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学案

《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学案

《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学案
《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学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2、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能灵活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金属锈蚀条件及防锈措施,增强节约金属资源的意识。

二、【复习重点、难点】

1、金属的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三、【复习方法指导】

整理本单元“学教案”的知识点并把错题归纳总结;记忆金属活动顺序表。

四、【复习过程】

(一)(知识整理) 几种常见的金属: 、 、

纯金属 共性:常温下,大多是 体, 色,有金属光泽,

为电和热的 ,有延展性,密度 ,

物理性质 熔点 。

金属 特性:铜 色,金呈 色;常温下, 为液体。

材料 几种常见的合金:

合金

合金与纯金属的性质比较:硬度: 熔点:

1、与氧气的反应: 、 在常温下就能反应;但 、 在

高温下才与氧气反应; 即使高温也不反应。

金属的 2、与酸的反应:(镁、铁、锌、铝与盐酸、稀硫酸)

化学性质 3、与化合物溶液反应:(铁、铝与硫酸铜溶液 和 铜与硝酸银溶液)

4、金属活动性顺序:

1、原料: 1、生铁的冶炼

2、原理(方程式):

金属资源的 3、设备:

利用和保护 1、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2、金属资源保护: 铁锈蚀条件: 防锈措施:

2、保护的途径:

(二)、(简单运用)

1.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它的主体结构为四根巨型钢金属

和金属材料

筋混凝上制成的陔心筒。其中钢属于( )

A .金属材料

B .合成材料

C .天然材料

D .复合材料

2. 铝、铜、铁、金四种金属具有相似的性质是( )

A .都是银白色的固体

B .有导电性

C .能和稀硫酸反应

D .通常状况下能与氧气反应

3. “金银铜铁锡”俗称五金。在这五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

A .铁

B .金

C .银

D .铜

4. 将甲、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丙的硫酸盐溶液中,甲表面有金属丙析出,乙表面没有任

何变化。据此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

A .甲>丙>乙

B .丙>甲>乙

C .乙>甲>丙

D .甲>乙>丙

5.下列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 2H 2O 2 = 2H 2O+ O 2↑

B. CuO+CO = Cu+CO 2

C. H 2+CuO = Cu+H 2O

D. CO 2+H 2O = H 2CO 3

6.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4Fe+3O 22Fe 2O 3 B .2Fe+6HCl=2FeCl 3+3H 2↑

C .Al + CuS04== AlSO 4 + Cu D. Fe 2O 3+3CO

2Fe+3CO 2 7.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若能,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铝与硝酸银溶液

(5)银与氯化铜溶液

(6)镁与硫酸亚铁溶液

8. 某钢铁厂高炉炼铁的主要反应过程如下:

焦炭

(1)请在方框内填入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2)写出步骤①②③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 ③

(3)从高炉上排出的废气叫高炉废气,请推测高炉废气的主要成份为 。

9.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家用铁锅除了硬度较大外,还利用了铁具有 这一性质;

(2)在木材上钉钉一般用铁钉,在水泥墙上钉钉一般用钢钉,这是由于铁和钢的 不同;

(3)铜的导电性强于铝,而高压输电一般用铝线不用铜线的原因是(只要能答出一个理由就可以) ;

(4)灯泡中的灯丝一般用的是 ,你能说出不用锡制的原因吗? ;

(5)区分两块金属材料硬度的大小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

(6)铜合金和金的颜色基本相似,为什么在制作装饰品时用金而不用铜的合金? ;

(三)、(问题探究)

探究一:总结金属的性质 过量空气、高温 ① 焦炭、高温 ② 赤铁矿、高温 ③ 生铁

例1.据福建《三明日报》报道:2006年5月12日,宁化县公安局抓获一流窜江西、福建等地实施诈骗的团伙。自2006年4月底以来,他们随身携带一枚真黄金戒指,若干枚用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外观极为相似的假黄金戒指在全国各地分头行骗。诈骗三十余起,骗取金额2万余元。请你识别真假黄金戒指。(要求:不少于三种方法)

[方法总结]:

[总结1]

1.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反应

(2)金属与反应

(3)金属与反应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它的活动性就。

(2)位于金属能置换出中的(不可用)

(3)位于金属能把位于金属从它们的中出来。(除外)

练习. 在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一定不含铁

B.滤出的固体一定含有银、铜和铁

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一定不含硝酸铜、硝酸银

探究二:寻找金属生锈的条件及防锈措施

例2.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

发现问题:小丽发现盛水的铁锅在与水面接触的部位最易生锈;小茜发现自己的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的铜锈;小玲发现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好象生了“锈”一般。

提出问题:这三种物质“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收集证据:(1)回忆已有知识:铁生锈的条件

是。

(2)查阅有关资料:“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俗称铜绿);苹果“生锈”

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3)实验探究:将四小块铜片分别按下图所示放置一个月,观察现象如下:(提示:NaOH溶液可用来吸收CO2)

装置

铜片生锈且水面附现象铜片不生锈铜片不生锈铜片不生锈

近锈蚀最严重

由实验可知,铜生锈是铜与水、、等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得出结论:经过交流讨论,三位同学认为这些物质“生锈”除了可能与水有关外,还可能

都与(填物质名称)有关。

(4)反思与应用:利用所得结论进行填空:

①写出一种防止铁或铜等金属制品生锈的具体方法;

②请你提出一条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建议。

[总结2]

1.铁生锈的条件:

2.防锈的措施:

(1)

(2)

3.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1、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

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和镁

B.滤出的固体一定含有铜,一定不含铁和镁

C.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和氯化亚铁,可能含有氯化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氯化亚铁、氯化铜

2、烧杯中盛有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天平调平后,同时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

量的锌片和铁片,则从反应开始到金属完全反应的过程中,天平指针指向的变化是()A.向左偏B.向右偏

C.先向左偏后向右偏D.先向右偏后向左

课后反思

本单元的复习是以学生按照复习学案的思路进行自主复习,教学过程主要是

学生“预习——讨论——归纳小结”的模式进行。学生普遍认为,这章内容较

多,化学方程式多且规律性不是很强,需要记忆的内容如物质的化学性质、

反应的现象等等都需要记忆,因此复习过程感到有些困难。

[巩固练习]

1、下列化合物可以通过金属与对应的酸发生置换反应获得的是()

A.CuCl2

B.FeCl3

C.AgNO3

D.Al2 (SO4) 3

2、为验证Mg、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其中不必进行的实验是()

3、有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只有甲在自然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丁盐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但可以用丙制的容器盛放。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甲>乙>丁>丙B.丙>丁>乙>甲

C.丙>乙>丁>甲D.乙>丁>丙>甲

4、有AgNO3、Cu(NO3)2、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人一定量的铁粉,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

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滤液中一定含Ag+、Cu2+、Zn2+、Fe2+

B .滤液中一定含Fe2+,可能含Zn2+

C .滤液中一定含Fe2+ ,Zn2+,不含Cu2+,Ag+

D .滤液中一定含Zn2+、Fe2+,可能含Cu2+

5、CuCl2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固体

为。

6、用质量相等的镁和铁分别和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则上述物质中一定恰好完全反应的是,金属一定有剩余。

8、同学们一起探究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刚同学设计了用铜丝、铁丝、铝丝和稀盐酸,只用一只试管,取一次盐酸的探究方案。请你和他们一起完善下表的探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1)填表

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

①在试管中取少量盐酸,插入铁丝,充分作用。

无明显现象

②在①所得的溶液中,插入,充分作

用。

③在②所得的溶液中插入,充分作用。

(2)将铝丝插入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3)小华同学认为在小刚设计的方案中,只要补充一个实验,就可得出Al > Fe > H >Cu

的结论。小华要补充的实验是;(4)小强同学认为要得到Al > Fe > H >Cu的结论,不必做补充实验,中需将小明同学方

案中插入金属的顺序调整即可,你认为调整后插入金属的顺序是。

9、(1)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是我国公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我国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为防止生锈,根据自行车的各零部件不同功能,采用了不尽相同的防锈措施。在自行车的生产和组装中,以下各种做法的主要目的与防锈无关的有( )

A.选用不锈钢制作起支撑作用的钢丝

B.对车轮的轮圈和车龙头镀镍

C.对车用螺母烤蓝,对车身烤漆

D.在车龙头上安装塑料车把手

(2)金、银等能以单质形式存在于自然界,铁、镁等为何不能单质形式存在?

大学语文教案11冯谖客孟尝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重点虚词及实词。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预习、自读、质疑、教师点拨解决文言知识问题。 通过诵读、讨论、上网查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及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冯谖的优秀品质:有胆识,智慧、会利用时机,长于计谋等。 教学设想:[重点]文言基本知识的积累。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品。 2、朗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3、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词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请知道得更多的同学谈谈你了解的背景知识。 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战国时期齐国策士。 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 貌。土――知识分子阶层的通称,大有得一土而得天下,失一土而失天下的态势。士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最著名的养士者如战国四公子,秦国吕不韦等,都广招门客至数千人,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本篇所记,就是孟尝君礼待食客冯谖,冯谖知恩报答,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奔走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实益的故事。其中矫命烧债券之举,虽然目的是为孟尝君收买民心,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关于这则故事,《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颇有出入。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写策士冯谖为孟尝君奔走出谋的活动,刻画了一个有政治才能和远见的策士形象,颂扬了士阶层在战国时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三、解题 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2020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章末复习学案(含答案)

2020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章末复习学案(含答案) 章末复习章末复习学习目标 1.理解命题及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 3.理解逻辑联结词的含义,会判断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 4.理解全称量词.存在量词的含义,会判断全称命题.特称命题的真假,会求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 1.命题及其关系1判断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关键是为陈述句;能判断真假.2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的真假性相同.3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如果pq,那么称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2分类充要条件pq且qp,记作pq;充分不必要条件pq,qp;必要不充分条件qp,pq;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pq,且qp. 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与量词1常见的逻辑联结词有 “且”“或”“非”.2短语“所有”“任意”“每一个”等表示全体的量词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3短语“有一个”“有些”“存在一个”“至少一个”等表示部分的量词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

4.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作全称命题,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作特称命题. 1.命题“若x0且y0,则xy0”的否命题是假命题. 2.“所有奇数都是质数”的否定“至少有一个奇数不是质数”是真命题. 3.命题“若p,则q”与命题“若綈p,则綈q”的真假性一致. 4.已知命题p存在xR,x20,命题q任意xR,x2x,则命题p 或綈q是假命题.题型一命题及其关系例11有下列命题“若xy0,则x0且y0”的否命题;“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否命题;“若 q1,则x22xq0有实根”的逆否命题;“非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其中是真命题的是 A. B. C. D.考点四种命题的概念题点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答案D2设a,b,c是非零向量,已知命题p若ab0,bc0,则ac0;命题q若ab,bc,则ac.则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p或q B.p且q C.綈p且綈q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1)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整理 王鹿鸣商锦泽李俊程李乐萌曹芙佳陈祺源燃.朱晋苏陈婧祎.康宁刘昊钰负责搜集整理工作 第一段 1.重点虚词 孟尝君笑而受之连词,表修饰 2.重点实词 (1).实词 贫乏不能自存生存,生活 愿寄食门下依附他人而生活,即充当门客 客何好爱好,擅长,喜好 曰:“诺。”应答的声音 (2).词类活用 冯谖客孟尝君名作动,做门客 (3).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同“嘱”,嘱托,转达意愿 3.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贫乏不能自存 客何好/客何能 (2).状语后置 愿寄食门下 (3).省略句 愿寄食(于)门下 冯谖客孟尝君第二段重点 一、虚词 1.以 左右以君贱之也(认为) 以为贪而不知足(认为) 左右以告(用来)

食以草具(用来) 无以为家(用来) 2.而 以为贪而不知足(并列) 3为:⑴无以为家:动词,养活 ⑵为之驾:动词,给 二、实词 1.有顷:不久以后。 2.比:与······相同。 3.揭:举。 4.过:拜访。 5.亲:父母。 6.食用:吃的和用的。 三、词类活用 1.左右以君贱.之也(意动用法,看不起。)

2.孟尝君客.我(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⑴状语后置:食以草具(以草具食) ⑵宾语前置:食无鱼(无鱼食) 2.省略句 省略宾语:①左右以(之)告:省略之,指这件事 ②无使(之)乏:省略之,指冯谖 ③食(之)以草具:省略之,指冯谖 第三段: 1.虚词 (1)于: 1.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到 2.文倦于事,愦于忧:表被动

3.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到 (2)而: 1.请而见之:表顺承 2.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表修饰 (3)之: 1.请而见之:代词,代冯谖 2.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代词,代冯谖 (4)以: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用 2.重点实词 (1)习计会:熟悉会计 (2)冯谖署曰:签名 (3)谢曰:道歉

常用逻辑用语题型归纳

《常用逻辑用语》 一、判断命题真假 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 A .221,sin cos 222 x x x R ?∈+= B .(0,),sin cos x x x π?∈> C .2,1x R x x ?∈+=- D .(0,),1x x e x ?∈+∞>+ 2、如果命题“)q p ∨?(”为假命题,则( ) A. p,q 均为假命题 B. p,q 均为真命题 C. p,q 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命题 D. p,q 中至多有一个为真命题 3、有四个关于三角函数的命题: 1p :?x ∈R, 2sin 2x +2cos 2x =12 2p : ?x 、y ∈R, sin(x-y)=sinx-siny 3p : ?x ∈[]0,π,1cos 22 x -=sinx 4p : sinx=cosy ? x+y=2π 其中假命题的是( ) (A )1p ,4p (B )2p ,4p (C )1p ,3p (D )2p ,4p 4、给出下列命题: ①在△ABC 中,若∠A >∠B ,则sin A >sin B ; ②函数y =x 3 在R 上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 ③函数y =f(x)的图象与直线x =a 至多有一个交点; ④若将函数y =sin 2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4个单位,则得到函数y =sin ? ????2x +π4的图象.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若命题p :圆(x -1)2+(y -2)2 =1被直线x =1平分;q :在△ABC 中,若sin 2A =sin 2B ,则A =B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p∨q”为假 B .“p∨q”为真 C .“p∧q”为真 D .以上都不对 6、已知命题p 1:函数y =2x -2-x 在R 上为增函数;p 2:函数y =2x +2-x 在R 上为减函数, 则在命题q 1:p 1∨p 2,q 2:p 1∧p 2,q 3:(?p 1)∨p 2和q 4:p 1∧(?p 2)中,真命题是( ) 7、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 是 ( ) A. ,lg 0x R x ?∈= B. ,tan 1x R x ?∈= C. 3,0x R x ?∈> D. ,20x x R ?∈> 8、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 A .?x R ∈,120x -> B. ?*x N ∈,2(1)0x -> C .? x R ∈,lg 1x < D. ?x R ∈,tan 2x = 9、有以下四个命题: ①ABC ?中,“A B >”是“sin sin A B >”的充要条件; ②若命题:,sin 1,P x R x ?∈≤则:,sin 1p x R x ??∈>; ③不等式210x x >在()0,+∞上恒成立; ④设有四个函数111332,,,,y x y x y x y x -====其中在()0,+∞上是增函数的函数有3个。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 二、判断充分、必要条件

第25章概率初步教案全章教案

25.1.1 随机事件(第一课时) 郁昌云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判断,归纳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过程与方法:历经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归纳出三种事件的各自的本质属性,并抽象成数学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从事物的表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及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现象。 重点:随机事件的特点 难点:对生活中的随机事件作出准确判断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问题情境下列问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1)太阳从西边下山; (2)某人的体温是100 C; (3)a2+b2=—1(其中a,b都是实数); (4)水往低处流; (5)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6)三个人性别各不相同; 2 (7)一元二次方程x2+2x+3=0 无实数解。 【设计意图:首先,这几个事件都是学生能熟知的生活常识和学科知识,通过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实例,自然地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其次,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相对于随机事件来说,特征比较明显,学生容易判断,把它们首先提出来,符合由浅入深的理念,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引发思考 我们把上面的事件(1 )、(4)、(5)、(7)称为必然事件,把事件(2)、(3)、(6)称为不可能事件,那么请问: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又是不可能事件呢?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 【设计意图:概念也让学生来完成,把课堂尽量多地还给学生,以此来体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原理念。】 二、引导两个活动,自主探索新知 活动1:5 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筒中有5根形 状大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 的纸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请考虑以下问题: (1 )抽到的序号是0,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2)抽到的序号小于6,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3)抽到的序号是1,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4)你能列举与事件(3)相似的事件吗?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教师适当地加点拔和引导。 【设计意图:“抽签”这个活动是学生容易理解或亲身经历过的,操作简单省时,又具有很好的经济性,最主要的是活动中含有丰富的随机事件,事件(3)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件, 它的提出,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探究欲望】

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沈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常用逻辑用语学案

1.1.1命题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命题,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将命题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 【自主学习】研读教材P2-P3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命题定义: 数学中,我们把可以的叫做命题. 从命题定义中可以看出,命题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2.命题的分类: 真命题:判断为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判断为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3.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 ,则q”或者 “如果p ,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 叫做,q 叫做. 【自主检测】 下列语句中: (1)若直线//a b ,则直线a 和直线b 无公共点;(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若21x =,则1x =;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6)3能被2整除. 其中真命题有,假命题有 【合作探究及展示】 探究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 是素数,则是a 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 2 )2(-=-2.(6)x >15. 是命题有,其中真命题有,假命题有 探究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 和结论q .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若a>0,b>0,则a+b<0. 探究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课堂检测】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能被6整除的整数一定能被3整除; (2)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 (3)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4)两个内角等于45 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等腰三角形两腰的中线相等;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3)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课堂小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注意两点: (1);(2) 【课后作业】世纪金榜即时小测 1.1.2四种命题

常用逻辑用语题型归纳之令狐文艳创作

《常用逻辑用语》 一、 令狐文艳 二、判断命题真假 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 A .221,sin cos 222 x x x R ?∈+= B .(0,),sin cos x x x π?∈> C .2,1x R x x ?∈+=- D .(0,),1x x e x ?∈+∞>+ 2、如果命题“)q p ∨?(”为假命题,则( ) A. p,q 均为假命题 B. p,q 均为真 命题 C. p,q 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命题 D. p,q 中至多有一个 为真命题 3、有四个关于三角函数的命题: 1p :?x ∈R, 2sin 2x +2cos 2x =122p : ?x 、y ∈R, sin(x- y)=sinx-siny 3p : ?x ∈[]0,π,1cos 22x -=sinx 4p : sinx=cosy ? x+y=2π 其中假命题的是( )

(A )1p ,4p (B )2p ,4p (C )1p ,3p (D )2p ,4p 4、给出下列命题: ①在△ABC 中,若∠A >∠B ,则sin A >sin B ; ②函数y =x 3 在R 上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 ③函数y =f(x)的图象与直线x =a 至多有一个交点; ④若将函数y =sin 2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4 个单位,则得到函数y =sin ? ?????2x +π4的图象.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若命题p :圆(x -1)2+(y -2)2=1被直线x =1平分;q :在△ABC 中,若sin 2A =sin 2B ,则A =B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p∨q”为假 B .“p∨q”为真 C .“p∧q”为真 D .以上都不对 6、已知命题p 1:函数y =2x -2-x 在R 上为增函数;p 2:函数y =2x +2-x 在R 上为减函数, 则在命题q 1:p 1∨p 2,q 2:p 1∧p 2,q 3:(?p 1)∨p 2和q 4:p 1∧(?p 2)中,真命题是( ) 7、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 A. ,lg 0x R x ?∈= B.,tan 1x R x ?∈= C. 3,0x R x ?∈> D. ,20x x R ?∈>

河北衡水中学高考一轮复习数学学案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一讲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1.集合与元素 一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 (1)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对于元素a与集合A,__a∈A__或__a?A__,二者必居其一. (3)常见集合的符号表示. 数集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 符号N N*Z Q R (4) (5)集合的分类:集合按元素个数的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有限集常用列举法表示,无限集常用描述法表示. 2.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关系定义表示 相等集合A与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都__相同__A__=__B 子集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__B中的元素__A__?__B 真子集A是B的子集,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__不属于A__A____B __?__ (2)若集合A中含有n个元素,则其子集个数为__2n__,真子集个数为__2n-1__,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__2n-2__. (3)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__非空集合__的真子集. (4)若A?B,B?C,则A__?__C. 3.集合的基本运算 符号 语言 交集A∩B并集A∪B补集?U A 图形 语言 意义A∩B={x|x∈A且x∈ B} A∪B={x|x∈A或x∈ B} ?U A={x|x∈U且x?A}

1.A∩A=A,A∩?=?. 2.A∪A=A,A∪?=A. 3.A∩(?U A)=?,A∪(?U A)=U,?U(?U A)=A. 4.A?B?A∩B=A?A∪B=B??U A??U B?A∩(?U B)=?. 1.已知集合A={x∈N|0≤x≤4},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 A.0?A B.1?A C.2?A D.3∈A [解析]集合A={x∈N|0≤x≤4},所以0∈A,1∈A,2?A,3∈A. 2.若A={x|x=4k-1,k∈Z},B={x=2k-1,k∈Z},则集合A与B的关系是(B) A.A=B B.A B C.A B D.A?B [解析]因为集合B={x|x=2k-1,k∈Z},A={x|x=4k-1,k∈Z}={x|x=2(2k)-1,k∈Z},集合B表示2与整数的积减1的集合,集合A表示2与偶数的积减1的集合,所以A B,故选B.3.设集合M={2,4,6,8},N={1,2,3,5,6,7},则M∩N的子集的个数为(B) A.2B.4 C.7D.128 [解析]∵M={2,4,6,8},N={1,2,3,5,6,7},∴M∩N={2,6},即M∩N中元素的个数为2,子集22=4个,故选B. 4.已知集合A={x|x>0},B={x|-1≤x≤2},则A∪B=(A) A.{x|x≥-1}B.{x|x≤2} C.{x|00},B={-2,-1,0,1},则(?R A)∩B(A) A.{-2,-1}B.{-2} C.{-2,0,1}D.{0,1} (理)已知集合P={x∈R|1≤x≤3},Q={x∈R|x2≥4},则P∪(?R Q)=(B)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1)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整理 王鹿鸣 商锦泽 李俊程 李乐萌 整理 工作 第一段 1?重点虚词 孟尝君笑而受之 2?重点实词 (1) ?实词 贫乏不能自存 愿寄食门下 客何好 曰:“诺。 (2) 。词类活用 冯谖客孟尝君 (3) .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 3?特殊句式 (1) ?宾语前置 贫乏不能自存 客何好/客何能 (2) ?状语后置 愿寄食门下 (3) ?省略句 愿寄食(于)门下 冯谖客孟尝君第二段重点 一、虚词 1?以 左右以君贱之也(认为) 以为贪而不知足(认为) 左右以告(用来) 食以草具(用来) 无以为家(用来) 2?而 以为贪而不知足(并列) 3为:⑴无以为家:动词,养活 ⑵为之驾:动词,给 、实词 1?有顷:不久以后。 2. ....................... 比:与 相同。 3?揭:举. 4?过:拜访. 5?亲:父母。 6。食用:吃的和用的。 三、词类活用 1. 左右以君贱.之也(意动用法,看不起. ) 2?孟尝君客 我(意动用法,把 .......... 当成客人.) 四、特殊句式 曹芙佳陈祺源燃侏晋苏陈婧祎? 连词,表修饰 生存,生活 依附他人而生活,即充当门客 爱好,擅长,喜好 应答的声音 名作动,做门客 同“嘱”,嘱托,转达意愿 刘昊钰负责搜集

⑴状语后置:食以草具(以草具食) ⑵宾语前置:食无鱼(无鱼食) 2. 省略句 省略宾语:① 左右以(之)告:省略之,指这件事 ②无使(之)乏:省略之,指冯谖 ③食(之)以草具:省略之,指冯谖 第三段: 1. 虚词 (1 )于: 1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到 2. 文倦于事,愦于忧:表被动 3. 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到 (2)而: 1. 请而见之:表顺承 2.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表修饰 (3 )之: 1 .请而见之:代词,代冯谖 2.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代词,代冯谖 (4)以: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用 2. 重点实词 1)习计会:熟悉会计 2)冯谖署曰:签名 3)谢曰:道歉 4)愦于忧:昏乱 5)开罪:得罪 6)何市而反:买 3 通假字 1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 2) 而性懧愚:“懧”通“懦”,懦弱. 3 )何市而反:“反"通“返” ,返回。 4. 词类活用 1) 孟尝君怪之: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2)先生不羞:羞,意动用法,以......... 为羞愧。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学案 一、背景及文学常识: 1、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 2、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他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3、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二、熟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的读音: 有冯谖者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长铗归来左右皆恶之谁习计会愦于忧 载券契而行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予车五十乘遣太傅赍黄金文车二驷谄谀之臣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内容——见翻译稿: 四、知识积累: 1、虚词总结 代词,指冯谖——“孟尝君笑而受之”“左右以君贱之”“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食之”“为之驾”“吾负之”“请而见之” 代词,指孟尝君——“诸侯先迎之者” 代词,指老百姓——“因而贾利之” 代词,这/事——“孟尝君怪之”“齐其闻之矣”“齐王闻之” 助词,的——“比门下之客”“宗庙之祟”“谄谀之臣”“区区之薛”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副)表加强肯定,“就是,便是” 先生不羞,乃有意为收责于薛乎?(副)表出乎意料,“竟,竟然”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副)表加强肯定,“就是,便是”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副)表晚于预期,“才,这才” 左右以君践之也,食以草具。(连)因为;(介)把 左右以告。(介)把 (冯谖)以责赐诸民。(介)把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介)用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副)“只,仅仅”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介)把 以故相为上将军。(动)使,让 表修饰“孟尝君笑而受之” “因而贾利之”“高枕而卧” 表并列“以为贪而不知足” “富而兵强” 表承接“请而见之”“驱而之薛” 代词,他的(冯谖)“倚柱弹其剑”“复弹其铗”“揭其剑”“过其友” (老百姓)“因烧其券” 代词,齐国的“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代词,他(冯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孟尝君怪其疾也” 代词,您的“不拊爱子其民” 副词,表推测,大概,可能“齐其闻之矣” 表方式——。。。。的方式“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没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无以为家” 固定说法,不久以后“居有顷”“后有顷” 2、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曰(属通嘱)能为文收责于薛(责通债)无纤介之福者。(介通芥)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客何好?客何能?判断句:乃臣所以为君义也。

高中数学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复习小结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B版(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复习小结 【知识点梳理】 1.“或”、“且”、“非”的真假判断 2.(1)全称命题 一般形式 它的否定 (2)存在性命题一般形式 它的否定 3.条件 结论 p ? q 、 p 是q 的 ;p ? q ,p 是q 的 ; p ? q ,p 是q 的 4. 原命题 逆命题 若q 则p 否命题 逆否命题 同真假的命题是 【客观题训练】 1. c a a +=2是a,b,c 成等差数列的 ________________条件 2. a,b,c 成等比数列是ac b =2 的 ________________条件 3.3.a>b 是 b a >1的 ________________条件 4.命题“对任意的x ∈R ,3 2 10x x -+≤”的否定是( ) A .不存在x ∈R ,3210x x -+≤ B .?x ∈R ,32 10x x -+≤ C .?x ∈R ,3210x x -+> D .?x ∈R ,32 10x x -+> 5.已知a ,b 都是实数,那么“2 2b a >”是“a >b ”的 ________________条件 6.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 A 、“若0=x ,则0=xy ”的逆命题; B 、“若0=x ,则0=xy ”的否命题;

C 、若1>x ,则2>x ; D 、“若2=x ,则0)1)(2(=--x x ”的逆否命题 7. 命题“若12 x 或1-x D.若1≥x 或1-≤x ,则12 ≥x 8.设A={x |1 x x -<0},B={x |0<x <3},那么“n ∈A ”是“n ∈B ”的________________ 条件 9.已知命题:p 所有有理数都是实数,命题:q 正数的对数都是负数,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 .()p q ?∨ B .p q ∧ C .()()p q ?∧? D .()()p q ?∨? 10.“31-<>,条件乙: 11 a b <,则甲是乙成立的 ________________条件 14.下列命题 :①2x x x ?∈,≥R ;②2 x x x ?∈,≥R ; ③43≥; ④“2 1x ≠”的充要条件 是“1x ≠,或1x ≠-”. 中,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 0 B.1 C. 2 D. 315. 已知命题tan 1p x R x ?∈=:,使,命题2320q x x -+<:的解集是 {|12}x x <<,下列结论: ①命题“p q ∧”是真命题; ②命题“p q ∧?”是假命题;③命题“p q ?∨”是真命题; ④命题“p q ?∨?”是假命题其中正确的是( )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 .下列有关命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若p q ∧为假命题,则p q 、均为假命题 B "1"x =是2"320"x x -+=的充分不 必要条件 C .命题“若2320x -+=,则1x =“的逆否命题为:“若1,x ≠则2 320x x -+≠” D .对于命题:,p x R ?∈使得2 10x x ++<,则:,p x R ??∈均有2 10x x ++≥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 《战国策》 一、文言积累 (一)一词多义 (1)顾: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顾念) (2)固: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坚决)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本来) (二)虚词总结 1.以: (1)左右以告。(把) (2)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把……作为)(3)左右皆恶(wù)之,以为贪而不知足。(认为) (4)矫命以债赐诸民(把) (5)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已,仅仅)(6)窃以为君市义。(替) (7)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用来) 2.为: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替)3.其: 齐其闻之矣。(大概) 4、诸: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于) 5、于: (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被) (2)于是梁王虚上位(在这种情况下)(3)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把……作为) (4)孟尝君就国于薛。(到) (5)沉于谄谀(chǎnyú)之臣,开罪于君。(被)6、因: (1)因烧其券(于是) (2)因而贾利之。(趁机) 7、之:驱而之薛(到) (三) 词类活用: 孟尝君客我。(把……当客人,作客,作门客)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给……吃)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给…… 吃)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名词作动词,养家)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动词作名词, 用的东西)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以……为怪)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认为羞)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名词作动词, 穿衣戴帽) 狗马实外厩(名词作动词,充满)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抚)爱子其民(以…… 为子,像子一样爱护)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西游于梁(向西) 于是梁王虚上位(使……虚) (四) 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通嘱,嘱托、转达意愿)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通债)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通懦) 以何市而反(通返)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xiān)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通芥) (五)特殊句式: 孟尝君曰:“客何好”(倒装) 客何能(倒装) 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倒装)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倒装) 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倒装) 左右以告。(省略)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窃以为君市义。(省略) 二、感知人物: 冯谖: 孟尝君: 三、补充阅读:读《孟尝君传》 (北宋)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 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 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 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 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 至也。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练习测试题.doc

精心整理 第一练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一.强化题型考点对对练 1.(集合的基本运算)已知集合{|1A x x =≤-或1}x ≥,集合{|01}B x x =<<,则() A.{}1A B ?= B.A B R ?= C.()(]0,1R C A B ?= D.()R A C B A ?= 【答案】D 2.(集合的基本运算)若集合{}02A x x =<<,且A B B =I ,则集合B 可能是() A.{}0 2, B.{}0 1, C.{}0 1 2,, D.{}1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得,因为,所以选B. 3.(集合的基本运算)设集合{}|2M x x =<,{}1,1N =-,则集合M C N 中整数的个数为() A.3 B.2 C.1 D.0 【答案】C 【解析】{}(){}|22,2,1,1M x x N =<=-=-Q ,()()()2,11,11,2,M N ∴=--?-?∴e集合M N e中整数只有0,故个数为1,故选C. 4.(集合间的关系)已知集合 ,若,则() A.0或1 B.0或2 C.1或2 D.0或1或2 【答案】C 【解析】或.故选C. 5.(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设x R ∈,i 是虚数单位, 则“3x =-”是“复数()()2231z x x x i =+-+-为纯虚数”的 A.充分不必要条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由3x =-,得()()2 22332330x x +-=-+?--=,1314x -=--=-. 而由2230{ 10 x x x +-=-≠,得3x =-.所以“3x =-”是“复数()()2231z x x x i =+-+-为纯数”的充要条件.故选C.

(完整版)冯谖客孟尝君练习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 一、填空题 1.《冯谖客孟尝君》选自_________。 2.《战国策》是_________时期_________之士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属_________史书。 3.《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主要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4.冯谖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冯谖替孟尝君谋营的“三窟”指的是焚券市义、_________、薛地建庙。 6.《冯谖客孟尝君》一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抑在装愚守拙,巧于试探,扬在_________。 二、选择题 7.下面属于国别体史书是( )。 a.《诗经》诗歌 b.《史记》纪传体 c.《战国策》国别 d.《论语》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8.以下哪一个不是冯谖所谋的“三窟”?( ) a.市义于薛 b.薛地建庙 c.游说于梁 d.游说齐王 9.“市义于薛”表现了冯谖________的性格特点?( )

a.刚勇仁义 b.深谋远虑 c.诙谐幽默 d.清正廉洁 10.以下哪一特点不是孟尝君的性格特点?( ) a.深谋远虑 b.目光不敏锐 c.礼贤下士 d.心胸广宽 11.“狡兔三窟”出自以下哪本书?( ) a.《战国策》 b.《孟子》 c.《冯谖客孟尝君》 d.《史记》 三、解词题 12.属 (1)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2) 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 13.客 (1)冯谖客孟尝君

(2)孟尝君客我 14.食 (1)食以草具字串3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3)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15.之 (1)驱而之薛 (2)衣冠而见之 (3)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16.其 (1)齐其闻之矣 (2)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17.就 (1)孟尝君就国于薛 (2)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 18.乃 (1)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先生不羞,乃有逾欲为收责于薛乎? 四、翻译题 20.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教案

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绿春县第一中学白霞 一、目标认知 二、 考试大纲要求: 1. 理解命题的概念;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2. 了解命题“若p,则q”的形式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分析四种命题相 互关系. 3. 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4. 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重点:四种命题间关系的真假判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定 难点:根据命题关系或充分(或必要)条件进行逻辑推理。 二、教学的基本流程: 1 2 知识点一:命题 1. 定义: 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1)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构成. 命题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p,q,r,m,n等. (2)命题有真假之分,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数学中的定义、公理、定理等都是真命题

(3)命题的形式:“若P, 则q ” 也可写成 “如果P,那么q ” 的形式 也可写成 “只要P,就有q ” 的形式 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 叫做命题的条件,q 叫做结论. 记做: 四种命题 1. 四种命题的形式: 用p 和q 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 和q 分别表示p 和q 的否定,则四种命题的形式为: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注意:三种命题中最难写 的是否命题。 要严格区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之间的差别. 原语句 是 都是 > 至少有 一个 至多有 一个 x ∈A 使 p (x )真 否定 形式 不是 不都是 ≤ 一个也 没有 至少有 两个 x ∈A 使p (x )假 2. 四种命题的关系 命题真假性判断 (1)原命题为真,则其逆否命题一定为真。但其逆命题、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2)若其逆命题为真,则其否命题一定为真。但其原命题、逆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结论: p q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整理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嘱托,转达意嘱托,属“愿”。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责” “ 3、性愚:通“懦”,懦弱。“懦弱”。 4、何市而反:“反”通“返”,返回。返回。反 5、券徧合:“徧”通“遍”,普遍,都。普遍,徧 6、孟尝君不说:“说”通“悦”,高兴。高兴。说 7、后朞年:“朞”通“期”,一周年。一周年。朞 8、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审慎。祥 9、无纤介之祸者:“介”通“芥”,小草。小草。介 10、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抚爱。拊 (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①孟尝君客我:客意动用法,当成客人。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意动用法当成客人 ②孟尝君怪之: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③先生不羞:羞意动用法,为羞愧。形—意动用法,以……为羞愧。意动用法为羞愧 ④孟尝君怪其疾: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⑤不拊爱子其民:子意动用法,为子。名—意动用法,以……为子。意动用法为子 2、使动用法: 于是梁王虚上位:空出来。于是梁王虚上位:使……空出来。空出来 3、名→动:衣冠而见之:穿戴好。穿戴好。①衣冠②因而贾利之:用商贾之道谋取。用商贾之道谋取。贾 4、名→状:①西游于梁:向西。向西。②晨而求见:在早晨。在早晨。 (三)古今异义: 1、就国于薛:“国”古义:封邑今义:国家。封邑。国家。封邑国家 2、迎君道中道中:道中古义:半路今义:路途中。半路。路途中。半路路途中 (四)一词多义: 1、辞:告辞。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告辞。告辞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推辞。推辞。辞推辞 2、顾:顾先王之宗庙:顾念,看在…的份上。顾念,看在的份上。顾念的份上孟尝君顾谓冯谖:回头看。回头看。顾回头看 二、虚词:虚词: 动词; 1、以:左右以君践之:动词;认为,以为。以动词认为,以为。食以草具:介词,用,拿。介词,以介词左右以告:介词,把。介词,以介词无以为家:介词,用来。以介词,用来。介词 2、乃:就是。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就是。就是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副词,才。副词,乃副词 3、其:齐其闻之矣: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可能。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其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可能。因烧其券:远指代词,那。远指代词,其远指代词孟尝君怪其疾: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三人称代词,其第三人称代词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代词,自己的。代词,其代词自己的。 4、为:寡人不足为也:动词,辅佐。动词,为动词辅佐。无以为家:动词,养活。动词,为动词养活。动词,为之驾:动词,给。动词寡人不敢以先生之臣为臣:动词,作为。动词,为动词作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介词,替、给。介词,为介词请为君复凿二窟:介词,替、给。介词,为介词、 5、乎:冯公有亲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用在句末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用在句末,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用在句末,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姑反国统万人乎: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

6.1 冯谖客孟尝君 教案

大学语文2教案1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2.掌握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环节。 2.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事例所体现出的谋略才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战国策》简介 对《战国策》其实同学们并不陌生,许多寓言故事,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汗马功劳、挥汗成雨、门庭若市等等。这些成语都有着一个寓言故事,有着深刻的哲理,已经凝结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中国微缩文化。传统文化,很多都渗透在这些成语中。之所以学习这些古典著作,就是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是成为中国文化人的基本素养。 在现代生活中也有时尚的文化,如赵本山小品文化,忽悠、缘分啊、谢谢啊、那是相当……,时间将来检验其文化的久远性。而我们传统文学可以说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的,成为经典的语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外国人要学习中文,难学的就是这些文化,一个成语包含的文化内容之广泛深刻。我们学习外语也是,真正学好外语的人,一定是通过那个国家的文化的。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样一些经典原典的阅读。 (一)《战国策》成书过程 《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又一部国别体杂史著作。记载了从周贞王14年(前455年),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部分历史。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未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