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模板

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模板

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模板
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模板

附件2: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模板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修读学期第×学期制订时间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课程学分

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类别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

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及相互作用;依据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需要,阐述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预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可以用整体性的文字描述,也可以附以结构图或表格的方式加以直观展现。例如:

【本课程是××××专业的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专业综合实践课。通过……方式,采取……方法,培养学生……能力、……能力、……能力。】(仅供参考)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描述中应体现最新的高职课程开发的理念和课程开发的基础,以及开发这门课程的意义,特别是本课程的创新点要突出表述。例如:

【本课程根据……需要,在广泛调研和……的基础上,采用……课程开发模式(如: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或工作过程系统化),遵循……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和……,在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培养学生……。本课程的创新点在于……。】(仅供参考)

这里的语言和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不要重复,尽可能采用概括性的语言。

三、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经验及知识。主要围绕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采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能运用…,完成…”,且这些能力是可测量

和展示的。要体现能力导向、学生主体、项目载体、素质训练、理实一体化等,需列举出显性的目标。

具体应从下述3个方面展开表述:

1.素质目标:是指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应达到的必备素养。如:沟通和协调能力,协作精神,心理素质、诚信品格、社会责任感,工作态度等;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思辨”“应变”等能力,应达到的“会学习”“会工作”等职业素质。

2.知识目标:是指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应达到的与专业技术相关的职业活动的理论知识。

3.能力目标:是指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职业中(与专业对应)应达到的与专业技术相关的职业活动工作能力。

四、课程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可以按工作流程设计,也可以按项目的难易程度设计,也可以按先单项技能训练、后综合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设计。设计时可以要考虑有起始任务和总结任务。课程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其名称原则上采用(名词+动词)形式,在流程图下面,对每一个流程图方框的具体任务进行文字说明。

五、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是根据课程学习目标的要求,对课程整体学习内容的系统规划和设计。需要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单元,转化时学习单元要与前述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具有对应关系,可一对一,亦可多对一。学习单元名称可以与典型工作任务一致。学习单元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或项目。

六、学习单元内容与要求

学习单元名称:

注:

1.拟实现能力应是课程总体目标所描述能力在本学习单元的分解和具体化,具有可测量和可展示的特点;

2.必须掌握的知识,一定是必须、够用,而且对课程内容有概括与整合;

3.在设计学习单元时,要考虑任务或项目载体,及任务的复杂程度或项目的难易程度。要确保一个学习单元应有若干相对完整的可展示的任务或项目;

4.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要把职业资格证有关内容有机融入。

七、课程考核与评价

此处应强调课程考核与评价的整体性,尽量体现出课程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出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校企共建课程应体现出学院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及评价结果。

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具体技能方法的掌握程度,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水平,工作方案设计实施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包括出勤),工作效率(包括进度),工作质量(失误率、正确率)等;

八、课程资源的选用与开发

此处应明确本课程是选用现有教材还是自主开发教材。若为选用现有教材,建议选用先进、适用、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十三五”规划或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含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列出确定的教材名称及出版社;若为自主开发教材,应说明教材为什么开发、由谁来开发、开发什么内容。

同时要列举出要准备或开发的教学资源,如:实训指导手册、教学课件、网络资源、仿真软件、主要学习参考资料等。

九、师资和实训条件

应说明课程师资团队情况,课程所依托的校内外实践实训条件。

信息检索作业

信息检索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________ 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___________ 李海龙____________ 学号152080201016 _____________

1.写出目前我国国内的主要文献传递服务机构,阐述其主要特点及功能。 (1)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 211工程”“九五” “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CALIS的宗旨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 特点:CALIS采用的分布式文献服务传递,CALIS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下设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七个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一个东北地区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2)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 是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于2000年6月12日组建的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网上共建单位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心设办公室,负责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现在我们所说的知识,是指立即能派上用场、能见到成效的信息,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这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中提出的观点。个人之见,这个观点其实也是在思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关系问题。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更多是专业教育,而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的更多是通识教育的使命,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问题就是专业化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问题。 德雷克?博克的话所涉及到的还是当今中国大学的一种现实。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中,专业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人们普遍看法是“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以选一个好的专业很重要。同时大环境下对于技术性工人的需求增加,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的学生相比于大学生能更好适应这种需要而受欢迎,这就让高等教育界的老师们困惑了。为了迎接这一挑战,高等教育界不得不舍通识教育而取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大学里专业与就业的密切联系,所以专业越分越细,也越来越面向市场,一所大学的教学成就也更多的是由它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决定,而不是它的历史底蕴与学术成就。 这就是当今中国大部分大学的现实,就业等同于一切,一个学生进入一个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专业技能,以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当一部分大学秉承这样的一种办学宗旨时,无可厚非,但是当很大部分大学甚至是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大学也不得不以更细分的专业化教育应对这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战时,大学就已经变味了。曾经很多学者都说过,大学不能像职业学校、技术学校一样只教你一种专业技能,否则它和职校技校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大学就是如此,我们的很多老师、同学、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至于有没有培养一种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说出来都会被很多人所不齿,这是事实。那么,在专业化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识化教育真的没有价值了吗?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它并不是仅传授给学生一种知识,而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其实高等教育起源的时候最开始的目的就只是纯粹的思考方式培养与品格塑造,牛津、剑桥、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了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在这些学校,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体部分,各个学科课程逐渐向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紧密融合的方向发展。通识教育的优点很多。其一,它的接触范围广,学科融合性强,更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襟,同时它也更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品德塑造,所以通识教育更容易培养综合性优秀人才。其二,它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知识,更加容易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新兴趣点,也让学生更加有学习动力,而这一点往往是专业化教育最大的缺陷。中国的高等教育选拔门槛是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而在高考后的志愿填报不少学生接受了专业调剂,也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是十分盲目。进入高校后却发现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这个选择,或者不适合在这个专业中学习,但还得要硬着头皮学下去。而高校中转专业的机会,通常是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学得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这样子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痛苦,何来动力?其三,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适应性。很多人都说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病是“通而不精”,我们得承认通识教育相比于专业化教育确实在某一领域精通性差了一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至少高等教育领域,真正的学习传授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是一种共识,并且大学里面所学到的能够用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少之又少,那么,以形成自己独特思维方式的通识教育比起专业化教育在适应多变社会里面的多变职业也就更有优势了。毕竟现在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社会,学会大部分知识是不可能的,那么掌握学习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而这一点,通识教育会做得更好。不仅学习能力,由于通识教育接触面广,它在融会贯通、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很有优势的。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一)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一) 摘要:我国通识课程的建设存在着概念不清、教育哲学欠缺、缺乏相应政策和制度的支持、目标不明晰、构成比例失调、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划分标准不一、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等问题,应该从理论建设、政策法规、技术操作等层面着手进行改革。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时至今日,关注通识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通识教育的研究不断展开并逐渐深入,通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但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各高校的通识教育实施状况还不尽如人意,水平还不高,这与各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是直接相关的,本文拟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作些探讨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建议。 一、九个问题 (一)通识课程的概念不清 在现今的大学教育实践中,对大学通识课程的理解至少有三种观点:一是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又是指人文社科类课程,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教高(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二是指可以任学生自由选修的“公选课”,如“两课”就不属于通识课程,因为它是必修课。三是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并且将之分为正式通识课程与非正式通识课程。正式通识课程是指以学科或教材形式出现的,通过文本课程以及课堂教学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非正式通识课程,是指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研究校园环境、社区环境、校园景观,学习校园文化、学校传统、校风校训等内容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的概念不清,直接导致了通识课程实践的混乱和低效。在上述三种观点中,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并且认为应将正式通识课程进一步区分为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与核心通识课程。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是指语言、写作、计算机运用以及体育与保健等课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修习且要达到相应要求的课程。核心通识课程就是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以外的那些通识课程,它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建构,平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是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的重点与核心。 (二)通识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欠缺 正确把握科学理论是我国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目前,通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有三种理论。1](131-142)一是精义论,主张以经典著作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认为人类的文明虽然与时俱进,但在变迁中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存在,这种核心价值尤其保存在经典文献之中。通识课程要体现人类的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因而经典著作便自然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二是均衡论,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种知识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才能避免20世纪以来学术过于分化所导致的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因此,必须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视野、平衡的心智。三是进步论,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目前,我国通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这三种理论的影响,在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地能看到它们的影子。但三种理论各有其缺陷与不足。而我们在设计通识课程时,没有很好地进行消化与吸收,说不上有什么理论依据,还未找到通识课程建设的成熟理论,所以,目前通识课程设置和开发,基本上处于比较自由随意和散乱拼凑的状态。

信息检索实验2014190739

信息检索课实验题目 1、举例说明搜索引擎中filetype、site、双引号这三个高级检索语法的功能。:1)请问上述语法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情况下用到这些语法?2)自己设计一个或多个检索案例,体现这些语法的功能,说清楚检索意图和检索表达式,并对检索效果进行评价。 参考:https://www.doczj.com/doc/1314138577.html,/search/page_feature.html#09 1)①filetype:是Google 开发的一个非常强大而且实用的搜索语法。是用来限制文档类型的搜索语法,可以限制pdf,xls,txt,ppt,doc等文档类型。通过这个语法,Google 不仅能搜索一般的网页,还能对某些二进制文件进行检索。目前google支持的filetype 文件类型是:ppt xls doc rtf swf pdf kmz kml ps def。常用的是前面的几个,分别是ppt文档,excel数据文档,word文档,写字板文档,flash,pdf文档,google earth坐标文档,后面两个很少用得到。百度中,filetype支持的文件类型有:ppt xls doc rtf pdf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使用filetype命令的时候,后面的文件类型必须是以上的文件类型(百度和google不一样),除了要输入文件类型,我们还要输入关键词,如上面提到的filetype:ppt 新时代整形医院,如果我们只使用filetype:ppt 则搜索不到你想要的内容,因为搜索引擎不知道你想要什么。 ②site: 是seo人员最熟悉的搜索指令,用来搜索某个域名下的所有文件。 用途:1、可用于限制网站类型,学术资料在edu、org中会更精练,政府相关的在gov 中也许更容易找; 2、用了edu、org、net、gov之类的域名后缀,并不会搜索所有含这个后缀的网站。 3、搜索某种语言或某个关键词在指定国家的网站; 4、有的网站没有提供站内搜索,或者它的信息结构混乱,内容又多,不好找东西,那么可以用“site:”对这个网站进行检索; Google的“site:”功能比多数网站自己的站内检索还要好用,如果你查的不是动态数据库,而且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话。 5、搜索不欢迎你搜索和免费使用的网站、数据库的部分内容; 6、用“site:”搜索死链接网站、已关闭网站内的信息。 语法格式有两种: 1.site:网址关键词 2.关键词 site:网址 把搜索范围限定在特定站点中,如site:某某.com。“site:”后面跟的站点域名,不要带“http://”;site:后面带不带www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些域名还包括二级域名,如:site:www.某某.com和site:某某.com,搜索结果就不一样;另外,site:和站点名之间,不要带空格。 ③双引号:把搜索词放在双引号中,代表完全匹配搜索,也就是说,搜索结果返回的页面包含双引号中出现的词,连续也必须连续匹配。使用双引号("")进行词组检索利用双引号查询完全符合关键字串的网站 精确匹配——双引号和书名号如果输入的查询词很长,百度在经过分析后,给出的搜索结果中的查询词,可能是拆分的。如果您对这种情况不满意,可以尝试让百度不拆分查询词。给查询词加上双引号,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2)filetype ①1.登陆百度https://www.doczj.com/doc/1314138577.html,/查询基础会计复习资料,要求只要doc格式。

信息检索作业

信息检索作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信息检索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李海龙 学号 152080201016

1.写出目前我国国内的主要文献传递服务机构,阐述其主要特点及功能。 (1)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CALIS的宗旨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 特点:CALIS 采用的分布式文献服务传递,CALIS 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下设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七个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一个东北地区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2)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是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于2000年6月12日组建的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网上共建单位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心设办公室,负责科技文

通识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通识教育?为什么要搞通识教育?我不想从五花八门的教育学定义出发,而是和大家聊聊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当一位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她的头脑中一般只有高考要求的那几门学科的不完整的概念。即便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对其它学科和专业名称有所接触,但也知之甚少。这时如果让他一头扎进一个狭窄的专业,他就会像迷失在原始森林中的猎人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就像一片森林,一个猎人如果不了解这片森林中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他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们学会打中野物的技术,而是要先熟悉环境。 通识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所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一般指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这些学科大致相当于我们所称的“基础学科”,英文叫“discip1ines”。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大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推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基本按照这些学科来组织,只是最近加强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维度,这是因为“disciplines”代表了人类探究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类型。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敢班门弄斧地妄谈各个基础学科的思维特点。仅从文学艺术和科学两大知识体系的比较上与大家讨论。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的,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今年,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课程表上,出现了一批新的课程——自2006年起实施的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实施10年后开始“大换血”。18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重新规划,一些不符合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将进行调整。据悉,整个调整过程将持续3至5年。 新方案打破学科壁垒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共分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此次调整后,核心课程增加了新的模块——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 这七大模块共分50多个基本课程单元,而且不再按照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大科目进行分类。 复旦大学将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每个课程单元成立教学团队,不同院系、学科和专业的优秀教师共同规划同一个单元的课程,共同研讨教学读本。 比如,原本文史经典中的子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各个院系的老师各开各的课,而是在“诸子经典”这一基本课程单元中,由来自中文系、

历史系、哲学系等不同院系的老师们共同组成“教研室”,对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读本等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研讨,重新整合。 10年探索试点,通识教育目标进一步深化 在中国的大学中,通识教育课程出现时间才10年左右,许多大学对究竟什么是通识课程的认识,是在教学中逐步统一的。 复旦大学是最早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高校,在2006年推出前,全校曾经就此进行过讨论,即这一课程设计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的共识是——大学必须培养“全面的人”。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心智最开放的时期,而高中的文理分科使得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割裂。因此,在通识教育最初实施时,六个模块的设计意味着学生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宽度。 但现代知识体系中,学生要真正掌握足够宽度的知识,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加之目前国内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普遍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结果导致课程短缺而不得不因人设课。

专业信息检索作业

兰州交通大学(大作业) 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课程名称《专业技术信息检索》 大作业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x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 成绩:

第I部分 一、检索课题 我理想的工作——HR主管 二、查阅的图书 1.钟召平王剑波李瑞昌主编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创业指导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2.向建杰主编大学生职业规划20堂必修课 广州城出版社2014 3.陈胜军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13 4.杨少杰主编集团人力资源管控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三、查阅的期刊 汤迪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摘自《中国市场》2015年第12期126-P127页 余建伟宋德玲我国IT外包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个案研究——以C公司为例摘自《中国市场》2015年地9期96-98页 金军企业资产管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摘自《商业经济》2015年第2期83-8页 王志良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自《经济师》2015年第3期234-235页

四、查阅的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1314138577.html,/中国人力资源网 https://www.doczj.com/doc/1314138577.html,/三茅人力资源网 https://www.doczj.com/doc/1314138577.html,/index.html山东人力资源网 https://www.doczj.com/doc/1314138577.html,/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网 五、信息阅读分析 1.性格 优点:细心、外向、乐观。 缺点:浮躁、敏感、容易犹豫。 2.自我分析 我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大学期间的专业课学习中并不是很好,基础薄弱。而且,我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了解甚少。但是对于IT行业的培训和管理行业比较感兴趣,对资源的管理能力和信息的整合归纳能力较强,能很好的于他人进行沟通,在了解他人的需求之后,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在社会上需要和不同人打交道,在掌握本专业的基础同时,也要懂得和别人的相处模式。外向和细心的性格可以帮助我实现在社会上的主动适应性学习。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习我觉得自学可以完成,更多的是实践,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信息的处理还需要很大程度的加强。 六、信息利用 总结 一.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二、就业方向

新课程改革实施计划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规划要求,我省将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现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精神和《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实施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实施的过程中,促进全体教职工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并在实践中加强教学研究,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探索高中新课程管理制度

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三)探索新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好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工作。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掌握高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特点,掌握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必修、选修模块的基本内容、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等。同时推进校本培训,实施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从教学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五)建立和不断完善校本管理制度 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和本校实际的管理体系,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 三、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大学教育应注重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大学教育应注重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一辩立论: 主席、各位评委、在座的同学,大家好!针对于对方辩友所下定义,我想说···那么就来听听我方的定义吧!通识教育,是建立起广泛的知识平台的教育模式。但是,众所周知,面面都到往往面面都不到,通识教育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它的浅尝辄止。而专业教育,是以某一学科为主要教育,以其他知识为辅的教育,在广博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对某个领域更加注重教育模式。我们所说的专业教育,并不是说不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不是说教育出来的人才只知道专业领域的知识,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大学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包括本科教育、硕博教育。那么,当今社会的需要是什么呢?是需要各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做出突出贡献。我方的判断标准是哪者更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哪者更能够推动知识技能的改进,哪者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对方辩友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不得不指出:··· 接下来,我方也从三个方面论证: 对于社会来说,首先,当今社会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呈现波状式上升,而社会分工则是呈现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需要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就需要更加需要专业教育了。其次,现代社会要求分工,当然就需要合作。分工的基础是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够在深度上进行探索。而合作的前提是,各人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专业教育恰恰可以培养某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而通识教育无法满足分工的基础,也无法满足合作的前提,进而是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所以我们说,在这样的框架下,专业教育明显就尤为重要了。 对于人类各种知识技能来讲,只在广度上进行扩展,显然是无法对知识技能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的,在深度上的探索才是最有力度的推动。知识技能方面的不断深入、不断提升,是专业教育的宗旨,专业教育可以提供各方面高精尖知识,培养高精尖人才,从而对知识技能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而通识教育无法做到高精尖知识的提供,更不用说培养高精尖人才了。 对于个人来说,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有什么特征呢?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深化,这对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投入的精力有着更加高的要求,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既然不能穷尽一生来通晓几个领域,那就穷尽一生来精通一个领域。而且,通识教育的人才成果,跟各个专业的专业人才相比,在某一领域的竞争力无疑是薄弱的。所以,专业教育也就成为了必然。 我通过对当即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个人方面来论证了我方观点,所以,我方有理由坚信:大学教育应该注重专业教育。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通识教育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管理,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课程建设经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养成文明意识与历史观念,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提升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以下简称通识核心课)更加注重经典阅读、深度学习、问题探究和能力养成。 第三条通识课程重在启迪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识课程应更多地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第四条通识课程分为以下四个系列: 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

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III.艺术与人文。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和人文情怀。 IV.数学、自然与技术。这类课程目的是向学生打开自然世界,以科学思维和方法展现大自然内在的法则,使学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第二章组织结构 第五条学校设立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 (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为学校通识教育提供咨询建议并推动通识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务部。 第六条专家委员会根据工作情况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其职责为:

信息检索实验答案

一:《中图法》网站的网址名称https://www.doczj.com/doc/1314138577.html,/ 我感兴趣的是情报学、情报工作分类号是 G35 二:以下图书的分类号 O621.25 有机化学及实验 I24 《三国演义》 O65 分析化学 O62 有机化学 I24 周恩来传 G64 研究生英语高级教程 Q814 酶工程技术 Q93 微生物学 Q939.9 生物芯片技术与实践 G64研究生英语高级教程 三.根据分类号,查所属类目 Q51 蛋白质⑨ O622 有机化学 J211.6 绘画材料和工具 I206 文学评论和研究 O657 仪器分析法(物理及物理化学分析法)⑨ H315.9 翻译 O61 无机化学 K29 地方史志 F742 国际贸易关系 O631 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物理化学 四.题名/责任者: 遗传毒物/(日)西冈一著张研译 出版发行项: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05 ISBN及定价: 7-110-00280-2/1.00

五: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类型(根据出版形式划分) 图 书 中外文电子图书 期 刊 数字资源导航。 会议论文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学位论文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音像资料 超星名师讲坛:https://www.doczj.com/doc/1314138577.html,/ 专 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 标 准 国道标准数据库 专 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 报 纸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六、美国四大科技报告简介 1.PB 报告 1946年,美国为了整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战败国缴获来的大量的内部科技资料,在商务部下成立了出版局(Office of the Publication Board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简称PB ),负责整理、公布这批资料,因每件资料都寇以“PB”作为标识,因此称为PB 报告。图 书 期 刊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音像资料 专 利 标 准 报 纸

信息检索作业范本

文献检索综合检索报告 07 级 * * 专业 * * 班学号 *********** 姓名 * * *

题目:节能制冷技术及制冷设备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检索词:制冷(Refrigeration) 节能(Energy conservation) 技术(Technology) 设备(Equipment)发展趋势(Developing trend) 检索过程:以中文检索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为例,第一步现在搜索栏内输入关键词制冷,搜到了与制冷相关的文章10200篇文章,但与题目的相关性有的文章很差。因此采用逻辑联合的方式进行搜索,再搜索栏内输入关键词制冷and技术,然后进行检索,得到了295篇文章,进一步利用检索词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结合,输入关键词制冷and设备,然后进行搜索,搜到652篇文章!接着变换搜索方式在搜索栏内输入文摘节能and制冷and设备,然后进行搜索得到了201篇文章。接着还可以变换搜索方式一题目名的方式进行搜索制冷and技术and设备,然后进行搜索得到搜索结果19。 然后变换搜索数据库,进入CNKI网络数据库,进行不同的逻辑组合进行搜索,在搜索栏内输入关键词节能and制冷and技术,然后点搜索搜索到了316篇相关文章,为了扩大搜索范围和结果,输入关键词节能and制冷and技术and发展and趋势,搜索到了1文章,由于检索到的文章少,进一步进行检索,输入检索词节能and制冷and设备and发展,搜索到了8篇文章。 进入外文搜索网站EBSCOhost Web,然后进行逻辑搜索,这些行为同样是在时间2000到2008的范围内进行搜索的,输入检索词Refrigeration and Technology,搜多到了36篇文章。感觉搜索的结果还是不很理想,于是在中国科技在线和百度网站上进行搜索,已得到更好的结果.现将具体检索结果介绍如下。 检索结果: (1)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 检索年限:2000-2008 检索词:制冷 检索过程:进入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点搜索中的高级搜索,输入检索词,输入限制的年限,点击搜索进行搜索。 检索结果:10200篇文章 论文篇名:磁制冷发展现状及趋势:Ⅱ磁制冷技术 著者:陈远富滕保华 载文期刊名称:《低温工程》2001年第2期 摘要:简要介绍了磁制冷实现的原理,概括了磁制冷与气体压缩制冷的差异,比较了4种磁制冷循环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重点评述了室温温区磁制冷样机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磁制冷的关键技术,最后给出了磁制冷的潜在市场并展望了发展趋势。 (共7页) (2)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 检索年限:2000-2008 检索词:制冷and技术 检索过程:进入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点搜索中的高级搜索,输入检索词,输入限制的年限,点击搜索进行搜索。 检索结果:295 论文篇名: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及其在船舶上的应用 著者:甘伟章学来 载文期刊名称:《机电设备》2000年第4期 摘要:该文介绍利用低品位能源的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质的选择,并

浙江工商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浙江工商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浙商大教〔2015〕121号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我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践“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审美情趣、团队精神、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建立符合浙商大特点、具有“大商科”特色的通识教育教学体系。 二、主要内容 1.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组织机构 (1)成立“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系统谋划设计和建设规划。 (2)成立“通识教育中心”,负责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管理。 2.调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 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课程结构分为普通共同课(思政、英语等)、学科共同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和任意选修课。其中通识课8学分,要求在一、二年级选修;任意选修课 —1 —

8学分,分甲、乙、丙、丁四类,且每类有学分要求,在三、四年级选修。为了突出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体现出通识课程的内涵,把“通识课和任意选修课”合并为“通识选修课”,学分为12学分,原则上在一、二、三年级选修。同时,把任意选修课作为专业补充或个人兴趣爱好而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可在全校开课的课程中选择,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的学分为4学分。 3.优化通识选修课程体系 现有通识选修课程分为“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哲学与宗教、经济与社会、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为了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并突出“大商科”的人才培养特色,把通识选修课程分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文化、经济?管理?法律、写作?认知?表达、自然?工程?技术、创新?创意?创业”六个模块。其中,文科类学生需选修“自然?工程?技术”模块学分、理工类学生需选修“文学?历史?哲学”类学分,非经管法类学生需选修“经济?管理?法律”类学分,具体各模块的学分由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具体确定。 4.建设一批精品通识选修课程 为了提高通识课程的质量和优质通识课程的受益面,体现优质优酬,5年内建设40门左右的具有浙商大特色的精品通识选修课程。学校将采取遴选立项、期满验收、定期复评、不断更新 —2 —

信息检索作业

信息检索结课作业 姓名:__专业:____学号:__ 一、理论知识 1、信息源的分类? 答:1)文件信息源 2)政府信息源 3)行业协会 4)公益信息服务商 5)信息咨询及中介咨询机构 6)内容信息服务商 7)个人信息源 2、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有哪些? 答:1)图书馆体系 2)科技信息研究体系 3)特种文献服务系统 4)档案系统 5)其他(OCLC CALIS万方中国知网等) 3、常用的信息检索技术有哪些? 答:1)布尔逻辑检索 2)截词检索 3)位置检索 4)字段限定检索 5)加权检索 6)聚类检索 4、举例说明检索策略如何制定? 答:1)明确检索的内容和目的 2)尽可能使用专题检索工具及专业数据库,并收集一些专题信息网址3)了解何种信息由哪些机构提供服务,并注意收集一些机构的URL 4)了解常用的搜索引擎以及检索系统的特性与功能 5)掌握实用的检索技巧 6)机检和手检有机结合起来,节约检索费用 7)注意检索策略信息动向,培养信息检索能力 5、举例说明检索的基本流程有哪些? 答:1)分析用户的信息检索请求 2)了解检索工具系统的基本情况 3)制定检索策略 4)拟定并执行具体检索步骤 5)获取并整理检索结果 6)分析评价检索操作与检索结果 6、检索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有哪些,并分别说明如何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答:结果不理想原因: 1)标引的质量 2)检索语言的性能 3)检索策略的优劣 4)检索人员的信息素养 提高查全率:1)使用泛指性较强的检索语言(如上位类、上位主题词) 2)改变布尔运算符(将且改为或) 3)使用截词符 4).改变检索项。如要求检索词位于标题中或为关键词或主题,检出记录数少,则可改为要求位于摘要或全文中,检出记录数即可增加. 5).减少限制条件,增加副主题词 提高查准率:1)使用专指性较强的检索语言(如下位类、下位主题词) 2)使用截词符 3)改变检索项。如要求检索词摘要或全文中,检出记录数多,则可改为要求位于标题中或为关键词或主题 二、模拟检索 题目: (一)定题检索(按给定实例模式检索) 题目: 检索示例:检索课题:超高温气体流动 课题分析:“气体”是本课题主体,“超高温”限制,“流动”是研究内容,故检索词是:气体超高温流动 选择的检索工具:维普数据库 检索策略:检索式:气体*超高温*流动 文献范围:期刊论文 检索式的调整过程:气体*流动找到相关结果660条 气体*超高温*流动找到相关结果共找到1条 结果整理:选择一条整理 答:检索课题:留守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现状及对策研究 课题分析:“留守老人”是本课题主体,“物质和精神生活”是研究内容, 故检索词是:留守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 选择的检索工具:中国知网 检索策略:检索式:留守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 文献范围:期刊 检索式的调整过程:留守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找到相关结果647条 留守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对策研究找到相关结果247条 结果整理:【作者】肖结红; 【机构】巢湖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生活状况;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2010SK491) (二)自拟题目检索(题目要根据自己专业情况来或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题目) 1、分析过程(100字左右字的问题分析过程,要体现检索词和分析的过程)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概述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概述 发表时间:2015-06-24T08:51:39.8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8期供稿作者:孙燕超[导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对通识教育赋予不同的意义。通识教育同教育的发展一样,内涵也是变化发展的。 孙燕超兰州大学教育学院730000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知本”社会的到来,通识教育日益得到认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不同学者的观点大相径庭。对近年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的关系研究与争论进行梳理和分析,明晰二者的定义和二者关系,总结对策,有利于未来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也期待能提供理论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改革 “通识教育”的概念于19世纪在美国诞生,从1828年的《耶鲁报告》,到1945年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的高等教育》重申与强调,致20世纪以来知识经济时代的诉求,已历经20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与核心追求,通识教育日益得到强调和重视。 一、通识教育的定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对通识教育赋予不同的意义。通识教育同教育的发展一样,内涵也是变化发展的。虽然迄今为止,学者们对通识教育尚未有一个统一而明晰的定义,但都体现并认同其基本内涵,一是指与专业教育部分相对的部分,主要表现为专门的通识课程;二是指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观,通识教育是一种终身学习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全面素质的教育”。[1] 二、专业教育的定义 专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专业划分为依据开展的教育。布鲁贝克将专业教育解释为“为工作而接受的教育或训练”。[2]哈佛大学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将专业教育定义为“旨在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的教育”。专业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划分是其基本依据。专业教育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和总结,我国学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主要包括三个观点:一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二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关系。 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 该观点认为,大学作为社会的中心与文明的灯塔,培养的是全面的人,是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一个职业人与劳动者,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宽广的文化知识,科学的理性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2], 这样一个公民,他必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如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言,大学“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这一理想必定通过通识教育才能实现。显然,本观点是经典意义大学传统理想的坚守者,是所谓的“经典学派”。 2.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该观点认为,在市场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大学只有适应社会,承担社会服务职能,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大学作为培养人的主要场所,为社会输出的也应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按照社会分工对大学生实施专业教育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应该是为专业教育服务的,是相对一定专业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同时,通识教育只有依托专业教育,才能实现。可以看出,该观点是典型的“高等教育适应论”,高等教育适应市场成为趋势,可称为“市场学派”。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 该观点认为,过分强调通识教育容易使教育陷入空洞,陷入知识技能“无用论”,而过分重视专业教育则会使学生只熟悉单一学科体系,对其他领域一无所知,容易失去综合交叉的学习机会以及不同领域自我探索沟通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并重,实现“两手抓”,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并行,打破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界线,以取得通识知识与文化等方面的平衡,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人文精神和教养的人。可称之为“中间学派”。 四、问题与启示 通过上述“经典学派”、“市场学派”以及“中间学派”的观点争论,一方面说明当前学界与社会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对通识教育没有明晰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导致通识教育口号虽响,却步履维艰。如通识教育概念模糊。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显得空洞化,没有明确的对象与方法。二是课程不明晰。各个高校的通识课程概念模糊,设置标准不一。有的认为人文教育就是通识课程,有的则以选修课代替通识课。 因此,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要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与消长中走向融合,必须明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开展通识教育理论统一与实践探索。恪守学术自由理念与适应时代需求,促进文化之间的博弈、整合, 保持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参考文献 [1]顾秉林人文教育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2]姜彩丽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J].黑龙江教育,2012,(8),47-4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