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_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用筷子夹球,看谁先赢。找两个同学用两双同样的筷子夹10个玻璃球,其中一双筷子套上橡皮筋,两人交换筷子再进行夹球比赛,通过两轮的比赛结果,让同学们探索里面的奥秘,引出《摩擦力的秘密》,这一课题。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3、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4、会分析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力。

一、感知摩擦力

1、提问:什么是摩擦力?

通过课件演示物体的运动,让学生观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提问:摩擦力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要运动或运动趋势,两个

面要接触。

3、提问: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穿行时,也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吗?

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叫阻力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空气和水产生的阻力,学生举例游泳、坐电动车产生的风。

4、教师演示(师生共同感知、体验):教师伸出一只手掌,在空中左右摆动,感受空

气的阻力。同样把手放在桌子上,左右摆动,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伸出一只手掌,再伸出另一只手掌,两手掌相对,互相接触,一手掌在另一手掌上向前或向后运动,提问你感到摩擦力了吗?双手并拢上下搓,用手搓搓脸又有怎样的感觉?

5、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摩擦力现象?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二、合作探究

既然我们知道了摩擦力,摩擦力的现象,我们来探究一下,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入我们的

第一关:合作探究我能,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想。小组交流,学生汇报。

猜想一:摩擦力大小和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二:摩擦力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我们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吧。摩擦力我们需要测量,回顾一下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

2、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3、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秤标定的最大数值。

学生设计做实验,利用实验器材,学习组长组织,2、3号操作,4号做好记录。(一)问题:摩擦力大小和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假设: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学生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我们的发现:物体接触面光滑,摩擦力(),物体接触面粗糙,摩擦力()。(二)问题:摩擦力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假设:物体的重量越大,摩擦力大,物体的重量越小,摩擦力小。

设计实验:

需要改变的条件:被拉物体的重量

我们的发现:物体的重量越大,摩擦力(),物体的重量越小,摩擦力()

(三)假设:在重物下加圆杆铅笔能减小摩擦力

实验须知:

1、在桌面上拉动重物一定距离,记下力的大小3次。

2、在重物下加圆杆铅笔用测力计拉动重物一定距离,记下力的大小3次。

3、以各组出现次数最多的力的大小为最后结果。

如何减小固体和固体之间的摩擦力

假设在在重物下加圆杆铅笔能减小摩擦力

设计实验:

保持不变的条件:被拉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

需要改变的条件:是否加圆杆铅笔

结论: (四)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想办法验证一下?

要求:

1、找一个长方形的塑料瓶,装入大半瓶油或洗洁精。

2、用等重量的橡皮泥,做成形状不同的模型

3、将模型同时放入油或洗洁精中,比较下沉的速度。

学生先通过做实验观察,再小组展示,将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球形,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椭圆形等不同形状,同时放入装有洗洁精的透明塑料瓶中,发现流线型和光滑的表面都能减小液体的阻力。

三、第二关:小组展示我最棒

四、如何减小固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五、第三关:摩拳擦掌大比拼

生产、生活中,有时我们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请分析课本50页的摩擦现象是增大摩擦力还是减小摩擦力?是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

六、第四关:共享收获万里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七、第五关:达标检测

(一)、认真读题,仔细填空

1、由于摩擦,物体会受到一个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

2、摩擦力的大小与()和物体的()有关。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两个物体接触面越(),摩擦力就()。物体越重,摩擦力就();物体越轻,摩擦力就()。

(二)、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空号里

1、桌上拉动木块可以用()测量出摩擦力的大小。

A、测力计

B、水平尺

C、天平秤

2、在()上水平拉动同一辆小车,用的力最省。

A、玻璃

B、木板

C、毛巾

3、小车载重量越大,受到的摩擦力越()。

A、大

B、小

C、与载重量无关

4、在做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时要改变的条件是()。

A、拉动物体的速度

B、物体的轻重

C、表面的光滑程度

5、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是()

A.给自行车轴加润滑油

B.移动重物时,在它下面垫上钢管

C.在机器的转动部分装滚动轴承

D.车轮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摩擦力的秘密》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三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及本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前三课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分组实验,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口、手、眼、脑多种感官一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体系上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三年级的科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摩擦力的秘密》效果分析

整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积极发言,参与面广,科学语言表达到位,但也有些地方不理想。

本节课我采用学生闯关的方式,设计第一关“合作探究我能行”,根据几个问题采用小组交流学习本节课知识点。第二关“小组展示我最棒”,学生根据第一关的问题梳理知识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学会倾听。第三关“摩拳擦掌大比拼”,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第四关“共享收获万里行”,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第五关“达标检测”,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掌握还不错,其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语言表达流畅,思维逻辑性强,体现了小组的合作精神。在练习上,形式多样,课堂密度大。

遗憾之处:

个别学生的小组讨论学习不深入,有个别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在试验操作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欠缺,有的小组合作有序,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如果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讲受益终生。

总之,一堂课下来,效果不错,大部分环节达到了预期效果,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摩擦力的秘密》教材分析

《摩擦力的秘密》是四年级《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四课。前面几课,学生学习了什么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了解了弹力与重力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摩擦力做好了知识与能力的铺垫。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学知识的铺垫,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测量力的大小知识和技能,又为下一课《降落伞》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撑。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首先老师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现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讨论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会不会产生摩擦力。重点在于体验摩擦力,试验探究摩擦力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与物体的粗糙程度和重量有关。

第二部分,研究各种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间的摩擦力,减小液体的阻力,减小空气阻力的办法,了解使接触面边光滑,将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流线型物体等可以减小摩擦力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好载体。

第三部分,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力。

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我们要合理的利用摩擦力的知识学以致用。

《摩擦力的秘密》评测练习

七、第五关:达标检测

(一)、认真读题,仔细填空

1、由于摩擦,物体会受到一个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 )和物体的()有关。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两个物体接触面越(),摩擦力就()。物体越重,摩擦力就();物体越轻,摩擦力就()。

(二)、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空号里

1、桌上拉动木块可以用()测量出摩擦力的大小。

A、测力计

B、水平尺

C、天平秤

2、在()上水平拉动同一辆小车,用的力最省。

A、玻璃

B、木板

C、毛巾

3、小车载重量越大,受到的摩擦力越()。

A、大

B、小

C、与载重量无关

4、在做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时要改变的条件是()。

A、拉动物体的速度

B、物体的轻重

C、表面的光滑程度

5、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是()

A.给自行车轴加润滑油

B.移动重物时,在它下面垫上钢管

C.在机器的转动部分装滚动轴承

D.车轮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6、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摩擦力的秘密》课后反思

《摩擦力的秘密》这节课,开始通过夹玻璃球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出课题。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闯关的方式,设计第一关“合作探究我能行”,根据几个问题采用小组交流学习本节课知识点。第二关“小组展示我最棒”,学生根据第一关的问题梳理知识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学会倾听。第三关“摩拳擦掌大比拼”,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第四关“共享收获万里行”,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第五关“达标检测”,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掌握还不错,其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语言表达流畅,思维逻辑性强,体现了小组的合作精神。在练习上,形式多样,课堂密度大。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大多数小组分工明确,积极参与,认真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一堂课下来,效果不错,大部分环节达到了预期效果,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遗憾之处:

个别学生的小组讨论学习不深入,有个别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欠缺,有的小组合作有序,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东张西望的,做小动作作为老师没有积极的制止,而这部分学生正是班级的弱势群体,如果在教学中加强这几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讲受益终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堂生成,适时引导,总结规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这节课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更应努力做到四个关注,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效率,关注情感,关注习惯,让每一名学生有更多的个体有效学习时间,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同时,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摩擦力的秘密》课标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分组实验,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口、手、眼、脑多种感官一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一)分析教材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学知识的铺垫,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测量力的大小知识和技能,又为下一课《降落伞》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撑。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重点在于体验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索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力。

让学生认识摩擦力,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通过探究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方面:

能够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摩擦力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验证实验。

(2)科学知识方面:

认识摩擦力,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欢用学到的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中摩擦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认识摩擦力,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认识,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理解与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