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国学课程笔记

中华国学课程笔记

中华国学课程笔记
中华国学课程笔记

第一讲《易经》与易学

一、龟卜

龟卜:预测未来的方法。

龟兆:甲骨上经火烤的裂纹判断吉凶祸福。

君主根据卜官的报告决定是否做某件事情。占卜官把占卜的事情刻在甲骨上,这是占辞。占卜官把事情判断的结果刻在甲骨上,这是验辞。

晋献公是晋文公/重耳的父亲。

二、蓍筮

蓍草是一种草。蓍筮指古代用蓍草来占卜预测的一种活动。

变卦:三个多数是老阴,三个少数是老阳。

老阴和老阳是变爻,如果是老阴变为阳爻,如果是老阳变为阴爻。

从老的一卦变为新的一卦称为“之”卦,“之”就是“至”的意思,表示从一卦变到另一卦。

三、《易经》

古代用于蓍筮的有三部《连山》《归藏》《周易》

《周易》是群经之首,分为《易经》《易传》两部分。

《易经》是经文;《易传》是对经文的解释。

《易经》由64卦组成,每卦分为五种要素:卦象,卦名,卦辞,爻名,爻辞。

太极是宇宙的起点,宇宙万物由太极衍化而来,太极包含世间万物。

两仪是太极分化后世界的状态,一般解释为阴阳。

四象是由阳阴组成的四个卦象。

八卦,把四象的每组符号再增加一个阴或阳的符号,会形成八种不同的组合,称为八经卦,是最原始的卦象。

六十四卦,把八经卦相互配合,最多可以形成64别卦,两卦为一组,有相互关系。

四、《易传》

《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发挥。

“十翼”就是指《易传》的十篇,要想读懂《易经》,必须依靠《易传》提供的这十个“翅膀”。

五、京房易学与王弼易学

象数易学:是西汉京房继承《易传》发明出的推算祸福吉凶的方法。

象数易学是易学的主流。特点是采用技术方法对事情进行预测,相当于算卦。《京房易传》非常复杂,被称为“纳甲筮法”。

义理易学:是魏晋王弼等人阐发的,义理易学是着重探讨卦义和道理的学说。

义理易学是后起的学术流派。义:卦象、卦辞的含义。理:道理。

第二讲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与五行

阴阳的含义:

(1)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属性。

(2)阴阳表示两个相互依存的空间世界。

(3)阴阳表示世界万物周而复始的运动。

五行表示五种物质元素,以及这五种物质元素之间的关系。

《尚书·洪范》曰:

——“木曰曲直”木:植物能够弯曲

——“火曰炎上”火:发光发热,向上生发,特性是炎上

——“土爰稼穑”土:生长庄稼的性质

——“金曰从革”金:金属可以制造锋利的工具用以刺杀野兽

——“水曰润下”水:水往低处流,具有浸润的性质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相克”学说的意义:

中国文化有中国文化的世界观、方法论,“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是一个古代人所用的理论体系。“五行相生相克”虽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定义,但并不代表五行相生相克就是错的。五行生克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进了日常生活、古代天文学、社会伦理学、中医等方方面面,具有现实作用和意义。

二、五行学说与朝代更迭

战国邹衍运用于解释政治,叫五德终始学说,是一种基于物质要素的政治理论模型,是唯物主义的。

秦朝,秦文公曾经捕获过龙,龙跟水有关,所以秦朝属于水德。朝代的颜色就以黑为正色,政府官员就应该穿黑颜色的官服。政治生活中用的尺,其标准以六为标准。音律应该基于大吕(大吕是五音中的一个基调)。在政治策略上应该实行严厉的镇压政策。

五行学说解释朝代更迭:

邹衍认为,每个朝代都有其代表的元素,后面一个朝代对前一个朝代是相克的关系,即革命论。其目的是寻找朝代更迭的合法性。

三、五行学说与政治生活

五行类:人事出了问题导致木、火、土、金、水发生异常。

五事类:貌(容貌要恭敬严肃)、言(要听从大臣的劝解)、视(君主看事情要清楚明白)、听(广开言路,足智多谋)、思(应该睿智,成为圣人)

四、阴阳五行与中华医学

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

用阴阳学说解释中华医学:

(1)解释人体结构

(2)解释人体生理功能

(3)解释人体病理变化

(4)指导诊断病症

(5)区分药性(寒凉温热)

(6)指导治病养生

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同类器官之间的关系:

(1)同类相从:

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肝脏生了毛病,会在他的眼睛、眼泪、筋、指甲等方面有所反应,情绪上也会易怒,人们常说怒伤肝。

(2)异类相感:滋养与抑制。

用五行来解释:肝(木)滋养心(火),心(火)滋养脾(土),脾(土)滋养肺(金),肺(金)滋养肾(水),肾(水)滋养肝(木)。

抑制同理。

五、中医与西医

中华医学优势:保精护肾,调养脾胃,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治疗非器质性疾病(即功能性疾病)

中医与西医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

中华医学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注重保健防治——这是医学的最高境界,与兵法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相同。

中医在治疗功能性疾病方面有哪些长处:

功能性疾病是不可见的,与器质性疾病(可见疾病)相反,中医可以调理各种“痛”“酸”“乏”等功能性疾病。

药食同源:日常食物的性质分为寒凉温热。螃蟹性寒,姜性热,螃蟹蘸姜汤。

第三讲法家学说

一、商鞅与韩非

商鞅:血统——公孙鞅、国家——卫鞅、封地——商鞅

商鞅变法:

经济:井田制->自耕农制

政治:分封制->郡县制

法律:成文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邻里连坐

军事:二十等军功爵制

韩非本来会被重用,却被自己同门的李斯害死,他的死根本上是由法家自私自利的观念造成的。

二、人性与法律

告子所说的“食色性也”:“性”表示天生就有的心理因素。喜好美食和美色是人的本性,进食维持生存是本能,喜欢美丽的事物美丽的人美丽的配偶繁衍优秀后代也是一种生存的本性。

韩非论为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法家的人生观就是为自己。

法家婚姻的核心是利益:“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法家“一断于法”的主张,包括赏(城门立木)和罚(秦惠王犯法,老师受罚)两方面:法律是衡量是非对错的唯一标准,强调依法治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法家人性学说:韩非认为人性无善恶,善恶皆为人好利的自然所为。如为了赚钱,造车的人希望人都能长命和富贵,造棺材的人希望大家都能早死,二者看似矛盾,但并没有善恶之分。

三、奖惩严明与富国强兵

政治主张:各司其职

经济主张:奖励农耕,抑制商业。

韩非《五蠹篇》:儒者,侠客,纵横之徒,私门之徒,工商业者。

四、政治管理三要素

法:依法治国,针对全体国民

术:以术御臣,针对的对象是手下官员

势:以势临臣,对象是政治家自己

五、经验与教训

法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强调人的动物性,肯定个人利益,注重法律约束,重视政治和经济效率,强调富国强兵,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管理方案呢。

总结:

法家:重视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学派。

长处:适用于乱世,是富国图强的利器。

短处:不适于社会安定,会导致社会崩溃。

第四讲先秦儒学

一、起源和变迁

孔子创儒:克己复礼,性近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传儒:仁政主张,民贵君轻,修身养性。性善论

荀子综儒:性恶论,主张通过教育改善人性本恶。综合诸子,形成了以儒家为本、兼容法家、道家的政治学说。荀子的学生有李斯、韩非。荀子儒学标志着先秦儒学的终结。

儒家学说的纲领:四点一线——四点:人性论,教育论,仁学,礼学;一线:中庸之道

儒学是让人讲道德,守秩序,做社会化的文明人的学说。儒学是以人为焦点的政治学。

二、人性论

性:生来就有的心理素质,是不学而能、自发起作用的心理因素。

法家:食色性也。人与畜生没有区别。

儒家:人具有社会性,人具有超越牛马的高尚品质。

孔子:人性相近。

人的天性是差别不大的,后天社会实践(学习,教育,影响)使人们变得不同。孔子认为,社会上有两类人:君子与小人。

孟子:人性本善。

“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是人天生就有的,是根治于人内心的,而不是外在输入的,所以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性善的。例子“孺子入井”。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荀子: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并非是贬义词,而是指社会、文化、教育的表征。人的善性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受社会影响形成的。人生来而好利,生来就有仇恨,所以彼此残杀,生来就有欲望,所以有声色犬马的行为,顺从人的天性必然导致争夺和厮杀。圣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使他们成为了圣人(人格培养,学与教)

荀子的“性恶”与告子的“食色性也”不一样。“性恶”:需要积极学习,改正恶,向善。“食色性也”:这就是人的天性,没有善恶之分。告子跟类似于法家韩非子。

三、学习与教育

孔子让弟子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弟子:主要包括古代贵族,尤其是下级贵族“士”。政治社会知识:礼,乐。专业知识:书,术。本职工作:射,御。

礼:行为的礼节,在什么样的场合,怎样举手投足,彬彬有礼。

乐:音乐,政治活动中离不开音乐。

射:乘车射箭,这是仕的基本职能。

御:驾驭战车。

书:读书识字。

数:算术。

最不重视教育的是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最重视教育的是荀子。

孟子重视学习:虽然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善的基因,但要使这善的基因茁壮成长,需要后天环境的培育,需要每个人的勤奋学习。希望社会上的人们向尧舜学习,向圣人君子学习,使内心善的根苗茁壮成长,主导人的一生,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

孟子的“大丈夫”,如果放到法家那里,就是刁民。

荀子的学习理论:化性起伪。(很有现代性,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批判社会中的恶人恶事,宣扬真善美。让人们改善自己先天的恶性,培养善性(即伪)。如果每个人都虚伪,一贯虚伪,坚持一生,时时刻刻虚伪,那这个人就是君子。人性过度放纵,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应该根据学习角度去改造引导。

荀子做《劝学篇》阐明学习的重要与意义: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整天的想,不如片刻的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思考”是自己在这里想事情,“学”是从别人那里得到想法。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人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并且付诸行动,随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会少犯错误。学习和思考要相辅相成,既要从外界获得知识,又要通过思考将这些知识内化,分类,挑选。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个人努力学习,就有可能胜过自己的老师。

(4)学不可以已:学到老活到老,永无止尽。

(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品形成的重要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趋向于更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的成长。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不懈去雕刻,像金属石头这样坚硬的东西,也可以雕刻。强调坚持的重要性。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不一步一步走,就积累不到千里,说明要不断学习,要慢慢积累。

四、仁学

仁,是个会意字,表示两个人,表示两个人之间良好的道德伦理关系。

仁学就是维护良好道德关系的学说。

(1)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愿意的也是别人愿意的,你应该替别人着想,你不愿意得到的结果,别人也不愿意得到,不要那样对待别人。强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3)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献媚讨好,这样的人很少是仁义之人。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一个仁义的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做道德败坏的事情,也不做有违良心的事情。强调在生命面前更重视道德仁义。

(5)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兄弟,他又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孝悌应该是仁义的根本。强调从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人开始践行仁义。

仁学落实在政治上就是仁政。

孔子讲为政以德(从政者要为人民做道德表率),政治上应该先德后刑、教罚并用。

孟子讲仁政,希望百姓安居乐业。

五、礼学

礼是一种规范人的行为礼仪的方法,是一种规矩。

礼学是研究礼的学说。

儒家的两部礼书:《仪礼》(讲个人礼节)、《礼记》(讲政治典礼和制度)

政治是否需要礼仪?

需要。礼仪使政治和社会有序,有序才有效率。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礼仪十分重要。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按照礼仪做事,就是一个野蛮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按礼仪做事,就会导致政治动乱。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有特定的行为规范,都有礼节。礼的本质是绝对的,礼的形式是相对的。任何时代的政治都要有层次。

儒家礼制的特点:

既不赞成墨家的平等主义,也反对法家的个人主义。儒家的礼制,是有限度的社会差别和等级秩序。社会差异不是负面的,反而可以使社会井然有序。

六、中庸之道

中庸之义:

(1)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这种道德应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长久的缺乏它了。

(2)尧让位给舜时说,让他上台执政的时候“允执其中”保持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两是两端,比如左右,前后,激进与保守,讲道理与不讲道理。中即居中,既不靠左也不靠右,不靠前不靠后,不激进不保守,既讲道理也不完全讲道理。

中庸之道是一种处事原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方式,它本身不是具体的内容,但可以体现在许多具体事情当中。

中庸之用:

其一,君子人格。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最初爱这个人,这个人就像好的完美无缺,后来恨这个人,这个人就坏的一无是处。人还是那个人,你的评价前后自相矛盾,这就不合乎中庸之道。叩其两端而竭焉:把正面反面的利弊得失都交代清楚,全面的看问题。之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人格特点:不自以为是,说话不绝对,不固执己见,不以自我为中心。

其二,君臣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仅仅为君主服务的是法家,而不是儒家。

其三,人际关系。儒家强调双方的义务,而不是强调一方的义务。儒家讲纲常,强调两方关爱立足于现实社会秩序,有主有次,不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完全平等的关系会导致社会混乱。爱不是墨家无条件的兼爱,也不是法家的冷血。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这两种爱不是完全相同的。

其四,选用人才。主张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五讲诸子学说

一、墨家的兼爱与法家的无爱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被儒家批评为“禽兽”,平等的爱等同于无爱,儒家的爱是有差别的)

兼爱:是不加等级,完全平等的爱。

非攻:号召不要进攻别人的国家。

法家:反对讲爱,否认爱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当政者想爱老百姓就应该用法律讲话。

爱会害己——弥子瑕的故事。过分讲爱,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

爱会害人——谷阳的故事。过分讲爱,不能使国富兵强,使国家利益受损。

二、杨朱的自爱学说

杨朱:

(1)不反对爱,但讲究爱自己而不是爱别人。

(2)极端的利己主义。他们的主张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认为人一生如白驹过隙,剩下的快乐时光很少,满足自己的欲望,及时行乐,主张废除政府,认为社会上的法律使人们处处受限,几乎于囚徒一样。这是一种享乐主义。他们的死亡观非常豁达。

三、墨家的平等学说

主张贵族节食,贵族节用,贵族非乐,贵族节葬。

此外墨家还有一系列政治主张:尚贤,尚同,天志,明鬼(反映了下层百姓的愿望)

四、孙子的兵学

孙子反对战争。

将领至关重要:

五质:智、信、义、勇、厉。

五危:亡命之徒,贪生怕死,暴躁之徒,廉洁之徒,仁慈之徒。

战术上,兵不厌诈,兵以诈立。使用间谍: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五、墨家的辩学

辩:正方与反方。

经验逻辑:以实践为检验标准。

概念:以辞抒意。

在墨家辩学里概念有三个级别:

达名:物。

类名:人。

私名:张三。

判断:

(1)相从之诺:张三与李四是同学,李四与张三也是同学。

(2)相去之诺:五大于三,三肯定小于五。

(3)先知之诺:如果他反对,他就错了。

(4)为是之诺:这是一匹马。

(5)可之诺:明天或许下雨。

墨家逻辑讨论了逻辑学的基本问题,标志着中国古代逻辑学的诞生。逻辑学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反应了早期人们对生活的思索。

六、名家的名学

名学:关于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学说。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的观点:

(1)“白马”是具体,“马”是抽象,具体不同于抽象,因此“白马非马”。

(2)白马是一个符号,马是一个符号,两个符号不同,名家具有符号逻辑的特征。

“卵”有毛:卵的概念中包含着毛。

龟长于蛇:定义从生命周期下。

名家切断概念与对象之间的联系:

(1)把词语仅仅作为一个独立的符号:

“火”不“热”:火是一个词语符号,热是一种感觉,指向外部现象,不应该把概念与外部现象联系起来,不应该把热这个感觉与火这个概念联系起来。

“狗”非“犬”:两个符号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在名家逻辑中,不存在一物二名的情形,这会造成语言的混乱。

(2)复名与其词素无关:

“白马”非“马”:白马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符号,由白和马这两个词素构成,但是白马这个词语绝不包含白和马,与白和马没有关系。

(3)定量推理:

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名家的语言逻辑是古典形态的符号逻辑。

总结:

墨、法比较:墨家关注人的幸福,法家关注富国强兵,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儒、法比较:儒家强调道德,法家强调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基础。

第六讲儒家经学

一、经与经学

经:经典

经学:对“经”的诠释。其实质是官方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性、神圣性、道德性)

汉代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宋代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经》:风,雅,颂

《书经》:上古档案、文献汇编,以君主的诰命为主。

《礼经》:士的礼节。八纲:冠、婚、丧、祭、射、乡、朝、聘。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用来解释《春秋经》的,题材风格不一样。

经学的两重性:学术性,政治性。

(1)经学依附于经,儒家经学是对经的解释,具有学术性;

(2)经学依附于政治,服务于现实政治生活,经学的内容随着现实政治而改变,最终的解释权在皇帝。

经学的功能:在于对现实政治提供理论指导,并在一定程度上以传统的权威约束政治。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学是学术与传统的统一。

二、经的神圣化

儒家经典的神圣化涉及两大因素:孔子的神圣化,儒家经典的神圣化。

三、经学的学术性与政治性

诠释体:传(对经文做解释发挥)、注(夹在经文之中,跟在被解释的句子之后,不能单独存在,适用于文字的训诂)、章句(逐句逐章的解释)

解经规则:

第一,根据老师传授

第二,根据经学文献

第三,以字解经

第四,举例解经

四、经学与政治生活

引经据典之风

以经义决策:《春秋》决狱

五、经学与社会生活

读经做官:太学讲经,征辟大儒。

崇尚道德:孝,忠,节,义。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道德,道德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古代有古代的道德,现代有现代的道德,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第七讲老子道学

一、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周王朝的史官。远古时代巫史不分,是从远古时期的巫史演变而来的。

《道德经》一书分为《道篇》和《德篇》两部分,所以叫《道德经》,又如果按作者名字则称《老子》

二、修德:抱朴守一

西周早期的德表示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中性词。后来演变为褒义词,一直延续到今天。

抱朴守一:

抱朴:保持自然纯粹之心,抛弃世俗之事、克制欲望,并且以德报怨(去除是非观念的表现)守一:意念固定在一处,返回内心,类似佛教三无(无念、无相、无往)

如何才能有德:

(1)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

(2)为无为(积极的,不做俗事)

(3)抱朴守一(朴素指外在穿衣的朴素和心灵上的纯真无邪)

1.抱朴之一:绝学(抛弃世俗知识)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世俗的学习与修德背道而驰,学习的知识越多越妨碍修德。世俗的学习会使人不安分,使人焦虑,使人心态变坏,世俗法律让人遵守社会秩序,会使人变得虚伪,世俗道德让人做善事,让人懂得了什么是恶。

(2)绝学无忧:不学肮脏的世俗法律和道德,使心灵保持纯洁。心灵纯洁了,也就干净了,脏心烂肺的人静不下心。

2.抱朴之二:寡欲

(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华丽的服色,容易使人眼睛受到伤害;美妙的音乐,容易使人耳朵受到伤害;香美的食品,容易使人的口味受到败坏;纵情打猎,容易使人心发狂;稀有的商品,使人偷和抢,败坏人的品德。因故,圣人只求内在的饱腹,而不为外在的美观。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对于修德来说,不知足是最大的祸害,贪欲是最大的过错。老子主张少思寡欲,把欲望与私心联系到一起,私心少了,欲望自然就少了,应该克制自己的生理欲望。

(3)不贵难得之货:应该视金钱如粪土

(4)既以与人己愈多:越是一无所有,越是在修德方面积累越多

(5)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生命是本,财富是末

3.抱朴之三:以德报怨

愚人之心——若婴儿未孩:一颗干净的心不知道谁对我好,谁对我不好,我一概不懂

守一:就是意念念头固定在一处。“一”的位置是丹田

(1)能无离乎:意念守住一个位置就不要离开

(2)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要调整自己的气息,放松自己的身体,像婴儿那样。保持这种状态到一定时间后,杂念去除了,从内心深处就是产生一系列的心理体验。

(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守一到达了很深很深的程度,心里面完全是空虚的,什么也不想,心里面完全是寂静的,什么声音也没有,这个时候,奇异的内心景象就出现了,万物就体现出来,只见万物芸芸与变化之中,是一种返本归根的运动。

“抱一”的目的是营魄

(1)死而不亡者寿。得与亡熟病?:经过修行的人可以魂魄不亡

(2)圣人不行而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老子说的完全相反,越注重感官经验,真正的知识越少。

三、难以言说

道为何物:

(1)“道”是超越感官、超越语言、超越时空的存在,只能用内部感官“心”来体会。“道可道,非常道”:人的语言可以描述定义的一定是现象世界的,用人类感官可以感知的存在。现象是感知的结果,人类可以用自己的感觉给现象下定义。道无法用感官感知,无法用词语表示,无法形成概念,所以老子说非常道。

道隐无名:道是超越感官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道是隐形的。人们用感官感受不到,看不见,听不着,摸不着。

(2)道是万物的来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道是构成万物的最细微的元素,存在于万物之中。庄子说道“在蝼蚁”“在瓦壁”“在屎溺”

四、道与万物

老子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用一个以道为始点的理论体系代替了上古时期的神学体系。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取代了上帝的位置,老子说道不是由上帝创造,不仅不由上帝创造,而且上帝要排在道的后面。道不是根据某种意志产生的,道在上帝之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来源和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它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属性,用哲学术语来说,道是万物的本体,无论是空中的太阳,还是杯中一滴水,把它们分割到最微小的基点,只有唯一的一种元素——道。这是一个事物从无到有,从少变多的过程。可以用今天的宇宙大爆炸来解释。

五、道与社会

道的立场:立足宇宙看人类,立足道德看社会

对世俗社会的批判:老子认为现实社会已经无可救药。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仁义之心是大道废的表现,智慧使人们变的虚伪,孝和慈爱之心是人伦关系破坏的结果,忠臣是国家动乱的产物。

老子否定儒家:“心彻为德”中的“彻”即干净、纯粹,无是非观念,内心最初的状态,这与儒家提倡将人教育为仁义君子是不同的。

儒家讲礼仪,老子坚决反对,他痛斥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不但没有使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反而玷污了人们纯洁的心灵。

法家关注物质生活,注重现实主义,属于古典的社会进化论(复古主义,反对人类社会各种技艺和伦理创造);

道家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弘扬古典的社会退化论。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抛弃物质文明,回归原始时代。消灭圣人,不要智慧,抛弃仁义道德,废除科技文明。

《庄子》中也有“有机事者有机心”:“机心”即脱离了纯粹、自然之心。

道德经的社会学说是反社会的,它对人类社会的批判是最彻底的,看的最透。

六、道与人生

1.认清自我: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别人心里是怎么想的,这种人是智慧的;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的人聪明。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一个自我表现的人不是聪明人,一个说自己有能力的人难以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一个大讲自己功劳的人会令人反感,一个端架子的人不久就会被别人识破真相。

2.识人辨物:

(1)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许诺的人,不要轻信他,好像他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但你真正找他的时候,他往往会说出一堆难做的理由,言而无信。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信言:真实可信的话,美言:好听漂亮的话。实在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实在。善者:明白人。辩者:好争辩的人。真正明白大道理的人不与别人辩论,爱与别人辩论的人往往是半瓶子水。知:智慧,博:卖力气炫耀。真正的智者不向人炫耀自己,爱炫耀自己的人不是智者。

3.完成事业: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踮着脚尖,跨是迈大步。踮着脚尖的人站立不久,拼命跑的人他跑不远。人生在世,想做成任何一件别人做不成的事业,不付出艰苦的努力,肯定做不到。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学习是不断往心里面,往大脑里装东西,为道是从心里,从大脑里往外拿东西,什么都没有了,修道就成功了。无为是指通过无为中有为,让事情达到最好的一种境界,即“为无为”。

4.超然真理: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超然的白看起来并不纯净,超然的空间看起来没有角落,超然的声音听起来没有声音,超然的图像看起来没有图像。

老子道学的性质:以修养心灵为宗旨的生命学说体系。

第八讲庄子道学

一、庄子事迹

《庄子》书中提到的修心之术:克制欲望,抱一守一,修虚养静

庄子鄙弃功名利禄,是一个机敏的辩者。与庄子辩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人物是惠施。

二、指非指、马非马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用手指说明手指不是手指头,不如用不是手指的本质说明它不是手指头,用一匹马说明它不是马,不如用它不是马的本质来说明它不是马。宇宙万物就跟一个手指头一样,也跟一匹马一样。

说明人的认识具有主体性特征,如不同的生物、不同条件下看到的阳光的颜色是不同的。

庄子论彼与是:人类的认识与认识对象互为条件。

彼:对象物

是:人的判断

人与动物之间的认知不同,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有差别,超越主体性

康德的“物自体”学说和庄子有类似概念

当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外部存在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只是由于人的感观能力是确定的,所以外部存在的物的性质才被确定。当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感观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只能感受到我们能够感受的东西,不能感受到的存在物还有无限多。康德说人类认识的是现象,不是“物自体”,“物自体”不可能认识到。庄子指出,外物是外物,人类的认知是人类的认知,并且用“指非指,马非马”这个例子表示。人类感知的外物不过是人的心灵对外部事物的镜像。

庄子的“马非马”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两件事情:庄子讲的是修道,是本体论,认识论的命题。公孙龙所讲的跟语言分析有关,是逻辑学命题。

三、我是谁,在哪里

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我给你们讲大道理,本身也在梦中,真正清醒的人是不会给你们讲大道理的。只有参悟人生的人才会发现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

庄子认为应该超越认识的主体性,居于超然的立场,或者说抛弃任何主体立场。

人生如梦,生命无常。活死人,死活人。齐死生:生死无别,死生为昼夜。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是不是人,人说了不算,老天说了才算

四、生命与修行

生命问题:生命由躯体和魂魄构成

生命的物质性(通天下一气耳):人体是“气之聚”

生命的精神性(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

生命修行(修心之术):形神兼修

修心之术:

1.克制欲望

2.抱一:勿失,能止,能已(不要看外界的东西,不要听外界的声音,应该平心静气,守住自己的精神,这样就可以保养自己的躯体,躯体才能长生)

3.修虚养静: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忘掉世间的是非对错,可以做善事,但绝不是为了出名,可以做恶事,但根本不懂得那是坏事。要使自己的心灵纯粹而不杂,像幼儿那样干净,这是养神之道。要放弃任何思虑,心如止水。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不要使自己总想,想东想西,想南想北,心灵虚空,能产生特殊的效果。虚室生白(白即魄)。

4.忘掉自己: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使安道,无从无道使得道。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五、真人与真知

(1)真人: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真人是修行得道的人。

真人不为活着而高兴,不为死亡而苦恼,忽然而生,倏忽而死

真人不为世间琐事动心,不居功,不悔过,甚至忘掉了一切

真人眠而无梦,醒而无忧,俗人呼吸以喉,真人呼吸用脚后跟

真人跟死人一样,没有任何生机,面无表情,有超人的身体,登高不畏惧,入水淹不死,入火烧不死

真人来无影去无踪

(2)圣人:

圣人鄙弃功名利禄,有内容的话不说,说的话没内容,超脱人家之事

圣人的行为像鸟飞行一样,不留下任何痕迹,在人间生活的时间长了,厌倦了,于是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3)至人:

至人居于简陋的小屋,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至人一概不闻不问

至人有神奇的本领,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至人处惊不变

总结:真人是腾云驾雾、水火不能害、超生死之人,是摆脱了肉体束缚的人。

知识:感官知识(经验知识),直觉知识(超验知识)

(1)感官知识是感官经验的逻辑化

感官知识有两个构成要素:感官经验和思维逻辑。感官知识依赖于感官经验,也依赖于思维逻辑。

(2)真知是直觉知识,超验知识:心理记忆,生命修行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可以验证的,可重复的

总结:老子讲道理,庄子讲故事,形式不同,本质不异。庄子齐是非,齐死生,这些都是修德的表象,跟他的修心之术有关;庄子论“指非指,马非马”都是得到以后的经验

大智慧与小智慧:大智慧可以理解小智慧,小智慧却不懂得大智慧。

第九讲道教学说

一、符箓道教的产生

流行下层阶级的符箓道教,流行上层阶级的丹鼎道教。

什么是符箓:符是一种类似于文字但又无法识别的神秘图形,箓是类似于文字但又不可识别的秘文。

符箓道教就是崇拜神灵,以符箓为治病手段的宗教。其功能是治病救命。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道义大致相同,都属于符箓道教。

太平道创立者是张角(大贤良师),治病救命的基本手段是跪拜首过,符水咒说

五斗米道(天师道):张修,张鲁,治病救命的基本手段是符水咒说,静室思过,祭酒,三官手书。(阶级:鬼卒->祭酒->大祭酒),在交通要道设立义舍(修建公益性的房子)

符箓道教是自发的,百姓愿意参加的,是顺应民众的健康问题而产生的,是为民众服务的心理工具

二、符箓道教学说

太平经:信徒认为世界上存在许多神灵,是神灵主宰着世界和人类,天被认为是造物主,世界万物是天创造的。

太平经的教义就是天师意志的体现,天君具有人的意识,是人类世界的主宰,也是神灵世界的主宰。

生命由肉体和精神两种要素构成。

信徒生命观:人的一生受神灵主宰。(曾算与夺算,青录与黑文)

苦难与修行:

行善是修行的要领之一。

符水咒说是修行的要领之二。

忏悔是修行的要领之三。

太平道是实践形态,《太平经》是理论形态

三、外丹道教的流行

秦始皇、汉武帝与方仙道:

李少君——“善为巧发奇中”

祠灶——致福

毂道——不食而不饿

却老——永远年轻

魏晋时期:

何晏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 导语:国学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的一种传统文化。我喜欢国学。因为他能告诉我们许多受益匪浅的知识,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文章,仅供参考!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国学经典》是一本传扬中国经典文化的书籍。书虽然小,其中的知识和道理可真不少。 比如在经典要义这一章里有许多名言警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如实回答。所以我们不知道的就是要说不知道,好请教别人,“万物之生意,最可观。”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的生长意境是最值得观赏的。我们应当多去观赏一下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是灵动的,代表了变通,比喻聪明的人;山是沉稳的,代表了沉静,比喻仁德的人。 比如,在故事这一章里,许多故事都带着大大小小的道理。《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是说人要诚实守信,不要去欺骗别人。我们也千万不要从小养成了欺骗别人的坏习惯。《网开三面》这个故事主要说了我们要学会宽容别人,如果我们宽容了别人,以后别人就会帮助我们。《子罕睦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因为,谦让了别人,别人就会敬重你。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国学经典》吧!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有幸学过《国学经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开阔视野。读的是中华文化精品,领略的是人类文化精华,重温的是文化精髓,坚定的是中华复兴的信念。虽然里面节选的一些经典名著各篇的经典段落语句,但读过之后有一种想读原文原篇的欲望。 该书中《论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荀子》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务焉。”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有的名著,在学生时代老师已讲解过,由于当时未认真理解记忆,许多知识已忘记得差不多了,但学习《国学经典》之后又让我重温了这些名著名篇,更让我去较深入了解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

完整word中华诵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四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下册) 教 案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下册) 学期计划 一、教材分析

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700字范文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700字范文 中华名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学经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读后感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

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读后感2 《增广贤文》是一本好书,它不但读起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生动有趣,以格言的形式讲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也是教我“做人的准则”。 《增广贤文》中的许多精辟的格言警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这些格言警句都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 读了《增广贤文》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百读不厌。特别是:“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则《贤文》让我听后肃然起敬。它的意思是小羊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时,小羊跪下来用乳汁喂养父母。小乌鸦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时,就将食物口对口地喂养年老的父母。

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大吧,其实火力旺盛得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

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

国学经典读后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一阵清脆的朗读声,在王家冲小学里传来,他们朗诵的是什 么呢?仔细一听,原来是老子的《国学》呀。 国学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的一种传统文化。我喜欢国学。因为他能告诉我们许多受益匪 浅的知识。我更爱国学,因为他能使我们从蛮力小子变成一个儒雅少年。在国学中,每一个 单元都告诉我们一种为人处事的道理。道,使我们懂得不破坏自然规律才是真正的道,不乱 使用兵器才是真正的道。 国学这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在华夏各地传播这,不被中华儿女们朗诵着。我喜欢国学, 喜欢它那令人反思的语句。我爱国学,爱它那蕴含着深刻含义的句子。学国学,使我懂得礼 让,学国学使我明白道是什么。老师们说的好,我们是踩这巨人的肩膀向上爬的。我们是踩 着国学这个宽阔而高大的肩膀向上爬的。因此,我发自内心的感叹:学国学,我快乐! 2 国学是一条经典文化的长河,我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里,结识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 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我目睹了一个个帝国的兴衰,一幅幅历史的画卷。 我认为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在整个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而历史 又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的最核心的东西。 什么是国学?虽说百年来不断在讨论,但是并没有大家都认同的说法,因为这是个新名 词。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东渐,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初用新 学和旧学、中学和西学这样不同的名字来区别。后来又提出国学的名词,其实也就是中学, 也可以说是一种旧学,因为它是国产的。在一段时间内,把中国的文化都加上“国”字,比 如说中国的绘画称国画,中国的武术称国术,中国的戏剧称国剧,中医称国医。日记300字主要内容的。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国人一直不断的在研究,我们自己如果 弃之不顾,严加拒绝,那就等于无自知之明。 3 历史,宛如一场绚烂多彩、扣人心弦的舞台剧。但最终戏终人散,留下的是浩如烟海的 卷帙,让我们在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读出无数的悲欢离合与惆怅。 从小,国学就陪伴在我左右。 一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背诵《三字经》,读懂了里面很多的故事,从中也学 会了很多。其中不能忘怀的,是黄香龄的孝顺。也是她,教会了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二年级,我总会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和同学们一起摇头晃脑地读了又读,背了又背。 于是——李白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诗句总让我爱不释手。 四年级,教室里弥漫起了国学的幽香。到了下午就成了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每天都 会有一个同学来讲述自己喜爱的三国里的故事。情节总是那么扣人心弦。有时候上课,老师 还会给我们讲一些水浒、西游里的经典故事,让我们好不乐乎! 《千字文》的故事让我们称奇。它的编写者周兴嗣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将它完成,五年级, 且精思巧构,知识丰赡,音韵谐美。可一夜之间,他的头发也全白了。这让我伤心了好久。 六年级,我们开始学习了《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一部分。历史,好像在我们面前徐 徐展开了画卷,让我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那帝王庞大的功业;贤者绝顶的智慧;将帅领兵 战功的传奇;英才特有的豪杰。让我在其中获得无数的人生哲理。 到现在,国学陪伴了我整整六年,也见证着我的成长。我相信,那国学中的经典与传奇, 将会继续伴我成长。我也会将它们永恒珍藏。 4 我们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国学经典则传承着我国几千年的灿烂 文明,记载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识精髓,它为炎黄子孙书写出最为骄傲的一笔。从 我刚学会说话起,外婆就常常陪在我身边,吟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从此,我就和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我懂事时,外婆和妈妈开始教我背诵

国学经典读后感(15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15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第1篇: 以前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的欢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但也不住告诫:“不能骄傲哟!”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兴奋的同时,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的“光辉”史……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终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作文写的好吗?还不想和你们在一齐呢!从此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错了,上午两节课,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不仅仅受到了教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也进取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异常是冯异的谦逊把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

矩,为人谦逊。异常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仅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一样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学会了戒骄戒躁,并且还让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仅使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仅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此刻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终又让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经典读后感第2篇: 爸爸在政府上班,妈妈是教师,家庭条件比较好,以前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自从经历以后,深深的懂得了。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的作文被语文教师高度评价,刊登在学校和教室宣传栏上,高兴地告诉了爸妈,让他们分享的欢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但也不住告诫:“不能骄傲哟!”哪里能听进

国学读书笔记四百字

国学读书笔记四百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注册发布 这几天,村团支部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叫我写一点关于学习国学方面的内容,遂想起年前买有《国学经典》一书,时常也随手翻看,这不正好切合“国学”主题吗?故草草写就几句读后感吧。此书中有比较好的名言,多背多思,能让这些名言永远做我们的生活导航。 通过多读、多背,也渐渐的了解了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其实《国学经典》里面每一页名言上都有详细的注解,再此我也希望大家多读、多思。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现在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进入这诗歌的世界吧!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文章,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一样的情怀。古代的诗人们也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说《咏柳》、《早春》等等。《咏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恰当的比喻啊! 我不仅了解了春天的诗歌,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夏天的诗歌呢!就说《小荷》吧,诗人把初夏到来的时候写的惟妙惟肖。荷花刚开始的时候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刚刚开的时候样子。

国学经典读后感1500字左右

国学经典读后感1500字左右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

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 导读: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范文1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大学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

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范文2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我们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 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 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 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 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 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 最高境界—读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 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 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 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 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 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 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 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三年级(包含千字文加拼音非常好)

悯农其一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其二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田家 唐夏夷中 zhú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陶者 北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lín lín)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千字文 tiān dìxuán huánɡyǔzhòu hónɡhuānɡ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rìyuèyínɡzèchén xiùlièzhānɡ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hán lái shǔwǎnɡqiūshōu dōnɡcánɡ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rùn yúchénɡsuìlǜlǚtiáo yánɡ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yún ténɡzhìyǔlùjiéwéi shuānɡ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jīn shēnɡlíshuǐyùchūkūn ɡānɡ 金生丽水玉出崑冈 jiàn hào jùquèzhūchēnɡyèɡuānɡ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ɡuǒzhēn lǐnài cài zhònɡjièjiānɡ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hǎi xián hédàn lín qián yǔxiánɡ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lónɡshīhuǒdìniǎo ɡuān rén huánɡ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shǐzhìwén zìnǎi fúyīshɑnɡ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tuīwèi rànɡɡuóyǒu yútáo tánɡ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diào mín fázuìzhōu fāyān tānɡ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zuòcháo wèn dào chuíɡǒnɡpínɡzhānɡ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ài yùlíshǒu chén fúrónɡqiānɡ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xiáěr yītǐshuài bīn ɡuīwánɡ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mínɡfènɡzài zhúbái jūshíchǎnɡ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huàbèi cǎo mùlài jíwàn fānɡ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ɡài cǐshēn fàsìdàwǔchánɡ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000字 - 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000字-读书笔记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有幸学过《国学经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开阔视野。读的是中华文化精品,领略的是人类文化精华,重温的是文化精髓,坚定的是中华复兴的信念。虽然里面节选的一些经典名著各篇的经典段落语句,但读过之后有一种想读原文原篇的欲望。 该书中《论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荀子》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务焉。";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有的名著,在学生时代老师已讲解过,由于当时未认真理解记忆,许多知识已忘记得差不多了,但学习《国学经典》之后又让我重温了这些名著名篇,更让我去较深入了解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于是我找出《四书》认真阅读,了解到在南宋光宗绍熙元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了早期儒学的轨迹,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的主旨是教人如何做人,告诉我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它是一部能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国学经典。可以说读《四书》,对我们回顾历史、总结过去、开拓未来无疑大有裨益。 其中,《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科举考试用书之一。书中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到善";阐释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等修身养性的八项途径。 而《中庸》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主要阐述"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君子,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孔子》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较为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关于"仁";、"礼";的核心内容。内容涉及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塑造、学习、教育、务政、治国与安邦等多方面的内容。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它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及推行仁政的事迹,对后世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四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有一段文字,原文为: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意思为: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没有。";孔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在国学经典里且思且行 ——读《国学经典与教育》有感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国学中更应该身先士卒,借中华传统魅力的精华,提升自己,滋养学生。 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人生幸福的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弟子规》三字一平仄,教导我们一些如何做人的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这样的道理,于己于人都有着很好的实用价值。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孟子》一文,盖乎仁政,然而什么是“仁”?于他人,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便是“仁”,于自己,谦逊不自大,便是孟子提倡的人和。公孙丑说:“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向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孟子非常谦虚,从不把自己看作圣人,孔子尚不敢自沉圣人,何况我孟子呢?这正是孟子伟大人格魅力之所在。我们缺少的正是孟子的这种人格魅力,在学习生活当中,有一点成绩就夸夸其谈,自高自大。而在这里,我要说:孟子尚不敢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呢!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中华诵五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

第一单元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北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闲居初夏午睡初起 【南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增广贤文》(一) 第1则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第2则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第3则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第4则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第5则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6则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第7则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第8则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第9则 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第10则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 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第11则 莺花犹怕春光老, 岂可教人枉度春。 第二单元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秋山 【唐】张籍 秋山无云复无风, 溪头看月出深松。 草堂不闭石床静, 叶间坠露声重重。 钟山即事 【北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 《增广贤文》(二) 第12则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第13则 客来主不顾, 应恐是痴人。 第14则

国学经典书籍的读后感

国学经典书籍的读后感 导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国学经典书籍的读后感文章,仅供参考! 国学经典书籍的读后感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却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这就叫做知根本,这就叫做良知到来。 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大学》中还有一段话阐明了这个关点,“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意为: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因此喜欢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人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壮。”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够整治好家族。文字虽然阐述的是修身齐家之义,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须克服感情偏私问题。在一个大家庭中,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长幼亲疏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同心协力、和和睦睦,是很难办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由此可见,“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老师,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位老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谁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样好坏等作为喜欢或讨厌他的标准,这样才不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从品读、学习《四书》中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关于国学经典的读书心得5篇

关于国学经典的读书心得5篇 写读书心得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后无论做什么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或见解,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下面是关于国学经典的读书心得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国学经典的读书心得(1)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上千年灿烂的历史,《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里就融汇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每首古诗都有注释,文章还配有插图,使繁冗的得文句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有趣。 刚开始读《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时比较累,但坚持下来发觉并没有那么难理解。读多了,读书的速度就变快了,读完一本书后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让我更加喜欢经典了。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第五单元”四时田园”这一部分,它用许多古诗来教育我们:做人要勤勤恳恳,不能懒惰。以前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懒惰,什么事都让别人帮我做。值日时,我是组长,我就让那八个组员打扫,我则坐在凳子上悠闲地唱着歌。最后,由于组员不合作,没打扫干净,老师批评了我一顿,我心里像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麻,一起涌上心头。哎,都怪我!读了这一部分,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今以后,我渐渐变得勤劳了。就说去年吧,学校有县里领

导来检查卫生,我们组由我负责打扫卫生,在我的牵头下,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为此,还受到县领导的表扬呢。当然,这得归功于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中,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言论也让我们值得去学习和借鉴。在《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又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虽然我成绩很一般,但每次考完试骄傲情绪不断滋长。对于身边学习比我差的同学总是不理不睬,家长、老师说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是收效欠佳。当我读了孔子的话时,又反省了自己,觉得很惭愧。连知识渊博的孔子都那么谦虚,何况一个小小的我呢?从此以后,我变得很谦虚,经常向我身边一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百万绿丝中的小苗吸收营养的成分。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读之如沐浴春风,我会让它永远伴我前行…… 关于国学经典的读书心得(2) 《易经》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万经之首, 它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许多人都对其充满了好奇心。种种感情,我阅读了。 其实,我并非直接阅读的《易经》,我文言文水平较差,我阅读的是曾仕强教授对《易经》的解析,间接阅读了《易经》。曾仕强教授是台湾的著名学者,也是我非常关注的学者。感触颇多,其中《胡雪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 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 一.诵读内容:《雨晴》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雨晴》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 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600字5篇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600字5篇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600字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600字 《弟子规》也许在我们大家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接触过了吧,《弟子规》中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是我们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彻。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还不够,每天放学回到家,爸爸劳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浑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却因为作业儿发着牢骚。“来,好闺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