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色彩的运用、动静、虚实,对比、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

(一)描写的顺序。

写景是要有一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

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

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

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范成大①

碧瓦楼头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描绘了色彩绚丽、富有生趣的暮春景象。近处,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绿水淙淙;空中,杨柳飞絮,漫天飘舞;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全诗写景层次分明,前两句由近及远,后两句先高后低。

2.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是从面上着笔,用“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后两句则是从点上着笔,工笔细描特定的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这首诗在写景时点面结合,极有层次感。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金德淑①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

【注】①金德淑,南宋旧宫人,宋亡后流落至元大都,这首词即作于此时。根据首句和“六街灯火已阑珊”看,这首词是按什么线索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是按时间线索写景的。“积雪满燕山”和“万里长城横缟带”是早晨春睡起来所之景,“六街灯火已阑珊”是傍晚之景。作者从春睡起来一直写到傍晚灯火阑珊之时,表明其一整天都伫立于玉楼之上,这就表现出了她内心深重而难以排遣的亡国之痛。

(二)多感官写景。

所谓多感官写景,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

杜甫的“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就使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嗅觉“花草香”、触觉“沙暖”;不仅如此,“花草”的色、“春风”的柔、冻泥融化之后的软,其实也暗从触觉角度描写。这样写就把读者的各种感觉器官也调动起来了,让读者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各个角度感受春天的美。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②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北宋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这是第三首。②垂白:老人。

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写景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的上片采用多感官方法来写景。第一句从视觉上写,层层的麻叶、荷叶以及其他的作物泛着光泽,充满生机;第二句从嗅觉上写煮茧的香味飘满一村;第三句从听觉上写隔着篱墙,听到了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作者通过多感官描写,就把农村暮春雨后特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味,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愉悦。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诗歌写景的方法(中)

(三)色彩运用。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色彩感,使诗歌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诗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诗歌运用色彩描写景物,有两种基本方法:色彩的组合、色彩的对比。

所谓色彩的组合,是指诗歌在写景时将几种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写景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生活相对安定之时。诗歌前两句写景所使用的最突出的方法就是色彩组合,诗人选取“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等四样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早春画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愉悦。

像这样的色彩组合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白朴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

色彩对比是指把两种在色彩上具有强烈反差的景物放在一起,使其在色彩上形成对比,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色彩对比与色彩组合的不同有两点。一,在色彩组合中,用以组合的色彩一般有多种;色彩对比只能是两种颜色,且分别出现在上下两句之中。二,色彩组合的目的是为了让画面的色彩更绚丽,一般描写的是乐景;色彩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其所选取的色彩往往是一冷(冷色调)一暖(暖色调),两者相互映衬,以表达感情。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与“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两者相互映衬,碧者更碧,红者愈红,表现了西湖六月迷人的景象。这样的诗句也很多,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净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要注意的是,诗歌中对色彩的使用,并不仅限于写景。诗歌中也有很多通过色彩使景与人形成对比的诗歌,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高宗仪凤三年,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人所诬入狱,此诗即狱中所作。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总领全诗,诗人因秋天的蝉声引发了自己纷乱的思绪。“西陆”指秋天,“南冠”指楚囚,此指诗人自己。颔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说诗人难以忍受蝉扇动着乌黑的双翼来对着满头白发的自己悲吟。“玄”是黑色,“玄鬓”指蝉黑色的翅膀。颈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是写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实则是以蝉自比,表现自身在仕途中因受到太多压制难以施展抱负。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说自己虽然像蝉一样高洁却无人相信,也无人替身陷囹圄的自己说话。此诗的颔联“玄鬓”与“白头”形成色彩对比,其中的白头指的是诗人自己,诗人由蝉之“玄鬓”想到自己的满头白发,引发了青春不再年华老去的无比惆怅。

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来表现意境美,其运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遇到此类诗歌,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色彩的,接着思考色彩的运用对表现画面具有怎样的作用,最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这首元曲的前两句在写景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首元曲在写景时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色彩的运用。作者将“黄”、“白”、“绿”、“红”等四种颜色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表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美丽迷人和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请从色彩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首联。

这首诗的首联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上联以“黑”极写云之浓重,象征敌军势力之强;下联以“金”极写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在日光的照耀下之鲜亮耀目。两种色彩的对比,突出了守边将士面对强大敌人昂扬的斗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这首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的颔联写景色彩绚丽。诗人把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朱樱”、“青豆”、“绿草”、“白鹅”组合在一起,使画面多彩迷人,表现了余杭四月生机勃勃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闲适愉悦。

(四)动静。

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幅画面中。

诗人在写景时对动静的处理,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1.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是用写静态景物的方法写动态之景,让动态之景变为静态之景。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第二句,此句从远处描写瀑布,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诗人着一“挂”字,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来描写,化动为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瀑布从远处观看时所具有的特点。诗歌的后两句从近处描写瀑布,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其气势之雄伟,描写的是瀑布的动态。整首诗由远及近描写瀑布,远望与近观结合,既表现了瀑布的静态美更表现了瀑布的动态美,让同一条庐山瀑布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不同的姿态。

再如白朴的《【双调】沉醉东风·渔夫》中的“点秋江白鹭沙鸥”一句,也是化动为静。“白鹭沙鸥”本是动态之景,作者着一“点”字,就让飞来飞去的白鹭沙鸥成为缀在秋江上一个个“点”,这就让整个画面变成了静态,表现了环境的静谧安适。

2.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句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和“原”都是静态之景,但作者却分别用一个“舞”一个“驰”来写表现之,说山就像一条银蛇在舞动,原就像一头白象在奔驰,这就将静景变成了动景,一方面表现了在雪花飞舞中山和原给人的一种动的错觉,更主要是这样写就使原本“惟余莽莽”、“顿时滔滔”的静态画面灵动起来。

再如宋代宋祁《玉楼春》中的句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红色的杏花绽放于枝头本是静态的,但作者用一“闹”字,不仅写出杏花的繁多,更化静为动,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红杏在枝头闹闹嚷嚷竞相开放的动态,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3.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景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杜甫《绝句》中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的就是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第三句写动景: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写静景: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两句动静结合,使整幅画面即生机勃勃又宁静安适。

另外,如前面所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宋祁《玉楼春》中的句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都是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的范例。

4.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是通过描写动态之景来反衬画面之静。也就是说,以动衬静虽然也描写动态之景,但其目的不在于表现动,而是用动来反衬静的。或者说,作者写静才是目的,写动只是用以表现静的手段。

以动衬静在古典诗歌中非常常见,如唐王藉《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和鸟的叫声来反衬山林之幽静。再如王维的《鸟鸣涧》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表现的也是山中的幽静,最后两句却描写月亮出来惊动了山中的宿鸟,边飞边发出几声清脆的鸣叫之声,也是以动衬静。以动衬静,往往更能突出环境之静。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表现山中的宁静的?请简要分析。

颔联和颈联采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方法来表现山中的宁静。颔联的“明月松间照”描写了月光泻于幽深的松林之中,是静景,下联“清泉石上流”则描写清泉淙淙流于白石之上的动态之景;颈联更是描写了浣女归来时在竹林中的说笑声和渔舟归来时莲叶抖动的喧闹景象。这两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了山中的宁静幽美,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湖阴先生院内之景,茅檐因为经常清扫干净无苔,自载的行行花木整齐成畦,这是静景;后两句描写院外之景,绿色的农田被河流环绕护卫,紧挨庭院的两座青山好像要推开门为主人把青色送上,这是动景。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由内及外,动静结合,表现湖阴先生居住环境的清幽、优美。

(2)第四句写景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第四句运用比拟的手法写景,化静为动。门前的青山本是静态之景,但诗人用“排”、“送”两个动词,不仅化静为动,而且赋予无情的山以人的思想感情:它们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便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这就使无生命的自然变得活泼可爱,增加了诗歌的情趣。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第三句写一只只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夜宿在沙滩上,是静态之景;第四句鱼忽然从船尾的水中跃出发来“拨剌”的声响,是动态之景。这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了江上月夜的宁静、安谧,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夕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1)诗的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这两联两次写到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诗歌的前两联写景,先从视觉写月光洒满庭院的景象,再从听觉写微风吹拂丛竹发出的声音。两次写到的雪都是作者的错觉(或“虚写”),作者借雪渲染一种超凡脱俗的洁净氛围,表现其内心的澄澈。

(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在表达上的作用。

上联“村深无漏鼓”交代作者所居之地为远离尘俗的僻远之村;下联以“鹤唳”反衬环境之寂静,以“三更”写诗人夜深无眠,表现其对这种超凡脱俗境界的陶醉。

诗歌写景的方法(下)

(五)虚实。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诗人有时在写景时,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想象第二天清晨酒醒时看到的情景,表现其与情人分手之后的离愁和孤寂、凄凉之感。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就是对江南美景的回忆,表现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依恋。

虚写是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方法,虚写的对象不只是景,还有事、人、场面等,在后面学习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时将重点来谈,此处不再赘述。

(六)对比。

诗歌写景也常常使用对比的方法,如前面所说的色彩对比、动静对比,此外,还有虚实、大小、多少、远近、乐哀、衰荣,等。

李白《春思》一诗的前两句写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就形成了对比:上句以“碧丝”比喻燕地的草,可见草之细小,是刚刚长出,下句说秦地的桑树叶子浓密茂盛已经将树枝压低,已经生长了很长的时间;这样,燕草与秦桑,一细小一茂盛,一刚刚长出一已生长较长时日,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描写燕草与秦桑并将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目的何在?我们看下面两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两句是说,当燕地的你(抒情主人公的夫君)产生思归之情时,秦地的我早都因为思念你而肝肠寸断了。这两句中“君”与“妾”的感情也形成了对比,一个感情刚刚产生,一个的感情已因为思念长久而极为浓烈。明白了这两句的意思,作者前两句写景的作用就非常清楚了,即以写景引出下面的抒情议论,用燕草比喻“君”之感情,以秦桑比喻“妾”之感情。

再如王禹偁《村行》一诗的颔联和颈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这两联写景也共同使用了对比的方法,颔联“万壑”与“数峰”形成多与少的对比,“有声”与“无语”形成声与静的对比;颈联“叶落”与“花开”形成衰与荣的对比,“胭脂色”与“白雪香”形成色彩上的对比。这两联通过对比表现了乡野秋暮的多彩迷人。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的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与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在写景的境界上就形成了对比:首联通过“细”、“微”、“独”极言其小,颔联则境界开阔雄浑。在对比与反衬中诗人将自己当时的渺小感和孤独感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③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年),时杜甫任左拾遗(从八品)一职。曲江: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时是游赏的好地方。②翡翠:指翡翠鸟。③物理:事物的道理。

颈联上下两句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写景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颈联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写景:“小堂”与“高冢”一小一大形成对比,“巢翡翠”的富有生机与“卧麒麟”的荒凉衰败形成对比。翡翠鸟飞来飞去正在昔日达官贵人玩赏饮宴的江边小堂中巢窝,而那些达官贵人早已变成冢中枯骨,连墓前的石麒麟都倒卧一旁。这一联通过对比写景引出了尾联的感慨:由眼前之景推究人生在世的道理,还是要及时行乐,何必让浮名羁绊自己呢?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台①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①视听结合,第一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写景;②对比。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前三句写景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意象组合,这首元曲前三句写景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共九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语言凝练,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②对比,第一句和第三句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哀伤的行旅图,而第二句则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描写一幅优美温馨的农家欢聚图,两幅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反衬出作者旅途的孤寂伤感。

(七)修辞。

诗人在写景时也常常使用一些修辞,以使所描写的景物形象传神、鲜明生动。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亭皋:水边的平地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第三四两句在写景上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三四两句运用比拟的方法写景。第三句用“瘦”表现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第四句用“肥”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这两句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山水的喜爱。

2.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第一二两句是如何写景的?有什么作用你?请简要分析。

第一二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景,表现了山河的壮丽,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收复大好河山的渴望

(八)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是诗歌写景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在描写景物时必须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而不能仅仅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不同在于,寓情于景是描写方法,借景抒情是抒情方法。也就是说,同样一首写景抒情的诗,如果从写景的角度看,它是寓情于景,如果从抒情的角度看,它则是借景抒情。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寓情于景虽然是诗歌写景必须遵循的原则,不过,景与情是反衬关系的的诗歌则需要除外。

三、古典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景与情的关系,是古代诗歌鉴赏题经常考查的题型。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以景烘托情、以景反衬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融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等。这些关系,前面都有介绍,不再赘述。

练习:

1.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③。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近王铚①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贫游世,龙钟老迫身。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①王铚,宋代诗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曾为枢密院编修,后因忤秦桧意遭贬。

请从景与情的关系上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①诗歌前四句描写山色、溪梅、东风等景物,表现了春天将近时生机蓬勃的景象;②后四句抒发了诗人贫穷落拓而又老境将至的抑郁和想隐退避世却找不着出路的苦闷;③诗歌以乐景衬哀情,借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反衬诗人的贫穷落拓与进退无着,突出了其精神的极度抑郁苦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