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 新古典经济学

第6章 新古典经济学

第6章 新古典经济学
第6章 新古典经济学

第六章新古典经济学

一、新古典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及先驱

?(一)背景

?1、经济背景——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政治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学术背景——人本主义的产生与微积分应用

?(二)戈森定律

?1、戈森第一定律:效用递减定律

?消费者在对同一物品的一次性持续消费中,随着需求的逐步满足,感觉的享乐程度会不断递减,直至饱和为止。

?2、戈森第二定律:效用均等定律

?如果消费者有多种可供消费的物品进行选择而无充足的时间全部享乐,要取得最大的享乐,就必须依次消费享乐量最大者,当消费行为结束时,应当使相同时间里取得的每一种物品的最后单位的效用相等。

二、边际效用革命

?边际效用论是19世纪70年代由英国的杰文斯、瑞士的瓦尔拉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来的。

–门格尔是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他1871年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边际效用论的基本观点。

–杰文斯是英国数理经济学派创始人,他1871年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一书中用数学说明价值决定于最后效用。

–瓦尔拉斯是数理学派中洛桑学派的创始人,他1874年《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一书中提出一般均衡论。

(一)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

?这个学派以欲望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以所谓边际分析主观评价价值和其他经济现象。

边际效用学派是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统称。奥地利学派则是这个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主要支流。

?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尔·门格尔(1840-1921)、欧根·庞巴维克(1851-1914)等。他们都是奥地利人,所以,被称为奥地利学派或维也纳学派。

1、门格尔的经济学说

?生平:

?卡尔·门格尔(1840-1921),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1859年进人维也纳大学学校法律与政治学,1867年获克拉科夫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872年任维也纳大学讲师,次年被聘为教授。1876-1878年任皇室家庭教师,1879年任维也纳大学法律与政治经济学教授,1903年退休。1921年去世。

?著作:

?《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出版,《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的研究的方法》1882年出版,《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主义的谬误》1884年出版。

?1)“经济财货”及其所有权

?物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财货。当财货需求量大于能支配的量时,这种财货就是“经济财货”。产权排他。

?2)关于价值的性质及尺度

?价值是经济人对财货在维持其生命与福利的重要性上所下的一种判断。因而,价值是主观的。财货的价值对于一个人来说,等于各种欲望满足总最小的欲望对这个人所有是意义。

?3)关于价格形成的理论

?价格形成的下限由需求者规定,即需求价格;价格形成的上限由供给者规定,即供给价格。?4)关于生产财货的价值

?高一级财货的价值依存于它所生产的低一级财货的价值。

?能直接满足人们欲望的财货是第一级财货,生产第一级财货所必须的东西是第二级财货,

生产第二级财货所必须的东西是第三级财货,以此类推。

2、庞巴维克的经济学说

?生平:

?欧根·庞巴维克(1851-1914),奥地利学派的集大成者。出生于奥地利官员家庭,1875年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赴德国学习,受教于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1880年回国后担任莫斯布鲁克大学经济学教授,后进入政界,任过奥地利科学院长,财政部长等职。1904年起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教授。

?著作:

?《利息理论的历史与批判》1884年出版,《资本实证论》1888年出版,《马克思体系的终结》1896年出版。

?1)关于价值的性质及尺度

?“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必要条件,但效用必须和物品的稀少性相结合,才会有价值。财货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它的主管评价,价值只是表示物品对人的福利关系。

?价值不决定于物品的总效用,也不是物品的平均效用,而是他的最小效用,即边际效用。?若对一商品的需求不变,这一商品数量越多,边际效用就越小,这一商品是价值就越小。?2)“时差利息论”

?现在的物品主观评价比同一种类同一数量的未来物品更有价值。

?原因:

?第一,供求状况现在与未来有差别。

?第二,对现在和未来估价有差别。

?第三,现在物品在技术上一般能优先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具有更高边际效用。

?利息是对现在物品高于未来物品的评价所产生的价值上的差额,即“时差利息”。?利息表现形态:借贷利息、企业利润、租金。

3、奥地利学派的错误

1)把价值归结为人对财货效用的主观评价,抹杀了价值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并把物品混同于商品,把价值的客观物质内容说成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

2)把人对物品的主观评价作为价格形成的前提,犯了颠倒因果的错误。

3)关于生产资料价值形成的观点,是倒因为果的诡辩。

4)把稀缺性看做是价值的前提条件,割断价值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联系,否定劳动价值论。

5)“时差利息理论”是以他的主观价值论为基础再加上时间因素来说明的。事实上,心理感觉根本不可能创造任何价值和收入。

6)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作为一般事物,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如果利息来自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差异,那就是说利息这种现象,也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无关,而是一种

永恒的范畴。

7)庞巴维克所谓的三个“理由”,也是不能成立的。他的“理由”本身就是建立在对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主观评价之上的。

(二)数理学派

1、生平:

?威廉·斯坦利·杰文斯(1835—1882)边际革命的发起者之一,数理学派主要建立者。出生于英国制铁机械师家庭,1851年起入伦敦大学学习化学、生物和文学。186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863年起在曼彻斯特欧文学院任教,后至伦敦大学任教。曾任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逻辑学、道德哲学及政治经济学、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

2、著作:

?《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出版,《货币与交换机构》1875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入门》1878年出版。

3、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

?杰文斯经济学说的特点是,以主观心理为出发点,以效用论为基础,以数学分析为工具。?杰文斯从主观心理的快乐与痛苦分析出发,建立了他的效用价值论。

?杰文斯还进一步从边际效用论出发解释市场交换。他用交换方程式,企图说明两个商品的交换率,是交换后各个商品数量的最后效用程度的比例的导数。

4、缺陷:

这种理论的荒谬性实质,在于以主观心理范畴代替和取消客观的经济范畴,抹杀价值同劳动的关系,抹杀价值范畴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杰文斯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取决于这种物品无穷小的增量的效用的大小。以物品的无穷小的增量的效用说明价值,十分荒谬。

(三)洛桑学派

1、生平:

莱昂·瓦尔拉斯(1834—1910)数理学派中洛桑学派的创始人,边际效用论的首创者之一。父亲奥古斯特·瓦尔拉斯是经济学家。早年就读巴黎大学185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曾在铁路、银行任职。19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经济学。1970年任洛桑大学教授、1876年任校长。

2、著作:

《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1874年年出版,《社会财富的数学理论》1883年出版、《社会经济研究》1896年出版、《应用经济研究》1898年出版。

3.一般均衡论:

?瓦尔拉斯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贡献是提出了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论。?他把经济学分为纯粹经济学、实用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财富的交换,属于自然的普遍的现象,是其他两部分的基础。后两部分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它们属于人类及其制度的范畴。

他认为,市场上所有各种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是相互影响、依存的,因此,不仅要研究两种商品相交换时的价格决定,更重要的还必须考察市场上所有各种商品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条件下价格的决定,即必须建立一般均衡价格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家正是认为他最先建立了“一般均衡论”,用以和只孤立研究一种商品的价格的“局部均衡论”相区别。

4、缺陷: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价格论是不科学的,它抹杀了价值的真正起源和本质,曲解和掩盖了价格形成的真实过程。

此外,它所要求用以解答一切商品价格的联立方程式所要的数据,也没有可能取得的现实基础,因此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完全是脱离现实的、纯粹形式主义的推理。

三、马歇尔的经济学说

?1、生平:

?阿弗里德·马歇尔(1842—1924)“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英国中产家庭。曾在剑桥

大学学习数学,1865年毕业,并留校教授数学。后任道德哲学特别讲座讲师。到德国研究期间接触经济学,并回国后在多所学校任经济学教授。他曾供职于皇家劳工委员会。退休后,继续从事著述活动。

?2、著作:

?《工业经济学》1879年出版,《经济学原理》1890年出版,《工业与贸易》1919年出版,《货币、信用与商业》1923年出版。

3、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的特点

?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新旧经济学之大成的折衷主义。

?他根据资产阶级新的需要,在全盘否定古典经济学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吸收和利用边际学派等的方法论和理论观点对旧的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节制论等经济理论加以改头换面,

综合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他宣称经济学的最高目的是要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马歇尔的贡献就是宣扬渐进的改良主义。这种主张的理论依据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4、需求理论

1)欲望、效用和需求规律

?马歇尔需求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的欲望。他认为,需求是欲望的满足,而人的欲望是由效用来满足的。他指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多种多样的,但每一个别的欲望又是有其限度的。

?当一个人刚好被吸引购买东西的那一部分,称为边际购买量,边际购买量的效用,称为此物的边际效用。一物对任何人的边际效用,都是随着他已有此物数量的第一次增加而递减的。

?马歇尔间接地用购买者愿意支付的货币数量即需求价格来衡量表示购买者主观需求边际效用。从而需求转化为需求价格,用边际需求价格去衡量边际效用。边际需求价格也是递减的。

?需求规律:需要的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大,并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

?需求曲线:

2)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就是用以衡量价格下降或上升一定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比率,也就是衡量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

?如果价格升降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就称为需求弹性大;反之,就称为需求弹性小。

?需求弹性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

e :需求弹性

x :需求量

y :价格

3)马歇尔的需求理论的错误

马歇尔以主观心理因素说明资本主义条件下需求变动的规律,是错误的。

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需求变动不是取决于人们主观的欲望,而首先是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它又是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多少和在各个阶级之间分配的情况。

马歇尔回避了决定资本主义社会需求变动的最重要因素,掩盖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消费相对狭小的矛盾。

5、供给理论

1)供给规律和供给弹性

?供给规律: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它的生产费用即供给价格是它的各个生产要素供给价格的总和。供给的一般规律是价格高则供给多,价格低则供给少。

?供给曲线:

?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相区别,供给弹性在考察时应考虑时间长短这个因素。?2)马歇尔的供给理论的错误

马歇尔的供给理论也是以主观的心理现象来代替对客观的社会生产过程的分析。

他歪曲生产费用的本质,把劳动说成是“反效用”,是一种痛苦,是一种牺牲;把资本说成是资本家的“等待”,是节欲的结果,也是一种牺牲;他把生产费用解释成为工人和资本家共同作出牺牲而取得的报酬,从而抹杀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6、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就是他的价值理论,是他的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马歇尔就是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把其他经济理论联系起来,构成他的整个折衷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1)价值与均衡价格

?价值是一物的交换价值,是一物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可以换取别物的数量。?马歇尔直截了当地把价格当做价值,用对价格的分析代替了对价值的分析。价值问题就变成了流通领域中的问题,掩盖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

?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来说明价值的决定问题。某一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买卖双方力量的相互冲击和相互制约,最终形成均衡而达成的。这就是说,使买卖双方力量达于均势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论的两个前提条件:

–假定某一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

况的影响,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局部均衡论;

–假定货币的购买力也是不变的。

2)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马歇尔把供给和需求看成同等重要,同时,他又着重强调供求趋于均衡的观点,从需求价

格和供给价格的相互关系中建立起他的均衡价格论。

?均衡价格就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或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在市场上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价格。

?马歇尔用数学图形表示,均衡价格是处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交叉点上的价格:

OH表示均衡产量

AH表示均衡价格

3)均衡价格理论的缺陷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还是过去的供求论,改变不了供求决定价值的根本错误。

均衡价格论不过是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的混合折中。

他用价格代替价值,把价值和劳动割裂开来,回避了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起源问题。

均衡价格论不过是宣扬资本主义能够在自由竞争中自动地达到均衡,借以论证资本主义是和谐的美好的社会制度。

古典经济学派

五总结和评价(讲稿) 最后我们对这些早期的古典经济学派的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古典经济学派的先驱们关于财富的一致看法是,财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留在人们手上的剩余产品。生产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才能创造出财富。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与重商主义认为金银至上的看法相反,同时也包含了一些重农主义的成分,认为生产是财富的来源。但是,这种对财富的定义范围稍嫌狭窄,没有看到服务的价值,更没有看到其他无形的、各种形式的精神财富的存在。 关于价值观,古典经济学派的早期思想是,货币价值决定于其内在价值,而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其所耗费的土地和劳动数量决定的,货币也不例外。这种思想已经含有了后来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影子,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但是商品的价值应不仅由土地决定,更应由资本决定,资本和劳动,甚至加上后来的技术,构成了商品的价值。 现在我们来阐述一下我们小组关于财富的思考结果,我们认为,财富是指能提高一个国家的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或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或有形或无形的东西。首先,产品和服务肯定是财富,但是,从更广的层面上来说,我们认为财富还包括人才储备、职业技能、教育、资源、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这些各种各样的东西,因为它们都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好处”或者说效益。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财富和资产进行比较,它们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财富和资产都能给人们带来收益或者效用,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好(better off),但是财富最不同于资产的一点是,资产作为会计上的一项条目,是可以量化的,但是财富不能。因为财富有精神和物质之分,很多精神财富,比如技能、诚信精神这些有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是不能对其衡量的。 最后我们对早期的古典经济学派的思想进行评价。首先,这些学说具有的历史进步性在于,它们顺应工业革命的发生,深入探讨了财富的重要来源,和财富生产的主要因素,使人们正确认识到包括工业在内的各行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另外,先驱们正确认识到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们也看到发挥社会个体成员的积极性的机制是:发财致富的机会向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开放的自由竞争市场机制。 但是这些学说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局限性。首先,过度宣扬了自由放任主义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自由放任主义作为一项公共政策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经济萧条、垄断、公共物品的攻击、私人行为的外部效应等。这也是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时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原因。但是,从老师所说的中国的四万亿投资的例子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到底应如何和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配合,使得经济得以平稳的发展,还是需要人们继续去探索的一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论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李晓丽 摘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进入了深水区。在国内矛盾凸显,经济矛盾不断激化的环境下,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不得不追本溯源,从源头着手,查找问题,对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各自的看法。不少学者又开始重心审视起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作为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为自那以后的经济学界做出表率,为以后的经济学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古典经济学着手,分析古典经济学的内涵,总结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不足之处,最后分析其理论对国内、国外的影响。 关键字: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对后世的影响

一、导言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进入了深水区。在国内矛盾凸显,经济矛盾不断激化的环境下,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不得不追本溯源,从源头着手,查找问题,对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各自的看法。然而,对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宏观调控多一点,还是市场自主调节多一点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之一。面对这一争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在2010年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上,大声呼吁经济学家要回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重新解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要再相信凯恩斯主义的那些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者又开始重心审视起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 二、古典经济学的内涵 古典经济是经济史学家们根据时间与观点对经济学说史一个固定时代的划分。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漠(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后来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不可否认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对后来的经济学家发生了深远影响。古典政治经济学受到过度地膜拜,似乎发展成为了许多后世经济学理论框架的起点和基准线。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史密斯(Smith),理查德(Richard),马尔萨斯(Malthus),米尔(M ilk)甚至包括马克思(Mark)和凯恩斯(Keynes)撰写的传世之作为当时社会的经济过程描绘了第一幅蓝图。经济学理论自此不断发展,现今流派纷呈,不过,古典经济学却已经构成现代经济学理论趋同化的理论起点。 三、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人。要想分析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我们不得不从他的著作说起。在斯密短暂的一生中,其著作产出并不丰盈,仅真正出版过两本书,即《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两部著作。虽然后人在斯密去世后又出版了《哲学问题论集》(1793)和《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讲演》等书,但书中观点都只是其理论代表中的冰山一角。斯密的经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国富

经济学科普:新古典派经济学

新古典派经济学 新古典派经济学在经济学中是作为对经济理论的学派名词,在中国,由于翻译上的原因并未能完全对应英语中的学派分类。在一般的经济学文献中,对应于中文的新古典派经济学是两类不同的学派分类。 对应于早期的,俗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了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是继密尔之后庸俗经济学观点的第二次大调和、大综合。 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并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建立各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分配论。他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 对应于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俗称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对以往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进行细化,而于1970年代形成的学派。其理论框架由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失业率假说组成。该学派主张市场经济能自动解决失业、不景气等问题,而政府主导的稳定政策没有任何效果。在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两难问题不仅在长期,短期也不存在这一点上,与货币主义不同。 该学派有时也因为其对理性预期的注重为特征称之为理性预期学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学派称呼。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特色 西方经济学经历2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三次大的革命,已经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但它始终未能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正是这个缺陷构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兴起的理论条件与逻辑起点。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分析范式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取得崭新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成因和经济增长长期动态模型等提出新的学说。新兴古典经济学增强了对现实经济事实的解释力,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特色的最新反映。 一部西方经济学说史向我们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腊以来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不断涌流与分化,不断否定与前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智慧长河与信息洪流,林林总总的流派和交错延绵的学说,彰显着学术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许是西方经济学这条智慧长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为前沿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一开始它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产生热烈反响。当然,从学科性质、理论体系与思想渊源上讲,新兴古典经济学仍属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但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加以严肃的研究和积极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创者之一是以杨小凯(Yang)、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华人或华裔学者,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被认为是一个有中国背景的新兴经济学前沿学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对现实经济事实的研究和解释,包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与发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有别于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过了头,一股脑钻进阴冷书斋而远离火热现实的纯理论性或数理化的逻辑推演。也许不用多久,新兴古典经济学就会走进国内大学经济学的讲堂;事实上在1999年,杨小凯就把新兴古典经济

古典经济学流派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著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 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 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 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 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 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 置办法。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 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 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 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古典经济学简介 古典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 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 亚当·斯密的继承者之一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他以一部被后人称为人口论的著作而闻名。而在亚当·斯密之后,推动古典政治经济学发 展和作出主要贡献的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在继承斯密理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斯密的一些观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似乎不同于斯密的体系,甚至有人将此称为

理性预期学派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理性预期学派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三大假说 (1)理性预期假说 A.适应性预期的缺陷 适应性预期完全根据某种变量的过去值来预期其未来值。当预期有错误时,私人部门虽然会调整预期,但调整的速度比较缓慢,不是一步到位的。因此,只有在该变量的未来值不变时,这种预期才有可能是大致准确的。只要变量的未来值不断发生变化,适应性预期会犯系统性的误差。不必说短期的预期不正确,就是在长期,某种变量的预期值与其实际值也不一致。例如,如果央行不断地增加货币量,私人部门的预期通胀率就总是小于实际通胀率,使得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这样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几乎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认识到现代货币主义在预期问题上的这一失误后,一些激进的货币主义者开始利用理性预期更猛烈地批判凯恩斯主义。 B.理性预期的含义 理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公开获得的过去的和现在的各种信息,对有关经济变量的变动趋势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如同相关经济理论的预言一样的预期。理性预期概念最早是由约翰·穆思(John F. Muth)在1961年7月号的《经济计量学》杂志上发表的《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针对蛛网模型中非理性的预期提出来的。穆斯指出“因为预期就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言,所以预期与相关经济理论的预言是基本一样的”。穆思提出的理性预期概念当时在经济学界未产生广泛的影响。 理性预期假设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经济主体为了追求最大利益,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 第二,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与预期有关的一切信息:过去的和现在的信息。 第三,经济主体对未来所做出的预期与相关经济理论的预言相一致。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获取信息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即使是理性预期也会产生失误。但这种失误本身具有随机性,其平均值等于零。另外,当预期有错误时,经济主体会及时根据他得到的信息调整形成预期的方式,并充分地修正他的预期值。因此,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不会犯系统性错误。 (2)市场持续出清假说 A.市场持续出清的含义 市场出清是指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相等。市场持续出清是指各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在每一时点上都是相等的。 B.市场持续出清的关键性假设 市场持续出清的关键性假设是,价格、货币工资和利率具有充分弹性,能够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做出迅速的调整,保证市场供求相等。因此,实际就业量总是等于充分就业量。 市场持续出清假说不仅与凯恩斯主义不同,而且也与货币主义的观点不同。 (3)总供给假说或自然率假说 A.劳动供给是相对实际工资(现实的实际工资相对于预期的或正常的实际工资的高低)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期中有效。价格调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给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

第三章 古典经济学产生前夕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

第三章古典经济学产生前夕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的经济 学说 概述 这章的主要内容和前两章的内容有所不同,虽然这三章都 不能称为真正的,科学的,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但是重商主 义经济学说,对古典经济学,或者科学的资产经济学的产生和 发展,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商主义也就是重视商业,但是所处的社会形态还是封建 社会末期,也就是封建社会解体,资本社会萌芽已经出现,这 是他一个非常严明的特征,所以在学这个学派的时候,一定要 知道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 一、重商主义概述 (一)重商主义产生时间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与17世纪下半叶资产阶段古典经济学 兴盛时期。中间几乎涵盖了250余年的时间。重商主义根据经 济发展的内容特点可以把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早期重商 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大约150余年的时间,晚期重商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下半叶。 (二)重商主义存在的地区重商主义一般出现在资本主义 萌芽出现最早的国家,最开始是在英国,接着就是法国,往后 就是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资本主义非常重要的 一个特征就是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晚期主要出现在英国和法 国等西欧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代表了当时具有压倒优势的商业 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当然,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不能称其是严格 意义上的、科学的资产类经济思想,但是他是对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所做的最早的理论探讨, 二、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5世纪正是西欧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封建经济渐趋瓦解和分化。在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的境况下,一些封建主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享用自己庄园中生产出来的产品,他们需要用货币(金银)来购买从外国输入的奢侈品,以 及日新月异的手工业品。于是,许多封建主都将其农奴的劳役 地租和实物地租改成货币地租。这样,一方面就必然推动着商 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货币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当时的货币是贵金属,即金和银。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就是对 金和银的需求。 在上述发展过程中,商业资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商业资 本是附属于生产资本或产业资本的。商业资本引起了分工和市 场的扩大,引起人们对金银的狂热追求,对金银的获取趋向于 两种方式:一是掀起到海外寻找金银矿藏的各种探险活动的浪潮;二是掀起海外贸易的热潮。前者导致了一系列的地理大发现,后者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开辟和扩大。 重商主义的产生是封建社会末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商业 资本的意识形态,是商业资本和封建集权国家利益结合的产物。 所以重商主义产生的条件有: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的定义 ◆古典政治经济学(也称古典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并被后来 的经济学家所沿用。 ◆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 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也即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20年代。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将理论研究 领域从流通转移到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并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剩 余价值的各种形式。 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17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猛发展。 2、社会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地衣阶级的矛盾 1640-4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 3、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培根:“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霍布斯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 从15世纪中叶开始到17世纪初,西欧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这就是重商时代。重 商主义经济学说,成为这一时期欧洲经济思想的主流。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的理论考察。 但是,由于重商主义者是以流通领域为其研究对象,因而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还不是科学的。 到了17世纪初,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引起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生产成 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流通变为生产的一个要素。由此就导致了重商主 义的逐渐瓦解和新的经济科学的产生,即以资本主义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古典政治经 济学的产生。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时期,正处 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本主义制度由发生到成长的上 升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地 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直接 威胁资产阶级生存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 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因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还能够 面对现实,以相当科学的态度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揭露阶 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力图为资 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和 过时的重商主义,提出“自由放任”的口号,反对国家干预 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为此,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自然规 律”的思想,从“人的本性”出发,寻找和论证自然的合理 的制度。这样,他们实际上承认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 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同时,他们又把

萨缪尔森 新古典综合派 《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 《经济学》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全书共分6编43章。 第一编“基本经济概念和国民收入”,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国民收入理论,论述为分析现代经济生活的根本事实和制度所必需的基本工具,为以后各编、章的论述提供方法论的基础和背景资料。 第二编“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波动”是对凯恩斯的《通论》的阐述和发挥。主要围绕着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理论,分析繁荣与萧条的原因,包括储蓄和投资的过程如何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价格、收入和就业水平,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如何控制和协调经济活动的稳步增长等。他还提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即通过宏观需求的调控来实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主张。 第三编“国民产品的组成和价格决定”,主要介绍了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均衡价格论,供需在农业上的应用、需求和效用论,竞争条件下的供给、对成本和长期供给的分析,最大利润的均衡,垄断以及不完全竞争和反托拉斯政策等。 第四编“收入分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围绕收入的分配理论问题,依据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决定生产要素的供给学说,阐述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报酬分配。重点是生产论和边际产品,地租和其他资源的定价,工资、利息和资本,利润和动力等。 第五编“国际贸易和财政”,主要阐述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运用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的国际经济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内容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贸易和相对有利条件论,保护关税,限额和自由贸易,目前的国际经济问题等。 第六编“当前经济问题”在本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论述了低收入的国家的成长分析和发展,生活质量,消除污染和城市祸害,种族和性别歧视,在过分拥挤的世界上的能源不足和资源枯竭,减少贫穷和经济上的不平等,治疗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等当代最基本的经济问题。探讨了经济增长的趋势,提出了福利经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评论了各派经济理论,比较考察了各种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 《经济学》是一部概括性的著作,它是西方经济学界在各个主要领域或若干重大命题方面的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是自凯恩斯的《通论》一书出版以来,经济学史上“当前世界最畅销的”、“影响最大”的著作。它广泛涉及了西方经济学的所有领域,除西方经济理论’为核心之外,还包括财政学、会计学、经济统计、货币银行学、劳动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经济思想史、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多门相关学科。可以说,《经济学》是一本了解西方经济理论动向和研究进展的必读之书。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适应了垄断资产阶级新的要求,从理论上、方法上和政策主张上分别对凯恩斯经济学加以补充和修正,将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综合为一体,完成了新古典派的综合,将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与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联系起来,并吸收了反凯恩斯主义学派,如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的一些思想政策,被称为是“新古典综合派”。 1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1)如果政府采取超越人们预期的突如其来的政策干预行动,尽管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偏离均衡,取得某种小、但只会使经济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利少弊多。 (2)不管他们的理论结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实质始终是一句话:彻底的经济自由。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因此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达到市场出清。 (3)经济从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经济回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尽管该学派的理论结构并不景致、完善,而且说法不一。 (4)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精神实质也始终是一句话: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这两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而只能说哪一派的观点和主张较符合真实世界。从这一点看,新凯恩斯主义可能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符合实际些。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能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实在太苛刻。 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获知的信息,不断修整与其中是一切错误。但由于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切经济现象无刻不在变动中,加上人们总有某种为自己利益而欺骗和损害别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来说,信息总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尽可能作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定,但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存在这些假定的情况。可能正因为如此,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没有按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去做,对经济的形形色色干预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经济自由注意呼声最强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终担任在着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角色。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凯恩斯主义无疑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衣钵,但力图克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寻找价格粘性和市场非出清的微观基础,竭力证明这种“粘性”和“非出新”同样是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他们找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来说明这种“结果”,这些“理由”有些看来很不充分,证据不足,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这些“理由”都是从经济主体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发的,因而是合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微观基础上;二是这些“理由”尽管各不相同,说法各异,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某种反映。 显然,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和区别,并不在于认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不要“理性预期”或力求“理性与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预期”或做到“理性预期”,也不在于认为要不要“市场出清”,而在于能不能“市场出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标准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可能比新凯恩斯主义离真理更远些。

简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简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古典经济学整体发展脉络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叶。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多时期。有两个学派分别为英国学派和法国学派,英国学派代表经济学家主要有配第、斯密、李嘉图,法国学派主要代表有布阿吉尔贝尔、魁奈、西斯蒙第。两个学派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增长问题、价值问题、分配问题。主要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完成阶段。除此之外古典经济学的分化也在政治经济学中占了重要的位置,主要代表有萨伊和马尔萨斯。综合起来穆勒也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一大鼻祖。 二、英国学派的发展历程 (一)产生阶段 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产生阶段处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配第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他个人的经济学成就有方法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论。所谓方法论就是科学抽象的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因此配第也是统计学的先驱之一;劳动价值论说明的内容主要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他阐述了怎么区分商品的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真正的市场价格,其二他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并且指出合理的劳动分工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的分配理论主要有工资论、地租论和利息论。就在此时他也强调国家就应该重视普及普通教育和选拔人才,减少非生产领域的人口,增加在物质生产领域中就业人口。 (二)发展阶段 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人,在18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他将古典经济学推向一个高潮,他所强调的经济自由调节体质应该是自由、自我利益和竞争。他的财富观指出财富是包括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商品,只能来自于生产领域;他的劳动分工、交换价值理论中提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国民财富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是交换才产生的分工,而且分工的程度要受到市场限制;他的二元价值论即劳动成本价值论和支配劳动价值论,前者说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后者说交换价值可以由耗费劳动决定也可以由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决定;他的分配理论主要有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组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对应于早期的,俗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Economics);对应于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俗称: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ClassicalEconomics);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流派即:新兴古典经济学(NewClassicalEconomics);以及20世纪末开始的第四次“整合”。 理论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新古典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此外,西方主流经济学在20世纪末,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和标志,又开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论创新在于:一是将宏观经济学的表述直接奠定于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超越;二是加强对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逆向选择问题等新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新成果和新发展;三是进一步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认为依靠政府的依法调控,就能实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70年代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它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后,代替了古典经济学成为当时经济理论的主流。新古典学派主要包裹奥地利学派、洛桑学派、剑桥学派。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对一批不同价格时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反应、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

西经答案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解答:(1)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四,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2)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可概括为如下三点:其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其二,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其三,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即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影响。 2.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解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微观经济学表明,理解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假设个体追求其最大利益。所以,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应将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假设。 所谓理性预期是经济当事人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用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假设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市场出清的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使相应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或趋向于相等。 自然率假说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3.推导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解答:一个典型企业i的供给函数由下式给出 yi=h(Pi-P)+y eq \o\al(*,i) 其中,yi为企业的产量,Pi为其产品的价格,P为价格总水平,y eq \o\al(*,i)为企业的潜在产量,h表示企业对其产品价格与价格总水平偏离的一种反应,h>0。 用Pe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P的估计,从而有 yi=h(Pi-Pe)+y eq \o\al(*,i)(1) 进一步地,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假定按下式进行 Pe eq \o(P,\s\up6(^))+b(Pi eq \o(P,\s\up6(^)))(2) 式(2)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该社会的有关机构预测并公eq \o(P,\s\up6(^))eq \o(P,\s\up6(^))的调整,参数b为调整系数。 将式(2)代入式(1)并整理,得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要产生于英法两国。在古典 经济学之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最早的理论研究 的是15~17世纪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着眼于流通领域, 考察的是商业资本的运动,反映当时商业资本的要求。重 商主义认为财富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形式是金银货币,对 外贸易是获取财富的最主要手段,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随 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产业资本逐渐掌握 整个社会生产,并使商业资本从属于自己,重商主义逐渐 被新兴资产阶级所抛弃。理论分析开始从流通领域转向 生产领域,这时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才开始。英国的配第 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代表这个过渡的开始,并标志着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配第的经济著作包括 《赋税论》(1662年)、《献给英明人士》(1691年)、《爱尔兰 的政治解剖》(1691年)、《政治算术》(1690年)、《货币略 论》(1695年)等。他在近代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并在地 租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布阿吉尔贝尔是法国古典政 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重农学派的先驱。他的经济著作包括

《法国详情及补篇》(1695年、1707年)、《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1705年)、《谷物论》、《法国的辩护书》(1707 年)等。他坚决抨击重商主义政策,提出农业才是创造财 富的源泉。他也是劳动价值理论的最初奠基人和自由竞 争的热情拥护者。不过,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还都未形成 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配第到18世纪中叶,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逐渐 产生的重要阶段,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配第的直 接后继者有洛克和诺思。洛克的主要经济著作有《政府 论》(1680~1690年)和《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1691年)。他以“自然法”来论证所有权的界限,认为地租和利息是由于土地和货币分配不均的结果。诺思的 主要经济著作是《贸易论:主要是关于利息、硬币的铸造 和损坏、货币量的扩大问题》(1691年)。他第一次提出资 本的明确概念,也肯定了收取利息的合理性。马西和休谟 是18世纪上半期的重要经济学家。马西1750年发表《论 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他较早研究了利润,把利息归 为利润的一部分,并认为利息率的高低是由一般利润率 所决定的。休谟的主要经济著作有:《论商业》、《论货币》、《论贸易平衡》、《论赋税》,收集在《政治论丛》(1752年)论文集中。他提出贸易差额平衡学说,为反驳重商主义提供 了理论依据。他还对货币数量论做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 一部西方经济学说史向我们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腊以来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不断涌流与分化,不断否定与前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智慧长河与信息洪流,林林总总的流派和交错延绵的学说,彰显着学术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许是西方经济学这条智慧长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为前沿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一开始它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产生热烈反响。当然,从学科性质、理论体系与思想渊源上讲,新兴古典经济学仍属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但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加以严肃的研究和积极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创者之一是以杨小凯(Yang)、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华人或华裔学者,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被认为是一个有中国背景的新兴经济学前沿学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对现实经济事实的研究和解释,包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与发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有别于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过了头,一股脑钻进阴冷书斋而远离火热现实的纯理论性或数理化的逻辑推演。也许不用多久,新兴古典经济学就会走进国内大学经济学的讲堂;事实上在1999年,杨小凯就把新兴古典经济学带到了北京大学的讲坛,并正式受邀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直接构成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起点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第10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 第10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0.1 难点重点归纳 西方宏观经济学是由三个理论发展而来的,具体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货币数量论,它是关于货币数量变化决定价格水平变化的理论。 (1)新货币数量论 ①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 y =MV 和MV=PT ,后一种形式已经不太流行)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 Y=k P y ),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它们被认为是早已存在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的现代表达形式。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凯恩斯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方程:,)()(),(21r L y L r y L P M +== 式中L 为对货币的总需求;1L 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 2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r 为利息率;P 为价格水平;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庇古的思想观点。但是它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②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他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k 1)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2)自然率假说 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根据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一个货币主义的结论:在短期,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2.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主要观点:(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具有决定作用;(2)长期中,货币数量主要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而不影响就业和实际国民收入;(3)短期可以改变实际变量;(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稳定性。 政策主张:(1)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2)反对“斟酌使用”(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3)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尽力避免国家干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