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数学案:《简单的周期》

四年级数学案:《简单的周期》

四年级数学案:《简单的周期》
四年级数学案:《简单的周期》

四年级数学案:《简单的周期》【课前思考】

周期现象是指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学生之前学过的“找规律”,有图形的规律、数列的规律等,这些规律都是一组一组依次重复出现的,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周期现象”的雏形,学生对周期问题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具有一定的基础。在探索规律时候,学生自然会将已有的有余数除法计算的经验提取出来解答周期问题,这节课是有余数除法这个知识点的拓展延伸。教师只要调动学生的学习需求,启发学生理解周期的结构特点,创造充分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寻求解决周期问题的策略,并能体会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课堂实践】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P30、31的《简单的周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

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T:小朋友们,喜欢玩游戏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猜气球的游戏,想玩吗?

课件出示一个红色气球

T:猜一猜,下一个出现的气球会是什么颜色?(依次出现)第三个呢.....

提问:为什么越猜越准了呢?

生:因为它有规律,都是一个红色一个黄色一个蓝色的顺序出现的。

引导:3个气球为一组重复出现,每组都按照红气球、黄气球、蓝气球的顺序排列。

导入:看来我们只有找到了规律,才能获得游戏的胜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揭题板书)

二、感知规律,探求问题

1.感知规律。

导入:昨天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一个找规律的课前小研究,现在请你把发现的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交流前置作业:(1)你发现哪几组图形的排列有规律?、

生:第2、3、4组都有规律

(2)你能具体说说每组的规律吗?

引导:是以几个为一组,每组里面是按什么顺序排列?怎样可以让规律看得更清楚?提醒学生可以圈一圈

(3)对比这三组规律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以几个图形为一组重复出现,每组内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指出:几个图形一组数学上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周期)

板书:()个为一组重复,每组按()的顺序排列。(4)过渡:这类周期规律的特点大家掌握了吗?

出示例题图,你能快速找出图中哪些物体的排列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学生依次找出盆花、彩灯、彩旗。

要求:具体说说它们有怎样的规律。教师课件辅助演示。

2.探索盆花的规律,体现策略的多样化。

过渡:找到了规律,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一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提问:如果盆花照这样的规律从左往右继续摆下去,第19盆是什么颜色呢?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是画图的,△○△○……三角形代表蓝花,圆代表红花,画到第19盆是三角形所以第19盆花是蓝色的。

生2:我是根据颜色用文字写出来的,写到第19个是蓝

色。

生3:我是列算式的19÷3=6(组)……1(盆),第19盆花是蓝色的。

师:刚才我们用了画图,列举和列算式等多种方法找出了规律并解决了问题,老师特别想听听列算式的同学们的想法。

生:19表示有19盆花,3表示每3盆一组。6表示可以分成6组,余数1说明还多了一盆。

追问:你知道它所在的具体位置吗?为什么是蓝色的?生:是下一组的第一个,,每组第一个都是蓝色的,所以它也是蓝色的。

以同桌为单位,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3.探索彩灯的规律,体会策略的优化。

提问:彩灯按照规律摆下去,左起第20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23盏呢?你能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质疑思考:为什么除以4?

20÷4=5(组)得数没有余数,该怎样得到答案?第20个彩灯是第几组的第几盏灯?应是什么颜色的?

提问:你是用了什么策略解决这两题的?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计算的方法?

生:画图的方法如果数字很大的话,比如说第200个是什

么颜色就很麻烦,列举奇数位偶数位只适用于以2个为一周期的题目。

小结:看来画图和列举的方法在这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学会选择最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探索彩旗的规律,实现规律的内化。

过渡: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刚才都顺利地解决了,下面根据彩旗的排列规律,你能不能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生1:第21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

生2:第34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

追问:为什么余1和余2彩旗都为红色?

生3:如果插到第23面红旗,这时一共有多少面彩旗?小结:刚才我们用计算的方法解决了盆花、彩灯和彩旗的一些问题,你认为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注意观察,看清事物的排列规律,弄清几个物体是一组,确定除数,再计算,然后看余数。)

三、巩固练习,形成策略

过渡: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本领学会了吗?

1.补充练习:王强把42枚棋子按照每2枚黑子之间有3枚白子的规律,从左往右摆成一排,那么最后一枚棋子是什么颜色?

生1:42÷5=8(组)……2(枚)

生2:这种方法错了,(画图演示)2枚黑子之间有3枚白

子周期应该是4枚棋子。

师提醒: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文字信息时,可以适当通过画图来看清规律。

2. 按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

要求:先把想法表示出来,再填一填。

指名交流

师追问:为什么同样是求每组的第32个图形,画出来的却各不相同呢?(1、2每组个数一样,但是每组内排列的顺序不同,第3组和前两组相比每组的个数不同,顺序也不同。)小结:看来以几个为一组,以及每一组内的排列顺序对我们解决问题来说都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看清楚。

四、欣赏规律,联系生活

过渡:在图形中我们又一次感知了规律。其实大自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规律,一年四季的轮回,花开花落的辗转,月圆月缺的反复,日出日落的交替等等……,(多媒体展示,图片欣赏)

1.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引导:放眼我们的生活,你还能发现这样的规律吗?(一周7天的反复,1月到12月的反复,24小时的反复……)

2.探索生活中的规律。

出示生肖图

提问:

从12生肖中,你能找到规律吗?

今年是什么年?(蛇年)那明年呢?(马年)接下来是什么年?(羊年)

按着顺序一起说一说,说到猪年,停顿,接下来是什么年?(鼠年)那么要经过多少年才能又回到蛇年?(12年)你今年几岁?属什么?多少岁的人与你是同样的属

相?(可加或减12的倍数)

提示:注意考虑生活的实际,年龄太大不符合实际的不予考虑。

五、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什么规律?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今

天的问题?在用除法算式解决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六、自主创作,拓展延伸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小小设计师: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

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要求:有规律地给气球涂上颜色,使左起第25个必须为红色。

趣味数学小故事50字

有一天,数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最小的一位说起话来了。 0弟弟说:“我们大家伙儿,一起拍几张合影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0的兄弟姐妹们一口齐声的说:“好啊。” 8哥哥说:“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错,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应照相机和胶卷,好吧?” 老4说话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烦了一点,到不如用我的数码照相机,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它们变忙了起来,终于+号帮它们拍好了,就立刻把数码照相机送往冲印店,冲是冲好了,电脑姐姐身手想它们要钱,可它们到底谁付钱呢?它们一个个呆呆的望着对方,这是电脑姐姐说:“一共5元钱,你们一共十一个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钱?” 在它们十一个人中,就数老六最聪明,这回它还是第一个算出了结果,你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 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 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半个地球总够大了。 数学家好好嘲笑了他们一番。 他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我现在是在外面。"

唐僧师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长时间,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 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悟空笑眯眯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多少个? 唐僧很快说出他们每人摘桃子的个数。你知道他们每人摘多少个桃子吗? 质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简便运算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计算 (1)48200÷25÷4 (2)(26700×815)÷267 分析:(1)把48200先缩小25倍,再缩小4倍,正好等于把48200缩小(25×4)倍,而25×4=100能使计算简便。 (2)按照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除法,积里的一个因数正好是267的100倍,如果先把26700缩小267倍,再扩大815倍,这样能使计算简便。 解:(1)48200÷25÷4 (2)(26700×815)÷267 =48200÷(25×4)=26700÷267×815 =48200÷100 =100×815 =482 =81500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1)14×5×□=4□0 (2)4□0÷3÷7=20 (3)360÷1□=□0 (4)2□×14=3□□ 分析与答案: (1)因为等号左边14×5=70,右边是四百多,所以答案有两个,即左边□填6,右边□填2;左边□填7,右边□填9。 (2)一个数先缩小3倍,再缩小7倍,实际缩小了3

×7=21倍,因为被子除数除数×商=21×20=420,所以□里应填2。 (3)按上面的方法可推出左边□里填8,右边□里填2;左边□里填2,右边□里填3。 (4)同样按照上面的方法推出左边□里填2,右边□□里分别填0、8;左边□里填3,右边□□里分别填2、2;……左边□里填8,右边□□里分别填9、2。 3、粮店有面粉96袋,每袋25千克。卖出一半后,还剩下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做)。 分析:方法一:先求出粮店一共有多少千克面粉,再求出剩下的一半是多少千克;方法二:先求出粮店剩下的一半有多少袋面粉,再求出这么多袋面粉有多少千克? 解法一:25×96÷2 =25×4×24÷2 =2400÷2 =1200(千克) 解法二:25×(96÷2) =25×48 =25×4×12 =1200(千克) 答:还剩1200千克。 4、2625÷35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免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小数的意义》导学案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2—6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3.能够正确地读写出小数。 学习重难点: 1.体会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密切关系,能够进行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2.能够正确地读写小数。 学情分析: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小数可以看成是由分母为、、等这样的分数改写成的。 2. 分母是10的分数对应的是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对应的是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对应的是位小数。 3.一位小数表示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分之几。 4.你能回答吗:小数是由几部分构成的吗? 二、探究新知。 1.认一认。 (1)通过33.333在计数器上位置,我们可以看出 “.”前面的两个“3”分别表示和,它们读作,这是小数的“整数部分”,和以前数的读法一致。 (2)“.”是小数点,读作“点”,它是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分界线。 (3)小数点后面的三个“3”读作,这是小数的“小数部分”,是把数字顺次读出来的。 2.数位顺序表。 请把数位顺序表中的 计数单位 ....补充完整。

3.根据数位顺序表写一写,再读一读。 读作:读作: 考一考:你能说说小数的写法吗?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归纳一下。 三、课内巩固训练。 1.把下面各图中涂色的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表示出来。 2.把下列分数写成小数。 3.把下列小数写成分数。 0.6 = 0.21 = 0.111 = 0.02 = 0.07 = 0.034 =4.在□里填上适当的分数或小数。 5.(1)0.4里面有()个0.1,0.025里面有()个0.001. (2)4.8中的4在()位上,表示()个();8在()位上,表示()个()。 6.(1)读出下面各数。 0.0504 读作: 30.118 读作: 100.100 读作: 0.50 读作: (2)写出下面的小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小故事

我的教学故事 在学习《认识更大的数》时,我设计以下的教学思路: 第一;让学生学会读数,亿有多少位数?亿后面的数怎么读?怎么写出来?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引导,指名学生回答数的读法。学生说:老师,这么多数不知道怎么读?亿有九位数,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看黑板,把一个为1983387700的数用竖线四位四位分好,这样一目了然让学生去理解,然后再叫一个学生来读这个数,学生一看,马上就会读数了,其它的学生也一样慢慢的理解,然后教学生怎么写好这个数,有一部分学生也能够写出来,很不错,于是在黑板上出相关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提问:三亿怎么写,三千五百亿怎么写?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第二;学生会读还不行,还要会写,把大写的写成小写的,把小写的写成大写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好读写,如:五千零二十六万八千零九十,写作:()。三千七百五十万六千三百零九,写作:()用竖线标出万级、个级。这样让学生一看就非常清楚,也非常容易理解。 我在这次教学中发现有些课本上的知识,必须讲清楚、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好课本上的知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这方面也非常的重要,不可缺少的,这样学生才能学好。

我的教学故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小学生,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对他们更具吸引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教学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单元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记得第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刚走进教室就看到讲台上整齐的摆放新华书店补发的《课外阅读》书。便灵机一动,何不就利用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呢?就拿起其中一本,告诉大家这本书有74页,如果现在有120本这样的书,一共多少页呢?怎样列算式解答?150本呢?200本呢?并指名学生板书。分别让学生列竖式解答。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所以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完全可以运用迁移学习方法,通过自己尝试计算,然后比较交流总结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课堂上,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尽

四年级上册数学简算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简算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四年级上册数学简算题120道 (1)67+42+33+58 (2)258-58-26-74 (3)125×16 (4)50×(2×4)×25 (5)7×8×3×125 (6)26×103 (7)501×12 (8)25×(40+8) (9)39×14+61×14 (10)163×8+37×8 (11)202×13 (12)77×4×5 (13)27×99 (14)48×250 (15)98+303 (16)49+49×49 (17)55×25+25×45 (18)123×67-23×67 (19)39×101-39 (20)99×64+64 (21)76×23+24×23 (22)12+19×12 (23)21+254+79+46 (24)25×16×5 (25)52×32+48×32 (26)18×137-18×37 (27)450÷18 (28)420÷35 (29)480÷15 (30)21×99 (31)125×32 (32)12×301 (33)75×3×4 (34)19+99×19 (35)256×9-46×9 (36)13+13×49 (37)(25+125)×8 (38)541×67-67×441 (39)43×201 (40)102×35 (41)304×22

(42)(30+4)×25(43)38×7+62×7(44)152×8+148×8(45)16×401 (46)103×23 (47)(30+2)×15(48)125×(8+16)(49)68×48+68×2(50)5×27+63×5(51)12×(40-5)(52)64×9-14×9(53)35×98 (54)23×134-34×23(55)102×45 (56)648+203(57)98×32 (58)44×25 (59)63+15×2(60)43+43×39(61)27×37+37×23(62)256×7-56×7(63)48×101-48(64)99×62+62(65)41×99 (66)765+98(67)560÷16 (68)201×34 (69)36×25 (70)304+297(71)18×45+18×55(72)226×13-26×13(73)15×301-15(74)(30+8)×25(75)25×65+25×25(76)75×141-75×40(77)125×18 (78)25×35+25(79)71×23-71×13(80)125×(80-8)(81)101×89-89(82)88×22+22×12(83)28×57+43×28(84)202×41 (85)25×19×4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姓名: 班级:四年级班 教师:李一孟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备课 一、指导思想: 课标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 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 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 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完整)四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doc

简便计算题 第一类:加 65+73+135 357+288+143 272+68+28 129+235+171+165 17+145+23+35 999+99+9+3 6+7+8+102+103+104 9998+3+99+998+3+9 第二类:减 400-256-44 517-53-47 284-159-41 258-42-16 545-167-145 478-47-178 344-(144+37)236-(177+36) 第三类:乘 45×4×5 23 × 5× 2 25× 9× 4 8×( 125×13)(250×125)×( 4×8)88 ×125 72 ×125 125× 64×25 42×125× 8×5 25 ×4×88× 125 第四类:乘 (12+50)× 40 125×(40-4)76×10318×125

25×4442×2599×999× 78 第五:乘 45×37+37×5528×21+28× 7917×23-23×738×46+64× 38 99×32+3246+46×59167×2+167×3+167×539×8+6×39-39×4 28×225-2 ×225-6 ×225(42+25)× 125+(18+15)× 125 23×2×4+25× 4× 2+27× 1× 8+25× 8× 199×22+33×34 第六:除 360÷4÷9 250÷5÷2 600÷12÷ 5 800÷5÷8 480÷5÷48240÷ 5÷ 12420÷35 2400 ÷ 25 第七:加减 323+189-123248-86+48672-36+64 (6467-832)+(1832-1467 )1530+(592-530)-192 (2+4+6+?? +98+100)- ( 1+3+5+?? +97+99)

数学学习小故事(适合三四年级)

狼口脱险 今天天气真好,懒羊羊约了喜羊羊和美羊羊一起到羊村外游玩。突然喜羊羊看到灰太狼躲在旁边的草丛边,怎么才可以逃离这里呢?很快喜羊羊就想出了一个主意,转头大声对大家说:“村长不要我们在这里迎接黑羊勇士吗?”一边说,一边朝美羊羊挤眼睛。 美羊羊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强调说:“不是一个黑羊勇士,而是一队黑羊勇士。” “听说,他们的每19只黑羊排一排,总共排成22排的队伍前来。”喜羊羊故意大声说。 “大约来400只左右的黑羊勇士!”懒羊羊也发现了灰太狼,看着大家也这么镇定,也就不怎么害怕了。 “谁告诉你有这么多黑羊勇士?不能让灰太狼听到了,否则就抓不到他了。”喜羊羊故意压低声音问懒羊羊。 “总共是19×22只羊,可以把19看成20,22也看成20,所以大约有20×20=400只黑羊勇士。”懒羊羊大声解释说。 “还可以看成每排20羊,22排就是20×22=440只,再减去每排多看的1羊,总共22排,就是440-1×22=418只黑羊。”美羊羊说。 “也可以让每排19只羊先排成20排,再加上后面2排羊,也就是19×22=19×20+19×2=380+38=418只黑羊。”喜羊羊也接着说。 灰太狼一听,吓得掉头就跑。喜羊羊一伙安全地回到了羊村。 邮票告状 马大虎中午休息时迷迷糊糊发现自己被几个浑身挂满加减乘除符号的人带到了一座宫殿上。还没搞清什么情况,就听到旁边一个似曾相识的人指着自己说:“就是他把我搞成这个样子的。”说完就哭了起来。 “你怎么说邮票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害的邮票现在都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头戴金冠的数学国王指着这个半人高的邮票,大声责问马大虎。 马大虎这才发现原来诉冤的人,就是自己心爱的邮票,难怪这么熟悉呢。“我从来也没有说过呀!”马大虎觉得这个事情不能怪他。 “你看,这个是证据。”邮票拿出了早上马大虎写的作业。上面清清楚楚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材简析: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 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 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

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6.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

四年级数学上册简便计算题各种题型每日20道(全)

. 158+262+138 375+219+381+225 5001-247-1021-232 (181+2564)+2719 378+44+114+242+222 276+228+353+219 (375+1034)+(966+125) (2130+783+270)+1017 99+999+9999+99999 7755-(2187+755) 2214+638+286 3065-738-1065 899+344 2357-183-317-357 2365-1086-214 497-299 2370+1995 3999+498 1883-398

. 12×25 75×24 138×25×4 (13×125)×(3×8) (12+24+80)×50 704×25 25×32×125 32×(25+125) 88×125 102×76 58×98 178×101-178 84×36+64×84 75×99+2×75 83×102-83×2 98×199 123×18-123×3+85×123 50×(34×4)×3 25×(24+16)

. 178×99+178 79×42+79+79×57 7300÷25÷4 8100÷4÷75 16800÷120 30100÷2100 32000÷400 49700÷700 1248÷24 3150÷15 4800÷25 21500÷125 2356-(1356-721) 1235-(1780-1665) 75×27+19×2 5 31×870+13×310 4×(25×65+25×28) (300+6)x12 25x(4+8)

(完整)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小故事.pdf

让学生在理解中学习数学 ——《亿以内数的认识》 xx 自从今年九月一号以一名数学教师的身份接手定小四(2)班以来,我一直处于忙碌状态,忙碌着适应小学教学的生活;忙碌着催交孩子们的各类数学作 业;也忙碌着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星期一,我教的是《亿以内数的认识》。在学习这一章节时,我设计以下 的教学环节。 第一;让学生学会读数,亿有多少位数?亿后面的数怎么读?怎么写出 来?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引导,指名学生回答数的读 法。学生说:“老师,这么多数不知道怎么读。”亿有九位数,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看小黑板,把一个数为:2654107839的数用竖线分好四位,四位,这样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非常的直观,也空间让学生去理解,然后再叫一个学生来读 这个数,学生一看,马上就会读数了,其它的学生也一样慢慢的理解,然后教 学生怎么写好这个数,有一部分学生也能够写出来,很不错,于是在小黑板出 相关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提问:五亿怎么写,四千八百亿怎么么写?让学生 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第二;学生会读还不行,还要会写,把大写的写成小写的,把小写的写成 大写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好读写,如:六千零五十七亿八千九百万零三 十,写作:()。五千七百六十亿八千三百万六千零九十。 写作:()然后用数位线标出来,有亿级、万级、个级。这样让学生一看 非常清楚,也非常容易理解。 第三;巩固练习,练习对知识的巩固非常有帮助,所以出一些相关的练习 来让学生独立完成,分组完成,上黑板做,集体来纠正,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的激发非常有用。 最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先必须讲清楚例题,然后针出现的情况进行说明,通过练习来巩固好基础知识。我在这次教学中发现有些课本上的知识,必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学案

4.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 350+230= 45+65= 2200+2500= 230+350= 65+45= 2500+2200= 2.350+330= 180+240= 5800+1200= 680-350= 420-180= 7000-5800= 680-330= 420-240= 7000-1200= 二、自主探究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例:(1)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劳动,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143棵,两个班一共植树多 少棵? 算式:126+143= (棵) (2)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3)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 二班植树143棵,一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说一说:第(1)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什么叫做加法? 议一议: (1)第(2)、(3)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与(1)题相比,(2)题中的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也就是(1)题中的 , 一 班植树126棵也就是 ,求二班植树多少棵?也就是求 ,用 法计算。 (3)例3与例1比较,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4)想一想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5

三、课堂达标 1.根据3125-567=2558,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125-2558= 567+2558= 2.填一填。 126+( )=321 ( )-85=168 ( )+276=728 642-( )=367 3. 4.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27+256= 632-368= 四、知识拓展。 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差三数之和为120,差和减数相等,差是多少? 【学习评价】 4.1.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会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说一些乘、除法的算式,同位之间说出得数。 二、自主探究

四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及答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简便运算练习题 125×6×8 600÷25÷4 755-122-78 138×25×4 25×32 125×16 234×80×5 781-499 12×25 4004×25 25×16×125 (125+16)×8 75×24 789×99 800÷125 1736+403 9999+999+99+9 158+262+138 375+219+381+225 5001-247-1021-232 (181+2564)+2719 378+44+114+242+222 276+228+353+219 (375+1034)+(966+125) (2130+783+270)+1017 899+344 7755-(2187+755) 2214+638+286 3065-738-1065 2357-183-317-357 2365-1086-214 497-299 2370+1995 3999+498 1883-398 (13×125)×(3×8) (12+24+80)×50 704×25 25×32×125 32×(25+125) 88×125 102×76 58×98 178×101-178 84×36+64×84 75×99+2×75 83×102-83×2 98×199 123×18-123×3+85×123 50×(34×4)×3 25×(24+16) 178×99+178 79×42+79+79×57 7300÷25÷4 8100÷4÷75 16800÷120 30100÷2100 32000÷400 49700÷700 1248÷24 3150÷15 4800÷25 21500÷125 附加题: 2356-(1356-721) 1235-(1780-1665) 75×27+19×25 31×870+13×310 4×(25×65+25×28) 第一种 (300+6)x12 25x(4+8) 125x(35+8) (13+24)x8 第二种 84x101 504x25 78x102 25x204 第三种 99x64 99x16 638x99 999x99 第四种 99X13+13 25+199X25 32X16+14X32 78X4+78X3+78X3 第五种 125X32X8 25X32X125 88X125 72X125 第六种 3600÷25÷4 8100÷4÷75 3000÷125÷8 1250÷25÷5 第七种 1200-624-76 2100-728-772 273-73-27 847-527-273 第八种 278+463+22+37 732+580+268 1034+780320+102 425+14+186 第九种 214-(86+14) 787-(87-29) 365-(65+118) 455-(155+230)第十种 576-285+85 825-657+57 690-177+77 755-287+87

四年级数学教学小故事

四年级数学教学小故事 —故事教学之“商不变规律“教学过程及反思江璨 作为一个刚刚从事数学教学的“新”教师,经验就是我最欠缺的。从担任这门课程开始我就想方设法寻找好的教学方法,经过向一些有经验的数学教师请教、学习,使我获益匪浅。最让感受深刻的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故事的引入,会使课堂会别开生面,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记得我在教学《除法》中“商不变规律的时候,也许就是我自己心急的原因吧,也觉得容易,估计学生能掌握得了,就仅仅按照教材讲授了一次,可单元测试一下来,让我大吃一惊,全班85%的学生这道题都错了,下课后调查了几个基础好的同学,她们都说不理解。回到办公室我就想怎样才 能让她们这些孩子能简捷的明白这个不算难的规律。通过上网找资料,瞧到高手的教案,让我豁然开朗。刚好下午第七节课就是我的补习课。我决定把这个内容重新复习一次。下面就是我的教学设计: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给您们讲一个我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好不好? 花果山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等猴王来分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对小猴子说:“每2只猴子分8个桃子.”小猴子说:“不够,不够。”猴王说:“好吧!给您们80个桃子,20只小猴分着吃吧。”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请您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想了想说:"真拿您

们没办法,给您们800个桃子,不过得200个小猴分。这下您们该满意了吧!"这下,小猴子们齐声欢呼:“大王万岁!”这时,猴王笑了。启发提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为什么猴王听完小猴子们的回答笑了?(提问学生)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瞧瞧这个故事当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条件与问题。 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每次分给每只猴子的桃子数量有多少?(问学生) 8÷2=4 80÷20=4 800÷200=4(板书) 生:我发现每次分给每只小猴子的桃子都就是一样多的。 师:同学们,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猴王三次分桃,瞧起来分的桃子就是越来越多, 但其实每只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数量并没有改变。细心观察,您能从这个故事 中发现什么规律不?被除数÷除数=商 最后总结: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了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被除数与除数同时缩小了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个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不变规律。 这一节课讲的就是数学计算中的一个规律——商不变规律(性质)。在通过教学猴王分桃这个具体的故事中,应让学生充分体验观察—猜

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备课 一、指导思想: 课标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 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 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 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习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简便计算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简便计算练习题 一、简便计算练习题 153+262+138 375+219+381+225 525-35-165 (181+264)+219 378+44+222 276+228+24+272 775-(218+75) 221+38+162 306-38-262 235-183-17 234-55-45 279-73-127 273-128-62 389-(89+215) 679-(213+79) 578-176-324 123+285+177 4× 12×25 125× 16×8 4×8×25×125 125×88(两种方法) 38×2×50 5×216×2 25×36 25×44(两种方法) 135×6+65×6 99 ×53+53 47 ×99+47 36 ×29+36 35×37+65×37 75×27+25×27 38×101-38 16×2+16×3+16×5 178×101-178 84×36+64×84 75×89+11×75 178×99+178 37×83+17×37 19×103-19×3 99×38+38 23×41+59×23 38×41+59×38 58×99+58 138×72-72×38 23×83+17×23

42×103-42×3 25×62×4 99×38+38 125×43×8 (40+4)×25 (8+6)×125 (80+8)×125 36×(30+3) 25×(8+40)125×(8+4)63×99 36×101 28×201 18×199 68×11 38×102 35×98 57×101 46×101 37×99 25×36×4 (25+4)×40 36×57+36×43 45 ×99+45 27×102-27×2 16×99 37×101 53+262+38 100÷25÷4 4800÷25÷4 56000÷8÷125 2300÷50÷2 35×37+65×37 75×27+25×27 38×101-38 16×2+16×3+16×5 125×72 25×16 125×64 25×125×4×8 221+38+162 135×6+65×6 99 ×53+53 47 ×99+47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第一课时四则运算(含有同一级运算)使用时间: 编写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学习目标】: 1、观察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2、合作交流,说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用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知识链接】: 48+59=36×47=125-46=38+56=69÷3= 116-42=60÷15=63×12=200×3=400÷20= 二、【自主学习】: 1、看课本第2-3页冰天雪地情境图,回答问题: 这幅图中蕴藏着哪些数学知识? 1)滑冰区有___人,滑雪区有____人,冰雕区有_____人。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学例1,怎样列式计算。 方法一:方法2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上面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加减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3、“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方法一:(1)平均1天接待多少人?列式_____________ (2)6天呢?_____________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方法二:(1)6天里边有几个3天,就有几个987.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3、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第一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第二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 4、比较两个式子的运算顺序及结果,我发现的运算规律是: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乘除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5、运算规律总结:在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的算式里,按照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编一道类似例1或例2的题,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学习的内容是,按照的顺序进行计算。 六、【课堂检测】: 1.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事实有故事书多少本? 2.一箱果汁有12瓶,要48元。小明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简便计算

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提高学生根据数据特征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合理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你知道的运算定律。 2.根据运算定律填空,并说说这样填的依据: a+()= b+() a×()=b×() (a+b)+c = a+(+)(a×b)×c = a×(×) (a+b)×c = a ×()+b ×() 3.有什么用? 二、新授: 小亚和小胖搬了新家,住进了同一个小区。这个小区共有25幢楼,每幢楼的住户同样多,这个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人家? 1.指明列式:25×28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 【新教材倡导计算多样化,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3.反馈: 25×28 25×28 25×28 =25×(4×7) =25 ×(20+8) =25×(30-2) =(25×4)×71=25×20+25×8 =25×30-25×2 =100×7 =500+200 =750-50 =700 =700 =700 分别说说这样算的依据? 4.现在要你选择,你更愿意用那种方法,说说为什么?(数分拆得好,计算就简便)【算法多样化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的任何算法,这里需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征,选择合理的算法。】 5.将下列算式中的数据合理分拆,使计算简便。并说说分拆的理由? 125×88= 101×28=

98×37= 56×125 125×32×25 【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会合理拆数,使计算简便。】 6.将上述的98×37= 56×125 计算完整。 7.运用运算定律计算下面各题。 129+76+124+71 64×125 99×37+37 25×(128×4) (8+40)×25 25 × 204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数据特征,合理选择算法,提高学生简算的意识。】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最新四年级数学小故事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 与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 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sorry,只知道这 |评论 1997i 2009-02-10 18:37 普通答案 动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 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提问者认可]||评论 安楚凡 2011-05-03 20:17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全集

感谢您使用本资源,本资源是由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制作并分享给广大用户,本资源制作于2020年底,是集实用性、可编辑性为一体。本资源为成套文件,包含本年级本课的相关资源。有教案、教学设计、学案、录音、微课等教师最需要的资源。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聘请精英团队,从衡水中学、毛毯厂中学、昌乐中学等名校集合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精研中、高考,创新教学过程,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整体教给学生。 本资源适用于教师下载后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适合于学生家长下载后打印出来作为同步练习使用、也适用于同学们自己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整体把握进度和难度,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如果需要更多成套资料,请微信搜索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在页面下方找到“资源库”,就能得到您需要的每一份资源(包括小初高12000份主题班会课课件免费赠送!)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全集 备课教案

备课教案

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练习:“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得数 504÷14= 504÷36=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备课教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