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语法概说和词类练习1(含答案)

13语法概说和词类练习1(含答案)

13语法概说和词类练习1(含答案)
13语法概说和词类练习1(含答案)

《现代汉语》语法概说和词类部分的练习(一)

一、填空

1、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

2、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研究的范围包括词类、各类词的构成和词形变化,(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3、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另一个含义是(语法学体系),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

4、“语法、修辞都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中的“语法”指(研究语法规律的科学,即语法学)。

5、跟语音、词汇相比,语法具有更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

6、语法单位可以分为四级:(语素)、(词)、(短语)和(句子)。

7、根据语气分出的句子类型叫(句类),共有四种,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8、根据句子的(结构)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句型。句型首先可以分出(单句)和(复句)。

9、单句由(带上一个语调的短语或词)构成。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10、主谓句根据(谓语的构成材料),可以分为(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

11、根据(全句主要词语的词性),非主谓句又分为(名词性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叹词性非主谓句)和(拟声词非主谓句)。

12、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子结构的组成成分)。

13、现代汉语的句法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和(补语)八种。

14、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说明各类词的用法),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

15、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有以下三种表现:一是(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务);二是(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三是(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16、词的形态可分两种:一是指(构形形态),二是指“构词形态)。

17、词的意义,这里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

18、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没有(词汇意义)而只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和(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和(叹词);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

19、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名词的种类可以分为(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名词、(表示时间)的名词、(表示处所)的名词和(表示方位)的名词。

20、在句子中名词经常作(主)语和(宾语),(表人)的名词后面可以加“们”表示群体。

21、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

22、判断动词“是”放在主语宾语之间有多种作用,可以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表示(事物的存在)。

23、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

24、趋向动词表示(移动的趋向),它可以单独作(谓)语或者(谓)语中心,但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

25、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意义,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26、区别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有(分类)的作用,区别词能作(定)语,不能作(主)语、(谓)语和(宾语)。

27、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分(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类。

28、量词表示(计量单位),可以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的后边,量词(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

29、(数)词、(量)词与(名)词的语法功能比较接近,三者合起来成为与谓词相对的(体)词。

30、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副词都能作(状)语,程度副词“很”、“极”还可以作(补)语。

31、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有(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三类。

32、疑问代词有(任指)和(虚指)两种引申用法,不表疑问。

33、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

34、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和(应答)的词。

35、介词起(标记)作用,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整体主要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等。

36、连词起(连接)作用。

37、助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可以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比况)助词三类。

38、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二、单项选择

1、“我在假期里去过北京。”其中的“在”是(B)。

A、动词

B、介词

C、副词

D、语气词

2“我们俩比一比。”其中的“比”是(D)。

A、介词

B、助词

C、名词

D、动词

3、“我们无言以对。”其中的“对”是(B)。

A、介词

B、动词

C、名词

D、助词

4、下列都是名词的一组是(A)。

A、刚才、将来

B、立刻、片刻

C、从前、从来

D、向来、过去

5、下列都是副词的一组是(B)。

A、将来、今后

B、立刻、刚刚

C、立刻、片刻

D、从前、从来

6、下列都是形容词的一组是(A)。

A、轻微、显然

B、全部、统统

C、长久、久久

D、忽然、突然

7、下列词语(A)组都是词。

A、人马、人手

B、白菜、白墙

C、灭火、发火

D、清清楚楚、说不清楚

8、下列词语(C)组都短语。

A、绿化、菜花

B、白菜、白墙

C、浇花、摘花

D、讨论讨论、高高兴兴

9、下列词语(B)组既有词,也有短语。

A、个人、假条

B、拖鞋、脱鞋

C、绿化、冰冷

D、人生、道路

10、“人、百、个”这三个词都是(A)。

A、体词

B、谓词

C、名词

D、代词

11、(D)能用数量短语修饰。

A、代词

B、动词

C、形容词

D、名词

12、下列各组词中,均为名词的一组是(C)

A、工人劳动

B、首都雄伟

C、品质东边

D、宿舍忽然

13、下列各组词中,均为动词的一组是(C)

A、减少压力

B、扩大队伍

C、发展等于

D、提问问题

14、下列各组词中,均为程度副词的一组(B)

A、都不断

B、十分特别

C、必然比较

D、格外的确

15、下列各组代词中,均为人称代词的一组是(B)

A、他们这里

B、人家彼此

C、我们多么

D、那样自己

16、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词性为动词的是

A、他是我们的代表

..着人民的利益。

..。 B、我们代表

C、他的想法很科学

..。

..。 D、这是一个很好的决定

17、找出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B)

A.宝贵光荣骄傲战友B.制造报答提高寻求

C.角色语文经常兴趣D.非常偶尔清楚风景

18.对加点词的词性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

..,关心和.重视它。

..,十分需要人们了解

A.名词动词连词B.名词形容词介词

C.代词副词介词D.动词动词介词

19.与“为了

..祖国,前进!”中加点词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C)

A.因为

..人多,屋子里很热B.小青在.上海

C.我们按照

..程序严格把关D.我和.你一起走

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C)

A.①他在.学校里。②他在.阅览室学习。

B.①这座房子朝.南。②他朝.北走去了。

C.①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一起抓。

②张健和.李升一同到北京去了。

D.①这次考试他得.了100分。②他的字写得.很工整。

21.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性相同的一项是(D)

A.①这朦胧

..的月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②月色便朦胧

..在水气里。

B.①掌握法律武器,增强禁毒意识。

...

②朋友,你是否意识

..到你在幸福之中呢?

C.①工作随便,学习松懈。

...

②刚才出力摇船犹如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

..下来了。

D.①酒香不怕巷子深。

..②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可真难懂。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老师正和小红谈话”中“和”的词性相同的是(B)

A.他早点吃的是牛奶和.面包。B.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C.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D、我们在.唱歌。

三、根据语法功能,指出下列实词所属的类别

限制(动词)限度(名词)有限(形容词)效用(名词)

使用(动词)耐用(形容词)兴趣(名词)兴奋(形容词)

兴许(副词)特殊(形容词)特点(名词)特地(副词)

才干(名词)能干(形容词)武断(形容词)武功(名词)

武装(动词)绿色(形容词)绿化(动词)动机(名词)

机动(形容词)英雄(名词)英勇(形容词)任务(名词)

任性(形容词)感想(名词)彩色(区别词)可爱(形容词)

可惜(形容词)近来(名词)重要(形容词)重视(形容词)

重点(名词)模仿(动词)特点(名词)特殊(形容词)

珍贵(形容词)珍宝(名词)珍藏(动词)高度(名词)

晚上(名词)怀念(动词)安危(名词)安全(形容词)

节俭(形容词)节制(动词)节省(形容词)具有(动词)

充实(形容词)充当(动词)成为(动词)进行(动词)

感觉(名词)绿化(动词)大型(区别词)热爱(动词)

放心(形容词) 放映(动词) 放假(动词) 充实(形容词) 充满(动词) 充电(动词) 同意(动词) 同感(名词)

明朗(形容词) 明了(形容词) 明天(名词) 效能(名词)

见效(形容词) 效法(动词) 服用(动词) 服帖(形容词) 服装(名词) 状态(名词) 再三(副词) 迅速(形容词) 容易(形容词) 经常(副词) 已经(副词) 突然(形容词) 忽然(副词) 仍然(副词) 偶然(形容词) 直接(形容词) 彻底(形容词) 终于(副词) 干脆(形容词) 大家(代词)

最近(名词) 现在(名词) 正在(副词) 目前(名词)

早已(副词) 早就(副词) 早上(名词) 过去(名词)

向来(副词) 将来(名词) 即将(副词) 午前(名词)

平素(副词) 慢性(区别词) 以下(名词) 无限(区别词)

稳步(副词)果然(副词)别人(人称代词)哪里(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_语法: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及类型 (一)定义:古汉语中,各类实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比较固定的,每一个词属于哪一个词类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古汉语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有的时候可以临时改变它们的基本功能,由甲类词用作乙类词,也就是说,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情况,叫做“实词的活用”。 (二)活用与兼类的不同 词的兼类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可充当句子中的不同成分,是固定性的。词的活用指某种词性的词在句子中因特定的上下文环境临时的改变它的基本功能,是临时性的。 (三)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1、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2、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 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肘,用肘关节捣。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君,符合国君之道,以国君之道行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用手提着。 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东,向东进发。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前进。

三、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 “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这就是“使动用法”的实质。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我”是“使我为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肉骨”是“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 《史记·晋世家》:“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国异姓”是“使异姓立国”。 2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 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例如: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3、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 班级:姓名:学号: 一、简答: 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 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 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 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 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 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

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7.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8.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9.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 10.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 11.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 12.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 13.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14.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15.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16.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17.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18.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1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0.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学习笔记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概论 1.1语法的内容 1.1.1词法与句法 语法是研究词形变化和句子结构的科学。研究词形变化的部分称为词法(Morphology),如名词的数、格,动词的时态、语态,都属于词法范畴。研究句子结构的部分称为句法(Syntax),如句子的成分、语序、句子种类等,都属于句法范畴。这两部分虽各有不同内容,中间的关系却非常紧密。在谈词法时不可避免要涉及句法,在句法中也有很多部分与词法有关。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又要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对学习是不利的。 1.1.2 语法与词汇 语法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与词汇是密不可分的。语法指遣词造句的规律,但它离不幵词汇。语法体现在词汇中,而词汇受语法的制约。语法好比是骨架,而词汇好比是血肉,两者也是枝与叶的关系。要形成有机的躯体和繁茂的枝叶,必须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在英语入门阶段,主要学词汇,也学少量语法。等词汇积累到一定水平,例如巳掌握三四千词,则有必要多学一些语法。头一遍可学一套简明语法。等词汇积累到6,000至8,000时,可以学一本比较大型的语法。学语法可以帮助更快地积累词汇和掌握词汇,提髙语言学习的自觉性。不论是加强语言理解力或使用的能力,语法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比较理想的做法是把语法和词汇交叉学习,经过多次反复,才可更深入掌握语言。学词汇大体上是加强感性认识,学语法则是提高理性认识。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这本语法的特点是对词汇给予充分的重视,脱离了丰富的词汇,语法会是一些干巴巴的条文。只有两者并重,才能学到有血有肉生动的语言。 1.2词类 1.2.1词类 英语中的词可根据词义、句法作用和形式特征,分为 十大类,称为词类(Parts of Speech),它们是: 名词Noun (n,) 人或事物的名称girl, history 代词Pronoun (pron.) 代替名词、数词等they, many 数词Nuineral (num.) 表示数目或颖序nine, third 形容词Adjective (adj,) 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brave, small 动词Verb (v.) 表示动作或状态hear, know 副词Adverb (adv.) 表示动作恃征或性状特征nicely, very 冠词Article (art.) 用在名词前,帮助说明其意义a(n), the 介词Preposition (prep. ) 用在名词、代词前说明与別的词的关系for,from 连词Conjunction (conj,) 用来连接词与词或旬与句and, if 感叹词Interjection (inter上) 表示说话时的感情或n气oh, ah 在这十种词类中,前六种可以在句子中独立担任成分。如名词可用作主语、宾语等,动词可用作谓语等,称为实意词(Notional Words)。介词、连词、冠词都不能独立在句子中担任任何成分,称为虚词(Form Words)。感叹词一般不构成句子的成分,可以看作特殊的一类。除了这十大类之外,还有表示肯定与否定的yes和no,还有不定式前的小品词(Particle) to。实意词大多数在句子中都重读,只有助动词、情态动词和动词be以及人称代词等在某些情况下弱读,而虚词一般都不重读。 1.2.2限定词 关于词类的区分,大多数语法学家都按上述分法。但有一些英国语法学家把一些词归在一起,称为限定词(Determiners),主要指用在名词前帮助说明 词义的词, 1> 冠词a,an,the; 2>物主代词my,your,his等; 用作定语的某些不定代词,如some,any,many,little,few,both,each等; 用作定语的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等,如this,what,whose,whatever等。 而美国语言学家不作这种区分,用作定语的代词他们干脆称为形容词,如: This is Helen’s room.(代词) This room is mine. (形容词) You can have either of them. (代词) You can have either one.(形容词) 这样处理在字典中也比较方便。但从实用角度看,统统称为代词也未尝不可。代词也可用作定语,在本书中基本不作过细的区分,只在必要的地方点一点。 1.2.3分清词类至关重要 要学好英语,第一件事就是分清词类。每学一个词都要知道它属于哪个词类,是名词还是动词,这样区分至关重要。各种词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知道一个词属于哪个词类,才能正确使用它。同时还应弄清各个句子成分应由哪类词来担任,例如: 主语、宾语多由名词担任: 剧本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作主语) The success of the play has been a great encouragement to him. 她祝他成功。(作宾语) She wished him (success). 谓语一般由动词担任: 试验成功了。(作谓语) The experiment has succeeded. 定语常由形容词担任: 他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作定语) He is a successful writer. 状语多由副词担任: 他工作很顺利。(作状语) He worked successfully. 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不分清词类就寸步难行。 1.2.4同一个词可用作多种词类 同一个词只用作一个词类的情况是相对较少的,多数词都可兼作不同词类,例如: after可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形容词: 做事后诸葛亮是容易的。(作介词) It is easy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你走之后我将把这消息告诉他们。(作连词) I will tell them the news after you leave. —会儿之后有人敲他的门。(作副词) A moment after there was a knock at his door. 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对它熟悉起来。(作形容词) In after years l became familiar with it. double可用作形容词、动词、名词和副词: 他那天再次干了双份工作。(作形容词) He again did double work that day. 由于天气不好,蔬菜的价格翻了一番。(作动词) The price of vegetables has been doubled because of the weather. 简和汤姆赛赢了混合双打。(作名词) Jane and Tom won the mixed doubles.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例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 以上这种情况,古今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类现象叫做词类活用。①例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句话: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字在一般情况下是用作形容词词性,但在某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例如在上面几句里,第一句的?美?是形容词,第二句的?美?是用为名词,而第三句的?美?则用为动词。其中后两个?美?就是词的活用。 二、具体分类 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词类活用的具体分类也有所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按照李新魁在《汉语文言语法》一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是否需要加上?特殊意念?来理解某个词这一标准来将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为一般的活用和特殊的活用。

古代汉语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成因分析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例如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或者基本词类不变而用法比较特殊,例如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现象。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词类活用中活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具有直接性,也就是说发生活用的词并不需要借助其他词汇的帮助可直接进行活用。那么这些词为什么自身能够进行活用并且普遍存在,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个人认为,语言的简洁节约性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语言的修辞性和句子结构的模式化也是其中原因。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马丁内指出:语言的经济性是人的交际表达和人的自然惰性直接相互冲突的结果。语言经济原则能对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众所周知,古汉语要比现代汉语更为简洁凝练,其语言经济性也更为突出。这种经济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古代汉语相较于现代汉语而言,词汇贫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对言语的表意功能要求更高。为了表达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们往往需要扩充词汇,一般可以选择从语音方面分化出新词,形成同形异义词;或者选择创造区别性更强的新造次来代替。但这两种选择都比较难,都为容易的方法就是进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实际上就是利用现有的词汇去表达更复杂的内容,增加词汇的表意功能,这样做在经济性层面就减少人们需要记忆

的词汇容量。但词类活用易使一个词语蕴含的义项过多,反而不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一个弊端就推动了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旧词义项与新造词的相互照应。例如古代汉语中“歌、衣、舞”既具有名词的功能,又时常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中“唱、穿、跳舞”的词汇出现就取代了“歌、衣、舞”的动词义,减少了单词义项过多过杂的现象。 (二)古代汉语常常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出现词类活用情况句子进行观察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句子中常常会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以更简短的句子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也是语言经济性的表现之一。例如“瓜时而至”按句意来说应该指的是“瓜熟了的时候到那里”,但句子中“瓜”后面省略了述语“熟”,这就导致“瓜”需要表达“瓜熟了”的意思,也就必须活用为动词了。类似的句子还有“今君欲一天下”“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王必欲长王”等,这些句子都是省略了充当谓语的动词而将其余部分直接充当谓语,这也造成了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成动词的现象。除此之外,名词、动词作状语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句子中省略了表示比喻关系的动词“像、似、若、如”等或者省略了引入方式、处所、工具等的介词,如“豕人立而啼”省略了“像(人)一样”,“又郊败之”省略了“在(郊外)”。 二.语言的修辞性 古代文人乐于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词类活用可以说是他们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形象,富有文采,使语句更加抑扬顿挫而使用的

北语09年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内部资料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概说

主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一 内容: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的新学期开始了,不知道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开始进入紧张学习的准备没有, 让我们一起加油努力吧! 按照我们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第一周大家应该完成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概说》。 下面给同学们概括和总结这一章的内容,以便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由于本门课程没有教材,只有课件,所以基于此种考虑我把辅导材料写得详细,就是尽量提供给同学们一个详尽的知识体系,如果同学们觉得太多,可以自己把条条框框总结出来。如果同学们对我此种考虑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课程论坛中给我留言,谢谢!) 第一章为《序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概说》,一共五节。 一、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的区别 二、母语教学语法与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区别 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特点 1、语法的实用性 2、语法的规范性 3、语法的稳定性 4、语法的可接受性 5、语法规范的细化 6、注重习得研究 四、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 五、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阶段 1.初级阶段语法教学:形式语法模式 2.中级阶段语法教学:语义语法模式 3.高级阶段语法教学:语用功能语法模式 我们本门课程既有知识的介绍,又有能力的培养。但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讲语法知识时不是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不是讲纯本体意义上的语法,而是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而选择我们的语法项目,同时还要讲该语法项目的教学方法。讲教学方法时也不是单纯讲教学方法,而是把语法知识融入其中。 一.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的区别 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无论在教学对象、教学目的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关于二者的不同,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学专家许国璋先生曾就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作过很好的论述:教学语法是教学用的语法,目的是致语法的用;分类不要求严格,以说明用途为主;例子力求翔实,本身就是学习的材料;对象是语法学习者,学习条件不尽相同。理论语法是供语言学研究的语法,目的是明语法的理;分类要有概括性和排他性;以最少而足够的例子说明类别;对象是语言研究者,学习兴趣比较一致。 教学语法又叫“学校语法”,是根据教学需求而制定的语法体系,其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法规则,并将所学到的语法知识有效地运用到语言交际中去,重点在于语法功能的描述,应具有实用性、可读性和易学性,为了适应教学需求,教学语法有时应该是规定性的。而理论语法又叫“专家语法”,其目的是要建构一个完美的语法体系,自然要注重理论的概括和概念的准确。作为研究性的语法,理论语法要确保理论性和系统性;二者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但总体上具有指导和促进的关系。理论语法是教学语法的基础,理论语法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语法的研究和发展水平;教学

《汉语语法学》教案

《汉语语法学》教案 第一章语法概说 本章学习重点:第二节第四节 第一节语法与语法系统 在这一节中应理解掌握以下要点: 1、“语法”的定义和两种含义。 2、语法学分为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 3、“语法体系”的两种含义。 1、“语法”的界定及含义。 语法就是词的构造、变化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的总和。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素构成词,词组合成短语,短语构成句子等等,这其中都蕴藏着语法规则。 汉语语法其实就是汉语各级语法单位的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的总和。所谓“构成”规则,是从大往小看,考察某一个语法单位是怎么构成的,有什么样的规律。比如分析合成词内部的结构规则、短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复句内部的结构规则等等。所谓“组合”规则是由小往大看,考察语法单位的组合情况。比如语素+语素→合成词;词+词→短语;单句+单句→复句等等。所以,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其实是相同事实的两个不同着眼点。比如,假如A语法单位由a1、a2所构成,那么,以A为出发点,考察A如何由a1、a2所构成,这就是探讨的A的构成规则;反之,以a1或a2为出发点,考察a1和a2如何组成A,这就是探讨的a1与a2 之间的组合规则。 “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又称语法事实。另一个是指语法学说,即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 所以客观的语法规律与语法学说不是一回事,所有的语言都有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却不一定有自己的语法学。而判断一种语法学说、一种语法观点的正误优劣,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是不是符合客观的语法规律。 2、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研究词的构造和变化规则,句法研究短语、句子、句群的结构规律和类型。所以有人通俗地称:“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是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活用-虚词-音韵)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虚 (词类活用- 词-音韵)

(词类活用、句法、副词部分)练习一 一、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1、左右欲兵之。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3、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二、判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1、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耕柱) 2、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3、曲其堗(同“突”,烟囱),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说苑?权谋篇) 4、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篇) 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史记?赵充国传) 三、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 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2、乡邻之生日蹙。 3、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4、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5、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四、指出下列句子宾语所在的位置,说明其语序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4、余唯利是视。 5、子归,何以报我?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它的词性和用法。 1、太后之色少解。 2、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4、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5、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6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六、古文加标点 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

第一讲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多向阐释

古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讲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所指及其阐释 一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所指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所指(本体),我们将其界定为出于一定表义需要,通过转类的方式灵活使用某些现成词语的一种遣词表义现象。为了便于对这一众说纷纭的表义现象的有效把握,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该现象总的特点: 第一、活用是跨类的。这里的“类”,既包括语法上的大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又包括以上大类中的相关次类,如代词中的三身代词、动词中的一般动词和特殊动词。 第二、活用是或临时、或不固定、或低频率的。所谓临时,指的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偶尔使用一些之后就不再使用了的情况。如名词“肘”用作一般动词,在《左传》中偶尔出现过,以后用例极少,是较典型的临时性使用。例: (1)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所谓不固定,指的是在古汉语中一直处于间或使用状态的情况。如数词“四”和“六”用作动词即属该类情况。反映该类情况的各期用例如: (3)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吕氏春秋·观世》) (4)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5)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炳麟《秦政记》) 所谓低频率,指的是在古汉语中一直在使用,但频率较低的情况。如“绳”,通常为名词,用作动词,表示“衡量”、“约束”、“纠正”等意义,尽管各期都有用例出现,但相对名词用法而言,频率均较低。以先秦时期为例,在《礼记》和《韩非子》中,“绳”分别单独出现了7次和13次,其中,动词用法均仅为2次。“绳”的动词用法,是低频率的具体体现。 (二)、该现象在语言所固有的客观范畴中的伴随性表现。 第一、语法范畴。活用出现后,活用词的语法特征临时发生了与活用类型相应的跨类变化。如“水”,通常的词性是名词,造句功用上,通常充作主语、宾语和定语。组合形式上,通常同数量词组合。用作动词以后,造句功用上,则是充作谓语,有时还带有宾语。组合形式上,亦常同助动词等组合在一起。例: (6)河水清且涟猗。(《诗经·魏风·伐檀》) (7)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8)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左传·昭公三十年》) 第二、语义范畴。活用出现后,活用词所表示的语义内容临时发生了与活用类型相应的跨类引申。如“多”和“少”,通常的词性是形容词,分别表示“数量大”和“数量小”义,用作动词以后,表示的则是“赞赏”、“轻视”或者“多有”、“少有”义。例: (9)谋夫孔多。(《诗经·小雅》) (10)益之相禹也,历年少。(《孟子·万章上》) (1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 (12)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史记·苏秦列传》) (13)其为人也,监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韩非子·十过》) 第三、语用范畴。活用出现后,除活用为使动、意动等特殊动词以外的其他活用类型,较之本用而言,往往增加了一些特定的表达效果。如以下例中的“蹄”。 (14)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 (15)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 (14)中的“蹄”,是名词“蹄”的本用,表示“马、牛、羊等动物具有角质物的脚”义,没有特殊的表达效果。(15)中的“蹄”,是临时用作一般动词的,表示“(用蹄)踢”义。该“蹄”,不仅将动词义“踢”有效地表示了出来,而且,因为是以通常用作名词的形式出现的,人们在感受“踢”义的同时,还能感受得到“马、牛、羊等动物具有角质物的脚”的形象,所以,自然获得了形象的表达效果。 第四、语音范畴。不少词语活用以后语音上发生了变化。活用词语音上变与不变具有任意性,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但是,在具体变化形式上,则有一定的倾向性,即,多为平声变去声。如以下“妻”、“膏”的活用。 (16)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秦策一》)妻,本用,平声,七奚切。 (17)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妻,活用,去声,七计切。 (18)脂膏,以膏之。(《礼记·内则》)前一“膏”,本用,平声,古劳切。后一“膏”,活用,去声,古报切。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活用,虚词,音韵)

(词类活用、句法、副词部分)练习一 一、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1、左右欲兵之。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3、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二、判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1、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耕柱) 2、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3、曲其堗(同“突”,烟囱),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说苑·权谋篇) 4、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篇) 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史记·赵充国传) 三、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 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2、乡邻之生日蹙。 3、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4、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5、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四、指出下列句子宾语所在的位置,说明其语序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4、余唯利是视。 5、子归,何以报我?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它的词性和用法。 1、太后之色少.解。 2、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4、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5、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6、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六、古文加标点 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 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

现代汉语 语法概说

第一节语法概说 目录 1.语法和语法体系 2.语法的性质 3.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4.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第一节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语法是语素、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语法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另一个指语法学。 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 一个含义是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 另一个含义是语法学体系,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

二、语法的性质 (一)抽象性 1.任何一条语法规则都是从大量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归纳而来的。 2.具体的词、短语、句子是无限的,而语法规则是有限的。人们正是依赖这有限的、抽象的规则去驾驭无限的语言事实。 3.语法中的意义也是高度抽象的。 (二)稳固性 1.语法的抽象性决定了语法的稳固性。 2.语法与人的社会生活没有直接联系。 (三)民族性

三、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一)语法单位 1、什么是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是能够表达一定语法意义的语言单位。 2、语法单位的分类 共分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的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 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的单位。

根据语气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做句类。 ①我们学习现代汉语。(陈述句) ②你们学的是现代汉语吗?(疑问句) ③咱们快走吧。(祈使句) ④这棵树多高哇!(感叹句)

现代汉语语法复习提纲资料

第一章语法概说详 一、语法的两种定义 1)语法: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 2)语法(学):研究、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二、普遍语法的特点 1.抽象性具体的句子是无限的,而语法规则却是有限的,从成千上万的个别的句 法结构中可以归纳出一些语法规则来。(联合关系/动宾关系)各种语法规则的聚合就形成了语法。语法最基本的特征是抽象性。 弟弟妹妹/北京上海/ 吃饭/上课/打球/看戏 2.生成性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限的合法的句子,这就表现为语法无限的生成性。其生成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词语跟词语发生横向的结构关系,这就叫做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决定了句法结构的类型,如公式归纳: 囡囡/吃//饭了。主谓(述宾) 聚合关系:可以互相替换的词语语法功能如果相同,他们就形成了某种类聚,这就叫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决定了语法单位的功能类型。如汉语的词类划分。 囡囡/吃//饭了。主谓(述宾) 3.递归性各种语法结构的关系是有限的,但在语言单位的组合过程中,可以反复无 限的使用这些有限的规则,从而使句法结构复杂化。如偏正结构套偏正结构,述宾结构套述宾结构。递归性保证了句法结构的变化无穷,保证了有限的句法结构能够游刃有余的表达人类各种复杂的思想。递归性保证了句法结构的变化无穷,保证了有限的句法结构能够游刃有余的表达人类各种复杂的思想。 叔叔来了——叔叔的叔叔来了—— 4.系统性语法是一个严密的立体的开放的系统网络。 所谓严密,是指系统内部互相制约,要受到一定规则的支配,不可以随心所欲;所谓立体,是指于法系统包括了句法结构、语法意义、语言运用这三个交叉的不同平面。 所谓开放,是指语法系统是发展变化的,一直在不断的自我完善,旧的成分逐渐被 淘汰,新的因素在不断产生。(尔何知?——你知道什么?)语法系统内部又由若干子系统构成,子系统又有孙系统,形成一个网络。 5.民族性语言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社会属性的集中表性就是民族性。认为汉语根本没有语法,完全依靠意合关系就可以把词与词组合起来表达意思,这不符合事实,是有害的。这是带着有色眼镜看汉语的产物,以为汉语不依赖于形态变化就没有语法。汉语不是没有语法,汉语知识语法比较隐蔽罢了。要发现他,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理论和方法。 三、汉语语法的特点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这部份容选自《古代汉语语法学》的前两章,第一章介绍跟古汉语语法学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第二章是古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概论 在这一章里主要谈四个问题:1)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2)与古代汉语语法学相关的学科,3)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4)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 为了认识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本节先说明什么是“语法”,然后再说明什么是“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 语法又叫“文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为了认识这个系统,我们以下介绍三个方面的容。第一是这个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或说是三种基本语法单位,其次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最后简单地谈谈语法中的共性与个性。 (一)语法单位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每个系统中都包含若干个要素,或若干个子系统。在语法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或说是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它们依次是:句子系统、短语系统和词系统。 系统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首先,一个系统B,相对于由它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系统A,是一个要素a1(或子系统a1)。同时,这个系统A中还有要素a2、a3……;a1、a2、a3……之间具有某种关系,从而构成系统A。其次B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b1、b2、b3……本身又都是低一级的一个系统C,而系统C中又有要素c1、c2、c3……。所以语法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个子系统看作是一个要素,从而把它置于比它更高一个层次的系统中来研究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可说是向上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把一个系统分析为若干个要素,从而观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部结构关系,这种研究是向下的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古汉语语法中,这种向上的研究和向下的研究,常常构成一种并不完全整齐的对应关系。 在古汉语语法这个系统中,首先是研究句子。目前一般认为,句子和句子组合起来还可以构成句组(又叫句群),现在有的学者把语法分析的围扩大到句组。本书则仍采取传统的作法,把句子作为语法研究中最大的结构单位。当把句子作为最大的语法单位进行研究时,我们就既要作向上的研究,又要作向下的研究。在作向上研究时,是把各种句子作为一个要素,研究它们在言语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作用,这通常可以认为是语用的研究(关于语用,我们将在第二节中介绍)。根据句子在言语活动中表现出的不同作用区分出的类别,或者说根据语用研究区分出的类别,我们称之为“句类”。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是四种常见的句类。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得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就是一种普遍得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就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得意义。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得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得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得兼类“词类活用”就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得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得道理、不能正确理解与解释被活用词得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得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得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就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得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与注释中得一个大问题。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得研究所取得得成绩就是十分显著得。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得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得研究与文言文得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得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得学习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与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就是比较固定得.各类词在句子中得职务也有一定得分工。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与谓语。例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

现代汉语语法讲义

现代汉语语法讲义 第一章语法概说,汉硕咨询扣:伊尔酒吧三六欺凌四五 一、语法和语法学 二、语法单位 三、句子成分 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 第二章词类 一、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 二、词类划分的标准 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 四、各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 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象体词 五、各类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六、兼类问题 第三章短语 一、定义 二、短语的种类 三、短语的构成手段

四、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 五、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 六、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 七、短语和词宏观上的同与异 第四章句子成份 一、句子成分的性质 二、主语、谓语主语的语法构成主语的语义类型 谓语的语法构成 三、动语、宾语动语的语法构成有宾动词 无宾动词宾语的语法构成宾语的语义类型 四、定语 五、状语 六、补语补语的语法构成补语的语义类型宾 语、补语的顺序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 七、中心语 八、独立语 第五章单句 一、基本概念 二、句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三、主谓句主谓谓语句双宾语句连动句

兼语句存现句“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有”字句“所”字句 四、非主谓句 五、单句和短语 第六章歧义分析 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 二、歧义的种类(1) 同音造成的歧义同形造成的 歧义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词兼类造成的歧义 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三、歧义的种类(2) 第七章复句 一、复句的含义 二、复句中的关系词语 三、复句的分类 四、广义的并列关系 五、广义的因果句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 条件关系 六、广义的转折句 七、复句的扩充

八、复句的紧缩 第一章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学 (一)语法 1.语法的含义及其作用 (1)语法的含义 语法,是语言中的词、短语、句子的构造规律。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中的语素、词和固定短语以及现成话的集合,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则是语言“建筑体”的建筑法则。 西方传统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词法和句法。 词法,主要涉及词的构成、词的分类和词形变化等内容。 句法,主要讨论短语和句子的构造规律。 不过,这个分类对于汉语语法来说,不完全合适。 首先,汉语的词法部分相对空虚:词没有完全的形态变化、语素构成词的方式不影响词的语法表现,词的分类也依据特定的句法环境来操作。所以,汉语的词法内容基本上比较单薄。 也正由于汉语的词的分类定性都必须依靠特定的句法环境来实现,所以,汉语语法有关词类问题的讨论总是要放到句法当中去进行,这样汉语的句法就比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句法范围要宽一些。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其类型有四: 1.事物——成为该事物: 微禹,吾其鱼乎!《左传》 则蚓而后可者也。《孟子》 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 从左右,皆肘之。(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 范曾数目项王。(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 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史记·留侯世家》 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史记·项羽本纪》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候雁北。《吕氏春秋》 二、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其类型主要有四: 1.比喻动作的状态。例如: 豕人立而泣。《左传·庄公八年》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战国策·秦策一》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贾谊《论积贮疏》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汉书·司马迁传》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鲍宣传》 3.表示动作凭借工具、依据或进行的方式等。例如: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橐:盛物的袋子)《战国策·秦策三》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臣:指田延年。)《汉书·霍光传》 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译:没有表扬奖赏的勉励,没有刑法的威严震慑,抛开权势、放弃法治,让尧、舜挨家挨户、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辨析道理,那么他们连三家人也治理不了。)《韩非子·难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