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学案 答案

导学案 答案

导学案   答案
导学案   答案

第一单元

第一节问题思考

1.人口增长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改善,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可见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死亡率,进而影响人口增长的转变。死亡率的下降打破了“高位静止”的均衡状态,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出生率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加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出现零增长。

2.发展中国家受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欠发达,无法提供充足的社会福利保障和良好的受教育机会等因素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口增长模式大多未进入现代型。3.虽然现在我国人口的平均自然增长率已经较低了,部分省市甚至已经进入或将要进入零增长或负增长时期,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加的绝对人口数量庞大,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和流动人口4个高峰将相继到来,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问题交织,经济社会转轨时期不稳定因素增多,人口与发展问题更趋复杂,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还要采取重大举措来加强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见右图。(2)原始低增长原始以手工劳

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不高

(3)增长减缓过渡产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大发

展,人们生活质量和医疗条件得以改善

(4)现代

反思归纳

1.死亡率死亡率加快出生率零

2.生产力死亡率死亡率死亡率

探究点二

(1)“未富先老”说明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或者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问题:

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负担加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长很快,老龄化现象将十分严重。

(3)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普遍较低。

(4)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未必是人才强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

劳动力要成为人才需要通过发展我国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来实现。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但人口过多也会带来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大、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只有发展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反思归纳

年轻恶性控制人口增长上升老龄化老龄化控制人口数量

课后演练测评一(1.1)答案: 1-10 DCACA DADAD

11.(1)现代型(2)0.223% (3)主要特点: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很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4)因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而老年人的死亡率相对高些。

12(1)人口老龄化 2000~2005(年间即可)人均寿命延长;出生率不断下降 (2)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 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3)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例。13.(1)A(2)B

第二节探究答案:(1)国内人口迁移(2)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经济发展(3)流动人口务工经商 (4)自然灾害工业化和城市化新资源环境质量(5)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反思归纳】经济、文化、劳动力、基础建设、交通运输、就业

课后演练测评二(1.2)答案:1-10 DCCBD BDDDC

11.(1)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原因:二、三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高,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低。(合理即可)

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省外;向国外转移最少。原因:乡镇内部迁移成本较低;同时可以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合理即可)

(2)促进迁入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交通压力等。

(3)图1: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

图2: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区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4)经济因素

12.(1)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省、市、自治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工矿区 (2)ABEG

(3)以农村人口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效率迅速提高,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人口流动的强大推力;国家对户籍管理政策的调整,为流动人口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城市和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明显拉大,成为形成大量流动人口的巨大拉力。(4)人口集中流出地出现劳动力相对缺乏,大量耕地无人耕种,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一部分农村家庭承载的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的功能开始弱化,出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13.(1)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节

探究答案探究一(1)减少(2)灾难性下降(3)减产提高(上升)(4)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防止环境污染

探究二1.D 2.C 3.D

【反思归纳】正、正、正、负、资源

课后演练测评三(1.3)答案:1-10 BBDBC CCCBA

11. (1)7 22.6 (2)不断增长不断减少 (3)耕地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农业生态系统有遭到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 (4)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2.(1)资源(2)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人口容量(3)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4)110亿 16亿

13(1)大体上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2)相反(负相关、相背离等)。

(3)人口数量与分布或者说人口承载力、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而不是绝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第二单元

探究一答案:(1)C (2)交通通达度(3) C 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地租较低,客流量较大;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捷(4)D 周围是风景区,环境条件好;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反思归纳:经济商业住宅工业

探究二:1.A 2.A

课后演练测评四(2.1)答案: 1-12 CBABB DDADB CB

13.(1)南风(或偏南风) (2)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处分布在城市外缘(3)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河流下游,对居民区污染小;城市外围,地价便宜,适合建大型工厂。(4)C (5)D 位于城区盛行风的上风向,污染少;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14.B 15.(1)距离市中心距离的远近商业

(2)高于交通

(3)住宅区城镇1位于盛行西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城镇2布置工业区不会对城市造成污染。第二节

探究一1。A、2.B、3.C、探究二 C

课后演练测评五(2.2)答案:1-8 DBCCB DBB 9.(1)中心地三 1 4 17 人口人口的需求(2)高一级居民点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 10.(1)A 服务范围大,级别高 B 服务范围小,级别低 (2)B A 相互重叠,层层嵌套 (3)少多 (4)没有

11.(1)能变外部经济为内部经济,减少区际协调成本;有利于发挥上海的经济辐射功能;有利于长三角产业的合理布局,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提高经济效益。(2)上海是全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不具备的高级职能,服务范围不仅覆盖到整个地区,还能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南京、杭州等副中心城市,服务范围主要是全省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且受上海影响较大,服务范围仍然较大。镇江、扬州、南通,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12C 13B

14.(1)2 济南青岛

(2)不正确。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范围,一定的地域内也有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模。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导致各自的服务人口减少,反而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探究一(1)B (2)D (3)C

【反思归纳】城镇化水平的计算: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探究二A D

课后演练测评六(2.3)答案:1-13 BBDCD BCBDC ACA

14.(1)城市面积由小到大(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工业区由少到多出现了商业区

(2)①工业区由少到多且向郊区迁移;②商业区增多;③城区周围新建绿化带;④郊区建卫星城和高速公路;⑤人口向郊区迁移。(3)1990年前后: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2008年:盲目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率低。 (4)郊区地价低(城区地价高);城市环境保护的需要;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郊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5)郊区城市化

15. (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2)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距离。 (3)发达发展中发达国家在农业中就业人口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人口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中就业人口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人口比例低。

第三单元

第一节

课后演练测评七(3.1)答案:

探究一答案:A、B

探究二答案: (1)水果、蔬菜、花卉全年降水不足,雨热不同期

(2)欧洲城市化水平很高,“时鲜业”市场广阔;发达的交通运输;冷藏、保鲜技术先进。

(3)法国:距欧洲腹地较近,接近消费市场;时鲜业历史悠久、技术先进。西班牙:纬度较法国低,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较早;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

1-12 BBDCA DBCCB BA

13.(1)AB

(2)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自然条件: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主要制约因素:气候干旱,降水少。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市场需求量扩大;政府政策支持;品种的改良;灌溉技术的改进。

14.(1)乳畜业水果和蔬菜种植业粮食生产(2)市场市场交通运输保鲜和冷藏

15.(1)小麦收割在牧场放牧

(2)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中西部递减(或北、东、南三面沿海多,中西部少)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沿岸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

(3)墨累河干支流上游属于夏雨区,下游属于冬雨区。

(4)混合农业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做到忙闲错开;农场主可根据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收入稳定。

第二节

探究一反思归纳1.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灌溉是农业生产的基础。2.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亚洲的主要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因而,种植水稻可以缓解该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3.低低低对策:农林牧渔副商品科技

探究点二

(1)劳动力丰富。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夏季潮湿。

(2)小麦玉米东北

(3)自然条件: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玉米带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北地区;美国土

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我国东北地区,无霜期长,降水也略多。社会经济条件:美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于我国。

反思归纳

(1)平坦地广人 (2)家庭工业国营 (3)生产成本科技农业一体化

课后演练测评八(3.2)答案:

1-12 ACCAD CBCCB BA

13.(1)C

(2) 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3)问题:多旱涝灾害;科技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措施:兴修水利;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4) 不会。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具有单产高的特点;亚洲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区之一,劳动力丰富,发展水稻种植业可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亚洲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也可回答会,但理由要充分)

14.(1)同: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异:美国东北部还有大面积的乳畜业分布;我国东北地区还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2)地势平坦;均为黑土分布区,土壤肥沃;夏季温暖多雨;水源充足

(3)热量不足,水源不足

(4)C (5) D

(6) 自然条件: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玉米带稍低,无霜期长,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

15.(1)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温带高原地形,深处大陆内部

(2)大牧场放牧业措施a保护草场b涵养水源c发展交通等

(3)季风水田农业

有利条件: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位于恒河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

(4)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

第三节

探究 1.D 2.D

课后演练测评九(3.3)答案:

1-12 ADCAA CBDBB CC

13.(1)A (2)D

(3)甲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因为西部地广人稀,为广阔的干旱、半干旱草原区。乙、丙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因为东部城市密集,市场需求大,且土地紧张。

14.(1)季风水田农业不合理我国内蒙古牧区一般以游牧业为主,牲畜数量少,规模小;一般

以家庭为单位,商品率低。

(2) 大牧场放牧业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距海港近

(3) 乳畜业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阴雨天气,光热不足,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集中、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

(4)混合农业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水源

15.D、D

16.(1)牧场为伊利集团提供原料,伊利集团为牧场提供市场。

(2)①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②全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市场;③交通运输的发展(冷藏、保鲜技术发展)。

(3)围栏放牧、划区域轮牧,合理利用草场;培育优良畜种;种植人工牧草和饲料;开辟水源;发展交通。

第四单元

第一节

探究一答案A、D、C 市场、原料市场、原料原料、市场原料、市场

探究二答案(1)B 位于海湾,风浪小;离河口较远,淤泥少。(2)电子技术力量雄厚,对城

课后演练测评十(4.1)答案:1-12 CDABA DADBC AB

13.(1)便于进口铁矿石,降低运输成本;便于钢材出口,降低出口钢材的价格;(临近市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钢铁消耗量大。

(2)乙地炼铁,甲地炼钢,可充分发挥甲地的技术、设备优势和乙地港口优势,减少铁矿石的转运成本。

(3)丙地应具有深水良港;原料(铁矿石)运输路线短,运价低;地价低,建设成本低。

14.(1)炼铝动力附近有煤矿和铝土矿,接近原料、燃料产地;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临近公路,交通运输便利;处在与当地季风垂直的郊外,对城市污染较小。 (2)B

(3)接近大学城,科技力量较强;交通运输便利;距重工业区较远,污染小,环境条件好。

15(1)原料(铁矿石)丰富;燃料(煤炭)充足;水资源丰富。(6分)

(2)资源因素影响减弱;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技术等)影响增强。(4分)

(3)新义州。(2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总量丰富;降水集中在6~9月;夏秋季节降水集中程度由南向北增强;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8分)

第二节

探究一D、探究二C、探究三A

课后演练测评十一(4.2)答案:1-12 DBCBB BABBD DB

13.(1)1988~1996年:彩电产量大幅度增长;生产企业减少;(六省区)集中度提高;广东、四川增势明显。1997~2005年:彩电产量进一步大幅度增长;省区集中度变动不大;省区间转移明显(广东高速集聚,山东、辽宁不断增加,四川大幅度下降)。

(2) 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

(3)空间布局将更加集聚于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以及辽宁等)。

14.(1)商业区制造业就业比重比周边低;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土地租金高。

(2)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营销市场广阔,资金雄厚,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政策支持,创新环境好。 (3)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机会增多;与上海相比,安徽的生产生活成本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能源原料充足;安徽政策优惠,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返乡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信息,积累了资金;乡土情感。(也可从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分析)。(4)有利于产业升级;改善环境

15、(1)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保护红木(森林)资源。

(2)(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产地;(我国)市场需求旺盛;(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3)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第三节

探究点一

(1)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3)A.钢铁,B.森林。

(4)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反思归纳

2.二煤、铁煤炭、钢铁、机械、化工大型繁荣—衰落—再繁荣

探究点二

(1)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技术力量雄厚,政府政策的支持,信息通达性好,良好的社会环境。

(2)深圳位于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对外联系方便,便于先进技术和产品的输入。与北京相比,深圳的名牌大学和科研机构不多,科技实力不强。

(3)大学、科研机构提供技术,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政府营造广阔宽松的创业空间、良好的法制环境;企业放眼世界,将企业做大。

(4)反对。理由:重复建设造成各种资源浪费;建立中国“硅谷”困难重重,特别是还不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好的经济环境。

赞同。理由:加快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

反思归纳

二战后传统工业区位中小高技术轻快短高分散低高等院校小城镇知识和技能廉价劳动力军事订货

课后演练测评十二(4.3)答案:1-12 BADAB CBCCA DA

13.答案:⑴①煤炭资源丰富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④鲁尔区水资源丰富但铁矿资源短缺⑤辽中南铁矿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短缺。

⑵开源:合理利用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任答两点)

节流:控制需水量大的重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任答两点)

⑶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调整工业布局;治理环境污染,完善交通网;大力发展科技。

14.(1)冬西风暖湿气流北大西洋暖流 (2)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工业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过剩;环境污染加剧;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供水航运 (4)意大利扩大生产规模;注重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完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增强品牌意识,重视产品设计;加强市场营销,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15.(1)D (2)D (3)A

(4)①单一的生产结构;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工人工资成本上升;⑥环境污染严重。

(5)①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使用清洁能源、治理环境污染;③加大开放力度,努力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④加大企业规模和人才整合,形成现代装备制造(如钻井平台等)品牌基地;⑤调整工业布局,发展工业旅游;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五单元

5.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课前准备区

①大②小③最重要④机动灵活⑤强⑥小⑦广⑧大⑨少⑩差?大?悠久

?快?高?小?高速化?运具?专业化?综合运输网?技术

问题思考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应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和通达性是运输方式的四大评价指标。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最适用的范围。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往往要考虑时间、物品价值大小、重量、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

2.自然原因:西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河流水位稳定,流量平稳且无结冰期;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利于航行。社会经济原因:西欧经济发达,货运需求量大;开挖运河、整治航道,形成稠密的内河航道网。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因素)

资源优势同沿海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民族融合。

自然因素:经过云贵高原,广西丘陵,地形起伏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溶洞,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技术因素:在自然条件复杂的情况下修建铁路,科技是保证。

(2)社会经济因素。

反思归纳

等高线之断层带断层带背斜

探究点二

(1)港阔水深,利于船舶航行、停泊沿岸土地开阔平坦,利于筑港(2)BC (3)周围海水较

浅,不利于大吨位船舶行驶(4)属于河港,容易淤积纬度较高,冰期较长

反思归纳

平原城市河宽水深海湾

课后练习区

1.A 2.D 3.B 4.A 5.B 6.A 7.C 8.A 9.D 10.A 11.B 12.D

13.(1)AD

(2)墨脱县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山高谷深,河流落差特别大,不利于航运。处在喜马拉雅断裂带上,地质活动频繁,地震、塌方、泥石流不断,加之山高谷深、气候潮湿多雨,不利于修建公路。

(3)青藏铁路是为了克服高原冻土的影响和给野生动物留出迁徙通道;京沪高速铁路是为了少占耕地。

14. .(1)连云港市鹿特丹港

(2)古代新疆的气候条件比现在湿润,加上周围高山永久性冰川积雪融水,使山麓地带有众多的泉水出露形成绿洲,河流的流程也比现在长,沙漠中分布的绿洲也比现在多,故众多的古国古城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沙漠中沿河湖地带、绿洲地带.新疆是联系东西方商路“丝绸之路”的要冲,众多的商旅往来穿梭,在这些绿洲补充水和食物,故方便的交通、兴盛的贸易是其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这些古国古城的荒废原因有:①由于人为破坏自然环境,水源日益枯竭;②为争夺财富或地域等发生的战争的摧毁;③商路的衰落.

(3)棉花生产石油开采日照强,气温昼夜温差大,绿洲水源条件好,较适合棉花生长,石油储量丰富.

(4)铁路沿天山南麓修建,是因为北有天山,山地陡峻;南有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极端干旱而且风沙大

(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政策)为农业棉花生产和工业石油生产运送产品发展边境贸易发展旅游业

(6)绥芬河(中朝边界)满洲里(中俄边界)。

15.(1)铁路、公路、民航、水运。

(2)水运价格低廉,但速度较慢。

(3)运载量小,价格昂贵。

5.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课前准备区

①交通干线②聚落空间形态③衰落④起伏⑤交通运输方式⑥公路⑦高速公路⑧通达度⑨消费人口问题思考

1.交通线路的改变常引起在交通要道沿线发展起来的聚落的繁荣或衰落。

2.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资集聚中心和服务中心,是组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内和国外商品流通的枢纽。商业中心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相对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二是要有便捷发达的交通运输。因此,一个地区内的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的通达性,都是选择商业中心区位时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

(1)泉河流 (2)泉河淤塞交通便利 (3)铁路枢纽工业仓库 (4)城市空间地域形态和商业中心位置反思归纳

交通运输内河水运水运铁路探究点二

(1)铁路 (2)北京天津石家庄枢纽 (3)北京 (4)便利的交通(优越的交通位置) 反思归纳

1.交会京哈京沪京九 2.商品来源交通运输课后练习区

1.A 2.B 3.B 4.C 5.B 6.C 7.D 8.B 9.D 10.D 11.A 12.B

13.(1)C (2)D乡镇发展最快。它离C城市较近,经济发展受益于AC之间铁路的带动。14.(1)粮食、棉花林牧自然环境不同

(2)乙商业网点密度大,商店多,需货量大 (3)P P线路沿线居住人口较多,利于流动货车售货(4)D处靠近公路,交通便利;位于市区边缘,地租较低

15.(1)甲丙丁乙

(2)上海杭州宁波广州澳门香港 (3)B

(4)海底地质基础复杂,淤泥多;海水腐蚀性强,运动性强;海上风浪较大,尤其是夏秋季节容易受到台风的侵袭。

(5)粤海大桥:将海南岛变成“半岛”,加强海南岛与内陆的联系,使海南岛更好地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金厦大桥:加强金门岛(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两岸经济发展。杭州湾大桥:缩短杭州湾南北两岸之间的交通距离,加强区际联系;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实现产业转移;加快杭州湾沿岸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港珠澳大桥:缩短珠江口东西岸的距离;加强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三地经济协作,优势互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珠三角地区国际大都市圈的形成,促进经济发展。(合理即可)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问题思考

1.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治理。

2.违背了持续性原则。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课堂活动区

探究

(1)印度尼西亚(2)荒漠化人口激增;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等人类不合理的土

地开发活动。(3)西风

反思归纳

过度索取自然植被过度捕猎工业“三废”垃圾污染物

课后练习区

1-12 CDDCD BAADD AA

13.

(1)果树种植业沼气

(2)恭城农业生产模式围绕果树种植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

利用,解决了燃料、饲料、肥料三者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

(3)市场、科技、劳动力、交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及时把握市场信息;有利于加强科研投入,提高产品品质,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节约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

14. (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

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

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3) 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

降低能见度。(任答两点即可)

(4)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

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四点即可)

15. (1)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峡谷 C (2) 清朝人口数量大增;粮食需求大增,农业生产由畜牧业向种植业转变;大量开垦草山、草坡,毁林开荒,毁林开矿,山区植被大幅减少,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水土流失加重,耕地生产力降低;灾害频率大幅增加,粮食产量下降,人口贫困;人口、粮食、耕地、贫困之间逐步进入恶性循环。(3)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壑纵横;河流含沙量增大;灾害频率增加。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课前准备区

①社会生产力②综合国力③低素质的人口④自然资源短缺⑤低⑥城市⑦农村

⑧扩大⑨加剧⑩安全?繁荣?美好?生态效益?环境友好?生态?清洁生

产?生态农业

问题思考

1.(1)突出特点是人口过多,资源相对不足。(2)农业资源日益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粮食需求迅速增长,粮食增长举步艰难。

2.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受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

3.D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平原

(2)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

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反思归纳

减少荒漠化大气水水资源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荒漠化荒漠化次生盐碱化风沙酸雨森林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

探究点二

(1)饲料原料燃料肥料循环经济生态(2)3 (3)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形成生态

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反思归纳

生态工业园产业主题线索因果联系制约

课后练习区

CBBBA CCDDC

11.(1)A地区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气温低,蒸发微弱;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下渗;河流凌汛导致洪水漫溢。B地区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平坦,水流不畅;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下渗。

(2)A地区为过度开垦,B地区为过度放牧。其他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工程建设等。

(3)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还湿;③采取

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12.

(1)甲.电力工业

乙.建材工业

(2)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大力实施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

生利用,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体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原则

(3)荒漠化植被、草地、育林地保护与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沙化土地保护和治理等。

(4)有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丰富);

不利:

(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有限,(灌溉水源是制约种植业的主要因素;土地盐渍化、沙化严重)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一元二次方程 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及有关概念. 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宽50 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cm__,宽为__(50-2x)cm__.列方程__(100-2x)·(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2-75x+350=0__.①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 设应邀请x个队参赛,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

x (x -1)2__场.列方程__x (x -1) 2 =28__,化简整理,得__x 2-x -56=0__.② 探究: (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 归纳: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 ,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 ax 2+bx +c =0(a ≠0). 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__ax 2__是二次项,__a__是二次项系数,__bx__是一次项,__b__是一次项系数,__c__是常数项. 点拨精讲: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要包含它前面的符号.二次项系数a ≠0是一个重要条件,不能漏掉.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 1.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 3-2x 2+5=0; (2)x 2=1; (3)5x 2-2x -14=x 2-2x +35; (4)2(x +1)2=3(x +1); (5)x 2-2x =x 2+1; (6)ax 2+bx +c =0. 解:(2)(3)(4). 点拨精讲:有些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尽管分母中含有字母,但只要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这样的方程仍然是整式方程. 2.将方程3x(x -1)=5(x +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3x 2-3x =5x +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 2-8x -10=0.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

《书愤》优质课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 宿州三中裴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游的生平,掌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3)学习白描艺术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书愤》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白描的艺术手法。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陆游《示儿》《诉衷肠》朗读导入。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位立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志士形象。文如其人,陆游的精神可歌可泣,人格可敬可仰,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书愤》。 二、新课 1、释题:书写愤慨之情 2、写作背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三、读一读,明确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3、齐读课文 4、结合注释,明确诗意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圈点勾画难点;交流讨论,明确诗句内容。 板书: 早年岁月 书愤盛年鏖战过去 晚年现状现在对比 追慕先贤 过渡语:同学们,学习诗歌只会读,明确了诗句的内容还不够,我们还需走进诗境,理解诗文的内涵和情感。

四、想一想,品一品(小组合作探究)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包含诗人什么情感? 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诗人报国无门,悲怆至极。 2、“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3、“气如山”的依据是什么?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4、“塞上长城”指什么?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5、“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壮志难酬,沉痛愤懑之极。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6“出师一表”指什么?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7“谁堪伯仲间”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由此可见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悲凉万分。 板书: 报国无门悲怆 壮志难酬愤懑 愤年华空老无奈 无人领军悲凉 五、读一读,品一品 1、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背景音乐) 六、难点突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言形式有何特点?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白描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这种表现手法叫白描,是描写的一种。 展示:“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不加烘托,不加渲染。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礼记》二则有答案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 1.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 2.解释下列词语 旨:至道: 困:达到: 学学半: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导学案精

四马说 教学目标 1、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 2、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过程 第 1 页共14 页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 ) () 伯乐.()骈.死( ) 槽枥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第 2 页共14 页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 于槽枥.之间()()..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5)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7)执策而 临之()() .. 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 3 页共14 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 现代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

陆游《书愤》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等诗歌鉴赏方法,品味诗歌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运用,品味诗歌情感 2学习知人论世、抓关键词的诗歌鉴赏方法 3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4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 1知人论世、抓关键词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2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一位老人临死前给自己的儿女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遗言,即今天我们看到的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 (请同学们背诵)这位形容枯槁,行将去逝的老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不是钱财,而是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和收复失地。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早已步入人生暮年的陆游,品读其血和泪凝聚的一段文字(《书愤》)。 二板书课题:书愤陆游 三明要求: (一)交代高考诗歌鉴赏的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要求具体到此诗,本诗歌的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等诗歌鉴赏方法,品味诗歌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交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品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马》导学案(1) 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马》导学案(1)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知识链接】布封(1707~1788),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孟巴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原名乔治·路易·勒克来克,因继承关系,改姓德·布封。布封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3分钟) (同学们,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掌握重点字词,通过阅读,体会了解关于马的一些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自主学习】以下的题目,你能独立完成吗?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够做得到(15分钟): 1、借助工具书,查生字和生词。 驾驭()羁绊()观瞻()犀牛() 鬃毛()庇荫()犷野()畸形() 2、辩字注音组词: 辨()辩()辫()瓣() 3、解释词语: 羁绊: 有过之无不及: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合作探究】团结力量大!小组合作,仔细阅读课文,可以群学讨论,可以对学,完成下面题目:(20分钟) 1、讨论: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品格?细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很典型的词语,画出来,好好品味以后,进行总结。 (1)如“慷慨以赴”,、、,表现了()的精神。 (2)如“克制,屈从”,,,, ,表现了()的性格。 2、作者从哪三方面写天然野生的马?细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的典型的词句,画出来,好好品味,然后进行总结。

最新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有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有答案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 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190 -

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 在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 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 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 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 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 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190 -

《书愤》导学案

《书愤》 陆游 公众舆论的缺陷,究其原因,在于公众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交由理性分析进行推敲,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直觉、感情和习俗之上。——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2、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学家、史学家。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就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2、背景知识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1、《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并抒发凭吊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蜀相》中,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并奠定了全诗“沈挚悲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书愤》中慨叹自己年不懂世事,一心欲复故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导学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标准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 【篇一: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学案及答案】 教师寄语: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艾青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1.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作品有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等。

2.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湖南衡阳人。现居。主要作品有《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 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 1. 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 抒发了;《乡愁》咏叹 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 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三、合作释疑 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我爱这土地》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四、课内精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 四马说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_____。 (2)不能尽其材 ,同______。 ;. . 同_____。(3)其真无马邪 ,同_____。(4)才美不外见 ,一词多义2. ()其真无马邪?(执策而临之) (1)策(2)其 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 食不饱,力不足()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4)之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5)而(6)以 而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题: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读一读,看一看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2.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3.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邻补角的定义是: 对顶角角的定义是: 5.对顶角性质. (1)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对顶角性质: (2)学生自学例题

O D C B A 例:如图,直线a,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课堂练习】: 1.课本P3练习 2.课本P8习题1 【要点归纳】: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拓展训练】 1. 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 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1)(2) 2.如图2,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则∠EOF=________。 3.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总结反思】: 课题:5.1.2垂线(1) 【学习目标】: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学习难点】: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如图∠1=60°,那么∠2、∠3、∠4的度数 2.∠1=90°,那么∠2、∠3、∠4的度数 3.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二、自主探究 (一)垂直定义 1.出示相交线的模型,学生观察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 的位置变化 时,a 、b 所成的角a 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 、b 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结论:当b 的位置变化时,角a 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a 是_____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 是_____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_____角,即a 、b 所成的四个角都是_____角,都_____。 2.垂直定义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_____角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_____,他们的交点叫做_____。 3.表示方法: 垂直用符号“_____”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 ,垂足为O”, 则记为__________________,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 4.垂直应用: ∵∠AOD=90°() ∴AB ⊥CD () ∵AB ⊥CD () ∴∠AOD=90°() 找一找:在你身边,你还能发现“垂直”吗? 5.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 b b 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