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说课稿

国际经济学说课稿

国际经济学说课稿
国际经济学说课稿

《国际经济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国际经济学》第一章绪论。

我将从“教材分析——对学生的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案设计——教学效果预测”六个方面将本章的知识细化。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际经济学》第一章绪论部分。

人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本章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介绍了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以及学习目的、方法等,因此,绪论讲的好与否, 将对学生后来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甚至专业思想的巩固影响甚大。

所以,上好绪论部分对于整个《国际经济学》课程和牢固学生专业思想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实际基础能力,我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学习目标

A.学生能够理解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

B.学生能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C.学生能够了解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

2.能力素质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发现身边的一些国际经济现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各种国际经济现象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理解学习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掌握国际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上的特征。

2.难点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对学生的分析

在开学之初,尤其是新教材的第一节课,学生大都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来上课,教师要珍惜这种热情和兴趣,从第一讲开场白就应该把学生引入新学科的境地,引进所学专业的大门,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热爱本专业,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的热情,以及热情后面的知识精装——认真备课和对课堂的精心策划。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主要运用案例法,启发诱导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活动。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案例教学法:在讲解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时,通过两个案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程度是不断在增加的。

2.多媒体演示法

通过多媒体,投射与本节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人物画像,缩短时空距离,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活跃课堂气氛。

3.情境教学法

在讲解国际经济学重要性时,请学生思考:假如中国不参与国际贸易,试想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拉近学生和课本间的距离,系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情景中,去感悟学习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

4.启发式教学法

在讲课之前先提几个问题,例如:1.你当前了解或者购买的消费品是哪个国家生产的?2.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有何影响?4.人民币对外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哪些影响?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与主动思维。

(二)学法

我为学生设计的学法如下:

(1)加强实践。实践出真知。学习知识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决对不行,所以必须通过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能随之进行思考,经过讨论切磋,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法,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其团队意识。

(2)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就要最大限度的提起学生的兴趣,使其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手段

本次课采用的教学手段是课堂讲授,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互为补充,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和图表 ,调动学生的视觉,增强教学效果;结合板书,突出课堂重点内容。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设计看图回答问题来导入新课)

图表1 美国1965—1992年进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教师活动:

问题一:请同学对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讨论图表1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图表二:图表2 各国1992年进出口占GDP的比重

教师讲解贸易依存度公式。

问题二:请同学对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讨论图表2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组织引导,大致能得出虽然国际经济对美国很重要,但对其它国家来说更是举足轻重的。这就引出了新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40分钟)

(为什么要学习国际经济学?)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空中客车工业公司飞机各部位的制造、日本索尼电器的生产,英国汽车的生产、戴尔公司个人电脑的生产都是由不同国家分工完成的,来说明目前生产全球化的趋势。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的一段话,请同学们思考这些数字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怎样的重要趋势?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由此引出为什么要学习国际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因。

(1)我们置身于一个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国际经济环境中。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2007年2月27日全球股市暴跌路线图。

说明美联储主席的一句话可以使世界股市剧烈波动……。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最大玩具代加工工厂的影响。

说明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经济上孤立存在。

(2)国际贸易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教师活动:通过对完全封闭国家和开放国家的对比分析来说明国际贸易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回答,你当前了解或购买的消费品是由哪个国家生产的?

引导学生能举出身边的例子,比如新乐超市进口食品。

通过讨论,学生大致能得出通过国际贸易,我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都可以来自世界各地。国际贸易增加了我们可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2)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增加。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中国1950年到2002年的进出口数据

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很快。

中国1950年到2001年的贸易依存度

说明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说明中国开放程度越大,对贸易的依赖程度越大

世界石油分布图

世界十大石油消费国

说明中东和美国由于石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让课堂在严肃中透有活泼,使学生在轻松中掌握知识,激发对国际经济学的兴趣。

(三)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1.结合幻灯片回顾本次课的内容

2.作业

要求学生思考:假如中国不参加国际贸易,试想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

由于本次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所以课件设计即为板书设计。

可能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会出现学生不能很好的根据情境的需要进行讨论或者举例、总结,或羞于开口讨论,此时就需要教师做好穿针引线的作用,鼓励学生以及及时引导和启发。本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密切,也可能举到大家熟悉的案例,学生会讨论“过头”而偏题,这时就要老师及时“纠正”,回归主题。通过上述努力,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国际经济学课件笔记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提取自陈爱贞老师的课件 BY Clark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Economies of Scale,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 本章结构 ?本章简介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概述 ?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与贸易 ?倾销 ?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 ?小结 ?本章简介 ?国家进行国际贸易基于两个基本原因: –国与国之间在资源上或在技术上存在差异,因而产生贸易 –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或者提高产品的回报 ?两个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起关键作用的国际贸易模型: –垄断竞争模型 –倾销模型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概述 ?贸易模型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以及完全竞争: –假定某个行业中的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 ?现实中,许多行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也即具有递增的产品回报) –生产规模越大,产品的生产效率越高。 ?在规模经济下: –产出随着所有投入品的增加成正比例更快的增长。 –平均成本(单位成本)随着市场的规模降低。 ?为了利用规模经济,每个国家必须集中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而国际贸易使得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专业化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 表6-1: 某一假定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 ?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 ?规模经济可以是: –外部规模经济 ?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一般由许多小厂商构成,而且是完全竞争的。 –内部规模经济 ?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的规模。 ?大厂商对小厂商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两种规模经济形式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不完全竞争理论

《国际经济学》课件内容

《国际经济学》课件内容 第一章传统贸易理论及其现代分析 第一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化 一、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学说。重商主义学说的核心是其对财富的看法,他们把金银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重商主义认为,由于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从而使财富增加。因此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保证金银货币的流入和社会财富的增长。重商主义学说又分为“货币差额论”和“贸易差额论”。 二、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斯密在批评重商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国际分工和绝对优势理论,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原因在于各国在生产技术进而产品成本上存在着绝对差异。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即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更低(即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相互交换,其结果将使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益。因此,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贸易。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即使一国由于技术原因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另一国都处于劣势(即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这两种商品生产的劣势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它仍然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利。该国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即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即该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成为贸易的基础,大大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可能性和范围。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穆勒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互需求理论,用以说明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和贸易利益的分配。这一理论认为,两国贸易产品的国内交换比例决定其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实际的交换比例必定处于这一界限之内,它取决于两国对对方产品的需求强度。如果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强度越大,实际交换比例就越接近外国的国内交换比例,贸易利益的分配对本国就越有利;反之则反是。举例说明:两国贸易产品的国内交换比例决定其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如果用6单位小麦交换到的布少于4单位,本国将拒绝贸易;同样,如果用多于2单位的布换取1单位小麦,外国也将拒绝贸易。如果本国用6单位小麦从外国换取多于4单位的布,本国就可以获益;另一方面,在外国,6单位小麦=12单位布,如果用少于12单位的布从本国换取6单位小麦,则外国也可以获益。因此,两国国际交换比例的范围是:4C<6W<12C(即2/3C~2C)。在这个范围内可以有许多个实际交换比例,1:1的交换比例并不是互利贸易的惟一比例。 在上面的例子里,4单位布与12单位布的差,即8单位布代表两国开展贸易的总利益。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交换比例就越接近外国国内交换的比例(6W=12C),外国的贸易利益越小,本国的贸易利益越大。例如,本国与外国的交换比例为6W=10C时,本国获益是6单位布,外国获益是2单位布。反之,本国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交换比例就越接近本国国内交换的比例(6W=4C),本国的贸易利益越小,外国的贸易利益越大。例如,本国与外国的交换比例为6W=6C时,本国获益是2单位布,而外国获益是6单位布。要素禀赋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