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史以修身

读史以修身

读史以修身
读史以修身

读史以修身

历史是对过去的记载。“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历史的每一页都储蓄着极为丰富的经验教训,它于个人有教化之功效,于国家则有资政之作用,所以人们常说:学习历史可以汲取智慧,借鉴历史能够获取力量。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甚至断言:“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的确,教化个人是修身,资政治国是更高层次上的修身,唯有读史以修身才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抛开历史,我们便无法掌握未来的命运。

读史励志,在坚定人生信仰中修身。历史就像一条沙尘飞扬的征途,又像一条奔腾激涌的河流,纵观历史,能够名垂青史者莫不博古通今、胸怀大志。毛泽东同志自小通读史籍,观古思今,才有了后来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慨;红岩烈士沿着党史的足迹,以诗明志,才有了革命胜利之际“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的高唱和“用鲜血染红旗帜”的信仰。历史昭示未来,他们透过历史看到未来,不断修正自身航向,发出了“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铮铮呐喊。我们身在当代,更应重温历史,读史励志,因为有了历史这道底气,我们的内心才会变得坚强,才能培育出鲲鹏之心、鸿浩之志,不断坚定人生信仰,将个人修身置于前人未竟的事业之中,明确努力的方向,并以生生不息的活的历史,作为矢志向前的动力源泉,担负起历史与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读史增智,在丰富知识阅历中修身。诸如《百家讲坛》一类,向历史取经是一种智慧,只要我们将读懂历史当作掌握人生的一把“金钥匙”,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便可以少走弯路,更好地掌控未来。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遂招贤纳谏、励精图治,缔造了一个鼎盛繁荣的黄金时代,被后世称道为“贞观之治”。晚了唐太宗一千年的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读史使人明智”,并身体力行,首次总结出基于历史实验数据的科学实验的归纳法,对近代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头脑里装满历史的人,必然具有让人敬畏的睿智的历史眼光,我们读史,便是要通过了解朝代的兴亡盛衰和前人的成败得失,将取自历史的思想、知识、经验乃至教训,转化为真正属于自己的明辨是非的素养、察人观事的眼光、鉴往知来的思维、知行合一的能力,从而增长自身的聪明才智,积累人生的阅历见闻,通过不断修身实现经世致用。

读史自治,在提升道德品行中修身。立德、立言、立功被古人称颂为“三不朽”,其中最能传之久远、历久弥新的当属立德,“感动中国”或者“最美系列”的那些人物正是这样典型的立德者。道德品行往往可以直通人的心灵,折射人的本性,而本性的好与坏、高贵与庸俗又往往与一个人的史学涵养有关,毕竟历史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一个个德的磁场,跑到哪个磁场里修行多取决于自治的愿望。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官员往往通过立言为箴的方法规劝约束自己,譬如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担任大清王朝两广总督期间,就曾在自己的府衙里写下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更多的人们则在家中悬挂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修德是修身的重要内容,需靠自治自修,将历史的长度折叠成自身的厚度,将历史的重量转化为自身的力量,使自身道德品行于潜移默化中提升。

过去的一切已化作历史,现在和将来同样会日渐沉降为新的历史。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读史以修身,通过挖掘历史、学习历史、解读历史,我们便可以借古鉴今,问道于盲,在独善己身的同时,学会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脉络,沉着应对“四个考险、四个危验”的挑战,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找回能够使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的支点,推动历史的车轮驶向新的纵深。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

15.《孙权劝学》导学案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3.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卿(qīnɡ)岂(qǐ)邪(yé) 孰(shú)遂(suì)更(ɡēnɡ) 2.解释下面的成语。 (1)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刮目指擦眼睛,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资料链接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相关人物: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骁勇善战,但少谋略。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很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4.关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完整版)中国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历史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死记硬背,绞尽脑汁,“学 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掌握好 方法,但是这仅仅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用心学习,开动脑筋, 积极发言,这样你就会发现,原来学习历史并不难。同时,应当 注意阅读每个单元的前言,了解每个单元的历史线索,主要问题 和重要学习提示,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其次, 必须注意课文的学习导言,虽然短,但内容却是课文学习中最重 要的,还必须认真思考课文的问题,思考的问题越多,越会引发 我们思考更多问题,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因为我们毕竟 要面对考试,所以我们在谈论学好历史的过程中也绝不回避考试 技巧的问题。 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 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 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 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 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 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讳的是认为自己不会,就什么都不写。最后,答题的时候,字迹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每点内容不要罗嗦,但一定要把要点概括地讲出。每点都要用序号标明,这样才能清晰明了。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休息或者自习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一起拿着卷子、书、资料什么的互相问答,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开篇先要说句实话,虽然都说“文史哲不分家”,然而我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文科生,历史却是相当的不好,甚至常常会被工科的孩子爸爸嘲笑。各种朝代乱入,年代不清,人物混淆,事件蒙昧,甚至连一条历史线都捋不清楚,一到乱世的时候就糊涂掉了,贻笑大方。那么,到底为何开始读,读了四个月到底感觉怎么样,我今天动动笔,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感受: 一、读史的引子 想着孩子还小,接触历史实在有点过早,脑袋里形成一条时间线?感觉有点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直都没真的动心思搞历史。此前用了一年的时间给孩子读完了《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这套书呢,主要是由中国最传统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少数民族故事、名著故事等组成,还有重要的一部分,就是

读史使人明智

读史使人明智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 历史对于我来说非常模糊,自从上初中就开始接受历史的学习,后来继续学习历史。一直都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可是在自己的脑海中对于历史的概念总是很模糊,总希望找时间系统的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兴衰。 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读史就是人类思考自己过去的活动,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人类在经历重大历史事变之后,总要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思考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以史为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也意味着认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在历史中找出评价的尺度,对过去的人和事作出客观评价。历史的评价是无情的,也是客观的。真假、善恶、美丑,不但有现实的评说,更有历史的评判。能评判的历史当然是人类的真实历史。真实的历史,是包含着无数相互联系的事件、人物、思想和人类活动的历程。写史的人,可能把历史写成动人的故事,或是搞成某种前提和意图下的推

论,或者任意编造。但是,历史自有其客观的不容否认和歪曲的事实。历史之所以能够评判,就在于它的发展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和普遍性原则,因而拥有评判一切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来自创造历史的人民。人民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对历史中的一切人和事作出最后评判的力量。

读史明智心得

读史书以明智,塑平台以求恩 ——王立群教授<读史明智>有感 二〇一〇年六月 《太原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这本书发行旨在研究挖掘太原市本土的优秀文化。太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主脉,从经济史和地域文化来看,太原市还有一种亚文化就是晋商文化。书中还诚邀了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做了序,王立群教授写的《读史明智》便在其中。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学史》、《成书研究》等专著,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先后主讲《史记》、《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等讲座。 下面我对读王教授写的《读史明智》一文谈下自己的感想: 读史书,是我们上学时代就必须做的功课。中国五千年泱泱文化历史不是靠几本正史就可以述说清楚的,好多历史事件需要现代文明给予不断的考证才可以公开于大家,但是无论证实的是什么,最终都要落脚到“文化”二字上,因为这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唯一的东西。那么历史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知道历史,这只是了解历史的一个方面,而历史与我们更为密切是是能够告诉我们智慧,这比单纯的了解历史更为重要。历史本身充满了人生智慧、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智慧。 王教授在文中对“平台”这一概念做了很深刻的论述,就是平台尽管重要,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平台。“平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为操作方便而设置的工作台。现在更多的引申为事物发展的周边环境,如果说到人的平台,那就是指个人在发展空间上的社会环境。我们有很多人都很优秀,但在一生当中,很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很合适的平台。为什么?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才是弱势群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才需要有一个证明自己是人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非常艰难。 文中还讲出了一个道理,人生四行:“你自己要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一定得行;身体要行。”这四条缺一不可。韩信是个军事天才,夏侯婴说他行,结果他提了一级;萧何说他行,结果提了三级;刘邦说他行,结果他当上了大将军。可见,人才证明自己是人才的过程及其艰难,有了大将军这个平台,韩信才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平台对人生太重要了,获得一个平台也是极其不容易的,但更重要的是当你获得平台以后,想牢牢占稳平台更不容易。

读史明智

读史明智,是每一个读书人内心的渴望。大哲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固然主旨是宣传读书的益处,强调读得每一种好书都能使人裨益,但其将”读史使人明智“放在第一位,我认为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基于读史的重要性。故而,读史是每一个试图对人生或者历史发展规律有所了解的人的必经之路。但读史这条道路上人群摩肩接踵,真正能小有所成的人却是非常稀缺的,大多数人不过是增添了一些谈资,或者是成为了”一站到底”中“百科全书”型的人物——很遗憾的是,单纯知识信息片段的占有量已经远远不是评估当代知识工作者生产力水平的最核心指标和标准了——可见,读史明智殊为不易。 是啊,总有人会说读史的目的是鉴古知今。诚然,千百年来人性的根本没什么变化,似乎现今一切事件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相似参照,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做出预判。可是事实是历史的车轮往复向前,前人犯下的错误,后人又用“花式”重演。我们能了解过去,但却只能看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 那么,读史究竟有什么用?读史真得能明智吗? 个人浅见,读史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浅层次的,也就是读进去了,熟知了历史过程、朝代演变、人物传记等。好处当然是拥有了大量有趣的谈资和塑造了读书人形象。可惜的是,饶是你学富五车饱读诗书,而可能并不拥有实际运用的”硬货“。所以我一直都认为,看一个人如何读历史是最能有效区分他“读死书”还是“读活书”的,无它,因为在读史这个领域很容易被“死书”的一些收益诱惑,执迷不悔越走越远。 第二个层次呢,就是真正从史书中有一些体会,跳出固态知识的范围,将史书变成方法论,也就是通过研究历史更替的规律和梳理塑造历史观,提升自身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样子对于关于人生或者历史发展规律能有更为深刻的见解,避免走入与历史车轮前进方向相悖的方向。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阅人历事,这样一个人的素养、胸襟、眼见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单就读史来讲可以看做对往圣先贤所经历世事的一种间接(更低成本)的体验,可以作为自己人生阅历的补充,是一个提升自我的难得的机会。我们作为个体很难亲自经历那么多的风雨历程和跌宕起伏,自然无法完全从自身的经历中吸取足够的经验,这就要借助读史来弥补。当然,读万卷书必须要和行万里路和阅人无数以及饱历世事艰辛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我理想中通过读史所希望形成的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一、如何判断一个事物现在的状态? 比如一个人求职,我说我很优秀,靠什么证明?或者说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快,凭什么这么说?所有事物的当前状态和未来状态,很大程度上由过去决定,并基于过去继续发展。这就是历史的真正作用。这点是容易理解的,所以当我们学习计算机的时候总是从ENIAC开始,学习经济学总是从《国富论》开始,学习管理学总是从泰罗开始,学习中国革命史总是从鸦片战争开始。 二、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现在所有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以前都已经发生过了。你所知道的多么伟大崇高、多么天纵奇才、多么卑劣可恶的人,以前也都有过了。只不过这些人和事换了个包装和形式。所以遇到的所有难题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类似的事,从而学到相应的失败经验和解决之道。以上两点是学习历史的具体好处,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说读史使人明智。 综上,正本清源很重要,知道我从哪里来,对想清楚我是谁要到哪里去很有帮助。从个人发散开来,当你希望对这个社会整体有更深刻的了解,你也需要从历史开始。 那么,究竟如何读史?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读史以明智,知人善任可兴邦

读史以明智,知人善任可兴邦 ——读张国刚教授《资治通鉴家国兴衰》有感阅读是心灵的健身操,而阅读历史,更是一种愉快有益的享受。以史为鉴,可知国之兴衰,以历史人物为鉴,可以正自己的言行。《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是对《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的解读,横亘1400多年的中国历史,博大恢宏,足可开阔眼界、启发智慧、激活灵性。全家共读这本好书,都是爱不释手,抢着读、“偷着读”。 读史书,要学张国刚教授,读深读透,把自己“放”到书里,“亲临其境”去见证,去经历那些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从小,我和儿子就有一个读书,尤其是读历史书的办法,那就是“历史再现”:我们把历史故事当成剧本来演,自制弓箭、云梯等“道具”,我们分别“扮演”书中人物,或是乘上“时间飞船”,回到那遥远的过去,去观赏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这样去读《资治通鉴》真觉乐趣无穷。在享受这份乐趣的同时,还有不少体会,其中之一就是:一部历史就是一部用人水平高下的较量史。 历史的主角是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是对我国1362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剖析解读,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官场型社会,法制、民主的力量基本上不起什么重要作用,整个社会靠“人治”向前发展,因此,能否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就成为一个个国家、一代代王朝兴衰存亡的决定性因素。书里的一个个故事,反复验证着这个铁律:知人善任者兴,反之则衰亡。你看:秦孝公任用商

鞅变法,秦国遂成霸业,燕国用乐毅,大破齐国,赵国用廉颇和蔺相如,带来一段中兴。再往下看,楚汉相争时,刘邦的武功和基础,远不及项羽,但他善于用人:萧何、陈平、张良、韩信纷纷为他效命,而项羽有范增却不能用,终至兵败自刎。汉武帝之所以武功卓著,主要是信任、重用了卫青、霍去病、桑弘羊等能人。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孔明,才有三分天下、建立蜀国。到了我国封建社会鼎盛的唐朝,唐太宗善于纳谏,手下能臣众多,遂有贞观之治,文治武功,达到封建王朝的高峰…… 当然,司马光是北宋人,此书对北宋历史未提及。假如他能穿越时空,看到北宋灭亡的一幕,一定会在书中好好总结,提醒后人要以选人用人为执政第一要务。因为,北宋之亡,恰恰亡在没有吸取此书中记载的历史事件的教训,用人不察。赵佶重用奸臣童贯、蔡京在前,不肯用李纲等忠臣在后,金兵兵临城下,又轻信无赖汉郭京,让这位自称有“法术”的“半仙”守城,当然只能自取灭亡。 我想,张国刚教授看了几十遍《资治通鉴》,一定是从本书中悟到了不少经验(包括这条),所以能知人善任,领导学生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些感受,我和儿子交流了,我们很有同感,觉得确实开卷有益,让智慧的光芒炫了一回。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史以明智,知人善任可兴邦。

2020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学业水平调研测试(含答案) (3)

2020年五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47.5分)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其序号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4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嫉.妒( jì)沉甸.(diān)甸 B.眼睑.(jiǎn)万马齐喑.(yīng) C. 酵.(xiào)母酬.(chóu)谢 D.美差.(chāi)玲珑剔.(tī)透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吩付妨碍建筑举世闻明 B.编写硝毁陪伴金壁辉煌 C. 汛期辞退压抑哀鸿遍野 D. 荒堂未勉梳理路不拾遣 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乃.(你们的)翁干将 ..(古代宝剑名)发硎国泰.(太平)民安 B.王孙 ..(指诗人自己)自可留不拘.(限制)一格敏.(聪敏)而好学 C.几时休.(休息)流离 ..(转徙离散)失所山居秋暝.(日出时分) 4.下面成语构成方式不相同的一个是() A.胆小如鼠 B.水平如镜 C.津津有味 D.红叶似火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欣赏”的意思与其他两句不同的是() A.我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小说《水浒传》尤其欣赏 ..。 B.我欣赏 ..祖国的古典艺术,它让我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C.我十欣赏 ..他这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6.选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②作比较③打比方④分类别 A.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B.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C.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D.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牙齿的须鲸,一类是有锋利牙齿的齿鲸。 () 7.根据句子的内容进行判断,并选择相应的答案填在()里。 ①静态描写②动态描写 A.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B.一只画眉飞了起来,被我们的掌声一下,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C.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D.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二、请将下面的句子抄写在田字格中,做到准确、规范、工整、美观。(2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三、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7分)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也喜欢阅读,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每次捧起我喜欢的shūkān( ①▲ ),我就读得jīnjīnyǒuwèi(②)。欣赏着文中那些优美的文字,总会让我感到xīnkuàngshényí(③)。跟随作者漫步在圆明园内时,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bǎolǎn(④ )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了解到光的速度比流星体的速度还要快几千倍时,我感到惊讶!是啊,这真是令人nányǐzhìxìn(⑤ );读到《慈母情深》一文时,我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整天工作mánglù(⑥▲),多么辛苦啊!----当然,有些书籍我还是读不太懂,只是yìzhībànji ě(⑦)地读。不过,我会记住冰心奶奶说的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四、将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3分) ()妈妈买回一株鸡冠花种下,我们天天精心照料,盼望着它早些开花。()我急忙跑过去一看,啊,它终于开花了! ()它亭亭玉立,枝叶茂盛,给我家的花园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我家门前有一个小小的花园。 ()一天清晨,我刚跃出房门,就看见花园里的绿叶丛中现出了点点殷红。()过了半个多月,鸡冠花长得有一尺多高了。 五、判断下面句子,对的打“√”,错的打“×”。(5分) 1.《鸟的天堂》的作者是著名大作家叶圣陶爷爷。()

(完整版)培根的《论读书》OfStudies(原文和译文)

Of Studies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 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 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 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 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万历十五年的度宏观:以史明智

万历十五年的度宏观:以史明智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相信不少人都阅读过,那么大家有什么看法呢?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以史明智》这篇文章! 以史明智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呢?一是听老师课上提起过,二是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哪本书让你读完后想把它推荐给所有人?其中提到了《万历十五年》。一本值得所有人读的书,这无疑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言归正传,书是我在新华书店买的,端正的楷字将书名跃然纸上,作者是黄仁宇老先生也无须多提,但他的国籍着实让我有些吃惊。看到他的名字我自然而然地认为他是中国人,然而老先生名前的美让我有些不解。封面内页就是对作者的简介,老先生是中国人不假,但也只是美籍华裔了。有些遗憾,为什么会关注到他的国籍呢,起初我是不以为意的,但平昌奥运会的种种又不由得令我深思。 1月8日,美国揭晓花样滑冰冬奥会阵容。单人滑名单中,华裔面孔占了半壁江山。男子单人滑3个正选名额中,陈巍、周知方占据两席;女子方面,华裔姑娘陈楷雯从老将瓦格纳手中夺走机会,跻身奥运阵容。美籍华裔男单花滑明星陈巍在自由滑比赛中创下冬奥会纪录,成为首位在一场比赛中成功完成6个四周跳的花样滑冰选手。6个四周跳,什么概念?是羽生结弦都不曾在奥运会上所取得的,他也

因此被外界视为对羽生结弦构成威胁的选手,对羽生构成威胁!多高的评价!可是,我认为这些荣誉本是可以属于中国的。为何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也可以追溯到我国之前的政策,上网参考了一些资料,鉴于我学识尚浅薄,这种政治问题我就不展开论述了。 再回到书的内容上来,掠过序言,第一章是讲述万历皇帝的故事,万历皇帝10岁即位,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算是一位少年皇帝,年少即位的他自然不可能自己执政,我想哪怕他再天资聪颖,李太后对他的教育再严格,十岁的少年仍不能拥有自主执政的能力。文章中也提到,他只是在大伴冯保和张居正张先生的帮助下,作为一个尚未成年的儿童简地履行皇帝的职责。我觉得万历皇帝是令人感到悲哀的,黄老先生在文章中,依我看来,他应该也是这么觉得的。何出此言? 首先,这一悲哀其实不只是他的,更是中国历代皇帝的。虽然他们看似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他的自之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他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可悲!可叹!他的种种行为都会受人评论,因为他是皇帝,他象征着神明,神明是贤德的。其实我觉得给一个普通人安上这样高档的头衔着实可笑,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但是人们固执地去剥夺他作为一个人应有的一些权力。他宠爱德妃而冷落恭妃要受人批评,对于普通人而言,爱自己所爱的是理所当然的,但他就不行,因为他是皇帝,要博爱。这种思想显然不对。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希望他人能是我们所希望的样子,然而总是事与愿违。所以,对待每一个人,我们都应该有一颗

文学作品读后感800字 读史使人明智——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

文学作品读后感800字读史使人明智——读《中华上下五 千年》有感 文学作品读后感800字读史使人明智——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论读书》中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当我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目录时,最吸引我注意的是朝代的兴亡和更替。为什么有些王朝很快就灭亡了?譬如秦朝和隋朝。而有些王朝却可以长治久安,譬如汉朝和唐朝。带着这些问题,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史书,试图寻找答案。 秦始皇虽然焚书坑儒,残暴不仁,但他下令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抵御了外敌的入侵。他还实施了“车同轨、书同文、币同制”的制度,完成了统一大业。隋炀帝虽然贪图享乐,劳民伤财,但他下令开凿了连接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大融合,与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项工程。这些本是千古明君才有的作为!可惜,他和秦始皇一样,好大喜功,不惜民力,最终他们的王朝都被起义军推翻了。 但紧随其后的汉朝和唐朝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两个朝代,汉武帝和唐太宗这两位贤明君主当然功不可没。但也不可否认,秦隋的统一与融合,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汉唐的繁荣,是因为具备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汉武帝知人善任,开疆拓土。他先后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

攻打匈奴,解除边患。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汉朝的威望远播四海,影响至今。我们的母语被称为“汉语”,我们的文字被称为“汉字”,我们人口最多的民族被称为“汉族”。 唐太宗更是节俭爱民,善于纳谏。魏征就是初唐最著名的一位谏官。在大臣们纷纷歌颂帝王功德与太平盛世时,魏征却给唐太宗上了一道奏折,指出他的十大不足。唐太宗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很欣赏魏征,称他为自己的“明镜”;对敢于批评朝政的其他大臣,也给予赏赐。就这样,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成为当时世界的最强帝国。至今,世界各地华人居住的地区还被称为“唐人街”,可见影响有多么深远。 当我合上此书时,颇有感慨。后人常夸汉唐强盛,指责秦隋暴政,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又能离得开哪一个朝代呢?辉煌固然令人赞叹,衰败更令人深思。正如晚唐诗人皮日休所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今天的我们何不以史为镜,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更多的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培根《论读书》三种译文及英文原文

【原文】 Of Studies ——Francis Bacon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s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读史使人明智

一、中国古代史 1.朝代更替口诀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2.重要政治制度 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西周时期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军功授爵制。战国,商鞅变法,军功授爵制,建立县制。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皇帝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确定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两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减王国面积)”附益法”(限制诸王活动)察举制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政府工作效率。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经济上使用两税法。 行省制度。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 六部三司。明朝废丞相制,将丞相的职权分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地方实行承宣布政使司(民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与都指挥使司(军政)三司分权,清初沿明旧制,设内阁,置六部,设立军机处(皇帝的参谋机构)。3. 古代文化常识 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今年是己丑年 十二生肖也用于记时: 二十四节气口诀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趣读两晋南北朝,品味风雨三百年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趣读两晋南北朝,品味风雨三百年 写在篇首: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末三国分争,并入于晋。八马之乱,及晋灭之后,群胡并起,遂分五胡十六国,南北两朝并立,隋朝自杨坚而立,由 此天下一统。 自公元265年西晋建立至公元590年隋朝建立,前后三百余年的峥嵘岁月,谱写了中国民族最为璀璨的民族大融合赞歌,铸就了一曲热血与纷杂的冰与火之歌,更是上演了一场空前绝后的追逐权利游戏。 本书也会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向大家述说当年的荣光。未必能做到像教科书那般严谨,也可能做不到史书那般事无巨细的讲述,基于真实,写出风格。寄希望能将这段历史人物、故事写出神韵,写出活力。 尊重史书,又不拘泥史书,和大家一起,趣读历史,挖掘历史真相,品味两 晋南北朝这段热血纷杂的岁月。 两晋南北朝的风度,魅力无可阻挡。此等美事,不能独享,借此机会向大家 分享两晋南北朝的无限风采。 你们的支持,将是对这段历史的最好支持。卿若不弃,君必不离! 本文为原创作品,大概会写三部。大致分为《冰与火之纷杂西晋篇》、《冰与火之五胡十六国篇》《冰与火之南北对立篇》。 第一次在天涯发帖,不足之处望各位涯友指正!有错没错,且来楼下‘指点’,留下宝贵意见,不胜感激。本书同时在天涯文学栏目连载,多多支持。 前言: 悠悠历史长河,每一个时代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所迸发出的璀璨的光芒,足以令中华儿女自豪。 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不仅仅是千百年来物质的积累,更多的是民族智慧结晶的传承。传承,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经久不衰的精髓所在。 历史更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摆正自己,认识自己,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以史为镜,随时能够鞭策自己,甚至能让自己找寻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正所谓读史可明智,鉴往方知来。 走近两晋南北朝,我们会发现这段历史其实也很有趣,很华丽,很热血,同时也很纷杂。 两晋南北朝,这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在我们脑海中马上能记起的英雄人物和经典故事却少之又少。

以史为鉴,读史使人明智

以史为鉴,读史使人明智 篇一:题目 1a5b53f7ba0d4a7302763ab1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 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 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 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 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 70 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 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 12 题和填空题第 16 题以及解答题的第 21 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 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 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 复考查。 包括函数, 三角函数, 数列、 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 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读史使人明智 读史使人明智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 17 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读史要读出历史 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 历史对于我来说非常模糊,自从上初中就开始接受历史的学习,后来继续学习历史。一 直都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可是在自己的脑海中对于历史的概念总是很模糊,总希望找时间系统 的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兴衰。 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 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读史就是人类思考自己过去的活动,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并 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人类在经历重大历史事变之后,总要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思考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 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以史为 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也意味着认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在历史中 找出评价的尺度,对过去的人和事作出客观评价。历史的评价是无情的,也是客观的。真假、 1 / 5

2011初三语文二模及答案考(松江)

2011年松江区初中毕业学业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011.4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7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 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 2. ,雪尽马蹄轻。 (《观猎》) 3. 造化钟神秀,。 (《望岳》) 4. ,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 5. 呼嘘毒疠,。 (《捕蛇者说》) 6. 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7—8题(4分)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西子”指的是。(2分) 8.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 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C. 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 D. 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口技(节选)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9. 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3分)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最新-2018年重庆市中招考试历史试题卷及答案【word版】 精品

重庆市201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 历史试卷 (开卷本卷共四个大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与思想品德学科共用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下面表格对应题号的方框中。 1.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度 2.“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历史上,唐僧西行取经的 目的地是 A.天竺 B.新罗 C.日本 D.波斯 3.丞相是皇帝的重要辅臣,废除这一官职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4.右图人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他的重大发明是 A.指南针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火药武器 5.2018年8月,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假如你作为一名小导游向外国游客介绍北京古代的建 筑奇观,在下列各项中你可以选择的是 A.赵州桥 B.大雁塔 C.大明宫 D.故宫(紫禁城) 6.清朝时期,由曹雪芹创作的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水浒传》 7.创办于重庆的民生公司为抗战运输立下了卓著功勋,其创办者是 A.潘文华 B.张澜 C.卢作孚 D.马寅初 8.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重庆》缅怀了一代伟人周恩来在抗战时期的丰功伟绩。当时周恩来在重庆办公和住宿的主要地点是 A.曾家岩50号 B.桂园 C.红岩村 D.林园 9.1945年8月,人们的目光聚焦重庆。此时此地发生的大事是 A.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B.国共两党重庆谈判 C.政治协商会议开幕 D.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 10.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颁布于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82年 11.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抗震救灾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模,他们无畏无惧、 争分夺秒救援群众的事迹感天动地。追溯历史,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我国也涌现 出许多杰出人物,右图人物便是其中之一,他是 A.邱少云 B.邓稼先 C.焦裕禄 D.王进喜 12.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的会议是中共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3.“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成功实践这一伟大构想的地区是 A.台湾、深圳 B.香港、澳门 C.澳门、深圳 D.香港、台湾 14.图片是形象的史料。小刚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收集到以下几幅图片,他为该图片配上的标题,恰当的是

读史明志

读史明志,此文录有100个历史小典故,从黄帝时期至南宋。 存下来,让孩子慢慢看。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受舜禅让 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可考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相传《周易》为其所著,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 15、“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