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案

江滨中学九年级语文四动三三制教学案

课题:《飞红滴翠记黄山》

主备:朱军课型:新授审核:九年级备课组执教: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学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分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内互助、组际互助三步)

1.朗读课文不少于两遍,并做圈点勾画。

2.归纳所勾画的生字,并注音。

地壳.()阴晦.()丘壑.()苍穹.()

崛.起()澎湃.()妖娆.()侵蚀.()

我的补充:

3.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介绍了黄山哪些方面的知识。

(2)阅读课文第三段,说说黄山市怎样形成的。

(3)快速浏览课文第4到18自然段,找出写奇峰、古松、怪石、云海、

日出和温泉的句子,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

示例:奇峰:高和险,令人望而生畏。

(4)本文是一篇解说词,结构不像一般散文那样严谨,段与段之间往往转换较快,但是,全文仍有条理。全文有两条线索,思考后回答。

4.你还有什么问题,把它写下来。

二、重难点讲解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堂反馈

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

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

四、课后荐读

北固山

位于镇江市区东北江边,又名北顾山。高58米,长约200米,有前、中、后三峰。前峰原为东吴古宫殿遗址,现已辟为镇江烈士陵园;中峰上原有气象楼,现改为国画馆;后峰为北固山主峰;北临扬子江,三面悬崖,地势险峻,山上到处都是树木,名胜古迹多在其上。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

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风景最佳的地方,中外闻名的甘露寺即建于峰顶。登上山顶,东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扬州平山堂清晰可见,确使人感到“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

从北固山中峰南麓登山,过气象台,沿山脊北行至清晖亭。亭东有一座铁塔,此塔系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卫公塔。原为石塔,后毁。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级铁塔,平面,八角形。明代重修改为七级,高约13米。后经雷击、战火等劫难,至1949年仅存塔座两层。现经修整为四层,约8米高,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原塔的五、六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图案,造型别致,生动逼真。

自清晖亭往北,在甘露寺东侧山坡的墙壁上,嵌有一块条石,上镌“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相传为梁武帝所书。条石对面通往甘露寺的拱门上,镌有“南徐净域”题额。东晋时改镇江为徐州,故名“南徐”。

穿过拱门,即抵北峰之巅的甘露寺。相传这里是刘备招亲之处。其实古甘露寺建于梁代,原在山下,至唐李德裕始改建于山上。寺内有大殿、老君殿、观音殿和江声阁等建筑,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据说明清时为其全盛时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过行宫,留有御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现在寺后留有刘备、孙权同坐过的“狠石”,其状如无角伏羊。寺西有一条砖砌坡路,传为孙、刘并肩赛马的“溜马涧”。甘露寺后面的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的最佳处。此楼二层,面对大江,为古代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高悬在楼额之上。宋元以来,历代文人名士,达官显贵,在此诗酒唱和,欧阳修、苏轼、米芾、辛弃疾和陆游等,都曾留下许多著名的诗作。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异姿,尽入眼帘。

多景楼之东的凌云亭,又称祭江亭,传说刘夫人孙尚香在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曾在此遥祭,而后投江自尽。南宋爱国词人辛

弃疾登此亭时,触景生情,感慨系之,写下了名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由于刘备招亲的种种传说,今天的北固山已成为到镇江旅游的朋友们不可不到的一个热门景点。

阅读思考:

1.本文写作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在记游过程中写了大量的传说,你觉得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唱山歌》教案示例讲解学习

《唱山歌》教案示例

《唱山歌》教案示例 大连市西岗区建设小学马红 人教社四年级下学期音乐教案 (课堂教学纪实)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光盘、歌片、录音机、卡片(节奏火车、歌圩)、视唱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放《小螺号》音乐,师生律动表演进教室,相互问好。 二、创设情境,了解故事,激发情趣: 1、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对吧? 生:对。 师:广西人杰地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

生:刘三姐。 2、师:很好,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美丽、聪明、活泼、可爱,她用歌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那么她到底有多聪明,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刘三姐》的电影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3、(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姐妹与男青年对歌的场面。 师:请同学们注意片中主要采用的演唱形式? 什么水面翻筋斗?鸭子水面翻筋斗, 什么水面起高楼?大船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荷叶水面撑阳伞, 什么水面共白头?鸳鸯水面共白头。 什么结果抱娘颈?木瓜结果抱娘颈, 什么结果一条心?香蕉结果一条心, 什么结果包梳子?柚子结果包梳子, 什么结果披鱼鳞?菠萝结果披鱼鳞。 什么有嘴不讲话?菩萨有嘴不讲话, 什么无嘴闹喳喳?铜锣无嘴闹喳喳, 什么有脚不走路?财主有脚不走路, 什么无脚走天下?铜钱无脚走天下。 师: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 生:聪明,有智慧。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含答案--特别实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白及相关背景介绍。 2、结合课下注释及现代汉语词典,掌握“天姥、谢公屐”等生字词。 3、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并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4、再次朗读诗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5、初步感受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并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初步感受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学习过程】 三、自主学习: (一)了解感知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号,代伟大的主义诗人,有“”之称,现存诗歌900余首,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长于乐府与绝句,其诗风格豪放而飘逸 .....,语言热烈奔放而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较大,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2、解题: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是“歌行体”诗的一种形式。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态度和意向是真。 3、作品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资料补充: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他一方面接受儒学“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万物;他还接受游侠思想影响,所以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但在黑暗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在追求。矛盾、冲突及遭打击后的愤懑、狂放就产生了。李白的一生基本与盛唐时代相始终,盛唐那种繁华、大气、兼容并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气,对李白的思想、气质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李白的创作。以致后人评李白有“盛唐之象”。 5、字音检测: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 谢公屐.()暝.()澹澹 ..()殷.岩泉()訇.然()石扉.()魂悸.()鸾.() 霓.()嗟.()

飞红滴翠记黄山练习题及答案

九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地壳.侵蚀.yì立造xíng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①.放眼望去,群峰起伏,云海翻泳,山峰若影若现,就像航船、岛屿飘浮在汪洋大海上。 ②.如果回首身后,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涯峭壁,万丈深渊,不能不叫人心精胆战。 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是篇解说词,是当代散文家柯蓝为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B. 解说词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它用书面语,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C. 解说词能变换角度来表现,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 D. 解说词要配合画面,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 4.填写在横线处,使上下文连贯的一项是()

。黄山的烟云,也是黄山一绝。人们在高峰之上,如登仙界云霄,轻盈的云雾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难舍难分。黄山在一年中,竟有两百多天是沉浸在云雾的怀抱里。 A.峰是云之家,云是峰之衣B.云是峰之衣,峰是云之家 C.峰是云之家.云是峰之家D.云是峰之家,峰是云之衣 二.阅读理解、分析。 当那遥远的天际,微明的东方出现鱼肚白色时,人们就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盼望着。而当太阳露出它那耀眼的光辉时,人群中就响起了一阵欢呼。这呼声中充满了兴奋,但又带有节制,因为大家都不愿破坏这黎明前的肃穆。也许是由于大地尘埃和光线折射的物理因素吧,冲破北海云雾,喷薄而出的太阳是暗红色的。但是,在一刹那间,太阳好像经过了一次净化,变成了纯净的橘黄色。光明逐走了黑暗,四周的一切都变得灿烂夺目,五光十色。蔚蓝色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缤纷的云海霞光,在高空气流的影响下变幻无穷,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这景致真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啊,太阳!人们对它的感情,在自然界中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的。不论是初生的红日还是即将消失的落日,都是红彤彤的巨大的火轮,披着五光十色,一瞬万变的彩霞,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抚爱。即使落日给我们留下夜晚的黑暗,那也没有什么可怕,那闪光的星星,仿佛是太阳在黑暗中留下的火种。它守卫在天幕上,也守卫在人们的心灵中,为迎接明天更美丽的日出,给那些勇于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大概就是由于这些原因,人们在日出和日落中才得到了使人沉醉的美的享受,才赞美火和光明中诞生的一切吧。 5.文中有这样的情景:“这呼声中充满了兴奋,但又带有节制。”人们为什么会兴奋地欢呼,又为什么带有节制? 答: 6.作者认为“人们对太阳的感情,在自然界中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

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唱山歌》教案

磨课环节之修改教案 《唱山歌》教案 修改原因:音乐课堂中“听”是主导,应当让学生多听多感受,深刻体会歌曲的情绪。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光盘、歌片、录音机、卡片(节奏火车、歌圩)、视唱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情境导课 1、视频《桂林山水》风光片创设情境,引导了解故事,激发学习情趣。 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广西地杰人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 生:刘三姐。 师: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她美丽、聪明、活泼、可爱,用歌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那么她到底有多聪明,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刘三姐》的电影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教师播放刘三姐带领姐妹与男青年对歌的场面。 2、师:播放《对歌》优酷视频 师:请同学们注意片中主要采用的演唱形式。 什么水面翻筋斗?鸭子水面翻筋斗, 什么水面起高楼?大船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荷叶水面撑阳伞, 什么水面共白头?鸳鸯水面共白头。 什么结果抱娘颈?木瓜结果抱娘颈, 什么结果一条心?香蕉结果一条心, 什么结果包梳子?柚子结果包梳子, 什么结果披鱼鳞?菠萝结果披鱼鳞。 什么有嘴不讲话?菩萨有嘴不讲话, 什么无嘴闹喳喳?铜锣无嘴闹喳喳, 什么有脚不走路?财主有脚不走路, 什么无脚走天下?铜钱无脚走天下。 师: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 生:聪明、有智慧。 师:是的,所有的问题刘三姐都是对答如流。那么,刚才我们看到的影片片段中,采用什么演唱形式?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鉴赏“梦游”的意境; 3.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学习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一、导言: 今天我们将借助这篇课文,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二、背景介绍: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报复,但是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礼拜的朋友道士吴筠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一是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二是玄宗仅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他,三是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到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下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的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三、完成预习: 1、.李白诗中的名言名句填空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奔流到海不复回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长风破浪会有时,_直挂云帆济沧海。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e、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f、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g、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h、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i、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j、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l、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知识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3、了解唐代古体诗的基本特点。 4、理解并掌握诗中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以至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积极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第二节,一波三折,变幻莫测的梦游意境是教学重点。抓住这一重点,即可充分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也有助于充分理解梦境背后的深意。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意境,体悟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及对梦境深层含义的解读应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诗作的思路及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 2、探究式阅读。如让学生充分讨论诗作的主题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解题 龙巾试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写的是谁? 1、李白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将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吴越(今浙江省一带),《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临行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 2、"古体诗"和"吟"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

唱山歌教案word版本

《唱山歌》教案 教材分析 《唱山歌》是电影《刘三姐》中的插曲。刘三姐是壮族传说中的歌仙,是一位既美丽又充满智慧的女歌手。影片《刘三姐》表现了以刘三姐为代表的乡亲百姓与财主机智斗争的种种情节。影片所表达的美与丑、善与恶的斗争,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影片有大量的壮族民歌,有的旋律优美,有的活泼、风趣,给人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感受。 《唱山歌》为六声徵调式,结构为上句和带扩充的下句组成的一段体。 歌曲旋律优美、委婉,一字多音的唱词贯穿全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把握好两处演唱的准确性:一是起句中的 “哎”字从第二拍自然起唱,并注意要将高音的起伏和附点造成的韵味表现出来。二是 《唱山歌》是一首流传多年、脍炙人口的壮族民歌。在教唱中,教师可有目的的向学生简要介绍壮族的情况和歌曲的故事背景。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唱山歌》,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从优秀的民歌中得到美的熏陶。 2. 感受歌曲所营造的“声画统一、声情并茂”的意境,并从中领略到壮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教学重点: 用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歌页,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风景图片,请大家欣赏,你能看出这是哪里吗?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刚才我们欣赏的就是广西桂林的美丽风景。广西地处我国的大西南,山清水秀,地杰人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歌声更美,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对,她就是刘三姐,刘三姐是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她聪明、活泼、善良、勇敢,善于用歌声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那么她到底有多聪明,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刘三姐》的电影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播放刘三姐电影片段茶山对歌 什么水面翻筋斗?鸭子水面翻筋斗, 什么水面起高楼?大船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荷叶水面撑阳伞, 什么水面共白头?鸳鸯水面共白头。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doc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三、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四.朗读感知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2.

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 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

江苏省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2017届九年级语文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苏教版

江苏省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2017届九年级语文9月月考试题 考生注意: 本试卷由“积累与运用”“理解与感悟”“表达与交流”三部分组成。试题卷6页,答题纸2页,全卷24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将试题答案按照题号顺序书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请将下列汉字规范、端正、美观地抄写在横线上。(3分)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2. 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10分) (1)▲,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六首》) (2)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 (3)▲,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蒹葭苍苍,▲。▲,在水一方。(《蒹葭》) (5)▲,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6)▲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7)▲,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飞红滴翠记黄山》是一篇电视解说词,有别于一般的游记,特点是自由地变换角度、配 合画面、语言口语化。 B.《画山绣水》开头总写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而后在写桂林到阳朔江上景色时加入很多凄美 的传说,意在告诫我们要在观赏美景的同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C.《故乡》中的“我”离开家多年,回到故乡后感到万般的失落,尤其是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 太大,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当时中国农村正在变得越来越衰败。 D.《与朱元思书》属于骈体文,又叫“四六文”,这种文章过于追求句式和辞藻的堆砌,但往往 影响内容表达,唐代古文运动曾极力推崇这种文体。 4.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 重要意义。 B. 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宣布提速降费具体方案。根据方案,此次运营商宽带资费和

《唱山歌》教案示例

《唱山歌》教案示例 大连市西岗区建设小学 马 红 人教社四年级下学期音乐教案 (课堂教学纪实)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歌中 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 光盘、歌片、录音机、卡片(节奏火车、歌圩)、视唱卡片。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教师放《小螺号》音乐,师生律动表演进教室,相互问好。 二、 创设情境,了解故事,激发情趣: 1、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桂林是一个山 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对吧? 生:对。 师:广西人杰地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 喜爱的民间歌 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 生:刘三姐。 2、师:很好,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美丽、聪明、活泼、可爱,她用 歌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 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 也爱唱她的歌。 那么她到底有多聪 明,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刘三姐》的电影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3、(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姐妹与男青年对歌的场面。 师:请同学们注意片中主要采用的演唱形 式? 师: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 什么水面翻筋斗? 什么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 什么水面共白头? 什么结果抱娘颈? 什么结果一条心? 什么结果包梳子? 什么结果披鱼鳞? 什么有嘴不讲话? 什么无嘴闹喳喳? 什么有脚不走路? 什么无脚走天下? 鸭子水面翻筋斗, 大 船水面起高楼, 荷叶 水面撑阳伞, 鸳鸯水 面共白头。 木瓜结果 抱娘颈, 香蕉结果一 条心, 柚子结果包梳 子, 菠萝结果披鱼 鳞。 菩萨有嘴不讲 话, 铜锣无嘴闹喳 喳, 财主有脚不走 路, 铜钱无脚走天 下。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 (2)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3)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1)学生齐读第二节

(2)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3)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4)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1)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教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版 学习目标: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理解本诗的意境及其所展示的诗人独特人生态度和傲岸性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授课用时:两课时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环节: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视权贵, 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态度和意向是真。 了解“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现存诗歌__900__余首,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长于乐府与绝句,其诗风格豪放而飘逸,语言热烈奔放而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较大,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3、作品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资料补充: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他一方面接受儒学“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万物;他还接受游侠思想影响,所以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但在黑暗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在追求。矛盾、冲突及遭打击后的愤懑、狂放就产生了。李白的一生基本与盛唐时代相始终,盛唐那种繁华、大气、兼容并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气,对李白的思想、气质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李白的创作。以致后人评李白有“盛唐之象”。 浪漫主义诗作的两大支撑: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3、基础要点扫描 (一)字音识记 天姥(mǔ)瀛(yíng)洲剡(shàn)溪渌(lù)水谢公屐(jī)暝(míng)澹(dàn) 殷(yǐn)岩泉訇(hōng)然石扉(fēi)鸾(lúan)霓(ní)魂悸(jì)嗟(jiē)怳(huǎng) 二、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唐诗的百花园中有一朵色泽不同的奇葩,他郁郁不得志时,会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

郑州市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演示教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解题: 1、解题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作者分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学生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学生版)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唐诗简介: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②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③中唐诗歌。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④晚唐诗歌。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哀

九年级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优质教案

九年级上册《飞红滴翠记黄山》优质教案 导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抓住景物特点,根据写作角度的变化,有序介绍黄山的景色。 2.根据文章有关介绍,归纳黄山之美形成的独特原因。 3.根据提供的图片,展开想像,为黄山奇石命名并从中体会人类的审美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在长江之滨,耸立着一座堪称人间仙境的名山——黄山。它是一幅天然的画卷,一首无声的诗歌,一曲凝固的旋律。它是首批国家级十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目录,更成了全人类的瑰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美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人间仙境,一起去领略黄山那份独特的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够了解,黄山,到底美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美以及课文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 课件显示教学目标 教学板块之一:一品黄山神游仙境 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13分钟时间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 任务:

【课件显示】 1、标画:用()标示出课文中所写的景物及转换写景角度的词语,用“”圈画能表现这些景物特征的语句。 2、思考:在认真标画的基础上,归纳出黄山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 3、表达:根据归纳出来的景物及特点,适当参考文中写景角度的变化,用连贯的语言有序地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黄山的美丽。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展示、评价。时间约10分钟) 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的学习,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老师也围绕这几个问题作了个尝试,现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希望同学们批评指正。 【课件显示】 奇峰——高耸入云险峻万分古松——苍翠奇特万古常青 怪石——巧石林立千姿百态云海——澜翻絮涌皎洁柔美 日出——瑰丽辉煌令人神往温泉——温度适宜温馨解乏 老师是这样介绍黄山的:从高空看黄山,可谓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沿着起伏曲折的山道,仰视俯瞰,远眺近观,处处可欣赏到黄山的美景。黄山之美,美在峰奇:“天都峰”刀辟斧削,险峻万分;“莲花峰”鹤立群峰,含苞跃放。黄山之美,美在古松:“迎客松”破石而出,展枝招客;无名松傲雪凌霜,昂首苍穹。黄山之美,美在石怪:“飞来峰”侧视成峰,正看似桃;“猴子观海”阴观云海,晴眺太平。黄山之美,美在云海:或千里烟海,澜

小学音乐课教案《唱山歌》

小学音乐课教案《唱山歌》 小学音乐课教案---《唱山歌》 ——蓉儿公主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主题歌《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教学重点: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教具准备:课件、歌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故事~激发情趣: 1、歌声导入: 教师表演唱《唱山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音乐空白处引导学生随教师随意做动作。 1 师:同学们好。刚才徐老师唱了一首歌~你听了有什么感想, 生:我觉得老师唱得真好听。 生:旋律很优美~好象把我们带入了风景迷人的大山里。 生:老师~您唱的是山歌吗, 师:你知道得真多。我唱的正是一首山歌。 生:在山里唱会不会有回音呢, 师:大家认为呢, 2、发声练习:

那好~我用“啊”做原声~你们做回音好吗, 现在你们跟着琴声做原音~我来做回音。只需要在你们唱回音方法的基础上~张大嘴巴放开一点声音就可以了。 3、故事欣赏: 师:同学们~没想到你们对音乐的领悟力这么高~回音现象被你们演绎得惟妙惟肖。知道吗,这首山歌的原始演唱者是我们广西壮族民间传说的“歌仙”刘三姐。 师:说到刘三姐~有没有同学知道她的故事, 2 看来~同学们对刘三姐的了解还不够深。下面就由徐老师来给大家讲一讲刘三姐的故事。,播放《唱山歌》的葫芦丝背景音乐, 广西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著名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出自这里。广西壮族自治区被称为“歌海”~壮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随口就唱~他们用山歌作为感情交流的工具~爱歌就象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刘三姐就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 她美丽、聪慧、活泼、勇敢~用歌声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最重要的是她敢于用歌和地主恶霸做斗争,人们十分敬重她喜爱她。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很想听一听刘三姐的歌啊,下面徐老师请大家欣赏电影《刘三姐》的一个片断。 师: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 生:聪明~有智慧。 师:所有的问题刘三姐都是毫不犹豫、对答如流。那么~片中采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 生:对唱。 师:很好~对唱就是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 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难点体味李白积极 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 岁始离 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 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 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