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金融体系变迁历程

德国金融体系变迁历程

德国金融体系变迁历程
德国金融体系变迁历程

德国金融体系变迁历程

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酝酿

1864年普鲁士政府将柏林的皇家银行转变为普鲁士银行,并赋予它发行纸币的权利,这成为德国银行朝着现代方向发展的标志。德国综合性银行制度传统可追溯到19 世纪50年代,当时德国正处于工业迅速高涨的时期,银行既对企业贷款,也对企业投资,银企结合拉开了德国全能银行的序幕。银行从给其贷款、帮其发行债券,直至对其投资,对企业的资金融通进行了全方位的服务。同时,银行也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来取得较大的收益,为此又增强银行提供服务的能力。

二、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银行业遭到严重破坏,战后被迫实施美国式分业经营制度。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德地区的银行业才恢复了战前的状态, 继续着混业经营的道路两德统一后,打破了东部银行在业务上的严格的分工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全能银行制度(即混业经营制度)。至此,德国金融制度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被迫分业经营再到重新混业经营这一变迁过程。

三、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法律基础。

德国有关银行制度的立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联邦银行法》另一个是《银行法》(信用业法)在法律基础方面。除规定了银行业务的范围,德国银行法律规定的严密健全也为全能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和外部约束。

四、德国全能银行体系的框架。

-

德国混业经营制度是以全能银行对社会大众的服务供给、又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加以补充为特点的。全能银行是可以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在内的全套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银行;全能银行又可以分成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三大种类商业银行,包括大银行,地区性银行和其它商业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以及私人银行等。较之全能银行,德国专业银行只能提供专项服务,包括抵押按揭银行、基建信贷联合会、投资公司。指导银行和德意志清算代理处以及其他具有特殊职能的银行。同时还有特殊只能银行,比如夏兴信贷银行、出口信贷银行等;还有一些准银行机构的财务公司,比如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信用卡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还有由非银行机构主办的提供融资服务的公司;此外,还有邮政汇划和邮政储蓄机构等。

德国金融体系的的特征

以综合性银行为主体,其它多种金融机构并存;拥有强大的银行体系,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金融体系的整体特征体现为“稳健平和”;银行业以私营银行、国家支持的私营银行、合作金融机构为“三根支柱”;德国银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控股本国企。

金融体系:大银行

地区性银行

商业银行其它商业银行

全能银行储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

|

合作银行私人银行

德意志清算代理处

抵押按揭银行

德国全能银行体系框架专业性银行基建信贷联合会

投资公司

指导银行

其它专业性银行

特殊职能银行

准银行机构的财务公司

非银行机构主办提供融资服务的公司

邮政汇划和邮政储蓄机构

中央银行委员会

德意志联邦银行联邦银行理事会

&

(央行)州中央银行委员会

德国金融体系私营商业银行

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银行

储蓄银行

官办专业银行

金融监管法规

\

图一:德国金融体系

对我国的启示:

1.混业经营之路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金融业打破单一的

服务方式,提供全方位,一揽子业务服务,对混业经营产生巨大需求。德国的成功经验说明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分业制度的变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终将为市场所不容,最后不得不因为制度的不均衡而以淘汰和废止告终。混业经营才是大势所趋。

2.金融监管不容忽视。金融安全正成为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体系的安全、高

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稳健可行的金融监督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德国和英国的比较与借鉴

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德国和英国的比较与借鉴 杜莉高振勇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从金融混业经营发展历程来看,德国一直实行混业经营,而英国也在经过长期的分业经营阶段后,最终于20世纪80年代末走向混业经营;从金融混业经营的组织形式来看,德国主要采取的是全能银行模式,而英国主要采取的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从金融监管模式来看,德国和英国都最终放弃了分业监管模式,实现了统一监管。德国和英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与此相适应,中国金融监管也必须逐步从分业监管模式过渡到统一监管模式。 关键词:混业经营;监管;比较;借鉴 一、德、英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一)德国:一直实行混业经营 德国金融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混业经营,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金融混业经营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传统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德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银行既对企业贷款,也帮其发行股票、债券、直至对其投资,对企业的资金融通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这样的金融服务对正在迅速扩张的工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在钢铁、煤矿、电气、机械和重化学工业等需要大量资金的行业更是如此。正是由于德国银行的这个特点,保证了德国工业化较高的增长率,而银行业也由此得以迅速地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综合性的全能银行相继建立,并为德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是德国工业发展的结果。二战期间,德国银行业遭到严重破坏。直到20世纪50 年代后期,西德地区的银行业才恢复了战前的状态,继续着混业经营的道路。两德统一后,为了使原有东部的银行体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原则的要求,德国联邦银行对东部银行进行了改组。打破了东部银行在业务上的严格分工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全能银行制度”。德国经济能够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一举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经济强国,被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奇迹”。德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与其独树一帜的“全能银行型”金融制度密切相关。德国大银行的全能性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不断得以加强。 (二)英国: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 历史上英国的金融体制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分工明确、界限清楚。但是与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不同,英国的分业经营不是由法律规定的。在英国,法律并不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或保险业务。不同业务间的界限是限制性的商业惯例、反竞争的机制和自律的产物。但是这种分业经营的惯例得到了监管部门尤其是英格兰银行的支持。 二战以前,英国金融机构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工细致,其伦敦城在国际金融业的历史上有着“世界银行”的美誉。然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昔日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以往的雄风尽失,经济增长缓慢,金融业也萧条冷落,被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英国于1971年实行了“竞争与信用控制政策”, 作者简介:杜莉(1959—),女,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融经济研究。高振勇(1979—),男,山东沂南人,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该成果得到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创新基地”的资助。

世界金融发展史年表

世界金融发展史年表 公元前 3000-1122 年:在中国贝成为支付手段 1500-1122 年:中国开始铸造铜贝。 1154-1122 年:传说中国商纣王厚赋税,实鹿台之钱。 1122 年:中国周克商,散鹿台之钱。 7 世纪:中国早期空首布出现。 7 世纪:地中海盆地出现最初的钱币。(首先在吕底亚。继而在埃奥尼业与亚哥斯)。 6 世纪:希腊出现德拉克马(根据城邦不同,或4.36 克或6 29克白银);波斯出现德利 克(x 41 克黄金)与米底亚的希克勒,1德利克相当20 希克勒。希腊第一批私人银行 出现。 524 年:中国周景王铸大钱。 4 世纪:最初的货币理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其顿人统一了希腊与波斯货币。希腊第 一批公共银行出现。 3 世纪:第一座罗马铸币工场于公元前269 年在卡皮托利山开办;与铜币阿斯(重量逐步由12 盎司降到1 盎司)同时出现奥莱玉斯(10 Q1 黄金)与德尼安(4.55 克银,后降到3.90 克)。奥莱玉斯相当25德尼安或250阿斯。 248 年:安息铸银铜币。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推行半两钱,黄金以镒为单位。 119 年:中国发行白金和皮币。 118 年:中国汉行五珠钱。 114 年:中国汉颁布告缗令。 公元后 7 年:王莽进行第一次货币改革。227年:波斯萨珊王朝铸金银币。 3 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硬币荒引起经济紧缩,物价上涨。 325 年:尼撒主教会议禁止神职人员从事有息放款。 4 世纪:301年,戴克里先发布“最高值法令”; 312 年,君士坦丁进行货币改革:新铸金币(索利都斯奥莱土斯,重4.55 克,其后 成为比尚斯苏又称贝桑)与银币(半西里克,重1.30 克,其后又复名德尼安)。 6 世纪在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皇帝时期开始确定利率为3.6—12%。 621 年:中国唐高祖废五珠钱,铸开元通宝。 7 世纪:阿拉伯人着手铸造蒂纳尔(仿贝桑金币)。 8 世纪:781年,查理大帝进行货币改革,制定银本位制,1镑相当于1斤白银;1 镑相等于20 苏或240德尼安。 789 年在西方帝国(查理帝国)查理大帝把禁止有息放款扩大到在俗教土范围。 9 世纪:中国开始使用纸币(飞钱)。 970 年:越南丁部铸太平兴宝。 996 年:朝鲜铸乾元重宝铁钱和铜钱。 10 世纪:诺曼底人早在军事征服英国人之前把查理大帝的货币制度引进谊国。1 英镑下分为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德国金融体系变迁历程

德国金融体系变迁历程 一、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酝酿 1864年普鲁士政府将柏林的皇家银行转变为普鲁士银行,并赋予它发行纸币的权利,这成为德国银行朝着现代方向发展的标志。德国综合性银行制度传统可追溯到19 世纪50年代,当时德国正处于工业迅速高涨的时期,银行既对企业贷款,也对企业投资,银企结合拉开了德国全能银行的序幕。银行从给其贷款、帮其发行债券,直至对其投资,对企业的资金融通进行了全方位的服务。同时,银行也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来取得较大的收益,为此又增强银行提供服务的能力。 二、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银行业遭到严重破坏,战后被迫实施美国式分业经营制度。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德地区的银行业才恢复了战前的状态, 继续着混业经营的道路两德统一后,打破了东部银行在业务上的严格的分工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全能银行制度(即混业经营制度)。至此,德国金融制度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被迫分业经营再到重新混业经营这一变迁过程。 三、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法律基础。 德国有关银行制度的立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联邦银行法》另一个是《银行法》(信用业法)在法律基础方面。除规定了银行业务的范围,德国银行法律规定的严密健全也为全能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和外部约束。 四、德国全能银行体系的框架。 - 德国混业经营制度是以全能银行对社会大众的服务供给、又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加以补充为特点的。全能银行是可以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在内的全套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银行;全能银行又可以分成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三大种类商业银行,包括大银行,地区性银行和其它商业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以及私人银行等。较之全能银行,德国专业银行只能提供专项服务,包括抵押按揭银行、基建信贷联合会、投资公司。指导银行和德意志清算代理处以及其他具有特殊职能的银行。同时还有特殊只能银行,比如夏兴信贷银行、出口信贷银行等;还有一些准银行机构的财务公司,比如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信用卡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还有由非银行机构主办的提供融资服务的公司;此外,还有邮政汇划和邮政储蓄机构等。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 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陆峰博士本世纪以来,我国移动互联网伴随着移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部署3G网络,2014年又开始大规模部署4G网络,两次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规模创新。 一、萌芽期(2000年-2007年) 技术发展:WAP应用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模式。 该时期由于受限于移动2G网速和手机智能化程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处在一个简单WAP应用期。WAP应用把Internet网上HTML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由于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 代理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等多种网络中。在移动互联网萌芽期,利用手机自带的支持WAP协议的浏览器访问企业WAP门户网站是当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形式。 市场竞争:移动梦网催生了一大批SP服务商。 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移动梦网就像一个大超市,囊括

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WAP),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各种多元化信息服务。在移动梦网技术支撑下,当时涌现了雷霆万钧、空中网等一大批基于梦网的SP服务提供商,用户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模式享受移动互联网服务。但由于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存在业务不规范、乱收费等现象,2006年4月,国家开展了移动梦网专项治理行动,明确要求扣费必须用户确认、用户登录WAP需要资费提示等相关规范,大批SP服务商因为违规运营退出了市场。 二、成长培育期(2008年-2011年) 技术发展:3G移动网络建设掀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随着3G移动网络的部署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网速大幅提升初步破解了手机上网带宽瓶颈,简单应用软件安装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让移动上网功能得到大大增强,中国移动互联网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经过3G网络一年多的试点商用,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增加TD-SCDMA、CDMA2000、WCMD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3G网络大规模建设正式铺开,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了3G时代。 市场竞争: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与趋势

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与趋势 胡坚主持人:会当凌绝岭,一览众山小,世纪大讲堂欢迎大家。在上的世纪的一百年里,中国经历了很多战乱和苦难,所以呢,中国人最爱谈搞建设,搞建设呢,恨不得给中国建立一百个金融中心才好,那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大学经济学院的副院长胡坚教授,让她给我们讲一讲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好,有请胡老师上台。您请坐。正式开始报告之前呢,咱们先随便聊聊您的历史。 胡坚:好的。 主持人:我听祖辈人说呀,说如果一个女人起名字起一个男人的名字,她一辈子会特别有运气。 胡坚:是这样吗? 主持人:您的名字不叫胡娟,胡秀,是叫胡坚,坚决的坚,怎么您的长辈给您起了个男人的名字呢? 胡坚:哎呀,可以说,我不是很喜欢这个名字,但是因为我上小学之前的名字非常的儿童化。 主持人:胡咪咪? 胡坚:对,对。 主持人:真是啊? 胡坚:真是的,嗯,然后,所以到我上学的时候,正好是文化大革命要开始了嘛,我父亲在部队工作,就给我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所以我经常被人家误解是个男教授,男老师。 主持人:您考大学是哪一年? 胡坚:考大学是1977年。

主持人:那正好二十岁的时候? 胡坚:对,对。 主持人:在什么地方上大学呢? 胡坚:在经济学院。 主持人:那就是红庙那个地方了? 胡坚:对,对。 主持人:后来考研究生来的北大? 胡坚:对,是这样。 主持人:在北大上研究生,导师是谁? 胡坚:我的导师当时是四个老师,是厉以宁,胡代光,还有家镶,还有杜度老师。 主持人:全是大人物,怎么会有四位导师呢? 胡坚:因为我们当时入学的制度是比较特殊的,有四个研究生,然后有四个导师带,然后在学习期间先不分的,然后做论文的时候再分。 主持人:那这四位导师您是跟谁跟得比较紧? 胡坚:怎么说呢?应该说都给我很大的教导吧,关系都比较密切,因为他们都给我上课,但是他们的风格不一样,非常不一样。 比如说厉老师,就是,大家都知道,一个睿智的学者,也非常的活跃,有很多经济学的新观点。那么胡代光先生对我们要求比较严格,他在西方经济学方面,特别是国外对资本论的研究方面很有造诣,家镶老师是一个非常慈祥的老人,然后他讲课讲得很好,而且很喜欢种花,杜度先生是一种更严谨的学者,我们觉得

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当代国际金融的主要监管模式 金融监管模式是一个国家金融监管的有关职责和权力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目前,国际上主要有统一监管和分业监管两种模式。 (一) 统一监管模式 统一监管模式,又称“全能监管”模式,其主要特点是:由一个统一的机构对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施监管,监管者不仅要对金融安全和稳定负责,还要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商业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管。英国和日本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英国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按各自传统的业务范围进行经营, 实行分业监管体制。80年代以后,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经营方式的改变,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经营构成的障碍越来越突出。1997 年工党政府上台以后,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1988年英格兰银行法》赋予英格兰银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能力。政府将英格兰银行、证券投资委员会和其它金融自律组织合并,成立了新的统一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FAS) 。金融服务局既要为英国的金融服务法制定执行的细则,又要监管银行、住房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是个权力很大的二级立法及执行机构。 日本的金融监管体系在1988年以前以大藏省为主角,大藏省负责金融政策、法规的制定,批准金融机构的准人并对其监管。1998年日本进行了所谓“金融大爆炸”的重大改革,成立了独立于日本银行之外的金融监管厅,统一负责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财务省( 地方财务局) 以及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行政部门作为金融监管的协作机构,根据金融监管厅授权或相关法律规定对相关金融机构实施监管。日本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只负责对与其有交易行为的金融机构进行财 务检查,其权力来源于双方最初签订的交易合同,与商业银行有权对贷款对象企业进行查账的性质基本相同,与金融监管厅的监管权力来源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二) 分业监管模式 分业监管模式的特点是,由银行监管部门(中央银行或银行监管委员会),证券监管部门( 证监会) 和保险监管部门( 保监会) 分别实施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管。美国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联邦、州两级监管。在19世纪上半期以前,美国既无中央银行也很少有在联邦注册的银行,只有依照各州法律登记注册的银行,称“州法银行”( DFI ),对银行的管理属于州政府的职责。1861年,美国联邦政府出于为战争筹资的需要,批准建立了一些在联邦注册的全国性银行—国民银行,亦称“国法银行”。同时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 第1部分 模块3 话题5 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 学案

近现代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再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最后到世界金融中心呈现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并逐渐呈现多极化的发展态势等阶段。近现代以来世界金融中心变迁,彰显了世界大国的兴衰,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长河之中,更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一、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 1.兴起的标志 14世纪中期,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意大利独立城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1338年佛罗伦萨有80家银行。 2.兴起的原因 (1)佛罗伦萨、威尼斯建立了独立国家城邦,为此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2)佛罗伦萨、威尼斯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贸易交汇的要冲。 3.衰落的原因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到大西洋沿岸。 (2)16世纪末,尼德兰、英格兰等国家对地中海和东方贸易的渗透等。 4.兴起的影响 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经济基础。 5.当时的中国 (1)随着农耕经济发展,明朝中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同时,明朝推行“海禁”政策,阻断了中国与世界

的联系。 (2)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宣传西方科学知识;随后又有一些传教士来华,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3)明朝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4)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玉米和甘薯等也传到了中国,明代引进的这些农作物新品种,不断推广种植,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 二、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17世纪至18世纪后期) 1.兴起的标志 在17世纪,阿姆斯特丹金融业已经非常发达。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取消金属币兑换业务而发行纸币的银行,也是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 2.兴起的原因 (1)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 (3)技术创新:荷兰商人抓住机遇发展造船业,并迅速加入海外贸易竞争中,成为“海上马车夫”。 (4)抓住欧洲商业革命的机遇。 (5)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6)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 (7)金融制度创新: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发行股票等。 3.衰落的原因 (1)由于受到“郁金香泡沫”的影响,荷兰经济从此走向衰落,阿姆斯特丹也丧失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2)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3)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4)英国是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其打败荷兰证明了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优势(根本原因)。 4.兴起的影响 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霸

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创新

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创新 摘要:近三十年来,国际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等金融实践活动的发展对传统 金融监管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积极进行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希望在最大限度的享受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带来利益的同时,有效地将金融风险降至最低。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必须从金融监管法律的角度,研究国际金融实践活动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及其法律制度的完善,这正是本文选题的现实意义之 所在。 关键词:金融监管法律;金融全球化;系统性风险 前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国内与国际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金融的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 和高级发展阶段。金融全球化的形成是经济、法律、科技、政治乃至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根本原因在于, 生产和资本的全球化发展客观上提出了金融服务国际化的要求。对效率的内在不懈 追求与外在竞争压力的加剧, 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调整业务范围、更新服务方式以及改善服务质量,以更好应对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与此同时, 金融的自由化与一体化必然要求冲破地域性金融管制的藩篱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冲击了国别金融制度壁垒,推动了各国金融政策和法规的调整。此外, 金融的自由化也意味着金融风险的加大。为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各国纷纷加快了金融监管法治建设。因此, 在以金融创新为“龙头”的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积极回应与更好促进金融创新, 也是为了进一步推动金融自由化的有序进行, 各国纷纷进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重构与改革。因而, 经济领域里的金融创新浪潮也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创新的浪潮。 一、金融全球化对国际金融监管法律的影响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

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1994年3月26日邮电部移动通信局成立。 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 1996年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 1997年7月17日中国移动第1000万个移动电话客户在江苏诞生。 1997年10月22日、23日广东移动通信和浙江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1998年8月18日中国移动客户突破2000万。 1999年4月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 1999年7月22日0时"全球通"移动电话号码升11位。 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它是在分离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络和业务的基础上新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揭牌。 2001年7月9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2.5G)系统投入试商用。 2001年11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第一亿客户代表在北京产生,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已成为全球客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2001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通信关闭TACS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 2002年3月5日中国移动通信与韩国KTF公司在京正式签署了GSM-CDMA自动漫游双边协议。中国移动通信率先实现了GSM-CDMA两种制式之间的自动漫游。

2002年5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实现短信互通互发。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GPRS业务正式投入商用。 2002年10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彩信(MMS)业务正式商用。 2003年7月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手机产量约占全球的1/3,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生产大国。 2003上半年,中国移动用户总数达2.34亿户,普及率为18.3部/百人。 1997年底北京、上海、西安、广州4个CDMA商用实验网先后建成开通,并实现了网间的漫游。用户发展达到55万户。 1998年8月一纸“军队不得参与经商”的禁令使“电信长城”运营者的身份变得格外敏感,CDMA在中国的前途因此备受关注。 1999年6月联通在香港举行的全球CDMA大会上宣布其CDMA发展计划,但因知识产权谈判等因素,该计划没有实施。 2000年2月16日中国联通以运营商的身份与美国高通公司签署了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为中国联通CDMA的建设打清了道路。但是,框架协议签署仅仅两周之后,联通CD MA项目便被政府暂停。 2000年10月中国联通副总裁王建宙宣布将重新启动CDMA网络建设,并且于该年年底正式开始了筹备工作。 2001年1月原部队所有133CDMA网在经过几个月的资产清算后,正式移交中国联通。 2001年2月27日联通公司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联通新时空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负责整个联通CDMA网络的建设和经营。联通CDMA网络建设的具体筹划工作正式展开。 2001年3月28日联通CDMA建设一期工程系统设备的采购开始发标。 2001年5月15日中国联通CDMA一期工程系统设备招标结果公布,10家中标厂商与中国联通所属联通新时空签订了总金额RMB121亿元的合同。CDMA网络建设全面启动。 2001年6月联通在2001年3G大会暨第六届CDMA年会上与世界13家著名运营企业签署CDMA网间漫游谅解备忘录,包括美国斯普林特、加拿大BellMobility、日本KDDI、澳

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史研究

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史研究 -----对上海金融中心的启示 前言 在当代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时代,国际金融中心在确立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战略地位,维护经济和金融安全,以及在资产定价和促进全球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面临着比其他城市更加激烈的竞争,相关政府机构也想方设法对金融中心的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和鼓励。 不久前,我国国家发改委印发《“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按照到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是瞄准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务业务,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内涵和全球影响里,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这也标志着上海将正式向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迈进。 这篇论文将通过对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发张历程进行粗略研究,对上海进行国际性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正文 一、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国际金融中心 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演变过程,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这里,以分析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为基础,我们以全球经济运行和增长方式的转

变为基本背景来进行区分。从大的方面,可以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史大体上区分为三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2世纪中期欧洲商业革命开始至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即从商业革命时期威尼斯等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开始形成,到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整个一段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为代表;但因为它们受到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制约(如经济的、技术的、交通运输等因素),这些早期的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仍十分有限。 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后期(1768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高效蒸汽机)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国际金融中心主要集中在以全球制造业中心和资本输出中心为基础的少数国家和世界级城市(如伦敦、纽约和东京),它们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经济及其所在国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至今(包括未来的一个时期),运输和通讯技术革命以及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导致全球经济整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第三阶段虽然仅包含当今较短的一段时期,但这段时期在全球经济、社会、金融和技术等广泛的领域内所展现出来的众多新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导致的总体效应,已足以使我们将其同前两大历史时期相对照,将其列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第三大历史时期。 1、第一阶段:威尼斯——最早的金融中心 凡是涉及威尼斯就是不平凡,她的容貌像一个梦,她的历史就是一部传奇。——拜伦威尼斯是伴随早期欧洲商业经济发展而最早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在12世纪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大约在1180年之前),欧洲经济还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日常交易往往通过交换实物才得以完成。货币的作用还比较小。 但是,到了13世纪中期,欧洲实现了和平,对于中世纪的欧洲文明来说,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在这一时期,威尼斯商人完成了四件大事:一是完成了城市与商人的结合。威尼斯商人不再是象犹太商人那样的无根的流浪人,而是有了自己的基地,即城市和市集。商人入住城市,新城不断建立,旧城不断恢复,城市成为商业的中心,商人和手工业者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这就是欧洲中世纪城市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管理世界》(月刊) 2011年第4期 摘要:本文阐述了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提出中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借鉴美、英、欧盟金融监管改革的新经验,在新形势下积极进行政策调整,重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框架,完善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增强政府处理金融危机的能力,积极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与合作,以保证中国的金融安全。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合作政策选择 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尤其美、英、欧盟金融业遭到重创,暴露出世界各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金融监管缺失与低效。于是英国、欧盟和美国纷纷出台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并通过G20集团金融峰会,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以保证全球金融稳定与全球经济增长。因此,加强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 2009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彰显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是(《银行家》,2009,第139~260页):1.全球银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发达国家银行业风险增大。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GDP增长从2007年的3.7%放缓至2008年的2.7%,使全球银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世界银行,2008,第5~11页)。全球1000家大银行利润总额,由2007年的7808亿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1150亿美元,下降了85.3%;一级资本回报率(ROC)由2007年的20%下降到2008年的2.69%,锐减了17.31个百分点,总资产回报率(ROA)由2007年的0.87%下降到2008年的0.12%,下降了0.75个百分点,均达到历史新低。 其中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巨额亏损使全球银行业利润大幅减少,金融风险增大。2008年,全球金融业亏损额为10407亿美元,而美国金融业亏损就占了全球金融业亏损的一半以上,为5826亿美元。2009年,虽然各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政府救市使全球1000家大银行税前利润较2008年增加到4010亿美元,一级资本回报率(ROC)提高到8.2%,总资产回报率(ROA)提高到0.42%,但均未达到2007年水平。同时,从全球千家大银行亏损最多的前几家银行的主要排位看:2008年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亏损593亿美元排在第一位,200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仍亏损43.66亿美元排在第八位;2008年美国的花旗集团亏损531亿美元排在第二位,2009年花旗集团仍亏损84.45亿美元排在第三位;2008年瑞士的瑞士信贷集团亏损140亿美元排在第六位,2009年瑞士信贷集团仍亏损24.92亿美元排在第十七位。因此,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利润巨亏,导致全球银行业利润大幅度下滑,全球金融风险增大(《银行家》,2010,第123~260页)。 2.全球银行业盈利向亚洲转移,中国银行业独树一帜。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巨亏的同时,全球银行业盈利向亚洲转移。2008年中国银行业其税前利润为845亿美元,排在全球第一位。其中中国有5家银行进入全球千家大银行税前利润25强,并有3家银行进入全球前5位。从资本回报率来看,2008年进入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的中国银行业资本回报率为24.38%,远高于全球千家银行平均资本回报率21.69个百分点。 2009年中国银行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仍有5家银行进入全球千家大银行税前利润25强。其中:中国工商银行税前利润为244.94亿美元排在全球第一位,中国建设银行税前利润为203.16亿美元排在全球第二位,中国银行业总税前利润占全球千家大银行总税前利润的25.39%(《银行家》,2010,第123~260页)。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在不断提高。 3.全球金融监管缺失与低效,跨境金融机构风险增大。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银行业造成的损失及带来的国际金融风险,暴露出世界各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全球宏观审慎性监管薄弱。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全面实施《巴塞尔新协议》。加拿大、中国香港和日本已于2007年开始推行内部评级高级法,大多数国家也于2008年1月开始推行内部评级高级法,而美国直到2009年中期才开始推行内部评级高级法,可见,美国金融监管滞后其银行业发展(国际清算银行,2008)。同时,美国等国监管部门没有考虑到大型、关联和高杠杆金融机构破产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影响;美国也没有将监管部门统一,加强美联储金融稳定的职能作用,而是将金融监管职责人为分割,各司其责,没有很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从而使金融监管出现漏洞和真空,宏观审慎性监管薄弱。另外,美国金融危机正好从实践检验了巴塞尔新协议中关于资本质量与证券化风险监管框架的有效性,但由于其存在顺周期资本监管问题,没有将一些复杂的证券化产品计入风险资本金计量方法中,也没有将资产负债表外产品向表内转移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必要的压力测试并进行有效的信息披露,使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及时有效的作出金融风险预警,从而使国际金融风险增大,产生国际金融危机。 (2)微观金融监管缺失与低效。首先,美国过度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美国金融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的规模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了传统金融产品。由于现代金融衍生产品、投资银行及对冲基金等类似金融机构具有信息的不透明性、不对称性和交易的高杠杆性、高关联性特点,并与传统金融机构相关联,会增大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不稳定性,并通过高杠杆率加速扩大金融风险,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新来源。2003~2007年,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规模扩张了15倍多,达到50万亿美元(王家强,2008)。同时,美国金融监管过松与缺失。过度金融创新使美国金融监管缺失,无论是国际金融风险预警框架,还是监管制度、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及中国的政策选择* 路妍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危机后的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新变化与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选择”(10YJA790128)资助。课题主持人:路妍。 - -169

中国移动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移动公司发展历程 1949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下设电信总局。 1987年1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模拟移动电话通信网在广东省广州市开通。 1993年9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通信网在浙江省嘉兴市开通。 1994年3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下设移动通信局和数据通信局。 199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省级数字移动通信网在广东省开通。 1997年9月3日,以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和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为基础成立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注册地为香港。 1997年10月22日和23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1998年1月27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股票成为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 1998年6月4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对江苏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的收购。 1999年11月12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对福建、河南、海南等三省移动的收购。 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立,张立贵为总经理,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为其全资拥有的子公司。 2000年6月28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 2000年11月13日,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对北京、上海、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广西等七省(自治区、直辖市)移动的收购。 2002年7月1日,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对安徽、江西、重庆、四川、湖北、湖南、陕西、山西等八省(直辖市)移动的收购。 2004年7月1日,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对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十省(自治区、直辖市)移动的收购,以及对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全额收购,从而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内地所有三十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电信业务的海外上市中国电信企业。 2004年11月1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高层变动,原中国联通总裁王建宙出任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总裁。 2005年11月10日,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宣布全额收购香港移动电讯商PEOPLES (华润万众电话有限公司),该项收购及该公司的私有化于2006年3月28日正式完成,该公司后改名为中国移动万众电话有限公司,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拥有的子公司。 2006年5月29日,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移动有限公司。 2007年1月22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宣布收购米雷康姆(Millicom)公司控股的巴基斯坦巴科泰尔(Paktel)公司,并于2007年5月16日正式完成对该公司的全额收购,[9]该公司于2007年5月4日改名为CMPak有限公司(中文名称"辛姆巴科公司")。 2008年5月23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通报,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并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国际金融中心经验借鉴

一、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发展经验借鉴 1. 伦敦:市场主导模式,先进的监管理念和开放的市场体系 英国金融市场的监管采用金融服务局(FSA)的单一监管模式,它以原则监管和风险控制为基础,强调与企业的沟通协调而非公开惩戒。FSA的监管效益是通过仔细测算监管成本与收益后得出的,这一效率衡量方式奠定了FSA的监管程序。监督官们会定期与金融企业的高管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讨论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监控难题,及时发现经营中的风险和监管的薄弱环节,帮助企业出谋划策,在提高企业经营能力的同时做好合规性管理工作。从而既做到防范风险,又最大限度地降低监管成本。这一监管制度既能灵活应对金融市场的新变化,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主动性,同时较好地保护了市场投资者利益,提高了市场的公信力,达到鼓励投资的目的。 伦敦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监管体制的高效灵活上。以风险环境为基础的监管模式,由相关的公司进行自身管理。当金融机构想要发展一项新业务时,监管机构要考察它是否计算过和这个新业务相关联的风险及如何管理风险。风险管理鼓励参与者竞争和创新,这一条正是伦敦排名高于纽约的原因。基于便利的生活条件、先进的监管理念、宽松与严格兼备的司法体系,伦敦城发育成为一个公正而开放的市场体系,这个市场体系对世界各地的机构和人才都有强大的吸引力。 要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要借鉴伦敦金融中心的优势,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

发展水平。 (1)改变监管模式,鼓励业务创新 我国金融监管采用的是正向清单方式,即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而伦敦在监管上采取的是负向清单方式,即不禁止的都是允许的,负向监管模式更有利于金融创新,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活跃与发展。因此,建议在北京金融市场上率先推出负向清单的监管方式,鼓励交易创新,使一流的金融机构和人才有用武之地。 (2)提高监管效率,奠定政策基础 北京金融行业的各监管方应率先建立起合作监管的信息平台,把各自掌握的企业信息置于该平台上共享,这么做可以提高监管部门的综合分析能力,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监管的平等和高效,既有利于促进金融企业提高交易创新的积极性,又能吸引更多国外的金融企业来京落户。 (3)政策激励,吸引和培育金融人才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都需要相应的人才做支撑,因此北京要通过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来吸引和聚集大量国内外金融人才来京落户。 (4)推进非银行金融业发展,改进和优化金融组织与金融行业的内部结构 加快发展证券期货业,大力发展保险业,积极发展信托租赁和担保等行业,形成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也日益转向多元化经营。国际金融市场新的发展趋势,迫使各国金融监管范围、监管手段、监管内容、监管模式、监管体系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监管范围不断扩大 由于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目前各国金融当局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如何将过去不受官方监督的与银行类似的准金融机构纳入自己的监督网。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那些过去曾游离于金融监督网之外机构的业务活动,对其货币金融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许多国家现行的法律规定中,银行附属公司从事准银行业务并不在金融监管的范围之内,尤其是在跨国银行业务中,监管系统的漏洞很大,使得一些机构的金融活动得以逃避政府货币政策的约束。在许多国家,金融监管机构无权对银行的附属公司或银行的母公司进行监督检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对整个金融形势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是相当困难的。毫无疑问,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先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扩大金融监管的范围;二是统一监督标准和方法。 在国际范围内只有对金融机构进行并表监督,才能使母行(或母公司)及其国内外分支附属机构在有效的监控下开展业务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从整体上保证各金融机构安全稳健地经营。对海外分支机构的监督是防止银行国际业务逃避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在具体的并表程序和并表方法上,国与国之间仍然存在差异,但近年来各国都在向共同的方向努力,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在80年代,由于表外业务成为发达国家银行新的增长点,从而资本充足性的国际监管也从单纯的表内业务,扩展到包括表外业务在内的所有业务。进入90年代后,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成为发展趋势,如何将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纳入金融监管的范围是各国监管当局考虑的问题,有的国家加强了各监管当局的合作,有的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监管机构。 金融监管手段现代化、监管内容标准化 金融国际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金融监管的手段现代化、监管内容标准化成为迫切需要,而且这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部分实质性的进展。 在金融国际化不断发展趋势下,不同国家金融监管的手段、监管内容出现趋同趋势。在监管方法上,各国普遍强调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尤其是实时清算系统在金融监管中的运用,并且促进金融机构日常监督、现场检查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在金融监管内容方面,各国金融监管体系也呈现了一些共同特征,如逐步统一的资本充足性的国际监管标准;流动性管理也普遍强调区别对待,强调监管灵活性和依赖经验进行监督的重要性;此外,关于银行市场准入条件、经营范围等规定也得到一致放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