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全册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上册

可爱的榆林教案

第一课多彩榆林

课程目标:

1、寻找能够代表榆林色彩的物品和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2、通过调查、访问、交流和辩论等形式,了解多彩榆林的变化和发展。

3、拓展讨论榆林还有哪些颜色,举例说明,激发学生热爱榆林、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访问、交流和辩论等形式,了解多彩榆林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难点

讨论拓展榆林还有哪些颜色,举例说明,激发学生热爱榆林、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具准备

榆林的实景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浏览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级有关家乡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榆林风光务图和物产图)

2、说说观后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今天,就让我来学习第一课《多彩榆林》,一起去了解家乡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地方吧。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学习了解红色榆林的基本内容。

1、学生畅谈对红色榆林的理解。(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榆林革命历史。

榆林是革命老区,1923年初,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传播到榆林;1924年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央党组织,1934年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2万多榆林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过渡:是啊,我们的家乡榆林如此美,我们能生活在这么一片富饶的土地上,让我们一起具体的认识我们的家乡吧。

三、学习了解黑色榆林的基本内容。

1、学生畅谈对黑色榆林的理解。(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榆林丰富的矿产资源。

榆林有54%的地哉域含煤,预测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居全世界七大煤田之首,榆林的煤具有低硫,低磷,低灰的特点,并且发热量高,是理想的环保用煤。

榆林还有黑色的金子——石油,绿色的能源——天然气,榆林石油储

量有3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四、阅读教材进步感受文本。

1、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知识。

2、谈学习收获。

1)、红色榆林

A、学生交流。

B、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具体学习感知。

2)、出示有关黑色榆林的资料,学生阅读。交流汇报。

3)、总结。

四、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回去在家里将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和父母交流。并写出导游词。

3、整理自己的信息。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引入新课。

1、请小导游简介黑色榆林和红色榆林的内容。

2、同学们介绍的非常好,听了大家的讲解老师相信,只要是一个外地游客,他们一定会对榆林很感兴趣,一定会按耐不住自己的脚步来榆林一睹多彩榆林的风貌。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绿色榆林

1、简介:为了扎实推进“十大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榆林市专门制定了《榆林市推进能源企业绿化工程实施意见》,确定2010年能源企业总筹资3亿元,完成造林绿化30万亩,其中煤油气开采企业完成20万亩,加工和运销企业完成10万亩。目前,全市各类企业积极响应,踊跃植树造林,掀起企业绿化国土,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热潮。截至目前,全市企业完成植树造林15.2万亩。筹资1.47亿元。

府谷县新民镇按照“山体全方位、弃渣不外露、川道铺满绿、景点巧点缀”的思路,所辖范围的企业筹资2230万元,在企业的矿区、厂区周边的山头和坡沟见缝插针,处处见绿,完成造林5万亩,榆阳区榆树湾煤矿筹集资金200万元,在矿区所在地与金鸡滩镇曹家滩村的集体林地上栽植樟子松5.6万株,完成造林2000亩,延长油田靖边采油厂投资318万元购买樟子松、紫穗槐,在牛玉琴植树造林基地栽植共种灌木林1000亩,紫穗槐240万株,常绿树1000亩,栽植樟

子松3.5万株,同时在油井周围、生产道路两侧、井场、集注联合站栽植樟子松1.5万株,垂柳2万株,定边县各类企业筹资400万元,在乱井子林场集中造林樟子松5万株。

2、交流资料。说说自己所知道的。

3、拓展学习:讨论榆林还有哪些颜色,举例说明

三、互动分享

1、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绘画作品,展现自己跟中的多彩榆林。

2、完成书16页习题。

3、全班交流。

4、总结。

四、作业:

办一份以《多彩榆林》为主题的手抄报

附资料参考:

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综合配套服务基地。经过十二年多的开发建设,产业园区已基本形成一个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多功能、外向型的综合园区。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产业园区位于榆林市区西南郊,是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组团。总体规划面积达914平方公里,距市中心5KM,新机场17KM,火车站3KM,神延铁路擦境而过,210国道纵穿南北,榆靖高速、陕蒙高速和307高速与开发区联通。交通十分便捷。主供水源地尤家峁水库与开发区相连。煤、气、油、盐四大资源就地供给,发展制造业条件得天独厚。

规划体系科学完善。按照高标准、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形成了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交通、电力、通讯、绿化等科学、完备、超前的规划体系,目前,产业园区共有企业113户,2010年已实现生产总值140亿元,完成科技研发投入5000万元,已经成为榆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成为晋陕蒙宁接壤区新兴非能源产业示范区之一。

投资环境日趋改善。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七通一平”。建成市政主次干道30KM,形成“三纵三横”交通主骨架。开发区实行集中供热供气,10万吨/日水厂、2*5万KW热电厂一期工程和榆林目前规模最大的120万吨物流枢纽——榆林石化物资转运站投运,建成两座110KV 专用变电站,8万吨/年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供排水、通讯、电力、燃气、供暖等配套管网全部到位。完成绿化面积6000多亩,形成了防护、景观、小区三位一体的绿化体系。新建了榆林中学、榆林第一医院、榆林国际大酒店、商业步行街、阳光广场、榆溪公园、榆林技术学院、榆林会展中心、榆林中心医院等27个社会事业项目已建设完成,还引进了各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服务机构,构筑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载体建设具规模。根据开发区新的功能定位和“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近年来,我们先后规划创办了科技研发、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专业化产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新载体,努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特别是毗邻产业园工,规划面积102平方千米的榆横煤化学工业区全面启动实施,两大园区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榆林产业园区区后发优势明显,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雄关漫道真如换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向未来,榆林开发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国际化、现代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建区方针,不断创新开发功能,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开放水平,加快构建综合服务,循环经济示范,科技研发、生态文化四大基地,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加工制造、煤化工、盐化工、科技教育、生态文化五大产业园区。将产业园区建成国内知名,西部一流的创新型、和谐型园区,为推动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速榆林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榆林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6.2%、43.4%、99.9%和100%。平均每平方公里地下蕴藏着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1.4亿吨岩盐。资源组合配置好,国内外见。

第二课美丽的秧歌场图

课程目标:

1、了解秧歌场图里面的绘画艺术。

2、收集不同地方的秧歌场图,感受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了解秧歌场图里面的绘画艺术。

教学难点:

收集不同地方的秧歌场图,感受形式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榆林秧歌图、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秧歌图(或视屏)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秧歌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欣赏一场秧歌。(播放视屏)

2、说说观后秧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板书课题、齐读。

二、了解秧歌场图

1、什么是秧歌场图?

2、榆林秧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载歌载舞的表演,榆林秧歌有大场和小场之分。大场是……。小场是……又细腻。

三、遍地开花的榆林秧歌

1、自由读文,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补充后归纳。

四、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将所学知识与父母谈谈。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引入新课

1、请谈谈榆林秧歌场图的特点。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秧歌伞头、“方胜”“盘长”

1、自由读文,谈谈什么是秧歌伞头?

2、在生活中,你是在哪里见过这流动的画卷?

(1)学生交流;(2)教师归纳。

3、“方胜”“盘长”是中国流传至今的吉祥图案,榆林秧歌把“方胜”“盘长”作为秧歌场图的重要因素……请同学们读一读“资料链接”,了解“方胜”与“盘长”。

(1)读后交流。

(2)观察P21各种秧歌场图。

三、学习秧歌场图中的角子

1、自读课文。

2、观察“五马控城”场图。

四、拓展学习

从榆林看世界

五、互动分享

1、我知道的秧歌场图。

2、我会这样做。

六、作业:

填采访记录表

第三课历史上的榆林名将

课程目标:

1、了解历史上的榆林名将及其事迹。

2、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中外历史上的名将及其事迹。

3、通过故事会,激发学生对英雄名将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历史上的榆林名将,能简单了解中外历史上名将事迹。

教学难点:

通过故事会,激发学生对英雄名将的崇敬之情。

教具准备:

榆林名将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自古至今,榆林出现了许多驻边名将,他们明知边塞艰苦,却仍然选择驻守榆林。榆林古长城及边长城遗址……

今天,我们就去寻找这些历史上的榆林名将吧。

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了解历史上的榆林名将

1、满门忠烈杨家将

(1)教师出示京剧中的杨业形象,请学生说说所知道的杨家将故事;

(2)阅读课文;

(3)教师介绍相关资料;

(4)谈谈感悟。

2、南宋名将韩世忠

(1)自由读文,了解韩世忠;

(2)交流读后感。

3、“万人敌”李显忠

(1)教师简介李显忠

(2)请说说近代的榆林名将,他们有什么事迹?

(3)教师归纳总结。

三、总结全课

四、作业

搜集榆林名人事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历史上的榆林名将。

2、谈谈你知道的榆林名人事迹(当代)。

二、了解中外历史名将

1、中国历史上的名将知多少。

(1)学生说说

(2)教师介绍,例如:孙武、伍子胥……

2、外国历史上的名将

(1)学生阅读课文

(2)教师讲解

3、通过本课的学习,说说看,成为一位名将需要哪些品质?讨论,归纳。

三、互动分享

英语事故会

要求:

1、声音要清晰,把每句话、每个字都讲清楚。

2、音调要抑扬顿挫,要将故事中人物的情绪表达出来。

3、还可以加入肢体语言,配合事故情节,借助肢体动作,使听者觉得更加生动。

4、注意用眼神和听众交流。

四、作业

写一篇关于故事会的听后感。

第四课石头上的史诗

教学目标:

1、了解榆林地区的汉画像。

2、了解汉画像上的故事。

3、通过汉画像,了解榆林古代人民的农耕及生活。

教学重点:

大概了解榆林地区与众不同的汉画像。

教学难点:

透过汉画像来了解榆林历史。

教具准备:

图片、资料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粗犷的黄土高原,广阔的毛乌素沙漠,都不缺少灵山秀水,这样的环境孕育了榆林人豪迈的性格,灵巧的双手也孕育出了独特的汉画像石。

2、请看画像石图。

3、今天我们就去体会我们家乡的汉画像文化。

二、初步了解汉画像石中的生活画像:

1、学生根据资料图片观察汉画像的图案。

2、学生讨论(观察)。

(1)体现达官贵人娱乐生活的汉画像石。

(2)迎宾客六博图。

(3)四神汉画像。

(4)汉画像石中的朱雀。

(5)汉画像石中的白虎。

三、作业:

回家后调查榆林汉画像石的出土情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对汉画像石的了解,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图片再观察。

二、观察、讨论:

1、汉画像石反映了怎样的生活。

2、汉画像石和传说中的神兽。

三、总结汇报:

1、表现农业生活的。如:牛耕、翻地、播种、拾粪、锄草、收割。

2、表现牧业生活。如:六畜兴旺、牛羊、马群等。

3、体现达官贵人娱乐生活的场景。

4、反映各种传说的墓中画像。

四、榆林的汉画像石博物馆:

1、了解参观顺序。

2、了解参观时的注意事项。

五、作业:

参观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

第五课冬暖夏凉的神仙洞

教学目标

1.了解、认识陕北地区的土窑洞(建筑材料、结构、样式,冬暖夏凉的特点)。

2.通过了解认识土窑洞体会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3.帮助学生树立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意识并掌握一些简单的途径。

教学重点:了解、认识陕北地区的土窑洞

教学难点:体会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并且激起学生自主了解家乡的意愿

教学过程

一、播放图片导入

1、师播放陕北土窑洞的图片;

2、生欣赏图片后谈谈自己对土窑洞的了解。

二、师结合图片介绍土窑洞

1、大概是从秦汉时期开始,随着铁农具的出现与普及,黄土窑洞这一深受人们喜爱的地穴式民居,在以陕北为中心地带的西北黄土高原上涌现和普及开来了。陕北人居住黄土窑洞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举凡陕北区域内后来所出现的石窑洞、砖窑洞、接口窑洞以及薄壳式窑洞,其实都是由黄土窑洞转换衍变而来的。黄土窑洞实际上已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种母体窑与祖宗窑。

正因为黄土窑洞的历史渊源是这样的久远,所以,凡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便都懂得打土窑。

打土窑先要斩地工。在一个出入方便的山坡上,选一处山势不是太陡的背风向阳的位置,将上面的虚土和危土全剥掉,使山势更平缓,以减少潜在的日后塌方与滑坡的威胁。然后,在剥去土坡斩出一个六八米不等的竖直的平面来,这就叫斩地工。实际上,斩地工也会同时挖出一块不小的平地来。这平地自然就是以后这排窑洞的院子。而具有了与未来院落互成直角的那个竖直平面后,就完全可以开窑口打土窑洞了。陕北黄土窑洞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窑洞里睡人的设施是一盘土炕。这土炕在窑洞的右边,又总是紧靠着窗户来展开。在土炕上一般会有两三道走向基本一致的炕洞子,有了这样的一组炕洞子后,这土炕就完全可以在人们需要烧热它的时候将其烧热到一个合适的温度了。在那冬天的寒夜里,人们正因为是睡在了这样的火炕上,才能够丝毫不受窗外寒风的干扰,才能够进入甜美的梦乡。一个平平正正的大院落,几孔有门有窗的新窑洞,用手推开木板门,一盘盖好炕板石、镶有炕栏石的土炕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当人们住进了这与山水田土浑然融为一体的黄土窑洞后,自然而然便得到了人间一种恬适美好的享受。在山坡上厚厚的黄上覆盖下,窑洞中出现了一种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环境;夏天里,窑内的温度比室外低十几度;冬天里,室内的温度又比窑外高十多度。黄土窑就好像天生带一副性能优良的空凋器,总是把室内的环境调配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程度。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住在这样一种窑洞里,外面的噪音被隔绝了,

里边的一切条件又那么地如意,怎么能不觉出生活的愉快与美好呢?怎么能不觉得自己所享受的是一种神仙一样的生活呢?

冬暖夏凉神仙洞——陕北人就怡然自得地居住在这样的黄土窑洞里。

2、你还想了解“神仙洞”的那些知识?(生提问题师解答)

3、陕北土窑洞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

师指导:勤劳与智慧。

三、课外活动

采访老爷爷、老奶奶,请他们讲一讲家乡的土窑洞,并且做好记录。(展评学生的采访记录)

第六课踩在黄土高原上的布鞋

教学目标

1、了解朴素纳底鞋的诞生及文化内涵。

2、掌握布鞋的特点及作用。

3、体会布鞋在陕北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在学文的基础上说说,布鞋除了鞋的基本功能以外,在榆林人的心中还有哪些衍生出来的功能。

教学过程

一、以歌曲导入

二、学文感知

1、读课文了解陕北布鞋的起源。

2、说一说布鞋的特点及功能。

3、为什么说纳布鞋是草根阶层的智慧?为什么生活在榆林农

村的喜欢穿纳底布鞋?

4、歌王与布鞋

为什么王向荣直到八岁才有自己的第一双鞋?你知道你的

第一双鞋是什么鞋?

三、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刷鞋时切忌什么?如遇水该怎么办?怎样存放鞋是最好的?

自己该怎样爱护鞋子?

四、总结思考,说说自己知道的与布鞋相关的故事。

2019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2019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 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知识: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读课文,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千金小学施小红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的传播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全集)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旧州三小杨成忠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亿以内数的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数学活动“1亿有多大?”。 前面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能够正确地读、写完以内的数。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因为在多位数中最常用的是亿以内的数,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后,比亿达的数的读写就可依此类推了。另外教材还介绍了数的产生、常见的计算工具及使用方法。 掌握大数的读、写法,数的大小比较和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了解数的产生和世界上曾出现过的不同数字以及不同时期的计算工具,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数感。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万以内数,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大小比较,这样,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就比较容易。 2、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不太平常,学生了解也并不太多,教学中应大量提供一些数据信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联系。 3、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和大小比较与万以内数类似,学习中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可凭借知识经验自学自悟。难点是大数的改写,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自悟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学习改写方法。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大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方法,会读、写大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2、掌握将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的近似数。 3、了解数的产生、计算工具的发展,会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过程与方法

《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 定边县第二小学杨海莲 第一课淳朴的榆林 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地道道的榆林人的性格特质,了解古代的和现代的榆林名人,将榆林人优秀特质传承下去。 2.学生能够独立总结榆林人的特质并互相交流名人故事。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地地道道的榆林人的性格特质,了解古代的和现代的榆林名人,将榆林人优秀特质传承下去。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独立总结榆林人的特质并互相交流名人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榆林人,你知道有哪些榆林人自己的节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插图:正在欣赏秧歌表演的榆林人,米脂婆姨扭秧歌。) 二、探索交流 1.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你们知道哪些?小组交流汇报。正月初一大拜年,初五送穷鬼、迎财神,初六小年,初七“人情”,十二老鼠嫁女,十五元宵节。到了元宵这一天,喜庆活动到了最高潮、闹秧歌、转九曲、观灯、垒火塔塔、放焰火,锣鼓鞭炮、哨呐秧歌,到处是火树银花,欢声笑语,红火热闹。正月十六“燎百病”,家家户户在院里燃火堆,燎衣物,大人小孩跳跃火堆,祈求吉祥。二月二

四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全册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上册可 爱的榆林教案 第一课多彩榆林 课程目标: 1、寻找能够代表榆林色彩的物品和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2、通过调查、访问、交流和辩论等形式,了解多彩榆林的变化 和发展。 3、拓展讨论榆林还有哪些颜色,举例说明,激发学生热爱榆林、 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访问、交流和辩论等形式,了解多彩榆林的变化和发 展。 教学难点 讨论拓展榆林还有哪些颜色,举例说明,激发学生热爱榆林、建 设家乡的情感。 教具准备 榆林的实景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浏览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级有关家乡的图

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榆林风光务图和物产图) 2、说说观后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今天,就让我来学习第一课《多彩榆林》,一起去了解家乡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地方吧。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学习了解红色榆林的基本内容。 1、学生畅谈对红色榆林的理解。(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榆林革命历史。 榆林是革命老区,1923年初,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传播到榆林;1924年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央党组织,1934年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2万多榆林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过渡:是啊,我们的家乡榆林如此美,我们能生活在这么一片富饶的土地上,让我们一起具体的认识我们的家乡吧。 三、学习了解黑色榆林的基本内容。 1、学生畅谈对黑色榆林的理解。(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榆林丰富的矿产资源。 榆林有54%的地哉域含煤,预测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居全世界七大煤田之首,榆林的煤具有低硫,低磷,低灰的特点,并且发热量高,是理想的环保用煤。 榆林还有黑色的金子一一石油,绿色的能源一一天然气,榆林石油储 量有3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四、阅读教材进步感受文本。

五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1)

五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美丽的榆林。 2、了解榆林特产马铃薯,谈谈自己对它的认识。 3、对榆林金秋的了解。 4、认识榆林特产糜子,说说它能做成那些美食。

5、了解榆林的美景以及风俗。 6、说说毛主席在美丽榆林的故事。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一班有学生52人,其中女生24人,男生28人。通过几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地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家乡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艺术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地方课程浓厚、持久的兴趣,艺术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地方课程无所谓,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地方课程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艺术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进度 本教材共11课,每课分3课时。 第一课大美的榆林四季-----------------------3课时 第二课马铃薯的新美食主义-------------------3课时 第三课金秋扬扬-----------------------------3课时 第四课糜子做成美味的糕---------------------3课时 第五课钟爱“桃花水”-----------------------3课时 第六课打起横山老腰鼓-----------------------3课时 第七课生活在变,“年”未变------------------3课时 第八课燕燕雀雀,捏面塑---------------------3课时 第九课毛主席在榆林的小故事-----------------3课时 第十课装饰剪纸—窗花-----------------------3课时 第十一课幸福榆林·不一样的校园生活-----------3课时 五、教学内容检测及评价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 上册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2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3

三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1)

神木县第十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三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榆林、认识榆林,发现榆林之美。 2.了解陕北人传统服饰的特点及功能,观察榆林的各种树木,欣赏绥德石刻,收集榆林民间故事和榆林小曲等。 3.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进学生对榆林的历史、文化、社会、自然、科技、非物质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全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4.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5.促进地方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补充、协调关系,增强地方

课的地方适应性,体现地方课的地方特点。 6.学会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继续代的是三年级1、2班学生的《可爱的榆林》,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活泼好动聪明可爱,课堂上表现的也很积极,和他们相处我也很开心。但是探明依赖性强,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差异。每个班都有个别学生存在先天智力障碍,自制力差,我将有针对性对他们多一些关爱和帮助,使全体学生都能在我的帮扶下发现榆林之美,热爱家乡,为孩子们一生了解家乡榆林奠定基础。 四、教学方法 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的高效性。 在课堂上注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用普通话说说,让学生呢个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重视学法指导提倡学法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配额月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五、检测和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1.课堂教学中一个关键是充分了解学情,由实际调控教学内容,使全体学生能有效的进行学习。 2.检测内容注重基础,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3.评价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六、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二、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三、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四、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 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大数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受。 课时安排: 1、亿以内数的认识………………………6课时 2、数的产生………………………………1课时 3、亿以上数的认识………………………1课时 4、计算工具的认识………………………1课时 5、用计算器计算…………………………2课时 1亿有多大?……………………… 1课时 第一课时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一)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课本第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我国人口状况,在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重点: 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计数器、小卡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如: 学校里共有多少名学生?你家里没月收入大约是多少元?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多少元? 2、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板书:25000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第二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 第三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的听力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可爱的榆林教学案

绥德第一小学可爱的榆林教学案 年级四班级 3 课题1、多彩榆林主备教师上课教师备课时间8月24日学 习目标1、了解榆林所处位置; 2、欣赏多彩榆林,感悟红色阵地; 重 点 难 点 红色榆林,文化韵味浓郁,让学生感悟红色革命阵地,深刻的了解榆林红色文化。课 前准备搜集榆林地图; 询问同学或长辈,有关榆林的红色故事。 学 法 指 导 观看图片,了解榆林。 导学过程 一、展示榆林地图 1、请同学在地图上找出榆林所在地; 2、想想榆林都包括哪些县; 3、你对榆林了解有多少。 二、革命圣地-——红色榆林 1、请同学们仔细看插图,说说红色榆林的红色标志是什么?(大红枣、红腰鼓) 2、老师讲述红色故事,学生注意倾听红色阵地,并说出榆林的红色阵地有哪些?(小河革命旧址、袁家沟、杨家沟、神权堡) 三、能源新都——黑色榆林 1、了解世界七大煤田(榆林神府煤田、俄罗斯的盾巴斯煤田和库兹巴斯煤田、德国的鲁尔煤田、美国的波德河煤田和阿拉契亚煤田、波兰的西里西亚煤田。) 2、请同学们观看插图,看看煤田是什么样子,你见过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3、你知道榆林地区的能源有多少?(神府煤田、延长石油集团公司榆林炼油厂、西气东输路线--天然气、锦界国华电厂。) 四、生态新都——绿色榆林 1、榆林绿色生态你了解有多少; 2、你看到榆林的生态怎么样,大胆的说一说。 3、小组之间讨论:你能为生态榆林做多少? 五、小结

课 堂 延 伸 你能说说榆林还有哪些其他颜色呢? 板书设计多彩榆林红色榆林黑色榆林绿色榆林 教后反思

大保当小学可爱的榆林教学案 年级四班级 3 课题2、美丽的秧歌场图主备教师上课教师备课时间8月29日 学习目标1、简单的了解秧歌的悠久历史; 2、初步了解什么是秧歌场图; 3、观看插图,欣赏榆林秧歌的欣悦与激情; 4、秧歌场图与“方胜”“盘长”的简单概念。 重 点 难 点 方胜、盘长与秧歌场图的精彩瞬间。 课 前 准 备 搜集身边你说知道的秧歌场图。 学 法 指 导 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观察身边具有特色的民间风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导学过程 一、视频观看激烈、热闹的秧歌。 二、学习秧歌场图的概念。 秧歌场图:在伞头的带领下,秧歌队伍利用扭、摆、走、跳、转的形式走出各种图案,这种图案就叫秧歌场图。 三、什么是秧歌伞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秧歌队伍中的人员,发现那一个人是伞头?小组交流讨论,伞头的作用是什么? 四、秧歌中的吉祥 1、学生观察课本21页的插图,你发现了什么?(方胜、盘长、十二莲灯、双葫芦等图案都是象征着吉祥。) 2、学生阅读资料链接,了解方胜与盘长。 3、秧歌场图中的角子。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概貌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

四年级可爱的榆林考试试卷

神木县第十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级可爱的榆林考试试卷 一、填空。(20分) 1、榆林境内最大的河流是__________。 2、统万城在今天榆林的_______县。 3、___________是陕西省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4、2007年,榆林______ 县举办了“首届国际荞麦节”。 5、南塔、北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黄土高原上沿着山坡开辟的,样子像楼梯的田地叫_______。 7、米脂古城街道上最具特色的是_________。 8、榆林的大型商场有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30分) 1、“一池清水,两条绿带”描写的是哪个河流的特色()。 A 榆溪河B尼罗河C长江D黄河 2、被称为“塞上小江南”的是() A延安B 西安C榆林D铜川 3、下列哪些不是榆林当地特色美食?() A洋芋擦擦B碗砣C羊杂碎D油泼面 4、下列哪项不适合做炕围子材质?() A布织炕围子B陶瓷炕围子C铁制炕围子D纸贴炕围子 5、下列哪种植物被称为“长寿植物”() A 土豆B荞麦C地瓜D豆角 6、泥塑发源于()

A陕西省榆林市佳县B陕西省渭南富平县C陕西宝鸡市凤翔县D陕西省咸阳礼泉县7、下列不属于榆林古城六楼骑街的是() A文昌阁B万佛楼C星明楼D牌楼 8、下列不属于手工织毯工具的是() A机梁B铁梳子C 铁钳子D织毯刀 9、下列旅游景点不属于榆林的是() A李自成行宫B凤凰古城C统万城D扶苏墓 10、下列那条河流被称为“塞上玉带”() A窟野河B无定河C榆溪河D秃尾河 三、多选题。(20分) 1、榆林的革命志士有() A李子洲B白明善C 张秀山D谢子长 2、府谷古城三绝是() A城墙B窑洞C孔庙D书院 3、世界三大梯田是指() A菲律宾巴纳韦梯田B云南哀牢山红河哈尼梯田 C 陕北黄图高原梯田D瑞士拉沃梯田 4、下列属于榆林的河流有() A榆溪河B 秃尾河C无定河D窟野河 5、下列属于榆林当地的泥塑有() A子洲泥塑B凤翔泥塑C定边张氏泥塑D万画泥塑 四、判断题。(10分)对的打对号,错的打错号。

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2017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步发展数感。 2.体会并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4.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数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8.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再跳性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定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全册教学重难点 1. 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2.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四、全册课时安排 1、大数的认识……………………………………………………15课时 2、公顷和平方千米………………………………………………2课时 3、角的度量………………………………………………………7课时 4、三位数乘两位数………………………………………………15课时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8课时 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0课时 7、统计……………………………………………………………2课时 8、数学广角………………………………………………………3课时 9、总复习…………………………………………………………6课时

三下可爱的榆林教案

《可爱的榆林》教案 年级:三年级(下) 备课教师:张如梅 2015.3

第一课发现榆林之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自然之美 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和榆林境内的黄河水系,构成了榆林的骨骼和血脉,也早就了榆林的自然之美。 师:看书中图片,认识这些自然美景,并说说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阅读知识链接《黄土高原》看看文中的黄土高原和我们亲眼见到的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 二、人文之美 榆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黄土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在这里交织相融。陕北民歌、信天游、秧歌、

说书、道情、剪纸、石雕、木雕、泥塑、织毯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传承发展。 师:看书中图片认识掩埋不了的风景——统万城遗址;绥德的摩崖石刻;榆林四合院;米脂姜氏庄园。 生:自由观看。 师:带着问题看书,欣赏人文景观和欣赏自然景观,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都市之美 榆林的市区、县城,街道两边郁郁葱葱的大树,为人门当去夏日的烈阳,公路绿化带、广场绿地、花坛中的小花小草让人赏心悦目。这被花草树木覆盖的黄土地,就像穿上了一件彩衣,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整个榆林也变的美丽而充满生机。 二、从榆林看世界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概貌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