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联系

大学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联系

大学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联系
大学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联系

《大学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当前存在的健康问题

中小学生营养过剩的情况普遍,超重和肥胖比例城乡都持续增加;

在所有年龄层,近视的比例都在上升,而且有向低年龄层次扩散的危险。不难看到不少幼儿小朋友早就戴上了眼睛。

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普遍低于中小学生,大学生过多的将时间用于上网、看电视、玩游戏机。教育部在切实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一直比较重视对中小学的考核,对高校的要求还不到位,如何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是目前的重点和难点。

总而言之,近年来,中小学生及大学生体质发育表现了明显的不协调性,形态发育与体能素质的发育相背离,即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而机能素质却明显下降,表现出高身材、低素质,外强中干的特征。学生平均升高增长了4—

5cm,但学生的肺功能及速度、耐力、身体柔韧性素质均有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是木前的学校体育仍然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重视不够。

就本学院而言,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反映身体柔韧度的坐位体前屈和反映耐力素质的耐力跑等项目的测试成绩不高,体育课不愿意多活动,而且学院举办的各种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学生参与率很低,学校的篮球赛、排球赛等球类比赛,每年一度的运动会,以及体育部举办的相关趣味体育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的参与热情。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的广义概念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

宗旨的今天,仅仅是设立体育课并不能满足现代健康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自主锻炼与终身体育的意识。

终身体育本身是思想意识和行为倾向的有机结合,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的思想基础。体育意识的强烈程度,直接影响人们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首先,激发学生运动激情,使学生在运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为终身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校,通过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眼保健操和各种业余的活动,尽量的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和各种体育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和功能有全面的了解

其次,通过学习、锻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能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我们的大学体育

大一时,老师安排同学设计一份适合自身的运动处方,闲暇时间进行自主锻炼,正是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配合上课时进行的冲刺训练(针对速度),耐力训练,立定跳远(下肢爆发力),跳绳(全身协调性),排球(脚下步伐,手上平衡能力),篮球(手脚灵活度,注意力,弹跳力等)

大二时,除了以上项目,训练重点转移到了健身操。老师组织学生自己编操,带操,然后老师上课教授了一定的形体动作。我们知道,健身操是一项健

与美的有机结合,集体操、音乐、舞蹈于一体,具有健身、竞技性、和兼有文化娱乐内涵的运动。在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向大学生推荐健美操,既能改变传统的大众体育运动方式,起到丰富全名的文化娱乐文化,又能使《全名健身计划》落到实处。在倡导终身体育思想的同时,更能吸引广大民众积极地参加健美操的娱乐活动。凡属健美操一般具有5个特点:

①练习动作简单易学能懂,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

②强调动作对称且重复练习

③强调大幅度动作练习;

④集体练习为主;

⑤具有明快的节奏,形成动感和韵律风格。

健美操的益处:

以健身为主的健美操目的在于健身锻炼,男子健美操注重肩、胸、背、腹部的训练;女子健美操注重上胸、腰、腹、臀部的训练。

健美操能充分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要

1、保持心情快乐及精神满足。在紧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余,不再满足于观赏他人的表演,而是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我们追求创新的娱乐方式,现代人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只是为了强身健体,还要追求形体美、艺术美、心情快乐及精神满

2、艺术欣赏,获得美感受。健美操是体育、音乐、美学三位一体的一种教育手段,其特点是给人们一种极普通而又贴近生活的运动方式。以蹲立、跑跳、屈伸、摆绕为基本活动形式所构成的动作而产生的运动量及对活动场所的要求不是十分复杂,具有可选择性和可接受性。练习者可根据自身状况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形体动作,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很强。

健美操是促进终身体育教育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需要。对学生实施个性培养,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这是高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重要基础。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是继续进行健身锻炼,还是停止体育运

动,是检验高校体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时期是由“教育体育”向“自身体育”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体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能力的形成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中学生处在6-22岁年龄段,是从学龄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身体生长发育得如何,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如果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得不好,如脊柱侧弯、驼背、呼吸机能差等等,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无法弥补,而成为终身的缺陷。所以,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

学校体育如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一)打好身体基础

青少年时期,正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黄金时代”。从人体自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在这一时期里应当得到的锻炼而没有得到,到了成年以后,时过境迁再进行锻炼,虽然也有效果,但由于基础未打好,往往是事倍功半。我们要放眼未来,首先要从现在做起。保证现在精力旺盛地学习,同时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也为将来从事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准备。

(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学会自主的学习、锻炼

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是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对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不仅具有近期(在校期间)的效果,而且具有长远(走向社会以后)的影响。但是,由于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状况的。差异,锻炼身体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相应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培养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以适应和协调不断变化的情况,取得预期的锻炼效果。

(三)培养兴趣、爱好,养成锻炼习惯

兴趣和爱好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动力。初中以下的学生,往往以满足心理要求为主要倾向,表现为以直接兴趣为主,即体育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如喜欢游戏和球类活动等。高中学生由于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性更明确,间接兴趣逐步成为主要倾向,即对体育活动的结果发生兴趣。如认识到参加耐久跑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虽然跑起来感到又苦又累,但仍然能坚持参加长跑。高中阶段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努力培养间接兴趣和爱好,并且逐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四)培养自我体育意识

“自我体育意识”是从意识、自我意识衍生出来的。对终身体育的理解,关键是体育意识的培养。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由此引申体育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体育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体育的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这里提出的是“自我体育意识”,就是自己对待体育在思想。情感、行为、个性以及有关体育的社会交往和合作等各方面的认知。

感觉、评价和调控等心理过程。“自我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和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体育意识呢?

首先,要在已经培养起来的对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提高对体育的理性认识。高中生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对体育的直接兴趣,而应当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进而积极自觉地、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

其次,要了解自我,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水平,特别是要了解自己与同龄人相比较的特殊性,善于分析、判断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层次和水平,以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第三,自我体育意识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在反复不间断地实践中,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体育的水平,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