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儿科名词解释

(完整版)儿科名词解释

(完整版)儿科名词解释
(完整版)儿科名词解释

胎儿期:从精子和卵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称为胎儿期。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大于或等于1000克)至出生后7足天。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

高危儿(high risk neonate)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

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满37~41周出生,体重在2500~4000g,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小于胎龄儿:是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者,凡已足月而体重在2500g以下者为足月小样儿。

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初生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及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出生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以母乳喂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称分补授法和代授法。

头围:指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饶头一周的长度,与脑和颅骨的发育密切相关。

上臂围:指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比一周的长度。

初乳:按WHO规定,产后最初4d内分泌的乳汁为初乳,质稠色黄,相对密度较高,含脂肪少,含蛋白质多,主要为免疫球蛋白.

蛋白质-能量营养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指因缺乏能量和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指当维生素D缺乏、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代偿分泌亦不足时,则低血钙不能恢复,总血钙<1.75-1.88mmol/L时即可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手足搐搦、喉痉挛,甚至全身性惊厥。

高危儿: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儿

Apgar评分:是一种简易的临床评价高出生婴儿窒息程度方法,内容包括心率、呼吸频率,对刺激反应、肌张力和皮肤颜色,每项0-2分,总共10分

先锋头:又称产瘤,是由于分娩使头皮循环受压血管通透性改变及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的皮下水肿,所以发生在头先露部位,出生时即可发现,肿块边界不清、不受骨缝限制、柔软、压之凹陷、无波动感,出生后2-3天即消失。

原始反射:是指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的反射,如觅食反射,吮吸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呼吸暂停:呼吸停止20秒钟以上,伴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青紫

中性温度:指机体代谢氧和能量消耗最低并能保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

新生儿红斑:生后1~2天。在头部,躯干及四肢出现大小不同的多形性斑丘疹.1~2天自然消失。皮脂腺堆积在鼻尖,鼻翼,额面部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新生儿粟粒疹。

遗尿症:正常小儿2-3岁起已能控制排尿,如5岁以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遗尿症。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称为夜间遗尿症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发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在出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mg/dI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母乳性黄疸:多于生后4-7天出现黄疸,2-3周达高峰,停母乳3天后胆红素下降

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是指新生儿娩出时吞下母血,于生后不久发生呕血与便血

马牙: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

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数周后可消失。

核黄疸:病理性黄疸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过高或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未结合胆红素进入脑组织,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umol/L(20mg/dl)或早产儿的总胆红素浓度为256.5umol/L(15mg/dl)。

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水肿、变硬同时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受损,也称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

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婴血型不合所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由急性细菌性痢疾

的危重型,起病急骤,临床以突发高热,嗜睡,反复惊厥,迅速发生休克和昏迷未特征。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呼吸衰竭等症状,多见于早产儿,病理上以肺泡壁及细小支气管壁上下内有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症。

胃液震荡试验:将胃液1ML+95%的酒精1ML,振荡15S,静置15分钟,如果沿管壁有一圈泡沫为阳性,阳性者则排除新生儿肺透明膜疾病。

缺氧发作:

肥胖-换气不良综合征:严重肥胖者可因脂肪过度堆积而限制胸廓扩展及膈肌运动,导致肺通气不良,引起低血氧症、红细胞增多、发绀严重时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Koplik斑:Koplik斑在疹发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散布在对着的下臼齿的颊粘膜上,量少,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斑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具有早期诊断意义。原发性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初次侵入人体后发生的原发性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

类型,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原发综合症: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

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Todd 麻痹:惊厥后可发生一过性(24小时内)瘫痪

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多发生于6-18个月婴幼儿,5岁前会自动消失

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连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发作间期意识不恢复者

三脚架征:即患儿坐起时两臂向后伸直以支撑身体。

吻膝实验阳性:即患儿坐起时不能自如的弯颈使下颌抵膝;

头低下症:即将手置于患儿肩下,抬起其躯干时,患儿头与躯干不平行。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又称舒-亨综合征,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综合征。临床特点除皮肤紫癜外,有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等。主要见于学龄儿,男孩多于女孩。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

21-三体综合征(21 trisomy syndrome)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常染色体畸变疾病,也是小儿染色体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艾森曼格综合征:当肺动脉高压显著,产生自右向左的分流时,临床出现持久性紫青即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先天心脏病:(CHD):是指胚胎时期心脏和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是新生儿和儿童时期(特别是4岁以下的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

差异性紫癜:心脏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产生右向左分流,患儿下半身紫青,左上肢轻度紫青,右上肢正常,称为差异性紫癜

阿斯综合征:因心脏搏出量显著减少,患儿出现意识丧失,惊厥,甚至死亡

肺门舞蹈: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时,肺动脉段凸出,肺野充血,肺门血管增粗,X线透视下可见肺动脉总干及分支心脏搏动而一明一暗,似肺门跳动,这种现象称为肺门舞蹈

蹲踞现象:法洛四联症患儿多有蹲踞症状,每行走、游戏时,常常主动蹲下片刻。蹲踞时下肢屈曲,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减轻了心脏负荷,同时下肢动脉受压,体循环阻力增加,使右向左分流减少,从而缺氧症状暂时得到缓解。

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和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造成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

生理性腹泻: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其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多,甚至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一定很多,其中含少量水分,一般没有特殊腥臭味。生理性腹泻的婴儿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多无其他症状,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口服补盐液:是WHO推荐用于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它由氯化钠3.5g,碳酸氢纳 2.5g,枸橼酸钾 1.5g,葡萄糖20.0g,加水至1000ml配制而成,其电解质渗透压为220mmol/L(2/3张)。

鹅口疮: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炎。特征是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状物

骨髓外造血:出生后,尤其婴儿期,当遇到多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末梢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婴儿期起病,具有肝细胞性黄疸、肝脏病理特征和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症候群,病因包括:宫内和围生期感染、先天遗传代谢病、肝内胆管发育异常等Goodpasture综合征: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临床特点是咯血,呼吸困难,血尿及蛋白尿,有时可出现水肿及高血压,迅速出现肾功能衰竭

激素依赖:对激素敏感,用药缓解,减量或停药2周内复发,恢复用量或再次用药又缓解并重复2-3次者

激素耐药:以强的松每日1.5mg-2.0mg/kg治疗8周判断,尿蛋白仍》++

激素敏感:以强的松每日1.5mg-2.0mg/kg治疗8周判断,尿蛋白完全转阴

激素部分敏感:以强的松每日1.5mg-2.0mg/kg治疗8周判断,尿蛋白减少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