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拉辛与莎士比亚》

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一八二三年与一八二五年出版的反对学院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司汤达的重要理论著作,也是法国现实主义文献之一。司汤达认为古典主义因循守旧,认为现实主义适合现在的时代。他提出“文艺像一面镜子”的著名主张,成为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2、人物再现法

又称人物复现法。是巴尔扎克艺术上的独创。他认为, 一个人物的一生在一部小说中往往难以表现完整, 仅仅是某个生活阶段或一个侧面的显示。因此他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

3、私人生活场景

《人间喜剧》里风俗研究的一部分,私人生活场景是巴尔扎克描写风俗

研究的一个内容,它描写一些人的生活状况,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来展现《人间喜剧》一些人的生活。

4、风俗研究:

是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中把90多部作品构成一个宏伟的文学大厦,利用分类整理法将其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风俗研究是这三大类中最重要的部分,作品最多并又分为六大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农村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

5、小人物

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被欺凌者的典型形象。他们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6、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形象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出身贵族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厌倦了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想要有所作为,但又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实现理想的意志。最后既不能投身革命接近人民,又不肯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只能成为多余的人,例如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

7、宪章派诗歌

宪章派文学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最初成就之一。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主要成就就是诗歌。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和林顿。

8、威塞克斯小说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的小说都是以他的故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这些小说又统称为“威塞克斯小说”。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侵入农村后小农经济破产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

观念的虚伪性。

9、性格和环境小说:

这是哈代对自己的小说的分类,性格和环境小说是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和行动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并且利用对环境的渲染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10、自然派

自然派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是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在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为主。在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

11、复调结构

指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结构。复调结构中主人公并不是作家的传声筒,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的地位。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涉,共同奏成交响曲。

12、托尔斯泰主义

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晚年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它包括:不经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精神。

13、心灵的辩证法

是托尔斯泰创作的特征之一,即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想的变化,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为心灵的辩证法。托尔斯泰注意感情和思想的演变,注意心理活动形态的多样性和内在的有机性。善于捕捉心灵中转瞬即逝的思想感情和意念,善于发掘内心深处难以捉摸的、微妙的意识,从而使人物形象极为生动逼真。

14、社会问题剧

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创造的一种戏剧类型。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在剧本结尾没有任何直接结论,甚至没有任何暗示,这样的剧本称为“社会问题剧”。戏剧采用“追溯法”,戏剧开幕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接近了总爆发的时刻,通过追溯把矛盾交代清楚。情节集中、精炼。把“讨论”带进戏剧,剧情的发展过程就是讨论的展开过程。

15、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一词本身来自绘画艺术领域。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蜕变的产物,也是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自然主义思潮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代表作家有左拉、莫泊桑。

16、梅塘集团

十九世纪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以左拉为代表的六人创作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以后以《梅塘之夜》之名出版。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他们的一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打着自然主义的烙印。17、《萌芽》

是自然主义实践者左拉的作品,它是《卢贡马卡尔家族》中的第13部作品。它展示了法国煤矿地区人民矿工的悲惨生活。《萌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问题。

18、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

动。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的兴起是对社会功利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代表人物是王尔德。

19、帕纳斯派

是19世纪的典型唯美主义艺术思潮中的一派。1866年出版的一本诗集取名《现代帕纳斯》,在诗集中发表作品的诗人当时便被称作帕纳斯派。帕纳斯派诗人的共同特点是,师宗戈蒂耶,信奉“为艺术而艺术”,追求诗歌的形式美;反对浪漫派的滥情主义和艺术形式上的“自由主义”,提倡不动感情的描写和冷隽雕琢的诗风。

20、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分前期象征主义和后期象征主义。

21、元小说

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传统小说往往关心的是人物、事件,是作品所叙述的内容;而元小说则更关心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小说中往往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喜欢告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更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当一部小说中充斥着大量这样的关于小说本身的叙述的时候,这种叙述就是“元叙述”,而具有元叙述因素的小说则被称为元小说。格雷厄姆格林的《风流情了》被看做是元小说的前身。代表作品是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22、愤怒的青年

它是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崛起的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这个流派的作者是一批年轻人,是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曾参加过二战。面对战后英国的一片萧条以及矛盾重重的现实,大为失望。他们愤世嫉俗,通过自己的作品揭露和抨击黑暗的现实。这一流派由于阿伦保罗写了一部自传性作品《愤怒的青年》而得名。作品中的形象多是反英雄形象,代表作品是约翰韦恩的《大学后的漂泊》与金斯利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

23、长河小说

长河小说的名称来源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意为线条明晰,如长河一般绵长的小说。多卷组成的系列小说,虽然由多部小说组成,但往往描写一个故事而不是多个故事。它提示的不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变化,而是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生活。即便是由多卷组成的"长河小说",其每一部作品的篇幅也大都比较适中。代表作品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24、黑幕文学:

盛行于美国19世纪的一种小说类别。这类小说根据真实事件完成重在揭示社会生活的阴暗面。这类小说多采用新闻式的体裁进行写作。代表性的人物有斯蒂芬克莱恩,厄普顿辛克莱。

25、贝娄式风格:即一种具有自我嘲讽的喜剧性风格。它的特点是既富于同情,又带着嘲讽,喜剧性的嘲笑和严肃的思考相结合,滑稽中流露悲怆,诚恳中蕴含玩世不恭,痛苦中蕴含着幽默讽刺的意蕴。代表作是《洪堡的礼物》

26、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一战后产生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一批青年作家陆续登上文坛。他们不仅年龄相仿,而且经历相似,思想情绪相近,在创作中表现出许多共同点,逐渐形成一新的文学流派。格特鲁德·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代表作家有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

27、冰山原则:

是海明威叙事艺术的集中体现。他用简洁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最大限度地隐含于作品中,使其感情深厚都隐而不露,思想阴沉而含而不露。

28、硬汉子形象:

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被称之为“硬汉子形象”。

29、解冻文学

苏联作家爱伦堡20世纪五十年代的小说《解冻》,反映的是“关心人”、“爱护人”这一主题,很富有时代性,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快出现了一批类似的引人注目的作品。西方评论界把这股文学潮流称之为“解冻文学”,认为小说的结尾的“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解冻文学”开启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另一途径。

30、回归文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苏重要文学现象,长时间来苏联国内作家由于作品暴露性非常明显而被禁止出版;侨民作家在国外发表的作品,由于对苏联制度和国情作了否定性描写,同样无法进入苏联读书界。这些作品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回归苏联文坛,评论界称之为“回归文学”。重要作品有雷巴科夫《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等

31、现代派文学

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在作品的情节内容上,具有明显的虚构性与荒诞性特征,在艺术手法上,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的特征。现代派文学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32、魔幻现实主义:

是指流行于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将拉丁美洲的种种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相结合,为作品批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广泛地取本民族的生活的真实场景,关注本民族人民的生存现状,因而具有现实意义。60年代普鲁斯特的《百年孤独》是魔幻主义的代表作。

33、超现实主义

20世纪2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它文化领域里对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反叛运动。它由达达主义演变而来,以布勒东为创始人领袖。在文学上,他们强调表现超现实非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主张自动写作和梦幻记录,代表作品是布勒东的《娜嘉》。

34、表现主义

兴起于20世纪初,盛行于二、三十年代的德国和美国。表现主义首先出现在绘

画界,他们不满印象派注重客观事物的外在形式,要求突破事物的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描写而展示其内在的灵魂;要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描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或真理。强调主观世界、直觉和下意识,运用象征寓意,怪诞变形的手段。代表作家是卡夫卡。

35、意识流小说

是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提倡“作家退出小说”,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代之以人物自我展示的意识活动,强调以“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的手法挖掘人物的潜意识,时空颠倒,互相渗透,故事呈现片段性,作品出现多层次结构。代表作家有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等。

36、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荒派派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戏剧的诞生。荒诞派戏剧以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为标志。尤奈斯库中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贝克特是代表作家。

37、戈多:

贝克特《等待戈多》中的“戈多”是超验力量的象征,他是拯救人类的命运之神,是理想的寄托,希望的化身,它是人们心态上的目标愿望,是表达人们美好向往的寄托之物。总之,戈多不是现实中的某个具体的人或物而是人类不可企及的理想的象征。“戈多”作为《等待戈多》中的超验力量,具有象征意义。

38、《死无葬身之地》:

是法国萨特的一部境遇剧,它描绘了道德信仰与自由选择的问题,指出他们某种意义的相对性。指出了正义合理背后的荒谬的东西。自由选择是以伤及无辜作为条件的,在这部剧中,提出各种质疑。指出了自由选择是使人痛苦绝望的根源。

39、存在主义文学

20世纪30年代末首先在法国兴起,二战后波及欧美、亚非的一种文学思潮。它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存在主义文学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常用“境遇”形式强调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自由选择”的重要性和“存在先于本质”的关键性。代表作家是法国的萨特。

40、境遇剧

也叫“环境剧”,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戏剧形式。作者在作品中给人物以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人的性格是他境遇中选择的总和。代表作是萨特的《禁闭》。

41、新小说

20世纪50年代中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个新的小说流派。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他们宣布与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决裂,通过新的小说表现手法和语言如“写物”、迷宫式结构、绘画法,从通俗小说或侦探小说中借用故事,描绘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展示人与世界的处境。它突出的特征是探索性。

42、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及其作品《嚎

叫》。

43、黑色幽默

六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重要文学流派。因费里德曼编的《黑色幽默》而得名。他们信奉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社会的荒谬、混乱和神秘莫测,以及与环境的不协调,并以夸张到荒诞程度的幽默手法来嘲讽社会和人生表现人类的灾难、痛苦和不幸。作品内容是悲剧性的,却用喜剧的形式处理,所以有人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的幽默”

二、简答:

1、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1.把文学作为研究与分析社会的手段,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描绘的广阔性是空前未有的;

2.以人道主义、民主主义为思想武器,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关系有深刻的理解,能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4.以暴露和批判封建贵族的腐败堕落和资产阶级的贪婪卑劣为主,由于找不到出路,往往陷入悲观主义。

2、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1.力求真实地客观地再现现实。因此它注重材料的积累,追求细节的真实,甚至人物外貌的逼真,有的作家主张对描绘对象采取冷漠客观的态度,作家的褒贬应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

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一方面把环境看作时代发展的标志、人赖以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舞台,另一方面又着意塑造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由此出现一系列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形象;

3.它有两种倾向,一种注重从外部世界去描写人;另一种侧重从内心世界去刻画人,具有“内倾性”。后者大大发展了心理描写,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很大的开拓;

4.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现实主义理论,对艺术美表现出更加自觉的追求,从而把文学创作推至新的高峰。

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冷静观察和客观描绘社会现实,主张像镜子那样如实地反映现实,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注意描写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主张改良主义,只能揭露社会罪恶,而不是真正地解决社会矛盾。

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典型环境的两个方面:时代背景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典型性格的两个方面:人物共性和鲜明的个性。

4、《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1.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展现典型环境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既提示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的咄咄逼人、平民的激烈反抗和贵族与教会的腐败统治等时代的本质特征,又说明了平民青年的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必然失败的客观真理。

2.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的心理。斯丹达尔自称中“人类心灵的观察家”。

3.情节紧凑,结构严谨。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线,他和德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的恋爱生活为“纬”线,经纬交织,条理明晰。

5、《高老头》的艺术成就

1.结构非常精致,情节富有戏剧性。围绕拉斯蒂涅向上爬安排情节,有轻有重,拉斯蒂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主线上两条线索平行交叉发展,副线上三个故事分别与主线上的两个人物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

2.在对现实的细致观察中进行精确生动的描写。小说精确地描写了典型环境——伏盖公寓、巴黎上层社会,没有伏盖公寓的颓败、寒酸与上流社会华宅美第与灯红酒绿的享乐强烈对比,就刺激不出拉斯蒂涅向上爬的野心,就不能形成他与这一典型环境相适应的典型性格。

3.广泛地运用了对比的法则。高老头溺爱女儿与泰伊番将女儿赶出家门形成对比,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和伏盖公寓的下层社会形成对比。

4.语言多姿多彩,人物语言个性化。高老头运用的是宗法制家长的语言;皮安训运用的是医学语言。

5.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拉斯蒂涅、伏脱冷。

6、《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

①写封建贵族的衰亡史。

②写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③揭露金钱的罪恶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

④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

⑤对理想社会的探索。

7、《双城记》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在:

(1)同情法国人民在封建暴政下的悲惨生活。如:得伐石太太一家的遭遇、侯爵马下压死小孩、医生的遭遇。

(2)同情法国大革命。作品满腔热情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并揭示了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3)谴责了暴力革命的领袖人物得伐石太太,把革命描写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革命人民成为毫无理性的疯狂的杀人的野兽,苦大仇深的得伐石太太被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可怕的母夜叉。得伐石太太在和露西小姐的女仆扭打时,因手枪走火把自己打死,表明人道主义对暴力的胜利。

(4)塑造了人道主义的最高典型代尔那和卡尔登。贵族后代代尔那,放弃特权为救管家而入狱。卡尔登从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到最后心甘情愿代替别人上断头台。

局限性:

作者宣扬了用人道主义来感化别人,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避免像法国在革命那样的暴力在英国再次发生,这样的人道主义体现了作者本身的局限性。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革命的错误作无原则的类比,以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使他不可能全面正确地评价法国大革命及其进程中的是非功过。

8、分析《死灵魂》的艺术成就。

(1)显著艺术特点是:含泪的讽刺。“由分明的笑(读者),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作者),来历览一切壮大活动的人生。”小说从寄希望于理想地主的社会主张出发,对他们的无聊和堕落,表示同情和哀婉;对他们的丑恶存在,饱含着“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鲁迅认为:“健康的笑,在被笑的一方面是悲哀

的,所以果戈里的‘含泪的微笑’,倘传到了和作者地位不同的读者的脸上,也就成为健康:这就是《死灵魂》的伟大处,也是作者的悲哀处。”

(2)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从俄国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以环境、肖像、语言、动作的精确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如:梭巴开维支的粗笨、泼留希金的乞丐般外表。说明了农奴制、寄生生活对人性的扭曲。

(3)广泛运用抒情手法(抒情插笔)。有对祖国、人民前途的关心,有关于人物出场的评价。把祖国比喻为三驾马车,反映作者的爱国热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9、简述契诃夫小说和戏剧的特色。

(1)善于以日常生活题材,通过平凡的现象,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朴素无华,真实可信。

(2)结构精巧,内涵丰富,发人深思。

(3)结尾常是开放性的,给读者创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4)风格独特,幽默辛辣。

(5)语言简洁明了,含蓄、朴素、简练。

10、《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色。

(1)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开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和辩证过程。作者把安娜内心的爱和恨、信任与猜疑、绝望与期待、自尊与妥协等复杂思想感情描写得惟妙惟肖。符合心灵的辩证法。

(2)肖像描写富有独创性。肖像描写不仅展示了人物一般性格特征,而且展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对安娜的肖像描写,对卡列宁的肖像描写,都有展示性格的作用。

(3)结构完整统一,拱形衔接天衣无缝,两条平行的线索互相呼应,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安娜的家庭和列文的家庭平行发展,连接圆滑,列文的情节线可以说是安娜情节线的继续和延伸。

11、试析《罪与罚》的艺术成就。

(1)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小说写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整个犯罪经过,从酝酿到实施,围绕犯罪设置悬念,扣人心弦。

(2)深刻的心理描写。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运用多种心理表现手法,表现近于疯狂的复杂心理活动。鲁迅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

(3)“复调小说”结构性也极为明显。

12、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与解放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3)系列化形象的出现

(4)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精神探索性

13、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

自然主义是流行于19世纪后期的、产生在批判现实主义之中的一个文学思潮。具有如下特征:

(1)是现实主义的一流派,强调写真实,再现自然,即真实地而不是典型化地描写日常生活。

(2)强调客观性,要求小说家完全消失在小说情节的后面,作者不是道德家,不要作任何价值评判,而是解剖家。

(3)突出科学性。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

规律,所以创作就是探索、印证这些规律对人的影响。

(4)描写要达到一种科学式的精确。认为创作就是一种实验的过程。

14、《老人与海》的艺术风格。

很好地体现了“冰山原则”,即将巨大的思想内涵蕴藏在形象之内,须经过读者细细地品味和挖掘。语言简洁很好地体现了海明威“电报式”问题,即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思想情感,追求语言的朴实无华多用实词,形容词和修饰词。

塑造了硬汉桑地亚哥的形象,他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不怕失败是一个信奉:“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但就是打不败他”而成为一系列硬汉形象的总结。运用大量象征表达深刻的思想,如大海象征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劣,马林鱼象征人们渴望创造奇迹,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惨命运。

15、简答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嬗变状况

20世纪俄苏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征,根据文学流派嬗变的内在逻辑,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存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始登上文坛时期,契诃夫的《樱桃园》和高尔基的《母亲》

20世纪20至5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进入蓬勃发展时期。重要作品有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和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20世纪50至80年代是批判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重新并存时期。爱伦堡《解冻》以冰雪消融的解冻时期来临象征着思想僵化时期的结束。

80年代以来,文坛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侨民作家在国外发表的作品,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回归苏联文坛,评论界称之为“回归文学”重要作品有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16、简答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

表现了西方社会以“荒诞”为特征的历史文化本质,而这正是人无法回避的“境遇”。揭示了在荒诞境遇下人被异化的真实,表现了人的深沉的孤独感和冷漠感。表现了人在荒诞境遇下的精神风貌,隐含着探索。

现代人的出路和现代人的人格等崇高而深刻的主题。

17、《百年孤独》的思想内容及其寓意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

⑴《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主要是表现“拉丁美洲的孤独”。作家力图通过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孔多由开拓、发展到毁灭,写出哥伦比亚及整个美洲愚昧落后、与世隔绝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历史,从而启发人们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孤独?⑵《百年孤独》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18、《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

⑴魔幻式的象征和夸张

⑵艺术构思上的魔幻性

⑶故事情节的魔幻性

⑷小说在神话、传说的引用显示了魔幻性的特征

⑸创造了新的时间观念和表现方法

19、《荒原》的思想意义

主题思想:反映了一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并在艺术中为现代“荒原”寻找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出路

象征写实意义:《荒原》的艺术是象征的,但它的思想是写实的,诗人象征性地概括了西方一代人的精神幻灭。

神话传说意义:鱼王的传说、“雷霆的话”中耶酥的故事,在神话的基础上揭示西方现代社会的现实,并且在古老的神话中寻找医治“荒原”的道路。

20、简述《城堡》的艺术成就:

怪诞“图象”的设置。

独特的叙述角度和手法。

象征寓意的意象结构。

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21、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存在先于本质;

自由选择;

人生是痛苦的,世界是荒谬的。

22、存在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鲜明的哲理性和寓意思辩性;

主观感受真实性原则;

极限境遇中的自由选择;

23、简答《秃头歌女》的思想特征

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本质。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失去了自我的异化现象

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和无法沟通的可怕现实。

24、《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色

《第二十条军规》在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特点。

⑴小说结构散乱。采用一种类似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每一章重点写一个人物,以主人公尤索林贯穿起来。

⑵叙述方式上,以若干小故事小情节拼贴,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

⑶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夸张变形的幽默讽刺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小说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喜剧效果中又透着黑色,对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25、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色(以《等待戈多》为例)

⑴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狄狄和戈戈在乡间小路上无目的地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然而一直没有等到,情节的零碎,表明世界的荒诞,人与人关系的捉摸不透。作者采用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⑵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流浪汉的无聊、苦闷,体现到外在上,就是抢帽子、脱靴子、闻臭袜子。这种隐藏在荒诞外形下的痛苦与恐怖更深沉、更强烈,它是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性的真实写照。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提出“八事”,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三大主义”,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宣言。钱玄同和刘半农以“双簧信”做了反应,阵地是陈独秀李大钊的《每周评论》,傅斯年罗家伦的《新潮》。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文学革命发生后,很快形成规模和声势,取得重大实绩:白话文的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放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实绩。猛烈地冲击着封建文学的堡垒,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五四”文学革命明显存在一些弱点,但是就其理论主张的时代性质和创作实绩的崭新特征来看,这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它宣告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的结束,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2、《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3、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逻辑、语言、文化史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提倡“读经救国”。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4、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也是二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称:“将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与“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1.5.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左联】 3 于 月2 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 “左联”的委员。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培养革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 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日成立于汉口。由郭沫3 月27 的简称,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文协 若,会”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文协”的机

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协”的日常工作。艺》。“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抗日斗争相结合。成。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年6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 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波、王平陵、傅彦长、 国民党御用文人、上海市政府委员、员,、《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 年5 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建筑事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 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观点。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 门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丰富了,房荒问题相对解决了。然而,人们感受到工业高度发展带 来的负面效果。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等,反倒使人们 在物质丰裕时期产生了新的危机感,社会文化心理随之发生新的重大转变。在 建筑艺术方面,人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观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 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 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社会根 源和思想根源。 出现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 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 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 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勒·柯布西耶 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

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神奇现实小说区别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兴起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其出现具有不可复制性。 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有其独特的背景。 政治上:拉美长期处在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受到经济掠夺。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通过垄断公司的形式,控制拉美各国经济命脉,造成了国家经济长期处于依附外国资本主义的地位。发展停滞,资金外流,人们生活困苦不堪。而后来拉美国家虽然名义上赢得独立,但政治上仍受帝国主义的操控,政局动荡不安。外国政府和垄断财团暗中支持反动政客,依靠外国势力提供武器,频繁反动武装政变,政局动荡。 而与此同时,二十世纪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到来,也促进拉美人们的觉醒。拉美各国尽管政治经济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经历过被殖民和外国资本对本国的剥削,使得拉美人民在维护民族权益的斗争中,使拉美意识上升。有责任的作家不仅反映本国的历史,还反映整个拉美被奴役的历史。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手段把拉美的真实历史通过文学反映出来。用文学反映现实、干预现实性。马尔克斯的《族长的没落》《百年孤独》都有对拉美历史象征性地呈现。 另外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给拉美人民带来希望,加西尔·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中说他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拉美的现实是除了政治上长期受奴役外,地理和文化上有其独特性 文化上,混血,多种文化并存。 拉美本土文化有其独特性。历史上,拉美就曾创造出辉煌的古印第安文化。15世纪,就有玛雅,阿兹台克和印加三大文化中心,有源远地文化传统。另外,拉美还是一个种族混杂的地区,除土著印第安人,还有被贩卖到此的非洲黑人,从欧洲移民的白人。他们的生活形态十分复杂。既有殖民者带来的西方科技文明的现代化生活,又有存在大量宗教迷信甚至原始部落图腾崇拜式的生活模式。这种跨度极大、差异迥然的生活形态又和谐地混合在一起,构成拉美“神奇”的现实。直至今天,拉美土著印第安人还盛行神灵崇拜,相信神话传说,并用神话知识认知和解释客观世界。古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西班牙文化以及《圣经》并存。马尔克斯对别人将他作品认定为“魔幻”是很不满的,他认为他表达的是现实中存在的,用现实中的人们思考方式进行创作的。 地理上位于热带,自然条件特殊。 文学上,拉美作家面对贫困落后的现实,作为有责任心的作家,针砭现实迫切希望找到拉美的出路。他们也意识到自身文学与欧美文学之间的巨大差距,进行大量的艺术实验。当然,首先就面对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问题。 在三、四十年代发生一场大争论:发展民族文学是否一定要排除西方文学的借鉴;吸取西方文学的艺术技巧是否一定破坏了文学的民族性? 讨论的结果是如果要使拉美文学尽快赶上去,并超出西方文学的水平,必须先把对方的精华吸收过来再加以改造。墨西哥著名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为了回到原地,首先要敢于走出去,只有浪子才谈得上回头。(这一点与寻根文学面临的处境颇为相似) 但是他们借助现代手法进行创新时,着眼点落实到拉美的现实。如何用文学寻找到本民族的特质,反映现实?六、七十年代拉美文坛主要有四个文学流派:社会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目录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 (2)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概念 (5)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流派 (6) 四、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作品 (7)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摘要:后现代建筑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意思。广义的后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世界上出现的各种风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狭义的后现代建筑常常专指在20世纪20年代世界各地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风格、流派、代表作品 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大变革,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类型用途不断增多,以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蓬勃发展。如博览会场馆、展览馆、医院、园林综合体、博物馆等其次是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并广泛使用。工业革命以后,铁开始用于建筑当中。到世纪后期,钢材代替了铁材。并且水泥也开始渐渐用于房屋建筑中。世纪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材和水泥的应用使房屋建筑出现飞跃的变化再次,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型建筑结构及形式不断出现。对数学和力学提出新问题并使之发展,到世纪后期形成系统的结构科学。这样就可以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预先计算出建筑结构的受力程度及状态,作出合理、经济而坚固的楼房结构设计。1889年巴黎建造的高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图1)就体现现代 建筑结构方面的综合成就。 二十世纪以来的这些变化 ,无论深度还是广度 ,在 建筑史上都是空前的 ,也正是这段时期建筑历史上空前 的建筑革命催生了20世纪的后现代建筑。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 其主要背景是欧洲工业革命导致了现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审美趣味,新的材料不断发明和应用,在这一条件下,传统建筑在结构和形式审美等方面逐步显出与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不同步的现象。现代主义建筑正是在新的历史需求和条件下, 也就是为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的需要而产图1:埃菲尔铁塔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运用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情简单,受易卜生的影响,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爱美剧 “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以陈大悲为代表的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 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此肇始了20年代初期遍及南北各地的“爱美剧”运动,打破了因为文明戏衰落儿形成的新剧舞台的沉寂,成为五四以后创造现代话剧的重要实践。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于1930年成立于上海霞飞路。代表作家有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代表刊物有《创造月刊》《拓荒者》《萌芽》等。左联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理论纲领》为纲,以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总结,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建筑事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观点。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门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丰富了,房荒问题相对解决了。然而,人们感受到工业高度发展带来的负面效果。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等,反倒使人们在物质丰裕时期产生了新的危机感,社会文化心理随之发生新的重大转变。在建筑艺术方面,人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观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 出现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新文体:梁启超把自己流亡日本时期所写的政论文章称为“新文体”。这些文字具有空前的开拓创新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纵笔所至不检束,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文法,然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鼓动力量。这种报章体语言是文言向现代白话的一种过渡,对五四新文学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 2、文学研究会:五四时期的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沈雁冰、蒋百里、孙伏园等人。《小说月报》为其重要发表园地,又创办《文学》旬刊、《诗》月刊。该社团倡导写实主义创作方法,把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作为表现对象,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是当时规模最大、影响较广的一个新文学社团。 3、创造社: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人。发表园地有《创造》周报、《创造季刊》和《创造日》。艺术上注意吸收西方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创造社早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强调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该派强调作家的主体性、艺术的自觉性以及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较有特色、较有影响的新文学社团。 4、语丝社: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社团。1924年11 月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人。创办《语丝》周刊。该社团重视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逐渐形成一种任意而谈、无所顾及、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在当时的文坛独树一帜。 5、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闻一多、徐志摩、陈源(西滢)、梁实秋等(多为英美留学生)。他们在理论上强调艺术美的至高无上,提倡纯粹的艺术,形式上乐意戴着脚镣跳舞。其创作具有章法谨严,句式整齐,语言凝练,意象新颖,意境深邃的特点。该派既吸取祖国传统诗词的营养,又借鉴外国诗的技巧,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湖畔诗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代表诗人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他们诗歌合集为《湖畔》,以创作大胆清新的爱情诗闻名于二十年代的诗坛。 7、问题小说:问题小说在1919年--1923年间兴盛一时,它思考和表现的内容是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人生理想、生活哲理。题材相当广泛,透露出五四时代特有的时代信息。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有力地推动了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的开展。(思想大于形象,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8、乡土文学(小说):20世纪20年代在周作人等人的提倡和鲁迅的文学实践影响下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潮流。它以小市镇或农村生活为题材,用现代价值观念表达对农村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反映了特定地域的风俗人情和地方色彩。代表作家有王鲁彦、王任淑、许杰、许钦文、蹇先艾等人。乡土文学对纠正此前问题小说概念化的弊病、实现新文学的民族化具有重要意义。 9、零余者:郁达夫在早期小说中塑造的一个缺乏存在的主体性和自为性的形象系列。“零余者”是一些无为的理想主义者,是多情的懦夫,他们在外国留过学,有一技之长,却求职无门,被挤到社会的边缘。他们袋里无钱,心头多恨,“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与人无损”。由于封建科举制度把知识分子变成统治阶级的工具、奴才和玩物,所以,他们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小说中的主人公成为封建礼教与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作者通过对“零余者”形象系列的塑造,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汉园三诗人: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 街头诗运动: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点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特点 一、引言 “魔幻现实主义”原本的源地就是拉丁美洲,在欧洲的20世纪由于资本成为当时欧洲主要思想,加上拉丁美洲成为了大多数欧洲殖民地,垄断经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成为了压榨当地人民的普遍现象,使得当地居民民不聊生处于社会低级地位,使得当时社会呈现了金字塔形状无形的等级制度,但就是资本主义的力量不能历史进步的脚步,拉丁美洲人民的觉醒,世界各殖民地的自我意识觉醒,使得各地独立的声音越来越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20世纪爆发了独立浪潮,组织起来反对帝国主要,反对垄断主要使得,在那时候各种思想萌芽也得到发展这时由于当地文化人对魔幻历史的思想影响慢慢就形成了“魔幻现实主义”流派在文坛这些作品运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该手法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拉丁美洲特色的现实生活,从而使本来几乎还就是一片空白的拉丁美洲文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被称之为“文学爆炸”与“文学地震”的繁荣景象,这也就是拉丁美洲在文坛上最独特的写作手法。 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就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传进我国,在当时由于文化差异原因我国对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就是一个不温不火的热度,使该写作手法在我国作家少之又少,“魔幻现实主义”在我国发展并不快但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成为了当时主流思想,各种想法得到认可,包括了“魔幻现实主义”也得到大多数中

国人的认可,使不少作家也向这一方面发展,刘心武、双雪涛、贾平凹、莫言等一大批作家写出了丰富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二、莫言简介 莫言就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展现乡土文化写作的农民作家,在她 的作品里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她的好多作品都就是围绕着乡村气息,《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都有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莫言的乡土文化气息就是由于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之久,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使她潜移默化接受了乡土文化的熏陶,在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使她打开了眼界,也为她的“魔幻现实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 三、莫言作品的影响 莫言作品主要就是以乡土文化为主,所以在作品当中很常见的就 是乡村文化因素如民间戏剧、乡音、民间仪式,这些都突出表现中国乡村的原貌,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大一部分人重视了乡村文化的写作方式,使得现在一部分作家形成受莫言的影响下作品中加入了乡村元素与魔幻元素,造就了莫言风格小高潮;虽然莫言的作品就是以魔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就是作品主要就是现实社会的现状莫言的作品使人们更加注重现实社会的陋习、缺点,为改变社会与社会的走向增添了方法,莫言的在中国的文学地位也就是不可撼动的,她就是第一个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打破了中国无诺贝尔奖的现状,为民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0 分,每空 1 分) 1 、1918 年周作人发表_____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2 、1921 年10 月,郁达夫的_____集的出版,标志着创造社自我小说的兴起。 3 、闻一多于1928 年一月出版的《死水》,真正体现他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_____、_____、___ __奠定新诗格律理论的基础。 4 、_____是丁玲早期作品中一系列“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 5 、在艺术上,鲁迅的两部散文集各呈特色,_____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朝花夕拾》流畅清新,表现散文的通脱与舒展。

6 、_____标志着矛盾创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7 、《雷雨》、《日出》以后,曹禺于193 7 年写了_____,这是一部描写农民向地主的复仇的悲剧。 8 、冷清秋是_____里的重要角色,这是作者张恨水别具匠心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让她走进金府,去见证这个大家庭的腐败与衰落。 二、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 1 、." 五四" 时,一些戏剧家提出" 爱美的" 口号,其意思是( ) A. 浪漫的戏剧 B. 非职业戏剧 C.唯美的戏剧 D. 职业的戏剧 2 、指出下列属于论语派的刊物( ) A. 《文学季刊》 B. 《宇宙风》 C.《水星》 D. 《文化评论》 3 、《女神》是" 火山爆发式" 的诗集,之后郭沫若又陆续创作了四本诗集。其中留有" 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 的诗集是( )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 1、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 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革命文学运动】 1、 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 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革命文学论争】 指的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后期太阳社、创造社之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性质: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结果: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影响: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两个口号”论争】 1、 1935年,党中央根据日寇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策略。1935年底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解散左联。1936年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从延安到上海。鲁迅、冯雪峰、胡风等商量后,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以进行补救。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对此进行指责,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诗界革命: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 2.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3.小说界革命: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902)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说之力表现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小说具有新民救国的效力。 4.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5.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创作方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6. 创造社:1921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发起人:前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后期:冯乃超、杨汉生等。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后期: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 7. 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胡适等发起聚会,1924年底发展为新月社俱乐部,1933年消亡。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8.语丝社: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因孙伏园创办的《语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散文群,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成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见于德国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在1925年发表的一本论后现代绘画的著作《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主义、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后经西班牙的《西方》杂志社翻译转载,才进入包括拉丁美洲在内的西班牙语文学领域。在拉丁美洲第一个引进这一术语的是委内瑞拉著名作家彼特里。他在1948年出版的论著《委内瑞那的文学与人》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在故事情节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东西,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神秘的看法。对现实抑或是一种富有诗意的猜测,抑或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否定,在没有找到更确切的表达方式之前,姑且可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一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与神奇现实主义同出一源,因此,卡彭铁尔可以算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创始人。1949年,卡彭铁尔发表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他自己称这部作品就是"神奇现实"。在此之前,阿斯图里亚斯也发表过两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危地马拉传说》(1930)和《总统先生》(1946),他的小说《玉米人》更是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1955年,墨西哥作家鲁尔福发表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标志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成熟。1967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发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将魔幻现实主义推向高潮,使该流派风靡一时。1974年和1975年卡彭铁尔和马尔克斯又分别发表了著名小说《方法的根源》和《家长的没落》。总之,魔幻现实主义始于20世纪30、40年代,成熟于50年代,60、70年代达到高潮,到了80年代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势头有所衰退,但其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上对当代拉丁美洲文学、乃至于世界文学的影响却仍经久不衰。 魔幻现实主义究竟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还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而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就在于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内涵的模棱两可。安赫尔·弗洛雷说,魔幻现实主义就是现实主义与幻想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界定虽然抓住了魔幻现实主义两方面的主要特征,但似乎过于简单。路易斯·莱阿尔说:"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并不是去虚构一系列的人物或者虚幻的世界,而是要发现存在于人与人、人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神秘关系。具有神秘色彩的现实的客观存在,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泉。"这一论断显然强调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因素,现实就是魔幻,神奇就是现实。对神奇现实的如实描写就是现实主义的真实再现。而安徒生·因贝特则说:"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小说中的人物、事物和事件本来是可以认识的,合理的,但是为了使读者产生怪诞的感觉,作者便故意写得不可认识,不合情理,不肯给以合理的解释,象魔术师那样变动了它们的本来面貌。"这里突出的便是魔幻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