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左忠毅公逸事

左忠毅公逸事

左忠毅公逸事
左忠毅公逸事

左忠毅公逸事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2、复习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

3、通过学习左光斗爱才若渴,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理解本文的思

想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2、侧面烘托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方苞(1668~1749)清代散文家。字凤九、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早年刻苦攻读,文章曾得时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的赏识,渐有声望。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五年后因戴名世“南山集”案受牵连下狱。后被康熙特赦,曾任武英殿修书总裁,历官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他是清代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为文讲究“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语言风格追求“雅洁”。所作散文,多为经说及书序、碑传一类,立意明确,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在写作技巧上有可供借鉴之处,但内容一般是宣传封建礼教,鼓吹程朱理学,陈腐可厌。《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等,是方艺文集中为数不多的较为出色的文章。

二、题解。

忠毅公是左光斗死后由朝廷追赠的谥号。在封建社会中,凡朝廷大臣或社会知名人士死后,朝廷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贡献,给予“谥号”。

“逸事”又写“轶事”或“佚事”,指的是为正史书所不载的事,也就是散失了的事迹。这些事迹一般比较琐碎,但能说明被记者的品质、性格等。

.谥号:谥号,通常情况下是指有一定品阶地位、社会影响或特殊事迹的人死后,由国家给予的特殊称号。

谥号是中国传统姓名文化的一个部分,谥法则是中国丧葬礼仪中用以划分生死界限的一个重要环节,《礼记·士冠礼》中称"葬而谥"。谥号来概括死者生前的事迹。惟人之行为,有善恶之分,所以谥号也有褒贬之别。处在善恶之间的,还有泛泛平平的人,即于恶谥美谥以外,得到一种表示一般哀悼的平谥。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推翻王莽,削平割据,重新统一全国并恢复刘汉制度,得美谥曰"光武"。而隋朝皇帝杨广,骄奢淫侈,昏暴无道,故得恶谥曰"炀",

文臣武将:岳飞冤死无谥,到宋孝宗当国时才彻底平反,追谥“武穆",这就是"岳武穆"之名的由来。后来再改谥"忠武"。据说文武臣得通谥者以"忠武"最美,如诸葛亮、尉迟敬德、郭子仪、韩世忠等皆得此号,这是越改越美。反之如秦桧,卒后谥"忠献",到宋宁宗时,改谥"丑谬",这又是"秦丑谬"之名的由来

(三)左光斗和史可法。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明安庆桐城人。万历中与杨涟同举进士,曾任左金都御史。为人刚直敢言。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左力赞之,自上疏陈魏三十二斩罪。天启五年(1625)与杨涟同被诬陷下狱,受尽酷刑,终死狱中。

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号道邻,明末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崇帧元年进士。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梅花岭记》有对他的介绍,请参阅该文。

(四)时代背景介绍。

明代自成祖开始,宦官干预政治,为祸愈演愈烈。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导以宴游,甚得他的欢心。熹宗即位(1621年,16岁)后,魏又勾结熹宗的乳母客氏,由是得以把持朝政,

自称“九千岁”。魏又亲自掌管当时的特务机关东厂(即课文中说的“下厂狱”的“厂”),动辄假借皇帝名义逮捕朝廷官员,排除异己。

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在左光斗参与下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认为“寸脔忠贤,不足尽其辜”。魏忠贤十分惶恐,泣诉于熹宗,客氏又从中委曲调停,结果杨涟反遭切责。左光斗又随后上书,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俱不听。次年,魏忠贤指使党徒诬陷杨涟、左光斗,说他们接受辽东经略熊廷弼的贿赂,为他祈求减罪。七月,下杨、左等人于狱;八月,在狱中杀害了他们,决熊廷弼于市。九月,熹宗赐魏忠贤印文曰“顾命元臣”,赐客氏印文曰“钦赐奉圣夫人”。政治之黑暗,于此可见一斑。

【内容主旨】

全文5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1段:写左光斗勤于国事,发现并选拔人才。

第2段:写左光斗为阉党陷害,身陷狱中而坚强不屈。

第3段:写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对史可法的影响,史可法在军中恪尽职守。

第4段:写史可法敬事左光斗的父母及妻子。

第5段:补说左光斗逸事的由来。

全文记了两个人的事迹,重在写左光斗,写史可法是为了衬托左光斗。写史可法寄身寒寺,刻苦攻读,被左光斗慧眼识才,突出了左光斗求贤若渴和善于识才的特点。记史可法为狱中的左光斗焦急,并去探视,突出的是左光斗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品质。记史可法在左光斗死后奉命守御,不忘师教,恪尽职守,是表现左光斗的言传身教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史可法的身上,使我们看到,左光斗的“他日继吾志事”的意愿完全实现了。全文紧扣“左忠毅公逸事”的标题,表现左光斗的光辉形象,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步骤是:先默读一遍,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向教师质疑;然后根据教师提问给课文加评点;最后归纳本段大意(以下2段教学步骤与此相同,不再注明)。

主要问题是:

①左光斗发现史可法是不是带有偶然性(是偶然,但偶然之中又含有必然。旧时富家子弟应试大多住城中豪华旅馆,贫家子弟则住城外古寺。)

评点:“微行入古寺”正是为了发现人才。

②左光斗读史可法文后为什么不当即叫醒他(史伏案而卧,说明他夜读甚苦,所以不叫醒他。)

评点:“解貉”“掩户”,怜才之意何深。

③“召入”,“拜夫人”,说明了什么(待之如家人)“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左公志在振兴国家、锄奸去恶,看到当前国事不可收拾,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

评点:“继吾志事”,期待之殷。

本段大意:叙述左光斗发现史可法,十分器重他的抱负和才能,对他寄予殷切的期望。2.诵读练习并检查。

检查的重点是“庑下一生伏案卧……惟此生耳”这一节。“吾诸儿碌碌……”一句尤其要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四)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解释疑难:

①厂狱——这里指东厂监狱。明成祖为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于永乐十八年(1420)在京师东安门北设东厂(原址即今北京市东城东厂胡同),由宦官掌管,从事特务活动,有事可直接报告皇帝,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又在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也从事特务活动,后因遭到反对、被迫撤销。

②被炮(p2o)烙——遭受炮烙的刑罚。

③更敝衣,草履——“敝衣”后的逗号可取消或改为顿号。

④“为除不洁者”的“为”——通“伪”饰也。

⑤筋骨尽脱——筋骨与肉分离。

主要问题:

①为什么要先交代“逆阉防伺甚严”“左公被炮烙”这些情况(前者为下文左公语做铺垫,后者为下文写左公肖像作铺垫。)

评点:交代背景、为下文设伏。

②“席地倚墙而坐……筋骨尽脱”。这段话是写什么的有什么用

评点:写人物肖像、神态。照应上文“旦夕且死”。揭露阉党用刑残酷。从“倚”、“坐”可见其刚强精神。

③“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表现了什么

评点“虽旦夕且死”,而刚毅之气沛乎天地之间。

④左光斗深责史可法是为了什么“摸地刑械作投击势”有什么用意(史来探监,出于真挚而深厚的情谊,但危险性极大;左光斗深责备,是为了使他不要感情用事,而要看到当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的形势,要以大局为重,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的形势,要以大局为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作投击势”是催他迅速离去,以免被“奸人构陷”。这说明左光斗死仍唯国事是念。)

评点:肝胆照人之语。

⑤史可法说的“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也”,这句话有什么含意(从侧面表现出左光斗对国家对朝廷一片忠心,身遭奸人构陷、酷刑折磨而全不在意,虽在弥留而忠毅之志弥坚。)

评点:高度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本段大意:叙述史可法探监、左光斗责以大义。

(五)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1)提问:本段只叙述一件事,试用作者原话加以概括。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如果删去“使将士更休……铿然有声”这一段话,是否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不影响。)好不好呢(不好,这些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史可法忠于职守、严格律己的形象。)

评点:生动的历史细节。

(2)继续提问:作者这样来塑造史可法的形象有什么目的(生动地显示了左光斗对他进行教育的结果,也说明了左光斗有知人之明。)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下恐愧吾师”。)

评点:“下恐愧吾师”,本段要害。

(3)教师指出:史可法对抗农民起义军,是他的局限性之所在;但后来他督师扬州,拒降多尔衮,最后以身殉国,是值得高度赞扬的,这也是左光斗的教育的结果。

(4)学生复述这一段内容。

2.诵读练习并检查。

重点是“每有警……下恐愧吾师也”这一段。

(六)连贯背诵前三段。

(七)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分析。

首先,让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一句话(“继吾志事”),并加以说明。说明的要点是:①左公在狱中责备史可法的话:“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说明左公将挽救国家危亡的希望寄托在史可法身上,这正是“继吾志事”的具体内涵。②史可法守御凤庐对“辄数月不就寝”,是因为他“恐愧吾师”,这说明史可法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真正继承了老师的“志事”,从而证明左公有知人之明。

可见,“继吾志事”是全篇主旨所在。

其次,让学生分析本文的线索(左、史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可以从结构分析入手。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左光斗对史可法的期待。主旨是“继吾志事”,也包含着师生情谊。第二部分(第3、4段)写史可法不负左光斗所望。前一层写“继志”,后一层写情谊。

再问学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明左、史之间的师生情谊是建筑在共同事业、共同抱负的基础之上的。)

最后,归纳本文中心思想:表现左光斗忧国的精神、刚毅不屈的斗争性格和选拔人才的远见卓识;也表现了左、史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三)本文怎样通过行动、语言、肖像的刻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的

分析:如写左光斗注意了解民情,能深入民间,又不愿惊动当地官民的工作作风,是通过“风雪严寒”中“微行”这一行动反映出来的。写他在古寺看了史可法“方成草”的文章,“即解貂覆衣,为掩护”等行动,反映他对这一新发现的人才的深情厚爱。他对史可法写的文章

“面署第一”的行动,表现他善于发现人才,大胆选拔人才。

语言描写:左光斗说史可法“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表现他奖掖英才的目的是为国选才。对照他后来在狱中所说“国事糜烂至此,……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就更能看出这一点。“不速去,无令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这些话,在严厉责备中饱含着挚爱与殷切的期望。

肖像描写:写左光斗在狱中受酷刑后的外貌:“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这几句描写证明左光斗受了阉党的炮烙之刑,“不可辨”和“筋骨尽脱”说明了酷刑之惨。“目光如炬”这一点睛之笔,说明左光斗受尽了酷刑,濒临死亡,然而精神毫不颓唐。

探监的场面,综合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了左光斗的光辉形象。

(四)课文记叙了左光斗逸事两则,这两则逸事表现了左光斗怎样的品格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这篇文章写了左光斗的两件事。一写他任学政,选拔史可法的经过,显示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一写他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的情景,突出他轻于个人生死、唯念国家安全的高风亮节。荣居高位时,他不辞辛劳,广泛罗致人才,是为了国家需要;身陷囹圄时,他怒逐学生,竭力留存精英,是虑及国家前途。深沉的爱国精神贯串前后、映照全篇。(五)试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全过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过程的描述来刻画左光斗的性格的。

分析: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觅才——惜才——选才——誉才。觅才。“风雪严寒,从数骑出”,略略几笔先描画出左光斗四出奔波寻觅人才的急切心情。风雪载途,寒气逼人,行路当十分艰难,但在这样恶劣的天气,视学京畿的左光斗仍率领从骑外出寻访。微服间行,是要洞察真情,径入古寺,唯恐错过良材。这一层言简意赅,能使人联想到许多尚未提及的事。从顶风冒雪微行察访至古寺一例,读者自可推想,在试前,左光斗对京畿一带应试诸生的德识才学已进行了普遍考察,不论晴天、雪天,不论寺庙、还是学馆,都可瞥见他风尘仆仆的身影。

惜才。作者写左光斗见古寺庑下,“一生伏案而卧,文方成草”。借读苦寺,可知此生出身微贱,天气严寒,伏案而卧,文方成草,可见此生发愤苦读。至于文章如何,作者先不明说,

却跳过一层撰写了左光斗的两个举动,“解貂覆生”,“为掩户”。“解貂覆生”是让史可法御寒,“掩户”是为史可法挡风,而这些举止都是在“公阅毕”以后出现的。于此,史可法的才学识见不喻自明,左光斗的怜才之意更是一目了然。意犹未足,作者再加一笔,即身为学政的左光斗为询问史可法姓名竟“叩之寺僧”,原来是不忍惊醒酣睡中的史可法。这些精湛的细节描写将左光斗爱惜人才之心写得精细入微,令人击节叹赏。

选才。这一层作者写了考场上吏呼名至史可法,左光斗“瞿然注视”和在卷上“面署第一”两个细节。“瞿然注视”,事出有因。左光斗偶访古寺,已对史可法的苦读和才学留下深刻印象,但当时史可法卧伏案上,未见其容貌。今日突然所得吏人直呼姓名,又惊又喜,所以“瞿然注视”;“面署第一”则生动地反映了左对史的深为赏识,前面既已有寺中阅文一节,至此“面署第一”,也是瓜熟蒂落的安排。

誉才。录用以后,左光斗特意将史可法召入,使拜见夫人,这不同寻常之举,本已流露对史可法的厚爱,一番赞誉,更写出了左光斗得才的喜悦心情。“他日继吾志事者,惟此生耳”,这正是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根本原因,原来左光斗已把史可法视作是效忠国家的良才、自己事业的继承人。“吾诸儿碌碌”的这种说法也表现了左光斗任人唯贤的磊落襟怀。

纵观左光斗选用、提拔史可法的全过程,左光斗为国求才,思贤若渴,知人善任的品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左光斗被陷下狱,见史可法前去探监,为什么要厉声怒斥,将史可法赶走

分析:明朝熹宗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愈演愈烈,宦官魏忠贤专政擅权,陷害忠良,荼毒人民。当时东林党人杨涟因为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奸恶,被锦衣卫缇骑逮捕,左光斗等人也因上疏陈魏忠贤三十二斩罪同被诬陷下狱。一时东厂特务暗探四处密布,钩党之捕遍于天下。身陷冤狱的左光斗对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仍深为关切。左光斗自度终无生还之希望,惟期史可法等人奋发有为,能有朝一日翦灭魏逆,伸张大义于天下,振兴社稷,力挽狂澜于既倒。如果说当年左光斗擢拔史可法于寒门时已将史可法视作“继吾志事者”,那么经过多年提携栽培,左光斗更把史可法看成是“支柱天下事者”。现在,左光斗突然见史可法前来探视,立即感到这会给魏忠贤等人罗织罪名加害史可法以可趁之机,因此厉声斥责,将史可法逐走。史可法对左光斗这一番大义凛然的教导心领神会,顿时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深感自己思虑不周,忍痛离去。左光斗狱中怒逐史可法这一举动形似不近人情,实则蕴含着

左光斗对史可法真诚的爱护与殷切的期望,充分表现了左光斗对国事的关切和他与史可法之间的真挚情谊。

(七)史可法后来常流着眼泪对人讲探监这件事,称颂左光斗“吾师肝胆,皆铁石所铸造也”,应该如何理解史可法的这句话

分析:史可法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作为忠贞刚烈之士的左光斗的高大形象,揭示了左光斗的崇高气节和可贵的爱国精神。

史可法探监时,先一眼瞥见的是左光斗“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之下筋骨尽脱”的伤残形象。重刑之下,仍不向阉党低头,左光斗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令人起敬。其后,史可法前跪,抱公膝呜咽失声时,看到的是左光斗一连串强烈的反应:“奋臂”、“拨毗”、“目光如炬”、“怒曰”、“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奋臂”可见左光斗举手的艰难。“奋臂”是为了“拨毗”,因受酷刑,目已不能开,但听见史可法哭声,仍挣扎着想睁开眼睛看个分明。待到证实确是史可法时,便是火一般燃烧的灼灼目光的逼视,便是一席言辞铿锵掷地有声的训斥。对阉党的愤慨、对国事的忧虑、对晚辈的挚爱充溢情怀。惟恐史可法不忍迅速离去还“摸地上刑械作投击状”,催逼史可法速行。左光斗几经酷刑,身陷绝境,能与史可法相见,当有许多肺腑之言需要倾吐,然而他毫不顾惜个人生死荣辱,唯以国事为念,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这是何等刚毅的性格!睹其容颜,闻其言辞,见其举止,顿觉一个铁骨铮铮,碧血丹心的忠烈形象卓然而立,光彩照人。史可法追忆此事时赞扬左光斗“吾师肝胆,皆铁石铸也”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八)对两则逸事中反映出来的左光斗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分析:左光斗的第一则逸事,写他身居要职时,不是趋奉权贵,接受请托,而是冒着风雪严寒,微行出访,为国求才。这在封建官吏中,实为难能可贵;第二则逸事,写他因弹劾魏忠贤,遭陷入狱,依然重于国事,轻于己身,教育史可法以天下为己任,他的识见、品格,也值得称道。当然,左光斗等力图翦除奸党,其目的仍不外乎要巩固封建统治。不过这些应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认识和分析,也不宜苛求古人。

(九)既然是记左光斗的逸事,为什么还要记史可法的逸事写史可法与写左光斗有什么关系分析:文中写史可法的逸事有三处。一是写左光斗被陷,史可法入监探视。左光斗蒙冤下狱后,史可法朝夕徘徊狱门外,以图一见。终因魏阉防范森严未能如愿。后闻左光斗旦夕将受

极刑,又用重金贿赂狱卒,乔装更衣,冒死前往狱中探视。这里看来是写史可法当时对左光斗情深,但实际上是写左光斗平素待史可法的义重。不是平时左光斗对史可法的倚重、扶持,又何来此时史可法的舍身探监,以报知遇之恩二是写史可法的勤于军务。写他忠于职守,常存戒备之心;写他爱护部下,身先士卒;写他刻苦耐劳,寒夜防守,衣不解甲。史可法所以能如此这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可见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誓当成就一番功业的谆谆告诫和殷殷教诲,左光斗的言传和身教对史可法的影响之大。三是写在左光斗死后,史可法还常去探望左光斗的家属。左光斗死于非命,然史可法不忘旧谊,来往桐城,于繁忙的军务中仍亲自到左府问候左光斗的父母和夫人。这里读者从史可法待左光斗的情义深长也自可进一步想象左光斗生前待史可法确系恩重如山,致使史可法永世不忘。

综上所述,作者写史可法的两则逸事,落笔在史可法身上,指归却在左光斗身上。从史可法的不忘师恩,可知左光斗爱惜人才,唯贤是亲,唯贤是用的可贵见识;而史可法的勤于职守,忠于朝廷,既证实了左光斗有知人之明,更显示了左光斗“惟念国事”的精神感人至深。文中左光斗史可法两个形象相映成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十)文中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分析:以文章传人,可择要述其一生,也可选录部分,以一斑窥全豹。左忠毅公一生,可传之事很多,文中略而不提为众人熟知之事,只是叙说世人不知的一点内容。唯其不为人知,因而撰文也常易使人生疑。全篇起首一句“先君子尝言”,说明是记载先父之言,予人以亲切感、真实感。篇末一段呼应起首一句,注明这些未载入正史的逸事并非街谈巷议,“狱中语”乃左公甥亲自得之史可法,而左公甥又是“余宗老涂山”、“与先君子善”,证实“先君子尝言”确凿无误。所以说结末一段补说了逸事的由来,强调了材料的翔实可靠,更加令人信服。

(十一)史可法死守扬州,坚决抗清的事迹素来为史家所称道,本文作者为何丝毫不提及这段经历,而着力描绘他在凤庐道的一段生活

分析:课文第3段,作者以史可法的逸事来衬托左光斗的以国事为重和有知人之明,但究竟写哪些事,显然是有过一番考虑的,史可法曾凭镇压和堵截农民起义军,得以升迁;最后则坚持抗清,不屈牺牲。方苞出生时,史可法殉难不过三年,但在本文中,作者对史可法死守

扬州、坚决抗清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斗争经历,竟只字不提,而着力描绘在凤庐道堵截张献忠起义军的一段生活用以反映史可法的勤于国事,这虽然与当时清朝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有关,但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消极面。

(十二)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但课文第3段写的全是史可法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表现,游离于课题之外,可以删去,你的看法怎么样

分析:这段写史可法镇压农民起义的情况,是作者阶级局限性的表现,应分析批判,但在结构上却是重要的一段,是全文的有机部分,不能删去。因为在这里作者是明写史,暗写左,写史的忠于职守,正在表现左的言传身教对史的影响,从侧面丰富了左的形象。例如,史的“数月不就寝”照应左在“严寒”天视学;史坐帐外看着士卒睡觉,照应左对古寺中寒士的爱护;史“甲上冰霜落”,照应左在狱中伤痛万状的刚毅谋国。史的“下恐负吾师也”一语,点透了和主题的关系。

(十三)本文语言精练、行文严密的特点表现在哪里

分析:这篇简短的记叙文章语言十分精练,在简短的语句中凝聚着深厚、强烈的感情。文章写左光斗从发现人才到选拔人才,只用了89个字,情况交代得非常清楚,人物的言语、举止、心情无不毕现。以发现人才的一段文字为例,共有四层意思,才用47个字:第一层交代天气、出行的特点和所到之地;第二层写左光斗所见,点明史可法寄身古寺,刻苦攻读;第三层写左光斗欣赏史可法的才华,倍加爱惜;第四层是补笔,“叩之寺僧”说明左光斗用心之细和印象之深。短短的一段文字,不仅写明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甚至连“解貂”、“掩户”之类的生动细节也都点染出来。在用字上尽量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比如:“即解貂覆生”的“即”说明时间之短,不假思索,不顾自身寒冷,而解貂裘覆盖这个素不相识的书生,充分反映了左光斗“惜才”之深。又如:“为掩户”(“为之掩户”的省略),这和“掩户而去”是完全不同的。“为”字点出行为的目的,说明了掩户防寒是为了保护史生,突出了左光斗体贴史生的心情。

行文的严谨也表现在文章内部的呼应上面。文章带有关键性的一句是“维吾志事”,这句话表明左光斗不仅以身许国,而且思虑深远,想到如何后继有人。这话是在初识史可法之后讲的(“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这和左光斗在狱中说的话:“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是相呼应的。写到奉檄守御时,史可法的行动和他说的“吾上恐负朝廷,

下恐愧吾师也”,也同“继吾志事”遥相呼应。这是行文严谨的表现。

2.写作特点分析。

(1)关于“逸事”的体裁特点。

先让学生读“自读提示”第1段,并作归纳:写人物生平中的片断,表现其思想性格特点。教师补充:“逸事”也叫“逸事状”,或简称“状”、是人物传记中的一个分支。古代重要人物的传记都是官修的;个人写传是犯法的行为,但可以写行状或逸事状送到国史馆去,作为官修传记的参考。但写状也不是有闻必录,必须事关重大。能表现人物的功业品德,才能写进去。

“状”有一定的格式,要在文末交代一些问题,例如本文最后就交代了左公“狱中语”的来源,说明它是真实可靠的。

(2)侧面描写。

教师指出:第3、4段是从侧面表现左光斗精神的感召力的,而且文中的侧面描写不止于这两段,前两段中也有侧面描写。

学生就此进行讨论,然后小结。要点如下:

写史可法寄身寒寺,从侧面表现左光斗求才如渴的心情;

写史可法“抱公膝而呜咽”,从侧面表现左光斗虽遭酷刑而泰然自若的精神;写史可法“噤不敢发声,趋而出,”从侧面表现左光斗语言的感人力量。

写史可法流涕语人,从侧面表现左光斗刚毅不屈的精神。

(五)译文。

1我已去世的父亲曾经说过,同乡前辈左忠毅公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有一天,风雪严寒,(他)带领几个骑马的随从,改装出行,走进一座古庙。廊庑之下有一个年轻人伏案而卧,(桌上有一篇)文章刚起好草稿。左公看完文章,就脱下(自己的)貂皮外衣,盖在年轻人身上,(并且)替他掩上了门。(他)问庙里的和尚,(才知道)年轻人是史可法。到考试的时候,小吏喊名字喊到史可法,左公吃惊地(向他)注视,(等他)呈上卷子,(左公)就当面定(他)为第一名。(还把他)召进家中,让他拜见夫人,说:“我的几个孩子都平庸得很,将来能继

承我的事业的,只有这个青年啊。”

2.后来左公下了厂狱,史可法早晚候在狱门外,奸佞的太监(魏忠贤)防备窥伺很严,就连家里的仆人都不能近身。过了许久,(史)听说左公受了炮烙之刑,早晚就要死去,(他)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双草鞋,背上一个筐子,手上拿一把长铲,装成扫垃圾的人,(把史)带进去。悄悄地指示(给他)左公所在的地方,(史一看)左公正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上、额头上都烧得焦烂辨不清了,左膝盖以下,筋骨都散脱了。史可法上前跪倒,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咽地哭着。左公辨出史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左公)就使劲伸出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那双眼的闪光简直像火炬一样。(他)发怒地说:“没有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竟敢到这儿来!国事糜烂到如此程度,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身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够支持(你)若还不快走,不用等坏人制造罪名陷害你,我现在就把你打死!”说着就摸索地上的刑械,作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可法吓得不敢出声,急忙跑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泪对别人还说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3崇帧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可法这时任凤庐道,奉命守御凤阳、庐州一带。每当有了警报,(他)总是一连几月不安寝,叫将士们轮流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他)选择十个身强力壮的士兵,让两个人蹲下,自己背靠着他们,过一段时间再轮流替换。每当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一抖衣裳,甲上的冰霜散落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稍休息一下,他说:“我对上恐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4 史可法带兵期间,来往经过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大母,到堂上拜见夫人。

5 我的同族老前辈字涂山的,是左公的女婿,与我去世的父亲友好,他说监狱中的话是亲自听史可法说的。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京畿(jī):京城,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炮烙(luò):古代的一种烧烫犯人的酷刑。

眦(zì):眼眶。

俟(sì):等待。

述其事以语人(yù,告诉)

蕲(qí):蕲州府,现在湖北省蕲春县一带。

衣裳(cháng):古代指裙子。

躬(gōng)造左公第:(躬:亲自。造:造访,到……去拜望。)蹲踞(jù):踞有蹲或坐的意思。

使将士更(gēng)休:更换着休息。

解貂(diāo):貂是一种哺乳动物,皮毛珍贵。

②词性活用

从数骑出(使……跟随动词的使动用法)

呈卷,即面署第一(当面,名词作状语)

蹲踞而背倚之(用后背,名词作状语)

手长鑱(手──拿着,名词用作动词)

③一词多义

【则】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只,仅仅。副词)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是,原来是。具有确认作用的副词)漏鼓移则番代(就。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虽】

虽家仆不得近(即使。表示假设关系)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张衡传》)【焉】

卒感焉(于之<对此>。兼词)

于是余有叹焉(不译。语气助词)

万钟于我何加焉(呢。表示反诘语气助词)

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盘盘焉,囷(qun)囷焉(地。形容词词尾,助词)

2. 句式解析

省略句

为(之)掩户(省介词宾词,“之”代史可法。)

叩之(于)寺僧(省介词)

召入,使(之)拜夫人(省介词宾语,“之”代史可法。)

久之,(史可法)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史可法)持五十金……(省主语

3.找出句中介宾短语,再指出它们在句中的用法。同时指出介词的意义。

1.“以祈请使”在句中做“请北”的状语。以:凭借。

2.“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在句中做“饰”的状语,后置。以:拿,用。

3.“于左丞相府”在句中做“萃”的状语,后置。于:在。

4.“于我”在句中做状语。于:对,对于。

5.“于王”中的“于”介绍出召见的对象。于:被。全句的意思是:庄暴被王召见。

6.“与贵酋”在句中做“处”的状语。与:跟,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