准,使同一区域、不同类型卫星数据地理坐标以及象元空间分辨率匹配。同时,对影像进行融合镶嵌处理,满足应用需求。 2.2 人机交互式解译 在影像处理后的基础上通过人机交互式解译方式判读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2.3 野外核查与成果汇总 通过实际外业核查对土地利用解译信息进行确认与订正,根据影像判读与野外调查获取结果,进而统计土地利用图斑的类型、位置、范围和面积等信息,并制作图件。 3.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 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即土地使用过程中地表自然属性发生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城市扩展占用耕地与非耕地等类别。 在构建需求比例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专题数据库的过程中,构建GIS平台人机交互直接判读(下称人工解译)为核心的中国土地利用遥感制图技术方案,同时采用基于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全国土地分类》(2002 年标准))分类系统,形成一致的判读标准,从而保证遥感人工解译的精度。在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两期遥感影像的直接对比分析,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分类判(即直接解译动态斑块)和“图斑分割”的方式对土地利用动态信息进行提取(主要是利用差值、变换和融合等图像处理技术,使发生变化的部分从背景影像中显现出来),进一步形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图斑,并加以定性与集成。下图以2005年和2010年为例,提取土地利用动态信息。

生物多样性调查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 调查时间:年月日 调查地点: 调查人员: 目的意义: 调查内容: 一.基本概念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简单度量,它只计算给定地区的不同物种数量。 在数学公式里用S代表。 物种的丰富程度跟纬度呈明显的反比关系。即使考虑高纬度地区地表面积减少等因素的修正,离赤道越远,物种就越稀少。 物种多样性的其它度量包括种群的稀有程度,以及他们具备的进化稀有特征的数量。 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匀性的综合反映,体现了群落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阶段、稳定程度和生境差异。城市植物的多样性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是其他生物重要的栖息地,是生物流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并决定其他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调查研究,对植物群落作综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 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指南针,经纬仪,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土壤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昆虫采集箱。 三.内容与方法 (一)样地的设置 样地形状可以是方形的或圆形的,前者称为样方法。样地的大小一般需要事先进行实验。 对于草本群落,一般最初用10cm×10cm的面积,对于森林群落,一般最初用5m×5m或者更大的面积,登记这一面积内所有的植物种类,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扩大样地边长,每扩大一次,登记新增加的种类,扩大样地的方式如图2-1所示。

生物多样性调查

烟台海域三种潮间带生物多样性调查 【摘要】: 采用样方法对贵族城、金沟寨、养马岛三地潮间带动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比较烟台海滨沙质潮间带、泥沙质潮间带、基岩质潮间带的群落多样性。得出不同潮间带物种的丰富度各不相同,其中贵族城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最大,三种潮间带的优势种也不相同。 【关键词】:样方法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优势种 Abstract : Quadrat method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es diversity in Noble City, Jingou Zhai and Yangma Island. The littoral of Yantai seaside is made up by three types: sand type , silt type and rock type. Through comparing th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littoral,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littoral have different species richness and dominant species. Noble City has the maximum species richness index. Keyword : Quadrat method Littoral Species diversity Richness Dominant species 1.【引言】: 由于涨潮与落潮的关系,使得涨、落潮间的潮差地带拥有湿润的土质,得以造就出合适的环境,也就衍生出潮间带。潮间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是重要的净化区、鱼虾繁殖地和大量食用甲壳类的来源地,生物多样性高,是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的主要区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