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冲积扇沉积模式图

冲积扇沉积模式图

冲积扇沉积模式图
冲积扇沉积模式图

冲积扇沉积模式图

重力流沉积相、山麓-洪积相等图片:

沉积相简图,

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以又在该环境中所形的沉积岩(物)特征综合。完整的、准确的沉积相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反映沉积岩的特征,二是揭示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包括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侯状况、生物发育情况、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等。沉积岩(物)特征包括岩性特征(岩石成分、颜色、结构等)、古生物特征(古生物种属和生态)。

自然地理环境可分为大陆环境、海洋环境与海陆过渡环境。大陆环境又可分为沙漠、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海洋环境又可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海陆过渡环境可分为三角洲、泻湖等。

同理,沉积相也将可分陆相、海相和海陆过渡相这三大类型

层序地层学的剖面图

裂谷盆地模型

盆地边缘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层序地层学剖面分析

海相沉积环境示意图

深海浊积扇沉积模式+灰岩和泥岩的鲍玛序列

海底扇推进式相层序

礁体平面图用剖面图

反应沉淀池间现场施工方法

第一节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反应池、沉淀池、框架梁柱、网架等几部分组成,除顶部为钢网架外其余均为钢筋砼构筑物,框架梁、框架柱、构造柱、承台及桩基强度等级C35,垫层均采用C15,承台基础为桩基础,反应池、沉淀池基础均在细砂层上承载力200KPa,砼强度等级C35S8。该构筑物中还附有大量的预埋件、栏杆、钢爬梯、套管等,具体构造详见施工图,本工程按7度抗震设防。 1. 1 2-1.7m。3-1.7m。 2. **********岩山 1 2 大了防水施工的难度,因此,进行此部位施工时需更加引起重视,以保证整个工程的防水质量。 3、本工程质量要求高,加之工期也较紧,所以,必须将质量意识观念贯穿始终,加强质量的全面管理。 4、本工程要求在较短的时间中,同时完成土建及安装任务,涉及到多工种同时施工,彼此间的配合协调绝对不能忽视,否则工程将无法顺利进行。

第三节施工方案 1.施工顺序 定位放线→施工降水→土方开挖→清理地基→砼垫层→测量放线→绑扎底板筋(预埋套管)、侧壁及中隔墙筋(一次到顶、予埋套管、铁件及止水钢板)→底板木模→浇底板砼及墙体施工缝下墙体砼→搭脚手架→支墙模及支撑→处理施工逢→浇墙砼→拆模(按规范及设计要求时间)→做满水试验→回填土。 注:框架施工顺序类同 2. 1、定位放线 (1 (2)(弹墨线) (3 2、高程控制 (1 (2 (3 竖筋。 3、沉降观测 为保证构筑物安全,按专项措施,根据国家水准点设置永久基准点,顶板施工完后,在转角和分区处设观测点,待稳固后进行第一次观测,作好记录,以此作为该工程沉降观测原始数据。 观测次数在基础完成观察一次,框架主体完成后观察一次,装修完成后观察一次,以后每隔三月观测一次,及时应作好记录,并随同做好气象资料记录及沉降变化曲线等资料。 3.施工降水: 本工程地下水位的标高为1.4米-4.0米之间。施工降水采用轻型管井降水。因反应沉淀池间基坑深度超过地下水位,需采取降水措施。在定位测量完成后,根据放坡系数确定基坑边缘,在距基坑边缘约50cm位置布置降水井

混凝反应池和沉淀池设计

一、 ? 二、 混凝反应池 1.混凝剂投加方法 选用湿法投加,适于各种形式的混凝剂,易于调节。采用重力投配装置,操作方法简单,混凝剂在溶药箱内溶解后直接将溶液投入管中。 2. 平流式隔板反应槽 由于对场地使用没有限制,故混凝反应池采用平流式隔板反应池,该池反应效果好,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絮凝体形成的适宜流速为15-30cm/s ,时间为15-30min 左右。 取流速为20cm/s ,停留时间为T=15min=900s ,Q=0.012m 3/s ,则反应池容积为 V = 8.10900012.0=?=Qt (m 3) 取水深为h = 0.5 m ,则反应槽面积为 ? S = V/h = = (m 2) 分6个廊道,则每个廊道面积为 S1 = S/6 =6 = (m 2) 取廊道宽为0.6m ,则长为6m 。 六、竖流沉淀池 1. 设计参数设定 设计2座竖流式沉淀池,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取中心管流速为v 0=0.03m/s , 表面负荷1.0m 3/m 2·h ,沉淀时间为,泥斗锥角50°,池底边长0.5m ,超高为h 1=0.4m ,缓冲层高h 4=。 ^ 2. 设计计算: 中心管计算 最大设计流量Qmax=0.018m 3/s , 中心管有效面积f 1=0 max v Q =(m 2), d=0 max 4v Q π=(m )

取缝隙流出的速度为v 1=0.015m/s, 喇叭口直径d 1==×=(m ) 反射板直径d2==×= (m ) ; 3. 中心管喇叭口到反射板之间高度 h 3=π11max d v Q =π ??2.1015.0018.0=(m) 4.沉淀区有效水深 取废水在沉淀池中流速v =2m/h,沉淀时间t = h ; 则沉淀区有效水深 h 2=vt=×=(m) 5.沉淀区总面积 沉淀区有效断面积 f 2= v Q max =3600/2018.0= (m 2) · 沉淀区总面积A= f 1 + f 2 = + =33 (m 2) 6.尺寸计算 沉淀池直径 D = πA 4=π33 4?=6.48 m ,取D=6.5 m ; 池直径与沉淀区高度比值D/ h 2=3= <3 (适合) 7.污泥斗计算 泥斗深h5= 2 5.05.6-tg50°=(m ); 泥斗容积为V=3 1××++×=55 (m 3) 。 沉淀池总高度 H=h 1+h 2+h 3+h 4+h 5=++++= (m) 8.出水方式 (1)出流堰 出流堰采用水平薄壁堰,出流槽设于池外,堰沿池内壁设置,故堰长 L = =?=5.614.3D π (m) 每池各由20块钢板堰拼接,则每块堰板长度为 L 1=20= (m) ?

单井沉积相划分、单井相

沉积相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油藏范围内储集体所属的沉积环境、沉积相和微相类型及其时空演化,进而揭露储集砂体的几何形态、大小、展布及其纵、横向连通性的非均质特征,建立沉积模式,并深入探讨沉积微相对油气的控制关系。正确识别沉积相和微相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是进行油田勘探和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 沉积相的概念 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相和环境的含义是有区别的。沉积相是特定沉积环境的产物,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沉积相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根据某沉积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判断其上下左右存在的沉积物类型及其储渗特征。沉积物空间变化的这种规律性,称为“相序递变规律”。 沉积相的分类 沉积相按其规模大小一般分为以下四级: 一级相——相组:如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 二级相——大相:如陆相中的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等。 三级相——亚相:如三角洲相中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等。 四级相——微相:如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分支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等。 沉积相分为碎屑岩沉积相和碳酸盐沉积相。由于碎屑岩储集层比较常见,因此,重点介绍碎屑岩沉积相的分类。表1是冯增昭等(1993)的分类方案。由于亚相和微相的划分方案比较复杂,在此不在一一介绍。 表1 碎屑岩沉积相的分类 相分析的方法、流程 相分析就是根据“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运用比较岩石学的方法,根据沉积岩的各种特征即相标志来分析形成时的各种环境条件,从而最终达到恢复古地理的目的。 相分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单井剖面相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由于相分析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复杂性,本期主要讨论单井剖面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讨论。 单井剖面相分析

沉积相

2.4.3 沉积相纵向发育特征 在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测井相分析对非取心井的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划分,建立了覆盖全区的纵横沉积微相剖面。 1. 本溪组沉积特征 本溪组主要发育障壁岛与泻湖,障壁砂坝较发育,从TB-13~TB-08井南北向沉积相剖面来看(图2-4-16),自北向南发育多个障壁砂坝,障壁砂坝主要发育在TB-13井、TB-31井、TB-10井、TB-29井井。从TB-26-6井~LX-2S井东西向沉积相剖面来看,砂体横向连续性差,砂坝主要发育在LX-2S井(图2-4-17)。砂坝规模较大,且主要发育在本溪组中-后期,顶部发育沼泽微相。 图2-4-16 临兴西区太原-本溪组沉积相剖面(南北向) 图2-4-17 临兴西区太原-本溪组沉积相剖面(东西向)分层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AT90 CGR AC1 DEPTH M2R9分层

2. 太原组沉积特征 太原组主要发育潮坪沉积,从TB-13井~TB-08井南北向沉积相剖面来看,太原时期砂体欠发育,仅在TB-24井可见潮道砂体(图2-4-16)。从TB-26-6井~LX-2S井东西向沉积相剖面来看,潮道砂体主要发育在TB-26-6井、TB-26-4井、TB-26井、TB-23井、TB-24井,主要发育在太原组早-中期。太原组后期主要水体较深,主要发育灰坪(图2-4-17)。 1.山西组沉积特征 山2段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从TB-25井~TB-08井南北向沉积相剖面来看,顺物源方向,水下分支河道延伸较远(图2-4-18)。从TB-26-6井~LX-2S井东西向沉积相剖面来看,垂直于物源方向,河道砂体连续性差,河道横向延伸较短(图2-4-19)。山2段早期发育多套煤层,说明泥岩沼泽相非常发育。山1段沉积特征: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相较于山2段,山1段分流河道规模较小,无论顺物源还是垂直于物源方向,分流河道砂体连续性都相对较差,延伸较短。 图2-4-18 临兴西区山西组沉积相剖面(南北向) 图2-4-19 临兴西区山西组沉积相剖面(东西向)

反应池沉淀池工艺计算书

无锡西区燃机热电联产工程第一批辅机设备 2*500m3/h反应沉淀池 工艺计算书 江苏道和有限公司

目录 1、设计参数 (2) 2、工艺计算 (2) (1)管道混合器计算 (2) (2)絮凝反应池计算 (2) (3)沉淀池计算 (5)

1、设计参数 水处理能力 Q=500 ~575m 3/h 数量: 2座(合建) 处理工艺 药剂混合反应、絮凝、沉淀 混合时间 t=3~5秒 反应时间 T=13~15 min 沉淀池上升流速 V=2.0~2.3 mm/s (表面负荷7.20~8.28 m 3/m 2·h ) 要求最大外形尺寸 2座合建,(池外壁)17.8m (长)×14.8m (宽)×6.5m (高) 2、工艺计算 (1)管道混合器计算 ①混合时间计算: 管道混合器规格:DN400*L3300mm 管内流速:s m V /05.124.0360050012 =??? ??÷÷÷=π 混合时间:L÷V1=3.3÷1.05=3.14s ②水头损失: 内置混合单元3段 m N g v D N g v h 35.038.9205.14.043.1243.1224.024.02=???=??? ? ?????? ??==ζ ③校核GT 值: 9.97814 .31014.135.098003=???==-T h G μγ GT=978.9×3.14=3073(≥2000,符合要求) (2)絮凝反应池计算 絮凝反应池容积:Q÷60×T=575÷60×13=124.6m 3 絮凝反应池与沉淀池合建,沉淀池净宽6.6m 。絮凝反应池分三段,每段四格,隔墙墙厚0.2m ,池总高6.5m ,其中超高0.3m ,泥斗高1.0m ,平均水深为5m 。 絮凝反应池宽度:(6.6-0.2*3)÷4=1.5m 絮凝反应池长度:124.6÷6÷5=4.153m (取4.2m )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学的发展整体上经历了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再到现今的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派生学科发展阶段。这期间,沉积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服务于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勘探和开发。到目前为止,针对层序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已比较系统、成熟。但在层序内部体系域划分、裂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研究及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分析等方面仍然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使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更精细。 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层序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基础是地震地层学与沉积相模式的结合。层序的概念最初由Sloss(1948)提出,当时将层序作为一种以不整合面为边界的地层单位。但层序地层学的真正发展阶段是在P. R. Vail, R. M. Mitchum, J.B.Sangree1977年发表了地震地层学专著之后,层序的概念定义为“一套相对整合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序列,其顶底以不整合或与这些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为界”,并将海平面升降变化作为层序形成与演化的主导因素。1987年Vail和Wagoner等在AAPG上发表的文章首次明确了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开始了层序地层学理论系统化阶段,提出了体系域等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层序内部的地层分布规律和成因联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层序地层学理论出现了多个分支学派,丰富发展了理论,也扩展了应用领域。 层序地层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已发展为与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及地震资料相结合的综合阶段,并且已从在理论上有争议的模型演化成一种在实践上可采纳的方法(蒋录全,1995)。 1.1 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之初是以海相层序地层为基础的,国外应用较多的有三种海相层序概念模式,发展至今,理论上形成了Vail层序地层学、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三大主流派系。沉积层序与成因层序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层序界面的不同,沉积层序以不整合和与该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强调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导控制作用;成因层序是以最大海侵

沉积相的分类

1.沉积相的分类:陆相组:残积相、坡积——坠积相、沙漠(风成)相、冰川相、冲积扇相、河流像、湖泊相、沼泽相过渡相组: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海相组:滨岸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深海相 2.冲积扇的形成条件:明显变化的地形和大量沉积物供应——构造背景、母岩性质和气候条件 3.冲积扇的类型:冲积扇的类型分为旱扇和湿扇旱扇(Arid Fan) 气候干旱扇形清楚主河道或单一河道间歇性水流或洪水以副砾岩为主, 分选差,混杂堆积. 纵向粒度变化快, 常见红层和膏盐类沉积. 无煤层,沉积构造类型少,碎屑流发育相带分布清晰 4.湿扇(Wet or Humid Fan) 气候潮湿常年流水扇形不清叠加河道, 辫状平原, 正砾岩发育, 无副砾岩, 分选好. 纵向粒度渐变, 无红层或膏盐类沉积. 可见煤层,沉积构造发育缺少碎屑流, 可发育泥流相带分布不清 5.冲积扇亚相的划分:扇根,扇中,扇缘 扇根:1泥石流沉积:基质支撑的混杂堆积,块状构造(副砾岩);2河道 沉积:砂砾岩,砾石呈叠瓦状排列,发育不明显的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递变层理;3筛析沉积:砂砾岩,粒度双峰分布。 扇中:1辫状水道沉积:砂砾岩,发育叠瓦状构造和不明显的递变层理、交错层理;2局部片流沉积:平行层理含砾砂岩、粉砂岩,呈透镜状。 扇端:水道不发育,以漫流活动为主,发育平行层理砂岩、粉砂岩,与泛滥平原或湖泊沉积物呈指状交互。 6.冲积扇中主要的沉积类型: 1. 泥石流沉积 形成:泥质母岩, 植被不发育, 地形较陡的地区, 遭受阵发性洪水侵蚀, 大 量泥砂被携带流动。流体性质:密度大粘度高, 可呈塑性——重力流。形态:呈舌状或叶瓣状, 具有陡, 厚的清晰边界。成分:砾, 砂, 泥混杂, 细粒成分占优势(主要由砂, 粉砂, 泥组成的泥石流称为泥流) 结构:分选极差构造:块状层理, 粒序层理, 一般层理不发育; 扁平砾石呈水平或叠瓦状排列 2. 漫流沉积 形成:携带沉积物的流水从冲积扇河床末端漫出, 流速和水深骤减, 携带的 沉积物呈席状或片状沉积下来, 形成席状砂, 砾岩堆积体, 为浅的坡面径流(漫洪沉积, 片流沉积). 形态:呈透镜体状, 一系列透镜体组合形成席状或片状沉积体. 成分:主要由碎屑组成, 可含少量粘土和粉砂。结构:分选较差。构造:块状层理, 交错层理, 细纹层 3. 河道沉积 形成:冲积扇常被间歇性河流切割, 当洪水再次来到时, 所携带的沉积物在 这些暂时性河道中沉积下来, 形成河道沉积(河床充填沉积, 槽流沉积) 形态:横切面透镜状, 与周围沉积物呈槽形接触。成分:主要由砾, 砂组成, 粒度粗。结构:分选差。构造:成层性不好, 砂层可呈交错层理, 具切割—充填构造

平流式沉淀池

第一章总论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任务是对某城市50000m3/d污水处理厂三级处理工艺及部分构筑物进行设计。本设计所处理的原水,属于市政污水经过二级生物处理后的出水(中水),水的浊度、CODcr、SS等,均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但是作为景观用水和部分工业补充用水,其浊度和卫生指标偏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处理,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以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出水作为原水,采用混凝—沉淀工艺进一步处理,达到景观和部分工业用水的要求。 第一节设计任务和内容 一、设计任务 1、本次课程设计为初步工艺设计及部分构筑物设计计算,设计要求如下: (1)工艺设计:给出污水混凝—沉淀处理工艺流程图,并说明理由;给出设计高程图,要求为一次提升,自然流动。 (2)给出所要求单个构筑物结构设计,并设计计算,给出设计图。包括平面图、A- A、B- B、高程图以及工艺流程图。 2、处理工艺流程 来自于二级生物处理的污水,经格栅截留大颗粒有机物和漂浮物后,通过剂量槽后,经过泵提升后进入三级污水处理厂,经三级污水处理后符合要求的出水进入城市工业用水管道。 第二节基本资料 一、污水处理水量与水质 进入水处理厂的城市中水的水量与水质为: 设计流量:日处理废水50000m3 中水水质:PH值~7.0

水温4.5~25℃ ≤ 50 mg/L COD Cr ≤ 20 mg/L BOD 5 SS ≤ 250 mg/L TN ≤ 5 mg/L TP ≤ 0.05 mg/L 二、处理要求 中水经深度处理后应符合以下要求: PH值~7.0 ≤20 mg/L COD cr BOD ≤15 mg/L 5 SS ≤ 10 mg/L TN ≤ 5 mg/L TP ≤ 0.05 mg/L 三、气象及水文资料: 风向: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风速:平均风速 < 2m/s, 最大风速 20m/s。 气温:年平均温度为6℃ 最冷月平均为-13.5 ℃ (1月) 最热月平均为22 ℃(7月) 水文:年平均降水量:417.5mm 年平均蒸发量:1824.2mm 地下水初见水位: 6~8m 地形地貌:厂区地势由西向东呈下降趋势。

反应沉淀池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特点 第一节、工程建设概况 XXXX市西山工业供水工程三标段反应沉淀池,工程位于XXXX市西山青年渠幸福分水闸下游1.5KM处。工程设计单位为XXXX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单位为XXXX管理经营有限公司。 反应沉淀池建筑面积为2261㎡;主体结构为全现浇框架结构,池体为钢筋砼结构,建筑高度13米。 工程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抗震等级框架结构为一级,工作环境类别为二(b),屋面防水等级为三级,耐火等级为二级。 工程质量要求:合格。 工程工期要求:计划于2009年9月10日开工,2010年9月10日竣工。第二节、建筑设计特点 4)反应沉淀池 反应沉淀池分为池体部分和外围护框架部分; 外围护大屋面为网架结构,由专业公司设计施工; 反应沉淀池屋面:防水等级3级,4厚SBS 防水卷材,30厚细石混凝土找平层,1:6水泥焦渣找2%坡,保温采用90厚挤塑聚苯板;雨棚为3厚聚氨酯涂膜防水层; 楼地面:防滑地砖,规格600*600*8; 踢脚:与楼地面相对应踢脚; 地砖踢脚值班室、控制室; 顶棚:卫生间顶棚为硬质PVC条板吊顶,其他房间为白色水性耐擦洗涂料;

外墙:外墙弹性涂料,弹性底涂,柔性腻子,玻璃纤维网格布,挤塑聚苯板; 外门为彩钢夹芯板保温大门; 窗为带纱窗中空玻璃塑钢窗60型材,5+9+5厚白玻; 反应沉淀池池体内壁在水位线以下500处到池顶贴白色泳池砖。 池上部四周设有防护不锈钢栏杆。 散水:细石混凝土散水。 第三节、结构设计特点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八度第一组,2类建筑场地,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露天环境与水土接触的构件所处环境类别为二b类环境,其余为一类环境。 1、框架结构的独立基础和水池的基础应当坐落在持力卵石层上,基坑开挖时应注意不得扰动基底原状土,且当开挖时应预留一定的人工开挖厚反应沉淀池分为池体部分和外围护框架部分。外围护部分基础为独立基础,基底标高不一,独立基础间设地梁,地梁上设钢筋混凝土挡土墙至±0.00。地上部分为框架结构,中间层设有廊道。女儿墙为2.8米高200厚钢筋混凝土墙。反应沉淀池为整体式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是该单位工程的主要和关键部位。池壁厚度主要为300和400厚,高度在6米以上。反应沉淀池池体部分主要有反应池、沉淀池两大部分组成。反应池由纵横向GB池壁构成网状式布局,各网孔池体间通过池壁上的洞口串通。沉淀池大空间结构布局,四周为钢筋混凝土池壁。 2、混凝土强度等级 反应沉淀池结构采用C30混凝土,基础垫层采用C15素混凝土;池体

反应沉淀池计算

网格絮凝池 1.1 设计参数 絮凝池设计(近期)2组,每池设计流量为: s m h m Q /182.0/25.6562 ×24 1.0510×0.3334==?=。 絮凝时间t=12 min ,设计平均水深h=3.3 m 。 1.2 设计计算 絮凝池的有效容积V :V=Qt=0.182×12×60=131.04 m 3 絮凝池的有效面积:A 1=V/h=131.04/3.3=39.7 m 2 水流经过每个的竖井流速v 1取0.12 m/s ,由此得单格面积: f=Q/ v 1=0.182/0.12=1.52 m 2 设计单格为正方形,边长采用1.30 m ,因此实际每格面积为1.69 m 3,由此得到分格数为n=39.7/1.69=24格。 实际絮凝时间为:min 25.124.7350.182 24 3.31.301.30==???= s t 絮凝池得平均水深为3.3 m ,取超高为0.45 m ,泥斗深度0.65 m 得到池得总高度为: H=3.3+0.45+0.65=4.4 m 。 从絮凝池到沉淀池的过渡段净宽1.5米。 取絮凝池的格墙宽为200 mm ,即0.2 m , 单组絮凝池:长:1.3×6+0.2×7=9.2 m 宽:1.3×4+0.2×5=6.2 m 进水管管径的确定:Q=0.182 m 3/s ,取流速为v=1.0m/s ,管径 m v Q D 481.00 .114.3182 .044=??== π,采用DN500铸铁管。 为避免反应池底部集泥,影响水处理效果,在每个反应池底各设Dg200mm 穿孔排泥管。采用坡度1%的满流管。 过孔洞流速v 2按照进口流速0.30m/s 递减到0.10 m/s ,上孔上缘在最高水位以下,下孔下缘与池底平齐,单竖井的池壁厚为200mm 。

沉积相(特征)简述

简述题 1试比较曲流河与辫状河的沉积特征。 2试比较边滩与心滩的沉积特征。10分 答:边滩的沉积特征如下:①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成分复杂,成熟度低,常为长石、岩屑砂岩等。②粒度特征:变化大,主要为跳跃总体,次为悬浮总体,分选中等,具正韵律。 ③层理构造:特别发育,多种多样,一般由下至上,由大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小型交错层理→水平层理。④砂体形态:常呈板状,宽度几十米~几十公里。⑤垂向层序:下部为滞流沉积,上部为堤岸沉积。 心滩的沉积特征:①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其成分比边滩更复杂,成熟度更低。②粒度特征:变化范围大,比边滩更粗,具正韵律。③层理构造:以大型板、槽状交错层理为主,底部常具冲刷面。④垂向层序:下部为滞流沉积,上部一般缺少堤岸和泛滥盆地沉积。⑤废弃河道一般不形成牛轭湖。 3试比较粗、细边滩的沉积特征。 答:粗、细边滩的沉积特点见下表: 4试比较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的沉积特征。

答: 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的沉积特征见下表: 5试比较曲流河与辫状河的垂向层序的特点。 答: 曲流河垂向层序的特点是:由下向上,粒度由粗变细,层理规模由大变小,层理类型由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变为小型交错层理,上攀层理、水平层理,底部具冲刷面,从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间断性正旋回,二元结构较为明显,顶层沉积和底层沉积厚度近于相等或前者稍大于后者。与曲流河相比,辫状河在垂向层序上有以下特点:第一,河流二元结构的底层沉积发育良好,厚度较大,而顶层沉积不发育或厚度较小;第一,底层沉积的粒度粗,砂砾岩发育。第三,由河道迁移形成的各种层理类型发育,如块状或不明显的水平层理,巨型槽状交错层理,单组大型板状交错层理等。 从以上曲流河与网状河的沉积特征可以看出,二者的不同点是:①网状河的沉积物粒度更细,泥质沉积物所占比例更高,很少出现粗砂以上的颗粒。②泥炭沉积较曲流河更为普遍发育。 ③网状河的“二元结构”中底层沉积更少,而顶层沉积更为发育。 7试比较曲流河中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沉积的一般特征。

沉积相带图制图及应用教材

【实战训练3】 根据图1-2-6描述单砂体对比的等高程法。 图1-2-6 单砂体对比等高程法 【实战训练5】 根据图1-2-8分析相变式砂体对比模式使用的资料及表达方法。 图1-2-8 相变式砂体对比模式 图1-2-9 下切式砂体

【典型案例1】 根据图1-2-11描述夹层类型 图1-2-11 两个沉积单元间夹层类型的划分 从砂岩厚度划分的角度来说,一般定义两个砂岩之间的夹层为一类夹层(图中的Ⅰ);同一个砂岩内部的两个有效厚度之间的夹层为二类夹层(图中的Ⅱ),有效厚度内部在自然电位曲线和微电极曲线上有明显回返的夹层为三类夹层(图中的Ⅲ)。 从沉积的角度来说,如果下部沉积单元的沉积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所形成的两个沉积单元间的稳定泥岩夹层为一类夹层;如果下部沉积单元的稳定泥岩被上覆沉积单元侵蚀,而保留了岩性变差的砂泥交互段,称为二类夹层;如果下部沉积单元岩性变差的砂泥交互段被上覆沉积单元侵蚀,形成了对下部沉积单元的叠放模式,称为三类夹层。 【典型案例2】 根据图1-2-12描述不同类型砂体(独立型、叠加型、切叠型和深切型)特点及划分不同砂体类型的意义。 图1-2-12 不同类型砂体特点 一类夹层间的砂体叫独立型砂体,这些夹层在油田开发中能起到隔离作用;二类夹层遮挡的砂体叫叠放型砂体,这类夹层在局部能起到遮挡作用,但在平面上分布不稳定,因此不

能完全起到隔层作用;三类夹层遮挡的属于切叠型砂体,这类夹层基本上不能起到隔层作用,但在注水开发或三次开采中对一些措施的实施可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 【实战训练】 根据图1-2-13砂体剖面图,描述沉积单元间夹层类型划分及特点。 图1-2-13 砂体剖面图

沉积体系精简考点

沉积相标志 沉积岩特征(包括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以及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的这些要素是相应各种环境条件的物质记录,通常称为相标志沉积相的鉴定标志: 一、岩性(沉积)标志包括: 1.沉积岩的颜色:对沉积岩颜色的研究有助于推断沉积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可用来恢复古沉积环境水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根据沉积岩颜色的不同成因,可将其颜色分为下列几种:继承色、原生色、次生色。例如:红色一般代表干旱氧化环境,绿色代表弱氧化环境,灰色代表弱还原条件,灰黑色代表潮湿还原环境,尤其以泥页岩为关键。 2.沉积岩的碎屑成分和岩石类型:矿物成分标志研究主要是用显微镜和其它方法对岩石或矿物进行显微研究,提供环境分析、物源特征等标志;3、沉积岩的结构:粒度分选及粒度结构反映了水动力条件、流体力学性质;分选度、形状、圆度、球度反应搬运改造历史;支撑类型、结构成熟度判断水介质的流动性质。4、沉积岩的构造:进行古水流方向的恢复;5、沉积组合及相序:遵循“远观近取”原则;注意沉积成因组合的划分,综合研究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在剖面上的变化序列。 二、古生物学标志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意义:指示沉积水体介质的温度、深度、压力、光照度、浑浊度、水体流动性质、基底性质、水体所处位置等。1.遗迹化石及组合:从某种意义上讲,遗迹化石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物质记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生物的生活环境。例如:停息迹:为逆水流的方向;爬行迹:底栖生物生活在泼水环境中;居住构造迹:底栖生物生活在滨海地带环境中;觅食构造迹:底栖生物生活在浅海环境中;啮食迹:底栖生物生活在较深水环境中。2.遗迹化石环境意义:(1)判断沉积时期水体底层的气体状况(2)判断沉积时期的沉积速度(3)判断水体流动与否及水流方向(4)判断沉积底层性质(5)判断沉积环境:在不同沉积环境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差异,底栖动物为了适应环境,也具有不同的生态特点。三:沉积地球化学标志:元素地球化学在划分海陆相地层,分析物源区岩石成分,恢复沉积古气候条件,确定沉积水介质地球化学环境,划分地球化学相(氧化与还原、水盆深度、盐度、离岸距离等)等方面都能取得较满意成果。 四、地球物理学标志:常用的有沉积序列和沉积相相的测井响应、地震响应,根据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资料解析出其中的基本相标志,进而鉴别沉积相类型。 冲积扇:是一种自山口顺坡呈放射状的河流形成的扇形堆积物,是从山地峡谷向开阔平原转变地带上的一种河流沉积体系。多数是由许多扇体互相衔接起来形成巨大的冲积扇体系。沉积特点:在陆相沉积中,冲积扇是粒度最粗、分选最差、沉积速率高、最近物源区的沉积体系1.冲积扇的演变和沉积物的特点明显地受气候、物源和构造条件的控制; 2.冲积扇是一个扇状的楔形堆积体。通常将扇其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三个部分; 3.冲积扇的堆积和保存需要长期相对沉降的构造条件;4.古冲积扇体系中往往赋存有丰富的沉积矿产资源。常见有黄金、外生铀矿床、煤田、石油和天然气等。 冲积扇沉积的鉴别标志:几何形态几何形态特征与盆地的构造演化和经受的作用营力有关。 (1)盆地下沉幅度大,扇体推进慢,沉积厚度大,形态呈楔状体;(2)盆地下沉幅度小,扇体推进快,沉积厚度小,呈分布广泛的席状。(3)碎屑流发育的扇体多呈厚的楔状体,河流作用强的扇体则以席状形态为特征。 冲积扇沉积与煤油气资源:1、主要形成于湿润地区的扇端或扇间的泥炭沼泽环境,分布局限;2、煤系的岩性、岩相变化大、不稳定;可用于地层对比的标志层较少;煤层不易对比; 3、煤层厚度不稳定,变化大;多数为薄层状-中厚层状煤层; 4、煤层中一般含有较高的灰分,低硫份; 5、煤系地层中多见植物化石。

沉积相柱状图

1.试绘图并说明无障壁碎屑型海岸沉积的亚相划分及其沉积特征。 ①海岸沙丘亚相长脊状或新月形,圆度和分选好,细—中粒,成熟度高;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②后滨亚相沉积物为较粗的砂,粒度较沙丘带粗,圆;具平行层理,可见小型交错层理,生物介壳凸面向上 ③前滨亚相沉积物以中砂为主,分选较好,发育低角度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为特征 ④近滨亚相常发育沿岸砂坝;沿岸砂坝向陆一侧伴有凹槽,其中发育浪成波痕和小型流水波痕。;并发育较大规模的交错层理,愈向岸愈多。 八、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类型,说明每一层( ①~⑤) 的沉积环境,并说明其依据。(10 分)

主要依据:岩性特征、层序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要求详细论述)。 九、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微相类型,并说明其依据。(10 分) 主要依据:岩性特征、层序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要求详细论述)。 八、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类型,并说明其依据。(10 分)

依据:从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层序方面逐一论述。 九、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类型,并说明其依据。(10 分)

依据:从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层序方面逐一论述。 曲流河沉积特征( 6 分): 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将曲流河相进一步划分为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四个亚相。 河床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河床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两个微相。边滩发育。 河床滞留沉积:成分以陆源砾石为主,成分复杂,有少量泥砾,砂很少,有时有硅化木。砾石呈叠瓦状排列,一般厚度不大,一般呈透镜状断续分布于河床最底部,向上过渡为边滩或心滩沉积。 边滩沉积特点:沉积物以砂为主、成分复杂,成熟度低,层理以大型交错层理为主,尤其以板状交错层理最发育,垂向上,自下而上常出现由粗至细的粒度或岩性正韵律。 堤岸亚相与河床亚相比,其岩石类型简单,粒度较细,小型交错层理为主,进一步可分为天然堤和决口扇两个沉积微相。河漫亚相沉积类型简单,主要为粉砂岩和粘土岩,粒度是河流沉积中最细的。层理类型单调,主要为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河漫滩、河漫湖泊和河漫沼泽三个沉积微相。牛轭湖亚相:主要为粉砂岩及粘土岩,粉砂岩中具交错层理,粘土岩中发育水平层理。 图示沉积相(18 分) 上图

反应池沉淀池操作说明

江苏华电吴江2×9E燃机热电联产工程净水站反应沉淀池成套设备 操作手册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1-7-25

目录1.工艺流程介绍 2.运行控制说明 3.异常情况原因及对策

1.工艺流程介绍 设计的系统主工艺流程图如下: 加混凝剂 ↓ 原水→混合→絮凝→沉淀→出水

2.运行操作说明 (1)运行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检查水泵设备、进出水管道及阀门工作是否正常,流量计等仪表是否正常,确保加药箱中有足够的药剂,启动加药系统计量泵,使计量泵提前5分钟左右进行工作,以便药剂充满加药管道,有利于调试,待各个部分准备就绪后,准备启动原水泵。 (2)运行过程 启动系统原水泵,缓慢打开进水手动阀的开度在20%,待水位淹过所有反应池设备后,在逐渐加大进水阀门的开度,此时观察流量计,当流量计数字显示为调试所需的设计水量时,固定阀门开启度,使进水量保持恒定,同时按照进水水量计算药剂投加量,根据所投加的药计量计算加药泵的开度,之后改变计量泵的开度,以适应进水量。 通水运行30分钟左右,观察絮凝池内的矾花生成情况,生成的矾花颗粒适中均匀、此时加药适中。 系统运行刚开始时出水水质较差,并且可能带有少量的矾花。系统连续运行,在此期间连续观察沉淀池,池内出水矾花逐渐减少。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清晰可见沉淀设备,待见到沉淀设备以后可到沉淀池出水管的取样管上取水样检测器浊度。根据出水浊度调整药剂投加量,直至达到要求出水水质。 (3)排泥 排泥控制可通过PLC来控制排泥电动阀来实现。 每座反应沉淀池配有8只排泥管(DN200)及8只电动排泥阀(DN200),其中絮凝池4只排泥电动阀(排泥管A、B、C,见图纸)按时间初步设定为:每24小时排泥1次,每次排泥时间1-2分钟;沉淀池的4只排泥阀(排泥管C,见图纸)按时间初步设定为:每8小时排泥1次,每次排泥时间2-3分钟。 以上数据可根据调试期间运行效果再作调整,以确定最佳排泥周期。 3.异常情况原因及对策 3.1 增加投药量 絮凝池末端矾花颗粒细小,水体浑浊,且不易沉淀,则说明混凝剂投药不够,应增加投药量。 3.2 减少投药量 若絮凝池末端颗粒较大但很松散,沉淀池出水异常清澈,但是出水中还夹带大量矾花,这说明混凝剂投药量过大,使矾花颗粒异常长大,但不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_图文(精)

第七章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第一节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第二节洪积相 第三节河流相 第四节湖泊相 第五节三角洲相 第六节海岸沉积相 第七节碳酸盐岩相 沉积相研究意义及工作思路 沉积学是地学中的基础学科,其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矿产领域,尤其是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 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几个事实: a.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油气,99.9%储存在沉积岩中,当然,沉积岩的主要特征受控于沉积相。 b. 盆地或区域物源分析、沉积相研究,可掌握生油层、储集层、盖层的分布及其空间组合→预测有利探区。 c. 我国经50年勘探,在老区易找大中型构造油藏的基本已找到,

现在多为难找的、复杂的隐蔽油气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岩性油气藏,岩性油藏在哪里?—→都直接取决于岩性的分布、规模、特征等→受控于沉积相。 d. 用现有资料,作出相对最好的预测: 如第一口探井钻遇5.6m油砂(图 非地质人员眼中:仅仅是5.6m油砂 沉积学工作者眼中:① 5.6m油砂;②是河流相-曲流河砂体;③油层呈条带状;④油层宽度约800-1500m;⑤砂体可能呈北东向延伸;⑥下口探井应在该井北东向1.5km 处。 沉积相工作方法 ?野外剖面观察 ?钻井岩心观察 ?室内单井沉积相剖面分析 ?室内井间沉积相对比 ?室内地震相分析 ?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有利储集区带预测 “将今论古”的原则和比较地质学研究方法 一、相标志 是指沉积岩所具有的那些能反映其沉积环境的环境参数,沉积过程的各种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岩石的成分、结构

2、岩石的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交错层理反映水动力条件

混凝反应池和沉淀池设计.

一、混凝反应池 1.混凝剂投加方法 选用湿法投加,适于各种形式的混凝剂,易于调节。采用重力投配装置,操作方法简单,混凝剂在溶药箱内溶解后直接将溶液投入管中。 2. 平流式隔板反应槽 由于对场地使用没有限制,故混凝反应池采用平流式隔板反应池,该池反应效果好,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絮凝体形成的适宜流速为15-30cm/s,时间为15-30min 左右。 取流速为20cm/s,停留时间为T=15min=900s,Q=0.012m3/s,则反应池容积为 V = (m3) 取水深为h = 0.5 m,则反应槽面积为 S = V/h = 10.8/0.5 =21.6 (m2) 分6个廊道,则每个廊道面积为 S1 = S/6 =21.6/6 = 3.6 (m2) 取廊道宽为0.6m,则长为6m 。 六、竖流沉淀池 1. 设计参数设定 设计2座竖流式沉淀池,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取中心管流速为v0=0.03m/s,表面负荷1.0m3/m2·h,沉淀时间为2.0h,泥斗锥角50°,池底边长0.5m,超高为 h1=0.4m,缓冲层高h4=0.3。 2. 设计计算: 中心管计算 最大设计流量Qmax=0.018m3/s, 中心管有效面积f1==0.6(m2),

d==0.87(m) 取缝隙流出的速度为v1=0.015m/s, 喇叭口直径d1=1.35d=1.35×0.87=1.2(m) 反射板直径d2=1.3d1=1.3×1.2=1.56 (m) 3. 中心管喇叭口到反射板之间高度 h3===0.32(m 4.沉淀区有效水深 取废水在沉淀池中流速v =2m/h,沉淀时间t =1.5 h;则沉淀区有效水深 h2=vt=1.5×2.0=3.0(m 5.沉淀区总面积 沉淀区有效断面积 f2= ==32.4 (m2) 沉淀区总面积A= f1 + f2 = 0.6 +32.4 =33 (m2)6.尺寸计算 沉淀池直径 D = ==6.48 m,取D=6.5 m; 池直径与沉淀区高度比值D/ h2=6.5/3=2.2 <3 (适合7.污泥斗计算

报告:主要沉积相及沉积模式(1)

八种沉积相的沉积模式 勘查10-5,2010042225,杨煦哲 一、冲积扇 冲积扇,是山麓—洪积相的组成部分之一。冲积扇在空间上是一个沿山口向外伸展的巨大锥形沉积体,椎体顶端指向山口,锥底向着平原,其延伸长度可达数百 米至百余公里。冲积扇可以单个出现,但大多数情况下也可由多个冲积扇沿着山系 的前缘在横向上彼此联结,形成冲积扇复合体系,其延伸可达数百公里。 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冲积扇划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种类型。湿润性冲积扇单个扇体大,表面积可为干旱型冲积扇的数百倍山体中河流作用较明显,发 育河流作用产生的沉积结构和构造。干旱型冲积扇呈面积较小的锥形体,山根处沉 积厚度大,向扇缘处沉积厚度快速减薄。 冲积扇上的沉积物按成因可分为水携沉积物和泥石流沉积物两种类型。前者可进一步按沉积的位置和沉积物特征划分为河道沉积、漫流沉积和筛状沉积。 按照现代冲积扇地貌特征和沉积特征,可将冲积扇相进一步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缘三个亚相或称为近端扇、中扇和远端扇。 干旱型冲积扇的沉积特征: 扇根: 沉积宽度小、坡度陡。主要沉积物为泥石流沉积和河道冲天沉积。岩石类型为成分复杂、分选差、无组构的混杂砾岩、具叠瓦状构造的砾岩和砂砾岩。 扇中:发育河道沉积和漫流沉积。主要成分为复杂、分选差的砂岩、砾质砂岩和砾岩,砂岩和砾质砂岩可具有不明显的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扇缘:位于冲积扇周边,缺少明显河流冲刷作用,沉积范围扩大、沉积物变细,主要沉积物为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分选相对较好,具有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湿润型冲积扇的沉积特征: 扇根: 由若干单元厚层格架砾岩组成。沉积单元呈长条状,与水流方向平行,两侧为具交错层理的砂岩。砾石主要为巨砾粒级,碎屑呈叠瓦状且磨圆良好。 扇中: 底部发育冲刷面,沉积物含砾不多,上部或过渡带为粗砾的斜长方形沙坝;下部为纵向沙坝。在坝的侧方或下游一侧,砂楔具板状交错层理,河道砂质砾 石中具槽状交错层理。 扇缘: 砾石仅分散在具槽状、板状交错层理的一些薄层砂岩和透镜体砂岩中。 远端扇中辫状河道发育。沙坝类型包括纵向、舌型、和横向形式。常见构造为板状 交错层理和波纹层理。 二、曲流河 曲流河又称蛇曲河,为单河道,河道较稳定,宽深比低.河水侧向侵蚀作用使河床向凹岸迁移,侧向加积作用在凸岸形成点沙坝。由于河道的不断弯曲,常发生河 道截弯取直作用,形成牛轭湖和泛滥平原沉积。 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将曲流河相划分为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4个亚相。

六大沉积体系

一、冲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是暂时性洪流或间歇性洪流流出山口 时,由于地形急剧变缓,水流向四方散开,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堆积而成的,形状近扇状的沉积体。从山地峡谷向开阔平原转变地带上的一种河流沉积体系,呈扇形或半圆锥状、以粗粒碎屑占优势的堆积物。(1)冲积扇沉积体系的沉积亚相特征:冲积扇是陆地上最靠近物源区的沉积体系,粒度粗,分选差,沉积速率高。 扇根分布在临近冲积扇顶部地带的古沟口附近,主要发育有古沟道、主水道和主水道间三种沉积微相。扇中位于冲积扇中部,为冲积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扇根并不具有明显的界限,以具有中到较低的沉积坡角和发育的辫状河道为特征。与扇根沉积相比较,砂与砾比率增加,沉积物偏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增高,砾石碎屑多呈叠瓦状排列。扇中沉积由于未经过充分分选,加上泥石流的存在,扇中沉积层内、层间和微观非均质性极强。扇缘是整个冲积扇沉积物最细,流体能量最低的部分,呈环带状围绕在冲积扇周围。沉积物为细砾、含砾砂、砂及泥,细砾较为少见。其微相可分为水道径流及片流两种。(2)冲积扇沉积体系的分类:Ι湿地沉积扇:沉积特征,湿地沉积扇主要发育与潮湿气候带,最明显的终年泄水,这些常年河对扇的沉积作用影响小,而由季节性气候条件产生的巨大洪水起着控制作用。整个扇的面积大,有时为干旱扇的几百倍;扇面坡度一般较低,因此河流作用常常控制着湿地扇的整个扇面。自扇顶向扇尾湿地扇的最大碎屑粒径逐渐变小。 沉积亚相分为:扇顶近源相、扇中中段相、扇尾远端相。Ⅱ扇三角洲: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沉积特征: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它是一种进积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它属于在活动扇与稳定水体交界带上的沉积。这种沉积一部分在陆上,但大部分在水下,有的几乎完全在水下。扇三角洲出现于不同气候和能量条件的各种滨海带中,也常常沿冰缘地带的山间湖滨分布。扇三角洲的远端相形成于滨岸带、海洋或湖泊的水下环境,当有高速的粗粒沉积物注入水体是才能显现出河流的影响。 海岸带的扇形体由于受到河流、波浪、潮汐及水面升降变化等的多种作用,因而形态和面貌呈多种多样。冲积扇沉积体系与能源资源形成、赋存的关系在含煤冲积扇沉积体系中,煤的聚集往往集中于特定的部位,这主要决定于控制泥岩沼泽形成和发育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冲积扇体系分布的范围内,有利于成煤的部位主要有扇间洼地、中扇朵叶体间洼地、扇尾地带和扇前缘外侧与河、湖、海环境的过渡地带。对于油气的生成,冲积扇体系是不利的沉积环境,但由于它所产生的沉积物大多岩性粗,可以构成很好的储集层。实践证明,冲积扇沉积与储层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砂砾岩冲积扇体储层的油气地质意义已被国内外很多油田证实。 只要邻接该砂体有生油层存在,往往可形成次生的油气藏。由冲积扇体系充填的沉积盆地,如果周边的物源区具有含铀矿物的岩体出露,在适宜的气候和沉积环境条件下,常为铀矿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形成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