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 军事地理学

一 军事地理学

军事地理学概述

军事地理学是根据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需要,全面地分析同战争关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构成的综合地理环境,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学科。它是军事科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又称兵要地理、兵要地志、国防地理、战争地理。

军事地理学遵循军事学尤其是军事战略学、战役学的理论原则,同军事历史学、战争动员学、军制学、军队指挥学、国防经济学以及军事地形学、军事工程地质学、军事气象学、军事海洋学、军事交通运输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军事地理学做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以地理学的理论、方法为研究依据,主要以政治、社会、经济、交通、人口、地貌、水文、海洋、气象和气候、土壤以及生物地理的资料为研究基础。

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受其制约和影响。现代战争所涉及的范围,局部战争包括一国之内或相邻国家之间的领土、领海和领空;世界大战则包括各大洲、大洋以及诸多国家的陆地、海上和空中,甚至外层空间和海洋深处。

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战争涉及的陆地和海洋的空间。军事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分析国力、战略环境,为制定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方针建设武装力量、发展武器技术装备、规划战区和战场建设、拟制作战计划、指导军事训练、组织实施战略战役行动,提供可作准确判断的地理情报资料。军事地理情报资料一般以文字材料、军用地图、航空照片、录像等形式出现,供部队、司令部及国家有关部门使用。

军事地理学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军事地理学概论、区域军事地理学、部门军事地理学。

军事地理学概论又称普通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理论和方法的归纳和概括,论述军事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学科的性质、地位、任务和研究对象,揭示地理环境诸因素与军事行动的内在联系,探讨如何利用地理环境以适应战争需要。

区域军事地理学,包括国家的和战区的军事地理,研究以国家或战区为地域单位的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综合影响。

部门军事地理学又称专题军事地理学,是根据军事行动的需要,专门研究地理环境中某些要素对特定军事行动的具体影响及其发展变化特点。

军事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分析地理位置,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战略地位;研究社会政治状况,了解国家或地区居民对战争的态度,战时兵员的动员潜力和劳动力保障程度;研究经济条件,判定国家或地区的军事经济潜力和经济日标的分布;分析交通和通讯设施,判断国家或地区的交通分布和运输保障能力;调查大中城市、军事基地、水库和桥梁等,为战时夺取和袭击提供战略战役目标;研究军事行政区域(军区)和战区的划分,军事力量及其部署,判断国家(战区)的战争准备程度;分析研究自然条件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和作用;分析历史战例,考察地理条件对历史上重要战争的影响和双方利用地理环境战守攻取的利弊得失,为未来作战提供借鉴。

军事地理学是随着战争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历代的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的影响。早在中国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就在军事名著《孙子·地形》篇中指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和地理条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史称《隆中对》,堪称军事地理论述。明末清初顾祖禹所捶《读史方舆纪要》一书,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

西方军事学家也很重视军事地理。法国的拿破仑一世曾指出要当一个胜任的参谋长,必须“熟悉军事地理”。普鲁士军事著作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把“地理要素”视为

决定战斗运用的五个战略要素之一。 19世纪中叶起,欧美军事地理研究发展很快,著作甚多中国也于民国初年出版了第一部军事地理学专著《兵要地理》。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中,不论是选择、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还是做出战略决策和指挥战役行动都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地理条件,并指出在研究国家之间战略关系时,必须着重分析“地理上的国际坏境”早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工农红军就开始了军事地理调查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军事院校都开展有军事地理的教学研究工作。

目前美国和俄罗斯的军事部门在研究全球战略时,非常借重军事地理的研究,并吸收地理工作者参加调查、编纂世界范围的军事地理情报资料和地图集。军事地理学已从狭义的为战役战斗服务的研究发展为为战略服务的广义军事地理学,而且有同政治地理学的研究互相渗透、融汇的倾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战争规模和作战方式不断变化,并将在海洋水下和外层空间建立战略导弹发射基地,使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将由地面、水面进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层空间扩展。采取航天、遥感技术和使用电子计算机,将使军事地理情报的收集、处理、存储、检索、传输和显示手段进一步提高。

军事工程地质学

军事工程地质学

military engineering geology

将地质学原理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知识应用于军事工程构筑的学科。应用地质学和军事工程学相互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预定战区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论证筑城工事、筑城障碍物、军用道路、军用桥梁、军用机场和水工建筑物(包括港口、码头、防波堤、潜艇和水面舰艇的掩蔽所、护岸建筑物等)及其他军事工程设施构筑的适宜性;为各种军事工程设施的定位、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调查天然建筑材料、水源和溶洞的分布情况,提出开采和利用的意见等。随着航天遥感技术、数值法和地质力学、岩土力学、地面力学等理论在地质学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军事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将向着快速、准确、平战结合的方向发展。

军事地形学

军事地形学是从军事应用的角度研究和利用地形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地形对战斗行动影响的规律,军用地图和航空、航天像片的识别与应用原理,战场简易测量方法以及调制要图的要领等。

地形是组织指挥作战所依据的重要条件,是影响部队作战行动的基本因素之一,利用地形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中国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孙子·地形篇》并列举了作战中经常遇到的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地形,

指出了利用各类地形的原则。孙武的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地形与作战的密切关系,强调将帅要重视对地形的研究和利用。

《汉书·萧何传》载: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沛公至咸阳……(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随着现代战争的突发性增大,战场范围扩大,参战军种、兵种多,部队机动能力提高,研究利用地形愈益显得重要;加之军事测绘成果的不断丰富,军事地形学逐渐发展为一门专门学科,并成为军事训练的一门重要科目。

军事地形学的内容主要有地形分析、识图用图、方位判定、简易测量、调制要图、像片判读等。

地形分析就是分析地貌、水系、道路、居民地和土壤植被等地形要素,判断其对部队运动,观察、射击、隐蔽和伪装的影响,工事构筑条件,以及对核、化学武器袭击的防护性能等,从而达到正确利用地形、趋利避害的目的。

各种地形要素对作战行动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它的性质和特点。如地貌,主要是地面起伏程度和山脉走向、斜面坡度、制高点位置和作用;水系,主要是江河宽度、水深、流速、底质、通航能力及障碍程度;道路,主要是铁路、公路的质量、数量、方向和通行能力等。判断运动条件,是通过研究道路状况、地貌特点、汇河障碍和土壤植被性质,明确战斗车辆的通行程度,以及地形对运动速度的影响;判断观察条件,是通过研究地貌起伏大小、居民地和植被的疏密,确定战场能通视与不能诵视地区;判断射击条件,是通过研究地貌起伏程度、斜面形状和防界线的位置,为明确各种火器任务、划定射击地线和选择有利发射阵地提供依据;判断地形的防护性能,是通过研究地貌特点和植被性质,找出对防御和减弱核、化学武器杀伤破坏作用有利的地形。

识图用图包括地形图、海图、航空图和影像地图的识别与使用,其中主要是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和寻求使用地形图的正确方法。识图,侧重研究地形图的测制原理、数学基础和地形要素的表示方法。用图,侧重研究现地应用地图的方法。

判定方位是研究在现地如何辨明东西南北方向,明确站立点与周围地形的关系位置。其方法有:利用指北针、北极星、太阳和时表判定;依据地物特征、导向设备判定;还有利用地图和航空像片判定等。掌握这些方法是正确利用地形,保证顺利完成作战任务的前提条件。

简易测量是研究快速测定战场目标的距离、高度、地面坡度和角度的方法。主要有目测、步测和用简便器材测量。掌握这些方法,对简易制图、确定射击诸元和现地研究地形都有很大帮助。

调制要图是研究现地和利用地图调制要图的方法要领,包括测绘地形略图和标绘战术情况。通常利用地图或航空像片,先调制成地形略图再标绘战术情况;有时在现地将地形和战术情况调制成要图。这是分队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业务技能。

像片判读是研究航空,航天像片判读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包括航空摄影的方式,像片的种类(如黑白、彩色或假彩色像片),目标在像片上的影像特征,如目标的形状、大小、颜色、阴影、纹形、相关位置和活动痕迹以及判读方法等,为准确识别地形和军事目标提供判读依据。

军事地形学所研究的内容,都是围绕研究利用地形而选定的。随着现代战争的需要和军事测绘技术及其新成果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地图品种的增多,将为军事地形学增添新的内容。

军事气象学

军事气象学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气象条件对军事活动和武器装备使用的影响,以及对部队作战、训练和国防科学试验实施气象保障的手段和方法的学科。军事气象学根据当前及未来的气象条件和天气预报,结合敌我情况,制定合理作战方案,改进军事设备及武器,采取有利于既定军事目标的措施,甚至运用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制造人为气象条件,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气象是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等各种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统称。气象条件指的是某一地区一定时刻,或一定时期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综合。气象条件对军事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严寒或酷暑影响技术装备性能的发挥,可造成非战斗减员;恶劣能见度不利于航行、射击和观察,但有利于隐蔽作战行动;雨雪天气影响行军速度,不利于大兵团和摩托化部队的机动,但有利于作战行动的突然性,等等。

军事气象保障是在充分认识气象条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和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

基础上进行的,它为军事活动及时提供所需的气象情况,为指挥员判断情况,保障部队顺利进行任务提出利用气象条件的建议。

军事气象学的发展与气象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古代,人们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认识了一些天气现象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并将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气象知识和关于天气变化的经验性认识用于指导战争,许多将帅(或军师、幕僚)战前必先观察风云,按天候情况决定用兵之策,争取作战胜利。

中国传说中的涿鹿之战,黄帝利用狂风大作、尘沙蔽天,大胜蚩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节度使李塑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都是利用天候条件作战的著名战例。早在中国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就把“阴阳、寒暑、时制”称为“天”,并把气象、地理等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概括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17世纪后,由于工业的发展和气象仪器的发明,使大量具有定量特性的气象资料得以获取并系统化,从而发现和产生了信风、季风等重要现象,并为近代气象学的创立创造了条件。19世纪中叶后,由于战争规模扩大,新式武器装备相继出现和战略战术的发展,作战气象保障问题陆续提出。克里木战争中,1854年11月英法舰队在黑海突遭风暴袭击,30多艘战舰撞毁沉没,引起人们对风暴的关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国家军队陆续建立军事气象机构。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火炮的射程和射高增大,舰艇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加之飞机、烟幕、毒剂投入战斗使用,使气象保障大为复杂化。不仅要求提供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与短时、短期天气预报,而且还要求获取高空气象资料与提供中、长期天气预报。为适应战争要求,许多国家建立军事气象机构,开展旨在为作战服务的军事气象研究。伴随气象科学的发展,先后提出锋面分析、波动学说,长波理论和云的成因等理论,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直接用于作战气象保障,及至20世纪40年代初,军事气象学才由气象学中脱颖而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武器装备更加发展,各种弹道导弹、航天器和其他武器系统的研制和使用,使气象条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及实施气象保障更为复杂,对军事气象研究和气象保障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气象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应用雷达技术、卫星技术、电子计算技术、遥测遥感技术等,使跟踪灾害性天气系统并作出预报成为可能;使计算量浩繁的统计预报和数值预报付诸业务使用;使气象保障系统自动化成为现实。所有这些,都大大地丰富了军事气象学的内容,并把气象保障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气象条件对航空兵活动有多方面的影响:气温、空气密度影响飞机承受的空气动力;低云浓雾、暴雨(雪)影响飞机的起飞和着陆;雷暴、飞机积冰和扰动气流危及飞行安全;闪电影响陆空通信联络;风对飞机的起飞、降落、航向、航速和空投、伞降、轰炸、扫射等都有很大影响。军事航空气象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航空兵作战、训练和航天器飞行的影响,以及对航空兵部队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

影响舰艇活动的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海雾和风。气温过高或过低,不利于舰上人员从事各种操作;海雾则造成视程障碍,影响舰艇机动和编队,甚至造成迷航或触礁事故;风主要影响舰艇的航向和航速。由大风引起的巨浪、巨涌不利于航行和射击,但由微风引起的海面小波却利于潜艇的隐蔽活动;台风、大风严重威胁航行安全,妨碍海上作战行动。军事航海气象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舰艇部队作战、训练和舰艇航行的影响,以及对舰艇部队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

影响炮弹和无控火箭弹飞行的气象要素主要是虚温、气压和风。虚温增高或气压降低时,射弹落(炸)点偏远,反之,落(炸)点偏近;顺风,使炮弹的落(炸)点偏远,逆风使落(炸)点偏近;横风使落(炸)点产生横偏,从而影响命中精度。风不仅使无控火箭弹产生距离偏差,还要引起横向偏差。弹道气象主要研究气象要素对射弹飞行的影响,提出修正方法,提高射击精度以及对炮兵部队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

影响导弹发射的主要天气是雷电和大风,雷电能将导弹的电气系统击毁,强风暴能将导弹吹倒。气象条件对导弹飞行和命中精度的某些影响只有在超过其制导能力时才表现出来。大气中的粒子云对在再入段高速飞行的导弹弹体造成严重的质量损失和气动外形的改变,影响作战能力。目标区的天气则可影响导弹的杀伤破坏效果。导弹气象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导弹发射、飞行、制导、命中精度与生存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导弹部队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

近地面层风影响烟幕、化学毒剂、生物战剂和放射性微粒的水平输送;气温影响化学毒剂的挥发速度和早期核辐射及冲击波的传播;雾和降水会降低空中、地面和物体上的毒剂浓度,但对难水解的毒剂则可顺水流动,扩大杀伤范围,空气密度、大气透明度影响核爆炸所产生的光辐射的杀伤破坏作用,风、降水和空气垂直运动等则影响放射性沾染的范围和程度。军事化学气象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使用生物、化学、核武器的影响,以及关于部队防护的气象保障问题。

军事气候主要研究战区气候特点及其对军事活动武器装备和工程建设等的影响,以及如何为战场准备、作战行动和武器装备设计等提供气候资料。

此外,军事气象学还研究气象条件对步兵活动、通信联络、雷达探测和后勤保障等,特别是对诸军种、兵种合同作战的影响及对其实施气象保障的问题。

气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测法、实验法与理论分析法。军事气象研究除采用上述方法外,还常常通过部队作战、训练、兵器试验以及气象保障等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从理论上总结提高再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以不断丰富军事气象学的内容,完善其理论体系。

激光、卫星、电子计算机和军事运筹、系统工程等先进科学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军事气象研究和保障工作中来;天气预报将进一步客观、定量化;气象保障工作的自动化也将进一步普及和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在军事上的应用可望取得新的进展。

军事海洋学

军事海洋学是研究和利用海洋自然规律,为海上军事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施海洋保障的科学,是在海洋科学和军事科学基础上结合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

历史上很早就有利用海洋现象来达到某种军事目的的例子。如1661年郑成功的军队利用涨潮在台湾岛登陆,历史上也不乏由于不了解海洋规律而致海战失败的例子。

19世纪中期,美国海军上尉莫里利用航海日志中的气象和水文资料编制气象图、海流图、水深图,开始了用科学方法指导舰船航行。他于1855年发表的《海洋自然地理学》是最早的、较系统地记述海洋军事利用的文献。

军事目的是近代海洋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从潜水艇出现并用于军事活动之后,由于潜艇战和反潜战的需要,海军加强了对海洋环境、特别是水下环境的研究,开始萌生军事海洋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军舰艇的大型化,海军航空兵和导弹核潜艇的出现,使现代海军的活动范围在垂直方向上扩大到了海洋上空、海面直至海底;在水平方向上遍及全球包括两极水域在内的所有海域。

与此同时,海洋环境对海军的影响也加强了。如潜水艇的潜航、探测、警戒、追踪,以及水下发射活动,受到海水的深度、温度、盐度,密度,海水表面流和深层流,海水表面波和内波,潮汐,潮流,海水的透明度和水色,海洋的声学、光学和地球物理学特性,海洋污着生物、发光生物和藻类,海水的腐蚀性,海底的沉积物、地质构造,海水中的悬浮物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海水密度对潜水艇升降沉浮有决定性影响,潜艇可以停泊在密度很大的水层(液体海底)之上隐蔽待命,而进入密度极小的水层(海中断崖)时则会急骤下沉。潜水艇如遇上由密度引起的波动就会剧烈颠簸,甚至失去控制。只有充分掌握海洋环境,特别是水下水文物理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了解它们对潜水艇活动的影响,才能充分发挥潜水艇的战斗力。

其他海上军事活动,包括登陆、布雷、海上救捞和军事工程施工等,也都需要掌握海洋环境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军事海洋学得到迅速发展。美国1946年成立了海军研究署1959年制订了《海军海洋学十年规划》,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军事海洋学规划。

军事海洋学研究的问题范围很广,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海洋学调查研究、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环境保障。

海洋学调查研究是利用各种海洋观测仪器、设备和实验手段获取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并采用统计分析。数值模拟、实验室或现场试验方法,研究海洋环境要素的分布变化规律,进而研究如何把这种规律应用于舰艇航行作战、工程施工、武备设计使用、后勤保障服务之中。研究的范围已从早期的海洋地理学、海道测量学。海洋气象学扩展到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底及海底深部的地质构造、海洋生态系统、海—气相互作用、大洋动力学和海洋医学等领域。

海洋工程技术除研制用于军事目的的海洋观测仪器、技术装备外,重点研究深潜技术、防腐技术。大型物体打捞技术、水下施工技术等。

海洋保障服务包括海洋资料、海洋制图和海洋预报工作。其中海洋预报包括海洋自然环境要素的预报,如海上天气预报,海水温度、盐度预报,波浪预报,潮汐潮流预报,海冰预报,晦雾预报,反潜战环境预报,最佳航线预报,海洋声学器材作用距离的预报等。

军事海洋学这三方面内容有许多是海洋学的基础性通用性工作。军事海洋学的研究重点是:海洋声学,包括海洋声学特性、声学器材;深海研究,包括深海底地质地貌、海底工程和水下施工技术;深潜技术,包括深潜装置、潜水医学和潜水技术等;以及反潜战环境预报。

军事海洋学同海洋学的各分支学科,以及气象学、水文学、地理学、测量学、制图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并需要应用电子技术、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人造卫星等新兴科学技术。军事海洋学的历史不长,还处在发展阶段。

军事运输

军队运用各种运输方式输送人员和物资。是军队机动和后勤保障的必要手段。简称军运。按运输方式分为铁路军事运输、公路军事运输、水路军事运输、航空军事运输、管线军事运输和人力畜力军事运输等。按任务性质分为部队输送、物资运输、兵员运输等。按作战规模和目的分为战略运输、战役运输和战术运输。

简史古代军队主要靠人力、畜力及以人、畜、风、水等为动力的车、舟进行运输。据中国《诗经·小雅·六月》记载,公元前823年周攻 狁之战中曾用兵车载运士兵和服装。前5世纪,古希腊斯巴达军队每个士兵带有奴隶跟随背运装备、给养,乃至救护主人。公元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蒸汽机在船舶和铁路机车上的应用,内燃机汽车、飞机的相继诞生,为军事运输提供了新的运输工具。1859年,拿破仑三世在意大利作战时,法国军队利用铁路在90天内向意大利战区运送士兵60.4万人、马12.9万匹及大量辎重。1881年,中国清朝政府海军利用唐山—胥各庄铁路(今京沈铁路一段)运煤,是中国使用铁路运输工具实施军事运输的开始。1919年,中国军队开始使用汽车进行运输,以后飞机也被用于军事运输。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初期主要是利用人力、畜力进行军事运输,1937年开始组建汽车队,1946年开始使用铁路进行运输。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利用铁路、公路和人力畜力运输,有力地支援了辽沈、平津和淮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军队装备的改善和国家交通运输的发展,军事运输也得到相应发展,相继设立军事交通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运输管理制度,以保障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军队作战的需要。

运输管理军事运输管理采取集中统一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通常由军队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美军的陆、海、空运输由美国运输司令部(又称联合运输司令部)统一指挥;海上运输由海军军事海运司令部负责;从本土到海外的空运,由空军军事空运司令部负责,战区的空运由战区空军司令部组织;陆地、内河军事运输由陆军军事交通管理司令部和战区运输指挥部门负责。苏军的铁路、水路军事运输由军事交通部门负责;航空军事运输由运输航空兵、军事交通部门和民航部门共同负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铁路、水路军事运输,由军事交通部门和国家铁道、交通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航空军事运输,由总部、军区、空军军事交通部门和国家民航部门统一组织;公路和管线军事运输,由军队后勤部门负责。军事运输须严格按照规章规定和迅速准确、安全保密、综合运用、经济合理的原则组织实施。

在运输方式选择上,各个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地理等条件进行选择。美、英等国军队向海外机动和补给时,以海运、空运为主;在陆战区内的运输,美军以公路运输为主,苏军以铁路运输为主。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军队的技术装备、交通设施、运量大小、距离远近和时限要求等因素综合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通常运量大、运距远时,选用铁路运输方式,运距近时选用公路运输方式,在水运条件较好的地区选用水路运输方式,小批量、紧急任务选用航空运输方式,量大流体物资可采用管线运输方式。战时,针对时间急、运量大、运输线不固定和受敌严重封锁等情况综合选用运输方式,扬长避短,发挥每种运输方式的特长和优势。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改进,运输网的日趋完善,给军事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运输管理将广泛采用电子技术,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调节系统,实现管理自动化。组织运输将采用统筹法,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增强运输综合保障能力。在运输方法上,将采用集装化运输和背负运输(公路称为载车运输、水路称为滚装或载驳运输),组织联运直达,以提高运输能力,保障部队机动和物资补给更加快速、准确、安全。

空间军事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