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这两首写离别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南行别弟》用“江水”烘托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卢溪别人》中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南行别弟》表达的是贬谪途中的宦途失意之情。“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用长流不息的江水刻划抽象的离情别绪,“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即景寓情,用花落无声比喻临别时相对无语抒写宦途失意后,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卢溪别人》写卢溪别人,除首句实写外,其余三句都是虚拟的别后光景。诗人不正面说“相将孤月对猿愁”而说“莫将”,其言外意正是预知友人要对月听猿而愁,从反面切嘱落笔,体贴入微,于平淡中却更见亲切、真挚的情谊。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南行别弟》用“江水”烘托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卢溪别人》中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①

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风飞舄③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注】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②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⑤

迓(yà):迎接。

(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2)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

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解析】【分析】(1)抓住颌联“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中的“瀑”“鸡犬”和“晴”“夜”等意象,来描绘云台山优美的景色作答即可。

(2)从“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描绘的云台山优美的景色看,表达了诗人对云台山美好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从“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叙写了朋友重逢的欣喜之情;从“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写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表达了作者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⑵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

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词曲,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喜?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萎,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

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对这两首词曲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①“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②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这两首词曲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怀古之情。

【答案】(1)①“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②“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2)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解析】【分析】(1)①悠悠:本义是连绵不尽的样子。结合“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据此可知“悠悠”的两层含义分别是:“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②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②“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⑵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②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上①秋居

马戴

?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境。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请简要概述。

【答案】(1)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示例一:重读“空”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三: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要抓住“落叶”“寒灯”“夜”等意象,描绘秋夜寂静、凄凉的氛围,叙写人面对此景时寂寞孤独的心情。

(2)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亲之情,还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的心情。据此,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这一句时,可重读“空”字,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此诗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⑵示例一:重读“空”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三: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⑶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描绘出符合诗歌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对诗句词语的重读音节的把握要建立在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基础上。因此要考生首先理解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蕴藏的情感,找准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而这些词语就是要重读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处境、时代背景、人生遭遇等等去感悟作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两首诗都写到愁情:《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________愁情。(2)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

B. “故人”“昔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

C. “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

D. “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

【答案】(1)思乡

(2)A

【解析】【分析】(1)从《黄鹤楼》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乡愁,即思乡愁绪。

(2)A理解正确。B “故人”指曾经的老朋友,“昔人”,过去的仙人。C “青山”写的是山色秀美之景,但“晴川” ,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D “浮云”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但“ 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概。

故答案为:⑴思乡;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词语的能力。理解诗歌关键语句不能孤立地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要着眼于全诗,结合全诗内容和主旨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表达的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答案】(1)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解析】【分析】⑴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如: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

⑵比喻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故答案为:⑴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⑵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7.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注】①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提示:请先分别概述前两句和后两句所描绘的画面,再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本诗蕴含着怎样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一片。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

(2)理趣: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前两句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诗人描写的景物有:大风、急雨、乌云、雷声,让我们看到一幅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画面。“急”、“驱”、“洒”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青草、蛙鸣,让我们看到一幅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的画面。把这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开门见山,展现了大雨奇观。诗人站在城楼上,眼见疾风驱使着大雨,顿时大雨磅礴。然而夏天的阵雨来得快,去得疾。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只留下一片蛙鸣。诗人通过自然界的风雨,感悟到了人生哲理,告诉读者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时间不会长久,当人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要勇敢顽强,与之斗争,难关是会度过的。

故答案为: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一片。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

⑵理趣: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及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显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品质;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某一故事情节埋下伏笔等。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蕴含哲理的能力。要想准确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主旨,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兄弟二人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表现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此句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在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做官与退隐之间选择上的徘徊困惑的情态和矛盾的心理。

故答案为:“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点评】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

(唐)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②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②解把:解得,懂得。③飞花:柳絮。

(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2)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解析】【分析】(1)《杨柳枝词》中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咏柳》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展现柳枝风中舞动的特点。

(2)《杨柳枝词》中“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意思是: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美姿无人赏识的痛惜,作者借此表现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之情。《咏柳》中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故答案为:⑴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⑵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描绘诗歌画面、概括情感等。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的“酬”“翻似”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翻似”,是反而像,反倒像。

(2)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写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情感。

【解析】【分析】(1)读懂标题和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意

思:刘禹锡与白居易在在扬州相逢,在酒席上,白居易曾为刘禹锡作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就回赠了该诗来答谢白居易。“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到乡翻似烂柯人”:久谪归来,自己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翻”同“反”,表示转折,相当于“反而”“却”。“翻似”就是“反而像”。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故答案为:⑴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翻似”,是反而像,反倒像。

⑵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写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回答,注意作者的写作背景、表现手法的运用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等进行分析。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

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能承受。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④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② 胜任,胜用;③ 我;④ 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附参考译文】

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家僮说:“可以做栋。”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我说:“炭太少了。”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岂只是火呢!”

12.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晓雾将歇(hé)

B. 沉鳞竞跃(yào)

C. 参差(cī)披拂

D. 佁(tái)然不动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五色交辉________

②四时俱备________

③青树翠蔓________

④俶尔远逝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1)C

(2)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忽然

(3)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4)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分析】⑴C项正确,错误改正为:A 晓雾将歇xiē ;B沉鳞竞跃 yuè ;D 佁yǐ 然不动。

⑵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 交辉:动词,交相辉映;② 四时:名词,四季;③ 翠蔓: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④ 俶尔:忽然。

⑶①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句意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②可:大约。许:上下,左右。头:条。句意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⑷【甲】:“ 清流见底”;【乙】:“ 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出水的共同点:清澈、透明、纯净。

故答案为:⑴C;

⑵① 交相辉映;② 四季;③ 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④ 忽然。

⑶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⑷清澈、透明、纯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把握句子的意思,根据前后内容和拼音确定词语,仔细区别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字形,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13.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往送之门,戒之曰戒:告诫

B.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C.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准则,标准

D. 得志,与民由之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

B.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 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 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 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 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 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 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 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1)D

(2)A

(3)C

(4)C

(5)B

(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分析】⑴D项错误,句子翻译为: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故选D。

⑵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副词,表反问,难道;C结构助词,的;D代词,自己。故选:A。

⑶C项有误,“语多愤激,格调沉郁”错,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故选C。

⑷C项有误,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故选C。

⑸B项有误,原文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作者写讽喻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意”。故选B。

⑹“讽谕诗”作“谓”的宾语,其后断句;“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与“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结构对称,因此“也”后断句,“闲适诗”后断句。故句子断句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句子翻译为: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⑺重点词语有:淫:使……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句子翻译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故答案为:⑴D;⑵A;⑶C;⑷C;⑸B;

⑹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⑺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辨析选择。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

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作答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信息,加以比较得出正误。

⑹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⑺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与元九书》(节选)

古人说:“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

14.文言文阅读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诚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①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昼则疾耕作于田间于: ________

②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悟: 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介词,在;明白,醒悟

(2)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3)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解析】【分析】(1)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给”:给予。“悟”:明白,醒悟。(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且:并且。伐:砍。

(3)《刘氏善举》为一篇歌颂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刘氏无私帮助别人,儿子开始不理解,最后刘家儿子“方悟”,他明白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这样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故答案为:⑴介词,在;明白,醒悟;

⑵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⑶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即可做出选择,答题关键是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参考译文】

(有一个)姓刘的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善良。然而她的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诉他说:“和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感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的行为。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查。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①黄茅岭:在今湖南永州。②报:尽头。③啤睨(pì nì):即“婢境”,城上的矮墙。梁欐(lì):屋梁。④堡坞(bǎo wù):碉堡,防守用的建筑物。⑤箭:竹子。⑥中州: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⑦夷狄:这里指偏远地区。③伎:技艺,这里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乙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

③益奇而坚________

④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3)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后写的,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1)像狗牙那样;悲伤;更加;有人

(2)①小石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②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

(3)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凄苦孤寂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

【解析】【分析】①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牙那样。

②因为这里过于情境。清:悲伤。

③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益:更加。

④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或:有人。

⑵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许:大约;皆:都。句子翻译为:小石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②自:从;北:向北走;逾:越过。句子翻译为: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

⑶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及“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作者的凄苦孤寂之情;第二空注意题目中的语境“乙文则于登山远望后借他人之口感慨自身遭遇: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景色美却无人欣赏,再注意题目中“借”,因而这里就可以概括为: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两文表达出的共同的思想感情是: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像狗牙那样;悲伤;更加;有人;

⑵①小石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②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

⑶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凄苦孤寂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乙】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没得到;另一条稍微偏向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石头推成的小山横亘在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形状的润。从洞口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有“咚咚”的水响声,那声音高亢清远,很久才消失。(人)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这世上是否有造物者已经很久了。到了这儿,我越发认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为什么不在中原地区创设这种美景,却把它摆在这荒僻偏远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劳而无功。神明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美景来安慰那些被贬到此地的贤人。”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灵秀之气,不孕育伟人,却

唯独创造出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国的南部地区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1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范仲淹是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增其旧制________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③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

④去国怀乡________

(3)找出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并工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膝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答案】(1)北宋;文正

(2)原有的;同“嘱”,嘱托;详尽;国都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5)略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是通假字,“国”这里是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词,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长相思,要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主旨等对这两首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字数:都是36字;句数:上下阕各有4句话;押韵:一韵到底;主旨: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诗,从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少妇思念丈夫,她的心也随着流水去追随丈夫的行踪。“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吴山,而是少妇。因此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诗,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看出这首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烈。因此,这首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⑵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有关“词”的常识。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等,平时学习时多积累一些诗词,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完整)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一.看作者 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二.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向往为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三.找意象。 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家国之情;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渔翁、鹦鹉洲喻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人 四.定感情。 ①喜:欣喜欢快、闲适愉悦、豪迈奔放、感奋振作 ②怒:愤懑不平、苦闷压抑、愤世嫉俗、蔑视愤怒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5)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⑴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⑵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初一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初中语文专题汇编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一)

初中语文专题汇编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一)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除夕。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后亦多泛指四川。③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④残雪:残余的积雪。⑤孤烛:一支烛。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⑥僮仆:未成年的仆人。亲:亲近。⑦岁华: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 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 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 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 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 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 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A错误,应是:“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选择即可;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 ②贤________ 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训练附有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训 练附有参考答案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初中语文名着阅读专题训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 《》,《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地名)学医的生活,其中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令他感受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作出了弃医从文的选择。 2、《水浒传》的作者是_____ ____。该书中英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武松怒杀潘金莲、醉打,是“义”,晁盖是“义”,宋江是“义”,鲁智深也是“义”。此书中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齐名的人是,绰 号。 3、《繁星·春水》作者是 ,原名 ,福建长乐人。这本书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 容: 、、。 4、格列佛先后游历了,、、四个国家。 5、祥子三次买车又三次失去,第一次失车是因为,第二次失车是因为,第三次失车是因 为。

6、《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作家创作的传记作品,它包括《》、《》、 《》三部传记。 7、《生命的意义》作者是(国)作家(名),文中的主人公是。 8、《二十四孝图》中,、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鲁迅针对这些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9、古典名着中有很多“三”的故事,《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西游记》中的“三打”、“三借”、《水浒传》“施恩”、“宋公明三打”、“宋江三 败”,《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等,都家喻户晓。 10、孙悟空第一个师傅是__ ____,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 ,又 唤 ,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孙行者,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 二、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5分)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 2、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牛刀小试 一、诗歌鉴赏,请仔细阅读,细细揣摩,认真作答。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2分)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简要赏析。(3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一字相呼应,写出了。(2分) 2、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浣溪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冰壶洞》(明)胡应麟 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飞流万尺无人到,谁宿庐山此洞中。 1.“石床钟乳斗玲珑”中的“斗”字用的很有意思,说说你的理解。(2分)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梅花》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②东君:司春之神。 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2分) 《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一、专题提要 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 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古诗词的鉴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渡荆门送别》,其题眼为“送别”,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离愁别绪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最新初中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最新初中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夜 沈从文 两人在竹子编成的筏上,沿了河流向下游滑去,混过了四个水面哨卡,在离目的地只差将近五里时,竹筏傍在一些水苇泥泽的河边上,滞住了。 罗易,××的部队通信联络人,在黑暗里轻轻的声音带一点儿嘶哑,辱骂着他的年轻伙伴:“怎么回事,平平,你见鬼了!把事情当游戏,想在这儿搁下,让人家从堤上用枪子来打靶,打穿我们的胸膛吗?” 那一个并不作声,先是蹲着,这时站起来了。 “搁浅了,什么东西掯住了。”从声音上听来这人还只是一个小孩子。 照理这一片竹筏是不应当掯在这里的。罗易带点焦躁埋怨他的年轻同伴:“还有五里,真是见鬼!应当明白,这是危险的地方,人家随时把电筒一照,就坏事的!” 那个永远不知恐怖不知忧愁的年轻人,一面默默地听取这种埋怨,一面从腰间取下手枪子弹盒,卷起裤管预备下水去看看。 河水并不深,却有很深的污泥,拔脚时十分费力。 “呀,见鬼,这里就真有个鬼!” “怎么的?” “一个家伙,有意捣我们的乱。被石磨缚着沉到这水里!” 竹筏能转动,却不能流动。时间不许两人从容打算。 “从旱路走,翻过坳,我们才可以在天明以前赶到。” “从旱路走,不小心,我们就又得被魔鬼在我们脖子上悬一副石磨。” 两人从一个泥滩上走了许久,才走进了一片泽地,小径四围都是苇子,放心了一点。进苇林后他们只觉得脚下十分滑泽,十分潮湿,且有一股令人欲呕的气味,越走气味越难闻。 “一定在这路上又躺了一个,小心一点,不要为这家伙绊倒。” “我忘记摸摸我们筏底那一个身上了,或者是我们的伙计!” “不是我们的,你以为是谁的?” “我知道第七十四号文件是缝在领子上的,十三号藏在一支卷烟里。还有那个……” “小心一点,我们还在人家笼子里,不然也会烂在这里的。留心你的脚下。” “等一等,我算定这是我们第七十四号的同志,我要过去摸摸他,只一分钟,半分钟。” 这伙伴不管那头目如何不高兴,仍然躬着腰迎着气味所在的方向,奋勇地向深密的苇林钻去,还不过三分钟,就又转身回来了。 “我说是他就是他。那腐臭也有他的性格在内。这小子活时很勇敢,倒下烂了还是很勇敢的!我们在一个村子里长大的,大我三个月。” “怎么知道是他?” “我把那小子缝了文件的领子拉下来了。我一摸到领子,就知道是他。” “你们都是好小子。”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 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

诗歌鉴赏牛刀小试 一、诗歌鉴赏,请仔细阅读,细细揣摩,认真作答。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2分)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简要赏析。(3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一字相呼应,写出了。(2分) 2、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浣溪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冰壶洞》(明)胡应麟 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把手 张承志 那一年在玉树的巴塘马场,我骑着一匹河曲走马,在暮色苍茫之际赶路。刚刚十九岁的我,骑着那匹“嘎石德乐”(褐色黑鬃嘴微白),渐渐有一丝不安。我绷紧的神经一直在对付它,而我愈来愈觉出来:我驾驭不了它。 那匹马很凶。显然吃饱了豌豆和豆饼的它盘算着怎么挣脱我。我只能死命拉紧嚼子,但勒得马头高仰,马的脾气更被惹起来了。不得已时我看准地势,在上坡时踩稳夹紧,几次松开缰绳。一霎间马如炮弹,只感到它从胯下蹿出,猛地身下抽空,只剩两脚与马连着。 我死命夹着马腹,踩住脚蹬,风呼呼地灌进耳朵。即便冲向坡上,蹄音仍然密如鼓点,转瞬到了山顶——我倒抽凉气,决死地使劲勒紧马缰,逼它小步走着下山。马头几乎被我扯得转到怀里,若没有嚼铁,我猜它会回头咬我。就这么,它圆睁着眼,神情恐怖,我唯有勒紧缰绳,几乎喘不过气——(A)就在人马角力之间,暮色沉降山峦背后,四野陡然暗了。 马头忽左忽右地挣扎,我着意控缰骑稳,绕过高寒草滩密布的草疙瘩,两膝被潮湿的蒿草唰唰擦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刚才是朝着那个山凹,后来朝左,又绕向右,回家的方向是…… 迷路以后,马似乎比人更显得急躁。它挣扭着我手里的牛毛缰绳,甩着两个穿着锃亮蹄铁的前脚,狠狠地跺着草地。 ——(B)“噗噗”的两声溅在肩头:好像,要下雨了!我的心一下乱了。一迟疑,手松了,嘎石德乐猛地把头一低,疯狂地挖开铁蹄蹿了出去,若不是鞍子备得牢,我连在鞍子上,它会把我和鞍子都甩在屁股后面——我忙扯缰,已不可能,马劫掠着我,向着空旷草滩嗖嗖驰骋,呼呼的风灌进耳朵。 我想歇息一下,索性放开了它。心里这么一想,力气就抽掉了,我无奈也偷空地放松了姿势,一口气冲过了平川。马跑累了,松开了死咬住的嚼铁,步子也缓和下来。我重新勒缰,昏茫的视野里,隔着一片草疙瘩,前面是一道石头砬子裸露的山梁——那个山梁,我有印象,就在我们帐篷的西边。 我长长嘘了一口气,换个姿势歪坐鞍上。走了两步,突然发现,马打了个响鼻仰起头来,它的前腿,正陷进草地。 蹬着脚蹬的靴子下面,就是黑油油翻起的泥巴。 陷入沼泽,不是别人而是我,正在一丝丝地下陷。丑恶的污泥正挣破草皮,凶险地翻动着从马的膝盖一分分露出头来,我攥着缰绳的手硬了。 恐怖像一个魔鬼抱住了我。我想喊叫,但知道没谁会听。我想下马,但下面是泥潭。我好像从嗓子眼里鸣呜哭了一声,又不觉止住了。只有胯下的狂傲的河曲走马,它呼呼喘着粗气,挣一下,腿拔出来,又停一下,再陷下一点。 我只有竭尽全力,勒住缰绳,嘎石德乐也借着我的拉扯,愤怒地高昂马头,一次次地奋力跃起。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5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例题:下面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从题目(秋思)、意象(枯藤……夕阳……)、关键词句(断肠人在天涯)体会到了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的答题步骤]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题型示例]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格式】——词(或——字) 好,有——之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