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第一章作业第二部分

马克思第一章作业第二部分

马克思第一章作业第二部分
马克思第一章作业第二部分

第一章作业2

一、填空(0.5分)

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的运动。(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3、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

4、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和(激变论)的错误。

5、割裂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二、简答(1分,各0.2分)

1、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别是什么?五对范畴有哪些?三大规律给我们提供的方法论有哪些?

(1)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规律。

(2)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3)矛盾分析法;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中,人事处理事物要适度;任何事物都需经过辩证的否定。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

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他们的辩证关系。分别列举2个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的例子。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阶段性:动植物的成长变化。局部性: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万里之船,成于罗盘

4、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根据此内容谈谈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1)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对我国传统文化要辩证的否定,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抛弃腐朽落后的文化。对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举出中日矛盾中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例子(至少1例),根据矛盾的三种解决方法,谈谈中日矛盾的解决方法。

对抗性矛盾: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否定历史

非对抗性矛盾:双边经贸问题

解决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日双方的矛盾是相互作用的,矛盾双方相互斗争对事物变化创造条件,从而使旧的事物发展问新事物。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中日双方的矛盾有特殊的,要正确认识双方的矛盾,采取正确的放法解决。

(3)矛盾的主次性告诉我们:中日双方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要分清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科学的解决矛盾。

马克思主义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事物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都会展现出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即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基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并且还要注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并且还要

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激化,但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社会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社会稳定。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主流,是主要的。但是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那是支流,是次要的。因此,我们要继续坚定信心、巩固成绩,同时也不忽视支流,防止支流对主流的影响,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两个文明”一起抓。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其他矛盾均属于次要矛盾。为解决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

马克思期中作业

“新科举”:高考与中国社会 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有30年。高考制度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发展,从一年一考到一年两考,从全国一卷到全国多卷,高考多元化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紧。三十年来,每一次高考,每一次变迁,都牵动着全社会的心。 然而,高考恢复30年来众多弊端凸现:高校学费猛涨,贫困学子无力承担高额学费;大规模扩招导致高校负债运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全国高考录取线不一导致高考移民问题等等。高考必须改革,但改革之路何在:一考还是多考,甚至取消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1977年8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时任武大副教授的查全性在会上坦言直陈:必须立即改进大学招生办法,恢复高考,邓小平当场拍板赞成。当年冬天,我国就进行了首次高考。 恢复高考后,全国50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经历了人生中最具变革意义之一的挑战。 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夏,第二次高考举行,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两届“幸运儿”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 录取比例:29:1 资料显示,当年570万考生大军一下子涌进了考场,而被入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29:1,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试题:各个省负责出题 1977年的高考不是由全国统一负责出题的,而是把命题权放到了各个省。1978年的第二届高考国家收回命题权。 成为千百万人命运的转折点 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近30年。对于千百万高考经历者来说,它都是命运的转折点,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给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恢复高考制度,给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高考制度的恢复打破了出身论,使人们平等地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拾回三样东西重写公平两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科)复习作业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D 19世纪50年代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4、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客观规律性 C.普遍联系 D.永恒发展 6、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 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7、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8、空间的特点是() A三维性 B一维性 C可知性 D连续性 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10、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B. 发动群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C. 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D. 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B.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E.人脑的分泌物 3、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1 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 唯物论和唯心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世界观和方法论 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D.客观性 10. “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 12.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斗争性 13.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2017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可知性 D.相对性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 B.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 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马克思作业

我的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对于哲学家来说,他们感到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问他“究竟什么是哲学”。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却能给人信仰?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也给人真理?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也能给人美感?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也劝导向善?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人们只是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增长”。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说“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 什么是哲学?哲学发展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对哲学的统一理解。对于哲学的含义,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或者说,是对“自明性”的追问。也就是说,哲学是把人们认为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东西,当做了它思考的对象。科学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哲学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所有的其它科学,所有的其它学问,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而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于“思想前提”的追问。也是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讲来,对哲学的追问必然要落到实处。要基本做到“一纵”、二“横”。 一纵是,你要追问哲学,就要诉诸整个人类的认识史,诉诸哲学的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是怎样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就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哲学和哲学史是密不可分的。 二横第一个横,就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哲学与宗教、艺术、科学等等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第二个横,是当代哲学对哲学的多姿多彩的理解,从各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究竟是什么。 在一般人的眼中,哲学好像离生活很远。在生活中,大家聚会时很少有人谈什么哲学,如果有某个人谈哲学,很可能大家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哲学是以世界万物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因此,它与具体科学是不同的。哲学以具体科学为材料,通过各门科学研究成果去总结世界观方法论方面的认识,又以所得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过来去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中某一领域、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特殊问题及其规律,它所概括和总结的科学知识只适用于自己的特殊需要。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 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 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 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 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 大成果,它揭示了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使人们对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为人类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

1.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 C D)。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B )。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

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B C 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C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C D )。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

马克思第1章作业10题

1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什么我国建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学习宣传 马克思主义,从上到下仍然免不了犯各种错误?这不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马克思主义没 用吗?应该如何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同工作成败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所以免不了犯错误是因为 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具有客观性,一定时期内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包含的信息是无限的,人犯错误从根本上说正是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 二,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发展的.对事物认识的初期,了解的信息不足,自然要犯错误. 三,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对事物的了解往往跟不上事物的新发展;难以结合实际作判断,就难免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2 既然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能够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而且是对各门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为什么又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 物理学中的“相对运动”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是绝对的”论断相矛盾吗? 不矛盾,马克思时代的人认为有一个绝对的真实世界,我们现在称之为经典世界,我们观测到这个世界的现象并通过建立模形并逻辑推理来发现这个世界的本质,再加以预言,这就是传统的物理.信奉这种理念的人称为唯物主义者.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二者的性质不同,其定义与理论有所不同也很正常,这一点不必纠结.不过个人认为,所有的事物运动都有参照系,没有对比事物就没有任何意义. 物理研究中要先假设参照物是静止的,但这个只是是一个物理假设.由此可以看到,物理学所谓相对运动也承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

2017马克思主义作业

作业1 1. ( 单选题)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本题6.0分)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2. ( 单选题)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本题6.0分)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 ( 单选题) 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本题6.0分)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4. ( 单选题)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本题6.0分)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5. ( 单选题)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本题 6.0分)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6. ( 单选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本题6.0分)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7. ( 单选题)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本题6.0分) 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8. ( 单选题)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发菜,过度放牧,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然而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9. ( 单选题)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的历史观(本题6.0分) A、唯物主义 B、宿命论 C、唯意志论 D、循环论 10. ( 单选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本题6.0分) A、人民群众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C、人民群众没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强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1. ( 单选题)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本题6.0分)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马克思主义期末作业考核

马克思主义期末作业考 核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期末作业考核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满分 100 分 一、辩析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错。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剥削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资产阶级分子已经被改造或者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对;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科学论断。他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其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类似于自然界的性质,同样具有不依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因为: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是整个物质世界的高级的运动形式的存在形式。它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高度复杂的物质技能体系,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必然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

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只要我们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就可以发现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第三:社会形态的发展也同自然界一样,不是杂乱无章、纯粹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其依次更替的基本秩序。这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更替递进的自然历史过程,或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自然历史过程。违背了社会规律,必然导致实践活动的挫折和失败。第四: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不依个人的主观动机、意志和目的为转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答: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以及答案

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世界,为人类造福。 (2)在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的基础上,人们进行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正确处理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试用这里所学的观点,指出其合理之处。 分析:(1)“谋事在人”,是说人们想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2)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人们掌握的规律有关;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者客观条件则是正确的命题。(3)如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上帝”或“神”则是错误) “人定胜天”中的“人定”是指“人谋”,“人定胜天”所要说明的是,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2)这一命题有一定道理。因为它看到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从这一角度审视,该命题是成立的。世界上虽还有未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事物,但却没有不可认识和不可改造的事物。(3)对这一命题的肯定应是有条件的,不能绝对化。一方面,每代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历史条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只有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时,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方能“胜天”,反之,人不仅不能“胜天”,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4)所以,单纯地强调:“人定胜天”是片面的。的,属于唯心论的观点。 辨析题: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俗语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劈柴不照纹”它告诉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做任何事,如果不尊重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2)但若认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则是片面的,它没有反映出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3)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按规律办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只有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把事情办好。如何理解成语“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两个成语说明主观能动性对制约它的条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能够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三个和尚和三个凑皮匠 哲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客观条件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皮匠们“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虽然勺柄太长,不好往自己嘴里喂,就往同伴嘴里喂,相互都吃得饱饱的。他们善于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和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达到了活动的最佳效果。而和尚们在现实条件面前束手待毙,无能为力。没有分析条件、利用条件,而最终导致了忍饥挨饿的结局。所以,不顾实际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但那种认为客观条件会妨碍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辨析:“心想事成” ⑴“心想”即认识世界的活动;“事成”是指成功地改造世界。对心想能否事成要作具体分析。⑵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使主观符合客观,并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心想”才能“事成”。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如果光凭良好的主观愿望,不从实际出发,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甚至盲目蛮干,“心想”就不能“事成”;如果只想不做,即使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心想”,也不可能变为现实。⑷不加分析地、笼统地说“心想事成”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5 交卷时间:2018-03-27 17:13:30 一、单选题 1. (5分)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开始于()。 ? A. 19世纪70年代 ? B. 19世纪60年代 ?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D. 19世纪50年代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2. (5分)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的行为,称之为()。? A. 收购 ? B. 垄断 ? C. 兼并 ? D. 联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3.

(5分) ? A. 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 B. 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 C. 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 D. 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4. (5分) ? A. 垄断组织制定的以保证垄断利润的价格 ? B. 垄断组织制定的以保证平均利润的价格 ? C. 按商品生产价格制定的价格 ? D. 按商品价值制定的价格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5.1.1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 A.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 B.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 C. 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 垄断价格是指(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马克思作业

一、单选题: 1、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据是( B )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 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 B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3、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D、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 B、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D ) A、历史性 B、真理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7、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C )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反映性 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B ) A、辩证法 B、直观性 C、形而上学 D、机械性 9、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 C ) A、康德 B、费尔巴哈 C、孔德 D、黑格尔 10、现代西方哲学不论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B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11、哲学的生命从根本上说在于( A ) A、反映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12、我党一贯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C )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B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14、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C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50 道试题,共50 分。) 1. 否定之否定规律(C) A. 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2.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D) A. 运输设备 B. 仓储设备 C. 维修工具 D. 生产工具 3. 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B)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4. 发展的实质是(C) A. 事物的一般变化 B. 运动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量变 5. 从阶级划分的角度来看,阶级是一个 (A) A. 经济范畴 B. 政治范畴 C. 思想范畴 D. 广泛的社会范畴 6. 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C) 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 7.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 A. 实践—认识—实践 B. 感觉—知觉—表象 C. 概念—判断—推理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8. 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A.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C.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 D.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9.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它是 (D)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D.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0.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B)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最终动力 D. 唯一动力 11. 人脑是 (C) A. 思维的机器 B. 思维的源泉 C. 思维的物质器官 D. 思维的物质外表

马克思第一章作业第二部分

第一章作业2 一、填空(0.5分) 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的运动。(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3、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 4、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和(激变论)的错误。 5、割裂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二、简答(1分,各0.2分) 1、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别是什么?五对范畴有哪些?三大规律给我们提供的方法论有哪些? (1)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规律。 (2)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3)矛盾分析法;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中,人事处理事物要适度;任何事物都需经过辩证的否定。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

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他们的辩证关系。分别列举2个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的例子。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阶段性:动植物的成长变化。局部性: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万里之船,成于罗盘 4、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根据此内容谈谈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1)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3

作业一 第1题(4分)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 A、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B、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C、上帝创造世界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第2题(4分)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C)。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第3题(4分)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第4题(4分)劳动对象是指(C)。 A、生产资料 B、各种产品 C、引入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物质对象 D、各种生产工具 第5题(4分)辩证的否定是(A)。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第6题(4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A)。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第7题(4分)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A)。 A、经济基础 B、阶级斗争状况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第8题(4分)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第9题(4分)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第10题(4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D)。B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经济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论述: 第1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身。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常说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采取新的形态,从而形成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法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 第2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者简要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体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3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马克思作业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拟抽出18学时,利用国庆节和元旦放假时间,结合教学内容,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实践教学的成绩在学生的最终成绩中占30分。本学期实践教学安排采取自主选择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一项实践课题,按要求完成。 本着早发动、早组织、早准备的原则,基本原理教研室任课教师们经过认真研究,制订本学期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特别提示:若所选择课题所用原理尚未学习,可先收集调研材料,待学过原理后再撰写报告。 一、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培养服务社会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 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调查分析社会现象,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吸收、内化,进一步确立唯物辨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增强广大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 1、社会实践动员活动 学时:2学时 内容: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计划安排、要求等事项。 2、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学时:12学时

川大17年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3.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5.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语) 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C.理在事先(朱熹语)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7.哲学的党性是指()。 A.凡是哲学或属于唯物主义或属于唯心主义 B.凡是哲学都为一定阶级服务 C.凡是哲学或属于形而上学或属于辩证法 D.凡是哲学或者是反动的或者是进步的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 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D.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 9.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 B.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