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马法对于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启示

罗马法对于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启示

罗马法对于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启示
罗马法对于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启示

罗马法对于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启示

罗马法是孤单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也是世界法律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法律体系之一,它不仅是大陆法系形成的基础,而且对英美法系也有着重大影响。罗马法的体系和原则,为后世民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中国社会的传统法律文化往往是“重刑轻民”,研究罗马法对于我国构建起自己当代的民法体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罗马法与中国民法法典化

民法法典化是指将有关民事法律规范按一定的体例编纂成法典,以法典为民法的主要来源。法典化是大陆法系国家民法的传统,也是一个国家民事法律完备与否的重要标志。法典化要求国家立法权的统一和立法机关对立法权的垄断,要求对法律进行精确的分类,以及法律规范的抽象化和概括化。

罗马法虽不是某一个具体文献的专有名称,而是从罗马奴隶制国家建立时起,到罗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之时止,这一历史时期罗马国家法律的总称,但实际上人们所指的罗马法,主要是查士丁尼皇帝时期制订的、被后世称为《民法大全》。这一法律文献所以说罗马法是一部法典化的法。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都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并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展现了其优越性。

虽然在社会制度文化习俗方面的同主要的成文法国家有着诸多差异,但中国实际上还是一个大陆法系国家。目前我过的刑罚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在民事法律方面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出台一部统一的民法典显得尤为迫切。当前,我国民事立法以单行法为主,其中不少是各部门起草制定或颁布,从现有的立法看,重叠、冲突比较普遍,一些规则甚至有部门利益化倾向,对于要建立一个私法体系的目标来说,这种现象是不适宜的。从大势而言,形成一个统一的、正确的私法观念有助于我国完备的私法体系的确立。法典化对于我国统一私法观及私法体系的形成有巨大作用和现实意义。

罗马法与我国物权法的公私法问题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指出,法的“研究对象有两个:公法和私法。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事实上,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这里所谈的是私法,包括三部分,由自然法、万民法和市民法的基本原则所构成。罗马法学家对立法的划分成为后世法学进一步分类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依据。在此分类的基础上,罗马法学家将研究的重点致力于私法。这种以私法为重心的设计安排反映了罗马法的“私法观”。罗马人的私法观不仅在于他们创立了完整的系统的私法体系、私法概念、私法内容,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强调私法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维护个人的正当的合法的权益,这是罗马法能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一种永恒法的原因。

尽管我国《物权法》已经出台,但如何将其完善使其发挥更好的社会功用,吸收借鉴博大精深的罗马私法是很有必要的。法律乃物质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产物和反映,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变,民法作为“将经济关系直接转化成法律原则”的法律部门,其现代化成为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法律现代化的重心。物权法是其一个重要内容,物权关系的扩张化和复杂化使得对物权的法律调整更加精细、完备,物权法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物权法体系的构成日益增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权法必不可少。中国应建立一套财产归属和财产利用并行的物权制度,确立财产的归属,实现财产被进一步利用。这就需要从财产利用的角度重构所有权理论并全面规定财产利用的物权制度。

罗马法与我国继承法的特留份问题

特留份是指家长在处分自己的财产时必须给一定范围近亲特别遗留之份额,其份额起初并无明文规定,由裁判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后仿照公元前40年的《法尔其他法》的规定,以法定继承份的四分之一为标准。而特留份追补之诉指遗嘱人在立遗嘱时确立了应继人的特留份数额,但因物价变动或意外事故出现,致继承开始时,应继人所得达不到法定份时,应继人得请求法院向遗嘱指定继承人追补不足之数。查士丁尼皇帝对其进一步完善,规定遗嘱人不得随意处置特留份,必须留作法定继承。有子女四人以下的,特留份为应继份的三分之一,有子女五人以上的,特留份为应继份的二分之一。

特留份制度的设立,旨在限制完全的遗嘱自由,保护近亲的继承权,衡平遗嘱人意愿及近亲权益两方关系,以达到家庭及社会秩序的和谐。在特留份范围外之财产,为遗嘱人得自由处分之部分,对此部分财产,遗嘱人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情感好恶,或遗于其喜爱之特定人,或通过遗赠方式授予慈善公益事业,谋求社会公益。可见,在特留份制度下,遗嘱人的自由意愿及其近亲权益均得以保护,可谓匠心独具。采用特留份制度以限制遗嘱权的滥用,乃罗马法学家首创。从古到今,遗嘱自由都要受到家庭制度和伦理道德的限制,只不过由于各国的民族传统和习惯不同、经济制度不同,限制的强弱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各国正是通过对遗嘱自由的适当限制,寻求实现遗嘱人处分财产的自由和家庭成员正当权益保护两者之间的平衡,以实现一种有秩序的自由。

我国对罗马法系的继受在遗嘱继承方面,存有重大缺憾。我国1985年颁布的继承法仅仅规定了公民可以通过遗嘱或遗赠的方式自由处分自己的财产,而未采用大陆法系国家通行的特留份制度对此种自由加以限制,导致遗嘱人在处理财产时随心所欲。它只规定:遗嘱人在处理自己的财产时,“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份额”,这就是说,只有在继承人同时具备既“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两个条件时,遗嘱人才应当给他们遗留“必要的份额”,且没有明确的数额限制。如果继承人有劳动能力,但因失业或无业而无生活来源,或者虽无劳动能力但却有其他人或社会为他提供一定的生活来源,遗嘱人都完全没有必要为他们遗留一定的财产,可以仅凭一纸遗嘱剥夺继承人的法定继承权。这种规定的不合理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对大陆法系优良传统的明显悖逆。一方面,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对遗嘱自由加以限制,遗嘱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主观情感的好恶亲疏,随意处理自己的财产,或赠与他人,或重男轻女,或指定一子继承,甚至遗于情妇而合法妻子却不得继承者,亦不鲜见。再者,尊亲爱幼,夫妻互助,如果财产关系界定不明确,亦可能导致他人或子女间相互离间,拉拢老人,巧夺财产,家庭之温情面纱一旦撕破,社会稳定,亦无从

谈起。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发生遗嘱人受到诱惑,或因一时偏激,把自己的全部财产留给毫不相干的第三人,而不让合法妻子和子女继承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现今继承法又不能为合法妻子及子女提供明确有力的法律救济。由此可见,完善我国的遗嘱继承法律制度,势在必行。而现今正在进行的我国民法典的起草与规范设计的讨论,则为完善这一制度提供了良机。借鉴罗马法及法德等国的做法,在我国的继承法中明确规定特留份制度,遗嘱人在处分自己的财产时,必须视特留份权利人,如配偶、直系尊亲属、直系卑亲属的个数留足遗产的确定数额。作为法定应留份,使特留份权利人得以继承,如果此部分遗产受到侵害,可请求撤销遗嘱或补足特留份。

参考文献:

1、《外国法制史》曾尔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2、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商务印书馆, 1989.

3、《罗马法精神与当代中国立法》江平法制出版社,1995.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责任论)

第十章社会责任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责任论 答:社会责任论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问世,它是维护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报刊自由委员会在其总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中要求报刊对全社会负责,对报刊提出五项具体要求:①新闻报道的真实、全面、理智;②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③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④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⑤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现实)信息”。 2.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西南大学2010年研;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 答: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是指新闻媒介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既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进而形成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的新认识,即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3.舆论监督(中国传媒大学2012、2007、2005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4.更正与答辩原则[北大2007年研] 答:更正与答辩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的内容之一。更正,是指新闻报道中具体事项的交代出现失实,相关人有权要求传媒作出更正,传媒自身也有责任在发现差错时主动更正。答辩(又译为答复),是指被新闻报道提及的相关人,有权对报道内容的公正性或全面性进行答辩。对于相关人,这是一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对于传媒和记者编辑,主动更正和允许相关人更正与答辩,则是遵循职业规范的问题。 5.新闻评议会[社科院2004年研] 答:新闻评议会是指一种评价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专门性机构,它通常由新闻行业机构组织行业内相关人士组成,也可以由新闻界和其他各界(司法及社会群众团体等)的代表联合组成。新闻评议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报业及其他传媒的表现进行评议,并对一些违反新闻道德的案件做出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一般不受理违法案件。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评议组织仅有裁决权,少数国家如日本等则既有裁决权,又有处罚权,处罚的项目有警告、记过、罚款、开除会籍等。 6.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答: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是指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政治法律、思想观点、文化传

罗马公民法的重要特征

古罗马公民法的重要特征——形式主义 【高考呈现】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程卷?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例题解析】 解题方法:材料推出结论+迁移课本知识。试题立意:考察“公民法的特征”。通过材料中原告因错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至诉讼失败的事实,可知:该法律比较死板、注重形式、缺乏灵活和变通。而这个特点恰恰是古罗马公民法的重要特征。又因为《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范畴(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故此题选B。A答案本身说法错误,因为罗马法的核心原则就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D答案与题干材料所述无关。 【知识迁移】 古代罗马的法律作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在近年高考中日趋成为显性考点,如前述全国新课程卷考题。老师提醒同学们还需注意以下罗马法知识: 1.公民法与万民法的主要区别:前者——①注重形式、程序繁琐;②缺乏灵活与变通;③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侧重公法规范);④对于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⑤具有相对封闭性。后者——①简洁灵活、实用有效;②注重调整贸易及财产等经济民事纠纷(侧重私法规范);③判例法(遵循先例原则)不断发展完善;④具有开放性,兼收并蓄它国优秀法律制度。 2.罗马法精神:其主要包括三部分。①自然法精神——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精神;②私法精神——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核心)。也正是如此,学者又称狭义上的罗马法就是罗马私法;③理性精神——注重事实、证据及案情推理。 3.罗马法的主要特征:①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体现;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己法自守”原则——例如:BC340年对外战争中,罗马执政官托克瓦图斯下令任何将士不得在布阵外与敌方将领独自对阵。其子自恃骁勇,不顾军令与对方首领挑战,虽然杀了敌方将领,但仍然因违背军令而受军法处置;④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自然法精神;⑥罗马法是奴隶主贵族、工商业阶层、平民和自由人等各种政治力量妥协的结果。 4.为什么罗马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①吸收外国先进的法律制度,与时俱

罗马法期末考试大题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在罗马社会和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虽然《十二铜表法》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法律技术上也不尽完善,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是,其在罗马社会和罗马法发展过程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罗马法的重要意义如下: (1)《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丰富了罗马法的内容,使罗马法体系更为完善,更适应罗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推动了罗马社会平稳向前发展。该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是传统习惯法的总结。确立了私有制原则,保护财产所有权,提出了时效制度,新法优于旧法等具有价值的法律理念。 (2)《十二铜表法》的形式表明它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罗马从习惯法走向成文法。打破了法律秘密主义,使得罗马的审判量刑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对法律和法律知识的垄断和恣意解释。 (3)《十二铜表法》的法律精神在当时较为先进,体现出明文公示、按律量刑的法制精神,一定程度的限制贵族的权利,保护平民利益,使平民与贵族相对平等,表现出维护贵族和保护平民利益的倾向,体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进步精神。是平民和贵族长期斗争的成果,虽然在实质上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却也以和平的方式缓和了阶级矛盾,是罗马社会理性思维的一次完美体现,标志了平民政治的成熟,巩固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4)《十二铜表法》有着极高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对整个罗马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意义。该法是罗马的基本法和法律发展的基础,标志了法律的正式确立,作为罗马“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式的里程碑,对罗马法发展意义重大。其法条的思路和格式上成为了后来罗马公民法的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限制贵族权力,保护平民利益,是法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其许多法律理念和原则对后世尤其是欧美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合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谈谈罗马人法中的“人格减等”制度。 在现代,凡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都是法律意义上的人。然而在古罗马,只有拥有完整人格权的人才是在法律上享有完全权利能力的人。而导致人们原有人格权被减少甚至灭失的规定,就是人格减等制度。 一、概述 1.总述:人格减等是罗马市民法中使得人格在法律上的降低或死亡的一项特有制度。完整的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组成,若某一项权利发生变化,发生人格减等。自由权是自由实现意志的权利,是划分自由人和奴隶的依据,是享有市民权和家族权的前提。市民权是罗马公民享有的特权,是划分罗马人与拉丁人或外国人的依据,是家族权的基础。家族权是家族团体内的成员在家族关系中享有的权利。 2.分类:人格减等根据所灭失权利的重要性分为最大人格减等、中人格减等、最小人格减等。最大人格减等剥夺自由权,自然人沦为奴隶,人格在法律上死亡,市民权和家族权随之丧失。中人格减等剥夺市民权保留自由权,罗马人沦为拉丁人或外国人,家族权随之丧失。最小人格减等使人剥夺原有家族权取得新家族权,新人格替代旧人格,自由权和市民权不变。自然人虽失去了与原家庭的宗亲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但可能在新家庭中取得相应的、甚至更有利的法律地位。 二、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人格减等制度作为一种不平等的制度与启蒙运动后至今的自由平等思想背道而驰。然而制度具有时代性,人格减等制度与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1.社会制度:古罗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奴隶制身份社会,人格是划分身份等级的重要标识。统治阶级为了有效组织社会秩序,将人格与身份相结合,通过人格减等将自然人的社会身份定位。实质上是对社会阶级的划分,是组织社会身份制度的一种工具。 2.生产力发展水平:帝国时期,奴隶是社会的基础,小农劳动受到极大压迫,罗马商品经济的实质是奴隶经济,生产力的提供者主要是奴隶,人格减等制度是与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契合的。 3.人类共同理性与分配正义:在古罗马人们通过这种制度,使得经济、政治、社会地位和财产的不平等有章可循,使得完全人格者对人格减等者的优势更为明显。这符合当时人们的共同理性和分配正义的哲学理念,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对待有利于人们向着高等级的人格努力,避免自己做出导致人格受损的行为,作为一种奖赏分明的激励制度一定程度的促进了古罗马社会的发展。 三、逐渐衰败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渐取代畸形的奴隶经济,一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应运而生。人格减等制度维护奴隶制身份社会,加剧人们对不平等的不满,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最终影响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逐渐从法律视野中淡去,人类向一个更为平等的时代迈进。 ★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张,共和国后期是一个罗马市民法发展和万民法形成的时期,罗马内事裁判官和外事裁判官对法律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1.内事裁判官 (1)内事裁判官的“告示”对市民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市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其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法的决议和习惯法规范,涉及财产方面的不多,而且体系不完整、带有保守性和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随着经济生活的日益发展和复杂化,市民法已无法满足新兴大商人和大土地所有者等奴隶主的要求,罗马居民迫切要求在法律关系方面进一步明确私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最高裁判官(内事裁判官),在保证市民法适用的同时,通过审判实践和颁布告示,补充和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日本新闻业 一、名词解释 1.《官版·巴达维亚新闻》[人大2004年研] 答:《官版·巴达维亚新闻》是日本出版的最早的日文报纸,1862年1月由官方“洋书调所”的工作人员竖川三之桥和万屋兵四郎印刷发行,先后印发了23卷。“新闻”一词系日文“报纸”的意思。此报翻译自在荷属印尼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出版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机关报《爪哇新闻》,以《巴达维亚新闻》为名公开发行,因系官办,故冠以“官版”二字。报纸形式、印刷手段还很落后,曾使用过荷兰人于1849年赠送给幕府的一台手摇印刷机。 2.NHK[上海财大2010年研;四川大学2009年研] 答:NHK是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日本广播协会的简称,创建于1926年,战后重新改组。1953年开播电视以前,该机构一直经营广播业,现在主要力量已转向电视。按照日本《广播法》的规定,NHK是实行自主经营的“特殊法人”,它在承担法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的同时,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不以赢利为目的。NHK是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经营委员会,其成员由首相提名,经参众两院同意后任命,任期三年。NHK包括三套广播网:第一广播网以新闻时事为主,其次是文化和娱乐节目;第二广播网以知识教育为主,其次是文化和新闻时事;第三广播网是调频广播,以文化娱乐节目为主,也有新闻时事节目。此外,NHK还有两套电视网:一套为综合频道,一套为教育频道。从总体上看,NHK的节目内容比较严肃、正统,新闻报道方面力求准确、公正,注重时效性,娱乐题材尽力避免庸俗化,在世界电视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3.《读卖新闻》 答:1874年11月2日创刊于东京。它是日本五大全国性综合性日报之一,每日发行早版和晚版两种版本。2004年日发行量达到1408.1万份,不但在日本位列第一,而且是世界报业发行量之最。主要面向社会中下层办报,是大众化报纸,类似中国的都市报。在报道社会新闻、生活时尚、医疗护理等方面版面多,内容广泛,文字通俗浅显。《读卖新闻》集团形成覆盖全日本、全球的新闻采集网。 4.《朝日新闻》 答:1880年创办于大阪。它是仅次于《读卖新闻》的第二大日报,是全球发行量领先的第二大日报。其广告收入在日本位居第一。它是一份严肃的高级大报,以“精英新闻”定位,以知识分子、工商业主管、政府官员等中上阶层人士为主要读者。以政治、经济、外交等硬新闻为主,重视言论。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在社会贡献方面,该报运营的各类公益性法人有20多个,涉及文化、艺术、社会福利、教育、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5.《日本经济新闻》 答:1876年12月2日在东京创办,原报为《中外物价新闻》周刊,1885年改为13刊,1946年3月改为现名,是日本经济界尤其是金融界(财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报纸。为综合性日报,偏重经济新闻,具有专业报性质。代表并反映财界的主流意见,受到日本政府、企业、金融业的格外重视,主要读者群为财经系统、企业、政府官员。以平实稳重为主要风格。

论罗马法形成过程的开放性及其灵活性(一)

论罗马法形成过程的开放性及其灵活性(一)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罗马法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和评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罗马法在形成中所具有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征,进而结合现实的立法情况探讨了上述特征对中国民法法典化的启示。 关键词:罗马法开放性灵活性民法典 一、问题的缘起 罗马法是世界共同的法律,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无不受到罗马法的影响。然依据通说,大陆法系国家乃是罗马法的真正继受者。其基本的论据是:作为罗马法集大成之作的查士丁尼法典分别为法、德等诸多国家民法典的编纂提供了范式,i]并由此使大陆法系诸国具有了共同的特征:即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和体系化。正因如此,罗马法高度的系统化特性往往被认为是罗马法区别于其他国家尤其是英美法诸国最为显明的标志。然而,在笔者阅读一些法学文献的过程中,却发现这些文献对于罗马法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有不同的认识,即罗马法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英美法有着更明显的相似性。著名的比较法学家K?茨威格特和H?克茨在其著述中较为清晰地表达了这种看法:“十分相似的控告方式,使古罗马和英国的法律实务者都更多地注意诉讼类型,而不注重实体权利,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可以归属到不同诉讼或令状的具体事实,而不是以某种合理的方式为基础将实体法精制成一个体系。所以,罗马法和中世纪英格兰普通法都被‘程序的思考’所主宰着;在这两种制度中,实体法规则的形成晚于持续性规则,实体法‘隐蔽于持续法的缝隙之中’梅因《早期的法律和习惯》1889第389页].尽管这两种制度相隔上千年,它们的历史发展在其他许多方面也有相似之处。”ii]哈耶克在其《自由秩序原理》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立场。他认为,“……第一个充分发展的私法体系,与普通法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此一私法体系的精神与此后的《查士丁尼法典》大异其趣,但不无遗憾的是,决定欧洲大陆法律思想的却是后者。”iii]英国法学家巴里?尼古拉斯也持相近的意见:“历史上,无论对于罗马法还是普通法来说,制定法在私法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都是比较小的。”iv]这些观点与我们惯常的认识未尽一致,也提醒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对罗马法做更为全面和切合历史的理解,不能将代表着体系化最高成就的《民法大全》看作罗马法本身或罗马法的全部,还必须把关注的视角投向罗马法生长、演进的历史轨迹,对罗马法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进行认真考察分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误读历史、真正揭示出最能体现罗马法精神实质、最能反映罗马法个性的东西。本文将通过对罗马法形成过程中基本状况的考察,对罗马法在法典化之前的一些特性作粗浅的分析,期望藉此说明罗马法中与我们通常的认识不同的另一面。 二、从其发展过程看形成中之罗马法的开放性及其灵活性 (一)、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及其法律发展状况的简要评析 关于罗马法的分期,中外学者认识不一。本文在论述时所采的是四分法,即将罗马法的演化过程分为王政时期(公元前753年——前510年)、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10年——前27年)、帝政前期(公元前27年——公元284年)和帝政后期(公元284年——565年)四个阶段,v]并循此脉络对罗马法演化过程中的概况作简要梳理,继而在这种大背景下重点考察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特征。 在第一个阶段,即王政时期,法律渊源较为单一,主要为习惯法。罗马法还处于“幼年时代”(德国罗马史学家G?胡果语)。私法不发达,尚不具有成文化的法典形式。此一时期,对法律的解释为僧侣所垄断。 殆至共和国时代,罗马法发展甚为活跃,法律渊源亦趋于多元。一方面出现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表法》,该法主要吸收了古罗马早期的习惯法,是一部采诸法合体体例的成文法律,其中含有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相邻关系)、私犯等大量民事实体法的内容;另一方面各种大会的立法及长官谕令则成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在这些大会中,

罗马法制史渊源浅谈

罗马法制史渊源浅谈 罗马法是古代社会最发达完备的法律体系,其内容包含之广、立法水平之深对现今法律社会仍有重要影响,当今大陆法系即是自文艺复兴前后“罗马法复兴”而来,另外普通法系的始创英国自十二世纪以来也深受罗马法的影响,其契约关系等也来自罗马法原则,因此探究罗马法渊源对于研究当今社会法律制度有着重要的必要。 一.罗马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任何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都与其所在的历史经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罗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由此,罗马法主要涉及的法律关系也在人、物、诉讼等私法方面,其公法的发达程度较其私法逊色。同时,由于对外武力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为了对其征服地的管理和对外的贸易,相应产生了万国法,这也就是后来国际法的雏形。 二.罗马法的法律渊源 法律渊源也即法的制定形式,罗马法从广义上来说法律渊源可以分为四大部分:自然法(习惯法)、制定法、执政官告示和法学家解释。 (一)习惯法(自然法) 罗马法的产生是由罗马部落的产生而开始的,最初罗马是由七个王相继执政也即王政时期,该时期主要的矛盾是阶级分化和财产不平等产生的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法律关系也即是为了调节原始氏族向阶级社会过度的矛盾,同时涉及宗教仪式和氏族习惯如祭祀家长权等。罗马第六代王对原有的根据血缘关系而调节的财产和户口关系进行了改革,同时确立的新的权力和义务。相传他还颁布过契约和侵权行为的法律,但没有真实文献可据。因此该时期主要渊源是不成文的习惯法。 (二)制定法 狭义的制定法通常是指立法者或者立法机构颁布的一般法律,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同时存在三个名义上的立法机构:百人团民会议、部落民众会议和平民议会。上诉三个民众会议所制定的规制都属于“法律”,同时元老院的决议和帝国时期皇帝的谕令也属于罗马制定法的渊源。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美国新闻业)【圣才出品】

第二章 美国新闻业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美国新闻业简史 美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 (1)1704年4月24日,波士顿邮政局长坎贝尔创办《波士顿新闻信札》,这份周刊 被视为美国现代新闻史的开端。 (2)1789年9月,美国议会增加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是确立美国新闻自由 体制的基石,确保美国新闻业长达一百几十年的繁荣。 (3)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出版《纽约太阳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便 士报”。6个月后,该报引发美国新闻史上的“便士报”运动。 (4)1848年,纽约6家报纸合办“港口通讯社”(1857年改组为“纽约报联社”, 美国新闻业简史 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 美国新闻业现状 美国是当今世界传媒业的霸主 美国新闻业的现状 新闻媒体基本上都是私营的 美国传媒业的特点 新闻媒介的运作实行彻底的商业化 新闻媒介高度垄断 美国新闻媒介具有高度独立性 美 国新 闻业

1892年又改称“美联社”),是美国第一家通讯社。 (5)1846年5月13日,《巴尔的摩太阳报》首次使用电报传递快讯,发出美国总统向墨西哥宣战的消息。由此产生倒金字塔的消息结构。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标志着新闻写作体裁的正式诞生,成为消息的典型表现手法,并推广到全球。 (6)1896年8月,阿道夫·奥龙斯接办《纽约时报》并改版,大量刊登时政、经济、外交的硬新闻以及立论公正、深刻的社评,开创报业的新时代——“信息模式”。 (7)1892年,斯克里普斯家族创办全美第一家报纸集团。 (8)1920年11月2日,正式领取执照的匹兹堡KDKA电台开始播音,播出的第一条新闻是哈定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美国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 (9)1939年4月30日,全国广播公司(NBC)首次用电视转播纽约世界博览会“明天的世界”开幕式,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开幕式上致词,成为第一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美国总统。 (10)1950年,美国首次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50年联邦通讯委员会正式批准采用“点描法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NTSC制。 (11)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会采用TCP/IP协议,将各大学、研究所的电脑连接,1990年采用英国人提姆·柏纳·李发展的万维网,自此开创互联网时代。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开始起飞。 二、美国新闻业现状 1.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课后反思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课后反思 东安天成实验学校高中部唐建辉 本节课,根据以往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实践来看,主要对罗马法的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和众多的法律名词之间相互关系把握不准。针对今年我校高一学生中下等成绩较多、理解概括能力差的实际情况,我着重从分类和作用两个方面讲解:一是让学生通过罗马法的分类,了解罗马法的时间空间发展线索,理解不同法律名词的相互关系,从而掌握罗马法的内容;二是通过理解罗马法对罗马统治和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来了解罗马法的普世价值。通过三个班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课堂气氛活跃、轻松,通过当堂测试,学生掌握得也不错。体会和感想如下: 一.成功之处 (一)感觉这堂课的总体设计还比较满意。评价一节历史课的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好听,好记,好懂。从好听来说,首先,课堂导入方面,一开始的4-8分钟,必须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一点上,我出示了中央一套的《今日说法》栏目片头、中央二套的《经济与法》栏目片头,到每年12月4日的法制宣传日粘贴画,随着片头曲似曾相识的音乐,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系统都被调动起来。这样导入,贴近生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在接下来的4-8分钟,以听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当法官判案,通过判案来理解和区别公民法和万民法,这样做到了好懂。在好记这一点上,我觉得在理解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的时候,必须概括得言简意赅,让学生好记,这很重要。

1.在概括罗马法的作用时从两个方面突破: (1)对罗马本身的统治而言,起到了维系国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用四个字:“维系国家”; (2)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来说,它是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用“泽被后世”四个字概括比较准确。 “维系国家”、“泽被后世”八个字就记住了罗马法对当时和对后世的作用和影响。这样,达到了让同学们好记好背的目的。 2.在课堂设计目标达成方面,我是这样考虑的: (1)知识与能力: 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最初的习惯法,再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以空间为线索:公民法和万民法;最终定型是《民法大全》;但在这里很容易让学生搞混这些概念;于是我要引导学生画龙点睛地指出这是对罗马法的不同分类而已,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形式上分;公民法和万民法是从适用范围来分,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从而训练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故事案例,让学生亲自当法官判案,体会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必要性,从而加强对这些法律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当法官判案,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度,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对罗马法的价值没有切身体会,这时,史料的运用发挥了充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了解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进一步认识重大历史问题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影响作用。 了解罗马重要法律制度的内容及影响,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以便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为当今的政治生活服务。 分析材料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学习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 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 罗马法的现实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两大支柱,一是 民主,二是法制。新课标必修1第二单元第1课介绍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第2课介绍古代罗马的法制,这正是 现代民主法制的源头,学习好这两课显得十分重要。罗 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对维系罗 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后世尤其是欧美 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近代各国的立法都影响深远。本课主 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

的发展与完善;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三、教学重点: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国家机关的统治所起 的作用四、教学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电视剧《别动我的抽屉》有这样一段剧情:贝蕾收到了同班男生米乐的情书,她把情 书锁在了自己的抽屉里,匆忙中却把锁给锁歪了。母亲 田枫打扫房间时看见锁歪的抽屉,终于忍不住打开它, 发现了女儿的秘密。田枫不敢去问女儿,只好冲她发些 无名火,贝蕾却很快就发现了妈妈偷看过自己的“情书”。母女俩生平第一次爆发了强烈的冲突……你怎样 看待贝蕾这种情况呢?(1.多数人反感并谴责父母的行为。 2.个别人理解父母的行为。)生甲:这是父母在关心我们,没什么。生乙:我觉得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生丙:我觉 得父母侵犯了我们的隐私,违法了。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父母偷看子女们的信件违背了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 隐私权。其实,现代社会的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 法制。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给学生案例:罗莫洛是一 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 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 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 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法官会怎么判呢?在罗马法产生的初

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笔记

《当代新闻理论》笔记 郑保卫著新华出版社出版 绪论 第一节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世界新闻学的形成 (一)概况 1、探讨报纸的采写和编排方法与技巧,成为早期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因而最初的新闻学也被称之为“报学”。 2、新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新闻传播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对新闻的本质特征及新闻传播内容的内在规律和新闻工作的行为规范的科学概括。 3、19世纪中期,新闻学首先是在西方国家获得独立学科地位。 (二)西方新闻学专著 1、《德国新闻事业史》:1845年德国人普尔兹撰写,是世界上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标志着世界新闻学的形成。 2、一批学术刊物陆续出现,一些研究论文和专著相继问世,为新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⑴《实用新闻学》:美国新闻记者休曼1903年所著,涉及新闻采写编辑、新闻史、新闻伦理、新闻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作为美国第一本实用性新闻学专著,建构了新闻时务与新闻理论、新闻历史相结合的新闻学研究体系。 ⑵《舆论学》:1922年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所著,该书将舆论过程作为新闻现象的本质,阐明了舆论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揭示了舆论传播与新闻学深刻的内涵,为新闻学拓宽了研究视野。 ⑶《新闻学原理》:美国著名报人约斯特于1924年所著,系统论述了新闻起源、新闻性质、新闻真实、新闻伦理、新闻选择标准、新闻社会责任等涉及新闻学原理的一系列问题,为新闻学科理论体系构筑了基本的框架。 ⑷《报刊的四种理论》:美国新闻学家施拉姆所著。该书为西方代表性的新闻理论著作。 二、中国新闻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新闻学经历了 (一)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后 1、代表人物:洪仁玕、王韬、郑观应、梁启超、孙中山 2、代表著作:《资政新篇》、《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盛世危言》等。(其它详见p6-7页) 3、贡献:为我国新闻学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特别是他们关于报刊性质、功能、任务、作用等方面的论述,成为后来人们认识新闻事业性质和功能的重要依据。他们关于新闻事实、新闻快捷、新闻伦理、新闻文风等方面的论述,也成为后来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20世纪20年代前后至社会主义改造前,我国新闻学研究进入了成熟期 1、标志:几本有代表性的新闻学专著的出版—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6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2、代表人物:徐宝璜、邵飘萍 3、代表专著:黄天鹏的《新闻学名论集》、储玉坤的《现代新闻学概论》、任白涛的《综合新闻学》和萨空了的《科学的新闻学概论》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学研究 1、从2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人前期的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都是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斗争的需要。 2、作为党的活动家和领导人,他们在指导革命报刊工作的过程中对其性质、任务、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等作过许多阐释和论述,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报刊思想。 3、中国共产党人又组织地开展新闻学研究是延安时期。整个40年代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学研究深入发展并取得重大成果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学研究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性时期。 4、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条件,也为新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

2021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昌大学考研 ——新闻与传播

个人考研感悟 考研终于结束了,这一年半以来有痛苦失落也有彷徨和不安,但好在还是熬过来了,我终于也有时间好好的安静下来把我这一年半的考验心路历程写下来就当作一个纪念,也给之后想要考验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小小的参考。 首先先感谢一下high研App和论坛里的伙伴们,当初刚刚决定考研的时候完全是迷茫的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幸好在high研App上得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和各种学习资料,最终终于考上了。(论坛还给了非常优厚的稿费,两全其美。嘿嘿),希望你们也能像我当初一样,迷茫了就来这里看看,或许我的些许经验真的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呢。下面,言归正传。 简单说一下我的考研准备。九月底结束的实习顺便买了教材,然后国庆开始准备考研,没有报班,每天大概就是九点半起床,十点开始学习。除去吃饭和休息时间,一天应该有九小时的高效学习时间。关于考研,其实没有大部分人想像中那么痛苦,考研讲究的是“剩者为王”,我身边的同学,只要认真准备到最后一刻并且顺利考完了四科的成绩出来都不差,大部分人考研失败了无非就两个原因,一个是复习方法不对(譬如整天停留在抄写公式和背政治,这些地方你能拿到的分数加起来不会超过十分,按照计划刷完题不可能记不住公式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放弃的太早,我身边有同学就是在考前一个月开始拉闸,感觉学习枯燥学不进去,政治又背到想吐,我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每天回忆自己学到了什么,明天就上考场的话有哪些地方还是没有信心,然后保持适度的学习时间,适度娱乐(比如我还是在追番,还是在打球,还是在玩手游)。 关于英语,我觉得我研究得应该算是很透彻了,我六级裸考刚过线,所以我觉得只要有六级裸考420左右的同学都有拿到85分以上的经验的。英语总体来说我分成单词和题型来学习。 a.学习资料 考研学习资料切记只有一个原则——少而全。瞎买一大堆资料不仅学习吃力,而且压力也很大,但是买的资料少了会造成有短板,而且能力上也会有很大欠缺。 我推荐的资料是(不是广告):

西方法律史古罗马法对西方法律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古罗马法律文化对西方文化所具有的作用以及对我国儒家文化发展所具有的作用? 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这就是因为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 1。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后来发展为科学传统; 2。古希伯来文明与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 3。古罗马法制文明,发展为近代法制观念。而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 从历史发展来瞧,古希腊没有法律渊源的概念,因为当时的民主立法与民主司法不需要司法方法。只有在罗马法时代,法学发展到了较为精细的程度,“法律渊源”才在司法中得到应用。 古罗马人最大的贡献就是“立法”。在贵族与贫民之间的激烈的矛盾与斗争过程中,产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律《十二铜表法》,虽然此法律依旧维护的就是贵族与上层阶级的利益,在那个时期却就是文明的一大进步。 为了确保帝国境内各民族都能与平共处,罗马人制定出许多“公平且合理”的法律,以赋予公民权利,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对帝国法律大全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编纂,完成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即《民法大全》,其基本精神就是自然法概念、所有权概念、契约精神,对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人权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也为后来的西方法律制度提供了蓝本,这就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法律文献,罗马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汉语“法律渊源”来源于英文sourceoflaw,其拉丁文源头就是fonsjuris。罗马法中的fonsjuris包括了两层意思:第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法律渊源概括出了古罗马法中哪些规范可以作为法官的裁判规范;第二个层面的意思就是,法律渊源既就是对国家制定法作为法官纠纷解决依据的肯定,也就是对国家制定法以外的规范能够作为法官纠纷解决依据的认可。在西欧中世纪时期,没有足够的学术文献表明当时有比较发达的法律渊源理论,但就是却有着丰富的法律渊源实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标内容】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属于世界历史方面的“西方古代法制的起源和发展”这一专题的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罗马法的起源、发展、确立和完善及其作用和影响,为学生后面学习的资产阶级政治法制作铺垫。同时本课内容涉及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6世纪千余年的历史,时间跨度较大。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罗马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维系帝国的统治;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化进程影响深远。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3)运用:探究罗马法内容的变迁。 (二)、过程与方法:以案说法、问题探究;情境再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史上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也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思想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和罗马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闻理论体系

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 绪论 一、中国当代新闻理论体系的框架 ●中国当代新闻理论内容的三个来源 1.中国历史上新闻理论研究成果的继承 2.西方新闻理论和学术思潮的影响。如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指导 3.中国当代新闻的实践和研究 ●中国当代新闻理论体系的五个板块 1.新闻本体研究。涉及新闻内涵、本质、功能、地位、作用。1 2 2.新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新闻在人类社会的地位;受到外部哪些因素的制约影响;与受众的关系。34 3.新闻事业的生存发展问题。涉及所处环境;自身结构;媒介经营;媒介管理。5-10 4.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11 5.新闻理论的历史发展。12 二、党的三代领导人对于中国新闻理论的重要贡献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关于新闻传媒的功能。喉舌、桥梁 2.党的机关报的地位。具有中心地位,指导性、权威性 3.办报的方针。 4.关于新闻的真实性。 5.关于舆论引导。 6.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三代领导人在新闻理论建设方面的特色 三、中国新闻理论体系建设:一个亟待重视的课题 第一章新闻本体论 一、关于新闻定义的探讨 ●新闻 新闻学中,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各种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述、图片、新闻资料等。狭义指消息这一体裁,包括简讯电讯等。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本书修正: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二、新闻的基本特性 ●新闻基本特性 一、真实性。 指新闻报道内容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真实性是新闻的首要特性,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基础。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两个层次: 1.具体真实。即新闻报道对具体的客观事实进行真实的反映。 2.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不仅在单篇报道的具体事实保持真实,还必须在量的积累过程中体现出社会的宏观真实, 展现社会全貌。 二、新鲜性。由新闻本身的功能和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包括3个层次: 1.事实要新。 2.传播要快(要注意时宜性)。 3.报道手法新。 三、公开性。 新闻传播必须面向尽可能多的受众,在尽可能大的空间范围内流通,实现新闻价值和目的。因为新闻是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起到联系沟通作用。(注意公开的尺度) 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 包括两层含义。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精确新闻学)【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 精确新闻学 19.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精确新闻学的由来、发展和现状 (1)大众传播媒介运用精确的数据来报道某些新闻始于20世纪30年代。 (2)20世纪60年代是精确新闻学的真正诞生期。 (3)1973年是精确新闻学定型的一年。 二、精确新闻学的基本特点 1.含义 精确新闻学是指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的一种方法。 精确新闻学的由来、发展和现状 含义 精确新闻学的基本特点 长处 不足 确立论题 精确新闻学的报道方法 定量调查 整理分析 写作 精确新闻学

2.长处 (1)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 ①精确新闻学以冷峻的数据来报道新闻事件,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 ②使新闻报道更显客观、公正。 (2)更能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意见。 无论民意测验还是实地社会调查,都面向社会收集数据,客观上较全面地反映民意。(3)新闻报道更令人信服。 ①精确新闻学采取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得到确凿的数据。 ②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确凿的数据是最具说服力的事实。 3.不足 (1)新闻事件不可能全部用数学语言来表述。 (2)要搜集大量数据并加以归类、分析,花费时间长,时效性较差。 (3)精确新闻学的读者面窄,要求水平高。 三、精确新闻学的报道方法 (1)确立论题 ①应具有现实意义的,能引起人们广泛兴趣,通常是社会的热点或难点。 ②需要具备新闻记者特有的敏锐。 (2)定量调查

确定调查的区域、对象和调查方法,设计问卷,作实地调查。 (3)整理分析 把所有资料输入电脑,进行分类、归纳,并对所有数据作出分析。 (4)写作 ①描述性写法,指尽可能客观地提供某方面的全面数据。 ②解释性写法,指着重地以详尽的数据来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后果。 1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名词解释 精确新闻学(清华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精确新闻(南京大学2017年研) 二、简答题 1.简述精确新闻学的基本特点。 2.简述精确新闻学的报道方法。 1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精确新闻学(清华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精确新闻(南京大学2017年研) 答:精确新闻学是指20世纪70年代曾在美国风行一时的一种新闻报道观念,最早是

罗马法的特点和影响试题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Word版含解析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 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 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一、罗马法的基本特征 1.从地位上看:罗马法是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 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 2.从形式上看:体现出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而演变的特点。 3.从内容上看:维护了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了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 等许多领域。 4.从作用上看: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工具,对后世影响深远。 5.从局限性上看:体现出帝国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实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二、罗马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对罗马帝国的影响: ①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 ③维护了奴隶制度,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 ④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公民的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及私有财产的保护,进一步 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2)对欧美的影响: 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资本主义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 (3)对近现代法律的影响: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①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 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②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现代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和某 些诉讼原则均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③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 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